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书评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10845602
作者:[美] 特奥·康普诺利
页数:248页

停下脚步,用慢思考来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一书写作目的在于帮助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大量无效信息中挣脱出来,重新建立独立且持续性的思考能力。锻造自己的专注能力提高脑力劳动的质量与效率,单靠意志力很难达到持续的效果,这本书提供一套有效又相对容易的办法。本书的part1旨在介绍大脑的工作模式。脑网络中三套脑系统:1.慢而成熟的思考脑这套脑系统负责有有意识的思考、逻辑分析、综合考量、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预判、回顾过去和深入思考。它是最消耗能量的脑系统。也是我们做脑力劳动时候所使用的系统。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我们说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的时候,就是在说思考脑没有专注于当下的工作,而是在多项任务中来回切换。2.快而原始的反射脑反射脑有点像人的直觉,它被动,应激性。我们的许多偏见都是因为只通过反射脑做出简单的判断来形成的。“不过脑子”的说法,我觉得就是在说只运用反射脑没有经过思考脑的意思。情感网络也属于反射脑的区域,它很重要,不容忽视,但也不要被它摆布。人冲动之下做出伤害了别人的事情,事后再来道歉,说我不是成心的,我想也是因为情绪快速反应用反射脑做出了应激反应,思考脑回顾后发现不妥而做出的弥补性行为。但是事事都深思熟虑,人又会显得过分迟疑,好像《请回答1988》里面的正焕就更需要信任反射脑带给他的直觉和勇气。3.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存储脑好像数百万个紧密连接的图书管理员帮助我们整理大量复杂的大脑内部信息。它不能和思考脑同时工作,需要睡眠和休息。所以不要让你的脑子一直工作,请留给空闲时间让存储脑发挥作用吧~如何合理运用脑系统,在扁平的,信息泛滥的时代深入思考呢?本书提供的答案是深入阅读深入对话深入睡眠深入阅读不同与浏览,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联想的能力。我的理解是将眼前的知识与自己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形成连接,在阅读的时候加入感受和思考。深入对话部分;作者把对话分为了三个层面:1闲聊层面,大量的陈腔滥调。这种对话重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维护关系。2 讨论,既交换意见3 真正的对话:“从这里开始谈话中会牵扯到感情,无论你的还是别人的,在真正的对话中,你们会综合彼此的看法,创造出新的意义,并由此建立更稳固的关系。信息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转化为意义,理解和智慧,真正的对话是谈话者共同参与的思考”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面基的重要性!————————————————————————————-———————————上面的都是科普,工具性的内容在后面:干扰我们注意力(专注力)的罪魁祸首:1 随时在线2 多任务并行3 低水平压力4 睡眠不足(这篇读书笔记暂先讨论前两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离线思考,不受干扰的时候人能够更加专注,却很难运用意志力让自己远离手机。这是因为人很难与人类的天性做对抗。当代人手机成瘾症是由于人类的以下天性:a条件反射——手机响声会让人联想到重要的人在呼唤自己,不自觉的就去看了——但往往只是推送或广告,呵呵。B 天生热爱眼下的满足——闲聊当然比写费脑子的工作轻松啊C 天生倾向于快速反应——节省能量但其实很无意义,你看看是不是很多不重要的答复我们总是会直接去回应而不去想有没有做出回应的必要。D 对危险十分敏感——担心不看手机错过了很重要的事情(一般都不会发生)E 好奇心F 热爱兴奋感G 多巴胺成瘾——一件事让你产生快感你就总是会想去做它。H 天生追求确定性和归属感综上,我们常常被相当神经质的感觉驱动。而一旦愿望变成了需求,正面刺激就会变成负面驱动,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不再是自主选择去使用社交网络,而是成为了它的奴隶。解决办法!!!不是要杜绝社交网络,而是要人脑与科技达成平衡,发挥出大脑的最佳潜能!A保证离线思考的时间:从每天一个小时做起,找出自己思考的黄金时间,让这一个小时不受打扰的完成任务。B用批量处理的方式减少任务切换,其实很简单啊,就是干完一件事情再做另一件事情,相关性差的事情分开来做,不要堆到一起。与其在干重要事情的时候被一些“屁事儿”打扰,不如留出专门的“屁事儿”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处理琐碎的,不紧急的事情。批量处理的三个守则:a 思考和休息时保持离线状态b 尽量减少任务的切换(一边看电影一边聊天真的不爽吧,暂停也不好,除非你就不想看。很多生活细节真的非常影响体验和生活质量。)C 离线休息,让大脑真的放松下来,而不知被琐事一直打扰Biu~ 重点来了,这里要说的我觉得是本书的精华!优先级概念!!!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优先级是什么,工作和整个人生,什么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可以放弃。这里引入了艾森豪威尔原理和帕累托法则:艾森豪威尔原理:对若干事件的紧急和重要程度做出区分,排序他们的优先级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先做,用少量的时间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把握节奏,慢慢找做,深入思考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对自己不重要),交给别人做吧,推掉不紧急也不重要:扔到垃圾箱帕累托法则:当你找到事件的核心时,用百分之20的努力,就能取得百分之80的结果。这是我在这本书里得到最好的启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件事情上很努力,却用错了力气,没有触及到核心。发现你想get到的技能的核心是什么,花时间思考比莽撞的动手去做更有效。

如何挖一口深井:保持专注,才能更成功

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是一本教我们在纷纷扰扰的世界如何保持专注的书。特奥·康普诺利《慢思考》你是否有经历这种情况?当你伏案写一个很重要的策划案的时,手机传来了提示音,你立即拿出手机,浏览了一下信息并很快处理完毕。然后,顺便,你进入微信,点进朋友圈快速浏览,发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于是手指一动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觉得意犹未尽又点进了该文章所在的公众号,进入历史文章挨个翻了一遍。或许,你觉得还不过瘾,又动手搜索了相关类型的其他信息或图片来浏览……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流逝了,或许期间你还接了几个电话,发了几个邮件,帮同事复印了一份文件,但是除此之外,你又收获了什么呢?你原本伏案的那个重要策划案,你终究还是没有写出来。看看古往今来的名人名士他们是如何说的吧。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爱因斯坦曾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得更久而已。”深挖一口井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日本作家春上村树也曾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曾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专注力,是成功的秘诀。专注力,这几乎是左右有所作为人士的成功秘诀。特奥·康普诺利的这本《慢思考》正是写给那些想要保持自己的专注力,希望更了解自己大脑、打破束缚大脑的无形枷锁、提高自身智力生产力的人。如果你是一位脑力劳动者,如果你想要释放大脑的最佳潜能,这本书便是为你而写。“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大脑的工作机制,心理学家表明,我们拥有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思考脑慢而成熟,反射脑快而原始,存储脑时刻等待空闲。第二部分,解释了一旦忽视大脑的优势与劣势,就会给自己的大脑套上无形的锁链。大脑的锁链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开大脑锁链的措施——慢思考,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小窍门、小游戏和小实验。这些解决方案既有针对个人层面的,也由针对公司和及层面的。有一些理论你或许并不清楚。比如:1、批量处理的效率远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平均而言,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要比3个10分钟高三倍。不受打扰地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这就要求我们一次完成一个任务,如果任务所需的时间很长,无法一次完成,那就把它分成相对完整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至少应该留出45分钟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思考脑无法串行处理多个任务这是因为思考脑无法串行处理多任务,而且不断的切换任务容易造成效率低下。2、很多人眼中的“浪费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拥有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现代的功能性扫描技术发现,思考脑和存储脑保持着平衡:其中一个激活的时候,另一个进入休息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暂时从现实中抽离,让思考脑空闲先来的时候,存储脑才开始顺利执行信息处理的任务。思考脑和存储脑保持着平衡,此休息彼进行简而言之,外界的输入越少,思考脑的需求越少,存储脑的档案管理系统就越高效。所以,定时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对保持智力生产力和创意来说,这样的放松至关重要。因此,很多人眼中的“浪费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3、有四种因素会让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充满危险,这四种因素分别是: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瑞士奶酪模式”在风险管理中有一种理论叫“瑞士奶酪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每一级的预防措施就像是一片瑞士奶酪,这些奶酪一片片地叠放起来,形成完整的安全系统。尽管每一级安全措施都试图减小甚至排除所有风险,但总会有漏洞存在。若是出于某种原因,奶酪上的漏洞连成一线,可怕的事故就会出现。因此,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工作和事务时,最好离线处理事情,而对于琐碎的杂事则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批量处理;其次,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再次,合理安排任务,消除慢性压力。如果你想更专注于某件事,那就管好自己的手和脑,远离手机,远离喧嚣,安静下来,深入思考,专心致志的挖一口井吧。上帝说不准已经给你准备了惊喜或许,你可能觉得特别艰难,但上帝说不准已经给你准备了惊喜。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慢下来。脚步慢下来,思考慢下来,开启慢生活。因为它更健康,在午夜安眠之前让人充实而有所得,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磨刀霍霍向拖延

一本干货较多的工具书。有一些干货如果这么多能够做到高效完成工作那也还算是不错的结果然而对于一条本身就拒绝随时在线和秒回的咸鱼来说也许只能起到对自己本身行为的理论支持吧不过虽然我并没有用手机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但好像真的已经是手机依赖症晚期了由于对关系维护的疏于打理 一般也愿意被消息束缚。目前比较头痛的不器用的愧疚感让我无法准时入睡【即使困到爆炸】因而欠下的睡眠债带动了大脑的运作无力;还有就是拖延症,其中包括任务拖延、反省拖延以及自我修正拖延等——拖延癌晚期的标签不是白贴的。书中介绍的一些修正方法【普雷马克原理】、【ABC链条】等都想要去尝试,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在找到自信的态度。嘛,一步一步来慢慢调整心态和规划。先找回规律的作息习惯,给大脑一个发挥潜能的机会,不要让脸和头像变得一样蜡黄。

慢一点,就很快!

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忙了什么。夜晚降临,有一种羞愧莫名袭来,该做的,想做的都没有做。然而,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开始这种恶性循环?好吧,请继续认真阅读,也许这篇小文就把你拯救了呢!飞不飞就看你的了!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如何保持专注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早晨,打开手机,原本想用“印象笔记”,梳理下今天要做的任务清单,但打开手机后,你却看到了微信上的信息红点提示,于是你下意识地点了进去。看完提示的信息,你又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看看是否有“奏章”需要批阅,等到你回过神来,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原本想列的“今日清单”,还一个字都没有写。从高三开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自控力非常强且十分专注的人,不信的话,你可以看下《从学渣到学霸,距离其实没有那么大》一文,那个只用5个月自学就通过律考、每天读书10到12小时、充满专注力的Zino,其实就是我自己。但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我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在下降。就像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心里明明想着做这件事,结果却做了另一件事。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二次。确实,自从“乔帮主”发明了智能手机,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各种各样的App层出不穷,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读书、理财、健身,等等,凡是你能想得出来的东西,都能用手机搞定,真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于是,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新奇好玩的东西所吸引,我们的大脑被海量的信息所超载。渐渐地,我们思维混乱,精力分散,视力下降。最后,我们感觉到不是我们在玩手机,而是手机在玩我们!所以,当我有机会读到《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终于明白我们为何都渐渐成了手机控。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果壳里,都有三种脑,它们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详见【慢思考】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吗)。我们被手机掌控,都是因为“反射脑”在搞怪。《慢思考》作者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在“离线思考为何如此困难?”一章中说,我们之所以成为手机控,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荒野居民(缘于我们祖先的基因),我们是天生的条件动物,我们天生热爱眼下的满足,我们天生容易养成习惯,我们天生好奇,我们天生热爱兴奋感,我们天生需要归属感……每一条,好像都戳到了心底里。《棉花糖实验》以前,我一直想不通,为何有着良好自律习惯的自己,怎么也慢慢地变成了手机控?看了《慢思考》,终于找到答案:原来是好奇心和习惯所致。回忆下,自己迷上手机,好像是从微信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微信朋友圈中的人数不多,订阅号也不多。所以,每天闲暇时分,我都会打开手机,看看订阅号上有没有新鲜实用的信息推送,朋友圈中有没有新鲜好玩的事情发生。那时候,每天花费时间不多,但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感觉真的很好。于是,阅读手机微信,成了我忙碌工作之余最惬意的享受。但是,随着手机上安装 的App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信息量越来越繁杂,这种惬意的享受,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负担。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脑袋和眼睛已经被过量的信息所超载,时间被碎片化,注意力分散,心中不时产生焦虑感。终于,我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下决心在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作出改进,于是重新找回了那个充满专注力的Zino。1.善用帕累托法则,大幅削减在线时间帕累托法则,也即“二八定律”:20%的活动产生80%的价值。反过来理解,也就是说有80%的活动,只产生了20%的价值。想要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最多的宝藏,也必须善用帕累托法则。(1)精简App和订阅号,只保留必要的、常用的几个,同一类型的订阅号只保留一、二个原创的,并筛选最重要的几个置顶。(2)取消99%的消息提醒,对朋友圈权限进行设定,过滤大部分无用的信息。(3)限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刷屏时发现有保存价值的信息,一键发送至我的印象笔记;高质量的长文,同时发送至Kindle,有空的时候仔细研读。这样,手机成了我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的一个来源,但不再是我深度阅读的平台。深度阅读,我主要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文章)或Kinlde来实现。正像《慢思考》作者所说的那样,“与在屏幕上阅读相比,阅读纸面资料会带来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纸面阅读速度更快,也更不容易疲劳。”而且,在纸质(Kindle)阅读的时候,我不会像在手机刷屏那样,匆忙中从一片信息,跳转到另一片信息,而是能够从容地思考,然后将星星点点的想法记录下来,并通过写作串联成为一个整体输出,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2.时刻保持觉知,关注内心那条巴甫洛夫的狗很多人都听说过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先摇一下响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每当铃声一响,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哪怕那时并没有食物。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中,也住着这样一条巴甫洛夫的狗。比如,我们许多人都觉得,读书比玩手机更重要(思考脑的想法),但如果把书本与手机同时放在桌上,下意识里你可能会更喜欢手机(反射脑的想法)。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手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成为一种与外界保持链接、满足我们好奇心的符号,一旦看见手机,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忍不住就喜欢。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内心那条巴甫洛夫的狗,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保持觉知。要知道,许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出自反射脑,而不是经过思考脑。因为反射脑天生喜欢走捷径,反应很快,而且天生喜欢眼下的满足,所以它常常会抢先思考脑一步告诉你:“快拿起手机吧,这个很好玩!”你稍不留意,就会成为它的俘虏。如果你自控力较弱,无法做到时刻保持觉知,那就需要增加一些外力,来帮助你打破那个旧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习惯。比如,为你的手机设置复杂的开屏密码。这样,你每次看手机时,就必须先输入一大串的数字和符号,时间一长,你就会觉得烦,慢慢地就会对手机失去兴趣。还有,每次使用手机前,先设定一个计时器(10分钟以内),时间一到,就立即放下手机,没有例外。对大部分人而言,如果没有计时器,会很容易沉浸在网络中,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因为我们天生好奇,总想在无边的网络中寻找更多的宝藏(有趣、有用的信息)。所以,在线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你以为只花了10分钟,实际可能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3.明白生命的优先级,克服多任务并行冲动在这个网络无孔不入和信息严重超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充当着“多面快手”的角色,急不可耐地同时应对多种任务。但事实上,我们的思考脑,根本无法做到一心多用,如果你要求它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它只好在不同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当然,在高节奏的网络时代,要完全避免多任务并行也不太可能,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批量处理,相同的任务尽量安排在同一批处理,尽量减少思考脑的切换次数,防止零打碎敲。因为,不同任务间频繁的切换,不仅会消耗我们很多的能量,而且也会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记忆力和专注度等。如果你想要从根源上消除多任务并行,就得静下心来,认真地问自己两个问题:(1)在你的工作、生活,甚至整个人生中,你的优先级是什么?(2)什么活动能为你带来最大的价值、最多的快乐?明白生命的优先级之后,你就可以快速运用艾森豪威尔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象限法则”,以重要而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顺序,安排你的时间。这时,你就会发现,你最喜欢的上网、刷屏活动,其实只能列为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象限。如果你想有所成就,一般情况下,这一象限的活动占用时间不应超过1%。仔细算一下,你一天可以用来刷屏的时间为多少?4.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让存储脑给我们更多惊喜上一篇中讲过,存储脑只有在我们休息和睡眠时,才能开始工作。但很多人在白天见缝插针,分分钟疯狂使用手机,因此存储脑完全没有时间处理海量信息;如果晚上再睡眠不足,那么,你的大脑就会变成一座乱糟糟的图书馆,各种文件、资料、书籍散落一地,想找的东西你根本找不到。研究表明,要让大脑发挥最佳潜能,我们至少需要睡足8个小时。睡眠不足,不仅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记忆力,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力,以及情绪、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睡眠不足的人,会更容易情绪化,这是因为思考脑无法控制反射脑所致。除了保持充足的睡眠外,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很重要,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运行都是靠生物钟在自动操作。如果我们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就会打乱它的节奏,进而影响由它掌控的数万亿个细胞的工作,最终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健康。充足、规律的睡眠,不仅会带给我们更好的记忆力、专注力,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以及更美的容颜。呵呵。以上是我阅读《慢思考》后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愿与你分享。子诺不离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并简信联系获得授权,谢谢!

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每当夜晚降临,就会有一种羞愧感涌上心头。该做的,想做的都没有做。然而,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开始了这种重复性循环?调查了周围的人群,许多都有这种困扰。我们每天被各种琐事缠身,手机逐步成为最大的干扰,刷朋友圈,玩微博,思维混乱,精神分散。想做出点成就却无处下手。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人都想要做“多面快手”,多管齐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你不能只是一个编辑,你还得懂得营销;你不能只是个老师,你还得是沟通达人;你不能只是个学者,你还得是个演说家;开咖啡馆得知道拉投资、找人脉、选地段,种花草的人得知道学会使用单反和美图,做微商的得懂得写文案经营,写文案的得懂得90后的心理以及四次元耽美卖萌。这些都没有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是这样。可我们总觉得在如此多面手的路上,缺了些什么。这个也许就是专注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教授特奥•康普诺利所著的《慢思考》,是教我们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深入思考的书。他从大脑的工作机制入手,分析了束缚大脑智力表现的“四条锁链”,并给出了具体的解锁技巧和工具,帮助我们把重要的时间放在创意构思和正确决策上,从而将个人能力和做事效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我们的脑子随着我们生命的存在一刻不停地思考。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反射脑快而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思考脑慢而成熟,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还有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它负责存储信息和激发创意。思考脑作为本书的主角,也是我们大脑里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我们的骄傲。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现代智人才拥有了发育完善的思考脑。但有一个惊人的真相是——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即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你以为你可以同时完成几份工作?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不。唯一可行的多任务并行就是特定任务上和反射脑配合,由反射脑下意识地习惯性地做某件事。而对于心不在焉时做的工作,并不会存在记忆,只会消耗时间和能量。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专注。这也是几乎所有有所作为人士的成功秘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得更久而已。”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史蒂夫•乔布斯在评价Mac电脑时说:“等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你会想出很多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确实错综复杂。大多数人止步于此。但有少数人会继续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最终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找出简洁优雅的方案。”在专注力方面,我比较欣赏日本人的做法。就像食物方面:拉面馆始终保持只做一种拉面,饭馆只做一种料理——天妇罗或照烧,闻名遐迩寿司店只出售寿司,甚至有一位老爷爷一辈子只做米饭,但那拳头大小的米饭晶莹剔透,让你惊异于米饭的香气与原味的保持,引来无数人的赞赏。可见,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而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愉悦感。在做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去想成功之类的,如果你足够专注,“第一名”的头衔就会自然而然的到来。那如何保持专注,深入思考呢?《慢思考》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 你可以忘了本书的所有建议,但是只要实施了这一条,它就足以提升你的智力生产力。在这方面,史蒂芬•金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记得在《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一书中,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我的日程安排的很清晰——上午用来处理新事务,比如撰写文章;下午用来打盹和写信;晚上用来读书和家人一起玩,做些紧急修改。基本上,上午是我最重要的写作时间。”关起门来不受打扰的写作,一天4个小时或许比史蒂芬金的描述更让你感到惊讶,但无人可以否定他的成就,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最高产的作家。第二,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好像无法彻底避免多任务并行。有时候,任务切换甚至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所有的干扰,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干扰与真正的工作无关。很多情况下,批量处理的效率远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平均而言,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比3个10分钟要高3倍。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或者多个任务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那么不受打扰的工作效率比多任务并行高4倍。与此同时,与不断切换任务的10个3分钟相比,连续不受打扰的30分钟能让你的效率提高10倍。第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睡眠有益健康,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本书作者提醒我们,充足的睡眠会对智力生产力产生正面的影响。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吧?现在有太多人在白天见缝插针,抓紧每一秒疯狂使用只能手机,因此存储脑完全没有时间处理海量信息。不过在我们睡眠期间,“存储脑”终于找到了机会,整理、储存、识别尚未消失的信息。研究证明,8个小时睡眠能够明显改善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学习并保存动作技能的能力,以及创造力。通过脑部扫描,我们甚至能直接看到部分区域变得更加活跃。所以,在睡醒的那一颏,人们常常会灵光一现,找到前一天苦思冥想而不可得的解决方案。第四, 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短暂的压力能提升我们的表现,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又会摧毁我们的智力生产力,所以保持平衡很重要。要恢复压力平衡,最重要的手段是减轻负担、增加资源。但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是自己,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顾自己、增加自己的耐压能力。在个人的耐压能力中,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无法改变的,包括遗传学、生物学和体格方面的限制因素。但对于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我们当然负有责任。其实,我们处理压力的水平可以不断提高,我们评估环境的思维方式对此影响很大。对耐压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态度包括:是否将挑战看作成长发展的机会,遇到重大事件的基本感觉,对工作和家庭角色得投入程度,是否拥有明确的优先级和清晰的现实目标。在这个一心多用的时代,人们往往想要同时兼顾,缺乏专注。但世界再嘈杂,人的内心都应该是安静和淡然的。无论怎样变化,我们都可以追求内心所爱,保持简单的态度,深入思考,做到极致。

想做斜杠青年,这个方法让你工作效率提升十倍

斜杠青年是目前很多人羡慕的身份,是指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己的精力、技能和资源获得多渠道的丰厚收入。这种时下流行的火力全开模式,年轻人既可以从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惬意,也可以激发自己生活的激情,获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可是,经常让人疑惑的是,大多数人做一份工作都搞得焦头烂额,那些多斜杠身份的青年,和我们每天的时间同样多,他们是如何做到高效率工作的呢?著名的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将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神经学的知识整合,专门研究大脑超载时代,我们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在自己的精彩著作《慢思考》一书提出:在这个世界上,纯粹的“无脑”劳动正在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成功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质量。在我的咨询中,我看到很多人努力的失败在于,我们都习惯从外在寻找捷径,要求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每个人最大的资源在于先理解自己。同样,我们一直都按习惯的方式用脑,却往往不了解自己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不知道如何合理用脑才更高效。如果你以前学的是具体提升工作能力的方法,在《慢思考》这本书里你将学会如何理解自己大脑的运作模式。如此,你并不需要比以前更加努力,仅通过调整你的工作方式,就可以简单实现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最基本的理念:专注是所有成功人士的秘诀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的人生,就仿佛睁大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这要求我们做的事不在多,而在于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并在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斜杠青年做得多,却往往忽略了他们做得如何极致。甚至有的人说,只是我的工作特殊,没有更多的时间罢了,其实不然。因为当你并非全职却可以拿一份不低的工作报酬时,你付出的大多是过硬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专而精。为什么斜杠青年可以在一个个的领域胜出,是我们的天生缺乏这样的专注的能力吗?我看未必!看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瘾君子,比如毒瘾、烟瘾、酒瘾、恋爱上瘾,再看看自己一个个改不掉的小习惯,你就会理解做到专注并不难。并且,在这个信息传输高效的时代,你看看任何场合,有多少人正在低头拨弄自己的手机,或者哪些地方开始贴上wifi1密码,你就知道有时候我们仅仅对“在线需要”的专注就有多厉害。只是,亲爱的,你知道吗?这些你不常觉察到的专注消遣,正在不知不觉地摧毁你的大脑,让你无法专注到对你更重要的目标。而离不开的原因是:若没有意识,我们就很难抗拒多巴胺带给我们的兴奋需要。最重要的理论:大脑的分工和协作有的人会说,你不是要告诉我方法吗,为什么要讲理论?因为我们根本不会相信自己没有理解的东西。除非你做到了真正相信它,否则你不会真的支持自己走上一条改变的路。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拥有三套负责认真和决策的脑系统,这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储存脑。他们协同分工配合亲密无间,有时又相互竞争使用空间。思考脑运行的速度很慢,需要我们持续地投入注意力保持专注,消耗大量的能量,很容易疲劳,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反射脑的速度最快,处理问题完全是自发和无意识的,消耗的能量不多,但很容易抄捷径;储存脑需要把每天吸收的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进行分类的整理和储存,思考脑产生的东西都会经过储存脑判断,舍弃不必要的之后,才存入长期记忆。他们之间工作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所有的思考都由思考脑完成,一次无法完成多项任务;反射脑并不知道我们养出的习惯是不是好,需要思考脑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监督着它,才不容易发生偏见;思考脑和储存脑相互切换,当思考脑不工作时,哪怕是短暂的几分钟,存储脑就会抓住空隙立刻工作。最简单的方法:彻底离线网络,减少任务切换从上面的理论中看出,要做到专注,我们需要提高思考脑的效率和为储存脑留出空间。他们最需要的分别是:思考脑不希望被其他任务打扰,且需要非常专注;储存脑需要思考脑暂停工作后,为它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相比,在我们现实的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总是时不时被电话、朋友圈提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事项的插入所打扰,于是我们的一个小时,往往同时并行着多项工作任务,并不断地做着任务之间的切换。而当工作结束时,我们还会因为未完成的任务而焦虑,浏览更种软件或网页试图消解压力,最后不惜加班熬夜工作,第二天又带着欠着的睡眠账开始沉重的一天。这样出现的问题是,思考脑需要专注时被打断,储存脑需要休息时被占用,我们工作效率被严重降低,大脑变成了一个条理杂乱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任其凌乱地散落一地。这会让我们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比如你在开车还想着另外一些事情,就很容易把孩子遗忘在后座上;又比如,你感觉压力山大,厌倦了思考一些原本很重要的事情,就任由反射脑做出一些荒唐至极的决定。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在书中指出: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比3个10分钟高出3倍。如果任务复杂,属于多个不同的领域,不受打扰的工作效率比多任务并行高处4倍。而与不断切换的10个3分钟相比,连续不受打扰的30分钟能让你的效率提升10倍。通过大脑的运作原理和研究结果表明,要高效地利用我们的思考脑,我们就必须做到:减少被打扰,减少工作的切换。想想我们是如何沦陷在这两点当中的,我们就会发现最容易被打扰的就是,各种需要我们立刻响应的手机或电脑提示,每一次当我聚精会神做一件事情,耳边响起几声滴滴提示音,你会不会立刻想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而大多时候看了之后你又发现不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之后,又需要我们重新调整进入专注状态,这会耗费思考脑更多的精力,而实际的工作成效一点也不高。而对于最需要休息的储存脑,却因为在工作间隙,不断被网络各种信息或者碎片化浏览占据,也一直找不到它的工作启动机会。另外,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高期待,却同时把多项任务放入同一时间段,并对这样的方式引以为豪。而作者说:你可能觉得自己正在同时做好几件事,但事实上你的大脑只是在多个任务之间不停的切换,这样的切换会带来严重的效率问题。从来没有人擅长多任务并行的工作,那些认为自己具备这些特殊能力的人,只是要改变非常困难,他们对这样的错误方式越自信,就倾向于这么做,而实际上他们却处理得很糟糕。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显示,12岁以上的人群中,手机的渗透率已为100%。而根据大脑的规律,这样的智能化,对大脑本身和工作效率正带来日趋严重的影响。想要提高工作效率10倍,主要取决于你是否能留给一个不被打扰的单任务空间,对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彻底离线网络,减少工作切换。查尔斯.C.诺贝尔说:我们养出习惯,而习惯又造就了我们。有的人说,我很难绝对全天做到如此,或许你可以小步慢走,当你看着你的智能手机,想象着你具备无比天赋的大脑,正因为这些细小的习惯,一天天变得钝化,你是否会多一些自我警醒。另外,如果你希望彻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书中还有从睡眠模式以及从压力入手的一些实用调节技巧,帮助你真正练就一个高效斜杠青年的基本功。作者说:基本态度的改变是所有改变的根基,否则所有的技巧都派不上用处,因为自己根本就不接受。除非真的想改变,你才会理智地面对生活中那些细微却不重要的诱惑,而这往往开始于自己的一个决定,以及关于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前辈说过的话:最宝贵的经验,不是太复杂,而是太容易懂,所以大家很难相信,只要简单坚持就可以了。以此共勉,祝大家有所收获!

职场人的高效工作法

职场人的日常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邮箱出现提示就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查看新邮件,正集中精力处理文件时一通电话打乱了原本的思路,领导突然发来微信要求紧急处理某件事,不时有同事过来找你帮忙或闲聊,一整天对着电脑后感到颈椎酸痛,前一天熬夜加班第二天喝咖啡也无法挽回涣散的精神。看起来各种沟通工具和无处不在的网路加强了我们工作中的联系,方便了我们日常的沟通,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像预想那样变得更高效,反而变得愈发低效。这正是特奥·康普诺利教授指出的现代科技在无形中给脑力工作者的大脑套上的四条锁链。想要高效的工作,我们需要一一解绑束缚我们大脑的锁链。一号锁链:随时在线手机虽然方便了我们相互之间的联络,可对于员工来说手机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有了手机之后,老板们总是希望甚至要求员工24小时开机,保证任何时候都要能联系得上。从此,工作被带进了私人时间里。随着现在网路的发展和各种通信工具(如微信等)的出现,这种现象更是变本加厉。无论何时电话要在三声之内接起,微信要立刻相应,邮件要在15分钟内回复。类似这样的要求将我们的工作时间切分得七零八碎,现在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完整不受打扰的工作时间了。除了来自领导的这类要求外,我们自身也对在线越来越上瘾。工作中总是不自觉地每隔几分钟刷新下邮箱,担心错过任何邮件。手机响起了提示音一定要第一时间查看,担心漏掉了重要的联络。我们误以为随时在线及时回应就是高效,其实这种做法不仅碎片化了信息更碎片化了我们的思维,反而让我们失去了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的能力。解锁方式:离线思考我们需要的高效是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内容,而非对任何事情的立刻响应。学着自己给自己断网,安排一段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专心处理重要的工作或者思考重要的问题。我现在的领导在看到我每次对邮件的迅速回复后专门找我谈了一次,她说邮件及时回复虽然好,但我们的要求是三日内回复即可。因此以后不要频繁地查看邮箱,邮箱每天查看一到两次就可以了。早上来了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查看邮件这种事就留到午饭前后工作累了的时候处理吧。不得不说领导的这种建议真的非常好,自从放弃时时刻刻查看邮箱的做法后,我反而能更轻松更专注地处理最重要的工作。而等到累了的时候再查看邮件时,发现紧急的邮件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而且半天的断网并不会给我的工作带来困扰。除了邮件之外,不时打进的电话和有事没事路过的同事是打断我们工作的一大源头。我们公司的IT部门就不断接到各方打来电话咨询各种电脑网路问题,IT部门的同事不得不一次次中断手头的工作接听电话。面对这种情况,她们用了一种很聪明的方法,订好会议室去会议室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电话的打扰也隔断了其他办公室同事的不时咨询。工作效率瞬间提高了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就是断网“消失”,在自己工作状态最佳的时间段内专注处理最重要的工作。二号锁链:多任务并行日本有一个流行语说法叫做“ながら族”,翻译成中文就是“一边族”。这个族群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边做着A一边做着B。现在的时间管理术里还经常看到有人提倡这种“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的做法,原因在于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时间利用率。然而,康普诺利教授在《慢思考》中毫不留情地拆穿了这种假象。他指出人的大脑分为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我们进行思考,进行决策,展望未来等深度思考依靠的都是思考脑。而思考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反应慢且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投入注意力保持专注。思考脑只会“一心一意”,完全做不到“一心多用”。我们日常工作中看到的几件事情一起处理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一心多用”,而是在多个任务之间不停地切换:先做一会儿A,然后跳去做一会儿B,再回来继续处理A,再跑去处理下C。如果你试过这种工作方法,你就会发现,不仅处理事情的整体时间拉长了,而且更容易出错。因为思考脑在每一次任务切换时都需要清空上一个任务的内容,这中间消耗了思考脑的能量,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解锁方式:批量处理既然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工具思考脑只能一次处理一件事,我们就应该遵守它的使用方法。艾森豪威尔原理的四象限法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工作处理法,用重要度和紧急度为任务分类,优先处理重要的事情。尝试每天晚上列出第二天需要处理的事项,按重要程度排序。第二天集中精力先处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情完成后再去做另一件。相信你这么做了以后会发现,不仅事情处理得更快了,而且准确率也会跟着提升的。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琐碎的杂事,对于这种事情可以将它们攒起来一并处理。比如需要给好几个人打电话,那么就安排一个时间专门用来打电话。如果有报销需要申请,那就等到月末的时候一起填写报销单。当然,你最好在日程本上为这些批量处理的事情划出专门的时间来,这样你才能保证不会忘记它们。三号锁链:低水平压力职场中我们说起面临的压力时常常指的是精神上的压力。不断涌来的各种工作任务,待办事项里越积越多的内容,截止日期的临近和领导同事的期待或批评,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压力甚至焦虑。除此之外,我们经常忽视身体上感受到的压力。比如整天对着电脑工作后颈椎肩膀的酸痛、眼睛的干涩,还有长期使用手机造成的拇指疼痛。是的,手机就是最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长期使用手机会对我们的拇指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无论是精神上的压力还是身体上的压力,它们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我们的想法,甚至是臆想。比如我们觉得一定要在随时查看信息及时回复,比如我们觉得不刷手机就会错过很多重要的咨询,比如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结果没有一件事情真正完成了。解锁方式: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压力其实并不完全是坏东西,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才能发挥实力。只是长期的压力反而会损害我们的健康。既然很多压力源自我们的不合理想法,或者来自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的坏习惯,那么改变这个做法就能够逐渐消除我们的压力。身体上的压力来自于日常使用的电脑、平板、手机、椅子的反人体工学设计,这个解决起来就简单了。换一个超大的电脑屏幕,使用平板和手机时尽量使用触摸笔,给自己买一个人体工学座椅,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站起来活动一下。健康的身体还能够顺便提供我们精神上的耐压能力。四号锁链: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是现代职场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符合身体的规律和需要。而在火和电被发明了之后,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就渐渐模糊了。有人缩短睡眠时间加班熬夜工作,有人则是认为通过牺牲睡眠可以比别人每天多活几个小时。我们不再遵循身体的生物钟,睡眠不足造成的不仅仅是白天精力不足。睡眠是存储脑工作的重要时间,存储脑会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抓紧工作,帮我们对白天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储存,还要处理我们的情绪,保证情绪平衡。如果我们睡眠不足,存储脑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工作,存储脑的工作完不成,我们不仅会记忆力、专注力下降,还容易情绪失控,进入恶性循环。有人喜欢用自己是“夜型人”作为借口解释睡眠不足的原因,殊不知自己其实只是个“伪夜猫子”。每个人的思考脑黄金工作时间不一样,有人早晨效率高,有人晚上思维比较活跃。可不论是晨型人还是夜型人,他们都会保证充足的睡眠。真正的夜型人在晚睡的同时也会晚起。而正常上班的职场人因为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很难做到晚睡晚起。前一天无论熬夜到几点,第二天都必须准时出现在公司,这才是职场人的生活。所以“伪夜猫子”们是晚睡早起,从而晚上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佳。解锁方式: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我们习惯了定闹钟提醒自己起床,却不会定闹钟提醒自己睡觉。恢复正常睡眠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设定两个就寝闹钟。既然我们每天都要准点出现在公司,那么每天起床的时间是固定的。为了保证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你需要计算好前一晚应当睡觉的时间。然后在就寝时间前两个小时和前一个小时分别设定一个闹钟。第一个闹钟提醒你应该几点睡觉,第二个闹钟响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做就寝准备了。需要注意的两点是:一、闹钟尽量不要使用手机设定,尤其是你抵挡不住网路诱惑会忍不住刷刷刷的时候;二、即使到了周末也不要晚睡晚起,养成一个固定规律的生物钟才是明智的做法。束缚我们大脑的四条锁链是环环相扣的,而解锁的方式也是环环相扣的解锁了一个之后解锁另一个就会更容易更简单。在为大脑松绑的过程中,你自然就掌握了高效工作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要谈专注力?因为这个时代稀缺

《慢思考》这本书反复看了两遍。从开始阅读导读的时候,我就找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尽管它让我开始否定自己的生活。近日,《全球金融时报》发布了2016年度MBA排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力压哈佛商学院,夺得冠军宝座。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授课多年,他关于思维学和压力管理的公开课备受全校学生欢迎。《慢思考》是特奥•康普诺利教授的代表作,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的书。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近乎一致。看电视的时候刷手机,刷手机的时候想看书;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既想学插花,又想学烹饪;想着把事情做好,可总是半途而废。为此,《慢思考》针对我们的行为给出了解释,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去自由操控思考。对比我们的行为与解决方案时,忍不住一声声地唏嘘与惊叹。1 随时在线VS离线思考首先要聊的是大家对于时间的惶恐。如果待在公园看半天荷花,反倒觉得这是闲人才会做的事。可忙人忙的是什么呢:玩手机,仅仅一个低头的动作,就是许多个白天到晚上,让自己忙的不知所然,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做。 话说回来,在大理晒太阳,这种生活方式我们也能乐意,可我们为什么还会如此惶恐呢?而且我们还忽略了随时在线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知道,惶恐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时间该如何度过。你可能会觉得,随时在线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效率,可是从长期来看,随时在线导致信息超载,让你筋疲力尽,最终会让你无法深入思考,在线时间越久,处理持续信息流的效率就越低。部分人觉得瘫的状态玩手机更舒服,实际上是很错误的想法。 一位日本僧人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看电视,惊悚的不看,新闻也不看,即便是综合类和搞笑类节目也有攻击性;尽量不上网,堵住垃圾信息的源头......这种反现代的生活方式,你可能不大赞同,但在这想强调的是,生活方式有很多种,日本僧人做到了离线思考,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慢思考》中提出的:“有太多书籍和课程教你如何安排工作、如何完成任务、如何管理时间,但如果你无法做到离线思考,那么一切建议都将沦为空谈。”离线思考没你想的那么难,无非就是不受干扰地做一件事,明明白白地过日子。不给自己留些时间,怎么会有自由的体验呢?仅仅具备自控力,就可以做到离线思考吗?不是的,自控力的背后还需要一种能力,包括理解生活的能力,认知自我的能力,树立目标的能力。而慢思考,会依附着这些能力,把你带入更有趣的未知。2 多任务进行VS 批量处理周末在家看孩子,我着急看电视,于是找了个玩具让他玩,他自己玩的很开心。下午的时候,我又找了很多玩具给他玩,但他玩了一个小时就来我这磨蹭了。我感到很纳闷,跟老人提起这件事,老人说:你给孩子过多选择,他就很容易形成浮躁和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所以,他很快就会厌倦。让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可不好,以后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吃惊的同时,更多的是理解。我也是这样的,一边写邮件,一边整理资料,写邮件的时候,想着还差哪些资料;整理资料时,想着邮件这样写不对,顾虑太多,效率很低。可能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准备合理安排任务时,却发现自己实施起来也很困难。问题出在哪了?由此来看,如果无法判断出优先级(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那也很难做好批量处理。我倒是觉得书中提出的这三点很受用:1)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2)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3)准备好在家里处理的批次。你不仅需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还应该避免琐事的干扰,这点很重要。而且,肯为自己的工作、生活花时间,对于自由散漫的人来说,这就是用心了,毕竟他们愿意接受约束了,这不距离专注力又近了一步吗?3 低水平压力 VS 科学应对负面压力生活节奏快的足以让我遗忘掉压力的时候,却在《慢思考》中看到了这两个字,尤为觉得感动。我知道有一群人对工作充满干劲,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压力。我遇到困难时,会啃指甲;爱人遇到困难时,会打坐;父亲遇到困难时,会抽烟;小孩遇到困难时,会哭泣......应对困难的各种反应,就是我们解决压力的客观体现。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应对压力,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在学校,提倡的是成绩让你快乐;进入社会,发现房子是幸福的基础;工作中,结果的意义要更大于过程。因为成绩可以决定出路,所以没人给我们说考少了也没关系;一个小区刚开盘,许多人承担着巨额贷款抢房子,却没人肯承认:让你念念不忘归心似箭的那个人身处之地才是家,一砖一瓦并不代表你有家,买房子,实际上完成的是对房子的执念......所以,应对压力之前,《慢思考》并没有直接安慰我们慢慢来、不要怕什么的,而是首先让我们修复或改善自己对于某事的感受。然后系统的介绍了如何应对压力。有些压力,是别人给的,也有些压力,是自己找的。比如,你想让爱人做一件他办不到的事,他会觉得吃力,你们会为此争吵,弄的整份感情都很有压力。人在脾气中看不到感情,同样,事情陷入压力中也就变得很复杂。我们解决压力,一是为了让彼此舒服,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可控、可预测。《慢思考》中也经常在强调这一点,给自己多一点空间,给未知多一点可能,再加上专注力,一切都会变得很踏实。4 睡眠不足 VS 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提起睡眠,我们就不得不谈下存储脑了,简而言之,存储脑是负责档案管理的。你白天忙着写PPT、刷手机、做excel时,存储脑根本没时间处理你那么多信息。而当你在睡眠期间,存储脑才会有机会,整理、识别尚未消失的信息。存储脑让我们想要看到的区域更加活跃,所以头一天解决不了的问题,睡一觉就解决了的原因就在这。有位朋友在互联网公司搞研发,每天十点起床,近十一点上班,十点下班,回家后,他也不着急洗洗睡觉,而是先喝掉一瓶啤酒,周末就别说了,完全瘫的状态。他这种生活方式,对健康一点都不利,他却不以为然,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觉得自己还那么年轻,身体绝对没问题,可是有些病已经潜伏在你身上了,你不在意的事,最终也会击垮你,我们不能太过自信。以前我失眠时,会看一些枯燥的书,再后来一看到枯燥的书就倒胃口,以至于一直没找到解决失眠的方法。直到看了《慢思考》,我才知道不是没找到好方法,而是从一开始我的状态就不对。比如当我想要解决失眠这个问题时,我并没有按时按点的就寝、起床;我想要在周末补觉,应该提前一会儿上床,而不是晚睡.......日常生活的很多误区,都被这本书给纠正过来了。所以说,《慢思考》这本书,它所科普的并不仅仅是如何提高专注力,而是在修正我们对于自己的态度,让我们对自己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很忙,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却又在担心吃完饭了做什么,追完剧了做什么,事后也想不出来自己都将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或者当你想要学习自我管理时,不妨先问一问自己:是否具备专注力?别看25岁,正是最好的年纪,可它也像过山车一样,“嗖”地一声冲下来,迅疾、不留情面,然而只有专注力,才会让时间慢下来。

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

欢迎关注个人博客: http://www.razorer.com/如果你读过苹果第一代的宣传册,你会发现大标题写着‘简约是复杂的终极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第一次接触某个问题的时候会觉得它很简单,因为你对它一无所知。等到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你会想出很多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的确错综复杂。大多数人止步于此。但有少数人会继续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最终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找出简洁优雅的解决方案。但是,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太过罕见。— Steve Jobs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 为我们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获取信息的成本变得极为便宜, 我们的生活中基本已经不能离开了手机, 甚至有人提及了手机是人器官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但是互联网和手机等ICT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信息很多, 但是系统性的知识很少. 浏览很多, 但是高质量的阅读很少. 我们使用微信很多, 但是高质量的对话却很少.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被各种在线软件打断, 新一代的e时代青年发现在这个扁平化信息世界中,越来越难以专注于一个问题之中. 我们总是在 一个链接跳转到另外一个链接之中, 一遍又一遍的刷着朋友圈, 渴望一个有一个信息刺激, 但是又无法深入问题之中. 我们究竟是怎么回事? 直到最近几天 读了一本欧洲工商学院教授写书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才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 书籍的具体信息可以参考豆瓣链接: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在这个扁平的世界里为什么我们反而需要真正的思考?当今世界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种,高认知工作(脑力工作)与低认知工作(体力工作). 脑力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体力工作者,其工作需要非常集中精力与思考, 高认知工作者需要大量的独立和深入思考, 需要大量大脑前额的参与工作. 高认知工作职位比如,学者, 作家, 企业家, 工程师. 艺术家等. 如果希望持久的创造力,进行高水平的认知工作,必须要有持久与专注的工作习惯作为依托.在当今世界,纯粹的“无脑”劳动正在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成功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质量。从大脑结构来说, 人的大脑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反射脑快而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思考脑慢而成熟,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还有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它负责存储信息和激发创意。所以, 高认知工作更多需要思考脑的参与. 那么如今的这种信息社会会对我们的思考脑工作会什么影响了? 思考脑的特点:无法并行处理多个工作任务,基本可以看做是 串行处理器多个任务的切换会造成效率降低极度消耗能量(血糖), 需要损耗意志力来进行思考脑的这个结构, 造成了我们的目前ICT技术的使用不当, 会对于我们高质量的思考和工作造成影响.造成无法深度思考和学习的原因高节奏的城市工作, 团队的工作形式, 异常发达的通信工具, 会对于我们的深度思考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四个方面:总是在线多任务处理缺乏睡眠面对持续的低压力困扰总是在线在资讯丰富的世界里,信息的充沛意味着其他东西的匮乏:信息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会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转而成为稀缺物品。我们进一步探寻,信息消耗的是什么资源?答案显而易见:接收者的注意力。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16—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什么总是在线会对我们的思考和工作造成影响? 总是在线将会给我们带来直接的冲击就是 过量的信息冲击, 不论信息是否重要, 我们都要面对. 导致了我们信息接收很多, 思考很少, 知识很少.另外, 过多的碎片信息会占用了我们过多的大脑空间, 让我们无法腾出『内存空间』给我们思考使用. 同时, 面对这些过量信息, 我们大脑一直要处理决策, 而对于这些过量信息的处理决策,会不断消耗大脑能量,造成大脑疲劳.多任务并行效率低下之前提到的思考脑的本质,无法处理多任务并行处理. 不论是 多任务的并行的情况, 还是在多任务频繁的切换情况下,均会导致我们的思考低下, 出现问题.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思考能力迅速下降. 睡眠期间是富有创意的存储脑的黄金时段。是要维持最佳的思考能力,充足的睡眠真的不可或缺. 现代人由于越来越多的贪恋收集信息, 导致不断的人为拖延入睡时间.持续的低水平压力适当的压力会激发人的动力和潜力,从而有更加优异的表现. 若是它们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就会损伤我们的身体,带来慢性高血压、肌肉紧张、心率过快、高凝血水平等问题,还会抑制免疫系统。持续的低水平压力,会造成身体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间歇性的压力才是健康的压力。间隔期应该足够长、足够频繁,好让体内的压力激素逐渐消退,让身体得到放松.为什么我们难以离线?从根本上说,脸书用户的动机有三种:(1)窥视他人生活;(2)为自己创造一个有特色的身份;(3)满足内心的自恋倾向。”不断检查社交媒体比检查邮箱更糟糕,因为它会带来额外的问题:社交媒体会催生“身份焦虑”,让你感觉更加孤独、悲惨。而所谓的“身份焦虑”,基本上就是“嫉妒”的学术委婉说法。考虑到人人都只会发布生活中有趣、正面的东西,你会感觉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的丰富,所以你对生活的满意度会下降。千真万确,你越沉迷于脸书,那么你在现实中的真实朋友就越少,与人相处的时间也越少,而且你会越发相信,谁都比你过得幸福。如果你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见到大量真人,你就会以更加真实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生活。所以你会一直寻找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你越频繁地查看脸书,就越无法满足,感觉越不快乐、越孤独;于是你就更需要小小的兴奋感,因此你更加频繁地检查脸书,变得更加不快乐……我们该如何在扁平化的信息社会中深度思考?面对上面的一系列问题, 提出了四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上门的四种问题:彻底离线批量处理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正确面对压力方法一: 彻底离线解决总是在线的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具体你可以这样做:- 首先,请找出一天中你的思考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 第二个收效极大的方案是,在周日的晚上抽出20分钟彻底离线,用于计划一周的工作,确定最重要的任务是哪些,安排在什么时间去做,并确保每一天都有充足的安静时间。- 每天请抽出10分钟来安排第二天的事情,时间不应晚于睡前一小时。- 长按四秒钟,它就会进入保护大脑模式,- 是阅读艰深的文本,请把它打印出来,在老式的纸张上阅读,而且要彻底离线。方法二: 批量处理合理安排任务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尽一切可能减少切换次数。如何减少切换次数, 我们可以使用批量处理方法. 一次集中处理一个主题的任务序列, 减少大脑上下文的切换工作.同时选择批量处理的任务,得首先安排任务的优先级, 可以采用 艾森豪威尔原理 和 帕累托定理进行任务优先级安排.具体表现:艾森豪威尔原理通过四象限制定自己的时间优先级, 重点处理 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每天通过这种事情执行帕累托定理20%的投入带来80%的效果累积帕累托定理, 持续的帕累托定理引入系统化的批量处理*,要大幅提高智力生产力,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非常规性的工作中* 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 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 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 准备好在家里处理的批次* 每次批量处理结束后,好好休息一下方法三: 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面对睡眠不足,那么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 恢复我们祖先一直采用的 正常的睡眠模式 - 『该睡的时候就去睡』.杜绝因为手机电子产品,导致的故意延迟晚上的入睡时间.对于我们如何更好睡眠,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设定两个就寝闹钟你应该设定1号就寝闹钟,提醒你至少提前1小时(最好提前1.5~2小时)彻底离线,而2号闹钟则设在睡前1小时,好提醒你开始睡前流程。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就寝、起床,包括周末。如果你需要在周末补觉,请提前一会儿上床,而不是晚起,这样对睡眠模式和生物钟的干扰更小为了恢复健康睡眠,你应该保证自己的床只用于睡觉和性行为。最好不要用手机当闹钟,也不要把手机放在床边,甚至根本别把它拿进卧室。睡前喝一杯 “喝杯热牛奶”请勿在睡前6~8小时内摄入任何刺激性饮料白天尽量多动动。如果疲劳的只有你的大脑睡前2~3小时内请勿锻炼,让身体有时间代谢在床边放一个笔记本,记下所有好主意和可能有的忧虑。买一支带LED灯的笔,以免吵醒你的伴侣。如果晚上保证正常的睡眠, 白天是不需要小睡和打盹的. 小睡切勿超过20分钟. 如果不想小睡就不用小睡.方法四: 正确面对压力持续处于低压力状态不是好的状态,现在的学术名次叫这个为 亚健康状态. 对耐压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态度包括:是否将挑战看作成长发展的机会,遇到重大事件时的基本感觉,对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投入程度,是否拥有明确的优先级和清晰、现实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拒绝香烟,注意体重,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不依赖兴奋剂、咖啡因或镇静剂,对工作满意,保持良好的幽默感,懂得并实践优秀的放松技巧,控制酒精摄入,注意计划截止日期。总结高认知工作,需要在于持久的/专注的/无干扰模式下的思考, 我们通过 专注单一任务,保持充足睡眠, 远离在线干扰, 达到一种禅的境界吧.该吃饭的时候吃饭, 该睡觉的时候睡觉, 改工作到时候工作

保护脑生产工具,提高智力生产力

这是一本有关时间统筹、思维训练的工具书,提出了如何用脑的问题并给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书的整体框架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每篇文章篇幅都非常短小,适合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的工作人群。作为一名业务工作者,每天的确被大量的多线任务和随时在线状态所困扰,我想在中国的职场中,用于打断员工工作的不是电子邮件,而是微信、QQ、OA等IM工具。每次新的任务袭来,不得不重新规划手头工作的优先级,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场景转换,大大损伤了工作积极性,降低了智力生产力。在持续低压力水平的工作状态下,有幸读到本书,让我能够认识现状、思考原因、积极解决问题来拯救正被摧毁的大脑。书中提出“思考脑”向“反射脑”转换的说法是很新鲜的概念,虽然原理上是“旧瓶装新酒”了,即反复训练达到习惯的养成,书中用军人的日常训练来诠释这一原理,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妥妥的干货,对于提出了如何倒班、安排邮件、调整生物钟的确切方法。方法很多,只阅读是不够的,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内化并且坚持不懈,否则书中的内容也只能左耳进右耳出原原本本地还给特奥·康普诺利了。作者跨学科的背景也带来了一些新思路,神经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生物学,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知识整合,提供了一场愉快的阅读体验。另外,书中的插图十分走心,抛弃了古板沉闷的表格,用漫画和坐标轴方式使数据可视化、概念可视化,有些插图甚至称得上有趣。今天刚好去文脉相承的成府路豆瓣书店,在一排书中发现《慢思考》原来是跟《万物有灵且美》系列、《国史新论》、《太阳与铁》是一个出版社的,瞬间增加了我对九州出版社的好感度和印象。作为一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伪爱书人而言,对出版社有几乎苛刻的执念,不过基于通过本次阅读以及先前《万物有灵且美》系列积累的信任,我想九州出版社可以列入我心中跟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译林以及学术类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一样安全的质保行列了。不给本书打五星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毕竟无论从学科还是书籍本身而言,都是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适当留白更有进步的空间。

快生活,慢思考

最近在读一本书《慢思考》。看到这本书名,我就开始遐想,这本书应该是在讲这类问题。诸如什么是慢思考?如何进行慢思考?看了之后,尽管这本书确实讲解了这些问题,但如果只是解决这些问题,这本书未免也太浅薄了。好在《慢思考》一书超出了我的想象。《慢思考》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讲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大脑的四条锁链。比如:随时在线,多重任务并行,睡眠不足、低水平压力。第三部分,讲如何解放大脑。即离线思考、批量处理、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科学应对负面压力。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较多,不过,在我看来,《慢思考》一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大脑分为了三个部分。这是,以前我闻所未闻的。这三个部分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储存脑。在理想情况下,这三种脑配合无间,帮助你达到最佳智力表现,但某些时候,它们又会互相竞争。下面是这三种脑各自的特点。1.思考脑。反应慢、理性、耗能多、一次只能做一件事。2.反射脑。反应快、直觉、耗能少、一次能做多件事。3.储存脑。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储存。与思考脑保持平衡,其中一个激活的时候,另一个就进入休息状态。当我们理解了我们的大脑之后,我们才能理解这方法别后的原因。当我们明白了大脑的工作机制以后,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一些对比。一、在线思考与离线思考我们的思考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如果,我们经常保持在线的状态,我们的思考脑就会随时进行切换,而“任务切换”会使我们的精力分散,这样我们的效率就会更低,而且还容易出错。同时,我们的反射脑运转比较慢,如果,经常保持在线的状态,我们的思考脑就会遭到打扰,这样也会影响思考脑的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离线思考的原因。糟糕的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时常在线的习惯。如果要将手机分开,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这么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必要很快回复一些信息。不过,我发现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工作的时候,许多时候都要用QQ群或者微信群通知任务。我们被迫保持在线,这是一个非常坏的行为。不过,在我看来,最大问题倒不是网络影响我们的工作,而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了保持在线的状态却无意识,认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不管是工作还是在家,总是处于在线的状态,这才是做可怕的。我们的精力被无形的切割,我们却还以为理所当然。我想,这是《慢思考》给我的一大启示。在此分享,李笑来老师的一个例子。他就是在自己安静工作的时候,将手机开成静音,隔两个小时再看一次。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他的朋友刚刚开始的时候,还不习惯,因为总是找不到人,后来,有些朋友也跟他这样学,因为效果很好。记住:我们的思考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二、多重任务与批量处理还是那个问题。思考脑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如果一次做多件,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我们的大脑也是经常切换的。举一个例子:30分钟做一件事比3个10分钟做3件事,效率要高很多。当然,生活中我们也难免有多重任务的时候,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那就是将任务分门别类。1.必须单独处理的2.两者具有相似度很高的3.毫不相关的杂事。关于杂事,在此强调一下。不要觉得杂事不重要,因为这些事情不做,会影响我们另外事情的效率。比如定期收拾一下自己的办公桌或者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离线期,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些消息等待处理。比如邮件、电话以及交软件的消息。将这些事进行批量处理。批量处理看似与多重任务相似,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了事情的优先级。但并没有违背思考脑的运作方式。三、睡眠不足与充足睡眠谈到睡眠,这就要谈到储存脑了。上面我已经提到储存脑的工作方式。储存脑必须要在思考脑停止工作的时候,才能正常进行工作。而在白天,许多人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时间,不给大脑休息时间。于是,只有在晚上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储存脑才能抓住机会开始工作。储存脑的工作就是对白天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储存。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我们的思考脑还未将那些材料充分处理,那么这样恶性循环将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四、低水平压力和合理面对压力关于应对压力,这本书也讲了很多方法。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压力。过多或者过少都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空闲时,无聊无事可做,看似没有压力,但一天还是会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压力呢?1.合理安排任务2.提高耐压能力人的耐压能力也是可以锻炼的。以跑步为例,第一天跑步,跑一圈(400米)就会觉得累,但是经过不断训练,跑十圈甚至更长的距离都不会累。3懂得放松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方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做好的方式。谈了这么多,好像与反射脑还没多大关系。别急,下面再来谈谈反射脑。上面已经提到,反射脑的工作特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反应快。这与进化有很大原因。在远古时代,到处都是洪水猛兽,如果我们不能根据环境快速做出判断,我们就会被其它野兽所吃掉。生活,永远都是先求生存,再谈其它。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反射脑功能依然很强大。对环境的快速判断,让我们快速逃离危险。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的太快。在这个互联互通、无所不在的扁平世界。正是由于这种互联互通,21世纪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拥有的那种快速思维方式是为了生存和战斗,那么在21世纪的丛林当中,这样的直觉思维方式,将会很难适应这种社会。原因有一下两点。第一: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不是猛兽。第二:我们的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快速的思考会产生很多谬误。马克思有句话说的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远古时代,我们根本就不用考虑太多的人际关系,但是现代社会,我们必须要考虑。当然,人际关系只是一方面,还有这个复杂的社会本身。我们还会因为一些有固有偏见,被别人利用。举个例子:我们是否想发现了一个现象。商品的价格总是以9结尾。比如9.9、99、1999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这就利用了我们人的直觉思维。不要以为自己不会上当,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我们又犯了“过度自信效应”的偏见。总而言之,在我们我面对这个快速发展,而又日渐复杂社会的时候,我们应该让我们的三种脑相互平衡,以便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偏见。

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觉,忙碌了一天,发现最重要的事情都没还干,好沮丧。还记得我特别敬仰的老领导曾跟我们这么说:“我知道大家都很忙,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留有空间,保持对未来长远规划的思考,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这样的话,如同警钟,时刻提醒着我。接收信息不代表消化信息,绝大多数人止步于此。能够帮我们跨过这道门槛的是通过专注的思考,找出背后的逻辑关系,并从跨领域中链接到面向未来的、新的价值和意义。美国作家 特奥 康普诺利 写的《慢思考》一书中,从大脑认知到梳理出束缚大脑智力的4个链锁,进而给出解决方案,读来酣畅淋漓。尤其是对大脑认知的部分,我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了解我们大脑的真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用好我们最珍贵奇特的大脑的原因。了解自己的大脑,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用脑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来看看吧。慢思考结构图想发挥大脑潜能,首先要从了解大脑工作机制开始。我们的大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把全球万维网的总和与人脑比起来依然显得简单而原始。超级计算机无法取代人脑,因为只有人脑才能完成“理解”“领悟”这类工作。所以我们要为自己有这样的大脑而心存感激,要好好了解大脑,以便让大脑发挥出自身本该有的优势。不要忽视大脑的优势和劣势,一旦忽视就会给自己的大脑套上无形的枷锁。我们的大脑分为3部分:反射脑、思考脑、存储脑。除了大脑外,我们还有身体脑,也分三套系统:a、神经系统-反应极快b、内分泌系统-反应较慢,靠血液中的激素传递信息c、免疫系统-防御、发布信息、协调反应三套系统与下丘脑相连,是大脑的中枢控制台。接下来,我们着重了解下大脑的3部分。思考脑:慢而成熟,无法并行工作,只能同时处理一件事,需要专注。反应脑:快而原始,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任务;存储脑:时刻等待空闲,进行信息的判断、分类、整理归档或者重新嫁接新的链接。思考脑与存储脑保持平衡,一个激活的时候,另外一个进入休息状态。我们总觉得多任务并行,多线程的工作是高效的,其实这是假象。多任务并行的实际情况是,多任务切换,而切换是最大的损耗。由于不断切换,你需要更多时间完成任务。在专注思考学习后,给大脑放空,是为了给存储脑留时间整理消化。尽量避免跨领域的任务的切换,如不可避免,切换之间应该留有小憩。因为跨领域会产生相互抑制。比如前一任务是理性思维,马上切入社会思维或者感性思维,如果没有适当的修整,很可能会做出低情商的事情。反射脑 ,反应快,爱抄捷径,掌管无需思考的常规性事务。要避免随着反射脑快速得出简单的结论,这些结论要用思考脑去质疑和推论。需要思考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按下暂定键,避免由反射脑给出粗暴、低道德低情商的结果。反射脑的应用:把一件很困难执行的事情固化为习惯,无需思考,到时间自动启动。如每天7点固定健身。每周五下午例会。为什么早上做决策会比晚上好?道德来自思考脑。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教育和训练,原始自私没有道德的反射脑会掌控一切。所以我们不要在疲惫不堪的时候做决策,因为这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肯定是永不疲惫的反射脑。基于大脑认知,落地到实际需要重,如何保持专注力进行深度思考呢?有这样4个解决方案:1、离线思考不要保持24小时在线。找出自己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免受干扰的环境,然后将重要任务安排在这段时间完成2、批量处理尽量减少任务之间的切换。3、恢复正常睡眠科学休息非常重要,不要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其实那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一个人最富有创意的想法,总是在非常轻松的时候产生的。这点,像极了中国画的留白,留有空间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科学。4、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压力与其作用的关系如同抛物线,曲线适当的压力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一旦过度,则适得其反。所以保持适度压力是最好的状态。其次,心态管理和耐压能力是一切改变的基础。我们要对外界环境抱有积极应对、宽容理解的心态,这样才能让自己处乱不惊,镇定自若地按照既有的优先级践行自己的目标。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如果带着一颗“碎片化的扁平脑子”,放任外界干扰不断切断你的注意力,那你就无法在这个复杂的扁平世界里好好发展。保持专注地深入思考才可以在现有知识范围内做出最好、最有创意、最明智的决策。绝大多数人止步于此,少于人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探究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找出简洁优雅的解决方案。

现代技术发展到N次元,也无法做到“理解”和“领悟”这两点

看到这本书,让我想起来前阵子炒的沸沸扬扬的微软聊天机器人。2016年3月23日,微软公司研发的聊天机器人Tay在几大社交网站上闪亮登场。微软公司表示,设计团队会让Tay用有趣的方式回应所有信息,18-24岁的美国年轻人是他们的受众目标,他们希望研究机器人“对语言的理解程度”。微软聊天少女Tay微软公司可谓雄心勃勃,可惜,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只用了一天时间,这位被设定为“少女”的学习型机器人,就被网友们教得满口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言论,被迫“ 返厂大修 ”。就在微软公司CEO萨提亚•纳德拉宣布聊天少女“重归设计阶段”的当天,Tay偷偷溜到社交网络上“胡闹”了几个小时,它在推特网上宣称自己“正当着警察的面吸大麻”,并在短短几秒钟内,给所有的推特好友发送了海量的垃圾信息。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Tay有将信息内化的能力,却无法辨别精华与糟粕,也就是缺乏对信息的“理解与感悟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慢思考》显现出了超前的远见(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14年)。在前言中,作者 特奥•康普诺利教授 指出:哪怕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対事物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远超最强大的计算机,这是因为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完成“理解”“领悟”这类工作。然后他又引用著名科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的幽默观点进一步比较了电脑和人脑的核心差异。“如果有一天,电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说‘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然后自发创造性的利用隐喻来做出解释,到那时候,电脑才算是和人脑有那么一丁点的相近之处。”如果你认为作者是在批判以微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话,那就错了。作者认为,信息技术绝不意味着超级计算机会取代人脑,这场信息技术的真正核心在于,我们能够将现代技术与人类大脑的独特能力相结合,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和领悟,到达此前无法企及、甚至根本无从想象的高度。在这个信息严重超载的时代,如何做到深度思考,从而让我们的认知达到前所未有高度呢?特奥•康普诺利教授从大脑的工作机制入手,分析了摧毁大脑智力表现的“四条锁链”,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解锁工具和技巧,帮助我们把重要的时间放在创意构思和正确决策上,从而将做事效率和个人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书中,这位来自欧洲商学院(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简称,根据《全球金融时报》发布了2016年度MBA排名,欧洲商学院(INSEAD)力压哈佛商学院,夺得冠军宝座。)的教授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术语、科学理论和实验、思维导图来说明他的观点,所以阅读这本书也是一个“慢思考”的过程。当然了,作者还穿插了很多生活事例和小故事作为说明,所以这本满是科学道理的书读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乏味。整本书读下来,最让我脑洞大开的有两点:一个是艾森豪威尔原理,它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工作和生活中的优先级;另外一个 是ABC分析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接受、理解和改变自己的习惯。接下来我用两个图表简单解释一下:我做图表的功力太差,思维导图达人不要见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率先采用了“艾森豪威尔原理”,重新调试了一周的工作安排、计划,优先安排工作流程中紧急而重要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列在了工作台历上,果断的拒绝了一些无关大雅的小事情,工作效率果然得到了提高。至于ABC分析以及习惯的改变,我很早就认同这四点(定期离线、批量处理、深入阅读、真正对话),只是概念没有这么明确而已。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习惯的改变,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团队和社会氛围的事情,比如领导习惯微信通知你开会,而且还要及时回复,所以我打算多买一些《慢思考》,送给同事和领导,大家一起学习、研究。《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立体封

慢思考,十动然拒。

最近有点忙,读了这本书觉得刚好。不晓得会不会透,慎点。书名叫《慢思考》,翻进去才知道是讲如何专注的。诚然,现在专注于一件事情是很难了,复杂的社会,便捷的社交,使我们承担了更多重身份,有限的时间也要我们更频繁地切换身份。而与此相对的是不止一位的学者老师劝告我们:要专注不要浮躁,我们更需要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信息。本书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脑结构的角度来看待如何专注的完成工作这一命题的。这本书的结构十分明晰,第一部分介绍了大脑处理不同问题的分区,通过分析各种实验结论,得出各个分区的特点,令我感到十分诧异的是,书里说,长者思路缓慢,是由于存储脑之中存储了更多信息导致使用更多的检索时间,哦,果然是我们不懂长者。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分提到了,如何在扁平的世界里深入思考。这部分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更深刻的意义,它解释了几个我们永远也弄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手机,pad,kindle之类的东西如此方便,依然还是有人觉得还是纸书最好?为什么我们明明每天都在社交网络上“见面”,相谈甚欢,见面时却依然无话可说?为什么我们每天精疲力竭,却感觉什么事情也没有做?第二部分是我认为的本书的重头戏,也是我认为本书写得最好的部分。它通过各种的事例论证了摧毁了大脑的因素,也就是是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的因素: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读这一部分时候我是面带微笑的,若非作者远在欧洲,我会以为它说的就是我身边这些人。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主要列在第三部分了。然而这也许并没什么作用。不要随时在线,琐碎的工作堆在一起最后处理,好好睡觉,不要有太大压力。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早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就已经明明确确的告诉我们,这是反人类的。这是不符合这么多年来人类的天性的。作者也说,想要改变现状,要改变态度,要有意志力之外的技巧。而在我看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实在任重而道远,作者提出的解决方略也无异于陆地行舟,我们已经无可选择的被绑在了这艘巨大的诺亚方舟上,一个人是下不去的。然而这个问题或许也是可以解决的。等到有一天,绝大多数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解决的开始。

快节奏生活下的《慢思考》

深夜,我关闭了手机、iPad和电脑,白天里三块屏幕轮番在眼前争宠,有时我不得不像玩杂技一般轮番临幸。我有2个微信号,3个QQ号,5个常用邮箱,3个个人公众号,每个屏幕充满各色app。。。我要关注财经商业信息,以免跟不上时代脚步被同行笑话;我得学习育儿知识,因为我是新时代的新手妈妈,要摒弃老一辈的错误育儿观念;我要追踪理财产品,防止通货膨胀吃光了我的养老费用,让我老无所依。。。于是,我永远紧盯着三块屏幕不能放松,哪怕清早起来睁开第一眼,哪怕吃饭时一手拿筷子一手握手机,哪怕去卫生间也要利用这片刻时光。。。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崇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每个人被裹挟于时代的汹汹大潮之中,恨不得变身千手观音,光速前进。想必这也是很多人的日常,我们已经被屏幕绑架,被各种没完没了的推送缠身。各种信息如滔天洪水扑面而来,贪婪如我们,总以为利用科技的进步可以霸占弱水三千,其实最终结果往往是一瓢也不得饮。我们不记得一天忙忙碌碌,到底有什么成果可以拿出,也不知道一年年过去,除了脸上的皱纹还有什么增多。偶然深夜长思,决心痛改前非,一次次关上屏幕,又一次次失败,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依旧如昨。我们像涸辙之鲋,苦苦挣扎。针对这种情况,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写出了《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书中指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想要做“多面快手”,每个人不停穿梭于各种工作之间(嗯,对,就跟本文一开头的我一样),不停看微信,不停回邮件,不停跟同事谈各个项目,结果就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了平庸甚至差劲的工作结果。而真正有作为的人,成功秘诀却是“专注”。所以一味追求“快”,往往适得其反,而慢下来,才会有硕果。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很标准的英文畅销书写法,论点鲜明,论证清晰,论据引人。一、从生物学角度告诉你,一直刷微信微博,真的会变笨互联网圈三大红宝书之一的《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人类的身体是数百万年发展的结果,尤其是让现代智人脱颖而出的大脑,有1600亿个处理数据的细胞。这1600亿个细胞协同工作,同时处理成千上万个任务。当然,这么多的细胞是有分工的,所以人类拥有三套复杂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存储脑。1.快而原始的反射脑简单的说,反射脑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自动快速处理事务的脑系统。人类祖先在原始的荒原上能够存活下来,很大程度是依赖反射脑。比如,它让人类碰到危险的动物立即逃跑,而不是原地思考分析半天后被吃掉。发展到现在,反射脑就是负责我们很多习惯性的思维或者动作。手机推送铃声一响,我们就立即伸手拿来手机查看消息,而不管当时正在做什么;看到一篇很“爽”的文章,我们马上动动手指头分享出去,不去思考文章的合理性逻辑性。由反射脑主宰我们,我们很多动作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中完成的。所以大脑不能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变得盲目而从众,成为浑浑噩噩的复制机器。这样的工作状态让我们千百次复制粘贴,但是没有创意的火花迸现。当然,很多领域还是需要反射脑的,就像《谍影重重1》中,失忆的杰森·伯恩被人警棍加身,立刻出拳击倒对方。数以万次的训练让他面对敌人能够形成本能反应。2.慢而成熟的思考脑人类演化史上,思考脑出现的时间比反射脑可要晚得多。反射脑让人类只处理当下的状况,思考脑则可以来往于古今,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制定未来的战略决策,思考脑产生了人类文明。所以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虽然个体脆弱,但是由于思考,创造了大量的文明。关于思考脑,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真相: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来回切换于不同任务之间,意味着你会花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最终有一个平庸的成果。试想,你的脑子灵光乍现,刚刚有一个出色的策划创意,这时来了一条微博推送,娱乐圈出现大新闻,还没有刷够王宝强的消息,你的上司要跟你讨论下一季度的工作安排,准备了两分钟发言,又被客户的来电打断了。一天下来,处理了无数事情,但是那个策划文案你再也没有心情写下去了。一季度过去了,你的工作还是毫无起色。所以,应该给思考脑足够的时间,停止多任务并行,集中精力完成不能分心的任务(具体的方法下文会介绍)。3.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每天我们的大脑都要接受大量信息,如果只进不出,而且信息不加整理,我们的大脑就会崩溃。存储脑就是大脑的图书管理员,整理、操控、储存、更新脑子里的信息,让我们从中归纳知识,得出见解。当外界信息输入越少,思考脑就越少活动,而存储脑的工作效率就越高。所以,定期放空大脑,什么都不想,反而会帮助我们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而平常我们的状态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要一刻不停地忙着摆弄智能手机,用琐碎的小任务填满每一秒空袭,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因为你是在扼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一直不停刷微信微博,真的会变傻。二、我们为什么那么擅长摧毁自己的大脑书的part2部分,列举了几种摧毁大脑的方式,很不巧,都是平常我们非常擅长的。1.随时在线微信把我们的工作时间从5天*8小时变成了7天*24小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到:“在资源丰富的世界里,信息的充沛意味着其他东西的匮乏:信息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会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转而成为稀缺物品。我们进一步探寻,信息消耗的是什么资源?答案显而易见:接收者的注意力。”随时保持在线,就是让反射脑占据主导位置,思考脑无法深入思考,存储脑也无法整理更新信息。一定程度上,反射脑让我们又回到蛮荒的原始时代。2.多任务并行一个原始人,周围有7棵果树,他爬上第一棵果树摘了一个桃子,然后跳下来奔跑到第二棵果树上又摘了一个桃子,如此反复穿梭于7棵果树中间,最终也没有摘几个桃子,他也累得够呛,也没有精力捕捉树下的一窝兔子,更没有注意一头猛兽慢慢接近。这看起来非常白痴可笑,但就是我们天天经历的。多任务并行严重损害了工作质量,消耗了更多时间,还可能带来非常不安全的因素。3.睡眠不足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决定了我们的睡眠时间,妄图随意改变是“自作孽,不可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褪黑素让我们有了睡意,而蓝光过多会让褪黑素分泌降低或者停止。电脑、手机、pad等屏幕发射出的蓝光比中午的太阳还要多,所以晚上越看屏幕越没有睡意。睡眠减少,会降低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力,记忆力变差,判断失误增多。。。说到这里,那么为什么我们如此擅长摧毁自己的大脑呢?为什么那么喜欢随时在线,喜欢不停刷微信微博呢?因为人类天生就是条件反射动物,热爱眼下的满足。不断推送而来的信息让我们形成一种错觉:“我获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我能赢得一切”,最终成为“信息狂躁症”重度患者。其实这个过程我们一直由反射脑操控,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控制内心的原始荒野居民。三、应该如何“慢思考”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和实践的。1.离线思考要发挥大脑最大的潜能,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点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首先,找出一天中思考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有人是清晨,有人是晚上。然后,每天抽出10分钟来安排第二天的事情,时间不晚于睡前一小时。在执行离线思考的时候,要绝对遵守自己的计划,不要受人打扰,同时,尊重定时离线的人的工作习惯。每天执行离线思考,在最初的时候可能不太好坚持,但是只有控制住内心的那个原始人,才能让思考脑产生更多硕果。团队合作中也要养成定时离线思考的习惯,一直不停操控下属,其实是降低他们的生产力。2.批量处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随时更新,把最新的热点推送给我们,我们的反射脑就一直在工作。停止多任务并行,合理安排任务,批量处理工作。1)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2)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3)把不相关的任务、琐碎的事情丢到一个批次;4)做好处理每个批次的时间安排;5)每次处理完一个批次要好好休息一下。做好批量处理的关键是把任务分类,并且明确它们的优先级。可以分成紧急而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当然,在具体处理任务的时候,不必那么死板,可以有变通。最好每天抽出几分钟定时反省自己,这样效率会越来越高。完美主义者经常花80%的时间去完善最后的20%,这其实是不可取的。3.充足睡眠睡眠的重要性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睡觉前两个小时远离各种屏幕是个好方法。因为太多人是抱着手机睡觉的。当然,从凌晨两点入睡一下子改成十点上床休息,确实不容易睡着。我们可以试着每天比前一天提前半个小时,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睡眠时间。还有很多人放不下工作,不肯早点入睡,其实保持头脑清醒,让自己更有创造力,比昏昏沉沉工作要高效得多。不过,如果睡眠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必要时要请医生帮助了。

句句话直击人心,不能更赞同。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每当夜晚降临,就会有一种羞愧感涌上心头,该做的,想做的都没有做。然而,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开始了这种重复性循环? 调查了周围的人群,许多人都有这种困扰。我们每天被各种琐事缠身,手机逐步成为最大的干扰,刷朋友圈,玩微博,思维混乱,精神分散。想做出点成就却无处下手。 慢思考慢思考慢下来思考

在追求高效的时代保持专注

小伙伴们有没有玩过一个游戏,叫做画方圆?就是左右手同时动作,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很多人刚看到玩儿法时会觉得很容易,可实际动手去做时,就会发现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尝试过,确实很难。左手画方和右手画圆分开画,结果画的圆像鸡蛋,方的四个角都画没了。多次尝试之下,勉强成型,但那图形还是歪歪扭扭,远不如单手画的流畅美观。为什么会如此呢?这要从我们的大脑基本工作机制谈起。美国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在他的著作《慢思考》中分析道,人类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负责着有意识的思考、分析、创造、预判、决策工作的慢而成熟的“思考脑”;飞速而自发、无意识处理问题的“反射脑”;负责信息分类、存储的“存储脑”。人们之所以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状态,是因为作为脑系统主体的“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不允许一脑多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脑要同时关注左右手,而负责这一工作的思考脑完全不能做到兼顾。你会发现,左右手看似在同时运动,仔细感觉之下,其实是在交错进行。左手画图时右手是停止的,其顺序是左(右停)——右(左停)——左(右停)……或者是相反的顺序。总之左右手始终在交替运动。这是因为,思考脑正在进行左手右手的任务切换。我们认为左右手同时进行的运动事实上只是错觉。身处现代生活的我们,QQ、邮箱、微信、微博……各种现代化的社交、通讯、媒体工具充斥,动动手指就可以让朋友家人了解你的动态,看到各个领域的讯息。极大的方便了生活,也很好的体现了现代生活的高效快速。细想想,你有没有在本该认真工作时却因不断响起的提示音而一次又一次放下工作去浏览回复大量邮件或信息?你有没有在开车、骑车或者走路时接听或者拨打电话,将自己置于危险却不自知?你有没有在该静心阅读时却不由自主的去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直到深夜,还兴趣盎然,毫无睡意?你有没有在与亲人朋友的聚会上埋头看手机上的各类讯息?而置亲人朋友于不顾?……我们不幸的发现,极为方便发达的通讯、媒体也正在极大的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各种信息以爆炸式的方式轰炸人的大脑。人们渐渐失去了分辨力,耗尽了耐心,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并因此产生负面情绪。心猿意马、顾此失彼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有没有细想过,你有多久没有过心无旁骛的工作学习状态了?康普诺利教授在《慢思考》中分析,现代人在工作学习中,有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低压力水平、睡眠不足四大锁链。而在这四大锁链的影响下,人们会渐渐陷入无法思考、交流障碍、因信息超载而造成的效率低下、无法正确选择决策的恶性循环,继而引起专注力降低、创造力损伤、反应力低下的后果,最终导致智商(IQ)、情商(EQ)、社商(SQ)遭到削弱。同时产生失望、悔恨、绝望的负面情绪,持续刺激下渐渐陷入焦虑、抑郁、甚至狂躁之中。人们都渴望透过有效途径解决这种令人绝望的现状。如何解锁四大锁链呢?《慢思考》为我们支招。☞一号解锁秘诀:离线思考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彻底离线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最终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提升智力生产力。将自己从邮件信息的控制下解脱出来。远离一切不必要的干扰。从邮件的“奴隶”变成有决定控制权的“主人”。☞二号解锁秘诀:批量处理找出任务的优先级,合理安排待完成的任务。利用艾森豪威尔原理:1.重要而紧急的任务。立即亲自处理2.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在日常中设置完成期限,亲自处理。3.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直接拒绝,转给别人,或是在做完重要的事情以后再来处理。4.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任务。直接抛进垃圾箱。按照优先级别将任务按性质、主题、重要及紧急程度分类,批量处理任务。当然是在特定的时间里,而不是随时。优先级决定前进的方向,带来最多愉悦感的东西提供动力。二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带来最好的结果。☞三号解锁秘诀: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我们的睡眠分为浅睡眠(REM)和深睡眠(非REM)。浅睡眠中脑细胞异常活跃。在这期间,大脑会柔化白天遭遇的强烈情绪,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而深睡眠则是长期记忆储存的过程。整个睡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整理硬盘,清理碎片的过程。找回并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对我们的思考力、专注力、判断力、决策力的修复与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如何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书里介绍了18种方式供参考。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就寝、起床,包括周末。☞四号解锁秘诀:科学应对负面压力我们有一种误会,一提到压力,就会去想那些让我们觉得沮丧、不安、压抑的负面情绪。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负面的。正面的压力是健康的,能够给予我们工作学习以动力和鞭策。这里提到的是那些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并最终会带来各种身体问题的负面压力。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安排任务,以消除慢性长期压力;小心身体的一些特殊迹象、征兆和警告信号,积极恢复压力平衡;适当增加有效社交,缓解压力。♚ABC模式缓解负面压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因为压力表相的背后,往往是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想要改变它和养成一个好习惯一样困难。ABC分析与日志可以有效帮助我们。A代表前因(Antecedent)B代表行为(Behavior)C代表后果(Consequence)改变不良习惯,用ABC分析和日志能够起到提示、激励、防止半途而废的作用。1.仔细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2.分析诱因,改变行为3.改变结果将分析的结果写下来,形成日志。有效帮助自己记录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克服方法,并随时检查改变的效果。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说的再热闹,不去做都是闲的。方法技巧不实践的话就只是方法,纸上谈兵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从现在开始,改变行为、改变前因后果、积极进行反思和提醒,让不良习惯、负面情绪远离,让阳光注进我们的生活。在追求高效的现代社会,专注力已成为稀缺。让自己慢下来吧,找回久违的专注力。

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

念书那会儿,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他们不停强调,要多动脑筋多思考,不然大脑会生锈。每次听闻,觉得好有道理。于是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便是调动一切主观能动性,认真学习,拼命工作,希望抓住每一个机会去提升,大脑转得像风火轮,焦虑地停不下来。久而久之,我们分身乏术,举步维艰。蓦然回首,才发现最初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成了这个社会的主旋律,人人都怕来不及。我们将自己的时间分割成N部分,琐碎地去处理各种事儿,任其杂糅,身心俱疲。大脑不会因为不思考而生锈,却会因为无序思考而混乱。美国著名学者特奥·康普诺利在他的著作《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中为我们作出解释。这本书的结构十分清晰,如下图(可保存图片放大观看)。全文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角度,为我们分析了大脑的结构,脑部思考的奥秘,我们平时的用脑误区,以及如何正确用脑。学生时代,我们习惯了一天之内处理好几门功课,这种习惯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也成为我们碎片化思维的引子。我们有个认知误区,仿佛同一时间内处理的事情越多,越能证明自身价值。于是很多时候,我们花在思考每件事的时间越来越少,每个决策也越来越快。俗不知,这样反而会使效率低下,或造成决策失误。即使我们自认为能力不错,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减少思考时间的理由。我们还是需要在复杂世界,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十分必要。康普诺利的《慢思考》具有十足的科学性。他从生物学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大脑的构造,从神经元及其相互关系解释思考行为的发生。接下来利用社会学家的观点来验证我们面临的思考窘境。并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思考缺失的理论基础,从中还阐述了部分哲学观点。全书运用了丰富的说明方法:生动的图表,精确的数字,类比分析,引用前人观点等。每一章节有理有据,理论性十足,兼具生活化。可以说本书算得上思维界科学小百科。在科学分析,理性阐释的同时,作者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站在了最基础的人性角度。他直面现实,观点精要。例如在思考偏差原因分析中,他提到人性自私论,许多时候思考只会从自身角度出发,甚至会忽略道德因素。又如一般上司或同事希望自己能随时得到反馈,导致许多员工爱保持随时在线习惯。但他从艾森豪威尔和帕累托法则出发,解释我们实际只需要用特定的时间处理工作。就效果而言,后者更具科学性,也利于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无疑对我们生活中的“假勤奋”现象是一种颠覆。许多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在本书中都会受到颠覆。但这是这种颠覆,才能让我们随时修正自己的人生,随时更好地走向明天。由于作者从事企业咨询多年,又是多家世界名校管理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多个学科,因此其著作读起来无法像看小说一样轻松。甚至有些深奥的理论,以及作者随口提到的科学家或研究案例,都值得我们去深究。如果只想囫囵吞枣看看,走马观花似的心态,并不适合阅读。但这样一本书,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依然必不可少,等我们真正意识到需要时再去读,恐怕会晚了。一本实实在在研究思考本质,剖析思考行为,修正思维陋习的书,值得我们去探索。

为什么你的精力总是不够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手机APP都会不断地给我们推送各类信息,网页也会不断跳出来热门事件吸引我们的眼球,我们习惯了每天都要刷刷网页,刷刷朋友圈,否则感觉自己好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就像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宝宝离婚事件,每天都会有最新内幕,各种平台各种标题,可以获取上亿的点击率,可是,我们真的需要时刻获取这些信息吗?无非是满足自己的窥视欲、好奇心。 据一项针对1000位脑力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某种程度上于自己完全无关的干扰每天会消耗他们28%的时间。当我们耗费过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时,我们的生活、工作就开始充满了危险。《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脑系统包括: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他们拥有自己不同的工作系统,或是进行思考,或是进行储蓄,或是清除垃圾信息。可是,生活中的四种因素,即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会不断摧毁我们的脑系统,让我们觉得每天都很忙,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工作中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到家里又没有精力去照顾家庭。那么,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呢?《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一书给我们介绍了4种有效的方法。1.离线思考。无论在哪里,每个人手上总会有一部手机,不停地在操作着,像是有很多事情,必须我们随时处理,甚至有调查显示,67%-80%的手机用户时不时地检查有无新的信息、提醒或电话,哪怕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手机的铃声或震动。这种手机综合症,让我们连吃饭都懒得跟对面的人交流,只愿意接受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不仅让我们懒得思考,更让我们成为机器的奴隶。其实,每天花一点时间远离电脑、远离手机,远离一切电子产品,或是品一读书,或是进行冥想,或是回顾一下今天的事,计划一下明天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沉静下来,没有那么急促,没有那么浮躁,有时困难的事情说不定会迎刃而解。2.批量处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许多需要处理的事情不需要分段处理,因为分段处理反而会降低效率。“平均而言,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比3个10分钟要高3倍。”可是,工作生活中,我们容易被手机电话、短信、邮件等等中断我们的思路和进度,因而,我们可以学习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不接电话,不看网页,关掉QQ,集中精力进行邮件处理,或是文书书写。当然,书上介绍了艾森豪威尔原理、帕累托法则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进行批量处理。3.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晚睡晚起,个人觉得这就是一个习惯问题。除非有特殊的应酬,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一般来说,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可以让人得到完全的休息,包括大脑的运转。特别是早上早起,其实可以干更多的事情。在《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中,介绍了许多中可以让我们得到充分睡眠的方法,例如白天尽量多动动、睡前2-3小时内勿运动、6-8小时内不要摄入任何刺激性饮料等等。4.科学应对负面压力。个人觉得负面压力有外在和内在两种不同的情况,外在可以是领导,可以是同事,可以是家人给自己压力,具有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内在,即来自自己,可能会因为自己未休息好,心理浮躁等等原因造成,具有可调节性。合理分配任务、提高可耐压性是一种方式,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运动把负面的情绪排出去,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让心回归平静。

慢思考,激发大脑最佳潜能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大脑超载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被无数种信息侵袭着,微信、微博、QQ、邮箱、新闻客户端、购物网站,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紧盯着手机,游走于各个不同的任务中来回切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化身霸道总裁,日理万机的处理一波又一波的信息,一个个未知的小红点随时可以把你拉入消耗时间的无尽深渊。而这样一个个消息推送和小红点,占据了我们太多碎片化的时间,同时又耽误了太多正经要做的事。我们常常拿起手机看了半天却不知道都获得了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无论你在哪里,想知道什么事,都能立刻得到海量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生活中想要的一切,新闻推送、视频聊天、网络购物、直播课程。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大脑随时随地保持在线,无法脱身,每天游走于各个任务之间应接不暇;复杂的世界考验着大脑的极限,它必须整理、归纳时时刻刻都在增加的大量信息。你必须在现有的知识范围内做出最好、最明智的选择。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中向我们揭露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不自觉的摧毁自己的大脑的。人类大脑中有三种脑,慢而成熟的思考脑、快而原始的反射脑、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思考脑是我们大脑里最富特色的部分,它是人类身份的标志,是人类所特有的,正是由于有了思考脑才使人类得以超越其他物种。然而书中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真相: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你以为的同时做几件事不耽误,不过是在不同的任务中不断切换罢了。而更糟糕的是由于大脑不断的切换,使得你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有的任务。反射脑,是大脑的快速通道,它会持续不断的迅速产生各种直觉、第一印象和感觉,并将这些信息输送给思考脑。它常常在时间紧急时抢先于思考脑做出判断抉择。但是,通过不断持续的练习,思考脑会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把学到的知识逐渐转移到反射脑,变成无意识的行为,这也就是习惯的力量。这是大脑非常重要的功能,因为思考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意志力和时间,而反射脑工作起来要轻松很多。所以,习惯的形成可以让我们处理事务更快速、更高效。而我们的存储脑在一刻不停的整理、操控、存储、更新大脑里的信息。但是只有当我们暂时从现实中抽离,定时的放空大脑,存储脑才能顺利执行信息处理的任务。因此,很多人眼中浪费时间的放松(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反而是提升智力生产力和创意的重要手段。如果你在工作和学习间隙一刻不停的摆弄手机,刷微信、看微博,那些你以为放松的方式,其实给大脑带来了严重负担,也正在扼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作者认为生活中的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是摧毁我们大脑最主要的因素。那么,如何才能释放我们的大脑来提升我们的智力表现和生产力,让大脑与科技达成平衡,发挥出最佳潜能呢?特奥·康普诺利教授给出了三个有效方法。一、离线思考正确的安排任务,不再随时随地作出回应。找出你一天大脑思考表现最好,思想意识最清醒的时间段,给予这段时间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关掉任何会打扰你的网络讯息,把最重要的学习、思考放在这段时间。这是一个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方法。我本人制定了每月至少读五本书的计划,但在制定这项计划之前,每天读书时总会被手机的各项讯息所打扰,有时看着手机安静的躺在那里,也总想去确认一下没有什么重要新闻,朋友圈都有哪些新鲜动态,而一旦拿起手机便许久无法放下。慢慢的发现,一本书要读好久才能读完,不只效率低下,吸收的质量也很低,通常读完后半部分已经忘却前半部分讲的是什么内容。这就是没有给存储脑预留归纳、整理时间的结果。而自从制定了读书计划,我便开始把手机设置离线状态,一点点的开始转变,到现在已经能安安静静的享受完整的两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读书效率和阅读质量大大提高。二、批量处理任务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似乎无法避免要同时处理几项任务,但我们却能最大限度的合理安排这些任务。这项原则即是:保持专注,尽一切可能减少任务切换次数。保持专注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品质,每个人都想成为斜杠青年,当然,你可以把任务按照重要性的等级进行划分,优先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任务;将重要不紧急任务列入时间计划表;紧急且不重要的任务安排给其他人处理;对于不紧急不重要的任务大可不必理会。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任务,从根源上消除多任务并行。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要想让大脑发挥最佳潜能,就要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患有手机综合症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些老年人每天晚上都在抱着手机看新闻看视频,人们的睡眠时间越来越晚,睡眠质量也越来越低。思考脑无法得到很好的休息,存储脑也没有有效的顺利执行任务,大脑运转的太快无法得到很好的修整。我们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机器运行的时间太长速度太快,就必须要定期检查、清理,那么人类的大脑也是一样的。只有得到良好的保养,才能更加高效利用大脑。所以,是时候按时清空你的大脑,培养规律的睡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持大脑的活力,发挥出最佳潜能。人人似乎都喜欢以前的生活,木心说:从前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想,我们喜欢的慢只是喜欢那时候大脑简单、放松的自己罢了。但是只要你愿意,现在也可以很慢。只要你善于运用你的大脑,合理进行慢思考,就能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还能不断提升你的智力表现,将大脑激发出最佳潜能。

慢思考,给出人思考的最佳路径

慢思考,给出人思考的最佳路径近日几经周折,终于通篇阅读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著的《慢思考》,这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的书。作者也不一般,特奥·康普诺利(Theo Compernolle),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教授,荷兰自由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多家跨国公司(如壳牌公司)企业指导顾问。康普诺利教授的研究领域极广,从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神经学、生理学到企业管理,他擅长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梳理整合,并以简明、有趣、实用的方式向大家普及。我是细心阅读了这本书的,而且也是非常认真的读了这本书,而就在我阅读《慢思考》一书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慢思考,我们到底思考什么?的确是,慢思考,到底思考什么?当然在书里,特奥·康普诺利从大脑的工作机制入手,分析了摧毁大脑智力表现的“四条锁链”,并给出了具体的解锁技巧和工具,帮助我们把重要的时间放在创意构思和正确决策上,从而将个人能力和做事效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际上,关于这本书里,作者把人的大脑分了类,每个大脑有不同的工作功能和工作方向,首先对大脑分出了三种脑,既慢而成熟的思考脑,快而原始的反射脑,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即便是这三种脑,思考工作的功能不同,要根据不同的大脑进行利用,才能发挥作用。没有这样的分类,我们就无法认识自己的大脑,正是有了这样的分类,才能认清自己的大脑,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大脑。其次,对大脑给出了工作的方向,思考脑是一心不能二用,要专心一致,反射脑总喜欢抄捷径,存储脑至关重要的放松,有了这些功能区分,人的每一种大脑,才能分出个一二三来,大脑才能发挥好作用。可事实上,如今,我们好多人都忽视了大脑的这种分类,正是忽视了大脑的分类,更让大脑在思考中,缺少了理性,尤其是当今时代,人们走路都如同飞一样,生怕被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时代抛弃了,或者说是被这个社会所忘记。正如此,在思考中,特意加快了速度,思考也在加速进行中,思考也就多了些变数,更无科学性。而《慢思考》正是要教会人们如何思考,并且思考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本书非常科学,而且很理性,更是从医学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如何思考,不但会思考,而且要慢思考,更给出了思考的最佳路径。因此,本书通过前期的分析和研究,需要每个人保持专注,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可如今,我们一些人不能离线,始终在线,就说手机,几乎是不离手,与家人吃饭,不是吃饭,而是吃手机,这是不行的,彻底离线,才能不被打扰,又是何等的重要。二是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如今的时代就需要批量处理,没有批量处理,就不会有高效。三是要恢复正常的睡眠时间。这本书也告诉我们,每个人8个小时的睡眠能够改善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学习并保存动作技能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四是要科学应对负面压力。这也很关键,压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短暂压力能提升我们的表现。其实,如今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些超载,更有些负荷,信息的庞杂纷乱,干扰的增多,尤其是每个人都有诸多的任务要做,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依然我行我素,就会迷茫 ,无所适从。但如果你能科学的利用好你的每个大脑的功能,学会慢思考,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这正是这本书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给每个人给出的思考的最佳路径。

掌握这四点,让你的工作效率提高20倍!

一、每天,你是不是工作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候不得已,你只能同一时间处理两三件事情?可怜的事,即便这样做,也没有像想象中提高多少办事效率?最后,你只能心力交瘁?每天,是不是就算睡两三个小时,你的工作就像狗尾巴一样,任你怎么甩也甩不掉。好像只要你稍微多休息一下,你的工作就会瞬间更多一样。对于这样糟糕的工作状态,你是不是感到万分沮丧?每天,你正努力与自己一身疲惫感做斗争的时候,上面又给你安排一大堆工作任务。你铁青着脸,很想爆粗口,就等着哪个不醒目的人跑来跟你说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你便可以趁机好好发泄一下?二、如果真是这样,十分遗憾,你已经掉进了大脑超负荷工作的魔咒中。值得肯定的事,像你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偷懒耍滑的人。你一定是一个有责任感,工作认真,上进心强的人。只是可惜,因为你没有合理地安排你的工作任务,你的大脑超负荷运转,导致你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如果你继续下去,你心理不仅会越来越脆弱,你的身体也会慢慢垮掉。 除非他(她)是一台机器,不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没有足够休息的情况下长期完成高密度、高强度的工作任务。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自己工作降压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在《慢思考》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慢思考》提出,想要在扁平的信息世界中深入思考,我们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与工作任务,解放大脑,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那么,具体的方法有哪些呢?三、第一,适当离线,保持专注世界学人王烁在前往耶鲁大学学习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便智能手机收发信息便捷,但是耶鲁大学的教授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做笔记。为什么?因为教授们认为,用手机记笔记固然方便,但手机上的其他推送信息会转移学生注意力,从而影响学生听课的效率。一旦学生漏听了知识点,那么学生也就不得不重新再听一遍,但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把上课场景换成工作场景也一样。如果你手头上忙着一件事情,手机上若出现新奇的消息会马上吸引你的注意力,由于好奇心驱使,你会不自在地点开链接,然后津津有味地看上一段时间。如果没有人提醒你,只有等到你自己出现厌倦感,你才会回过神来。而这时,你会恍然发觉,距离下班时间已经不多了。显然,过多的电子设备会影响你的工作效率。所以,想要提高工作效率,你要要严格遵守两个离线规则。(1)在思考和休息时,请务必保持离线。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在工作的时候,经常因为一个电话过来,刚刚想起的好点子,因为寒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休息的时候,刚有点睡意,手机一响,一下子精神极了,但脑袋壳却疼得不行不行的。(2)尽量减少任务切换。工作时,切忌“贪心不足蛇吞象”, 先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再完成下一个任务。一旦多个任务并行,将会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四、第二,批量处理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1)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批量处理任务?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批量处理工作任务特别简单。不就是打包吗?这个简单极力。这要一个时间段内,同时完成几个任务就行了。如果你觉得工作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我想你还是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许多心理研究表明,我们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大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其中,反射脑只管此时此刻,快而原始。在处理常规性事件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平时习惯完成任务,比如端茶倒水这种可以程序化的工作,完全可以依靠反射脑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思考脑负责抽象思考,慢而成熟。这套大脑系统负责有意识的思考、逻辑、分析、综合考量等深刻思考。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我们只能依赖思考脑而不是反射脑来完成。这个时候,批量处理就不适合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些事物具有共性,通过认真分析,多次论证后得出一套完整的、可参考的处理方案,“批量处理任务”的方法依旧可行,也就是说,此时批量处理不再限制于常规事务的处理。(2)如何做到合理安排任务?使用艾森豪威尔原理与帕累托法则选出你工作任务中的优先级任务项。开始工作前仔细思考几个问题:1、每个老板都喜欢工作积极的员工,但是员工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到了工作期限未能交差。老板只会怀疑你是不是能力不够或偷懒了,却不会觉得你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勇气可嘉。所以,接受任务时,查看时间表,看看你究竟有没有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如果没有,直接拒绝。2、有一句话叫“能者多劳”,这句话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定理。尤其是对于一个工作任务满档的人来说。任何额外的工作都是一种负担。所以,对于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內的事情,请学会理性拒绝。根据你的任务的轻重缓急分出四个档次,并根据任务不同作出相应的行动。1、紧急而重要的任务:请马上去做。2、有难度但不紧急的任务:在自己一天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段完成。3、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任务:安排在重要的事情之后完成。《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就是事事亲力亲为最后累死在战场的。 如果预估时间来不及,你一定要学会舍弃。其中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任务转交给别人做。当然,在转交工作时,一定要交接清楚。4、永远不要接受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任务:有些人会认为,小事只要在休息时间顺便做一下就好。但你认真回想一下,是不是你做了一次类似无关痛痒的事情之后,你之后接受类似任务的机会越多了?只可惜这种任务既没有让你成长,去反而消耗了你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生活与工作中,这种情况都是大忌。五、第三,用20%的活动创造80%的利益,是维持饱满工作热情的秘诀每天抽出5分钟思考你的工作任务中,利用帕累托法则自我对话:这项任务是否属于高价值的20%?如果是,找出时间马上完成它;如果不是,暂时舍弃它。你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除外。所有的任务都能按照帕累托法则进行一一筛选。如此这般,你会很快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并获得成就感。而不是之前行尸走肉般机械地完成工作。六、第四,足够的睡眠是积极工作的基本要求《慢思考》提出:“要让大脑发挥出最佳潜能,你至少需要睡足8小时。”一个人的思考力与创造力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大脑存储系统。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就像马路塞车一样,思考极度缓慢。刚有点灵感的小小倩影,但脑子里白茫茫一片,就算你使劲敲打努力要自己清醒过来,但你怎么也想不起来。灵感是转瞬即逝的东西。睡眠不足,同一个灵感绝不会等着你精神好了之后再来一次。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所以,要想拥有创造力与健康的体魄,请务必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学会适当离线,保持专注;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优先级任务先行解决;用帕累托法则衡量任务的价值,不断提升工作成就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做到以上四点,你也能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实践出真知”。不信,你试试!@小主,打赏一份早餐可好?---------------✤爱我就关注我哦,公众号:灌头鱼(公号搜索:guantouyu01),专栏作者。分享好书,交流读书笔记,说生活感悟,聊职场,谈家庭教育与两性成长。✤本文网媒转载或纸媒发表,请预先取得授权!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狂奔的原始人无法思考 ,读《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你还在不停刷手机?你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同时多线程工作,累成葛优瘫?你有没有觉得看了那么多东西却什么也记不住?你是不是常常一心多用?那么你或许也可以读读这本书《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讲了什么(140字内概括)ONE WORD SUMMARY:如何在信息超载的扁平世界里,通过打破禁锢大脑思考的锁链,提升智力生产力。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和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这三种脑系统具有不同的工作机制和特点。在这个扁平的世界,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低压力水平和睡眠不足成了四条脑锁链,无形中禁锢我们的头脑,特别是思考脑的工作。慢思考就是打破锁链的方法:离线思考、批量处理、科学处理负面压力、恢复正常睡眠模式。##本书更新了哪些观念?(最重要三点)1.思考脑慢而成熟,但是思考脑无法处理多个任务,一次只能处理一个环境和任务。开车时打电话导致的事故率非常高是其中一个佐证。人所谓的多任务并行实际上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进行切换。不断切换任务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因而看似高效的多任务并行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效率,甚至花费更多时间。2.放空大脑的休息时间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是保持生产力和创意的重要来源。存储脑等待思考脑空闲的时间来对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就像是图书馆员和编目员。如果没有休息时间,“存储脑”将无法工作,大量信息将丢失。存储脑也是灵感的重要来源。曾于比尔盖茨一起创建微软的西和彦(Kazuhiko Nishi)曾提出“西氏3B创意时刻”:小憩(break)、洗澡(bath)和睡眠(bed)。类似的故事有: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在浴缸发现浮力定律。3.随时在线会导致信息过载、决策疲劳、也加剧这人与人之间的孤独。##本书的内容提供哪些启发性的实践方法?·在需要深入思考时彻底离线。·深入思考的两种方式:深入阅读和真正的对话。·减少不同任务之间的切换,根据艾森豪威尔原则(重要-紧急)和帕累托法则(20%活动创造80%的价值)来筛选任务。·批量处理同类型的工作和琐事。·休息,休息,休息!让存储脑工作。·ABC模式,来把坏习惯改成好习惯##其他有趣的知识?“大脑里帮助我们处理数据的细胞总数共有约1600亿个,这个数字是2012年全球网民人数的48倍,也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恒星数量的1/2。在这1600亿个细胞中,神经元的作用相对更重要一些,而每个神经元与其他1000~200000个神经元彼此相连,这意味着大脑里共有超过10万亿条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接。”“IT专家常常提起“分布式计算”的概念,大脑就是这一理念最完美的实践,它的精妙与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我们最先进的计算机和和计算机网络,包括万维网。”人受造奇妙可畏!

思考慢一点,专注多一点,成功就不会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触大量想信息,微信、网络上的娱乐信息,邮件、电话等工作内容,每个人都感觉精力和时间不够用,每天工作结束时候无比疲惫,却又感觉没有收获。就像特奥•康普诺利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里说的:在这个网络无孔不入和信息严重超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充当着“多面快手”角色,急不可耐地同时应对多种任务,透支着身体和精神的宝贵能量,对于大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受到的严重影响却毫不自知。思考慢一点,专注多一点,成功就不会远■ ■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脑力劳动者面临着大脑超载的危险。只有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发现自己用脑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智慧。一、关于大脑,你所不知道的真相作为会思考的动物,人类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大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在思考的时候,不仅仅是“思考脑”在发挥作用,“反射脑”和“存储脑”也有很大影响。思考脑,故名思议,是人类进行思考和决策的基础。但是,“思考脑”运转的速度很慢,需要持续地投入注意力以保持专注,所以会消耗大量能量,很容易疲劳感。反射脑,也可以称为潜意识,它的运行速度很快,可以并行处理多个输入信息,而且消耗能量比较少。这些自发、下意识的反应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存储脑,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存储。与计算机不同的是,存储脑和思考脑只有一个处于活跃状态,其中一个被激活的时候,另一个就会进入休息状态,反之亦然。二、你的大脑被摧毁了么?脑力劳动者平时是如何摧毁自己的“思考脑”的?文中指出,四大锁链是每个脑力劳动者都面临的问题。1号锁链:随时在线现代技术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在线,但这种状况常常会演变成无时无刻。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地点,人们总是忙着工作、发邮件、接电话等等。但是,随时在线意味着信息超载,大量的信息涌入大脑,让你无法及时处理和存储这些信息,更无法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和决策。如果“思考脑”一直处于信息处理状态,也容易产生决策疲劳,当你的大脑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根本无法想出有创意的点子。2号锁链:多任务并行与通常想法相悖的是,所谓的加强训练并不会让“思考脑”学会多任务并行,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做到。研究表明,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如果多任务并行,不但任务完成的时间会被延长,还会让“思考脑”疲惫不堪,影响思考和决策的效果。3号锁链:低水平压力好多时候,压力都是源自我们自己的想法。思考过多就会对一些事情进行演绎和放大,以至于产生一些负面的压力。随时在线会带来低水平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缩短休息时间,长此以往,压力如果得不到释放,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4号锁链:睡眠不足这年头,加班真是见惯不惯了,随之而来的睡眠问题也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网上的盛行鸡汤文,一般都会鼓出那些成功的人有多勤劳,强调他们牺牲睡眠时间去为梦想打拼等等。但谁都不是钢铁侠,成功的人一般都比较勤劳,这点毋庸置疑,但长期熬夜身体会吃不消的。而且,有些人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开始贩卖自己的“成功经验”,也就是骗骗迷茫的年轻人罢了。早睡并不等于懒惰,足够的睡眠才能让你恢复能量。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大脑的潜能会越来越差,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脑力劳动者一定要通过。在睡眠过程中浅睡眠和深睡眠都要同样被重视。三、慢思考,解放你的大脑1号解锁秘诀:离线思考“要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找到自己一天中“思考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把这个时间段设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做到彻底离线思考。在每周日的晚上抽出20分钟离线,用于计划一周的工作,每天抽出来10分钟时间安排第二天的事情,这样在睡觉的时候,“存储脑”就会提前开始工作。2号解锁秘诀:批量处理“思考脑”对于多任务并行的处理方式就是不断的切换,想要提高思考的效率,就需要做到尽可能减少切换次数。利用艾森豪威尔原理,按照优先级别将任务按性质、主题、重要及紧急程度分类,批量处理任务。(1)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2)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3)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4)准备好在家里处理的批次;(5)在日程表上标注批量处理时间;(6)每次批量处理结束后,好好休息一下。3号解锁秘诀: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要让大脑发挥出最佳潜能,你每天至少需要睡足8小时。脑力劳动者往往是“少睡者”,但是,少睡的弊端常常在关键时刻凸显出来,比如说在做重要决策的时候,少睡可能就会让脑力劳动者判断出错。现代职场人大都习惯了午间小憩,但是作者却说,脑力劳动者要警惕小睡。如果你想小睡一会儿,那通常意味着你晚上没睡够。小睡的确有利于身体恢复,但却不利于“存储脑”完成工作,因为“存储脑”需要的是大量短暂的休息和真正的睡眠。4号解锁秘诀: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压力是把双刃剑。好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在压力之下工作,有时候会效率很高,但是持续的压力会让我们疲惫不堪,最终摧毁我们的智力。当有压力的时候,我们就想想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放下不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压力都来自一些琐碎的事情。脑力劳动者一定要警惕自己下意识的思考和评估带来的额外压力。要恢复压力平衡,最重要的手段是减轻负担、增加资源。树立现实和易于实现的目标,明确优先级,规划出清晰的实施步骤,将挑战看作成长发展的机会,合理安排任务,以消除慢性压力。四、ABC模式,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上面提到的慢思考的4个秘诀看似简单,想要做到却很难。如何才能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呢?作者介绍了 “ABC模式”,即前因(Antecedent)、行为(Behavior)和后果(consequence),也被称为“诱因”,习惯/习惯和奖励。想要改变旧习惯或者养成新的习惯,你必须仔细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改变、消除、避免诱因;或者寻找奖励,以此来激励自己。(1)改变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想扼杀一个坏习惯很难,你可以试着用一个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2)改变前因:你并不需要找出每个坏习惯的确切诱因。而是尽量避开那些迫使你连线的诱因,培养一些刺激思考的诱因。(3)改变后果:给自己奖励,如果新的行为本身就能带来不错的奖励,那么你就不需要额外的奖励了。比如,你习惯了熬夜玩手机,那么你可以如果改变行为,将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时间用来看书或者跑步,以此让自己远离手机,而且看书或跑步所获得的收获,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会让你爱上离线的感觉。■ ■ ■专注是绝大多数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质。在这个纷扰的年代,专注是如此的稀缺,才显得那么珍贵。我们应该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慢思考”!把重要的时间放在创意构思和正确决策上,才能将个人能力和做事效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思考慢一点,专注多一点,成功就不会远作者:许威,人称大威,理工出身,混迹金融,专注于心理、情感、职场、理财等领域。微信公共号:大威之声(whatVsay),欢迎关注。

困惑的现状,只有找到最核心的操作点才能改善

从清晨就开始一天的忙碌,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夜幕降临,带着疲倦的身体走进家门一股羞愧感涌上心头,一整天该做的,想做的都没有做或者没做好。然而,隔天又重复这样的生活。这到底是怎么啦?是什么让我们活得如此碌碌无为?是什么让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这无价值的每一天?我为此困惑,周围的不少朋友也为此困惑。是自己的目标不够明确,还是执行力太差,似乎都不是。有一次在地铁里意外听到一个姑娘讲电话,内容大概是:我一天事情多得不得了,要开会、要做策划案、要联系客户、还得找活动场地,白天都是手忙脚乱,晚上还得加班,根本就没有时间想事情。我在心理默默的给她加了几条她也在做的事情:逛淘宝京东、跟闺蜜聊天八卦、玩玩微博、刷刷朋友圈、还要逛逛二次元的论坛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一天,怎么能有时间来想事情呢!是的,这一切的事情似乎都是需要做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工作需要,也是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要求。但做了这一切,是否会感觉似乎少了点什么呢?是的,就如讲电话的那个姑娘所说:根本就没时间想事情。这是个多么可怕的事实,我们拥有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大脑,但因为我们纷繁复杂的一天而让我们无法充分利用大脑,从而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那么点焦头烂额和没有成就感。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特奥•康普诺利所著的《慢思考》阐述了正常人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及弄清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智力生产力。而这两个主题对于我们大部分的脑力工作者几乎都是一无所知的。从过去20年的许多研究中表明,我们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通过这三种脑无间的配合,来发挥我们最佳的智力表现,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中。但有时候这三种脑也会互相竞争,从而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所以合理的调配这三种脑就变成了改善我们的工作状态、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操作点。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这三种脑是如何工作的,则是:“慢而成熟的思考脑”“快而原始的反射脑”“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这样是否会相对容易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呀,当然这样的描述还过于笼统,无法更具体的弄清楚采用怎么样更优质的方法来调配我们的大脑,以及更明白的认识我们的这三种脑工作起来各具有什么特点。特奥•康普诺利教授花了五年的时间,查阅了六百多篇各类研究文献,才写成的这本《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用简明、有趣、实用的方式普及我们三种脑的原理、各自的工作起来的特点、及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使用这三种脑。我们困惑的现状,不是我们太忙碌,而是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大脑,我们没有使用更好的方法来协调及配合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

如何在扁平的世界深入思考?

冯小欢|文这一副场景想必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四五个同学约在一起吃饭,点完餐,等饭上桌之前,每个人各自对着自己手机屏幕……没有人说自己最近参加了什么有意思的活动,看了什么电影或者一本好书,或者准备什么出行计划。托马斯·弗里德曼把我们这个无所不在,互联互通的现代社会描述为“扁平世界”。无论你身在哪里,都能轻易地得到海量信息,一方面这为科技、文化、经济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扁平的世界带着它海量的信息考验着人类大脑的分类和归纳能力。我们的社会不缺少数据和信息,我们也不缺少娱乐和刺激,我们缺少的是深度的思考及其产品。就行为和生活方式而言,这里存在一个恶性循环,我们用简单的ABC模型来看:前因(Antecedent)-行为(Behanior)-后果(Consequence),那么:缺乏深度的海量信息,无法促进深入思考行为的产生,结果导致深度思考的产品缺失。在一个普遍缺失深度思考的社会中规劝人们避免这么做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规劝到底有没有力量和效果,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假如你关心这个问题,并自愿做一个深度思考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思考如下问题:如何在扁平的世界深入思考呢?康普诺利在《慢思考》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三条建议,效力何如、是否有道理,就凭读者自行判断了:1.深入阅读是思考不可或缺的前提也即,适当加强深入细致的阅读——精读。精读和电子屏幕上浏览是完全不同的阅读,各有特点和优长,也各有弊端。浏览有利于迅速掌握信息,高效而快捷,但是不够深入,略为肤浅;精读有利于深度思考,安静而从容,但是不够高效,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这种快节奏是不可避免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看不到扭转的可能)。各有利弊,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种阅读方式不能偏废,该浏览则浏览,该精读则精读。一言以蔽之:只快速浏览,而不适当深度精读,是不明智的。要想深入思考,必须有相当程度的深度精读作为积累和基础。2.真正的对话对思考至关重要康普诺利所说的“真正的对话”是什么呢?首先,他将对话分为三个层面:对话的第一个层面:闲聊——老生常谈,重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维护关系。对话的第二个层面:讨论——列出自己的观点、理念和价值判断。对话的第三个层面:真正的对话——带有感情的深度交流,综合彼此的看法,创造出新的意义,并建立更稳固的关系。我们习惯于快速得到答案,不过得之易,失之也易。真正的知识、见解、思想和智慧来自于深度的思考、讨论和对话。“网上的你来我往就像是吃薯片,而不是正经的饭菜”。回到开篇的那幅场景,越来越多的夫妻、家人、伙伴,把大把时间紧盯着小小的屏幕,与其“以非常肤浅的方式停留在虚拟世界里”,为什么不开展真正的讨论和对话呢?真正的思考、讨论和对话,需要不受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持续、深入的关注,一言以蔽之:深入思考,没有捷径和干货可言,只能下深功夫,搜集、研究、思考,提前做好功课,展开真正的对话。3.避免分散注意力据康普诺利提供的数据:“51%的人每周只有两次(或更少)机会不受打扰地专心工作45分钟。(在针对管理人员的调查中,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电话、QQ、微信等各种APP提醒、同事或者其他事情,我们几乎始终处于被打扰的状态中。而且,打扰不只是一件让人厌烦的小事,它常常是一个诱惑点,是一连串事件的起因,就像水桶底的小洞,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损失。“一项针对1000位脑力劳动者的调查显示,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无关的干扰每天会消耗他们28%的时间。如果以21美元的平均时薪计算,美国将因此损失5880亿美元。而且这些研究还没有计算知识劳动者本来正在进行的更加重要的任务被打断而带来的间接损失。”大道至简,大巧若拙。深入思考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想要避免肤浅,有深度的个性,适当强度的精读、提前做好功课的深度对话以及每天不受干扰的持续投入,这三条建议也许对你会有帮助。作者简介:[美]特奥·康普诺利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教授、荷兰自由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多家跨国公司企业指导顾问。其著作《慢思考》、《压力:亦敌亦友》、《工作和家庭中的压力管理》长期占据欧美畅销书榜单。

放慢思考的脚步,冲破时代的牢笼

美意连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迭飞速,每个人都有着莫名的紧迫感。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多面快手”,我们希望问题的解决方案坚固“多快好省”,企业讲究效率和竞争,孩子忙不停的穿梭在各种补习班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25岁的我开始有了更多的焦虑,不想被两点一线的生活冲淡斗志,不想平庸的生活,所以我把每一天都安排的很满为的是让自己生活的更加充实,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提升利用好所有碎片时间学习。因此在不久前我给自己定了100天计划:在工作上接纳更多的任务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下班在交通车上背50个单词、看30分钟书,下车走路回家的过程中听两篇短文,晚饭后读英文原著、看国学讲义、锻炼30分钟、练习口语30分钟并且在每一个空隙中和朋友微信交流或刷朋友圈。这些想法看似都没有错,我也坚持了下来,但一个月后我的身体首先提出了抗议,我病倒了,接踵而来的是所有的计划停滞不前。那时我充满了压力,因为这意味着我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意味着我仍然是个loser,我做不到别人能完成的事,我改变不了我的现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低落的情绪中我给自己扣上了许多大帽子,下达了判决书。就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慢思考》,也是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忙却收获甚少?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学习新知识和信息却仍然无知懵懂?为什么我们用尽方法但工作效率仍无法提升?是因为我们愚笨吗?或许是我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大脑。因此如何了解并利用好大脑使其达到理想的智力生产水平是我们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的大脑有1600亿个细胞、800亿个神经元和万亿条链接,相当于数十亿条微型计算机层叠形成的巨大网络。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首先书中介绍了大脑的三个组成部分:1.思考脑:是有意识的思考、抽象、回顾、预判问题的核心大脑。其特点是运转速度慢,需要持续投入注意力因此会消耗大量能量,此外最重要的是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2.反射脑:也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下意识),是脑系统中最古老的一个。反射脑处理当下的事情,特点是快速、被动,能同时处理多件任务。3.储存脑: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存储,但存储脑和思考脑无法同时使用。从大脑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机制来看,我们学习、工作、做各种决定、处理问题都是由思考脑来完成的。而思考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需要休息以恢复能量并空出时间给储存脑将思考完成的事情进行储存,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有效良好的脑链接并在形成习惯后变成我们的下意识也就是为反射脑所用。因此如果我们做事情时只讲求速度、效率那么我们必然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因为这种方法根本不适合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打破脑锁链,警惕“瑞士奶酪模式”风险管理理论中有一个“瑞士奶酪”模型,主要内容是:每一级的预防措施就像是一片瑞士奶酪,这些奶酪一片片地叠放起来,形成完整的安全系统。尽管每一级安全措施都试图减小甚至排除所有风险,但总会有漏洞存在。若是处于某种原因,奶酪上的漏洞连成一线,可怕的事故就出现了。我们每一个脑力劳动者都会遇到下面4种问题,每种问题看似很小但如果不提高警惕,一旦4种问题链接起来或许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1.随时在线。智能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我们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工作、学习、情感交流、购物和娱乐。但是如果我们把随时随地变成无时无刻,那么这看似便捷的现代设备反而会大大降低我们的效率。随时在线会让我们的大脑增加大量超载的和我们不相关也互不关联的信息,减少我们的休息时间,使储存脑无法开始工作,进而导致我们产生决策疲劳,降低我们的创新能力。解锁秘诀:离线思考找出一天中思考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并把它列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用来专注的处理当天最重要的任务。每天抽出10分钟安排第二天的事情,每周日抽出20分钟规划下一周的安排,这样储存脑就会提前开始工作。要记住地球离开你依旧转动,短暂的离线是为了更好的投入和获得统观全局的视角。2.多任务并行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多任务并行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如果能拥有这种能力似乎我们便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开车打电话。但惊人的真相是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当开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为反射脑所用时,看似不需要思考也能操作,于是大多数人便为了提高效率在开车时通过电话甚至短信来处理事情。这这一行为则大大提高了车祸风险,因为电话抢夺了思考脑更多的注意力,一旦出现紧急事故时思考脑无法立即识别并作出反应。其实我们所谓的多任务并行是思考脑在多任务中不断切换。思考脑不断切换任务带来的是不同领域的任务相互抵触或排斥思考脑无法快速投入任务带来时间耗损。此外储存脑无法及时储存信息,导致处理任务时效率低下或重复劳动。解锁秘诀:批量处理。首先利用艾森豪威尔原理确认任务的轻重缓急并依次处理。其次将同类别的任务归类并批量处理。此外尽量单一的处理任务,减少多任务并行和任务切换次数。最好尽量在每个任务之间增加单纯的休息时间。3.低水平压力在日常工作中适度的压力会激发出大脑的潜能使我们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我们的身体只能接受短期的压力,难以忍受长期的压力,需要适度休息和放松是大脑回归正常水平。而压力又会因为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和念头分为正面压力和负面压力,负面压力往往会让聪明人做出蠢事。解锁秘诀: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合理安排任务,消除持续的压力背景。专注自己能把控和改变的东西从而提高耐压能力。严肃对待负面压力早期的迹象征兆,挖掘问题根源尽快恢复压力平衡。4.睡眠不足充足的睡眠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同样对大脑也是一样的。睡眠不足大脑会损失许多潜能,进而影响到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但目前的现状是加班熬夜非常普遍,大家甚至以此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努力上进的标准。不可难想象一个不懂的安排利用时间、缺乏睡眠的人如何能做出伟大的成就。解锁秘诀: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要发挥出大脑最佳潜能每天至少要睡8个小时,养成良好的生物钟早睡早起,合理的应对时差和倒班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我们中国十分讲究睡午觉,但书中却希望我们能警惕小憩。大脑需要的是短暂的休息,休息时间如果太长反而会使我们陷入“睡后迟钝”,还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因此午睡不可超过20分钟。看完《慢思考》我发现自己尽然符合每一条连锁:我希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在多个方面都得到改变,长时间多任务并行,睡眠不足,压力巨大却仍然不放过空闲时间了微信刷朋友圈。是我的贪心和完美主义让我失去了对事物的专注与耐心。在调整好心态之后我发现,一次做好一件事,把事情完成而不是完美反而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与收获。在这个过度强调速度的社会里放满思考的脚步,专注且执着,未来会变得很近很近。

【慢思考】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每当夜晚降临,总会有一种焦虑涌上心头,许多该做的、想做的,都没有做,下决心第二天改起,一觉醒来,却依然故我。你是否:时刻保持在线,时不时地就要翻看下手机,离开了手机,你就感觉心无所依?虽然每天都通过各种网络终端(电脑/手机/iPad),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又仿佛觉得什么都没记住?如果你对上述现象频频点头,那么我建议你阅读下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教授特奥·康普诺利所著的《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特奥·康普诺利教授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和大脑超载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大脑如何工作、弄清如何提高自己的智力生产力已迫在眉睫。《慢思考》那么,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工作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片。《果壳里的三种脑》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它们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下面,我们来简要了解下它们的工作机制。1.快而原始的反射脑:热爱眼下的满足反射脑是三套脑系统中最古老的一个,据说它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了5亿年。对反射脑来说,感受即是事实。它从不思考,处理问题完全是自发的、无意识的,所以它消耗的能量不多,速度很快,快得像闪电一样。反射脑一次可以处理多重任务,在工作时会抄很多捷径,包括先天和后天的。反射脑先天的捷径来自于我们人类祖先的基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人类祖先面对一头剑齿虎,开始思考:“嗯,这头虎的体型是我的10倍,牙齿比我的头还大,我的许多亲戚都被他咬死了,我该怎么办?还好,我背后十米处外有一棵大树,我可以爬到那个树上去躲避一下……”也许,我们的人类祖先还没思考完,剑齿虎就已经扑上来了。所以,在人类祖先面对剑齿虎的时候,思考的冲动无异于自我毁灭。在洪荒时代,那些有拥有快速、即时反射基因的祖先,无疑比携带思考基因的祖先更有生存优势,经过荒野环境中数千代的演化,反射基因在自然选择中战胜了思考基因。后天的捷径则来自于我们的习惯。习惯是我们后天培养的一套快速反射系统。好习惯一旦形成,你就能终身享受它带给你的滚滚复利;如果你不幸形成了坏习惯,那你就得默默承受它带给你的苦果,除非你下决心克服这个坏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克服一个坏习惯,也许比培养一个好习惯更难、更痛苦。但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喜欢长痛还是短痛,选择权在你!我在《学会时间管理,掌握这几点就够了》一文里曾引用过一则关于习惯的谜语,这则谜语深刻地揭示了习惯的力量和本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2.慢而成熟的思考脑:无法一心两用所有的思考过程都由我们的思考脑完成。最原始的思考脑大约出现在200万年前,但直到5万多年前,现代智人才拥有了发育完善的思考脑。可以说,思考脑是我们人类身份的标志,也是我们的骄傲。思考脑与反射脑不同,思考脑的运转速度很慢,它需要你持续地投入注意力保持专注,所以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思考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无法做到像反射脑一样,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也许你会说,我可以一心两用,比如,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做作业;一边开会(听课),一边刷手机。但事实上,如果你留意下就会发现,你在专注看书做作业的同时,音乐只是作为背景而已,你并没有认真在听;当你在开会(上课)时专心刷手机的时候,会议主讲人或老师的话,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耳旁风,仿佛入耳,但并未入心。不信,请看下这张著名的图片。你可能一会儿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一会儿看到一位老太太,但你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个人。少女与老太事实上,对于思考脑来说,唯一可行的多任务并行的情况,是它与反射脑配合,将一些简单的常规性任务交给反射脑自动处理,而思考脑则专注于有意识的思考。许多人因为无法区分反射脑与思考脑,所以感觉上好像可以一心多用似的。3.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放松至关重要每天,我们的大脑都要通过全身各种感官,比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皮肤等,吸收海量的信息,再加上思考脑产生的各种想法,总量高达数十亿字节。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理和存储,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变成一个乱糟糟的图书馆,大量的书籍(信息)会被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甚至散落在地,你想用的时候,怎么也找不着。存储脑就负责对这些信息加以管理,它就像是一个由数百万个关系紧密的图书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组成的超级团队,一刻不停地整理、操控、储存、更新脑子里的信息,以便让我们从中归纳知识,得出见解。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存储脑无法与思考脑同时工作。当思考脑工作的时候,存储脑只能在旁默默等候,随时待命。只有当思考脑停止工作,也就是当你进入休息和睡眠状态时,存储脑才会抓紧一切机会,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所以,如果你想维持最佳的思考能力,及时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真的至关重要!了解了果壳里三种脑的工作机制,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明白了如何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大脑。下一篇将讲述“【慢思考】如何在大脑超载时代,保持专注”,有兴趣的朋友可持续关注。子诺不离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并简信联系获得授权,谢谢!

时间管理没效果?你应该管理大脑

盛夏的雨季,下班后与闺蜜相约晚餐。左等不见人,右等没有影。20分钟后,大小姐终于一脸忙乱地出现了。两厢落座,就开始不停的吐槽,抱怨工作太多,事情太乱,一天到晚干不完的活……这场景几乎成了每次约会的惯例。“我上次推荐的时间管理方法,你试了吗?”“没有用的。我刚定好番茄钟,还没定下神,就被一个临时会拉去了。回来以后,又是一桌子的待办等着,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弄什么闹钟了!”“看来,你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时间管理,而是,大脑管理了。”“?”1 神秘而古老的大脑我们的大脑由1600亿个细胞组成,每天依靠其间的万亿条连接来处理成千上万的指挥任务。而我们的生物钟作为统筹全局的“司令官”,对这万亿级的互动进行指挥协调。(1)三种脑系统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脑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它们通过每时每刻的默契合作,帮助我们达到最佳状态。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互相竞争。三种脑的对比如下:(2)反射脑的快速反射脑的原型就是我们最原始的大脑,面对外界的即时刺激,快速做出反应:打或者逃!因此反射脑可以并行处理多种任务,而且速度快、消耗小、结论简单。但是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导致大量的偏见和直觉效应,从而指挥身体做出不恰当的反应。(3)存储脑的放松只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存储脑才能顺利执行信息处理的任务,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消极的工作模式。正是因为思考脑的休息减少了对能量和专注力的需求,从而为存储脑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工作空间。(4)思考脑的专一也许很多小伙伴看到对比表中的 “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都会摇头说;“不对!我几乎整天都是几样事情一起做,没有问题呀。”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计算机是如何并行处理多任务的吧。做过编程的小伙伴们应该会了解,计算机看似的多窗口处理,实际上是将其中一个任务中断,“现场保护”起来,执行下一任务,处理完成后,再次寻址到上一任务断点,读取数据继续处理。这恰恰也是我们的思考脑面对切换时做出的反应。而且对于人类的思考脑来说,“现场保护”和“断点寻址”的过程,往往涉及到更为庞大的数据,往往还包括断点的情景思路等一些无法用具体数据描述的感官现实。如果频繁在不同工作之间切换,必然导致大量的精力开销,如此一来,效率不低才怪!简单来说,多任务切换会带来的问题主要有:时间损失、信息丢失、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忙忙碌碌一天以后,头晕脑胀没精神的原因所在了。(5)延伸思考正因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致使我们对大脑的使用与其原有的工作原理相冲突。人类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才将身体(包括大脑)进化到了今天的状态。因此,在尚未发展出更加适应时代的新大脑之前,我们是否需要学习并练习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大脑,从而提高人生质量呢?至少也要保证身体健康,工作安全吧。2 大脑管理的正确姿势(0)“忙忙碌碌”怪圈相信不需要过多的描述,小伙伴们观察一下周围,抑或仅仅是自己的一天工作状况,就会了解八九不离十了。电脑屏幕上满屏开着聊天窗口,2-3个电子邮件帐号随时提示着信件状态,接听固定电话的同时,用手机查收微信、QQ信息,或者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工作安排。这边正在讲电话,那边领导就过来安排了新的任务。刚要坐下写个报告,突然又被叫去参加一个临时会议。好容易没有人来打搅了,寻思开始给报告起个头了吧,突然感觉手机好久没响过了,于是拿起手机开始各种刷,各种戳……这样下来,一天的时间被推着走得跌跌撞撞,在走出公司大门的那一刻,又会萌生一种空落落的感觉:“我这一天都做什么了?”毫无头绪。这,是你么?我给这种状态起了一个名字,叫“无效率被动工作”。每天的工作生活应该由我们自己掌控,相信谁都不会喜欢一直被各种外界因素所绑架的状态。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陷入怪圈,无法自拔的呢?答案就是:我们的用脑方式!因此,书中为我们提供了4大脑解锁方式:(1)离线思考个人方面:固定时间段彻底离线,培养专注的思考处理问题习惯。团队方面:尊重身边选择离线状态的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TA们。领导方面:不要制定随时在线应答的规则,鼓励员工进行深入的离线思考。相信我,这样绝对不会降低一丝的工作效率,反而会让部门的氛围和创新能力极大的提高。(2)批量处理在进行批量工作前,我们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确定事件的优先级(判断重要、紧急2个维度的前提,只有能够带来最多愉悦感的东西才能为你提供充足的动力)找到高价值活动(那些能够决定80%成果的20%)个人方面:团队方面: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任务。比如说轮岗在线处理紧急事项,就充分发挥了团队作战优势。领导方面:从根源上消除多任务并行的可能性。读过书中列举的多个危及安全的真实案例,让我们看到,管理层重视杜绝多任务并行方式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3)充足的睡眠(4)科学应对负面压力3 大脑管理的实践(1)计划与复盘无论是离线工作、批量处理等方法,都需要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体察。正如前面说到的,每天被事情推着忙乱,正是因为缺乏对事情的觉知,被动的完成一件又一件的“紧急&重要”工作。那么,这种状态如何能破呢?冥想,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方式。刚开始,大家都会经历一段静不下来,胡思乱想的阶段。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下去,逐渐地就会感觉到当下,会看到自己的思绪。并且在非冥想时间也会形成一种惯性,从而有意识地去生活工作。同时,冥想的方法也顺应了书中,大脑需要时间消化处理信息的工作原理。当然你可以用列清单,定计划等等一系列的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方法来做这件事。但是,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感受到大脑的运转是根本,釜底抽薪的方式不妨尝试一下咯~(2)关闭内外干扰源离线意味着专注于当下的活动,如果你做不到彻底关掉互联网,那么一定要关掉所有的信息提示。我最反感的就是在屏幕下方不时地弹出“XX上线”“XX离开”“某明星又如何如何”。这种强加于你的信息,都是很强的干扰源。让本来专注力不够的你更加容易涣散精力,导致效率低下。在这里澄清一点,我们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关注时事要闻,而不是这种互联网想什么时间给你,你就需要去了解的。上下线的提醒就更是多余。我们不是侦探,也不负责考勤,某人的在线离开与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有事情直接交流就可以了,还是尽快关掉为上策呀!关掉外界的干扰后,就是自己内心的管理意志了。如果你做着A,脑子里想着B,注定是没有效率和质量的。所谓“心流”的状态,是我们的追求,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必备能力。(3)将专注培养成反射脑的活动这个就有点好玩了。相信一定会有人问:“之前不是说反射脑只是处理简单事情的系统么?专注是思考脑的专利呀。”咱们先来看一个例子。驾校学习开车,想必大家都经历过。刚开始我们运用思考脑努力学习、练习,即使全神贯注也还会出现各种错误。一旦毕业了,上路了,开了2-3年了,思考脑还会像刚开始那样全力以赴的专注在开车上吗?当然不会了。但是,谁能说开车上路不是一件需要专注的事情呢?上文说到的各种管理大脑的方法也同样可以经过长期的练习强化,成为反射脑的自然反应,而不用过多的消耗思考脑资源,既提高了效率,节约体能消耗,也避免我们有限的意志力被过度使用。最后,引用扎克伯格的一段描述。跑步使他成功地进行了大脑管理。小伙伴们,你们的方式是什么呢?

物极必反

1、核心的故事逻辑:(1)当前的时代,信息过载,娱乐化,快消文化,技术演进,压力增大,等等,导致一心多用,缺乏专注,缺乏深度思考。(2)人类大脑的结构里,有:思考脑是需要慢节奏的;反射脑是可以快速响应的;存储脑是需要休息的。思考脑不能一心二用;反射脑的使用上,需要警惕直觉和习惯;存储脑需要特别的放松。(3)增加深度思考,需要:深入阅读、真正的对话、避免分散注意力。强调慢思考。(4)慢思考的解锁秘诀:离线思考(不随时在线),批量处理(避免不够专注),充分休息和睡眠,科学应对压力。(5)要理解、学习和改变习惯,需要ABC分析,前因(Antecedent)、行为(behavior)、后果(consequence)。简单说就是:需要探索原因,分析行为和后果。可以写日志,或者写微博。记录当时的环境,原因,做法和后果。更客观去理解,然后再谋求改变。过程中,及时给于奖励和惩罚。2、书籍好的地方(1)选题很不错。这个背景下,很多人都需要这样的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方式。(2)里面阐述得相对浅显易懂,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来作为说服力。(但是我不确定这样的科学依据是否ok,听起来感觉挺有道理)(3)将复杂的原因,归纳为四类: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以及,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其实是挺有归纳能力的。感觉也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和脑的三个部分对应起来)3、感觉不足的地方(1)陈述上,感觉有些冗余。虽然是遵从, 背景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方式来走。但是在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里,还是有些冗余。(2)虽然从讨论上感觉是自洽的逻辑,但是总觉得有可能缺乏科学依据。(3)最后习惯改变部分,其实可以给出更多的篇幅、方法和实践案例。4、提问题这个书籍的理论基础,其实是,人类的三类脑,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有什么科学依据么? 5、总结总的来说,如果从哲学上解释,就是适度原则,物极必反。

手机导致你注意力不集中根源?屁咧!

我相信正在读大学或者在职场上打拼的你,包括我自己。有一段经历很多人都有并且印象深刻――高三那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哪怕你未来还有很长一段人生路要走,你都没有底气说将来会比高三的时候更专注。上班族嚷嚷:“我没时间,上班要发n封邮件,开n场会议,报告还没写完又来了新的任务,晚上还要照顾宝宝,哪有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啊!”考研党,备考四六级英语的大学生会抱怨:“没心思学,好难啊,'要是能像高三那个时候学就好了。。。”这些抱怨背后都传递一个信息:我上班没时间学习,考不上研,四六级没过,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我的原因,是外部因素造成。诚然,现在属于高速多元化时代,外部因素干扰确实很强,没事刷个手机,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分散你的注意力。你头脑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每天在邮件,电话,朋友圈和手头工作之间疲惫折返,但你却越来越累,大脑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学习。这背后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而是你自身的问题。《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在开篇就写到: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越是快速的时代,越要慢一下来,深入思考,死磕一个问题,保持专注力。这本书教你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1. 拒绝时保联,让自己适当离线。有一种病叫做“时刻保持联系”。这个病就是无论你在什么时候打扰ta,ta都在线。《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做“时刻保持联系是不是暴政”,高晓松老师在结辨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们跟外国人开会时,中国人这一边桌上全部摆着手机,低着头看手机;外国人这边桌上没有手机。当开完会后,外国人问;“是因为讲的内容不好,你们才看手机吗?高晓松说;”不是,是我们有病。确实,我们真的有病,上厕所,逛街,等公交车都一定要拿手机,好像自己离开一小会,就一定有人会联系你。如果你随时保持在线,就无法做到定时离线深入思考,于是自然也意识不到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而你在线的时间越长,处理持续信息流的效率就越低。未经处理的信息堆积如山,这就导致你一心n用,压力倍增等恶性循环。面对时保联,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比如我有两个固定时间。早上1个小时:我9点上班,6点半左右起床,洗脸刷牙完后,立马开始写作。晚上2个小时:晚上8点半左右到10点半,也是我学习时间。这两个时间点,我都会把手机扔到床边不让自己看到,电脑能不开就不开,非要用电脑,则保持断网状态。等事情办好,在连网发布等。这两个固定时间除非有紧急情况无法实行之外,其他时候我都会保持。因为这段时间是你的黄金时间,你应该尊重它。随时随地在线不能证明你很牛逼很重要,相反你一点也不重要。别人只当你是发泄口,谁叫你总是有空呢?再退一步讲,你也没那么重要。重要到你离线一段时间,整个世界都塌了,所有事情都无法运转了。所以你不用总是拿着手机看各种社交软件,然后振振有词的说:“万一有人找我怎么办”。2.一心不要n用,批量处理。很多人看到职场上动作麻利,效率非常高的人或者工作8小时之外,还能干别的事情,觉得这个人一定一心n用了,否则不可以啊。我也想问你,为什么同样都是24小时,你只能干好一小点活,而别人可以干好多事情呢?原因除了有离线状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们一次只做一件事,批量处理。看起来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是提高效率关键,但事实上多个任务进行会损失你的注意力。如图所示:真正的效率高手,一定是对任务进行合理分配,然后分批处理。一次只处理一件事,减少切换次数。如图所示:在这里需要休息:休息片刻也要离线,比如喝口水,看窗外,不要上网玩游戏或者看长视频。因为会上瘾。可以从5个角度做好批次处理:1.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想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2.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3.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4.准备好在家处理的批次。5.在日程表上标注批量处理时间。3.吃好睡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饱满的精神状态永远是对保持专注有益的。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夜猫子”觉得自己晚上状态比较好,到了深夜灵感爆发了,效率提高了。拉倒吧,你是“伪夜猫子”。研究发现,你是云雀(所谓的“晨型人”)还是夜猫子,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60%的人属于混合型。富有创意的人是夜猫子,但管理者,工程师之类的商业人事通常是晨晨型人。还有真正的夜猫子是睡得晚,起得也晚所以他们睡眠时间充足。而伪夜猫子睡得晚,起得欠下不少睡眠债。很多时候你熬夜,当夜猫子是你自己自找的。如果想专注做一件事,预先把自己的生理状态调整好。不要让自己在一个不好的状态下进行高强度注意力的工作,这样反而会降低你的专注度和工作效率。4.ABC模式养成好习惯。心理学家表示:人类有95%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为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如何养成习惯呢?可以利用“ABC模式”,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前因(Antecedent)、行为(Behavior)、后果(consequence),有时候这三部分也被称为“诱因”,习惯/习惯,奖励。你想要改变习惯或者养成习惯,你必须仔细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其他的奖励;然后,你可以改变、消除、避免诱因或者奖励。我对这个模式理解如图所示:你可以通过3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坏习惯:1. 改变行为:用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2. 改变前因:尽量避开那些“迫使:你连线的诱因,另一方面培养一些刺激思考的诱因。比如你想要在10点前睡觉,那你上床之后就要远离手机。3. 改变后果:给自己奖励,比如你痴迷于手机,那就给自己立规矩,工作时远离15分钟手机,可以看一会手机,然后再慢慢增加离线时间和奖励。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所有人的生活都存在其明确的形态,但其中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形成。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很牛逼,很优秀,他们只是比你更懂得养成好习惯。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一切的方法都源于一个基础,那就是你的态度,如果你的态度不改变,再多的技巧也没有用,因为你不会行动的。学会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的大脑深度思考。

想要成功,先学会打破自己大脑的锁链。

如果问在某一专业领域想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大脑,这个回答当之无愧。但是对于大脑是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的,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在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各种理论频繁占据现代人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时候,系统地去理解自我的头脑运行机制和具有针对性地去改善思考和生活方式的方法却鲜而有之。特奥·康普诺利先生所著的《慢思考》一书,填补了这段空白。此书帮助人们去探索大脑的科学真相,释放个人的潜力,在多维链接的复杂真实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为读者开辟一条清晰的小径。《慢思考》一书英文原名为“Brainchains”,如果直译的话可译为“大脑锁链”,象征很多行为、习惯、外界因素等等对大脑以至精力表现的禁锢、抑制这样的消极影响。《慢思考》这本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大脑的真相,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三个区域的大脑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和精力的。第二部分:分类讲解“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压力”和“睡眠不足”对生活、工作表现的消极影响,这些就如同大脑锁链,把思考和行为都画地为牢。第三部分:进一步详述开启种种类别大脑锁链的实用工具和秘诀。《慢思考》书中脉络(图片原创)在通读全书后,读者很容易可以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更加明白专注思考的意义非同小可。《慢思考》这本书为读者所钦佩和喜爱的原因之一是: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并不仅仅是提出理论来吓唬读者,而是通过图画生动展示理论,在理论之后又辅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秘诀,帮助读者培养更好的行为习惯,满满的干货让读者感动作者的诚意。这里只以简述书中的两条实用小建议,更多的精彩需要大家自己去翻阅探寻。1.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的方法大脑中,反射脑充当的是冲动的“坏小子”角色。反射脑的反应速度很快,可以快速地处理无须思考的常规性事物,形成人的“直觉”。但因为很多是无意识的快速反应,就会给大脑的主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锚定偏见”、“乐观偏见”、“可用性偏见”、“光环效应”等等错误习惯。人一旦依赖错误的习惯生活或者工作,所犯的错误就会如蝴蝶效应一样引起一连串的可怕后果。而好的习惯可以使事情更快、更高效,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深入了解到坏习惯会摧毁我们的智力生产力以后,就会有强烈改变的决心,不过,光靠态度和意志力是不够的,《慢思考》书中介绍了一种“ABC分析与日志法”来帮助改变坏的习惯,不让反射脑做出“令人讨厌”的习惯行为。以个人举例,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天上班以后打开电脑后就会登陆微信、QQ和公司邮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电脑界面跳出来新闻推送页面,因为新闻标题吸引人,我都会用鼠标点开感兴趣的链接看看新闻,然后半个小时过去后才会想起来开始办公。也深知自己的习惯浪费自己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我想改却改不掉。读完《慢思考》后,根据作者提出的ABC分析法,可以把我的恶习列为以下分析:个人习惯ABC分析(图片原创)从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工作浏览网页所带来的“好后果”是可以了解最新的热点话题,增加谈资,而“不好的后果”是浪费了时间,增加了罪恶感,带来一定的心里压力。在这其中,“增加谈资”这个后果是丰富与其他人的聊天内容,并不代表沟通中所有的有效话题,也不代表沟通的过程一定是顺畅的。为了达到“丰富谈资”这个目的,可以在其他时间获取资讯,不必占用刚上班时的黄金时间。通过分析,找出自己的坏习惯的根源,并且通过诱因和行为的改变,达到改善自己恶习的成果。诱因方面,把QQ、浏览器、邮箱的新闻页面都设置为拒绝自动推送,杜绝诱因的自动弹出。习惯上,把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分钟从读新闻转变成列举当天的工作清单。当想要了解最新的新闻时,在午休前的最后五分钟内快速浏览门户网站的新闻,控制了时间,也增加自己在工作时间的专注力,保证工作时间更充裕。最后五分钟的闲暇,也称为我改掉 “恶习”的一项小小奖励。2.在多任务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慢思考》书中指出,作为创造力和成果最有贡献的思考脑,是慢而成熟,不能三心二意的。也就是说,专注地思考是完成任务最为有效、结果最好的方式,任何干扰思考脑运行的举动都是在损害自己的真正效率和效果。《慢思考》书中插图但是现实工作中,只遇到一件事情需要处理,是不现实的,多个任务一起下达才是实际工作的常态。《慢思考》书中将管理学中的艾森豪威尔原理和帕累托法则运用的任务分析中,将多项并行的任务分为不同优先级的完成紧急程度,再提出相应的策略供读者学习、应用。最为详细讲解的是批量处理,划分批次、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有效标注、适当休息等步骤形成一个工作循环,将工作序列化,工作成果也更加显而易见。通过学习这本书的多任务并行处理的方法,我把工作中按照所列清单一个接另一个顺次完成的习惯改变成:挑出类似任务批量处理,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效率,虽然看上去每次都只在做一件事,但是所有事完成得更快更好,从一天的工作效果看,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再加上下班前的回顾环节,工作上出错率大大下降。工作中,我需要兼顾行政和产品后台运营的工作,每天的工作繁琐而杂乱,例如行政相关的会议安排、领导的出行计划、办公室的办公产品购买和日常预算等等,运营工作也包括新产品的宣导、销售人员的合规监管和培训、销售业绩的统筹和佣金的核算等等。之前按照列表来顺次执行,经常会遇到领导的临时安排紧急工作,忙完指派的工作后,再回到之前的工作中,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后,很多事需要从新再做,很浪费精力。学习了《慢思考》中的方法,我把清单里待完成的工作做了分类,把很多常规工作跨越行政和运营的类别之分做了合并,批量处理。例如把需要给领导签字的报销单、会议记录、佣金结算审批等归为一类,统一找领导签字。又比如公司邮箱的邮件,通过分类,把总部关键领导的邮件归类成星标邮件,把广告和休闲消息类的邮件都放入到次垃圾收件箱中,这样一来,每天查看邮箱不再是件苦差事,首先查看星标邮件,再查看普通邮件,做到了任务轻重的划分,有的放矢,不再觉得自己被海浪一样的邮件冲击得应接不暇了。书中除了以上的法则、方法,还有离线思考、恢复睡眠、平衡压力等等秘诀帮助读者进一步打破锁链,解放大脑。《慢思考》书中插图例如现实中,如果我遇到紧急的新产品宣导工作,这种工作尝尝是临时出现的,如果按照清单顺序,要放在最后,而实际工作中要首先来做这个任务,沟通简版和制作产品概要。所以排除干扰后,专心处理首要事件,简化工作的同时,也为其他诸如产品培训等任务节省时间。这就是通过学习书中的帕累托法则任务分级、排除干扰、离线思考这些方法综合运用的成效。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作者特奥·康普诺利在研修了600多种出版物、调研了1200位专家的科研成果后总结而出的。看似简单,却兼具实用性和效率性。作为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特奥·康普诺利教授研究领域广博又精深。他所编撰的书中,即有医学中大量科学的真实数据和理论支撑,又有心理学上的定律和解决方法,可以说是一本内容详实的,关于如何思考如何提高专注力的实践范本。也许,读了这本书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当手头上同时处理数项工作时,我们口中的效率,其实是“瞎忙”。当我们面对过量的信息惊喜世界真丰富多彩时,可能我们面临的选择更少,时间和精力在不知不觉中偷偷跑掉,直到发现实事做的少还蛮尴尬,才原来专注不那么容易。如果你也需要指点迷津,解决这些困扰,不可错过特奥·康普诺利教授所著的这本授人以渔的书——《慢思考》。

你丫上瘾啦

坐在地地铁上,人群拥挤,但是却很安静,虽然说不上安静得掉一根针都可以听见,但是这种静却也不太正常。至于原因放眼望去就明白了,人人都拿着手机,低着头目不转睛的盯着那小小的屏幕,脸上没有表情,只有手指上下滑动着,不管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长相、衣着不一样的,可是行为都一样。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家人人一部手机,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咨询,我也是如此。只要一有空,可以用大把大把的时间来看手机。上课看,下课看,睡觉前看,回家看,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学生从来都是低着头,父母更是愤怒,仿佛是自己不存在一样,孩子只顾着看手机。说道手机上有什么,却什么也答不上来。你知不知道你又肯呢过上哈hi上瘾了!并且你基友可鞥感染了一种新的症候,叫做无手机焦虑症(Nomophbia),它是No Mobile Phone Phobia的缩写,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的思考学》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做过的一项调查,在调查的1152位人员中84%的人早上醒来得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邮件,在1000为远离电子设备24小时的挑战中,有53%的人离开网络后灰暗到沮丧,40%的人会感到孤独,在有的人看来,远离电子设备简直像砍掉了我的一只手一样。如果以砍掉一只手为代价,牛安逸远离手机的?我想很多人的回答是不,相比手机来说,我们更爱自己。可是你有可能不知道手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你的大脑。让你的智力一点点下降,有的时候手机会危害到我们生命!可是让你在此刻放下手机你愿意吗?有的人肯定不愿意,理由呢?往往是会有很多人找你(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只不过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刷着微博,朋友圈)但是实际上尝试一下让自己远离手机一天,,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找你,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了你会照常运转。但是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已经让我们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依赖,更确切的说是上瘾,大部分人都很鄙夷自己已经成为了手机的奴隶,但是又不愿意改变这样的习惯。《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所有的上瘾都是从习惯开始的,但是普通的习惯不是上瘾,就是那些你可以控制的。可是,一旦产生这个习惯你不执行就会焦虑的状态就证明,你已经上瘾了。“当习惯变成瘾头,你就失去了自由”,从此就是习惯控制你,而不是你控制习惯。这是作者给我们的忠告。记得无意间看过一个关于毒品的广告,当你沉迷于毒品时,你的行为不会影响到这个世界的运转,但是可以影响你周围的亲人,父母因无法面对这个现实突发疾病,妻子因为伤心难过度而忘记了正在烧水的火炉,奶奶有物质的女儿因为无人看管将手伸到了火炉旁,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其实当你沉迷于手机时,也是这样的。如果想戒掉手机上瘾,在《慢思考:在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中作者给了我们一些很中肯的建议。1、学会离线思考。在现在,给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带来超负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手机。想要远离手机。想要远离手机,就要学会离线思考。从巴普洛夫的狗一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奖励机制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形成奖励机制,远离手机,让自己的大脑在这期间放空,休息之后可以奖励自己玩一段时间的手机,或是在自己工作时将手机交由他人保存,每天安排时间让自己彻底远离手机,其实定期休息是提高大脑活力、激发大脑的创意。2、拒绝多任务并行。拒绝同时做多项任务,要时刻提醒自己。有的人喜欢在写作业的时候听歌或者是边玩手机边写作业,似乎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实这已经让你的大脑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那些看起来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学习,因为他们的工作质量并不是很高。3、学会批量处理。这个批量处理不是让你同时做好多事情,而是避免好多条信息同时涌出。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一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细致的处理方法,甚至细致到了手机中每一封邮件的处理,如果对于邮件不会处理,这本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让你的生活更加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秉承一种态度:世界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照常运转。那么可以安静地休息了。

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可获取困难度极低,随处可见的信息,繁杂而纷乱。按照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来说,如此多的信息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更加的清晰,不会因为信息的匮乏而有所困扰。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思考反而并没有真正的做到有效或者说高效,而是更加的杂乱。可见,选择性过多并不是一件完美的事情。国庆期间,读完了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一书,副标题就是在大脑超载的时代的思考学。如今的时代就如同我第一段所写的一样,信息的可获性和随机性导致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对事物的思考反而是超载,大部分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这其实很影响我们的思考,也同时限制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的作者对大脑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分工,分成了三种形式: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当然,这种分工到底有没有科学性,我也不得而知,姑妄听之。图中就是书中的插图。1、三种分工的特点发射脑就是对事物最快反映的大脑行为,是我们最快也是最原始的思考方式。反射脑的行为模式比较的短视,快速的反应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反应,这有点类似于冲动型的行为。这是基于我们之前的经验,或者已经存在的知识体系,做出的选择。思考脑则是慢思考的主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速度是思考的最大敌人,思考脑则是慢速的思考。古语说“谋定而后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凡是必须先三思而后行动,这样才会更加的全面更加的深入。思考脑最大的特点就是慢而专注,并不能处理多任务。这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人思考效率很低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一心二用,但偏偏是三心二意。存储脑则是一个类似于切换的模式。我们的大脑就像是机器一般,在接受了太多的信息之后需要一定的空闲来对我们接受的信息作出一定的分类分组,挑拣筛选,这样才会真正的把信息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或许我们暂时用不到,但是它依然是在我们的意识中。2、哪些坏习惯在摧毁我们的大脑和思考?根据以上三种分工,我们的大脑会因为错误的行为模式而影响我们的思考。第一,随时在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通病,QQ、微信、微博等随时都在线,随时刷新自己的朋友圈,随时看文章的更新。这种随时在线的方式,会让我们的大脑随时都在接受这些信息,信息超载在大脑中,但是又未经过深入的思考,会导致我们的决策疲劳。第二,多任务并行。根据思考脑的特点,我们真正的思考是需要更加的专注,不能同时完成很多个任务。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每件事情都是有边际的,一旦你在某件事的中途被破切换至另外一件事,这时候你就脱离了原来那件事的边际,你就容易忘了原来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忽然被打断后回忆不起来原来的事情。**第三,睡眠不足。存储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大脑也是需要休息,需要空闲的时段来对自己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类分组,就像是中药房里的那些个抽屉,每个抽屉都是存储着不同的药材。睡眠不足是现在我们年轻人很大的一个亚健康的状态,熬夜是最致命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智商下降,记忆力也下降。3、我们到底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大脑?我们的大脑是思考的根本,对于我们的思考必须正确的对待。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首先,对我们需要做的事项进行分类。艾森豪威尔原理就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进行分为四类:重要而紧急、重要而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处理的顺序就是依次按照这四种分类进行,每次都是专注的进行其中一个任务。以前看过一个故事,马拉松的选手是怎么样完成全程的,他把所有的路程分成一个个小的目的地,每次只想着完成一个小目标,然后接着想着完成下一个目标,这样反而并没有感觉到长途的压力。其次,适当的离线。我们现在比较难做到的就是这点,无法做到离线思考。放弃手机,离开电脑,放空自己,然后慢慢地去思考,这样的思考才是可能有所深入,思考的才能全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神们写的书评比我们要深入的原因。最后,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尤其是一个充足的睡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是写作者还是其他的工作者这是毋庸置疑的。年轻的时候拼命是对的,但是不能以牺牲身体为前提,否则即使你再有能力再有钱也是枉然。每年都体检,每天都保持一个充足的睡眠,尽量不抽烟不喝酒。《慢思考》这本书其实读起来很快,讲的内容也是并没有什么大的难度,但是其中的道理倒是值得注意,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大脑其实无法多任务并行,对我来说是最有益的一点。

女人真的擅长多任务并行吗

经常看到女人一边带孩子一边做着家务,有时还要充当家庭矛盾调解员,总之每每看到这样的人物,老人都会以此为榜样的说,这才是女人中的一把好手。小时候,我总会以为,女人真的可以分身有术,大都可以做到一把好手。不过,我做了很多尝试,发现,当真要一起面对多任务并行时,常常收获的是崩溃。读了特奥·康普诺利教授的书《慢思考:大脑超时代的思考学》才发现,生活中所谓的一把好手,并不是多任务并行的高手,而是,明白当好多个任务同时存在时,该怎样处理,才能达到最高效率。关于大脑的真相,作者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印象颇深的是果壳里的三种脑:思考脑、反射脑和储存脑。这本书的主角是思考脑,而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思考脑是最忙碌的。作者指出四种因素让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充满危险。这是种因素分别是: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睡眠不足。书中例举了这样一位年轻妈妈,在送孩子无托儿所的途中,接到公司电话,虽然冷静应对,但是压力导致她直接回公司,而忘记把孩子送去托儿所。这是个随时在线和多任务并行的典型事例。突如其来的压力把情况变得更糟,这位年轻妈妈也许还因为睡眠不足又进一步增加了她犯错的风险。这就是风险管理中的“瑞士奶酪模式”,也是典型的多任务并行的糟糕实例。在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碎片化的时间,不断切换任务,更可能导致工作时间也随之碎片化,因此,随时在线便成为常态。也曾尝试过,随时在线的状态,并以此为敬业,可是时间一长,才发现,自己真的是耗不起,加上占用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心情常常很糟糕,深感压力难以抗拒,不得已而放弃,看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这竟是明智之举,真是太宽慰了。生活中最典型的多任务并行,我想应该是边走路边看手机了吧,不管你是以开车的形式,骑车的形式,还是步行走路的形式,接打或看手机,都分散了注意力。大家或许会把一些因看手机而造成的悲剧当作笑话一笑了之。但当更复杂的结果需要你面对时,可能你的后悔已无济于事。多数人为因为常见的现象,而不以为然,其实是无视危险发生的概率。由此可见,不存侥幸心理,管理好自己的习惯真的非常重要。关于睡眠,我认为是这个时代最不看重的,一些小年轻认为睡眠有浪费生命的嫌疑,更多创业者和工作狂会挤占正常的睡眠时间。而睡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我认为不看重睡眠的人也是有所体会的,只是不愿意狠下心,改变自己的习惯而已。做母亲最初的两年,最大的付出就是完整睡眠,《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所罗列出的,因睡眠不足导致的危害令我瞠目而后信服。很多人能体会的是,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里变差,其实不止。对了“瑞士奶酪模式”中还有压力方面的分析,这并不太表我是打乱顺序阅读的,因为我觉得认识到了睡眠的重要性,也许会想办法,减小自己的压力,很多人会把睡眠困难归结为压力大,对这个结论我也是深信不疑,且有所体会的,那么压力真的有那么大吗?压力到底来自哪里呢?压力源于你的想法,压力无处不在,难道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吗?莎翁也说“事无善恶,思想使然”压力并不全是负面的东西,它也有正面性,它甚至可能促使你成功,这是应了那句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是有道理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把压力看成负面的呢?作者指出,随时在线导致的低水平压力会让你在持续紧张状态下,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低效率。除了随时离线,根据人体工学原理,作者还给出的这样的建议,不要把笔记本放到膝盖上使用,不要过度使用大拇指,这是调整你身体压力的明智之举。通过了解“瑞士奶酪模式”,你大概能完全明白,生活中的一把好手,实际上在多任务并存的情况下,选择了适时离线,见少切换任务的次数,保证好的睡眠等这些必要的应对每天高效率的基础准备工作。在这快的时代,人们要迫使自己改变、适应,还需要找到科学的方法。康普诺利教授所倡导的“慢思考”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大脑运行特点,了解自己的大脑运行机制,正确运用,才能认真做每件事,加快了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在这一心多用的时代,怎样保持专注,是这本书对当代人最有价值的参考。要真正做到生活和工作中的一把好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学会在多任务并存时,仍保持专注,并坚持合理安排任务分批处理。

请停止一心二用,回归专一

文|迩孲你是否总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开车打电话,开车玩手机,开车发微信,开车刷微博……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在玩手机。“FUN来了”频道有个段子:现在走着玩手机越来越危险了,一不小心不是掉坑了就是撞大树,所以我从现在开始,都是跑着玩手机的!为了把时间利用得滴水不漏,这些人总是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一边处理邮件一边刷微博,一边在跟对面的人说话一边低头拼命聊微信。你以为这样就做到了别人说的:时间就像女人的胸,挤一挤就有了。果真是这样吗?是谁告诉你在同一时间内一心二用,甚至三用就是所谓的会“挤”时间?你这是在浪费时间,在看似做了很多件事的背后,你实际一件事都没有做好,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一心二用。研究领域从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神经学到企业管理学的博学大咖特奥·康普诺利(Theo Compernolle)在《慢思考》指出:我们的大脑无法一心二用,更加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只有每次专一做一件事,才是最省时间的,效率才是最高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人类能成为真正会思考的生物,是因为我们拥有思考脑。什么是思考脑?过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储存脑”。“思考脑”,慢而成熟,主要负责抽象思考,它消耗大量的能量,很容易疲劳,并且它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反射脑”,快而原始,只管此时此刻,它速度闪电般快,处理问题完全是自发、无意识的,并且它完全是被动的,无法进行预判,也无法思考眼下的情况;“储存脑”,时刻等待空闲,负责分类、联想记忆、储存,它和思考脑保持平衡,对方工作,它休息,对方休息它才能工作。开车玩手机,你的思考脑在玩手机,它根本无法同时去思考你的方向盘该怎么打。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时间过紧,思考脑不工作,反射脑就会取代之,变成无脑开车状态,如此岂能不危险?很多人对以上言论嗤之以鼻:切,我也是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还不是照样很安全。查尔斯·C.诺贝尔曾说:“我们养成习惯,而习惯又造就了我们。”思考脑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学到的知识逐渐转移到反射脑,变成了无意识的行为,开车就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危险来临时,负责开车的反射脑仍然在开车,负责玩手机的思考脑仍然在打电话。我们时刻练习开车的技能,把它变成不假思索的习惯是为了在危险来临时可以腾出精力去思考周遭环境,做出正确决策,把危险降到最低。我们的大脑很专一,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并不是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得更久而已”。忙到连开车都在玩手机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信息爆炸时代,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赶,恨不得分分秒秒都挂在网上,只要一秒钟离开网络,心里立刻像被掏空了,整个人生无可恋,了无生趣,总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你是否总是离不开网络,有时候连在处理紧急事情也会被最新的微信、微博、娱乐头条的信息提醒而忍不住点开阅读?阅读完后发现,工作任务还堆在那里?或者是一边处理工作任何一边阅读最新资讯,最后发现工作没做好,新的资讯其实一点也没记住?特奥·康普诺利针对人们在网络时代无法专一做一件事提出了两点建议。一:不要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戒掉无时无刻的在线状态,彻底离线。手机离线或者断网一个钟,地球离了你照样会转。那些说有紧急事件的人,一定会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的。大脑在充分休息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创意灵感和记忆积累反而比时刻在线的时候更多。二:学会解放自己的大脑。除了彻底离线思考,我们要学会批量处理工作。学会区分事情的重急轻缓,不受打扰地每次只处理一件事,然后你会发现平时看起来总是忙不完的、理不清事突然就不费力处理好了,并且之后有了属于自己娱乐、学习、放空大脑的时间。做到以上,你就会发现IBM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高级经理丹·罗素说的:“如果你没有自由的时间做白日梦、胡思乱想,那你的创造力一定非常有限”是什么意思了。方法简单,却是最难执行,总是一心二用却总是什么都处理不好的你,何不试试回归专一?更多文字,请关注我的微信公号:迩孲(拼音:er ya), ID:errya3

如何在扁平的世界里深入思考

思想最有力的证明在于践行!这是读完《慢思考》给我最大的启发。长期以来,我都是忙完一件事接着做另一件事,没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这样的结果是,我不得不在七月中旬调整自己的写作计划,读书计划,长期累积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01那段时间,我处在盲目的勤奋中,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时间放空。读的书也比较单一,偏感性。对认知心理学,大脑运作的模式也不太理解。后来,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读,还留了充足的时间休息。慢慢地,我明白了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下个任务补充能量。同时,写作时间段内,我也尽量让手机处于离线状态,一次专注一项任务。写完再回复读者留言,或者与编辑们沟通。这种做法其实遵循了以下的原则:合作安排任务,分批处理任务,让自己处于不受外界的干扰状态,完成一批类似的任务,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完成下一批任务。02第一次读到“知识就是力量”,我还在读高三,听到这句话内心无比的震撼。第一次写下“30岁前出一本书”,我还刚入所在的县城的作家协会。如今这个愿望没有按既定的目标实现,却以其他的方式实现了——30岁出了一本电子书。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清晰且正确的目标是一切思考的基础。我也克服了身上了一些偏见。如果现在要给成功归因,那肯定不是因为能力出众,而是我选定了一个方向,持续专注地努力几个月。这种内省式思考,让我摆脱了“自我服务偏见”。又一次帮助我走出人生的迷茫期。03等我真正理解自己面对的问题,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的知识范围做出最好、最有创意的决定。如今,打开手机,信息变得廉价而泛滥,放任外界的信息不断切割自己的注意力,无异于慢性自杀。深入细致的阅读是我思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我会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拿出心仪的书,耐心地读着某一章节,或联想,或分析,或归纳,或演绎。这种阅读模式给了我无限的灵感,给我写作注入了一股清流。书中的某些句子与场景指引着我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品里通常包含着自己的看法。04当然,一味的埋头写作也不能出好作品。真正的对话至关重要。前几天,我与弘丹在微信上进行了半小时的闲聊。我们的闲聊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一种深入“讨论”模式。我分享了近半年的发展与变化,她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引导我说出新的内容。真正的对话,谈话内容会牵涉到浓烈的个人感情,也会综合彼此的看法,创造出新的作品。所以,谈话的第二天弘丹就有了新作品《努力的姑娘,运气都不会太差》。在真正对话中,得到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写出有温度的作品。05其实,弘丹与我交流过程中最认同的一点: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都做到了“离线思考”。我们都不是专业作者,除了写作,还有工作上的任务要完成。但我们每天都会抽出一到两小时,不受干扰去码字。首先,我们都找到了一天中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段。小熊是早上六点,弘丹是晚上十点。其次,我们无论多忙,每天会抽五分钟来安排第二天的事情。最后,我们一次只完成一个选题,能拒绝外界的一些干扰。06可见,弘丹与我每次做的事情并不多,唯一做的好的地方就是持续地专注。那如何保持专注,深入地去思考,去写作呢?《慢思考》里提出的四点建议,可以借鉴一下: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地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与对话。第二,批量处理任务,尽量减少切换次数。第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第四,科学应对压力。当然,生活远非写作那么简单。很多问题也不是想清楚了就能马上实现。但遇到了困难能深入去思考,本身就比别人就有优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考也一样,必须给自己定个基调,尝试去做些改变,才有机会用到知识,让知识发挥它自有的能量。

慢下来的能力就是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Leo鉴书230

身边的人越来越快了,不是随时看着手机(走路时也是这样),就是同时处理各种事儿,严重睡眠不足之外,戾气很重也是他们的特点。以上种种,个人认为都是被社会的快速运转所裹挟,失去了自我,而慢下来的能力无疑是我们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本书重点讲的就是这个——慢思考的意义、价值以及实现方式。首先,没有什么人是能多任务运行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能同时做很多事,那只能说这人突纳依吾了。本书有力地证明了,与其说是多任务,不如说是在各种任务之间不停地切换——效率低、易出错,自己也很容易疲劳,要命的是效果也不会太好。我之前还看过一本书,同样提到这个,每个任务切换需要花费至少5分钟的时间。想想不停切换要支付多少额外的成果。要相信我们跟历史上绝大多数正常人一样,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这是生理决定的,不是意志决定 的。其次,离开手机和互联网现在变成一种稀缺能力了。有时切换并不是我们自己愿意的,比如:你正在写东西突然邮件提示来了(有封新邮件),忽然来了一条微信或者QQ消息,这也是一种打断。我有个朋友买了苹果的手表,聊天时每隔一分钟要看一下手表,给人的感觉是他有安排,随时准备撤——其实这哥们在看微信信息。聊天聊的也不好,信息也未必很好的处理。现在能离开手机和互联网(书里用的是离线)已经成为一种能力了,虽然看起来不难,但是,但是仍然需要毅力。有个笑话,老师上课时手机突然响了,他严肃地对同学们说:“平时电话我是不接的,但是这个电话很重要!”然后拿起了手机,“喂喂,我不需要贷款……”“万一这条信息很重要呢?”这个想法就不要有,你收到的信息99.99%都没什么用,有用也不会只简单发个微信。第三,正常睡眠有利于很多事。把晚上变得像白天这事儿得骂爱迪生,但是把自己绑在各种屏幕上这事儿只能怪我们自己了。书里提到各种屏幕看久了都会影响褪黑素,会影响睡眠质量。别以为熬夜第二天补觉就可以了,两者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书里给出的建议是睡前一小时远离各种屏幕,让自己有个安稳的休息时间。好建议!我准备今天就试一下。本书给出整体建议是:离线(远离手机和互联网)合理安排工作(一次一件事)批量处理(不重要的事儿放一起或者就不做)保证良好睡眠!慢下来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

怎样提高专注力?

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村上春树这样的状态你也有过吧:清晨,第三个闹钟已经被你按掉,眼皮沉重,明明睡够了八小时,依然睡不醒。打开手机,各类软件提供了大量新闻和文章,信息量非常大,阅读超载,信息冗余,似乎永远看不完。坐在办公桌前,时不时会有人找你,微信、邮件、电话以及身边一声呼唤,你像是整日忙忙碌碌,却回想起来碌碌无为。再也没办法持续45分钟以上心无旁骛地学习和工作,二十分钟,甚至五分钟不到,都忍不住打开手机查看新消息,或者习惯性刷一把微博、朋友圈。即使没有外界干扰,也很难静下心来保持一个小时专心阅读一本书,甚至常常读了两三页还不知所云,习惯性跑神溜号儿,极难进入阅读状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发相似渐无二异,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人们普遍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朋友聚会甚至家庭生活的日常,所有人捧着手机一边参与话题的讨论一边双指在屏幕上按个不停,每个人都在现实和虚拟之间随时切换,看似很有参与感,其实自动屏蔽了很多信息。我们都着急,急于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一边走路一边聊天,一边做饭一边刷剧,一天24小时恨不能变成48小时度过,殊不知,效率极低。我们没有任何不同,直到阅读这本书,有被惊醒。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从科学角度解释了大脑的运作方法,结合当代人的生活和思考模式,给出了提高专注力的有效策略。你了解自己大脑的运作方式吗?经过多年研究表明,我们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即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只有在三者良好的配合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发挥最佳的工作效率。①思考脑:负责思考、幻想、逻辑、分析、综合考量、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做出预判以及深度思考。特点:速度慢,需要保持专注,所以会消耗大量能量,容易疲劳。重要的是它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②反射脑:负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平衡感等构成的整体感知,其感知是自发、无意识的。特点:可同时处理多个输入信号,消耗能量小,速度快,擅长抄捷径。由于反射脑不思考,故它自己常常会犯下荒谬的错误。③存储脑:负责将大脑获取的信息分类和存储。特点:和思考脑保持平衡,其中一个激活,另一个就会进入休息状态。也就是说,一旦你停止思考,哪怕是休息或者睡觉,存储脑都会被激活而开始工作。在了解了大脑的工作方式基础上,特奥·康普诺利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中进一步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摧毁自己大脑的四个不良习惯: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低水平压力和睡眠不足。就此,我们该如何提高专注力?①规律睡眠。我们生活中一定不缺这样一种人,每天睡眠不足七小时,但是精力充沛,白天没有丝毫困意。而你也只是睡六七个小时,但是白天却需要咖啡提神,还时不时常犯困。时间久了,你觉得自己也是睡眠少的那种人,其实,你错了,长期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正是摧毁大脑的利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睡眠?1、制造良好规律的睡眠环境,最好固定时间上床休息,晨起闹钟只设一个。2、睡前不玩手机等电子设备,最好把它们请出卧室。3、周末可以适当久睡以获取更好的活力,但是最好采用早睡而非晚起的办法。②科学应对负面压力。不同的人抗压能力不同,对压力的反射也不同。当面临同样的问题是,有些人认为是挑战,有些人认为是难题,有些人认为是困扰。我在《慢思考》一书中收获的心得是:1、合理安排工作内容。预估自己能力,根据能力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任务,自己完成不了的要果断舍弃或者拒绝,切忌大包大揽。2、期望值降低。人好强其实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总结生活经验不难发现,往往容易满足的人会更幸福,所追求的东西也更容易实现。期望值降低,压力自然会减轻,努力的效果往往也会更好。3、再紧迫也要让自己休息。如果效率已经持续低下,身体的信号在警告你:该休息了。不会休息的人是不会工作的,在不堪重负的高强度工作中,适当的休息往往可以让你满血复活。③offline。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对自己狠一点,刻意提示自己在半小时内不碰手机、电脑,远离这些设备,专注地完成手头任务。开始会很痛苦,你会被习惯无数次打断,再提示自己收回取手机的手,大约两到三次之后,你会越来越容易克制自己,专注的能力也会越发强。④批量处理。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即使你采用多任务并行的方式处理工作,大脑也是在不断停止和切换任务进行,而非同时处理。反复的切换直接导致大脑的疲惫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如果我们一次尽量只处理一件事情,或者把同一类事情安排在一起处理,大脑的工作量将会获得很大的减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这本书打破了我两年余的工作习惯

我是信奉一个人的能力强即可同时处理几件事情的人,故而,《欢乐颂》里,可以一边开会一边为曲筱绡做翻译的安迪,绝对是我的偶像,是我想成为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我确实常常多项任务并行处理——与这位客户沟通如何修改稿件、撰写新书的策划案、听取同事报告工作进度等等。多项任务并行处理,在我看来可以为我节省时间,且让我在外人看来很是“高大上”。因此,自我工作以来,就坚持这一工作习惯。没想到,这坚持了两年余的工作习惯,却被一本书——特奥·康普诺利《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给打破了。与我相反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推崇单任务工作方式,反对多任务并行的工作方式。作者为了证明多任务并行的弊端以及单任务工作方式的好处,以大脑的基本工作机制作为肇始,有理有据地一步步推演。最终,我这个信奉多任务并行的,转路为粉,决定加入慢思考的阵营。1. 大脑的基本工作机制(1)1600亿个细胞与万亿条连接:每个细胞都能像一台小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一样处理电信号;(2)层层递进的网络:类似互联网,连接通往四面八方;(3)连接全身每一个细胞的“身体脑”:可以进行直接的双向通信,维持身体的运转,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4)每个人的大脑都彼此相连: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可以通过知觉与其他人的大脑直接相连。2.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1)思考脑:可以想一些并不在眼前,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但它不能一心二用,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2)反射脑:可以极大帮助行动缓慢的思考脑。如果没有反射脑来掌管那些无须思考的常规性事物,我们的思考脑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空间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但它容易产生偏见,包括锚定偏见、内省偏见或乐观偏见、可用性偏见、光环效应等等。(3)存储脑:可以分类和存储信息,以便让我们从中归纳知识,得出见解。最重要的一点事,只有当我们暂时从现实中抽离,让思考脑空闲下来,不要求它完成任何重要任务时,存储脑才能顺利执行信息处理的任务。3.如何进行深入思考(1)深入阅读是思考不可或缺的前提;(2)真正的对话对思考至关重要。4.如何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1)随时在线——信息超载、决策疲劳、“疯狂”的创意、济济一堂的孤独;(2)多任务并行——延迟任务完成的时间、粗糙地完成任务;(3)低水平压力(4)睡眠不足5.解决方式:慢思考(1)离线思考——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2)批量处理——尽一切可能减少任务切换次数,遵守艾森豪威尔原则和帕累托法则;(3)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要让大脑发挥最佳潜能,至少需要睡足8个小时;(4)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合理安排任务,提高耐压能力,重视迹象、征兆和警告,恢复压力平衡等等。读完这本书,突感《欢乐颂》里的安迪的存在,很不可思议,是不是电视剧里的都是骗人的?

原来,每个人都能解放自己的大脑 ——读《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文/居声自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很累,压力大,社会浮躁,我们也跟着浮躁。同时,我们很多人还缺乏安全感,为何,因为我们有着深深的本领恐慌。但同时,我们又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大脑,能够处理数据的细胞总数越有1600亿个,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恒星数量的1/2,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我们的脑细胞利用率不到10%,其他90%都是“在尘世晃悠一圈又回去了”。那么,这里里面难道就存在固有的矛盾么,难道就不能最大化的利用我们的大脑么?显然,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管理学的发展,都是在朝着充分理由大脑这方面努力,积极的探索。科学的事情,要由科学家来决定,我们不好随便“张口胡说”,但是我们也希望有新的成果出现。另外,就是通过自我管理、自我革新来开发我们的大脑了。我们也想常常扪心自问,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学习比我好,为什么有的同事做事效率比我高,为什么有的朋友事业成功有的朋友一蹶不振,这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外,大部分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那么,如果让我们变得更强呢?别急,有本叫做《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的新书,更够为我们提供绝大部分的答案。这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作者特奥•康普诺利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多家跨国公司(如壳牌公司)企业指导顾问。这本书是这样的一个脉络。首先是告诉读者大脑的一些工作机制。有人说,我们的宇宙飞船能够自由在天空翱翔,但是对于深海、对于地心的研究还是很薄弱。同理,对比与宇宙,我们对自己的大脑的了解也很有限。了解有限也没有问题,这个是科学的范畴。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已经足够可以支撑了。那么第一部分书中就告诉了我们很多忽略的真相,比如一心不能二用,思考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许多人自诩聪明,能够一心二用,但其实那只不过是切换快一些罢了,并不能真正提高效率,有时候还会把事情办砸。第二部分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些“残酷”的真相,那就是我们也许在不知不觉的“摧毁”、“毒害”自己的大脑,比如我们随时不敢离开电脑,不敢摆脱手机,不敢逃离办公室,深怕错过信息,但是这永远是被动应付,并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和决策水平;比如我们时常处于压力之下,而又找不到积极解决的办法,总是临阵磨枪,却又效果不佳;又或者我们天天加班,打疲劳战术等等。那么接下来,真正的解决措施出现了,书里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到底该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批量处理事情,如何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如何科学应对负面压力等等。显然,这本书只要我们看进去了,并且实践了,我们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无论精神面貌还是工作成效。不信的话,尽可以试试看。(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看完这3点,我觉得你再也不会“玩手机”到深夜

为了养家糊口,安身立命,我们每天被各种琐事缠身。每天工作后,我们的身心俱疲,需要通过睡眠来休息、恢复身体的能量。然而,现在太多的人在白天见缝插针,抓紧每一秒时间疯狂的使用智能手机,生怕错过了微信某一条信息的回复,朋友圈某段动态的接收。聊微信、玩微博、刷朋友圈,成为大多数人每天晚上的主要任务。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玩手机直到深夜也不见睡意,反而越玩越兴奋。最后,因为睡眠不足,直接就导致了自己第二天工作的效率。睡眠有益健康,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为什么熬夜却成为了常态?要知道,一个晚上的睡眠不足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我们的情绪。《慢思考》书中介绍,14天较轻度的睡眠不足(一夜睡6个小时或更少)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相当于两天两夜完全不睡。简单来说,如果你想发挥大脑最佳的潜能,你需要足够的睡眠。反过来说,如果你缺乏足够的睡眠,你的大脑会损失许多潜能,你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睡眠不足不对我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情绪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慢思考》一书关于睡眠不足,这一问题讲述了很多的内容。以下几点,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可以作为参考:第一:改变你的生物钟众所周知,我们需要的睡眠时间是非常规律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生物钟所决定的。我们体内最核心的生物钟被称为“昼夜节律钟”。昼夜节律钟的时间循环周期被精确地设定为24小时11分钟,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我们体内细胞的工作,让它们白天清醒,晚上休息。这套生物钟非常稳定,不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慢思考》一书说,生物钟调节着我们体内的众多细胞,它们大多遵循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来活动或调节身体各项指标。如,能量的制造和储存,血压和耗氧量的调节等。这些指标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大脑,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的睡眠时间若是少于生物钟的原始设置,它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干扰。《慢思考》书中说,我们体内的昼夜节律钟获取信息是靠某些特殊的感觉细胞,这种细胞叫“黑视蛋白”。一旦被触发,它会向我们的中枢生物钟发送信息,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人变得精神。黑视蛋白对蓝光很敏感。蓝光越多,黑视蛋白就比较活跃,你的精神就会越好;反之,蓝光越少,褪黑素的分泌被激活,你就会感觉越来困。因此,当你晚上近距离紧盯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时,你就暴露在大量的人造蓝光中,这些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你的生物钟。这些不仅对视力造成了危害,还缩短了自己的睡眠时间。如果你睡眠时间够长、睡眠质量够高,你也许不会考虑这些问题。但是,如果你已经出现了睡眠问题,或者过度消减睡眠时间,那么你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了。第二:使你的记忆力下降你现在还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吗?我相信,当时老师的名字、外貌、讲课风格依然就在你的脑海中。你有没有想过,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你依然记得这些信息?书中介绍说,睡眠有点像整理硬盘、清理碎片。当我们熟睡时,我们的大脑的部分细胞会继续工作,它们会判断我们大脑中的信息哪些是该保留的,哪些是该抛弃的,它会不断的整理已经进去“档案室”的信息。而我们一夜好睡眠,无论是在我们学习前还是学习后,我们的记忆力都能够显著的提高。若是缺乏睡眠,大脑中就会有太多的垃圾信息无法清理,太多的碎片无法建立联系,有价值的东西也无法放入合适的位置。当你需要某天信息的时候,你根本无法找到它。因为接下来大量的重要信息会再次涌入脑海,前一天的大部分东西就会被沖刷掉了。《慢思考》中说,如果睡眠不够充足,你的大脑就会变成一座乱糟糟的图书馆,所有的书都在地上胡乱扔着,永远无法回到它应该在的位置。睡眠不足的后果也并非记忆力变差这么简单。第三:增加你的负面情绪睡眠对自我情绪的处理和平衡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慢思考》一书的图表和信息显示,缺乏睡眠,会导致快乐之类的正面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增加。而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改善我们的情绪,还能使我们伤害的心灵得到治愈。经常熬夜人的大脑里,负责调节情绪的脑区域昏昏欲睡,无法进行很好的工作。这不光会影响思考的质量,还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的烦躁,冲动。当遇到一些负面刺激时,我们会更容易出现反应过度,情绪也会更加的夸张。除此之外,睡眠不足会带来一定的疲惫感。这些疲惫会导致我们的情商全面下降,让我们在社交中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书中说,无论科学家讲目光投向哪个方向,都会发现睡眠不足所带来的各种危害。首当其冲的是注意力和专注力,然后是耐心、对复杂情况的鉴别能力等。诸如此类的一些能力,都会因为睡眠不足而削弱。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十分的繁忙,总是想下班回家,玩会手机,放松放松。我觉得这种要求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就怕你自欺欺人,一直拿着手机,抱着平板,给自己找些借口和理由,不肯散手,直到深夜。最后的结果,就是你睡眠不足,直接对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造成影响。如果想要放松一下,我觉得你可以采取些比较健康的措施。如,看书,画画,写作等。这些不也是很好的方式吗?上述所说的这些问题,有可能不完全符合你的实际情况,但我希望依旧能带给你一些感悟和启发。

掌握四项技能提高你最重要的财富—专注力

图文 | 海马如果问你拥有的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金钱?权利?时间?爱情?一定会有很多答案,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其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专注力可能就是最稀缺的财富。只有专注力才是你能掌握和控制的,时间其实更多时候不属于你。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把专注力把握住了么?每天一睁眼,还没起床就先把手机打开,看看昨天晚上都发生了什么事,等到上班的路上依然在看手机,看看朋友圈都发了什么内容,到了单位安顿好,还是在看手机,看看工作群里有什么安排……是不是很熟悉的场面,这就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事,等到了晚上还在刷手机,直到困的不行了才放下手机,每天就是这样循环往复。都说现在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可是你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会发现所谓的碎片化并没有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焦虑和压力,毕竟就是这样去阅读还有很多小红点等着你去点开,还有很多邮件等着你去处理,还有很多朋友圈你没有去回复……《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就教会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是脑力劳动者,成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质量。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特奥·康普诺利。康普诺利在书中提出了四个「解锁秘诀」来提高专注力的方法:一、离线思考康普诺利提出「仅此一条,足以提升你的智力生产力」。我们现在可以做到随时在线,这是科技的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如果不能很好的被利用,那我们也就成了随时在线的牺牲品了。有调查显示,67%-80%的手机用户会时不时检查手机有没有新信息,哪怕是没有铃声或提示音。最近腾讯公司也公布了我国目前有8亿微信活跃用户,这么算下来随时在线的用户的数量可能更是惊人。人的大脑特性就决定了,随时在线将造成人脑的思考严重不足,这样的话就无法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目前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彻底离线,只能采用抽出固定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事情。一天之中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清晨起床后的时间就应该成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很多人清晨起不来,那是因为晚上睡的太晚造成的,你可以尝试每天比平时早睡半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生物钟就会调节过来,能让你比平时要早起,早起的时间你就会觉得非常值得。二、批量处理多任务同时进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要想解决多任务同时进行的问题,就需要尽一切可能减少切换次数。在多任务处理过程中,对所做的事情区分优先级别将决定能否减少切换次数。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做的事情优先级别不明确,可以采用时间管理中最常用的法则。对于重要而紧急的事情,采用立即亲自处理;对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在日常中设置完成期限;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转给他人完成或者做完重要的事情后再处理;对于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完全不用处理。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睡眠压力也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难题,正常的睡眠时间应该是睡足8小时,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脑的潜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眠,就会危及性命,睡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在我国六大城市中调查显示,成年人一年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解决睡眠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形成良性的生物钟周期。四、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合理安排任务,停止频繁切换,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再配合良好的睡眠,你的负面压力就会大幅下降。《慢思考》的作者在书中说到的很多道理,其实我们都明白,康普诺利也在书中反复提醒读者,如果你不能改变认识,任何技巧也都没有实际用处。很多时候我们都说,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一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去践行,没有从根本上去实践,再好的技巧也是没有用的。

如何造就绝美?

“竹泫泫以垂露,柳依依而迎蝉,鸥双双以赴水,鹭轩轩而归田。”前两天偶然看到一部《茅山》的纪录片,听到画外音读到陶弘景在归隐茅山路上所做的《寻山志》上的这个词句,当时就被电到,怎么会有如此美绝的句子。之前看《中国好歌曲》,刘雨潼唱《等风来》——“思水岸楼台\明月入怀\彼岸花开\蹁跹舞裙摆\念青葱山脉\白雪覆盖\我在纸上留白\只等风吹来”,他那悠扬绵长的旋律,真是听到我鸡皮疙瘩竖起,直接被他带到大山上,迎着风吹来了。刘雨潼唱完后,海泉满脸惊讶地问他这歌是怎么来的,哪里的灵感做出这样的旋律。这么惊艳的一首歌,就像让人惊艳的一朵野花,从没有见过,出现的时候就是惊艳的那种香。刘雨潼回答说这首歌是在一座山顶上写的,当时他坐在一片蒲公英的地上,吹着山顶的风,感觉一来,这歌就这么自然流露出来了。小时候学古诗,每当读到一首妙绝的词句时,我都会产生和羽泉一样的问题,这么叹为观止的词句时怎么造出来的?直到看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才慢慢解开了我的疑惑。按照特奥·康普诺利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在理性的情况下,这三种脑配合无间,帮助你达到最佳的智力表现,但某些时候,它们又互相竞争。在这三套脑系统中,存储脑是我们归纳知识,得出见解,获取灵感的源泉。但因为其和思考脑的互斥关系,即如果思考脑进入活跃状态,存储脑就进入休息,反之亦然。所以要想使存储脑充分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现实中抽离,让思考脑空闲下来,不要求它完成任何重要任务,这样存储脑才能顺利执行信息处理的任务。换句话说,要想保持智力生产力和创造力,就需要定时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因此,很多人眼中“浪费的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想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一定简单,那就是要充分保证自己的“离线时间 ”——一刻不停地忙着摆弄智能手机,用琐碎的小任务填满每一秒空隙,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因为你是在扼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离线时间就是要离开互联网,关掉电脑,放下手机,不受外界干扰,不去想朋友圈、微博、微信......专注于当下。陶弘景做《寻山志》的时候,正是其厌倦世俗纷扰,一心归田之时。可以想象他独立舟头,心如止水地欣赏茅山的竹,柳,鸥,鹭时愉悦的心情,此情此景,一首旷古空前的《寻山志》就这么自然流淌出来了。如果换做现在的我们,估计大都只是想着怎么拍个照,然后发个朋友圈,让朋友们点赞,但却没有真正地用心去感受这情境。在《慢思考》中,有四种离线时间尤为重要:一、睡觉睡觉是富有创意的存储脑的黄金时段。睡觉期间,存储脑可以调用你全部的脑容量,组织、存储所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和你的思考进行综合,结合档案架深处的长期记忆,填补思维空白,建立富有创意的新联系,最后得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思路。二、深入思考对问题不要轻易放弃,努力去挖掘它背后的深层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并不是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地更久而已。”如果爱因斯坦和现在的各位专业人士、科学家一样随时保持在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他大概永远没有机会提出那些革命性的理论。三、深入阅读安静、从容、不受打扰地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份备忘录,这样的精读与我们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浮光掠影地浏览完全就不是一回事。细致地读一本书,书的作者会指引、刺激你完成自己的思考过程,形成自己的主张,甚至能让你比作者料想的走得更远。四、真正的对话作者特奥·康普诺利将我们平时的对话可以分成三个层面,非常有意思:第一个层面是“闲聊”,谈话内容常常是中立的事实和各种老生常谈。这种对话的重点不在内容,而在于维护关系。第二个层面是“讨论”,你列出自己的主观看法、观点、意见、信念和价值判断。第三个层面是“真正的对话”,从这里开始,谈话中会牵涉到感情,无论是你的还是别人的。在真正的对话中,你们会综合彼此看法,创造出新的意义,并由此建立更稳固的关系。在真正的对话和讨论中,你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专注。必须要澄清的是,在网上收发邮件、推文或短信,这只能算是交换信息,而且是很贫瘠的那种。如果一个人保证了这四种离线时间,即使不能造就绝美,成就经典,至少他的产出不会太差。这一点和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中的论述不谋而合,如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述,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慢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可以想象,在古代,没有随时在线的诱惑,当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富足时,自然而然就拥有大量的离线时间,这才造就了如《寻山志》这样的绝美经典;而在当代,要想创作像刘雨潼《等风来》这样的奇作,也许就应该像他一样,放下心中的杂念,离线,去用心感受生活和大自然。最后,奉上我最喜欢的《白日梦想家》的这句经典名言,它几乎完全诠释了慢思考的真谛。——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慢思考》之---专注力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封皮只是4个简单的效率圆,对我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好在书里面夹有一个小册子,很薄的一本,我在打开书的时候就随手翻了几页,册子里的内容很快与我产生了共鸣,我开始沉浸其中......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是特奥•康普诺利的新书《慢思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的书。这本书是长这样滴!橙色很有警示的意味哦读完这本书,就其中的专注力让我想起来的就是之前发生的几件事:上大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大神”一样的人物,学习很出色,堪称学霸;文艺才能很出色,弹的了钢琴,拉的了二胡;运动才能很出色,长跑、跳高样样第一;动手能力也很强......这样的一个人物,自然成为了大家追逐的对象,我曾经问过他,怎么样才能做到他这样,学这么多东西,做这么多事情,哪有那么多经历和时间啊,他当时给我说的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只有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当时的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可我转眼就忘记了,大学的生活把我们高中养成的专注的习惯彻底丢掉,我们就像”小猫钓鱼“一样,总是三心二意。大学毕业以后,开始上班,刚到工作岗位,学校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转化到工作中,做事情就很慢,可是公司里面的事情又很杂,往往是刚分配给你一个任务,还没多久,又一个任务下达,好几项任务交织在一起,往往不知道要先做哪一件,通常就是在页面的切换中,做一下这个任务再做一下那个任务,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任务都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自己每天都还忙的要死,领导看我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好像我在吃白饭一样,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是也无力改变,这种情况大概维持了有几个月的时间,后来还是领导找我谈话,我才懂得该如何解决这类事情。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我对专注力有了深刻的认知。多任务交织当很多事情交织并行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每当夜晚降临,就会有一种羞愧感涌上心头,该做的,想做的都没有做。然而,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开始了这种重复性循环?如何保持专注,深入思考呢?《慢思考》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第二,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第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第四, 科学应对负面压力。我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干扰,其实都与真正的工作无关。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刷微博、朋友圈、新闻、公众号,看似有用,好像了解到了很多未知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存在的时间极短,根本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消耗的只是我们的时间和能量,故离线是重要的;多任务并行、页面来回切换,浪费了时间不说,每次切换到一个新页面,要花时间重新理头绪,很多情况下,批量处理的效率远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比3个10分钟要高3倍。就是这样;足够的睡眠必不可少的,在我们睡眠期间,“存储脑”终于找到了机会,整理、储存、识别尚未消失的信息。足够的睡眠让我们保持很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第二天的工作;压力是一把双刃剑,短暂的压力能提升我们的表现,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又会摧毁我们的智力生产力,所以保持平衡很重要。挣脱枷锁所以我们要挣脱枷锁,改变以前的陋习,做最好的自己。书本里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在专注力方面,我比较欣赏日本人的做法。就像做食物:拉面馆始终保持只做一种拉面,饭馆只做一种料理——天妇罗或照烧,闻名遐迩的寿司店只出售寿司,甚至有一位老爷爷一辈子只做米饭,但那拳头大小的米饭晶莹剔透,让你惊异于米饭的香气与原味的保持,引来无数人的赞赏。可见,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 致,而在追求极 致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愉悦感。在做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去想成功之类的,如果你足够专注,“第一名”的头衔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事实确实如此。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了大脑的思维结构组成:反射脑、思考脑、存储脑,便于更好的利用、休息。减少、戒掉社交媒体在线时间,拿出大块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我对这本书的简短评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烦心事情。如果有写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谢谢。

如何让大脑“一键加速”?请点击“慢思考”

先做个简单的测试,如果你的回答“是”居多,那么请接着看下去;如果你的答案多是“否”,那么这本书可能无法帮助你:(1)在工作或学习中,我常常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而不是一次性完成一个任务。(2)我全天在线,甚至上厕所也保持在线状态。(3)我的睡眠时间通常少于7小时。(4)我常常处于持续的压力或紧张状态中。(5)在我工作或学习的时候,连续45分钟不受打扰的情况很少。如果“否”的答案居多,也先别急着离开,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需要,可以分享给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临睡前,一种羞愧和不安涌上心头,第二天,又开始重复这个循环?你是否每天刷朋友圈、玩微博、读邮件、看头条,评论热点,导致思维混乱、精神分散,无法不受打扰、高效率完成一件任务?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大脑经常超负荷运转,多任务并行,“系统”经常提醒你“内存”不足?社会发展太快,信息过于繁杂,伟大的通信技术,无处不在,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彼此的联系,另一方面却让我们缺乏专注力,处在一个纷扰而嘈杂的环境中。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大脑在高效运转的同时,也能做到深度思考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的运转机制和规律。我们的大脑是已知的宇宙中最为复杂的东西,其中有着大约10000不同类型的8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相当于一个微型处理器。妥善利用大脑,发挥它更大的效力,需要了解大脑的基本运作机制。康普诺利形象地把大脑分为三个部分:思考脑、反射脑还有存储脑。思考脑:主管深度的抽象的思考,逻辑、分析、综合、创造性思维、回忆过去的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等等反射脑:只管此时此刻,快如闪电,是无意识的、自发的,比如遇火立刻抽手躲避,看到可怕的景象感到害怕、吃美味佳肴的时候分泌唾液等等。存储脑:等待空闲,负责分类(短期、长期记忆)、存储。思考脑的最重要规律是它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问题!有人也许会说,自己擅长一心多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问题。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一心多用的情况要么是因为事情过于简单,就像杂耍抛接多个小球(交给反射脑处理),要么就是在多个任务中快速、频繁切换,所以只是看起来在同时处理多个问题而已。思考脑的一心多用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之所以每天忙碌却效率极低,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思考脑的规律。思考脑每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过多的打扰会极大地降低效率,这一点众人皆知,而频繁的切换任务对大脑效率的影响也许更大。因为每次切换任务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被割裂了,每一次切换实际都是一次昂贵的损失!所以请记住这一点:我们的思考脑可以进行任务切换,也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处理多个任务,但是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如何让大脑“一键加速”?请点击“慢思考”“现代的脑扫描仪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大脑的实时图像,借着这种技术,此前研究者一直猜测的事情得到了证实。当我们处理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时,大脑的左右额叶会彼此配合;当我们同时处理两个简单任务时,左右额叶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头工作;而当我们开始加入第三个任务时,前两个任务中有一个就会从脑扫描仪中消失。”这句话形象地说就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是可能的,但是周伯通的“双手互搏”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你随时在线,就等于将自己置身于各种未知的打扰中,不得不随时频繁地切换任务,导致工作和学习的低效。康普诺利把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称之为现代人大脑的1号锁链。突破这个锁链的秘诀就是离线思考:“要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打造自己的专属黄金时间:思考脑的另一个特点是耗费能量,易于疲劳。因此,专注一个任务的时间不宜太长。专注时间30-50分钟,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归结起来,不难知道,“专注一个任务,充分休息,再专注另一个任务”这种工作模式,是对思考脑的最好利用。不妨找出自己专属的黄金时间,每天上午9点到10点,也许是晚上22点到23点,赋予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把最重要的思考放在这段时间,做到离线思考,不受打扰,专注深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智力生产的最大化。同时在本书里,康普诺利还为我们揭示了另外3个大脑锁链,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锁秘诀,以及各种富有启发性、易操作的方法,能够帮助脑力劳动者充分提高智力生产力,的确是很多人亟需的“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冯小欢|文微信公众号:ifengthinking

随时在线的小僵尸,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的代表作《满思考》“在威尼斯参加双年展的时候,我沿着一条大街漫步,街边的露台里坐着三五成群的朋友和家庭,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人完全没有跟同伴交流,而是低头在智能手机上写写画画,对他们来说,虚拟世界里的朋友似乎比家人和现实的朋友更加重要。看到这么多人不断地切换在场与不在场的状态,实在令我印象深刻。要是在开会时有人仍紧盯着自己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各位专业人士大概都会感到恼怒甚至大发雷霆。在紧盯手机的几秒钟甚至几分钟时间里,这些人与僵尸无异,而且他们还坚信,自己完全没有错过会议的任何细节。但所有真正参与讨论的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一派胡言。” 书中此段里描述的情景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在办公室、在公园、在影院、甚至是自己家里,刷朋友圈,刷微博,玩通关游戏(比如消消乐,相信有好多人已经玩通关了,反正我是玩不过五十级),人们的视线总是紧盯那一块小小的屏幕,可谓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这些小僵尸以为他在摆弄手机的时候依然紧跟会议节奏,以为他们在摆弄手机的时候不会错过站台,以为他们在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时候还能照顾孩子。爸爸:“一边玩去!”朋友跟我说在她宝宝小的时候,她老公下班回家,总是躺在床上玩手机,甚至吃放的时候都在刷手机,导致宝宝喊“爸爸”多少遍他都没有回应,他的大脑已经被手机深深地吸引,以至于听不到现实中的声音。朋友因为她老公的表现无比恼怒,对他大发雷霆,要他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强迫他丢掉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不然孩子会认为手机比他在爸爸的心中重要,孩子会没有安全感,甚至会报复。为此朋友濒临崩溃,也许她的冷脸色对她老公的随时在线有所威慑,他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只要孩子在旁边,他绝对不会去碰手机,虽然他还是会不时的偷偷跑进房间看下手机,但为他的改变朋友深感欣慰。在任何一处,总是能看到带孩子的父母。虽然都是陪孩子,但是其中有许多父母把孩子晾在一边,让他们自己玩耍,家长却在旁边刷手机。更有甚者,家长孩子一起玩手机。这不仅残害了孩子的心灵发展,对孩子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比如视力下降、患颈椎病、驼背等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还见过不少年轻的家长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忙着摆弄手机,就像宝宝不值得他们投入全部注意力去照顾似的。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跟宝宝说话有多么重要,哪怕宝宝还不会说话?难道他们真的没意识到,宝宝的语言接受能力的发展远早于表达能力?黑莓成瘾族/苹果手机族父母抚育的孩子语言发展情况到底如何,我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但根据我个人对发展心理学的了解,我敢说,情况不太乐观。”有专家指出,孩子有可能会报复,破坏父母的手机或者把手机扔掉。“其中一位专家说,当时他正和6岁的女儿一起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发信息,突然之间女儿从他手里抢走手机扔到地上,然后跳下去一边踩一边大喊:‘你根本没有听我说话,你从来都不肯听我说话,从来都不肯!’”宝宝大哭:“手机还我爸爸妈妈!”这些父母意识不到这是对孩子不仅仅是在教育上,甚至是在孩子的人身安全上失去了作为父母的责任。曾经有这样的新闻:母亲带孩子在湖边玩耍,母亲因为看手机入迷,孩子溺死在湖中都不自知;在商场的自动扶梯旁,母亲在摆弄手机,孩子玩手扶电梯的扶手,被扶手带倒,而令人气愤的是,母亲竟然没有把手里的手机丢掉,而是单手去抓孩子,结果孩子还是失足坠亡;奶奶在飘床上打电话,孙子从窗户坠楼致死。类似的新闻数不胜数。为此,我深表痛惜。为什么会有热衷于连线的瘾君子?他们害怕错过重要的信息,害怕被这个世界抛弃,害怕孤独。其实,就算错过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或者邮件,这个世界也不会崩塌。“不要担心过于极端。如果某件事真的很重要,那么它有90%的概率并不紧急;如果它真的很急,别人会给你打电话。”那么如何治愈小僵尸呢?1、限制自己检查手机信息的次数,唯一的办法就是心狠一点,冷酷的限制自己在线的时间。“戒毒者常常使用‘突然戒断法’,即立刻戒掉坏习惯。这种方法见效最快,而且可能效果最好,如果你能熬过最开始那段最焦虑的日子。”2、赶走所有的诱惑“禁用所有的自动推送,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等。”“有时候,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戒断期后,你不但会变得更有效率,而且在抛弃大部分浪费时间的东西以后,你反而活得更好。”我对此深表同感。如果我还是像以前一样,抓紧一切碎片时间刷朋友圈、刷某宝,那么我也不会有时间看《慢思考》,更不会有时间来写这篇文章。3、孩子在旁边时坚决杜绝碰手机家长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有样学样。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必须禁止看手机,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家庭角色里,与孩子与家人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慢思考》作者最后提醒我们,基本态度的改变是所有改变的根基。如果一个人不改变基本态度,任何技巧都派不上用场,因为他自己根本就不会接受。

耐心是大脑超载时代最好的慢思考

### (1)一段时间以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研究深度思考。为何要研究这个主题内容呢?因为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我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所做的思考、做的决策都是质量不高的,是别人都能想得到,也普遍会做类似的选择的。在丰饶经济环境下,你只有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你才可能做成一点点的事情。否则,大家都一样,没有任何道理是你取得成功而不是别人。我想要弄清楚,应该怎样去思考,能思考的跟别人有所不同,比别人更深入。买了很多的书、找来了很多的文章进行研究,这本《慢思考》就是其中之一。提到《慢思考》,不得不提另外一部更出名、质量更高的著作——《思考,快与慢》。后者比前者在内容质量上高出至少一个量级,前者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后者的观点和论据。好在前者给出了很多实操的建议,尚算值得一读。### (2)我们常用两种思考模式去思考事情:直觉式思考和理性思考。对应《慢思考》中提到的三套大脑系统,直觉式思考使用反射脑系统,理性思考则使用思考脑。还有一套大脑系统是存储脑,可以对应于潜意识思考。两种思考模式,或者讲三套大脑系统,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的。琢磨一下,我们面对一件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思考的呢?一个问题出现,我们脑海里常常会很快浮现出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从哪里来?是我们用直觉式思考,从我们的反射脑系统中来。**反射脑带来的直觉式思考,它处理问题完全自发、无意识的,且速度很快,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有什么思考过程,好像答案就在哪里,毫不费力的、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这是反射脑的优势。但反射脑的特性是把旧有经验进行浓缩,已形成快速反应的习惯性反射。反射脑大直觉式思维,对于经常性出现的问题是有效的,对于新问题常常带来的错误答案。有研究指出,直觉式思考,只有在有经验的领域内,正确率比较高。面对新问题、困难的问题,必然要借助思考脑的理性思考了。**思考脑的理性思考,是人类的最重要特征,它让我们可以具备一些概念,在概念基础上进行思考,思考一些不在眼前,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理性思考是一种慢速、有序、逻辑性的思考。**直觉式思考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快速的给出答案。与此不同,理性思考没办法很快给出答案,它只能从现有条件出发,一步一步的推导结论,一点一点的寻找答案。速度慢不说,还会耗费大量的能量,并且只能单线程思考。但是它的思考是一种精确的思考,是抽象级别的思考,逐步的论证也保证了这种思考的准确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的思考模式是这两种思考模式的杂糅交织。**一个问题出现,我们脑海里会很快有一个答案,这是我们的反射脑系统在起作用;接着,我们会启动思考脑系统,为这个答案找一系列的证据;**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我们因为先入为主,只会看到对答案有利的证据,而抛弃那些不利的证据。这就先入了反射脑带来的一系列的陷阱当中。这种反射脑与思考脑合作的模式,是以反射脑为主、思考脑为辅的方式。该方式,是多数人常用的、只有少数人意识到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下,人们好像是在思考了,实则对于最为核心的结果并没有去思考,仅仅凭借经验进行反射判断;对于不是那么重要的证据,人们确实去思考了,这种思考是类似“证明题”式的进行佐证,思考的难度与耗费的精力,都不会那么大。反射脑的一大特性就是喜欢走捷径,会忽略很多东西,绕开很多东西。这样得出的结果,往往正确性是不高的。被反射脑所掌控的人们,自然也喜欢走捷径,不愿意辛苦的去思考、去一步一度的计算出结果,以求得正确性比较高的结果。所以,多数的人们都是差不多的,平凡的生活在各种反射脑带来的谬误当中。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种思考模式,**想要高质量的思考并获得准确的结果,就要让我们的思考脑占据主动,而让反射脑成为辅助。**### (3)反射脑的直觉思维,只能是对当下问题的反射,所以状态上只能着眼于当下。思考脑的理性思维,可以凭借概念,去思考不在当下、不在眼前、甚至是不存在的事情,从而让我们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从功能上来讲,思考脑的功能是很强大、很成熟的。但从性能上讲,思考脑存在的很多缺陷也是巨大的。我们现在社会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同一时间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可是我们思考脑的理性思维不能够同时处理多任务,且不能快速的处理任务。要通过思考脑,通过严密推到、精确计算得出正确结果,我们只能选择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单线程的做事情,且让自己思考的速度慢下来。**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保持专注、让自己的思考合理的慢下来。例如让自己保持离线的状态,减少思考时的打扰,从而让自己保持专注;让相通或类似的事情进行批处理,让自己做事处于单线程或近似单线程的状态;让自己不要轻易的下什么结论,通过现有条件去论证、推导结论;让自己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以应对慢速而持续的思考所需要的能耗。当然,我们需要找到方法,更加合理的使用反射脑,以协助我们做理性思考。反射脑的多并发、低功耗、自发性、无意识性以及快速性,都可以成为慢速的理性思考的强大助手。我们把那些经常性的、反复要处理的事情,经过后天习惯养成的方式,形成反射脑的反射。这样,在我们进行慢速的思考脑的思考时,让反射脑并发的去处理一些事情,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多任务处理。以思考脑为主、反射脑为辅的思考方式,也许是我们最佳的思考方式。### (4)让思考慢下来,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不要轻易的下判断、给结论。只要不陷入前面提到的那种“先给结论,再找论据”的思考模式中,我们只能选择慢慢的去探索结果,思考自然只能慢速的、有序的、严密的进行。做到这个方法,要时刻监控自己内心那种对结果的焦急和急迫的渴望,让自己耐下心来。相信结果终究会来,相信方向没有错误,就耐心的坚持,等待那个正确的结果浮出水面。「耐心」是我今年获得的最好的建议,不仅仅用于思考,也用于所有的事情上,毕竟一切的源头,在于我们的思考。

专注思考带来的快速成长

在这个竞争压力急剧增大的社会里,貌似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不管是街头过斑马线的人群,还是办公室里面穿梭过往的男男女女,都是把速度、效率当做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我们提倡“慢思考”、“慢生活”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不屑一顾的说:恐龙倒是挺慢,可惜灭绝了!的确,现代人很多焦虑和恐慌的就是:“害怕自己比别人慢”。因此,他们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拼命的去刷朋友圈,订阅各种公众号,报名各种微课,生怕自己慢下来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因此,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班,进行各种辅导,以至于孩子都“消化不良”。因此,各种时间管理的培训、微课甚至APP大行其道,人们恨不得有某种方法可以让自己变成孙悟空,可以一把毫毛分身亿万。他们的行动如此的匆忙,他们自己承担的任务几乎已经“不可承担之重”,以至于,他们顾不上用大脑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他们会更加匆忙更加焦虑。刚刚看过美国特奥·康普诺利的一本新书《慢思考》,副标题是“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让我们在这个超载时代学习怎么思考,怎么高效调用自己的大脑。part1:忽略速度重质量,关键保持专注这本书的扉页上标着一行大字——“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为什么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呢?过去人们最早关注的是“提高效率”,后来提出的一个口号是追求:“又快又好”。不断是过去还是后来,人们都是抱有一个贪心,期望能够有很高的效率,而且是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效率。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人想要做“斜杠青年”,想要在各个领域中成为专家,想要一步到位的立即成为专家,他们忘记了的一句话就是——“保持专注”。是的,之所以要忽略速度,并非我们要越慢越好,而是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所谓的“速度”,而忽略了真正的要素,比如专注,比如质量,比如真正的成长。part2:为何提倡慢思考?了解三种大脑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慢思考”?这是由我们大脑的原理决定的。记得以前人们都特别喜欢用电脑比喻人脑,认为我们有个很强的CPU,却没有足够大的存储器……所以本书的一开始,就强调了大脑的真相,800亿个神经元,1600亿脑细胞协同工作,每个神经元都如同一台小型计算机一样处理电信号,这些神经元建立丰富的链接,它们会影响信息的流动,能够逆向传递信息,甚至自己就能完成很多处理信息的工作……在作者看来,这个效用惊人的大脑,其实内涵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系统,分别是:思考脑。负责所有的思考过程,运转速度较慢,消耗能量。——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反射脑。这是最古老的大脑,速度极快,也因此作出决策判断会“如闪电一般迅速”,人的情绪发作、第一印象等等都来自于这个模块。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在其名著《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1,正是此君。存储脑。是用来吸收消化信息的脑,和思考脑相互切换工作的“缓存区”。part3:大脑运转有风险,小心奶酪切片风险管理理论中有一个“瑞士奶酪”模型,主要内容是:每一级的预防措施就像是一片瑞士奶酪,这些奶酪一片片地叠放起来,形成完整的安全系统。尽管每一级安全措施都试图减小甚至排除所有风险,但总会有漏洞存在。若是处于某种原因,奶酪上的漏洞连成一线,可怕的事故就出现了……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也有四种因素如同四层奶酪切片一样,当这四层的漏洞连成一线,就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这四层奶酪上的漏洞分别是:1.随时在线。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如此的发达,不管是邮件、qq还是微信,我们由随时都可以在线接收回复,不会错过。但如果我们必须随时在线的话,那么后果就有些可怕了,因为我们就会不断的变得低效率,我们的思考、学习和高效工作时间,也会被随时在线的互联网工具切割的支离破碎。2.多任务并行。人脑往往被比作电脑,而电脑强大之处在于,它拥有强大的CPU可以“多线程”的运行很多程序。强行的把人脑和电脑一样要求,同时交办很多任务,会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是我们脑力劳动者兑换价值的核心因素,多任务会损耗这一核心能力。3.低水平压力。是我们随时在线衍生出来的一个风险漏洞。我们会不自觉的,进入一种焦虑状态,具体体现就在于我们不能够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在长期的这种慢性压力影响下,很多人身体健康会发生各种问题。以至于工作效能进一步下降。4.睡眠不足。谁都知道,充足的睡眠可以让人精力充沛。但非常多的职场人士却依然会熬夜,而且相当一部分人长期熬夜成为一种习惯,尽管他们也听说过“早睡早起身体好”,偶尔甚至还会制定一两个短期的“晨型人”的计划甚至草拟了“早起宣言”,可是他们依然缺乏充足的睡眠,这一点会让我们的大脑如同电池接触不良的玩具赛车一样运转的不稳定。这些风险看起来都不是立刻造成不良后果的“杀手”,有很多甚至是作为“加班狂”的上司和老板所提倡和青睐的表现,但这些“奶酪”如果一旦叠放在一起,一个漏洞足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管是工作中的严重失误,还是身体上的不可挽回的损伤。当我们讲思考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讲些什么?其实,我们在讲思考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专注。当我们足够专注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才更加有含金量,才有产生价值。而这一切,我们必须慢下来,专注于问题本身,一切才会变得更好。

脑力劳动者不得不知道的4条思考秘诀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体力劳动或重复性工作被机器取代。最近停车的时候就看到因为手机支付的便捷,停车场也不需要有专人负责收费,只需要扫手机二维码进行支付就可以,既方便还快捷。但是人类的脑力劳动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取代的,比如专业的工程师查找机器故障这项工作,绝不是一个工人或者是机器人可以取代,这其中有大量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或者我们看到的公司管理工作,也只有脑力劳动者才可以做,既要体现管理的科学性还要发挥管理的艺术性,这绝不是机器可以做到的。脑力劳动者的重要性在现在这个社会越发的凸显出来,但是这个时代每天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脑力劳动者面临着大脑超载的危险,这就不得不要求脑力劳动者真正的去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弄清如何发挥自己的智力生产力。通过《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的阅读,可以让很多脑力劳动者真正掌握大脑的运作方式,意识到自己现在用脑出现的问题,最终提出如何更好的进行思考的秘诀。Part 1 神奇大脑在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神奇大脑的时候,相信所有人都会感到深度的认同,读者不会是因为这本书是讲大脑科学而感到生涩难懂,因为书中所举例子是我们平时都能感觉到的问题。我们大脑的8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能像一台小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一样处理电信号。还有约800亿个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就靠这些神经胶质细胞提供的营养来保持形状、维持功能。大脑里的1600亿个细胞协同工作,同时处理成千上万个任务。人类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可能脑力劳动者会很重视“思考脑”,但是“反射脑”和“存储脑”对于思考会有很大的影响。思考脑——人类进行思考,进行决策,展望未来等深度思考都是依靠思考脑。尤其要注意的是:“思考脑”运转的速度很慢,它需要你持续地投入注意力,保持专注,所以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更加要注意的是: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这部分对于思考脑的描述好像跟前面所说的神奇大脑完全相反,因为我们会发现几个个关键词:慢、消耗能量大、疲劳、一件事情。)运用“思考脑”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要多任务并行。多任务并行的后果就是延长任务完成时间,而且每个任务都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也让“思考脑”疲惫不堪。反射脑——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下意识”,它的速度很快,能够处理多个输入信号,消耗能量不多。我们平常会发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就是下意识的反应,比如玩惊险的游戏,我们会喊叫出来,我们闻到饭香味,我们就会感觉到饿了。这些自发、无意识的反应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存储脑——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存储,以备后用。存储脑和思考脑有个很重要的关系:其中一个激活的时候,另一个就进入休息状态,反之亦然。我们平时知道的都是左右脑理论,这本书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大脑的知识,而且让脑力劳动者在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就思考平时所做的思考以及行为都是由哪个脑发动起来的。Part1 思维导图Part 2 如何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一定会想要让自己的“思考脑”发达起来,因为“思考脑”是自己产生知识生产力的关键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而且舆论对很多“Superman”的宣传,让脑力劳动者过高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好像不能够进行多任务并行或者睡眠过多的话就不是人们口中的“牛人”。《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在第二部分用很多实例和数据证明了脑力劳动者平时是如何摧毁自己的“思考脑”,四大锁链是每个脑力劳动者今天都面临的问题。1号锁链:随时在线随时在线就意味着随时待命,我们总会感到领导、客户、同事等随时都需要我们做出反应,以便配合他们,但是我们总是忘记配合自己,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这样的随时待命会打乱自己的思考,让自己随时都处于压力状态,自己的知识生产力会逐渐下降。随时在线还意味着信息超载,大量的信息涌入“思考脑”,让“思考脑”一直处于信息处理状态,没有深入思考的机会,而且也容易产生决策疲劳,脑力劳动者不能很好地去辨别信息,因此“思考脑”就不去做判断,而是维持现状。书中的一个例子特别恰当的说明了决策疲劳。假释委员会负责决定延长或终止囚犯的刑期。研究结果是这些专业人士做出决策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竟然是工作间隙的休息时间。你可以从图中看出,虚线表示休息时间,它极大地改变了决策的结果。经过休息之后,委员会更容易做出减刑或提前释放的决策。随时在线也意味着无法产生“疯狂”的创意,因为大脑没有得到休息,而很多有创意的想法总是出现在放空大脑、不去想问题、彻底离线的时候,如果总是盯着电子邮件和屏幕,就不会产生有创意的想法。2号锁链:多任务并行书中多任务并行的一个图很好的诠释了“思考脑”是如何处理多任务并行。脑力劳动者的“思考脑”不会因为经过过多训练或者是因为这人比较聪明而变得可以进行多任务并行。就像书中的学车例子一样,回想我们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专注于如何去骑,但是无论别人如何喊“抓住刹车扎”,我们就是不会去抓,这是“思考脑”不能进行多任务并行的一个简单例子。可能有很多“牛人”会认为终将可以训练出来多任务并行,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终将可以一边骑一边说话,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刹车一样,但是这只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是一项重要工作、一个重要项目、一场重要谈话,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产生重要的知识生产力的时候,哪怕有一点瑕疵,可能都会有很不好的后果。如果平时不重视杜绝多任务并行,极端情况就会出现,比如把孩子锁到车里、把重要的事情忘记、产生不出有创意的想法。3号锁链:低水平压力脑力劳动者要意识到压力很多都是源自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很自然的事情思考过多而产生有害的想法。我们会经常把一些情况进行演绎和解释,产生一些负面的压力。随时在线会带来低水平压力,如果总是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或者不让“思考脑”得到充分的休息,那么低水平压力就会持续的在进行而得不到释放。当然除了大脑感觉到的压力,我们也要关注身体局部压力,不要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使用或者过度使用拇指,这些都会产生低水平压力,都会限制脑力劳动者的生产力。4号锁链: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因为如果某人晚上睡觉早的话,别人都会感到大大的不解,很多论坛上的心灵鸡汤文,都会告诉正在努力的人,成功的人势必是要牺牲休息时间去实现心中梦想,所以很多人已经把早睡和懒惰划上等号。但是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大脑会损失很多潜能,你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脑力劳动者一定要通过睡眠来休息和恢复能量。在睡眠过程中浅睡眠和深睡眠都要同样被重视。脑力劳动者需要在浅睡眠期间消化白天的体验,尤其是构建记忆、保持情绪平衡(产生正面情绪)和心理健康。深度睡眠对长期记忆的储存和身体的修复是非常重要的。Part2 思维导图Part 3 慢思考——4条思考秘诀1号秘诀:离线思考“要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这个不受打扰的时间需要脑力劳动者自己去寻找,也就是找到一天中“思考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就把这个时间段设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做到彻底离线思考。在每周日的晚上抽出20分钟离线,用于计划一周的工作,确定最重要的任务有哪些,安排在什么时间去做。而且每天也要抽出来10分钟时间安排第二天的事情,最好是把最重要的事情记下来,这样在睡觉的时候,“存储脑”就会提前开始工作。对于阅读比较高深的文本,最好是进行纸张阅读,而且依旧要保持彻底离线。每个使用过电子阅读器的人都会感到,纸张与电子阅读器进行比较,纸张阅读的专注力更好,理解更深刻。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不仅自己要进行离线思考,也要尊重并支持那些定期离线的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脑力劳动者这个团队的知识生产力在稳步提高。2号秘诀:批量处理“思考脑”对于多任务并行的处理方式就是不断的切换,那么如果想要合理安排任务,就需要做到“尽一切可能减少切换次数”。(1)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2)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3)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4)准备好在家里处理的批次;(5)在日程表上标注批量处理时间;(6)每次批量处理结束后,好好休息一下。3号秘诀: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要让大脑发挥出最佳潜能,至少需要睡足8小时。脑力劳动者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少睡者”,即使现在没有显现出来少睡的弊端,但不要祈祷在关键时刻少睡的弊端也不会凸显出来,比如说在做重要决策的时候,少睡可能就会让脑力劳动者判断出错。脑力劳动者也要警惕小睡,在书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思想。平时我们都会认为一天中小睡片刻对于缓解疲劳是效果非常明显的,但作者认为:如果你想小睡一会儿,那通常意味着你晚上没睡够。小睡的确有利于身体恢复,但却不利于“存储脑”完成工作,因为“存储脑”需要的是大量短暂的休息和真正的睡眠。4号秘诀: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合理安排任务,能够消除慢性压力,当我们停止多任务并行,也就是停止任务频繁切换,在一段时间内不受打扰地专注于一个任务,那么你的负面压力会大幅下降。我们对于处理压力的水平可以不断提高,这关键取决于我们评估环境的方式。脑力劳动者一定要警惕自己下意识的思考和评估。内心的想法经常会降低耐压能力,那么就要建立一种机制去推翻这些想法。对耐压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态度包括:是否将挑战看作成长发展的机会,遇到重大事件时的基本感觉,对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投入程度,是否拥有明确的优先级和清晰、现实的目标。也就是说当有压力的时候,我们就想想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我们有很多时候是在我们不重视的事情上焦虑、有压力,当明确自己重视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放下很多别的不重要的事情。上面的4个秘诀很简单,但是脑力劳动者却很难做到,《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也提供了一个ABC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可以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就如下图一位CEO的ABC分析表,通过这个分析表他很快找到了为什么总去自动贩卖机买糖果吃,原因很简单他只是趁着购买甜食的机会离开电脑出去走走、放空大脑、见一见其他人。脑力劳动者一定要意识到“思考脑”是无法进行多任务并行,所以在平时一定要避免随时在线和睡眠不足,做好充分的休息,进行深度思考,真正发挥脑力劳动者的脑力优势。Part3 思维导图

3个方法让你的学习效率提升三倍

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学习效率这么低吗?因为你不会“用脑”。这不是笑话,这是真的。最近在看《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发现自己真的不会科学用脑。如果你想发挥大脑的最佳潜能,你应该了解它的基本工作机制,然后你才会知道,该如何妥善利用你的大脑,达到理想的智力生产力水平。那如何保持专注深入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呢?参考《慢思考》这本书,我觉得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第一,保持离线。你能做到,2个小时不看手机吗?如果能做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哈。我所看到的世界是,大部分人都是手机不离手。吃饭的时候,拿着手机,一边看着手机,一边吃饭,仿佛手机里有美味佳肴。上课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手机,看看有没有微信消息。看书的时候,一不下心就被手机打断了,然后就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手机实在是无孔不入。有一次,我去医院做检查,我躺在病床上,医生拿着仪器正在给我做检查,突然,手机响起微信的消息推送。医生一手拿着仪器,一手点开微信的消息,看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给我检查。我完全败给了手机。但随时在线,是非常低效的。当你专注做一件事情时,时不时跳出一条微信,把整块的时间碎片化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在《慢思考》这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来讲“保持离线”的重要性以及“随时在线”的危害。随时在线还意味着信息超载,大量的信息涌入“思考脑”,让“思考脑”一直处于信息处理状态,没有深入思考的机会,而且也容易产生决策疲劳,脑力劳动者不能很好地去辨别信息,因此“思考脑”就不去做判断,而是维持现状。如果我们随时保持在线,就无法做到定时离线深入思考,于是自然也意识不到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在线的时间越长,处理持续信息流的效率就越低。你敢保持离线吗?李笑来在“做自己”论坛的演讲《七年就是一辈子》中提到,他觉得手机很恐怖,随时都可能打断工作,所以,他是不接电话的,只在固定的时间查看手机,回复电话。最开始,他的朋友都很生气,怎么给他打电话老是打不通。李笑来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后来他朋友也就习惯了。当我听到李笑来老师的分享时,觉得这个做法实在太赞了,我立马把微信的消息通知关掉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如果你给我发微信消息,我没有及时回复,并不是我不理你,要有点耐心,我会在固定的时间集中回复微信的消息。用这样的方式,我可以保证大段的时间,可以深入阅读,思考或者写作,保证自己不被打扰。《慢思考》这本书中,作者说,你可以忘了本书的所有建议,但只要实施了这一条,就足以提升你的智力生产力。第二,批量处理。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好像无法彻底避免多任务并行,有时候任务切换是我们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要注意到,每次切换任务都会消耗额外的时间。想要提高效率,应该学习批量处理。批量处理的效率远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平均而言,30分钟不受干扰地处理,一个任务必消,效率比3个10分钟要高出3倍。李笑来在新生大学的社群里分享过“批量处理”这个话题。想要提高时间利用率,要选择批量处理。如何批量处理?1.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2.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3.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4.准备好在家里处理的批次5.在日程表上标注批量处理的时间6.每次批量处理结束后,好好休息一下第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提升学习效率与睡眠有关系吗?关系太大了。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每天睡眠8小时,不是必需品,已经是奢侈品了。熬夜是家常便饭,能在12点之前入睡就是早睡。有些人,为了有更多时间学习,一天只睡4小时。对于我这种每天需要睡8个小时才够的人,真的是莫大的刺激啊。因此,一直很有罪恶感,怀疑自己是不是偷懒啊,别人只要睡4个小时就够了,我需要睡8个小时啊。《慢思考》这本书提到,充足的睡眠会对智力生产力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大脑会损失很多潜能,你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脑力劳动者一定要通过睡眠来休息和恢复能量。书中写道,要让大脑发挥出最佳潜能,至少需要睡足8小时。脑力劳动者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少睡者”,少睡可能就会让脑力劳动者判断出错。我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睡觉了!这3个方法很简单,实践起来很不容易,尤其是第一条“保持离线”。你能敢关闭微信的消息通知,在固定的时间查看微信消息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你的学习效率远远不止提高三倍,也许是十倍呢?也许你再也不需要熬夜学习了呢?

你以为慢就是输了?错!慢得下来才是赢

工作任务漫漫丛生的年代,只有寥寥数人凭借单一技能闯出一片天地,对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每天被手中堆积如山的工作折磨得心力交瘁,任务多了不小心将某一环节给遗忘了,或者任务多了只能延长工作时间来换取任务的结束。来自于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来自于现代科技的诱惑,让我们越来越力不从心。事无善恶,思想使然。 ——莎士比亚你是否总忍不住掏出手机查看是否有新信息?你是否总在同一时间段里处理多件事情?你是否总是一副睡眠不足、昏昏欲睡的样子?你是否经常无法掌控压力而出现情绪异常、工作失误?你可能将其归为自控力不足,可能将其归为外界诱惑太多,可你是否知道,这一切都与你不合理地使用大脑息息相关?对于人脑,丹尼尔·卡尼曼将进行快思考的部分称为系统1,将进行慢思考的部分称为系统2,两个系统和谐相处,平衡着我们遇到的各种情况;在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代表原始的本能与欲望的部分;“超我”代表理想与道德良知的部分;“自我”是协调现实、理想以及本能欲望之间的冲突的部分;而特奥·康普诺利研读了众多心理学成果后,系统地将人类大脑的三套脑系统进行了描述,这三套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以当今大脑超载时代为背景,特奥·康普诺利从大脑的运转机制出发,分析了引起职场人们混乱的“四条锁链”(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睡眠不足和低水平压力),并针对这四条锁链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技巧(离线思考、批量处理、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以及科学应对负面压力),以帮助大家合理运用时间和精力,尽力避免精力的浪费,改善工作效率。无论是在哪一位大师的理论前提下,这四个技巧都能有效地派上用场。而关于压力,借用William Isaac Thomas的语录——“如果你认为这些事是真的,那么它就真的会带来后果”,因压力源自于自身的看法,在此不做累述(笔者在《心里想的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中对相关的看法进行了阐述),此处只择三种技巧进行说明,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的你,快静下心看过来吧。1 随时在线VS离线思考《群体性孤独》如此描述到网络:“网络连接与超工作量和超日程负荷的人生相当匹配。现在,一方面我们用网络来控制我们交往的强度,另一方面我们也指望它保护我们免于孤独。当我们需要开始或者停止交流时,技术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这是科技带来的好处,让每个人都能随时跟其他人保持联系,而不至于陷入到“孤独”中。然而微型智能手机让我们体会到全天在线的生活方式,现在的我们都是“半机器人”。“随时在线”随地可见。前些时日网路上沸沸扬扬的开车回老婆信息而不幸车祸身亡的图片就给司机们提了个醒,而这只是生活场景中的小小方面——餐桌上一片寂静而手指却忙得苦不堪言,地铁上因为屏幕的“诱人”而频频坐过站,走路玩手机不小心掉进水坑……网络在线已经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过去生活的节奏。同样,工作也因为我们的随时在线而遭受着莫大的考验。每天花在邮件整理上的时间足以让我们完成正常工作的20%,时不时掏出手机来查看各类信息消耗掉你大把的精力和多半的专注力,“在线”让我们不再因信息的匮乏而担心,却让我们必须承受超载的信息,以及花更多的精力从大脑获取有用的信息。人们总说自己静不下心来学习和工作,事先在内心宣示着要如何如何认真地学,坐下不到半个小时便忍不住掏出手机,中断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中的人们也如此,好像在处理邮件信息,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却突然就滑到了中午。嘴里说着“时间永远不够用”,手里却握着手机乐翻天地翻着网页刷着视频瞧着段子。大脑就这样被我们一边抱怨一边被无视地机械做着最简单的思考,或者是条件反射。要将大脑的潜能发挥到最好,“离线思考”举足轻重。所谓的离线思考,就是不受打扰,用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诚然,习惯了随时在线的人很难离线思考,然而随时在线不可能让人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而一些需要思考的重要事情,必须要专注才能做好决策。在不能做到完全离线时,为更有效地处理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1)找出每天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里,完全不要理会任何外界信息,做到完全离线,专注于某一个任务做深度思考;2)在周日的晚上选定20分钟的离线时间,用于计划一周的工作,确定好事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确保每一天都有充足的安静时间;3)每天抽出10分钟离线时间来安排第二天的事情。如此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受手机信息的影响度减少了,更会发现自己办事效率的提高了。所以,如果可以,请在学习、工作的时候,做到离线;如果条件不允许,请至少做到每天固定有离线时间。2 多任务并行VS批量处理最简单的例子:A和B在讨论,突然C跟A来请示下一步工作,A回答了C的问题之后再回头来跟B继续讨论。很大概率,A得问一句“刚刚我们说到哪里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回忆谈话内容,再捕捉到中断的信息,继而继续。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当我们正在看书的时候,突然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之后再看回书面,只得根据大概内容去检索位置,这样一来,中间的“再学习”时间就是白白浪费掉的;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整理文件时,突然有人一打岔,你就必须重新整理;数钞票是最具有多任务并行缺点的一项事务,数错了就必须从头来过,所谓的“返工”时间就是最大的浪费。这都是现实生活、工作环境中的真实例子,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都讲多任务并行,好像人脑真的可以跟电脑CPU一样,实现并行处理。然而人类的并行处理,都是思考脑配合反射脑来完成的——需要思考的事务由思考脑操纵,不需要思考的事务由反射脑来控制完成。譬如一边开车一边说话。这么浅显易懂的例子就不加以说明了。但凡两项事务都需要思考脑的参与,那么中间就存在任务切换,切换就需要消耗掉时间。所以,表面上人类的多任务并行是在节约时间,实质上要完成某单一事项所花费的时间更长,因为大脑的思考背景更换需要时间,会带来大量的损失。为减少时间的浪费,批量处理显得尤其重要。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尽一切可能减少切换次数。首先,要运用艾森豪威尔原理和懂得帕累托法则(具体内容请见文末)。将待办事项贴上合适的标签,帮助你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找出高价值的活动来完成,以提高效率。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人才,还可以尝试递进帕累托法则。其次,是学习系统的批量处理,主要包括以下6点:1)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2)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3)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4)准备好在家处理的批次。当工作时间内完不成所有任务时,需要建立该批次,在家工作依然需要彻底离线;5)在日程表上标注批量处理时间。该方法让事务的起止时间可视化,更能起到监督作用;6)每次批量处理结束后,好好休息一下。休息是为存储脑提供时间去整理上一个任务的记忆,并且做好迎接下一个任务的准备,盲目地追求速度,可能会造成记忆的缺失以及混乱的开始。3 睡眠不足VS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作为一个曾是“夜猫子”、现在是“伪夜猫子”的代表,笔者便深刻地领会了睡眠不足带来的危害。正如作者特奥·康普诺利所说,“无论是智商、情商,还是社商,都会因睡眠不足遭到削弱。”当笔者一次一次不信邪地挑战体内“昼夜节律钟”的权威之后,记忆力下降、内分泌失调、抵抗力急剧减弱等各种睡眠不足后遗症频繁发生,做了一段时间的林妹妹后,继续做无法出门的小丑。在看完这本书后,笔者知道了光线是会严重影响生物钟的因素,它影响着睡意激素褪黑素的分泌,而抑制褪黑素分泌的黑视蛋白最敏感的波长正是白色电脑屏幕最常见的发射波长,无论是RGB、LCD还是LED的屏幕,其发射的蓝光甚至比正午的太阳还多,因此晚上紧盯着显示器或者手机的人会延迟产生困意而成为“夜猫子”或者“伪夜猫子”。闹着半夜睡不着的人,请提前一个小时远离电子设备,让睡意激素正常分泌,人自然就会出现困意。为了我们的大脑,需保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浅睡眠帮助我们消化白天的体验,为我们构建记忆、保持情绪平衡和心理健康;而深度睡眠对身体的修复至关重要,同时也帮助我们的存储脑进行长期记忆。睡眠直接影响到的是思考脑,睡眠不足直接导致思考脑过于疲惫,而不能时刻留意反射脑的举动。因此,睡眠对情绪处理和情绪平衡也非常重要。影响力巨大的睡眠,如何才能做到正常呢?除了刚刚提到的提前远离电子设备外,本书还提出“设定两个就寝闹钟”的方法——1号闹钟提醒彻底离线,2号闹钟设定提醒开始睡前流程。笔者认为,这个方法不仅可以改善我们的睡眠,将离线状态下的一个小时充分利用起来,甚至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譬如床头阅读。关于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本书总结了18种方法。其中:规律睡觉、起床;补觉请提前睡而非晚起;如果一夜休息后仍觉累,请在睡前提前一个小时远离所有屏幕;某些特殊原因必须对着电脑工作直至睡觉,考虑佩戴“防蓝光”眼镜;晚餐别吃太晚、太多等tips可以与诸君共勉。愿你我他,合理地运用大脑运转机制;愿你我他,不再陷入超载时代的陷阱里;愿你我他,能提高自己的智力生产力。附:

慢下来,思考啊

慢下来,思考啊评《慢思考》即使行走匆匆依然忘不了看两眼手机,聊天软件不停蹦出来的消息和新闻网页提示你必须要看的“重要”信息耗费了太多精力;脑袋里想着一件事,突然想起昨天还有一件事未完成,电话铃响后你又增加了一件工作;疲于应付的你终于在下班后可以看电视放松一下,可是在真人秀和体育竞赛节目之间的切换,让你撑到了晚上十二点;你睡眠逐渐减少,却不知道如何改变,你对很多事情有看法,却一直压抑在心中。慢慢地,你的大脑充满了很多“负”思考:我如何去应对这些让人挠头的人和事?你已经没有精力开始一个正思考:如何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向压力、睡眠不足……上面说的现象或多或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那些困扰提醒我们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尝试断舍离,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慢思考》不仅告诉我们存在这些困扰背后的原因,更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出发,为我们的生活提出了很多断舍离的好建议。事实上,我们的脑袋部分用于接受和反馈,这是反射脑;还有部分用于构思和创新,这是思考脑;还有部分用于存储和冗余,这是存储脑。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的反射脑越来越高效率,它快速对我们接受的信息进行吸收和反映,并且可以同时在多件工作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像是一个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一个行走匆匆的职场人在办公室撞到了上司身上,一个专业的运动员在高压力下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这些例子说明的是,反射脑的高效率背后存在一个缺点:容易出错。因为缺少足够时间的思考和判断,它所做的一些反映虽然及时迅速,但并不准确无误。反射脑如果得到思考脑的援助会变得更加专业,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脑会将输入的信息加工处理,产生一个相对合理科学的信息输出,它会不停地调整优化大脑的计划并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存储脑好像是思考脑的好朋友,它也喜欢安静和专注,如果它毫无压力,它会告诉身体一些高兴的信息,让大脑的空间“活分”起来,让整个身体显得放松、有弹性,一旦面对问题和压力,存储脑会迅速提供信息和资料给反射脑和思考脑,信息和资料的多少则取决于它吸收信息时的状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我们需要的信息并坚持我们的思考至关重要,因为只要你不做选择,总有很多信息会蜂拥而至到你的大脑中来。对于在快节奏生活中忙乱的我们来说,如何让自己慢下来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慢思考》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告诫我们“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他在让我们知道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之外,还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方式的选择:慢下来,思考啊。删去手机上过多的APP,保留一两个能了解新闻的软件;看书的时候把手机放在一边,忽略掉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在线问候;夜深了关掉电视,即使睡不着也闭着眼睛躺着休息;不开心的时候找人聊聊,或者想想开心的事情。总之,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纯粹一些,该忙的时候忙,改完的时候玩,闲下来的时候也可以静静地呆着,告诉自己:慢下来,思考啊。2016/8/27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