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媒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530211838
作者:叶广芩
页数:490页

作者简介

《状元媒》著名作家叶广芩的最新长篇小说,是作者家族系列作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之作,讲述了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促成了皇室后裔父亲金瑞祓与平民母亲陈美珍的婚姻,由此而引发了金家大宅门里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故事。以小格格“我”的视角为轴线,冠以十一部京剧戏名而写成。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跳跃性地写了背景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对于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这类话题人们似乎总是说也说不完……那些个细节,那些个欢乐,那些个拾掇不起来的零碎,如同一瓶陈放多年的佳酿,夜静时慢慢品来悠远绵长,回味无穷。作者动用了她最独特、最难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构思精巧、精心创作而成。叶广芩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与研习和对世事交变的经历与敏锐感知,促成自身修养所具有的学识与胸襟,加之现实主义浪漫的艺术风格,都赋予了这部作品非比寻常的文字魅力。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作家家族系列小说的登顶之作。

书籍目录

跳加官(代序)
第一章 状元媒
第二章 大登殿
第三章 三岔口
第四章 逍遥津
第五章 三击掌
第六章 拾玉镯
第七章 豆汁记
第八章 小放牛
第九章 盗御马
第十章 玉堂春
第十一章 凤还巢
后记

内容概要

叶广芩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著有长篇小说《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等,长篇记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北京市建国50周年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青木川》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优秀长篇小说奖、陕西“五个一”优秀文学奖。


 状元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这两本书的写作手法是类似的,可看作一个系列的作品,状元媒可以算作是采桑子的一种延续,从家族内天潢贵胄的命运延续到家族外普通平民的生活,但状元媒比采桑子更接地气,更让读者亲近叶广芩作为满族大姓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在采桑子的行文中从骨子里透露着一种自持清高的贵族血统,就像她开篇写的大格格与宋家二公子的结合,宋家有钱有势,而金家虽然在当时已经没落了,但是他们仍然打心眼里瞧不起这暴发户式的宋家,在与宋家的交往中,金家也要流露一种不屑的情绪,处处要显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哪怕宋家二公子有才有貌,他们也觉得宋家是俗不可赖的,委屈了金家的大格格,而金家的男人们,似乎大多都没什么正经职业,他们的生活好像就是提着鸟笼子四处溜达,唱唱京戏,玩玩古玩,你都不知道他们在靠什么生活,老姐夫终日练功,老二,老三,老四就和柳四咪,黄四咪厮混,金四爷则是在自家院子里搭台子唱戏,除此以外,他们好像就没别的事情可做了,整个家族的生活就像飘在半空中,离我们太远了,使得整本书的创奇色彩更浓而状元媒的故事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写的也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比如母亲,一个南营房的大龄丫头在命运的安排下做了金四爷的续弦夫人,从此让这个大宅门内的家族有了一点南营房的生气和活力,比如莫姜,懿妃娘娘的贴身丫鬟,因为清室的垮台,只能到宫外靠自己的手艺自谋生存,又比如张安达等等,普通人的故事更具有一种感染力,给读者内心的那种刺激更加强烈,同时叶广芩在状元媒中不光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个让我们感动落泪的人物形象,也用一些笔墨去写了时代的变化,母亲,一个底层社会的弱女子尚且因为丈夫虚报岁数而远赴天津找媒人讨说法,而年轻貌美的博士生博美却为了追求个人价值更大化,甘愿为一个大他二十多岁的男人做小,当赫鸿轩和五哥患难中愈显兄弟情深的时候,赫兔兔却将他爷爷和奶奶的定情玉镯戴在了一个满脸是孔的男人的手腕上,当知青们可以为了治好别人哥哥的病去刑场偷活人脑子,而当“我”老凤回巢想要邀请自己的好友参加了自己的六十六大寿时,却是十个电话八九个来不了,最后竟然叫来了给自己装修的老丁来凑热闹,这何止是一种生活的变化,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变迁,短短几十年,我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升,可是你还能看到像莫姜那样的女人吗?为了照顾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丈夫,哪怕这个丈夫只是别人指婚的,她依然为这个男人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你还能看到像张安达这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吗?就因为老姐夫为他乡下的老娘送过几个小钱,张安达至死都不忘老姐夫的恩情,你还能看到王利民和三姐那样纯粹的人吗?为了祖国的命运,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是啊,时代在前进,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便利,可是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可是人却滋生了贪婪~~~这何尝不就是作者在后记中所发出的那几声叹息了
  •     去年将一本《采桑子》送了人,之后多次上当当订货,一直出于缺货状态。前几日再上去看货补了没有,却意外发现叶广芩有新作问世——《状元媒》,讲述的还是金家往事。欣喜异常,赶紧定购了。拿到手后,才发现书是今年4月份初版,而我拿到的这本,已经是今年8月第三版了。同样还是讲京城大宅门金家的故事,《状元媒》在谋篇布局上,一如《采桑子》的工巧精致。后者是将一阕纳兰词,分拆了八句,写成八个既独立成篇又有线索互为勾连的故事,而《状元媒》中收纳的十一则故事也是如此。自第一章《状元媒》开始,故事依次以传统戏名冠之。即连作者的代序,也以戏曲开场前加演的舞蹈《跳加官》命名。从词牌再到戏曲,这似乎在昭示着,这一回金家大宅门儿里的故事,放低了些贵族身段,接上了平民百姓的地气。事实也正是如此——由末代状元刘春霖作媒,“镇国将军”金四爷娶了南营房穷人家的大龄女儿盘儿。这一段姻缘,从此使得金家大宅门里既不缺乏贵族礼数与讲究,却也凭添了几分平民化的人情宽厚与泼辣坚韧。与读《采桑子》不同的是,《状元媒》让我感到更加刻骨的无奈与悲凉。作者从父母的姻缘故事开始讲起,直讲到自己老凤还巢。当作者回到故土安家,姊妹兄弟俱已不在,独留其孑然一身。心灵故园何方?万里云遮断。无论贵族也好,平民也罢,裹挟在大时代的洪流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身不由己。尽管还是人物群像刻画,但比起《采桑子》,作者在《状元媒》的写作中,加进更多对人情的品味,也显示出更多面对内心的忠实。很多人物,几乎能够一下子镌刻到我的心里,如钮七爷,青雨、大秀、莫姜等,更有些人物,他们的某些细节一旦念及,我的眼里便忍不住涌出泪,我不敢再去重看文革里作者父母双双自尽前的那一段,那个南营房出身美丽善良又能干的母亲,即使没什么学问又怎样,她活得那样有原则有人情味却又那样泼辣硬气;我也钦佩那个使人打心眼儿里尊重的太监张文顺,活得那样有心气儿,临去前依旧还惦着旁人对他的滴水之恩,不忘以涌泉相还;还有五哥,这个金家最为叛逆桀骜的人物,他心里头的爱比谁的都多,因知道母亲探三姐不成而乔装成警察去监狱探望,回来却雪夜冻死街头,他是金家不肖子,去后吊唁者却上至高官名人下至贩夫走卒,足见是性情中人。作者在《后记》里惆怅,“面对着依旧辉煌的东岳庙琉璃牌坊,我体会到了以往生活细节逝去的无奈和文化失落的不安。”让人不安无奈的仅仅是逝去的生活和失落的文化吗?不,时代变迁,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人的价值观。当年作者的母亲、南营房穷人家的丫头,在自己名份不明、夫君虚报岁数时,尚不惜远上天津找状元媒人讨个公道;而数十年后,作者那学历高、相貌美的侄孙女博美,为追求所谓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不惜给一个年纪大过她二十几岁的人做小。尘世就是一场不灭的喧嚣与热闹,最珍贵的东西永远不是表面的浮华与醉生梦死的享受,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亲,是温情,是良善,是坚韧和自尊,是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一场《状元媒》,数十年跌宕岁月,掩卷时也只是欲语还休,感叹天凉好个秋。
  •     只看了《大登殿》。对文中“我”对博美行为的评价非常反感。博美的行为不可取处在于她的情人是有妇之夫。虽然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男的是个贱货,但博美做小三的行为是有意地伤害她情人妻子,这是她应该受到谴责的地方。但叶广芩对这只字不提。前前后后谴责博美全部都是说她甘愿做小,低人一等,乃至她送的围巾都成了“小老婆色”(恕我爆粗,真TM荒唐。首先不说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小老婆这个概念,按叶的狗P逻辑,沾“小老婆”的东西就全TM“小老婆”了?)。叶广芩自己说:“借《大登殿》来回顾一段姻缘,回顾母亲的性情,姻缘在其次,目的是将老辈的信念传达给今人”。她想传递的信息就是女人不能做小,一定得做大?如果博美傍的大款为了她跟妻子离婚了,那博美的行为在道德上就完全正确了?真恶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贯的好看。但我心里巅峰之作是采桑子。
  •     小说好写,京味儿小说不好写。 从小在北京长大,只会说普通话,纯正地道的北京话,说的人越来越少,听到的更少。少了语言的滋润,少了四合院的风情,连前门大街也中不中洋不洋了,这样的北京,即便有鸟巢水立方,有盘古大观国贸三期又怎么样,您的底蕴呢? 看罢《状元媒》,几多感慨。那些老北京的人和事如此亲切平凡又传奇动人。也只有这座城,这里的人会经历这些事,说这样的话。因着历史际遇,因着满族血脉~沏一壶茉莉香茶,慢慢品,好书细细读,这样有韵味的书实在少,也只有真正经历过风云起落的人才写得出~
  •     感动过后又有反思
  •     原来作者真是叶赫那拉氏格格,是小说里的“耗子丫丫”。书中两个情节印象深刻。揣着一块血布的五哥冻死在桥下,另一个是张安达过来金家大院“辞路”——“辞路“这一传统的旗人规矩,简直让我着迷。
  •     像是老友的茶余饭后闲聊,娓娓道出一个大家族的兴衰。看似寥寥几笔的写意,勾画出民国到文革的老北京
  •     采桑子2.0,故事之外没什么大意思,逍遥津还挺好看
  •     用语感觉比《采桑子》的要好,但个人比较西瓜《采桑子》里的故事。
  •     数次热泪盈眶,钮青雨啊~不过真是自小的格格身份,老太太真的好爱数落她身边的人,文革那几章是快速阅过的。
  •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喜欢他大肆意的生活,喜欢每个人的生活。
  •     最好看的京味小说
  •     的确是写别人的更好些,尤其喜欢写七舅爷&青雨、五哥&赫鸿轩、莫姜和张安达的几篇。
  •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     朴实而又有趣,感人却不造作,老太太唠嗑之升华,流水账顶级作品!
  •     前半本有些无趣。
  •     叶广芩的《状元媒》是她家族题材小说的集大成者,有自传的色彩,文学家经过艺术加工后虚虚实实,展现了从清末到当下,一个世纪以来贵族旗人,也有老北京小人物的命运画卷。小说由十一个故事组成,彼此独立,其中的人物又相互联系,每一个章节的注脚是一出京剧,主人公和金家有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联系,戏文本身意义映衬着人物的命运。同样的京味小说,老舍写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构建出他的市民世界,而叶广芩的皇亲身份,叶赫那拉家族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关注点集中在旗人的没落,写贵族里的小人物。叶广芩笔下的幽默十分温情,而老舍的幽默是绝妙的讽刺艺术。这京味小说缺了谁也不完整。
  •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品味和眼界变了,没有读《采桑子》时惊艳的阅读体验,醇厚不足,故事倒还好看。
  •     知青生活写得反倒很出彩
  •     前面很酣畅,后面略逊色。
  •     老北京,真是个有趣的地方
  •     在火车和飞机上断断续续地读完,碎片化的阅读导致印象也模糊了,记忆最深刻的是《豆汁记》中对美食和描写和厨子其人。《老凤还巢》读来悲凉,叶真的是有一段曲折的人生
  •     幽默诙谐时让人忍俊不禁,哀伤痛心时让人心里万分难过而说不出来。喜欢作者经历过苦难依然从容超脱,把人生看得通透,豁达。也许是遗传吧,骨子里的大家气质。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仿佛自己也成了耗子丫丫,一路走过多年春秋,物是人非
  •     看过《采桑子》就一定要看《状元媒》,都是相关的。如果不算后面写自己的章节,与《采桑子》同是满分。看来书还是写别人比较容易发挥一些,写自己就受制约了。
  •     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的更多,有趣生动~
  •     前边比后边精彩
  •     好看,欲罢不能
  •     叶广岑的家族小说(更像是散文)独树一帜,难以模仿,把满清遗贵的生活写得活色生鲜、韵味悠长。只有在特别的时代,特别的家庭,才能有这么复杂的感受吧。
  •     非常喜欢这本
  •     以我的功力,以我的水平,我无法对叶老师的《状元媒》写出长篇评价,但我只想说一句“写的太好了,非常有味道!”这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本好书!
  •     物非人非,不胜唏嘘。
  •     看先前书签夹的位置,当年大概看到掺有旧作就不想看了。这次索性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张爱玲写亲朋,冷静刻薄,白先勇写台北人,用笔深厚仁悯,都是一笔入魂的大作家。叶广芩写亲戚旧识,过于含蓄,觉得她欠缺凌厉,其实倒是她的风格。她写家族和《百年孤独》是殊途同归的,都指出了自己家族的冷漠。
  •     笑中带泪。七爷,青雨,莫姜……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而感人。
  •     逍遥津不拍电影可惜||这本写得最灵的是老五
  •     01.叶广芩是慈禧侄女隆裕皇后的本家,这身份让她遇到的人和事都格外有传奇色彩,能看到普通老百姓看到的、看不到的老北京风土人情,写出的小说不光有北京味儿,还透着一丝丝贵族气。她还有个本事,能把吃食杂物、中药医理、市井民风、俗语掌故,甚至她孩子的状况等等都穿插入文,且不让人觉得突兀。特别是这部长篇掺了京剧元素,京腔打得更圆了。
  •     2016年读——虽不及《采桑子》让人感触良多,但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     這是第一本, 然後就開始收集葉老師的其他作品來讀,包括她在小說月刊等雜誌上的作品都會買來看,哪怕只為了看她的一篇作品,從不覺得不值。 關於她家的作品幾乎都看過。 後來葉老師不在寫自家的事,在陝西開始關注環境動物秦嶺,那些作品也看了,但是還沒看看全,繼續努力中。
  •     看君已做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     发觉这本的一些情节和10年电视剧《茶馆》一样,一查果然那部剧的编剧也是叶广芩女士。同样精彩的情节用表演与文字两种方式演绎都让人感到震撼与惊心动魄。真的很喜欢很钦佩这位作家!
  •     文章很细腻的描写了戏剧的全貌,一个出生在戏剧家庭的苦乐,但旧语太多,很难读懂。
  •     半是历史半是人生的十一章故事,不是正襟危坐严肃谨慎的那种,而是跟戏文和坊间传闻掺在一起,听众是板凳上排排坐的眨巴眼孩子。从“状元媒”到“凤还巢”,由“林中兔”变成“蟾宫兔”的啼笑姻缘起,到幺女丫丫独归空巢而终,故事里出现的,大多是“末世遗民”一般的人物。镇国将军、御厨、太监、回城的知青、扎根的知青、一抷黄土埋了的知青,都像不可再生的物种,只此一份。回不去的故乡写起来最美好,对于“现代北京”里的人事,作者大都拿来映衬那个“老北京”的好了。北京话里的表达方式,跟东北的共通处很多,读起来别有趣味。
  •     满族遗老遗少,竟活生生地走了出来!
  •     四年前看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打五星,因为实在太喜欢这种老故事老生活,那时候的人都讲究而精细,礼性大,在随性的现代社会让我隐约看到曾经的瑰丽。四年后的今天再次重温,跟随故事走了一遍时间沧桑。文学思想其实真的是会过时的,作者表达自我的成分越多,作品的时代性越局限。
  •     大学时从图书馆看《小说月报》,里面有《凤还巢》一文,一读已停不下来,如获至宝。以后别人问我现代文学最喜欢谁写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叶广芩。如今读罢此书,心中仍是一阵悸动。老凤还巢,空巢…
  •     《逍遥津》和《小放牛》,这两篇最喜欢,一小潇洒一个悲情。当然叶广芩写美食也是一绝。
  •     过去和改变,总是让人感叹,滚滚车轮却是谁也停不下来,说起来,哪一代人不是这样怀念自己记忆中的人事物。
  •     终于读完了《状元媒》。几度掩卷几度喉头发酸。每个人物都那么丰满而又立体,鲜活得仿佛一打开书就跃然纸上。老派人物的讲究和洒脱、矜持和通达,让人看到他们时代大潮下的挣扎。最后一章《凤还巢》让人无限唏嘘,七哥那么好的人,温文尔雅,最终没能捱到丫丫搬回北京。丫丫是还巢了,空巢。
  •     挺好看的,就是不知道该当作小说还是传记。老太太真有意思,有些句子跳脱得比年轻人还不着边际,大概是大风象星座,但有几篇写家人和被那个时代留下的人比如张安达的文是真的能打动人。另外有些地方还会有种啊原来这就是有钱人生活的感叹。“大羹必有淡味,大巧必有小拙,白璧必有微瑕。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可以用这句话来劝解自己的完美主义
  •     不太记得是不是曾经看过,有些似曾相识。对北京这个城市也有些特殊的感情,曾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闲适美好的时光,虽然回头看,仍是惋惜虚度。叶广芩笔下的北京,是我们看不到的,属于旗人家族的老北京。最出彩的是那些畸零人,穷讲究,好面子,百无一用又傲骨铮铮。这是北京特有的文化,令人叫绝,却又染着暮色。这种积淀却使北京变得厚重,轻佻虚浮的商业文明,也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北京的底色。与某人聊天,欧洲文明也属于贵族文化,惟其不讲求实用,才能专注一趣。读完《采桑子》、《状元媒》,可不再读叶广芩了。
  •     到最后老写上山下乡实在看不去就搁置了好几天,还是逍遥津最好看。不过由于每一个短篇都是在某个时间点独立创作的所以最终攒出来这么一本书很容易章节间有重复交代。豆汁儿到底什么味儿啊,还有麻豆腐。
  •     一为迁客长安去,北望京师不见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