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一望田野,望一望天空》书评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14322892
作者: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
页数:205页

望一望田野,望一望天空

题记:他的诗是不会衰老的,他的诗的新颖和魅力是永久的,在他的诗歌和血液里永远流动着要永葆青春的新鲜血液。离开时信阳的天空,真正的美震撼心灵,却无法用相机留下父亲说:“燕儿,你快把这荷花拍给你哥看看。”俄国诗人叶赛宁(1895-1925),全名谢尔盖·亚力山德罗维奇·叶赛宁,是20世纪杰出的俄罗斯诗人,被誉为“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其作品虽受到俄罗斯评论界误解和批判,但历史证明他是普希金诗歌传统在20世纪20年代的真正继承者,作品在长期尘封后,终成为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我并不是第一次捧起诗集,但却是第一次不舍放下一气呵成的将诗集读完。叶赛宁的《望一望田野,望一望天空》由翻译家黎华译,语言优美顺畅,读起来丝毫无晦涩感,感情活泼,令人不由自主的亲近。正如所有的俄罗斯文学家,叶赛宁的诗歌里有大量俄罗斯民族的意向。白桦、椴树象征故乡与祖国,温馨的家园、亲爱的乡土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时而出现的火炉、夜莺,时不时提醒我们诗人对故土、国家深沉的爱。创作主题作为乡土诗人,田园与村庄是特永恒的创作主题。以此主题,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我听见夜莺在婉转歌唱。””在那朝霞以红水浇洒白菜小畦的地方,一株幼枫吮吸着田园母亲绿色的乳房。”这两首诗作于1910年,属于其早期作品。其早期作品活泼、有热情,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他的诗诗中有画,诗中的意向新颖、独创,他的意象体系来自包罗万象的绚丽多姿的大自然,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和田园风味。此外,关于诗人的流派。1919年,诗人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离开意象派。关于政治,他歌颂自由,赞扬十月革命,但他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这些。显现出矛盾的一方面。诗人是从不惮于表露情感的,爱情也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他为他思慕过的人、思慕他的姑娘以及俄罗斯乡村里可爱美丽的万千少女写下了大量诗歌,成为叶赛宁诗歌魅力的内核之一。“你在抚爱中自个儿摘下头上的丝巾,我把醉了的你带进灌木丛直至黎明。”“隐秘的讯息带来欣喜,把我的心扉照亮。我思念亲爱的未婚妻,一心只为她歌唱。”关于他的创作主题,最好的回应他的自述诗《诗人》了。在《诗人》中,他写道:“他置仇敌于死地,他崇敬真理犹如母亲,他热爱人们就像兄弟,为了大众他准备茹苦含辛。”他曾经在写给挚友的信中说:“我向你起誓,我将遵照《诗人》的境界行事。哪怕等待我的是屈辱、鄙视或流放。”一语成谶,他的命运的确充满了艰辛,这都是后话了。 情感经历大抵所有的诗人都是多情的,卢梭、徐志摩、顾城、普希金、叶赛宁……他们有多少才华,就有多少情感。俄罗斯热情的性格使得叶赛宁的感情生活更为丰富,即使与当代一些名流们相比,也不遑多让。爱情既是其创作重要灵感,他的爱情也是易来易去的。抛去他的各种短期爱情不谈,他的婚姻即有三次。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诗人懊悔不已,如果说他以前的放荡是由于翻转了天地的风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变要把我引向哪里”造成的,那么,赖依赫和他分手后,他“继续往下堕落”就不能不说与婚姻破裂无关了。在他自杀的前一年,他还写了《给一个女人的信》向赖依赫倾诉衷肠。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么,失去引领之后会怎么样呢?不能否认叶赛宁的堕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种结局。他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那段闪电恋情不无浪漫又充满酸辛,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各自走开。在众人羡慕而又不解的目光里抚摸爱情的创伤。其第二次婚姻更是短暂,也未在文学史上留下记录。他的第三任妻子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托尔斯泰娅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聪慧、寡言、大方。1925年6月,叶赛宁搬进索菲娅的住宅,很快便发现彼此性格不合,兴趣各异,相处不快。当年7月,二人共同出游,9月初返回,二人关系有所改善,并于9月18日登记结婚。我们在这里撇开作品大谈诗人的感情经历似乎言不及义,但众所周知,个人经历对一个人性格形成、最终命运、道路选择是有很大影响的。无论是关于俄国文学的研究,还是关于叶赛宁本人的研究,对叶赛宁情感生活的关注都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必要的信息,很多时候都作为一种“猎奇”心理在传播。但从叶赛宁偶像普希金之死看来,感情在诗人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即使是死亡也在所不惜。“我曾整个的——像一座荒芜的花园,沉溺于女色和美酒。如今我不再喜欢酗酒和狂舞,不再让自己的生命白白虚度。”“如今我在她心里已不值分文,只得在别人的歌声里我又哭又笑。”命运叶赛宁的命运无疑是不幸的,30岁即逝去的他,还并未能展现出他全部的才华。对于死因,高尔基在分析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换言之,因叶赛宁而出现的“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即是: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让我们回顾当时的时代背景。1925年,斯大林初掌权,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政策。与叶赛宁“最抒情的田园诗人”理想不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加深了其内心的忧伤、悲观,使其精神分裂加剧,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诗人在自杀前曾经有指血在地上写了一首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我会把你铭记在心间。命运注定永别离,后会相约道有期。再见吧,我的朋友,勿话别,勿握手,别忧思也别悲戚,——人生死亡不新奇,活着无疑更陈腐!国内关于叶赛宁的研究中,总不免将其与我国是人海子对比分析。二者也确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一,二者都是诗人,且都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其二,二者诗歌的主题都是乡村。叶赛宁与海子都生活在现代化高涨、诗歌兴盛的年代。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叶赛宁的诗歌主要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孕育了宝贵的生态思想;海子的诗歌则充满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关注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他们的悲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悲剧,是现代性的焦虑所致。 我国诗歌大师艾青说,叶赛宁的诗反映了对旧俄罗斯的依恋,充满了哀怨,给当时俄国神秘主义的诗意一股强烈的田园的芬芳,像耕牛跑到了客厅,受到惊奇地欢迎。无论如何,对于叶赛宁的诗,我们应用心灵去感受。他对大自然,对乡村,对农民天国,对古老俄罗斯的依恋是天然的,真诚的,深情的。


 望一望田野,望一望天空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