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想十讲》书评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100107482
作者:段永朝
页数:449页

笔记:“文化未决”的六十年代,反叛思潮与互联网思想

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越战、马丁路德金遇刺、法国红色的“五月风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非洲独立运动、日本崛起、拉美革命、结构主义思潮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反叛权威”的思潮大面积席卷。60年代,政治家在青年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政治声誉跌落谷底,西方世界的青年普遍有种厌倦感与破灭感。其二,技术上,19世纪进步主义许诺的机器带来美好生活的愿望远没有实现。环境破坏、生态灾难是,1962年美国学者雷切尔卡尔逊发表《寂静的春天》震惊全球。其三,消费社会的崛起。社会上一些虚浮的过度消费,符号大于内容的享乐主义,日渐疏离的亲情……传统朴素的社会信念分崩离析,过度营销与过度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的生活就是更快的消费,颓废、悲观、无助、荒诞的感觉四溢而出。5月风暴1968年5月法国版“文化大革命”是这一思潮的集中爆发。5月风暴的导火索据说源自1968年1月,时任法国政府青年和体育部长的弗朗索瓦.米索福至巴黎大学南泰尔学院为游泳池剪彩,社会学系22岁的徳裔学生提问:“为什么您从不谈论学生们在性方面的问题?”米索福傲慢回答:“你可以去水中败败火。”此回答立刻引起学生不满,“这是法西斯官员对学生们所能做的唯一答复”。青年反抗由此开始,学生们认为高高在上的官僚们除了板起面孔训戒,毫无体恤之心,也毫无平等之姿。 塞纳河岸拉丁区沸腾了,学生们走上街头,随后知识分子被卷入,哲学家萨特就走在游行队伍前列。英国作家塔吉克.阿里和苏珊.霍特金斯的曾著书《1968年:反叛的年代》。1968年发端于法国巴黎的5月风暴,其实只是西方思潮的一次社会运动,纠其深层的原委,需要去看后现代思潮的交织与涌动。理解互联网思想,后现代思潮是绕不过去的文化背景。与其说互联网脱胎于工业社会,不如说互联网脱胎于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反叛。六十年代的思想根源第一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17世纪的启蒙运动灌输的一个信念是:理性=科学=进步,人是理性的人。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现代化”,即利用科学与技术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现代城市生活。现代性则是对这一进程所蕴含理念的概括,核心内容是:相信笛卡尔奠定的主客两分的世界观,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相信理性倡导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理性的最好证明。而后现代思潮,并非字面“现代性之后”的意思,而且对现代性的思考与反叛。用韦伯的话来说,现代性导致了人的奴役。原本是解放人的力量,反而成为奴役人、异化人的枷锁,这是启蒙运动始料未及的。电影《摩登时代》形象刻画了大规模生产,机器流水线工业化,人异化为螺丝钉附着于机器的生活形态。第二是建筑和艺术的反思。对现代性的张扬和批判很大程度上源于艺术。相较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风格,梵高时代的艺术进入了一个拐点。印象派画家们发现其实他们没有办法“客观如实的描写自然”,光影随时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一刻是静止的。19世纪后期出现的立体主义、抽象派常人难以读懂的涂鸦的背后,涌动着无以名状的焦虑、惶恐和情愫,仿佛撕裂着的身体和分裂的精神。有个故事,1917年英国艺术家杜尚有次参加艺术展,他提供了一个名为“泉”的作品。这其实是他用过的一个小便池,做了支架贴上标签,签上自己大名,结果展品大获成功。杜尚在回答询问着时解释:艺术品,就是被安置在艺术殿堂里的东西。伴随着工业资本主义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艺术家率先感受到主客分离的割裂感。根本不存在任何一个“毫无打扰”的旁观者,我们与世界深深镶嵌在一起而浑然不觉。到底是什么给了某些人优势地位呢?艺术家开始这样反思世界。第三,告别本质主义、还原论的哲学思想。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流派众多,理论丛生,概括要旨即世界本源与人的问题。本体论思考世界本源,认识论回答的是人如何认识世界。胡塞尔之后情况发生了转折,史称现象学转向。哲学思考可以暂时搁置对本体问题、认识的可达性问题等终极问题的叩问,转头直面丰富多彩的表观世界,这个转向意义非凡。存在主义借助现象学的方法,认为那种“本质观”压根就是呻吟,萨特干脆说“存在先于本质”,只有活生生的存在是值得思考的,并且思考的方式不是旁观,而是卷入、陷入。波兰尼说“寓居于中”;海德格尔说“此在存在”,都是这个意思。告别本质主义与还原论的哲学思想,在六十年代以街头涂鸦、反讽艺术的行为艺术表演方式上演。思辩的哲学让位于行动的哲学。世界需要彻底清理本质主义的遗毒,因为它曾经太深入人心了,太名声显赫了,以至于街头老太太,她可以不识字,但她会信誓旦旦的称“人要相信科学!”第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三个丧失”:确定性的丧失、威权的丧失和意义的丧失。确定性作为一种信仰,认为世界背后一定存在物理天道,一定有所谓因果报应。20世纪量子力学、相对论出现之后,确定性日益走向松动。其次是威权的丧失。权力是中性一点的语汇,威权是权力的政治化,将权力涂抹成所需要的色彩确保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威权丧失后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世界将会怎样?是否会混乱不堪这些都是自然的焦虑。意义的丧失,并非说无意义大行其道,也不是否认意义的存在,而是说意义的表征方式。指的是“脱离语境”,“抽离上下文”的所谓的“坚固的,恒长的意义”,恐怕一去不复返了。既然我们对宏大叙事找不到答案,既然我们无法获知确凿无疑的真理,那就把它搁置起来。丧失并非遗弃,搁置并非置之不理。马克•波斯特有句话:六十年代是一个“文化未决的年代”。六十年代一下子打破了思想的坚冰,冒出了千奇百怪的各色思想,没有哪一种能占据优势地位。人们在适应不确定性的世界,适应威权崩塌、意义丧失的世界,这需要全新的语言系统,全新的感知界面。所谓互联网的开放精神,正是得益于六十年代丰富的思想氛围。六十年代的思潮与权威、国家至上主义是有尖锐的对立和冲突的,只不过这种冲突,在当年的历史情境下,是用非常有趣、反讽,非常摇滚的方式展现出来。


 互联网思想十讲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