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妄想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10097096
作者:罗伯特•林达
页数:241页

作者简介

欧文•亚隆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治疗方式总是与读小说、写小说紧密相关。亚隆开启了一个“心理治疗小说”的时代,他一边为人提供心理治疗,一边写小说,读小说。而本书的作者,则是深深影响过亚隆的一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这本小书,虽然不是小说,但却胜似小说。每则故事都扣人心弦。这是一本可以为心理治疗师提供真实案例剖析的案例集,也是一本为大众揭示人性的故事书。
本书一共包括四个详实的心理治疗案例。在这四个案例中,作者有一次差点被病人杀死,另一次遭到猛烈攻击。尽管如此,作者还是能活着讲述这些故事。
书中每一则案例的记录非常详实,包括大段的治疗对话、治疗笔记,还有心理治疗师的内心感受和深度自我反思。
作者以侦探小说的方式,描写了他的心理治疗过程,他认为,很多时候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界限并不是很严格。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其实,

书籍目录

妈妈教我的故事:查尔斯的故事
单人纸牌游戏:劳拉的故事
命中注定的孩子:安东的故事
喷气推进的躺椅:卡夫卡的故事

内容概要

罗伯特•林达,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著名精神分析治疗师。


 卡夫卡的妄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正常与失常,仅仅只是一线之隔-------读《卡夫卡的妄想》 文/纪汐休提博士曾说:“治疗师的角色”不是医生那样的专业角色,也不是完美父母那样神一般的角色,而更多的是用来献祭的牺牲品。所有仇恨、焦虑和不信任都可以发泄在他身上,所以他是媒介、是催化剂,通过他,那些与世隔绝的心灵重新与社会融合。“《卡夫卡的妄想》这个书名是以这本书最后一则故事:喷气推进的躺椅:卡夫卡的故事,进行命名的。林达博士,作为美国著名精神分析治疗师,选取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向我们阐述心理分析从业者的工作过程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和如何利用作为医生的自觉最终使病人痊愈。本书共选取4则病例,这四则病例无一不述说着4个病人都是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父母的关系奇差而被送到收养所,或者被丢给保姆带,抑或是被父母扭曲的思想所影响,从而导致精神失常。正如这几天看的《做母亲的36课》所提及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在这4个病例里,他们确实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但是却都是残酷冷漠的影响。当然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4个病人基本上都是大萧条时期的年轻一代,而在当时,很多年轻人的父母亲对于性很随性,毫无责任心,那一代年轻人很多都有被抛弃的经历,或者由他们的祖父母抚养。导致当时那段时间的年轻一代的犯罪率升高,同时精神失常的案例也显著提高。譬如查尔斯因为父母亲的离婚,母亲的逃避责任,本该有母亲陪伴的美好童年,却被性虐待,被迫发生乱伦关系,被迫在收容所和收养的家庭往返,还因为无人管教,自己被迫成长,也自己所经受的危害,转移到别人身上,最终所有的这些致使他下手杀死并强奸那个拜访她妈妈的年轻女子。劳拉,表面是贪吃症,实际上也是因为父亲的离去,骤然失去了父爱,还要终日承受来自半身瘫痪无法挽留父亲的母亲的抱怨,因为无知,缺乏别人的指引,把父亲的离去怪罪于母亲,甚至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渴望。最终以为通过吃大量的东西可以让肚子鼓起来像怀孕,就可以实现她想要一个孩子的幻想。而安东亦是因为对父亲的又爱又恨,母亲的抱怨,最终把这些内在的毁灭因素转成了报复的动力。而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卡夫卡的妄想》,并且把卡夫卡的故事放在最后,更多是因为在这个林达博士对卡夫卡进行病例治疗的时候,林达博士使用了“参与疗法“也就是他也置身于卡夫卡所提及的星球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开始厌倦自己的工作,一度曾着迷于卡夫卡所描述的妄想,并深陷其中。正如书背后所提到的:“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界限并不是很严格,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4个病例的病人,一般情况下,都和正常人无异。正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人曾说,有时候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所谓的正常人和精神失常者,或许也是只有一线之隔。2015/7/30星期四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豆油或邮件联系273104504@qq.com。
  •     文/海蓝蒲雨暖风洋溢,我张望着路边沿途的风景,在远阔青山外有一处红色尖顶城堡状的建筑物。我问我爸这是什么。我爸说这是精神病院。在我的印象中,精神病院应该隐藏在静谧偏僻之处,远离喧嚣,伴随着悠然静心普渡众生的佛音,驱除他们心灵上的恶魔。可是面前的这栋精神病院,宛如一个随时准备召开舞会的欧洲城堡,在一行绿色香樟树的掩映下,显得乖巧而失真。真的一点儿都不像精神病院。突兀的红色尖顶渐渐远去,我莫名地想起了《陀枪师姐3》里的精神分裂患者鲍国平,阴森的眼神,扭曲的脸庞,罪恶的心灵,残忍的手段。将精神病患者最初的记忆深深刻在了脑中,挥之不去。“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卡夫卡的妄想》上的这一句话犹如一把通往秘密花园的钥匙,开启了我对这块未知领域的大门。林达博士将四个典型性患者们查尔斯、劳拉、安东、卡夫卡推到我们眼前,让我们知道真实并真切的精神病人的故事。而在其中,我发现了一个他们成为精神病患者共同的因素——家庭或者周围环境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诱因。从最初的复制模仿,到最后的自然而然,从根源追溯——父母总能够在孩子身上看见他们的影子。害怕、冷漠、自私、怨恨、孤独、复仇,这些小小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根深蒂固在这些孩子心中,默默地生根发芽。在某个时刻,勒紧他们神经,控制他们的思想,活生生地将他们从正常世界中剥离开来。林达博士一层一层剥掉他们防御的面具,推倒他们心里的高墙,看到了他们各自不幸的童年生活——冷漠或暴力的父亲,喋喋不休抱怨的母亲,哀怨或憎恨的家庭氛围。不曾知道,哪个才是最后压垮他们的那根稻草。每一个扭曲的人格背后都有一个渴望被救赎的灵魂。当查尔斯再次发作的时候,他在半清醒的危险边缘立即想到了林达博士,叫别人通知了他。林达博士到达后,查尔斯犹如困在泥沼里的人,双眼通红,肌肉紧绷,随时会落入已经张开等到猎物的大口。他抓住林达博士,如生命缺口中递来一根及时的木棍,渴望被救赎……遗憾的是查尔斯被吞没了。这一个孤寂的灵魂永远地被驱逐了出去,一辈子颠沛流离。我在想,林达博士在写查尔斯故事的时候,脸上一定带着无法让人体会的遗憾和心疼。社会拒绝了对查尔斯的救赎,亦如他妈妈拒绝他一样。欣慰的是,劳拉、安东、卡夫卡的灵魂被救赎了,他们摆脱了不正常的生活,步入了正常人的行列中。可是,那个躺椅和座椅有多少明显的界限呢,或许只是一个被暴露出来,一个隐藏起来而已。你觉得呢?
  •     小说故事常常倾向于依附在瑰丽的想象与适当的夸张之上,在作者的笔下,人物经历着近乎离奇的命运,叩击着我们的心扉。所以当我们阅读这些虚构故事时,我们会感动、我们会惊叹,却很少会感到一种恐惧,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清楚这不是真的,我们无需太过投入。而当阅读《卡夫卡的妄想》时,面对这些鲜血淋漓的故事,虚构的保护不复存在,我们仿佛被抛掷于赤裸的变态世界中,直面这些残酷的真实案例。他们比故事更像故事,同样更骇人听闻。精神世界是个可怕的秘密花园,枝蔓缠绕,你看不到边际,猜不到结局,只有精神本身,可以解释所有的疯狂。在第一个故事中,查尔斯平静地杀死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孩,并奸污了尸体。在这件残忍案件的背后,嫌疑人显得淡定而纯粹,他的脑子里只有“杀”的欲望,与心底对母亲乱伦与报复的诱因,最终导致了其人格的分裂。在劳拉的故事中,她的梦就像礼物,打开包装,一面是满满对生活的恐惧,无论对于爱,或是性,另一面则是美丽的幻想,关于孩子,关于希望。在第三个关于安东的故事中,他的心底充满了憎恨与排斥的情绪,于是在他的梦境里,主体便是一具慢慢得以辨认的尸体,在日趋激烈的对抗中,他最终直面了一直逃避的同性恋问题。他们都曾经被抛弃,承受了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特别是来自至亲父母的伤害,带来了持久的惊人的破坏力。“在潜意识当中,就像在梦里表现出的那样,经常会发生一个人物或一个对象表演着双重角色。”在催眠与恍惚的状态下,真实而分裂的自我开始曝光。这些内在人格有着暗黑的特质,让这些回忆与故事都充满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元素。在妄想的背后,是无望的生活,扭曲了的人性,真假难辨,让人不寒而栗。最后关于另一个卡夫卡的故事,相比前三个故事,多了一份奇幻与趣味。那是一位想象力十分丰富的物理学家,简直是最近在阅读的科幻小说里走出来的主人公模样。他与现实世界脱节,拥有了比常人更多的孤独感与疏离感,最终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与体系。相比前三个近乎可怕的故事,卡夫卡更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人格,而他的存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实与虚妄,正常与错乱之间,不过一步之遥。他让作者警醒与反思:“如今,当我坐在躺椅后面的椅子上倾听时,我更好地认识了一切。我知道我的椅子和那张躺椅之间只不过被一条细线分隔开来。我知道,毕竟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期待这四个故事被拍成电影ing
  •     感同身受
  •     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 实践起来难度太大 但作者对治疗部分的叙述并不太详细 不知道他是怎么去挖掘患者的背景 不过这些案例还是挺吸引人的
  •     还好我会读书,要不早进精神病医院了。
  •     此卡夫卡,非彼卡夫卡,那些看似不同的人,遭遇的特殊性,是其他人无法完全感同身受的
  •     躺在躺椅上的人
  •     那些过往,那些不愉快,那些不得,不知不觉间孕育着痛苦的根芽。
  •     这是一本从专业心理治疗师角度描写的“神经病”的故事。为林达博士那句“心理治疗师使用的唯一工具是所有工具中最普通的——他自己的人性。”点赞!翻译可圈可点扣一星。
  •     原来童年的生活会对一个人未来的精神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
  •     心理分析故事集,当案例或当故事看都很不错,阅读流畅,一不小心就看太快了。不过所有案例集的共同点是高度浓缩,希望真实的分析也这么清晰,那本身就是一种妄想。
  •     心理学家和纹身师不写小说都亏了
  •     故事,可以一观
  •     一天读完,真实而惊险的精神分析案例集
  •     书中的案例十分引人入胜,读起来欲罢不能,作者通过记录心理治疗的过程探讨病人思想形成的原因,十分的真实。如果我们追根溯源,每一个“病人”所展现出来的病态,都是有迹可循的,正是这种近乎真实的合理让我们的心感到疲惫,所以我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是“病人”,害怕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难以保证在同种情况下依然“身心健康”。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我们是不能理解的,他们需要同病人感同身受,这需要极大的宽容,忍耐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为伟大的心理治疗师点赞。
  •     2016年看完的第三本书《卡夫卡的妄想》。大概是初三还是高一的时候我就很想做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因为觉得很有趣,对,充满冒险和浪漫。 书里四个案例的主人公和我预想的一样,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之所以会患有精神病,均是因为童年生活中心灵受过伤害,缺失了父母的爱,所以他们只能靠幻想,多重人格,破坏,放纵等来保护“被遗弃”的自己,获取他们不被允许拥有的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们都有自己的软肋,而我迫切的希望我们的软肋不要在童年里就早早出现,一个幸福无忧的童年经历真的太重要了,为人父母初感责任重大。
  •     从来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每一个疯子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     也许不少人看到的是书中的四个冒险、浪漫或奇特的故事,而我却被作者在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所展露的人性感动。这些天一直在回想书里的故事,脑海中总闪现出一个平和、宽容、相信直觉、敢于拒绝、直面自己和与咨询者一起成长的林达博士的形象,不知道为什么,他说讲的“心理分析师使用的唯一工具是所有工具中最普通的——他自己的人性。”“他唯一依靠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这样的话时,感动得想哭。大概是因为他代表了我所不具有的人性的高度吧。真想见见林达博士本人!
  •     去陪伴你的來訪者,需要的不僅僅是耐心,更是勇氣
  •     童年成长经历真的好重要~
  •     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看
  •     2016-9-3西农南校图书馆
  •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杀人的男孩子,不被人需要,没有被爱过,觉得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     翻译扣一分,内容很好。
  •     没有查到任何关于作者的资料,不知道是否有了解的。
  •     每个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共鸣处 哪怕是一丝相似
  •     理论的实际操作,设计弑父恋母等经典理论的实践。这本更多的是与精神病人的谈话记录,记录非常详细,可供探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