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青少年美绘版经典名著书库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3052187
页数:187页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描写的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在人生忧惠困顿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优秀的传记不仅能鼓舞人,还能使人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名人传》适合青少年阅读。

书籍目录

卷首语贝多芬传  序言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序篇  上篇 搏斗    一 力    二 在崩裂的力    三 绝望  下篇 舍弃    一 爱    二 信念    三 孤独  尾声  死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编辑推荐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前言

从诸子蜂起、处士横议的百家争鸣,到大师辈出、人文昌盛的文艺复兴,从闪耀着智性之光的启蒙书籍,到弥漫着天真之趣的童话寓言,几千年来,中外文坛一直人才辈出,灿若星辰,佳作更是斗量车载,形形色色。面对如此浩繁的作品,为了让青少年朋友品读到纯正的文化典籍,畅游于古今之间,我们精心编排了本套经典名著丛书。    本套“青少年美绘版经典名著书库”撷取世界文学中的精华,涉及中外名家经典小说、诗歌、杂文、散文等作品,让你充分领略大师的文学风采;甄选中华国学读物《孙子兵法》、《古文观止》、《诗经》等,让你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品鉴外国文学名著《小王子》、《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让你和高尚的人谈话,树立坚定的信念;阅读传记、散文《名人故事》、《朱自清散文集》等,让你窥见历史的缩影、沐浴睿智的人文光芒……    本套丛书的编排方式以体裁为纲,选取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经典名著,更有大量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的精美绘图,达成文本阅读与艺术欣赏的相互促进,从而使青少年能够保持一种活泼的读书状态,让他们真正能够走进文学殿堂,获得文学的滋养,领略文学之美。如果这一增长见识、愉悦身心的精神盛宴能够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爱,那将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希冀。

内容概要

作者:(法)罗曼·罗兰 编者:崔钟雷 译者:吕延林

章节摘录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旧简陋的小阁楼上。他原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佣,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官宦之家的侍从,丈夫死后又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像莫扎特有家人的呵护。从一开始,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残酷的战斗。他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赋,然后再把他当做神童来炫耀。贝多芬刚四岁,父亲就把他钉在羽管键琴前一连几个小时,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半死,几乎让他对音乐这门艺术产生了厌烦,以致必须使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不得不为生计发愁,不得不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十一岁那年,他加人了剧院的乐队;十三岁当上管风琴乐手;十七岁时,他已经是一家之长,担负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酗酒的父亲无法支撑门户,贝多芬只好羞愧地请求剧院让他的父亲退休。人家担心他父亲拿了钱去挥霍,便将退休金交给了贝多芬。这些痛苦的事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还好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感情上的归依。他一直非常珍惜与勃罗宁一家的情谊。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尔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她成了他儿时的伙伴,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情,但是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韦格勒医生。韦格勒也成了贝多芬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终生维系着恬淡的君子之交,这一点,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尔与他往来的书信中可以看得出来。信写得很恳切,韦格勒夫妇称他为忠诚的老友,他则称对方为亲爱的好友韦格勒。更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后来三人年老了,但心灵的青春还在,热忱不减当年。    即使童年生活悲惨凄凉,但贝多芬忆起这段往事和儿时住过的地方时,凄凉中依然透着一丝温暖。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及其贫困的郊区度过了差不多整整一生,但内心却从未忘怀莱茵河畔的故乡,还有那条波澜壮阔的大河。他称这条河为父亲河。的确,莱茵河生机勃勃,几乎赋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生灵,具有无穷的思想和力量。莱茵河流域中,没有任何一段比流经风光旖旎的波恩这一段更瑰丽,更温馨,也更美妙的了。汹涌的河水,冲刷和爱抚着浓荫覆盖、鲜花盛开的两岸。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前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少年时代心中的梦想。那仿佛懒散地浮在水面上的草,笼罩在薄雾中的白杨,低矮的灌木,还有垂柳和各种果树,都把根须浸泡在这默默流淌的水流里。星星点点的村落、教堂,乃至墓地,以好奇的目光悠然地俯瞰河岸。远处,蓝色的七峰在天空中描绘出参差不齐的侧影,颓废的古堡矗立其中,形状瘦削并且古怪。他永远心系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梦想重归故土,但却未能如愿。“我的家园,那块我初见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那么清晰,就像我离开时那样。”    革命爆发了,席卷了全欧洲,也攻下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潮的熔炉。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册入学,听那位有名的后来当上了下莱茵省的检察官的奥洛格·施奈德的德国文学课。当人们在波恩听到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时,施奈德在讲台上朗诵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使学生们群情激昂。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诗歌集,订购者名单中有贝多芬和勃罗宁的名字。    1792年,战火烧到了波恩,贝多芬被迫离开家乡,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途中,他遇到了奔赴前线与法国作战的黑森州部队,此事无疑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1796至1797年间,他将弗里德堡的战斗诗篇谱成了音乐,即《出征歌》和一首爱国主义大合唱《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但是,尽管他赞颂了法国革命的敌人,革命还是降服了世界和他的心。从1798年起,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紧张,贝多芬却同法国人及其使馆,还有初到维也纳的贝纳多特将军有亲密的交往。言谈间贝多芬常流露出倾向共和的情绪。这种倾向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愈发强烈。    在这一时期施泰因豪森为他画的肖像,相当精确地刻画出了他当时的神采。与后来的几幅相比,恰如盖兰画的波拿巴较之于后来的那些拿破仑肖像。拿破仑在那张画上,面部表情严肃,激情似火,野心勃勃。贝多芬在这张画上显得比本人年轻、瘦削、挺拔,上衣的高领使脖颈看起来有些僵硬,目光似乎睥睨一切却又有点儿矜持。他非常了解自己的价值,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    德·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都说,他目空一切,举止放肆,让人讨厌,说话时外省口音很重。只有他的至交好友才知道在这高傲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他将自己获得的成功写信告诉韦格勒时,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假如我看见某个朋友经济困难而我又没钱帮助他的时候,我只须伏案工作,用不了多久,便能帮他摆脱困境……你瞧,这多好。”后来,他还说:“我的艺术应该为穷人造福。”    此时,他已疾病缠身。1796至1800年间,他的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昼夜不停地折磨他,内脏也疼痛不已,听力逐渐衰退。一连好几年,他都不告诉任何人,即使对至爱亲朋也不透露半点儿消息。他回避与人交往,怕自己的病被人发现,而将这个可怕的秘密深藏心底。可是到了1801年,他终于忍不住了,在绝望之中,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我亲爱的、善良的挚友阿曼达……我多希望你能常在我的身旁啊!你的贝多芬难过极了。要知道,我身心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的听力已经大大下降,就在咱们在一起的那个时候,我已有所预感,但我没说,从那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我可以好起来吗?我盼着这一天,但希望很小,因为这种病是没法治愈的。我必须过着痛苦的生活,避开我所热爱和珍惜的一切,在这如此悲惨而又自私的世界上……我只有隐居遁世,安于天命。我何尝不想摆脱病痛,但这可能吗……    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我过着凄惨无比的生活。两年来,我谢绝一切社交活动,因为我无法与人交谈,我听力不好。如果我从事的是另一种职业,那还有几分可能;但以我现在的职业来说,情况就非常糟糕了。我有不少敌人,他们会怎样说呢?在剧场,我竭尽全力靠近乐队才能听明白演员说的话。离得稍远一点儿,我就听不见乐器和演员高亢的声音……别人说得慢,我还可能听见,如果一嚷嚷我就受不了……我常常咒骂自己为什么还活着……普卢塔克教导我忍耐一切。假使有可能,我倒愿意向命运挑战。有时候,我活得真像上帝的一个最可怜的造物……忍!多么叫人难受的避难所啊!但我别无选择!    这种痛苦的情绪从他当时的几部作品里流露出来,如作品第13号《悲怆奏鸣曲》(1799),尤其是作品第10号《第三钢琴奏鸣曲》中的“广板”。令人惊奇的是,不是所有作品都这样,还有许多乐曲反映的是青年人无忧无虑的情怀,像充满欢欣的《七重奏》(1800)、清澈明净的《c大调第一交响乐》(1800)等。无疑,心灵需要时间来适应痛苦。他那么需要快乐,所以没有快乐的时候,只能自己来制造。现实太残酷时,他便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昔日快乐的时光不会一下子消逝,即使欢愉不再,其光辉也会久久留存。贝多芬在维也纳孤苦无依,往往遁入对故乡的回忆中寻求慰藉。他此时的思想都深深印着这样的痕迹。《七重奏》中带变奏曲的“行板”,其主题便是一支莱茵地区的歌曲。《C大调第一交响乐》也是关于莱茵的作品,一首青年人满怀梦想的诗篇,既欢快又苦恼,令人感觉到有一种取悦心上人的愿望与希冀。但在一些段落和引言里,在某几种低音乐器的明暗对比和古怪的谐谑曲中,我们会异常激动地在那张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未来天才的目光!那是波堤切利的《圣家庭》中婴儿的眼睛,从中已可预见未来的悲剧。    除了肉体的痛苦,他还受着精神的困扰。韦格勒说过,他看到的贝多芬永远是充满爱的激情。这种爱看起来始终十分纯洁,其激情与欢快之间毫无联系。现在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只能证明大部分人对爱的无知以及这种爱的罕见。贝多芬内心多少有点儿清教徒的倾向,他讨厌粗俗的谈吐和思想,对爱情的神圣坚信不疑。据说他不能原谅莫扎特,因为莫扎特不惜折磨自己的天才去写《唐璜》。他的挚友辛德勒很有把握地说:“他一生洁身自爱,从未有过出轨的行为。”这样的人注定要被爱情欺骗,成为其牺牲品。果然如此,他一再为情所困,不断憧憬着幸福,但很快又感情不顺,接踵而至的便是痛苦的煎熬。如果要对贝多芬丰富的创作灵感追根溯源,就必须到轮番出现的爱情和骄傲的反抗中去寻找,直到年事已高,身上固有的激情逐渐退去,他才无可奈何地怏怏作罢。    P6-10


 名人传/青少年美绘版经典名著书库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