唐史史料学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7806227824
作者:黄永年
页数:308 页页

作者简介

《唐史史料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唐史史料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因为辛德勇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常常提到他的恩师黄永年先生,我也时常找来黄先生的书来看,比如《学苑零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树新义室笔谈》(上海书店出版社)、《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有如探宝者发现了宝藏埋藏的信息,感到又找到一个可以通过读书得到指点的博学深通的老师,一如过去读到陈垣、钱穆、余嘉锡、陈寅恪、柴德庚、史念海诸位先生的著作时的感受。对于中国传统学术,黄先生可谓博学深通,凡是目录、版本、碑刻、校勘、隋唐史、书法、诗词、小说等等,无不精通。然而第一次听到《唐史史料学》这书,还是去年从先生的亲炙弟子董运来兄那里听来的,运来兄屡屡提及先生此书,我也就开始留心去在网上旧书店找,可是这样的好书在网上往往刚上书就被人订走。偶然找到《唐史史料学》,一读之下,欣喜异常。前面讲到纪传体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为细致、到位的对于学术门径的指点。《唐史史料学》其实是合著的书,另外一个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贾宪保先生,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时候,由二人共同署名。为什么后来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修订本只署黄先生之名呢?原来贾宪保先生已经移居国外,且不从事史学工作,黄先生此次修订无法同贾先生商议,出于文责自负的考虑,就单独署名。其实,这部书的发凡起例均出于黄先生,但初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贾先生所做,黄先生自己做的,主要是纪传类和书目类,篇幅不过占五分之一强。但后来的修订工作,则全由先生所做,这些在先生的《自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书的体例,是把唐史史料分类介绍,共纪传类、编年类、典章制度类、职官类、仪注类、法令类、诏令类、地理类、谱牒及职官姓名类、杂史杂说小说类、诗文类、类书类、金石类、书目类、敦煌吐鲁番文书类,最后还附有书名索引。具体到介绍某种书,则先谈作者的生平事迹,再谈书目著录和流传的情况,重点则是讨论其史料价值。比如诗文类中的《唐黄先生文集》,乃黄滔所著,《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别集类著录《黄滔集》十五卷,已散佚,其后裔辑得八卷。史料价值,从集中的书信、碑铭祭文等还可以查考昭宗朝一些官吏的事迹。附录有《唐昭宗实录》一段,记载乾宁二年殿试进士之事。最后会提到现在此书最好的版本。对于整个有唐一代的史料介绍,全面而细致,着眼于史料来源和价值的介绍。此书对于研究唐史的价值,于此可知。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书中附有不少珍贵的善本书影,比如讲到北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就附上明万历刻本《新唐书纠谬》序的那页,极为亲切有味,而且同时可以学习到具体的版本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很少读线装书的朋友来说,尤其新鲜。如果我们介绍这部书仅此而已,似乎也难以令人真正觉得有什么味道。下面我们详细介绍此书由先生自己精心撰写的纪传类部分。如果要了解此书的妙处,只需看前面纪传类部分就是。此书纪传类的体例是,先讲纪传类史书的来龙去脉、价值和缺点,算是一个小序。后面再分别介绍重要的正史,以及相关的注疏、研究著作。包括《旧唐书》、《新唐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旧唐书合钞》、《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新旧唐书合钞补注》、《唐书注》、《唐书兵志笺正》、《新唐书纠谬》、《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新旧唐书互证》、《唐将相大臣年表》、《唐功臣世表》、《唐边镇年表》、《唐镇十道节度表》、《唐宦官封爵表》、《武氏诸王表》、《唐诸蕃君长世表》、《唐藩镇年表》、《唐方镇年表》、《唐折冲府考》、《唐折冲府考补》、《唐折冲府考校补》。以《旧唐书》为例,按照黄先生的体例,再介绍更为具体的内容。书名和篇目黄先生指出,《旧唐书》原本就叫《唐书》,《旧唐书》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名称。唐代记述史事保存史料的制度和成果黄先生利用《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说明撰写起居注的起居郎的职责所在。又利用《唐会要》卷六十三“诸司应送史馆事例”条,讲明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定期向史馆送纳史料,已经成为制度。还通过《唐会要》及修史诸人传记,探讨了如何修实录以及《唐历》等史书。这是唐代史料的来源。《旧唐书》的撰修此节专讲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梁、唐、晋诸朝如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纂修唐代历史。并指出今天我们看到的《旧唐书》的著者是刘昫。但实际上贡献最大的是后晋的赵莹,刘昫不过最后编成后领衔进上的人。史料来源和价值这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把《旧唐书》各个部分的史料来源和价值,都尽可能地找到。 比如,唐代的实录在修《旧唐书》的时候,还保存完好(从高祖至武宗)(见《五代会要》卷十八“前代史”条),其实一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唐代的实录还基本能看到。虽然实录也会有很多做手脚的地方,但事情发生的年月日一般不致有太大的误差。因此,就这点来说,实录和实录的节本《旧唐书》武宗以前的本纪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武宗以后的本纪,没有实录可据,只好根据残存的日历、制敕册书、诸司吏牍等,史料价值相对较低。(见《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把自己根据什么书得来的结论的出处详细告诉读者,我以为这是黄先生最为了不起的地方,比如这里的《五代会要》和《廿二史札记》,不但讲明了出处,而且也让后学可以循此以进学,真切了解学术方法。先生通篇都贯穿着此种做法和精神。《旧唐书》的志,会参考一些唐人的志书,比如《通典》和苏冕的《会要》等等,但肯定还有很多直接采用诸司的档案史料,其价值不亚于这类专书。列传有四个来源。一是实录,实录中本附有重要人物的小传,比如今存《顺宗实录》(韩愈撰,见韩集)就附有张荐、张万福等人的传。二是国史中旧有的列传,赵翼《陔余丛考》卷一“《旧唐书》多国史原文”条从“今上”等称呼可以证明。三是征集到的私家传状、谱牒。证据在《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和《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杂录”条载史官李翱奏章。四是文武显贵官以外的列传。当然,周边少数民族的列传,则不同于此。怎样阅读这些都是黄先生作为一代文献、唐史大家的经验之谈。(1)先读列传,不要一上来就读本纪。原因是本纪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列传可以分单元阅读,比如高宗、太宗时代的人物可以作为一个单元,其他依此类推,这样可以细致了解当时历史的全貌。同时边读列传,可以边与本纪对读,其他外戚传、宦官传,也应该对读。最后,再去全面读两遍这时的本纪。(2)有区别地读志。职官志、地理志、食货志最为重要。官制、地理几乎每篇列传都遇到,必须反复通读,并随时翻检查阅。(3)阅读的同时就进行研究,这样既易产生兴趣,又易读得深入。可以先从记述史事的矛盾入手。由于《旧唐书》本纪多出于实录,列传多出于行状、家传,而此人的行状、家传与彼人的又互不相谋,再加上各种途径的采访,《旧唐书》本身讲同一件事就往往有出入,有矛盾此外《新唐书》、《通鉴》以及其他记载与《旧唐书》也有矛盾。除了考辨史实外,还可以选择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这样在研究中熟悉史料、驾驭史料,将会产生最佳的阅读效果。版本这是最后谈到的问题,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比如对于《旧唐书》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先生指出,《旧唐书》点校底本不用保存旧刻面目的百衲本,而用经沈德潜等改窜过的殿本的岑建功重刻本,已是失策,而且点校也极为草率。校的问题一是并无严格的校例,比如竟然引用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考证来校李白传。二是继承了殿本改窜文字的坏作风,根据《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随便改动原书。此外,校点分段之错误失当就更常见,个别地方还出现整个句子被漏掉未印的情况。书前出版说明大讲“儒法斗争”则是“十年动乱”中司空见惯的官样文章,不足为怪。以上的抄书,是早就想做的,可惜一直没有时间。今天勉强把黄先生如此精妙的读书门径大略介绍,算是作为后辈受到先生恩泽后的一种回报,希望朋友们能够重视黄先生的学术贡献。当然,要了解更精细而广阔的唐史史料学,还是要读原书。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黄先生此书的体例,基本上是继承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体例和做法,当然还有王鸣盛、赵翼等清代大儒的成果,是有所本的。由此可见成就学问与继承前辈学术贡献之间的关系。
  •        这部《唐史史料学》,是为攻读唐史者提供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研究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研究唐史为什么必须学习唐史史料学,或者说得广泛一点,研究历史为什么必须学习史料学?我认为应该从认识论的高度来回答。    认识来源于实践。对研究历史来说主要是接触史料,来获得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发展到理性认识,即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在理论上作出贡献。这就是历史研究工作者所承担的任务,所以当年恩格斯曾强调地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干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查审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史料学者,正是指示需要掌握哪些史料,并研究这些史料的源流、价值以及利用方法的一门学问。很难设想,研究某个历史事物时对所需要掌握的史料都不甚了了,却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很难设想,对这些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一无所知,却能很好地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    这部《唐史史料学》,就是本如上的理解来撰写的。希望通过它告诉人们研究唐史应掌握哪些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源流、价值和使用方法。    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意图,在撰写上我作了如下的考虑。首先,应该掌握哪些史料?也就是说应该讲哪些史料?这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作为蓝本。因为不仅建国以来大专院校里不曾开设过唐史史料学的课程,不曾出版过教材、专著,就连建国前也没有这样的著作,国外也未听说过有为唐史研究撰写的史料专著。这就只好自起炉灶,自定取舍标准,即凡研究唐史真正用得上的就应该讲,否则就不必讲。这和史学史不一样,史学史只要是史学著作都得讲,不管这部著作有没有提供不见于其他文献的史料,史料学则不论是否史学著作,只要有史料价值就要讲到。例如北宋时范祖禹的《唐鉴》,只是一部对人君说教的史书,并无史料价值,史学史可以讲,讲唐史史料学就不必提出,又如《文苑英华》,是诗文总集而不是史学著作,史学史里不能讲,但唐史史料学却必须讲,因为它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唐史史料。当然,也不是书里有一点唐史史料的都得讲,这样范围太广了,反易使读者有目迷五色之苦。因此只能就重要的、即书中全部或大部分是史料的来讲。对现代著作也是如此,凡是给有史料价值的文献作校勘、注释、补订、辑佚的,以及提供其他有用史料的,如唐长孺先生的《唐书兵志笺证》、岑仲勉先主的《元和姓纂四校记》等,都应该讲到,否则,即使是公认的史学名著也只好割爱。    用这样的标准来择取,要讲的还是比较多,因而需要有个次序先后,即分个类。但图书馆通行的几种分类法在这里都用不上,因为这些分类法很多地方是借鉴于国外的,用来分现代的书籍、尤其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书籍固然很好,分我国的古籍就不甚合适。就历史书来说,这些分类法一般都是先世界史,再国别史,国别史里的中国史则是先通史,再断代史,结果《史记》、《南史》、《北史》、新旧《五代史》分在通史,其他《汉书》等等按朝代分别安插进断代史里,一套《二十四史》拆得七零八落;在通史里,纪传本的《史记》、编年体的《通鉴》、纪事本末体的《通鉴纪事本末》以及现代的通史著作甚至教科书、通俗读物都可以统统混杂在一起,有些史学名籍如讲典章制度的《通典》、《文献通考》等却又分到历史以外的政治大类里。我认为,在编制出真正同样适用于我国古籍的新分类法之前,还不如老老实实承用过去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这是古代学者根据当时书籍的实际品种来制订的,而且随着书籍品种的增减还作过多次调整,如常用的《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和过去的四部分类已有许多不同,后来《书目答问》的分类和《四库全书总目》又有出入。当然,今天看来,这些四部分类法还是存在若干毛病的,因此在这部《唐史史科学》里又作了点调整。    所列举的书籍从哪几方面来讲述?过去《四库全书总目》是书名、卷数、作崐者姓名和简历。内容优劣,有时也讲几句版本。现在既是史料学当然有所不同,除崐书名、卷数、作者外,有些与撰作此书并无关系的简历就可以省略不讲。版本也只讲常见的或有关系的,用不到像《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亭知见传本书目》那样把所有旧本一一缕陈。书的内容则主要从史料角度来讲,力求把所提供史料的源流、价值以及应该如何利用讲得清楚些。此外,有关的知识性东西也适当附带讲一些,使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的青年人可把它作为自学的入门指导书。    在考虑怎样把这部史料学写好时,我常常想起前辈学者的几部入门指导著作。首先是吕思勉师的《经子解题》,这是半个世纪前我开始接触古籍的启蒙读物,它为我打开了研究古代文献的大门。以后我还阅读过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陈垣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也都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不仅由于他们学问精深渊博,更重要的是他们撰写这些入门书时态度诚恳,不敷衍,不打官腔,处处为读者着想,对读者讲老实话。要知道,介绍古籍这件事,如果不负责任,本来是很容易做的。上者可以暗袭《四库全书总目》以及其他清代学者的有关著作,或者摘抄原书的序跋、目录,打几句“此书内容丰富,有一定参考价值”之类的官腔就了事,下焉者更可找几本性质相同相近的书来东拼西凑地乱抄一通,不用付出多少劳动。至于这本书究竟应该怎样读,怎样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却绝口不谈。这也难怪,因为有些编写者自己就没有读过用过这些书,哪来经验可以对人家传授呢?上面所说的前辈学者这几部著作则不然。所介绍的书都认真读过或用过,有些还作过深入的研究,不曾过目的书决不说,研究得不深的也决不乱说,决不用官腔来敷衍塞责。同时,自己研究的心得,取得的新成果新见解,则尽量告诉读者,毫无保留。尽管这些心得见解不一定都能成为定论,但比以谨慎为借口,不敢或没有能力讲出自己的见解者要高出万万。因为不讲自己的见解,一味陈陈相因,那读者看前人或别人的书好了,又如何必读你书里那么一点转引人家甚至抄袭人家的东西呢?这点抄来的东西对读者能起什么启发诱导作用呢?我的学问自不敢和这几位前辈学者相比拟,但撰写这部《唐史史料学》时,在不说假话、不打官腔、以诚待人、无保留地把个人心得公之于众这些方面,总力求向前辈学者看齐,以期读者看了这部史料学能真正知道点新东西,对研究唐史能起点作用,而不致感到失望,感到上当受骗。    这部《唐史史料学》的初稿是1979年写出的。当时我刚调来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要我指导中国古代史专业唐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给他们讲授唐史史料学的课程。因为等着印发讲义,只花了不到20天时间,写成10万字左右的急就文章,其苟简率略自无待言。因此在实际讲授时已需大事损益,到1982年把它兼作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教材时就决心彻底重新改写,只是由于其他教学、科研工作较重,不久又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的领导职务,在写毕了纪传类后就再也挤不出时间。这样拖延到了1986年,国家教委所属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把它列入重点项目,井拨付了专款,再不完成这个改写任务将无法交待。于是商请贾宪保讲师代我充实纪传类以下的篇幅,新增加的类书、敦煌吐鲁番文书两类则全部由宪保讲师撰写。宪保讲师曾经是我指导过的唐史方向硕士研究生,这两年又代我给研究主讲授唐史史料学,在唐史史料和研究上已具有深厚的功力,因而胜任愉快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最后再经我仔细审阅润饰,又增写了书目一类,然后送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印行公世。当然,详略失当甚至错误之处总在所难免,希望同行包括青年同行给我指出,后来居上本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本书正文中提及前辈学者及友好之处,均直书姓名,不用字号,也不再加师、兄、先生、教授等称呼,因为加了易有亲疏尊卑之嫌,不如一律不加为妥。 黄永年 1989年春节,2001年6月5日稍作修改 【新版说明】    这部《唐史史料学》1989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学术界评论还不坏,认为比较实用,1992年且承国家教委给予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但彼时只印了1500册,过不很久就售缺,以致海峡两岸我国学人有复印了来阅读使用的。近上海书店出版社知悉此情况,决定由他们重印新版,以应需要。    1989年版付印前,由于校阅时间匆促,精力也欠集中,印成后自己就不甚满意。这主要是对贾宪保讲师代我充实的部分。平心而论,宪保讲师是出了力的,但思路以至行文习惯总不能和我完全相同。再是诗文类的别集部分我本来只是开了个书目及其版本,作者生平和可作为史料的举例都出于宪保讲师手笔。举的这些例子自然没有错,但集子里有用的史料实际上并不止这一些,而且严格一些讲未必有代表性,杂史杂说小说类中所充实的例子也毛病。不过这部分如果重写则工程过于浩大,且字数增加太多也恐非本书之所能容纳,这样就只好姑仍其旧,只是请使用本书者莫局限于书中所举例子而得直接从原书寻找更多的史料。致于思路行文和我不合拍处,我就径行修改,多事润色,如类书的开头部分还重新写过。这几年新问世的有关出版物,也得择优录入本书。遗憾的是,宪保讲师在多年前移居国外,且从事其他工作,上述这些改动已无机会再和他商榷。从文责自负这点考虑,这次新版就由我单独署名了。    本书最后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一类,也是贾宪保讲师代我撰写由我改定的。这次为慎重起见,再商请敦煌学专家、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的荣新江教授费神审阅,承新江教授作了多处增改,于此谨向新江教授致谢! 黄永年2001年6月12日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考拉这篇评论尽管写的比较平实,其实算作一个摘要比较合适。
  •     贾宪保写的诗文类的确要次一点。
  •     极好
  •     黄老先生的书,没真正看完,惭愧惭愧啊
  •     可以看出黄先生确实是将所有涉及到的史料都看了一遍的,本书的价值因此非常高
  •     黄永年。原来如此。
  •     入门书。中华版将会处理掉一些编校错误。
  •     不管研不研究历史、研不研究唐代,这本书都值得读,真是目录学入门的典范。惜乎其他朝代竟没有如此高质量的史料概述之作,惟其只能由少许大学老师在课题上稍事简介,亦可憾矣。
  •     读过辛德勇教授谈元白的文章,很有见地。
  •     论文参考,书目总览
  •     见过的市面上史料学著作中最好的一种,没有之一。这本书中涉及的几乎所有史料,黄先生应该是都亲自看过的,不光有内容简介,还有特色评价。
  •     黄先生对于具体情境下的细节很关注,又能超越细节,通观史事,的确让人佩服。
  •     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版本问题极其重要。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极为糟糕。刚好是文革时期,找的是教育系工农兵学员搞的。
    《北齐书》是唐长孺先生点的,都有错误,非历史专业工农兵学员点校的成果如何,可想而知。
  •     为啥会觉着不够用。
  •     唐史入门必读,少走弯路
  •     黄永年有些被抬得太高了,他的学问还是在文献学,历史研究不过尔尔
  •     翻了诗文类和金石类
  •     黄先生在中古政治史我看是首屈一指的,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实际政治操作有如此清晰概念,真是很罕见。中国多数政治史家都是隔靴搔痒,痴人说梦
  •     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实际政治操作有如此清晰概念,真是很罕见。
    ————估计是黄先生在师大派系斗争中体会不少,郁郁不得志。从当时学术环境来说,显得还是很边缘与寂寞的,文中经常出现“北京某些学者”怎么怎么,不屑溢于言表。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幸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弟子,否则估计身后也不会目前这样“热”。当然热一热是学界幸事。黄先生翻案文章多,但是确实比较有新意,读来别具一格。
  •     大致翻了翻职官与地理部分,此书与《文献学四讲》俱为造福学林佳作,金针度人
  •     再版吧。
  •     读了又读。
  •     工具书
  •     金针度人,感谢火鸟老师提供借阅。
  •     黄先生是唐史研究专家,但是我更愿意把黄先生看做是古文献学家,这本书的风格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     非一般功力可著,如今是无人能写得出来了
  •     金针度人。
  •     唐史入门
  •     史料学的写作,黄永年应该是第一人吧
  •     一本史料学的书,反而有七八个错字,算是瑕疵。可能是出版社的问题。 就内容说,真是一本贴心的书。
  •     超好用!!!
  •       因为辛德勇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常常提到他的恩师黄永年先生,我也时常找来黄先生的书来看,比如《学苑零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树新义室笔谈》(上海书店出版社)、《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有如探宝者发现了宝藏埋藏的信息,感到又找到一个可以通过读书得到指点的博学深通的老师,一如过去读到陈垣、钱穆、余嘉锡、陈寅恪、柴德庚、史念海诸位先生的著作时的感受。
      对于中国传统学术,黄先生可谓博学深通,凡是目录、版本、碑刻、校勘、隋唐史、书法、诗词、小说等等,无不精通。然而第一次听到《唐史史料学》这书,还是去年从先生的亲炙弟子董运来兄那里听来的,运来兄屡屡提及先生此书,我也就开始留心去在网上旧书店找,可是这样的好书在网上往往刚上书就被人订走。
      偶然找到《唐史史料学》,一读之下,欣喜异常。前面讲到纪传体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为细致、到位的对于学术门径的指点。
      《唐史史料学》其实是合著的书,另外一个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贾宪保先生,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时候,由二人共同署名。为什么后来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修订本只署黄先生之名呢?原来贾宪保先生已经移居国外,且不从事史学工作,黄先生此次修订无法同贾先生商议,出于文责自负的考虑,就单独署名。其实,这部书的发凡起例均出于黄先生,但初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贾先生所做,黄先生自己做的,主要是纪传类和书目类,篇幅不过占五分之一强。但后来的修订工作,则全由先生所做,这些在先生的《自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书的体例,是把唐史史料分类介绍,共纪传类、编年类、典章制度类、职官类、仪注类、法令类、诏令类、地理类、谱牒及职官姓名类、杂史杂说小说类、诗文类、类书类、金石类、书目类、敦煌吐鲁番文书类,最后还附有书名索引。具体到介绍某种书,则先谈作者的生平事迹,再谈书目著录和流传的情况,重点则是讨论其史料价值。比如诗文类中的《唐黄先生文集》,乃黄滔所著,《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别集类著录《黄滔集》十五卷,已散佚,其后裔辑得八卷。史料价值,从集中的书信、碑铭祭文等还可以查考昭宗朝一些官吏的事迹。附录有《唐昭宗实录》一段,记载乾宁二年殿试进士之事。最后会提到现在此书最好的版本。对于整个有唐一代的史料介绍,全面而细致,着眼于史料来源和价值的介绍。此书对于研究唐史的价值,于此可知。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书中附有不少珍贵的善本书影,比如讲到北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就附上明万历刻本《新唐书纠谬》序的那页,极为亲切有味,而且同时可以学习到具体的版本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很少读线装书的朋友来说,尤其新鲜。
      如果我们介绍这部书仅此而已,似乎也难以令人真正觉得有什么味道。下面我们详细介绍此书由先生自己精心撰写的纪传类部分。如果要了解此书的妙处,只需看前面纪传类部分就是。
      此书纪传类的体例是,先讲纪传类史书的来龙去脉、价值和缺点,算是一个小序。后面再分别介绍重要的正史,以及相关的注疏、研究著作。包括《旧唐书》、《新唐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旧唐书合钞》、《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新旧唐书合钞补注》、《唐书注》、《唐书兵志笺正》、《新唐书纠谬》、《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新旧唐书互证》、《唐将相大臣年表》、《唐功臣世表》、《唐边镇年表》、《唐镇十道节度表》、《唐宦官封爵表》、《武氏诸王表》、《唐诸蕃君长世表》、《唐藩镇年表》、《唐方镇年表》、《唐折冲府考》、《唐折冲府考补》、《唐折冲府考校补》。
      以《旧唐书》为例,按照黄先生的体例,再介绍更为具体的内容。
      书名和篇目
      黄先生指出,《旧唐书》原本就叫《唐书》,《旧唐书》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名称。
      唐代记述史事保存史料的制度和成果
      黄先生利用《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说明撰写起居注的起居郎的职责所在。又利用《唐会要》卷六十三“诸司应送史馆事例”条,讲明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定期向史馆送纳史料,已经成为制度。还通过《唐会要》及修史诸人传记,探讨了如何修实录以及《唐历》等史书。这是唐代史料的来源。
      《旧唐书》的撰修
      此节专讲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梁、唐、晋诸朝如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纂修唐代历史。并指出今天我们看到的《旧唐书》的著者是刘昫。但实际上贡献最大的是后晋的赵莹,刘昫不过最后编成后领衔进上的人。
      史料来源和价值
      这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把《旧唐书》各个部分的史料来源和价值,都尽可能地找到。 比如,唐代的实录在修《旧唐书》的时候,还保存完好(从高祖至武宗)(见《五代会要》卷十八“前代史”条),其实一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唐代的实录还基本能看到。虽然实录也会有很多做手脚的地方,但事情发生的年月日一般不致有太大的误差。因此,就这点来说,实录和实录的节本《旧唐书》武宗以前的本纪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武宗以后的本纪,没有实录可据,只好根据残存的日历、制敕册书、诸司吏牍等,史料价值相对较低。(见《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把自己根据什么书得来的结论的出处详细告诉读者,我以为这是黄先生最为了不起的地方,比如这里的《五代会要》和《廿二史札记》,不但讲明了出处,而且也让后学可以循此以进学,真切了解学术方法。先生通篇都贯穿着此种做法和精神。
      《旧唐书》的志,会参考一些唐人的志书,比如《通典》和苏冕的《会要》等等,但肯定还有很多直接采用诸司的档案史料,其价值不亚于这类专书。
      列传有四个来源。一是实录,实录中本附有重要人物的小传,比如今存《顺宗实录》(韩愈撰,见韩集)就附有张荐、张万福等人的传。二是国史中旧有的列传,赵翼《陔余丛考》卷一“《旧唐书》多国史原文”条从“今上”等称呼可以证明。三是征集到的私家传状、谱牒。证据在《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和《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杂录”条载史官李翱奏章。四是文武显贵官以外的列传。
      当然,周边少数民族的列传,则不同于此。
      怎样阅读
      这些都是黄先生作为一代文献、唐史大家的经验之谈。
      (1)先读列传,不要一上来就读本纪。原因是本纪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列传可以分单元阅读,比如高宗、太宗时代的人物可以作为一个单元,其他依此类推,这样可以细致了解当时历史的全貌。同时边读列传,可以边与本纪对读,其他外戚传、宦官传,也应该对读。最后,再去全面读两遍这时的本纪。
      (2)有区别地读志。职官志、地理志、食货志最为重要。官制、地理几乎每篇列传都遇到,必须反复通读,并随时翻检查阅。
      (3)阅读的同时就进行研究,这样既易产生兴趣,又易读得深入。可以先从记述史事的矛盾入手。由于《旧唐书》本纪多出于实录,列传多出于行状、家传,而此人的行状、家传与彼人的又互不相谋,再加上各种途径的采访,《旧唐书》本身讲同一件事就往往有出入,有矛盾此外《新唐书》、《通鉴》以及其他记载与《旧唐书》也有矛盾。除了考辨史实外,还可以选择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这样在研究中熟悉史料、驾驭史料,将会产生最佳的阅读效果。
      版本
      这是最后谈到的问题,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比如对于《旧唐书》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先生指出,《旧唐书》点校底本不用保存旧刻面目的百衲本,而用经沈德潜等改窜过的殿本的岑建功重刻本,已是失策,而且点校也极为草率。校的问题一是并无严格的校例,比如竟然引用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考证来校李白传。二是继承了殿本改窜文字的坏作风,根据《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随便改动原书。此外,校点分段之错误失当就更常见,个别地方还出现整个句子被漏掉未印的情况。书前出版说明大讲“儒法斗争”则是“十年动乱”中司空见惯的官样文章,不足为怪。
      
      以上的抄书,是早就想做的,可惜一直没有时间。今天勉强把黄先生如此精妙的读书门径大略介绍,算是作为后辈受到先生恩泽后的一种回报,希望朋友们能够重视黄先生的学术贡献。当然,要了解更精细而广阔的唐史史料学,还是要读原书。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黄先生此书的体例,基本上是继承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体例和做法,当然还有王鸣盛、赵翼等清代大儒的成果,是有所本的。由此可见成就学问与继承前辈学术贡献之间的关系。
      
  •     这本的目录更方便一些。
  •     非常实用。真想再读一遍。里边其中有关政治的部分只是简略翻过。
  •     入门书中最为经典的一本
  •     不过尔尔的评价,是不是又太低了?比如,黄先生对陈寅恪先生关于陇西、山东集团的区分的质疑和考证,对玄武门之变的宫室、地形以及职官的考察,都识见非凡,很见功力。
  •     是现有唯一专论有唐一代史料书籍。每本书得写作时代、主要内容、版本都交代的比较详细,对学习唐史者十分有利。但范 围有缺,如没有释家、是其不足之处
  •     有時候學界如政界
  •     功德无量!
  •     必备工具书,老先生把中华书局的好几个版本批得一无是处看得人好开森~~
  •     多年前就曾翻阅过此书。当时只是为论文需要按图索骥地阅读,后来当自己进入更高的层次之后,顿时感觉到先生多年前就以此为题开设课程实在是独具慧眼。羞愧羞愧!
  •     黄先生讲话有史源学的影子,实在,锐利。读古书,版本固然重要,但不能求之过甚,终究只需要读常见书,不过要读出新问题。
  •     《唐代交通图考》为什么没提到,有点奇怪
  •     黄先生态度之诚恳,很为之感动,对研究唐代史学及唐代文学很有指导意义
  •     读的是打印本。黄先生讲版本很在行(囧,我不懂版本,这话跟风说的)。期待有达人写五代十国史史料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