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9535217
作者:菊池秀明
页数:41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清末 中华民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把此阶段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华的尝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地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尝试“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时代。他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后继者蒋介石等本书中的出场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后来北伐作战。从南方农村根据地兴起的毛泽东的边区革命也是朝着黄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虽然全书基本上还是以政治史的叙述为主要线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对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本。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序 章 南来之风——来自边地的复兴中华的尝试
第一章 “南来之风”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接受与拜上帝会/太平天国起义与攻占南京/地上天国的现实与湘军的登场/天京事变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的灭亡
第二章 动荡的中华世界——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
洋务派的登场与近代化产业/“中体西用”论的理想与现实/“边境危机”与中法战争/围绕琉球与朝鲜李朝的日清关系/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三章 民族主义的诞生——戊戌变法与义和团
列强瓜分中国与变法派的登场/变法运动与戊戌变法/反基督教事件和义和团的出现/北京的义和团与清朝、列强/另一个义和团:中国人移民问题与抵制美货运动
第四章 大清帝国的黄昏——末代皇帝与辛亥革命
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和日俄战争/孙文的出现和日本/革命派的成长与中国同盟会/寻求救国之路/清帝国的黄昏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民国”的考验——袁世凯政权与日本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二次革命与袁世凯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护国运动和军阀混战拉开帷幕
第六章 青年的季节——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鲁迅和文学革命/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接纳马克思主义和成立中国共产党
第七章 革命尚未成功——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
华盛顿体制与孙中山的革命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与蒋介石/《无花的蔷薇》与北伐开始/北伐战争与湖南农民运动/四一二政变与国共合作破裂
第八章 内忧与外患之中
——南京国民政府与九一八事变
重兴北伐与出兵山东/北伐成功与南京国民政府/毛泽东的山区革命和围剿/九一八事变和末代皇帝
第九章 筑起抗日长城
——“满洲国”与长征、西安事变
“满洲国”的成立与现实/安内攘外与长征的开始/高涨的抗日情绪/西安事变与张学良
第十章 边境的街道和人们——香港、台湾和上海
异文化的窗口香港和上海/台湾与日本型近代的走向/大革命时期的上海与香港/尾声•鲁迅的遗言与日本人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菊池秀明 1961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东京大学大学院,文学博士。曾任中部大学国际关系学部讲师、助理教授、国际基督教大学副教授,现任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重视田野调查,并广泛收集各领域文献,主要著作有:《广西移民社会与太平天国(正文篇、史料篇)》(风响社)、《太平天国与历史学——客家民族主义的背景》(《岩波讲座•世界历史 20 亚洲的“近代”》,岩波书店)、《从太平天国看异文化接受》(世界史手册65,山川出版社)。
【译者简介】马晓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著有《中日友好合作三十年 文化教育与民间交流卷》(合著)、《明治时期的日本陆军大学述论》等。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两个月空闲时间的阅读,终于读完了这最后一本。原本以为是全套的终结篇,看了这最后一本的序言才知道日本讲谈社是有继续的,但是国内的版本只翻译到第十册。比起翻译出版策划,我更相信是由于将进入中日全面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而选择就此为止——中国人看日本人写1937至1945,可能无论如何都会充满各种复杂情绪,也可能在引进审批就会有各种情况,而截至到民国,这前十期应该是很顺利的。这最后一本,从清末太平天国讲起,中间经历百日维新、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的诞生、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军阀混战、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九一八、国共第一次内战、长征、一直到西安事变,最后一章讲了一些周边国家的人们在香港、上海的情况和台湾在近代史的遭遇。这最后一本,我非常非常喜欢。不到三天全部读完,几乎欲罢不能。其实全书叙述很平稳,没有什么华美的词句和激烈的感情,但就是这种客观、冷静、单纯地描述历史,恰恰是我需要的,是目前的我对通史读物的最大需求,因此此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而自己的遗憾是,信息量还是太大,看的时候风生水起,看过却常常不能记忆清楚准确。但我相信阅读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当我再读其他同时期的内容时,会不断巩固深化,我也有强烈的意愿再去探寻这段历史。买了几套不同作者的通史书籍,但很怀疑在有限的字数里怎么能把中国这么复杂悠久的历史讲清楚,但有比较地读相信会是有趣的事。趁热打铁,打算先把前面没看的书往后排排。读完此书,对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张学良等都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和评价,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形势也会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思考,历史的确不是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简单,文字背后涵盖了太多命运的喟叹。而共产党、国民党、日本关东军和日本政府、苏联、国际社会,这种种方面力量的立场也不是那么简单,既有全局考虑,更无法摒弃自身利益。在若干个关键时刻,历史向左拐或向右拐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而目前人类的科学程度下时间也永远只是单向前进,假设并没有太多意义,后人也没有办法和立场去质疑前人的选择。但,我始终以为,以史明鉴是真理,读历史绝对是可以让人的世界观更宏大,学多了历史会对很多事情有新的看法和认识。只是,不到一定年纪很难有这样的体悟,高考时历史基本都是备胎专业,能够在十七八岁年纪就爱历史的往往又不受同龄人的喜爱。好在历史不是玄学,作为普通学科有大量的书籍可以阅读,真乃幸事。
  •     感情色彩较弱,叙述比较客观,不疾不徐,来自国境之南的边境之风如何一次一次反哺了已经朽烂的中华帝国核心。作者对参考文献进行评判和指导,很不错,可惜大部分是日文版的。如果能加入脚注,考虑引证,采用更加学术化的写法,可能效果更好。书中很多观点都刷三观,我不认为被删节了。了解近代史必备书。
  •     可能是这本书本是面向普通日本读者的缘故,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日本与中国的互动(不管是善意还是侵略)、日本近代的决策与社会状况还有不断更换的内阁。读完的人基本上也可以对战前日本有基本的了解。事实上作者对中日之间的描述十分详尽客观,应该不会像他担心的那样“被中国人指责不正视历史”。这本书对中国历史入门者来说会是很好的读物,准备买其他几本,看看这套书会不会都这样合适。(非常想看未出版的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它们会不会是过于客观了呢?)整本书的写作“主线”,是作者提出的“南来之风复兴中国的努力”。在他看来,洪秀全、康梁、孙文、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出自中华文明边境区、力图以自己努力救亡的勇者(尽管他们彼此立场完全不同,而且或多或少受到专制传统的影响),而他们的一次次北上(从太平军的北伐到长征)将现代文明带到全国。作者甚至专门用了一章(最后一章)讲述几个关键的边境地区——上海、香港和台湾所起的作用。而贯穿主线的线索人物则是鲁迅,作者着力描述了他生活的许多片段,他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目击过辛亥革命,学潮时在北京,北伐时在广州,30年代则在上海,而他的死在1936年,也正是全书结束的那一年。他基本见证了整个中国近代史(如果按照书中的断代方法的话)。他的作品反映着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他是那个年代极少数伟人之一,同时他也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书中提到过,日本也可算是中华文明圈的边境部分,同样也对中国的变革产生过重要影响——它是孙文的“第二故乡”,是无数留学生获得新知之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从日本舶来,它的侵略虽然带来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创伤,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是“南来之风”中重要的一股。这套“中国的历史系列”,作为日本学者对中国史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否也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成为大时代“南来之风”的一点余绪呢?最后再加一句想说的话: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甚至一个合格的当代人,首先应当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之后才是民族主义者。。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46页明明李秀成,却写成了李自成,可见编校极不严谨。但全书主题脉络清晰,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谭嗣同、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润之……近代史就是一部变革图强史……谭嗣同那句 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令人为之动容。
  •     想想也挺有趣,讲谈社这套中国史的作者总体来说都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为了某些历史偶然的叹息,还有对于未来中日两国美好和谐的祝愿,要知道这可是给日本读者写的通史。虽说网上大量吐槽作品的翻译水平,但目前还没有看到这部作品被大规模篡改的信息,可惜的是直接把最后两卷给阉割掉了。作为最后一卷,实际上是从清中期写起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这一卷则最为像一部通俗类的普及作品,对于我自己来说就有些浅显了。此外,这一部基本上除去“常识性”历史外,没有大的突破也就没有有新意的观点,从文笔上来看,可以看做上下五千年的高阶版本。不过书中提到的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是南方反过来影响北方继而影响全国倒的确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特征,只是这个问题在中国要写得更生动些会被网上的地域攻击抨击致死。这套书看完了!!
  •     就像教科书
  •     中文版最后一本,写到1936年西安事变。很护着日本天皇。读不同的20世纪中国历史会渐渐看到那些人的多面。然后就慢慢只对越来越少的人有兴趣,胡适、鲁迅、梁漱溟…
  •     跟大陆学术性的历史书比较起来,很特别,值得推荐!
  •     这一本一般般
  •     一些细节之处读来甚是动容。
  •     此書偏重政治史,尤其在中日關係上著筆較多。但不知如何,本書連抗日戰爭都沒寫到?
  •     近代中国的大框架之下,也许要用年鉴学派的方法才能得到更多新知吧。本书并未带来什么新鲜内容。
  •     第一次读日本学者写的中国近代史,全书以“南来之风”为线索,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一直写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总的内容来说作者的观点比较客观,对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历史人物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日本侵华等历史事件的相关评论也基本算公正。全书的叙述可谓中规中矩、新意创见并不多,深度基本与高中历史课本相差无几。
  •     臆测一下,其实后面应该还有,只是没出……像徐中约那书,简体版出了还不如不出……
  •     卷十(清末民国)3/31--4/11,三星
  •     垃圾。还以为很有料很有深度,可惜了那样的装帧与纸质。
  •     還可以 言語比較簡潔 比徐中約的不費力多了⋯ 嘻嘻 但是立場⋯就看看寫出來的事件就好啦
  •     额,有些失望。
  •     其实还一直沉浸在上一部海洋史的氛围里,不过近代史就...宁愿看繁体版的吧
  •     通俗读物,没有新意吧,在下午两点钟的浓重睡意中翻完了这本书。2016年12月20号
  •     看了一个月左右,一开始怀念初中历史老师,后来感慨高中背书,今天看完之后,为什么我们要文理分科
  •     虽作者希望中日友好,但叙事中规中矩,大而无当。唯“光绪新政”,八国联军后,慈禧受刺激,回北京后,启用张之洞,行“戊戌变法”之实,以及希望立宪保满清虚位的心理
  •     叙事还是很清晰的 虽然学术上的新意不多 但是很多与日本相关的历史说的很好 汪精卫没有被清朝处死是因为有日本给清朝施压
  •     作者受鲁迅影响颇深。
  •     结尾挺感人的
  •     整体感觉还可以,日本作者写的角度,值得一看
  •     很强调日本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者语气平淡但有些地方我是一边哭一边看。翻译得超级顺溜,我特地翻了一下到底是不是作者直接用中文写的。
  •     讲谈社的十册书终于看完了,对中国的历史又来了一遍梳理,从外国人的眼中、尤其是和中国休戚相关的日本学者较客观的论述中,了解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历史。 在序言中得知,讲谈社应为十二册,可能之后的历史谈及大跃进、文革等敏感话题,故未能被翻译成中文引进国内,只能抱憾了! 清朝从盛世康雍乾之后,便走向了衰落;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抵抗运动都未能挽救清朝。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其政治理想很快在南北对立的局面下破灭,中华民国也陷入了袁世凯独裁和军阀割据所导致的分裂状态;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爆发激烈内战;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开始。
  •     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就知道能看到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就是特别想看接下来的两册
  •     很好看。“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嗯哼。
  •     作者对天平天国的肯定很令人错愕啊!
  •     原来日本人也研究中华民国。。。
  •     中规中矩,罗列了一大段资料却很少看到作者自己的了解。近代史有很多好书可以选择,没必要看这本
  •     对民国的一般性简介,稍侧重与日本有关的问题,但对大多数事情的都无太具体的描述,也没什么原始资料的引用。 翻译的有问题,有些句子是明显的病句,编辑不知道是怎么把关的。
  •     就说这本。强调南来之风,什么意思呢,背后逻辑无非是徐福潮散去往吴越地找爹,然后说孙子转动了爷爷家历史的车轮。我不爱恶意揣测人,但这本,我就觉得是这样。
  •     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思考,之前从不会把溥仪和孙文放在一起看,更不知道学生时代那些容易混淆的条约背后,签订过程中各方究竟如何博弈纠缠。不过还是属于比较通俗的读物,不过能让我对现代史感兴趣,也是谢谢啦~
  •     还算公允,没啥见解。
  •     真的是通史,完全的史实。
  •     观点还算中立
  •     菊池秀明的叙述所使用的“南来之风”地缘视角相当新奇,穿插大量近代中日关系的介绍也极具参考。不过诸如“化作南来之风的男人们”这种表述实在中二爆表
  •     一点错误。 摄政王回家抱孩子抱的是溥杰,溥仪过继出去了抱回家怎么行呢。 另外,南来之风感觉只是现象,如何扩充成一个有价值的论述呢
  •     太像教科书啦……不难看也不算好看
  •     估计是这一套书中最差的一本了~史实错误太多。孙中山是博士,蒋介石毕业于成城学校,年代错误什么的~主要在于不同的视角了,推荐魏晋那本
  •     #t# 中国近代史与日本分不开,日本人写的中国近代史,自然更多地关注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较公允。对太平天国似抱同情态度。翻译不够细致。
  •     四星。近现代史格外好读。这套的好处在于跳出本国观点,有些常规史料尽管并非秘密,但在常见的历史讲坛上是见不到的,比如蔡元培竟然曾经做过报告同意拘捕GCD员,囧;比如孙总统的两个日本太太,噗。外人指摘,虽不免自有偏颇,但也有去除文过饰非的好处。本书从中国出发,结合中日关系,增添了许多细节趣味,应该说菊池教授的观点还算是中立,至少在本书的范围内,另外篇末的参考文献推荐不是单纯罗列,而是有简单点评,此处点赞。读史总有一种唏嘘之感。叹。可惜的是对战争的评价看不到,更细致的内容恐怕只能等台版的后两卷了。至于有漏字、错别字和病句之类的问题,大家都提到过了。编辑尚需努力。
  •     几乎是史实的铺叙,但有些第一次看到还是蛮有启发的
  •     如同读着国内的教科书
  •     其实写的一般,观点也不算新,和大陆教科书的体例一样。但作为科普类通史之一,还是不错的吧
  •     2016.24 近代史作为自己很熟悉的一部分内容,再读也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主要是在思考两个问题,其一是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探索和选择,其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态度转变。读完对两个问题的思索贡献都不大,毕竟是写给日本人看的通俗史。只能是再回顾一遍罢了。但是内容我本身是挺喜欢的,作者的写法也不让我觉得讨厌,特别喜欢的是作者说了不少与鲁迅有关的内容。
  •     一本给日本人看的中国简史——“复兴中华的尝试”,南来之风、政治史叙述和对文化的关注是本书的基本脉络。一些人,一些事件,一些时间的顺序与之前自身的印象略有不同。 印象深的是两点论述: 1.P258 佐佐木到一的中国观,与其说是作为军人的,不如说是具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共同的缺点。换言之,在对外国文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之前,他就把中国社会的某部分理想化了,而在梦想破灭之时,又对中国本身产生了排异反应。 2.P355(全书最后一段) 了解日本和中国的历史,从中学习,不拘泥于任何偏见和既成的观念,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真实的中国——我们面临着许多的课题要解决,而中国确实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社会。
  •     本书内容条理挺清楚,近代史入门刚好
  •     系列翻译的最后一本了,才发现自己以前对这段时期的偏见是有多重啊!
  •     系列完结,总体感觉这套讲谈社读之无味、不读可惜,而这册又是平中之平。两个细节:侵华期间,日本特务佯装洪秀全后裔以拉拢粤人;嘉纳治五郎让鲁迅参拜圣堂里的孔子,鲁迅抱怨自己来了比中国更尊崇孔子的地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