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本·拉登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48414124
作者:[美] 彼得·伯根
页数:232页

后记

纪实类作品创作是两种矛盾体的结合。你既要耐得住孤独寂寞,因为没人会帮你写,你还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安德鲁·拉波维奇自始至终参与本书编写,包括进行调查研究、考证事实、添加脚注以及翻译法文材料。珍妮弗·罗兰也参与调查研究、事实考证、为手稿添加脚注以及翻译阿拉伯语材料,她的照片研究也做得相当出色。在新美国基金会(以下简称新美国,译者注),我有幸能与安德鲁和珍妮弗这两位睿智而富有条理的搭档合作共同完成本书创作。安德鲁目前在华盛顿一家公司分析北非问题,我们日后将会看到他更多的分析成果。    我在华盛顿特区的新美国工作了10年。我庆幸自己能与新美国主席史蒂·科尔先生合作。他天赋聪颖却为人谦逊。他身上所体现的职业道德、正直与领导力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感谢新美国的同事帕特里克·多尔蒂与布赖恩·菲什曼,他们与我都是国家安全项目组成员。感谢西蒙·弗兰克、丹尼尔·麦克斯韦、特洛伊·施耐德、斯蒂芬妮·冈特、费兹·史密斯与瑞秋·怀特,他们在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感谢实习生特里斯坦·伯尔尼、盖伦·彼得鲁索、凯尔思·格林沃尔德与埃里克·费尔戴恩,他们为本书撰写进行相关研究。还要感谢克里斯蒂娜·萨特科夫斯基。    作家兼穆斯林国家著名的民意测试专家肯恩·拜伦对手稿进行细致的阅读,并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建议。安全专家安德鲁·马歇尔对如何更好构思本书提出关键建议。感谢两位的指导与友情支持。    我要特别感谢《纽约客》杂志的尼克·施密德尔、美联社的金伯利·多齐尔与亚当·戈德曼,他们为本书阿伯塔巴德突袭行动及获取关键情报的章节提供大量帮助。    巴基斯坦的纳齐尔·巴特少将与已退役的准将扎法尔·伊克巴尔也为我提出宝贵意见。感谢你们明智的建议与友情支持。还要感谢哈立德·汗、海什基与伊赫桑·汗。    同时还要感谢自由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多亏了他们的帮助。我前三部基地组织与本·拉登的作品得以出版,从而为撰写本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尤其要感谢本书编辑多米尼克·安菲索。感谢鲍利海出版社的威尔·苏尔金与斯图尔特·威廉斯,他们策划了本书在英国的出版事宜。我还要感谢本书的出版商丹麦政治报出版社、荷兰图书大厦出版社、德国兰登书屋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挪威开普伦·达姆出版社与葡萄牙堂吉诃德出版有限公司。    感谢白宫的本·罗兹与杰米·史密斯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国防部的道格·威尔逊、乔治·李特博士、卡尔·沃格、约翰·柯比上尉、塔拉·里格勒、鲍勃·麦哈勒和詹姆斯·格雷戈里中校对我的支持。此外,我还要感谢以下人员,他们是中情局的普雷斯顿·高尔森、辛西娅·拉普、詹妮弗·杨布拉德与玛丽·哈尔夫;感谢国家反恐中心的卡尔·克罗普夫: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的肖恩·特纳与迈克·伯明翰;特种作战司令部的肯·麦格劳:副总统办公室的亚历山大·汗;国务院的菲利普·莱因斯和卡罗琳·阿德勒:国防情报局的苏珊·斯川德娜斯基:海军上将马伦办公室的萨拉·蔡斯与萨莉·唐纳利:麦克克里斯托将军办公室的邓肯·布恩与塞缪尔·艾尔斯与阿富汗的埃里克·根胡斯上校。感谢帕特里克·巴克利中校、乔尔·雷伯恩中校、费瑞尔·高瓦斯里与汤米·维特。    感谢努托皮亚制作公司的简·鲁特与菲尔·克雷格,他们为我提供纪录片《追杀本·拉登》中白宫采访的完整文字记录,这部珍贵纪录片最终在历史频道播放。感谢《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克里斯蒂娜·兰姆,她提供了本书中参加突袭的海豹突击队携带的卡片信息。感谢金·索普制作优良的地图,也要感谢基思·辛金格。    感谢安德森·库珀、埃里克·格雷汀斯与史蒂夫·科尔协助我审阅手稿,我很欣赏他们的工作方式与处事风格。还要感谢书中所有接受采访的人。    自1990年加入CNN,我前后担任过多个职务。能与众多优秀记者、管理人员、制片人与编辑共事多年是我的荣幸,特别是帕梅拉·塞拉斯、理查德·戈蓝、查理·摩尔与安德森·库珀。还要感谢目前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负责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亨利·舒斯特,我们有着长达15年的合作与友谊。    感谢故事馆制作公司与制片人西蒙·爱泼斯坦为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奥萨马·本-拉登人生的最后岁月》为本书提供大量信息。我还要特别感谢该片的执行制片人,也就是我的妻子特丽莎·马比勒,她在怀孕5个月时仍然前往巴基斯坦参与制作。感谢国家地理频道的迈克尔·卡西奥、金·伍德沃德与杰克·史密斯,他们为该纪录片增色不少。    感谢史密斯·理查森基金会的马林·斯特默基与开放社会研究所的南希·张,他们为新美国基金会的项目提供资金。还要感谢新美国国家安全项目咨询委员会主席奇普·凯与法里德·扎卡瑞亚·他们对我提供大力支持。同时感谢咨询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包括安妮·玛丽·斯劳特、弗雷德·哈桑、汤姆·弗雷斯顿、鲍勃·尼豪斯与克里斯·尼豪斯。还要感谢利雅卡特与米纳·艾哈迈德。    撰写本书之前,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相关作品。我很感激《新共和》杂志前编辑富兰克林·弗尔,我的作品在他的帮助下得以发表;感谢现任编辑理查德·加斯特,他多次为我的作品润笔。感谢《大西洋月刊》的卡伦·墨菲、《名利场》的韦恩·劳森、《华盛顿邮报》的卡洛斯·德洛萨达、《时代》周刊的里克·斯坦格尔、《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阿兰·亨特、《每日电讯报》的罗伯特·科尔维尔、康·考夫林与莎莉·查特顿。    感谢导演格雷戈·巴克选择本书作为HBO院线放映版的剧本,还要感谢制片人约翰·巴特瑟克与朱莉·戈德曼。我期待该片能大获成功!还要感谢游乐园娱乐有限公司的科林·卡伦德和马克·戈登对本书的关注。    感谢《外交政策》的苏珊·格拉瑟、布雷克·霍恩谢尔及本杰明·波克尔对阿富巴频道的支持。感谢开普勒演说家的克里斯·克利福德与香农·卡拉布里亚以及克拉克·福斯多年来的建议与帮助。感谢福特汉姆法学院国家安全中心的卡伦·格林伯格提供的法律咨询与友情支持。    感谢詹克罗·内斯比特联合出版公司的蒂娜·班尼特。蒂娜既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重要伙伴。她担任我的代理商近10年。蒂娜是业界公认最好的纪实类书籍代理商。本书能够被她代理令我感到万分荣幸。此外,我还要感谢詹克罗公司的斯维特拉娜·卡茨。    感谢伯根、马比勒、古尔德、塔卡克斯与考夫林多个家庭对我的支持。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岳母阿尔韦塔·马比勒。皮埃尔出生后那个月,多亏了阿尔韦塔到我家帮忙,我与特丽莎才得以渡过难关。要是没有你,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昨晚你睡得好吗?)    感谢皇冠出版集团卓越的工作团队,感谢莫莉·斯特恩、大卫·德雷克、安斯里·罗斯纳、杰伊·索恩斯、朱莉·赛普勒、马修·马丁、罗伯特·斯艾克、琳达·卡普兰与瑞秋·贝尔科维奇。特别感谢助理编辑斯蒂芬妮·陈,她为本书插入精美照片。文字编辑珍娜·多兰对本书的多个细节进行修改,表述得更加准确:公关主管佩妮·西蒙在宣传本书时不仅工作效率高,还带来几分幽默。    从许多方面来看,本书都是我与编辑瑞秋·克雷曼共同的劳动成果。自首部本·拉登作品出版,瑞秋便担任我的编辑。我将耗时10月之久的首部手稿交给她,一周之后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瑞秋审查本书时,理解力超群,尤其注重书中细节。她可谓是“编辑中的编辑”,工作态度严谨。对书中每处都会字斟句酌。尽管手上还有其他几部重要作品,瑞秋编辑本书时游刃有余,显得轻松自如。我衷心希望我们能够再次合作!    最后,我要感谢妻子特丽莎·马比勒。感谢你反复审读本书并与我讨论其中细节,没人能比你做得更好。我还要感谢你在怀有身孕时仍然与我前往巴基斯坦进行调查。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儿子皮埃尔,他是我们重要的结晶。我深深地爱你们。

作者简介

《追杀本·拉登》是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军事纪实类文学作品。讲述了美国追捕本·拉登过程的始末。
《追杀本·拉登》一书揭开了“9·11”之后美国特种部队参加阿富汗战争和搜捕本·拉登的内幕。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独家披露的曲折内情,使本书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表现力。作者以生动的描述,清晰地勾勒出本·拉登在9·11恐怖袭击后的动向,重现了这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花费最高的追捕行动。
哈尔滨出版社推出的《追杀本·拉登》一书,内容真实,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可读性强,可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这场声势浩大的重大事件

书籍目录

本书小札1 序言安逸退隐5 第一章9·11事件前后19 第二章托拉博拉之战37 第三章荒野中的基地组织49 第四章基地组织东山再起59 第五章追捕方案65 第六章逼近信使81 第七章奥巴马宣战91 第八章剖析线索103 第九章本·拉登最后的日子115 第十章秘密勇士125 第十一章行动方案137 第十二章最终决定159 第十三章不要开灯171 第十四章余波187 尾声日益衰落的基地组织201 致谢211

编辑推荐

《刺杀本•拉登》编辑推荐:同名美国大片正在各国热映,历经十年,两场战争,一个目标 由唯一采访过拉登本人的西方记者亲述 揭秘史上最大规模的搜捕行动。

前言

这里是绝佳的藏身之处。轻轻眯下眼睛,眼前青色山峦上整齐排列的房屋以及阿伯塔巴德周围环绕的群山令人想起瑞士,或者德国的巴伐利亚。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这座巴基斯坦山城海拔4000英尺,有50多万人口,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涌向中国边界。这座小镇建于1853年,创建者英国军官詹姆斯•阿伯特在英俄两国争夺中亚霸权的“大博弈”①中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身为殖民地行政长官,阿伯特少校却在当地深得民心。离职时,他甚至为小镇作诗一首。小诗的言辞虽然笨拙,字里行间却情真意切:曾记得来到这儿的那一日,嗅着阿伯塔巴德空气中的芬芳……今日我怀着沉重的心将要离别,脑海中对你的回忆将永远不会淡忘。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彼得•伯根 译者:刘苗苗 王巧彼得•伯根是一位纸媒和电视记者,在华盛顿区新美国基金会担任国家安全研究项目主任,是纽约大学法律和安全中心的研究员以及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国家安全分析家,曾在哈佛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执教。是唯一采访过奥萨马•本•拉登本人的西方记者,共写过三本关于奥萨马•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书,三本都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他和妻子特蕾莎•梅波,一名纪录片制作人,以及他们的儿子一起住在华盛顿特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真正的亮点在于充实的内幕详情……巴基斯坦消息人士所提供的消息使得伯根对于本•拉登的家庭生活有了新的见解……还有海豹突击队突袭行动的详细情况……让读者们手不释卷。伯根把这次突袭行动放进一种更大的情报框架里,巧妙地再现了那个紧张得让人心跳加速的夜晚。所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能使这一大胆的行动最终得以胜利完成的策划……伯根的书已经是那些国家安全迷和反恐记者们的必读之物。而《刺杀本•拉登》更是达到了一种更高的高度……伯根实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光辉业绩:他用新的观点叙述了本•拉登之死,在书中创造出一种真正的紧张刺激,在今后的几年里这本书都会是一本大家喜爱的必读之物。”——《华盛顿邮报》“内容扣人心弦……伯根十分重视终身难忘的切身体验。他的叙述带有权威性……书中还有大量令人满意的评论,非常值得一读。”——《经济学人》“相信你会一口气读完了它。这是本很重要的书,你应该尽快读一读……伯根详细描述了这场突袭行动的每一时刻,让人紧张的透不过气来。”——《俾斯麦论坛报》“在彻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记载了美国长达十年追踪并击毙本•拉登的艰难历程,并详细叙述了这一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决定……本书超越了一般主题,为我们展示了这些全力以赴的人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最佳做法……并提出了双方最有争议的问题,不带有任何偏见或动机性……具有权威性,令人信服。”——《赫芬顿邮报》“《刺杀本•拉登》中某些具有启发性的章节是关于情报分析人员努力想拼凑出一种有关本•拉登下落的‘工作原理’……描述奥巴马政府内部争执的部分也是其魅力所在。”——《纽约时报》“扣人心弦……引人注目……精彩地记录了本•拉登的生活和活动情况,基地组织在9•11后的运作,以及美国政府如何成功追踪到这位世上最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头目。”——《华盛顿时报》“公正无偏见,带有权威性……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增加了事情的背景资料以及对事情的看法……伯根在讲述故事方面可信度高。”——《迈阿密先驱报》

名人推荐

“伯根的《追杀本•拉登》是本引人入胜的书,内容充实新颖,他以独特的观点叙述了搜捕并击毙本•拉登的过程。只有伯根这位美国最著名的反恐主义作家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带有力量和权威的书——这是一次大的胜利。”——史蒂夫•科尔,《幽灵战争:从苏联入侵到2001年9月10日的中情局、阿富汗和本•拉登秘史》作者“经过十年的勇气和决心、斗智斗勇、艰苦努力、不怕困难,才最终有了‘海神之戟’行动。伯根《追杀本•拉登》抓住了精髓,不仅内容引人入胜,也带有某种历史权威性,他透露了本•拉登自我封闭的最后岁月、负责追踪本•拉登的中情局情报人员之间的争论、最后击毙本•拉登的海豹突击队训练情况等等细节。想要知道关于这位全球通缉的恐怖主义分子最后如何被绳之以法,这一定是必读之书。”——艾瑞克•格雷腾斯,《雄心和铁拳:人道主义教育,海豹突击队员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追杀本•拉登》紧张刺激,彼得•伯根用他精彩的报道向我们揭示了从未见过的景象:奥萨马•本•拉登最后藏身处四面高墙内的情景,这场苦苦追捕这位基地组织策划者的英勇行动背后的内幕。”——安德森•库珀,美国有线新闻网主持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有关本·拉登已死的猜疑在2002年11月12日晚上10点发生逆转。半岛电视台驻巴基斯坦总编艾哈迈德·扎伊丹的手机上接到陌生来电。电话里,操一口巴基斯坦腔英语的男子说:“我手上有些有趣的东西和独家新闻线索。我们在伊斯兰堡酒店背后的麦乐迪市场见。”路上暴风骤雨,扎伊丹驱车来到指定地点。往日,麦乐迪市场挤满顾客与小贩,但在这萧瑟的秋雨之夜却空无一人。扎伊丹刚迈出车门,一位面蒙围巾的男子向他走来,递给他一盒录音带,说:“这盘带子来自奥萨马·本·拉登。” “稍等。”扎伊丹话刚说出口,本·拉登的信使就迅速消失在雨夜,和来的时候一样神秘。回到车上,扎伊丹将录音带放入车载播放器,里面传出的声音正是本·拉登,也是他在托拉博拉之战中生还的铁证。对半岛电视台而言。这绝对是独家新闻。 回到办公室,扎伊丹立即把这盘录音带传给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总部。“本·拉登还活着”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录音带里。本·拉登对追随者近日成功发起的一系列恐怖袭击表示祝贺,其中包括轰炸突尼斯的犹太教堂、以人体炸弹袭击驶离也门海岸的法国油轮以及印尼巴厘岛上两家夜总会。200名西方游客在爆炸中丧生,其中大多为年轻游客。这些有力证明了本·拉登“尚在人间”,而之前认为本,拉登在托拉博拉之战中重伤致死的谣言也都烟消云散。公开录音带的当晚,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立即打电话给白宫的布什,告诉他本·拉登依然健在这个坏消息。 本·拉登还活着,可他人在哪里?9·11事件过后最初几年,美国政府一致认为他躲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附近,基地组织在经历过托拉博拉战斗后得以在那里重建。也有情报官员认为他或许生活在巴基斯坦偏远的北部,在人口稀少的吉德拉尔山区。一方面,本·拉登2003年的录像中出现的树种属吉德拉尔地区特有:此外,估算录音带从本·拉登手上传到外界(譬如半岛电视台)需要的时间基本吻合。一般情况下,本·拉登评点重大新闻的带子传到外界需要三周左右,但也有例外的情况。2004年12月初,基地组织沙特分支袭击了美国驻吉达领事馆,五位领事馆工作人员身亡。一周之后,公众就看到了录像带里扬扬得意的本·拉登。或许他并不在地处偏远的吉德拉尔?


 刺杀本·拉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真正的亮点在于充实的内幕详情……巴基斯坦消息人士所提供的消息使得伯根对于本•拉登的家庭生活有了新的见解……还有海豹突击队突袭行动的详细情况……让读者们手不释卷。伯根把这次突袭行动放进一种更大的情报框架里,巧妙地再现了那个紧张得让人心跳加速的夜晚。所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能使这一大胆的行动最终得以胜利完成的策划……伯根的三本书都已经是那些国家安全迷和反恐记者们的必读之物。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内容惊险刺激,披露了很多细节,书中还详细演绎了海豹突击队是如何干掉本拉登的,美国的军事实力真不是盖的!
  •     这次行动体现了奥巴马的决断力。
  •     据说彼得伯根挺有西方文化自恋情节,而且其思想也渗透到这本书里,但是我还没看
  •     讲诉了911以后,10年中情局追捕本拉登大概的过程,不知道有没有删节
  •     这是本很好书,大家应该尽快读一读,书里详细描述了这场突袭行动的每一时刻,让人紧张的透不过气来。非常值得一读!
  •     精彩
  •     内容详实,入市的反映了本拉登作为一个人的真实的一面。作为纪实文学来说很不错。如果能写成小说,将会非常吸引人。建议由“福*赛福斯”来操刀。
  •     看完这本再去看电影《猎杀本·拉登》和《海豹六队:突袭奥萨马本拉登 》也不迟
  •     还没有来得及看,不过看了下目录,觉得还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