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一路读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9867890894
作者:林達
页数:303页

作者简介

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不僅讓讀者深刻"閱讀"巴黎的歷史,更使得雨果的《九三年》一書再現風潮。同樣延續從旅行中重新審視旅行地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的創作風格,作者的最新作品《一路走來一路讀》,走遍美國幾十個城市與鄉鎮,以歷史為主軸,將相關人物與事件串連起來;每走過一個城市或鄉鎮,便如同走過一段歷史、一則感人的陳年故事。林達在「後記」寫道:「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開拓初期的日子裡,又惟求能速速安頓,因而村鎮都因陋就簡,也就始終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可是,逛得多了,覺得美國有它特別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著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了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卻有了實實在在的精神。我們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在樸素的土地上行走,閱讀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

内容概要

林達
為兩名作者合用的筆名。兩人都於1952年出生於上海,現旅居美國。作品有「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歷史深處的憂慮》、《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以及《帶一本書去巴黎》。譯作:《漢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戰爭》、《蓋比櫥櫃的祕密》等書。


 一路走来一路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就喜欢看把历史,地理还有文学的东西揉到一起的书,以前看余秋雨的书就很喜欢他,像中华寻觅之类的。发现林达的书还是朋友的推荐,没有看到推荐的书,无意看到这本书觉得也是很不错的。我承认我有些愤青,所有有事对美国日本之类的是不喜欢,可是这本书用一种柔柔的方式让你放弃了偏见,就从历史的角度让你更加了解一个国家,一些城市,一些小镇。很欣赏他对罗伯特。李将军的评价,虽然是个战败的司令,可仍是个有尊严有原则的绅士。
  •     很久以前,无意中读到一段关于林达的介绍,立刻成了我心目中神仙眷侣的代表,在朋友那里看到一套林达的书,毫不客气,全部收刮过来。《一路走来一路读》,这两天一直放在包里,闲了就拿出来看一段,我喜欢的文字风格,细腻冷静,观察入微。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不管以什么借口,都不能剥夺人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人人生而平等,这是我所认同的真理。可惜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观念生活,也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假如,我喜欢吃苹果,你喜欢吃柚子,那么,我们一起出门的时候,我会准备好苹果和柚子,假如大家有兴致,可以交换着品尝,没准,我了解了柚子的味道以后,也会爱上柚子了呢。可惜,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固守着自己的苹果,下意识的抵制柚子。
  •     话说我接触的第一本林达的书是有点书信 感觉引入的《总统是不靠不住的》然后很是纠结的从看了下去。他的写作方式是越看越喜欢的文风,从小的细节,或者见微的地方沿着一条线追溯历史的时间轴,一个是现在的位移空间,一个是历史的时间轴。且交汇的很好。先整理书摘,然后详评那个时候的布莱肯利奇,就像他们的祖父辈,像建立这个国家的早期领袖华盛顿、杰弗逊等一样,仍然保持着罗马古典共和主义的精神,他们用一种正面的态度来对待政治。在他们的眼睛里,政治,就像音乐、艺术一样,是高尚而道德的事业。政治家,就像艺术家、音乐家一样,是一种高尚而美好的生涯。好的艺术家要创作出美好的艺术,好的音乐家要创造出美好的音乐,而一个好的政治家,就要尽职尽责,把恪尽职守做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而成败反而是第二位的事情。道德和荣誉,高于生命和权力。职责是政治家的天命,权力只不过是完成职责的工具而已。抱持这样的信念,他们有时候表现得几乎是天真迂腐,缺乏算计,毫无谋略可言。 换释放之后,必须离开战斗队伍,“还兵为民”。联邦军队的被俘人员,在被释放之后,基本上都回到了北方的老家。可是,由于战斗主要发生在南方土地上,因此,南军的被俘人员在交换释放之后,有相当高的比例又重新投入战争,事实上形成了南军的“违约”。这就使得北军逐步放慢了释放俘虏的步伐。终于,1863年5月,北军单方面停止了协议的执行。这样,战俘营人员暴增,他们不再是熬一熬住上几天就能出头的短暂“住客”。各个战俘营原本的恶劣生存条件,被突然产生的拥挤恶化了。 将军和北军的格兰特将军,有过投降协议,作为降军的南方官兵都将回到日常生活,不受骚扰。所以,一场历时4年,阵亡62万人的惨烈战争,结束的过程显得十分宁静。没有一方追捕,另一方隐姓埋名四处躲藏逃亡的情况。战俘营随部队投降解散之后,威尔兹上尉还是住在战俘营所在地自己的居所,开始计划如何回到原来的正常生活中去。 今天的联邦最高法院大厦,恰好建立在当年的首都老监狱的旧址上。也就是威尔兹上尉被处死的地方。 ==========这个年轻的国家,似乎有什么东西是一直在那里的,是持衡而且稳定的。也许,那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也许,那是对栽树的前人的一种敬重,也许,那是对文化积累的一点意识;也许,对于他们,那没有什么,只是自由自在生活的一个自然而然的部分。他们的生活里,长久没有别处的那些“争斗”内容,当然,就要干点什么别的。 300年前,在塞勒姆镇西北还有一个塞勒姆村,现在叫做丹佛斯镇。1688年,塞勒姆村的教堂请来一个叫帕利斯的牧师。这个牧师是从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搬来的,带着妻子、6岁的女儿蓓蒂、一个侄女和一个黑人女奴蒂图巴。 对于塞勒姆少女的奇怪症状,长期来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这是一种集体歇斯底里,多发于比较紧密而孤僻的少女群体,和环境的压抑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歇斯底里症状通常会在一段时间以后消失。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发现,真正的祸首很可能是一种寄生于黑麦的真菌:麦角菌。这种麦角菌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现在的毒品LSD的毒素。吃了这种受麦角菌感染的麦子以后,抵抗力较低的人会产生幻觉。塞勒姆少女的奇怪症状,其实是一种麦角菌中毒。但是塞勒姆审巫案后来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迫害,其根源却在于当时司法体制和程序的缺陷,在于新英格兰的社会状态,和当时人们的不安全感。 300多年过去了。那条从审判法庭通往绞架山的路,还在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的地图上清清楚楚地标着。当年牺牲在绞架山上的几十个无辜者,用他们的生命奠定了后世美国司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宁可放过十个,不可错杀一人。 高度自治的小镇就像有着一个坚硬保护外壳的居民群落,它保护其中的个人免于外界强权,特别是免于政府强权的入侵,保障个人自由。可是,费镇谋杀案和我们所住的小镇上的培尼被杀案,却使我们不得不想到这样的问题:在这样高度自治的小镇上,如果出现了居民们一致的邪不压正,如果出现了多数人认可的黑道当政,怎么办?自治的小镇有没有可能演变成黑社会的山寨?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怎么办? 生命的绿色汁液从枝桠的尖端开始,向下退去。从第一棵树的发病开始,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东部地区900万英亩森林中的主要品种——美洲栗树,已经事实上全部被灭绝了。巨大的栗树依然站立,却已经是一尊尊无生命的塑像,它们站立着,似乎只是为给人类以警示。 居所,从这一刻起,不再是一个简单庇护所,也不仅是一个建筑艺术品。它演变为一个次环境,演变为人的外沿。它不仅遮蔽风雨,而且阶段性地隔绝了人与自然。生活在越“先进”的地方,隔绝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呼吸由居所预先呼吸过的空气,接受它提供的温度和湿度,也被迫接受在这个充满化纤地毯、化学涂料等人工制品的温暖躯壳中生长的,大量莫名的化学分子、放射物质、微生物和病菌病毒。 布莱恩强烈谴责社会达尔文主义“不道德”,指责这样的“进化理论”,把“丛林法则”引入社会,只谈弱肉强食而从来不谈人的合作,指责它把带有种族歧视、贫穷歧视、对弱势群体歧视的所谓“优生”,作为人类适应自然的惟一方式。  Thompson女士指出,这样一种“科学理论”,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它必须先局限于科学界按照科学原则来检验、来判断,也就是要看历史事实和生物学实验是不是能够支持这种理论。但是在纳粹德国,这一理论成为一种不可怀疑的教条,没有一个科学家出来表示怀疑而不遭受迫害。希特勒用全国上下必须“统一”这个口号,禁止人们自由地探讨科学,从而把当时的一种科学理论当成了政治工具。以后几年的事实证明,纳粹的反犹太政策得到德国几乎全民族的参与,犯下了人类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罪恶。   到了21世纪,回头看,我们看到一片道德的废墟。待到试图在废墟上重建道德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一个对超越性事物不存敬畏之心的人类群体,不容易找到重建道德的材料。传统已经是一片废墟,缺席的德先生和供台上的赛先生却不能给我们这个民族提供我们亟需的道德资源。  弗利梅森,也被称为共济会。为什么我们定义它的时候,就显得犹犹豫豫?看起来,它很像是一个宗教组织。因为它有着许多宗教的基本内容。它有明确的道德追求,其宗旨强调上帝对人类的父亲地位,以及人类间的兄弟关系。它教育自己的成员要认真学习和改善自己的技能,服务他人,善待他人。他们每次聚会的开场和结尾,都是一个祈祷的仪式。但是,它显然又不是宗教组织。因为,它在接纳会员的时候,没有什么排外性原则。既不排斥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和政治倾向的个人,甚至也不排斥任何宗教的信仰者。可见在它宗旨中的所谓上帝,只是一个有点面目不清的笼统形象和抽象概念而已。所以,它显然不是什么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 英国中世纪的建筑行会。有书面证据表明,弗利梅森至少可以上溯到14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建造了大量石头建筑,特别是高耸入云的大教堂,这些工作都需要特殊的技艺。所以,石匠是社会上的精英阶级,他们和农奴(serf)不同,不受严格的旅行限制。弗利梅森(Freemasonry)一词是从石匠(mason)发展出来的,“自由石匠”的自由一词就源于此,只收男性入会的传统也来自于此。而他们的标记——圆规直尺,只是石匠的劳动工具罢了。 乔治·华盛顿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异数。在美国的开国元勋中,弗利梅森不是一个稀奇古怪的名词。包括大家熟悉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内,有9名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者和13名美国宪法的制定者,是弗利梅森的成员。至于在美国各个领域的历史名人中,那就更多了。例如,华盛顿之后,就还有8名美国总统是弗利梅森,包括不久以前的福特总统。  当美国的国歌在运动场上响起,当星条旗冉冉升起,当全美国全世界都注视着这儿的时候,汤米·史密斯缓缓地、坚定地举起了他戴着黑色皮手套、紧握拳头的左臂!他把黑色的拳头举得高高,直指云霄,却把头深深地低下,目光低垂,俯视着脚下的土地。约翰·卡罗斯看着汤米,毫不迟疑地举起了他戴着黑手套的左拳。 黑人依然未能获得自由;黑人的命运依然被隔离的镣铐和歧视的锁链悲惨地束缚着;在一个巨大无边的物质繁荣海洋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的孤岛上;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角落中潦倒,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被放逐的生活。(马丁·路德·金语) 在《大宪章》诞生后的700年里,它在英国政治史上的作用时大时小,有时几乎要被遗忘了。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它仍然是国王头上的紧箍咒,是对抗国王权力膨胀、防止滥权枉法的武器。1628年,英国女王伊莉莎白的司法大臣、詹姆斯国王的大法官、同查尔斯一世作对的爱德华·科克(Sir Edward Coke)在议会里吼出:“在《大宪章》面前,没有君王。”他向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强调,即使是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 。但是,从《大宪章》到今日的英美法制,有一条清晰的成长脉络。可以说,今日英美法制的几乎所有重要原则,都可以在《大宪章》中找到萌芽。《大宪章》种下了今日西方法治的基因。 《大宪章》第一次明确了,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能够置自己于法律之上。 《大宪章》的原本,世界上现存17份。最初的1215年版本只有4件,都在英国国内,其中2件在伦敦的不列颠图书馆,1件存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1件存于林肯大教堂。 美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来自分散的13个州的代表,既代表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利益,又互相之间不熟悉,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他们关起门来几十天,居然成功地制定了人类历史上最出色最智慧的第一个成文宪法。后人们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称之为“费城的奇迹”,是“上帝亲自干预的革命”。 纵观英美300年的历史,他们稳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人道、人性和人权的张扬,以及民众的福祉,其要点说穿了并不复杂,就是在议会厅里通过民主程序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于街头的流血。 ==========国工人为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他们选择的“解放之路”,其核心就是组织起来成立工会,并且以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 我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我的发言时间,是什么时候。第二,当我表达我的不同意见时,我是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是向不同意见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真是太迟了。人们说,正义的延迟就是正义的丧失。……在今天法庭判决的一瞬间,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迟来的正义还是正义,我们得到了它,就在今晚,就在这里,伯明翰。 露真相永远不迟,治愈创伤永远不迟,要求一个罪犯承担罪责永远不迟。 =侵犯了乃莉·维加宗教信仰的宪法权利。大法官们指出,不管医院拯救人命的情况是多么紧急,不管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规范是多么崇高,这些都不能压倒乃莉·维加保持自己身体和精神完整性的权利。只要她充分了解事情的后果,并且有能力作出决定,那就有权根据自己的信仰作出决定。 上诉法院同意地区法院的裁决,认为马萨诸塞的州法没有提供足够的标准和规范,到底怎样的行为是“轻蔑地滥用国旗”。州法的语言没有给民众足够的警告,也没有给执法警官足够清楚的执法界界限,没有给予法庭和陪审团以清晰的判决标准。这种语言用词过于模糊的法律是不能成立的,应予废除。 ==========一路走来一路读 (林达)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智慧;没有言论自由,也就不可能有公众自由。 1935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只是不同的新闻从业人员,以自己的实践,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着这样的原则罢了。倒过来看,为什么中国的译者可以翻译厚厚的一本传记,翻译叙事部分也许不那么困难,而一碰到新闻原则,就出现这么大的“原则性偏差”呢? 一夜之间就成了军人,远渡重洋开赴前线。牺牲在战场上的40万美国军人,超过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盟军阵亡的总数。那一代美国人显示了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和牺牲,所以“二战”的那一代人被称为“最伟大的一代”。  老兵历史项目是一个重要的实例,表明人类记录自身历史的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从此,历史记忆将不再完全丢失细节。能采用记录历史的新手段,并不是美国人的聪明智慧和技术手段高人一等,在这一点上,他国人一点不差。做到这一点只是由于有一个不必花钱却有时往往匮乏的条件:历史无禁区。 这是因为美国的法律对待宗教有两个原则,一个叫“宗教自由”,另一个叫“政教分离”。宗教自由是对老百姓说的;政教分离是对政府和教会组织说的。  1954年,美国人在冷战中看到了核大战的威胁,产生了文明灭绝的恐慌。这种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自己对手的思路和行为没有把握。美国人认为核战争之所以危险,很大程度上因为苏联是无神论意识形态下的专制国家,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为了要强调美国人民是“敬畏上帝的人民”,在存亡威胁的时刻获取精神力量,艾森豪威尔总统向国会提出提案,在“忠诚誓言”中加入“上帝之下”这两个词。 现在法庭承认民众宗教多元化,证人可以选择自己信仰的宗教象征来宣誓,也可以不引用宗教对象而宣誓。也就是说,理论上,证人在法庭上可以带一本犹太教的《五书》,或者一本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或者带一本佛教的《金刚经》去宣誓,并表示要菩萨保佑,或者宣布自己是无神论者,不对任何神,仅仅对法律起誓。联邦法庭曾经作出裁决,这样作出的宣誓,在法律上的效果完全相同。 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是如此重要,托马斯·杰弗逊在自撰的墓志铭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他曾任美国总统,却写下了他是《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起草者。 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的无论什么宗教信仰,不管是激进的、极端的、好战的,还是宽容的、中庸的、和平的,在美国都有追随者和组织,但是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崛起到动摇社会稳定的地步。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林达作品
  •     石康有一句话,他说美国不一定很好,但去美国的人们都是向往家庭的,如果你是个家庭至上者,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     喜欢
  •     浅薄了那么一点点
  •     故事感觉和其他几本书有重复
  •     被其中两篇讲西班牙的吸引。介绍高迪建筑的文章一般,有一个观点深表赞同,许多所谓天才故事不过是高迪功成名就后的附会罢了。对于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自治区的历史与政治分析,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月前走过的巴塞罗那竟是拥有高度自治权和保留自己语言的城市。香港和台湾问题,放在世界而言也并非无前例可循,如今港台某些年轻一代对大陆反对意见日深,一是不希望民主倒退,而是不希望文化被“侵略”。如林达所说文化若能得到高度保存,地区人民则不会多加反抗,我好奇的是,当年港台被大清让出,当地人民所受到的文化入侵更严重,他们又是如何反抗后接受的呢? 总而言之,有见闻,有历史,有主见。好书。 这本主讲美国,以后有机会去美帝一走,定会带上此书。 可以入手林达的西班牙旅行游记了!
  •     可以读读不太被关注到的美国的一面,不多,毕竟,它的历史限制。
  •     好好看书= =!
  •     林达的书读起来太容易了,读完后反而感觉不踏实。
  •     第一次看到有人能把战争写得如此温暖, 我欣赏之余保持质疑的态度.
  •     读到汤米·史密斯在墨西哥奥运会领奖台上举起戴着黑手套拳头的那个场景的时候,直接热泪盈眶了
  •     好像读过,囧
  •     看见再版了立马在卓越上买了,也不管是不是还会更优惠。但读起来却没有第一次读“美国”系列那么顺溜,可能因为是早期的作品,不管是文字上还是故事的叙述上都没有更好的感觉,只能作为基础篇通读一下。
  •     书写的轻逸却透着历史的厚重
  •     我觉得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读这本书
  •     有着古典主义情怀的人,男人,尤其是由于历史的偶然或者生活的必然性而伟大的男人,总是值得书写和思考的。
  •     权利需要每个人的维护
  •     美国历史虽短,可每个地方都充满历史的味道,这个强势的国家对人权的尊重是我们只能欣赏的。若干年后,希望也能去体味体味美国的人文气息以及小镇安逸生活。
  •     有点令人激动,尤其是前面几篇
  •     林达一向是我喜欢的~
  •     林達的旅行文章,其實寫得是歷史,是文化,是深沈的省思,是對生命的咀嚼。
  •     可能是行纪的缘故,很多我想看深入的地方戛然而止
  •     挺不错的,作者没有强加自己的思想,只是一个个故事讲述美国的总总~~
  •     还不错,和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类似,都是用一些小例子引发出对美国社会体制的一些说明;不同的是这本书很多时候是以作者旅行中经过的某地作为引子。涉及法治的成分更多,读起来还挺有趣味。
  •     咖啡桌读物,早餐读物,厕所读物,薯片读物 whatever...
  •     读书计划之【读CUHK必读的书】
  •     走路那部分读完了,如果早点读多好,会提起好多旅行的兴趣。
  •     原来民主可以这样~~~
  •     我看书不喜欢一次性看完,这本书我看了一个星期。看中国2K年历史就抗战时候哭过,看美国200多年就觉得受不了了,中国2K年都是给上位者,给让中国变成文明古国的大人物,可是这本书里,我看到普通美国人,看到不是从小被灌输的ZBSH没有人情,而是看到他们身上的小爱,大爱和血性。
  •     orz,神
  •     花了无数个中午或晚上零散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读完,战线太长以致于不能清楚地回忆起全部内容,但那些有这本书陪伴的所有时光,现在想来都非常的珍贵。即使在鸡飞狗跳的忙季,也有那样十几分钟的静谧午间是在读它中度过,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     林达的书总是给人一种深厚感,穿越时间的历史或许这样写才有意思。或许有意思的不是历史,而是正义从未缺过席。
  •     一个以前不怎么了解的美国。一段段小的历史片段。
  •     也想去那么多的地方,带着自己的思考,给四星是因为美国体制自然也有难受的地方,却感觉作者未能评论用力,可做调剂,但也可能有所误导
  •     美国传统的缔造。
  •     林达有点不够用了呢。不过当作导读还是很有价值观
  •     句子比较短,适合自己读,边看边唏嘘,一个历史悠久,一个几百年的历史,一个在拆各种故居,一个珍爱着历史,不懂~
  •     见语文摘抄98。
  •     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感动于每个人对国家对历史的责任 宁可放过十个,不可滥杀一人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 想读些关于中国历史的好书
  •     美国历史的快餐,还是很有趣的。
  •     一段回忆,和新的开始
  •     讲的是美国历史,恶补吧孩纸
  •     从此以后,就是林达的忠实粉丝了!!!
  •     像一本目录 美国的目录
  •     港大中文系推荐的书,就拿来读了读
  •     很多美国的典故,非常好
  •     希望有一天能带着这本书,去看看那些地方
  •     美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法律……很喜欢的一本书,在行走中没有忘记思考……对美国的那些小镇心驰神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