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记忆之宫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807060024
作者:[美] 史景迁
页数:406页

作者简介

史景迁此书原来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中译本,名叫《利玛窦传》,但是翻译颇不如人意。现在这个新译本,在译文方面应该有所改进。关于利玛窦,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甚多;光是传记,就已经有法国人裴化行、日本人平川佑弘和中国人罗光的好几部了。从深度上说,史景迁这本书未必后来居上,但是在故事性方面,他肯定会多下些功夫。本来,生动的描述就是史景迁的擅场所在。

书籍目录

一 建立“记忆秘宫”
二 第一个记忆形象:“武士”
三 第一幅版画:彼得在波涛中挣扎
四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五 第二幅版画:在厄马乌途中
六 第三个记忆形象:收割庄稼的农民
七 第三幅版画:罪恶之地的人们
八 第四个记忆形象:第四幅版画
九 利玛窦的“记忆秘宫”内幕
附录
利玛窦年表

内容概要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 乔纳森・斯宾塞),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36年生于英国苏尔里。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著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主要有《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人,1620-1960》、《追寻现代中国》、《“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等。


 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上篇:利玛窦这个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那时传教士们一心的向往:愿普天之下,皆播撒甘霖,愿蒙蔽的双眼,冲破那黑暗。为了这个理想,他们披荆斩棘,飘洋过海,忍受着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忍受着疏远,完全的孤独,最要命的是他们很可能无名的牺牲,默默的灭亡,如野草一般佝偻下身段。“傻瓜!”“一个圣人!”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从早期的葛多斯派到我党英明神武的地下党员,再到新东方的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只不过大家虽然都每日摩挲红宝书,但这小红书里面印的是啥,就各为其主了。有理想的人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不过为理想抛弃一切,能够更加证明你对理想的虔诚么?利玛窦给出的答案比较令人玩味。初来中国时,利经澳门,获准居住在广州专门为外国人开辟的区域里,所遇到的困难,车载斗量。官府不喜欢他,三番五次想赶他走,民众不喜欢他,“被一千种外号辱骂过”,所居之处也两次遭到醉酒群氓围攻,第二次中利夺窗而逃,摔断一条腿,落下终身残疾。种种挫折使得利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事方式,最终他下定决心,开始改走了一条直至今日也颇有启发的路线。简单地说来,他开始以“溶入”代替“隔阂”,并专攻上层社会。于是乎,利玛窦改儒服,做古文,广交诗书簪缨之族,拜谒钟鸣鼎食之家,出门也要轿子抬了,刊印的小册子连李贽都大加赞赏了,后来到北京做官以后,更是赶场子似的一天要赴七八次宴会,每次宴会还得细嚼慢咽,以显示自己的礼貌和修养。这似乎不能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正所谓走市场经济易,如何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就难了。读读利玛窦文集,就会感觉他也有着莫大的焦虑:这样生活是没问题,可是这真有利于传教么?你都屈膝了,讨论的话题也尽是诗词歌话,科举考试,天人之究,你要何时才能宣传原教旨基督教义?难道只能通过寻找儒家中模模糊糊的词语,证明和基督教教义吻合这种方式传教么?这又算不算有违上帝之义呢?何况利作为一个修正主义者,还承受着另一番压力,即罗马教廷和其他有意来华而无法进入的传教士的批评。他们认为,传教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传教是征服,是少数掌有真理的人征服愚昧的大多数的过程。利玛窦这样胡来乱搞,岂不有罪!于是在利玛窦周围皈依基督教的人,其实实在有限,除了他的一些仆人,大多数士大夫也就是对他说的某些基督教教义中的点感兴趣,别提对此有多全面的理解了,徐光启等人只是特例。况且,就算有那么一批人,他们也没有在利死后继承衣钵的愿望,星星之火没有燎原,憋憋屈屈的冒了一下烟就被熄灭了。这样看来,把利比作一条蚕是很恰当的。白韧柔滑的丝,包裹的反而是自己,年轻的雄心在扑腾几下之后变成了不愠不火的哈哈,吐的丝越多,自己越寸步难行,最后干脆躺在自己构建的温柔乡中,“这样也不错”,然后一只大手伸过来,至死吐出的最后这一点理想,变成了华丽丽的妆点和谐的绫罗绸缎。下篇:我们这个时代的利玛窦们我们这个时代的利玛窦们在哪里?在哪里呵在哪里?人民是不是想念你?大概说来,有这么一群人倒是挺像利玛窦的,他们被叫做“中国通”,或者“中国问题专家”。这个标签包括的学科范围可就广了,举凡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国关,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等等,都可囊括于此。这群人虽然背景各异,国籍不同,但是总有个模板专家的样子,大体说来,有如下特征:能说地道流利的曼达瑞(官话),最好能掌握一点粤语;有个或大雅或大俗的中文名;从小热爱中国文化,从青花瓷到大字报;出入中国如出入自家后花园,广交三教九流之士,当然,还是以官员学者交得最多;最最重要的一点,要有个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的中国老婆,研究中的翻译是不用愁了,带出去还是一张活名片,可以时不时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是中国的女婿……”为什么说这些人像利玛窦呢?先来看看下面这段话:全世界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都为中国的复杂性着迷,也不满于自己同胞们持有的老套观点。因为我们的知识远不足以为许多关于无穷复杂的中国现实的问题提供结论性答案,所以我们总是充满好奇,从不太过于相信自己。资料不足是理论化和分歧的根源,而在理论化和分歧的过程中,我们又投入了自己的个人嗜好。然而,无论有什么文化偏见或政治立场,几乎我们中的所有人,都把如何准确地描述中国,作为评价我们作品的标准。这种对真理的共同尊重,以及永不满足的对新的认知水平的追求,构成了将争强好辩的中国研究群体维系在一起的胶合剂。 (傅高义:当代中国研究在北美:超级强权下的边缘人语)利玛窦一颗红心向着我主,中国通们则把对德谟克拉西和胡曼莱茨的理想深深埋在心底;利玛窦身居中国庙堂之高,广交达人权贵,中国通们纷纷当起了中国大学的客座教授,在各种学术会议,高层聚会上发散名片;利玛窦通过著书写作博得功名,中国通们虽然要忍受“作者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所以观察难免有偏颇之处,希望广大读者鉴别”,但是其论著还是得到了大批没有鉴别能力的读者的拥趸;利玛窦身边有徐光启,许多中国专家也有中国学生,学生的学生……子子孙孙无穷匮般的美国鹦鹉;最要紧的是,二者推行价值观的手法何其相似!小心翼翼的避免公开提及,润物细无声的谆谆劝说,如有必要,还可以学习利玛窦从四书五经中读出天主实义的方法,抽出某些话,某些句子当作自己的注脚;利玛窦承受了教廷和其他教派的批评,中国通们也在国内总被指责,我们花纳税人的钱养你,可不是教你去帮别的国家辩护的。所以傅高义在上引文章中接下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中国通们在国内憋憋屈屈的生活状态,也做了充分的反思。他首先承认了中国通们在学术上的边缘位置(这倒是利玛窦不曾遇见的),在大学里,年轻的学者要想晋升,理应得到本学科学术带头大哥的认可,可是研究中国日益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之后,中国通倾向于同其他中国通或者中国学者合作,随着这种横向的固定圈子越来越精深,获准入内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带头大哥搞不懂你在干啥,为什么拔擢你?其次,他对中国通中弥漫的对中国普遍的同情无可奈何的表示:“我们许多人太轻易地相信中国领导人表面上的声言……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许多人都过于低估了赤裸裸的权力运作,以及宣传在服务于狭隘的自我利益时的作用。”不过不管怎么说,中国通们和利玛窦相比,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种影响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代际更替而突然消失的。澳大利亚现任的总理陆克文提出来个天朝进谏模式,叫“诤友”,意思是关起门来说话,但是关起门来我的调子可就没有公开时候那么和缓了。想想看,如果每天你耳朵旁边听到的总是这些东西,至少你能认可一点吧,至少你能审视一下吧,至少你能想想:咦,这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往这一想,中国通们就笑了,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他们知道,有了这第一步,第二部还会远吗?
  •     今天读完《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在手机上看,眼睛比较酸涩。这本书出我意料的吸引我。本来找到它是为了学习利玛窦的记忆法,可书里作者只以利玛窦记忆之宫的四个形象为背景依据,描述了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从而以此为线索,引出当时的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的概貌。 读后的收获: 1、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的坎坷生涯,从而深切感知他对于基督教的虔诚的信仰。2. 利玛窦到中国传教的思想背景,历史背景, 对利玛窦所处的西方历史和基督教状况有了直观认识,更多是了解到了耶稣会这个东东。3、利玛窦的学识和能力。4.利玛窦记忆之宫的四个意向图像的含义及其背景含义--- 武 -- 两对峙的武士,要---回回女子,利--拿镰刀准备收割的农民,好 -- 怀抱婴儿的女仆。5. 利玛窦所处中国明朝的一个大略社会图景,非常生动和真实。6、 对于中国人千年以来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保守布尚武的想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唯一感到不解的是,我还是不知道利玛窦的记忆方法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到底是怎么做到 过目不忘,怎么运用他的记忆之宫的??? 记忆方法没有学到,但从以上几点收获上来看,无论从哪一点说起,都可以扯出一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对基督教的历史和发展及其内涵得一些感性认识。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无疑是坎坷的。想象一下,他蜷缩在闷热狭小局促的仓位里,不远万里,可以说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来到印度果阿,后至澳门。当时的海轮技术尚不发达,航行知识也不够丰富,还处在依赖领航员的个人经验,听凭海风支配的水平,海南事故,海盗劫掠此起彼伏。利玛窦就这样义无反顾的来了。在中国也经历了重重磨难,常常住在偏僻之地。时至今日,在陕西一些非常贫困和偏远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小型教堂,这些就是利玛窦之类的传教士所为。有一次利玛窦还差点掉进河里给淹死,还有一次为了躲避怀有敌意的村民的袭击,夺窗而逃扭伤了脚腕。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阻挠他的信念。更别说那些孤独的夜晚,他时时的思乡之情,以及因为传教事业的毫无进展而生出的绝望。这些都没有击垮他。---------------想到这些,我真的由衷敬佩他。姑且把这些传教士到中国的不良目的放在一边。从这本书离看到的利玛窦,只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我不禁想知道,基督教何以有如此大的力量,让利玛窦作出这些可以说伟大的行为呢?作为一个无尊教信仰的中国人,我实在不能明白宗教的力量。我对基督教所知甚少,从平时偶尔看到的片段,以及这本书里利玛窦提到的一些教义来看,那的确是些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从而开阔内心的一些语句。也许利玛窦所处年代就是一个宗教狂热的年代。这一点从书里关于利玛窦的成长过程和背景等等也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一定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分支。也许有时间可以找此类书籍看一看。更或许应该好好认识一下基督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晦涩难懂,看不下去的书。。。
  •     利玛窦关闭了他的记忆之门时,我很伤心。他是一个忠诚又良善的仆人,用着智慧、知识、科学区传教。不仅仅是一个传教士,也是一个汉学家、记忆大师,颇懂数学。在遥远的故土,因基督爱的激励,用受伤的脚,走上了这片迷信、苦难、又有众多淫乱的国度。他写得诗歌很美呢,作者的语言娓娓道来,结尾是亮点:“虽然,我年纪还轻”利玛窦写信给他的朋友——可我早已具有许多老年人的特征他为中国人而满头白发,他们还奇怪的问为什么,全是因为担忧这些未得着的灵魂),总是喜欢颂扬那逝去的年代。 两个婴儿瞅着他,一个举起小小的右手仿佛在祈福,另一个则伸出手臂在玩耍着。静谧的空气之中。隐隐约约的传来北京城大街小巷杂乱无序的喧嚣之声。 利玛窦关闭了记忆之宫的大门,神接了他的灵魂!
  •     读不太懂……
  •     原本是想学习记忆术,读起才知道是了解利玛窦的一生经历的。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的欧洲,中东,明朝一些人和事。值得推荐。
  •     不一样的历史陈述...
  •     没啥用…
  •     把港剧的读心神探看完后就来这里看看所谓的记忆术,结果没留意原来人家把自传都写上,记忆术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对于房间的构造想象觉得很有意思,倒背如流的事情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看看想想也就够了。
  •     fuck!利玛窦太牛逼了!神奇的记忆法!
  •     以为是讲记忆宫殿的,其实是一段传教士的野史
  •     翻过。后附利玛窦大事年表&参考书目
  •     史景迁讲故事的能力真好
  •     主要是看方法。图像联想还原法。历史文献学功底。
  •     #lions led by Donkeys
  •     看书名还以为是教怎么建立记忆宫殿的,看了才发现,坑爹了。。。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作者从其他书里头借鉴过来的,光是每章的批注都有好几页。我居然强忍着看了近一半!赶紧弃之。。。
  •     这本书对于他本身的记忆方法讲解的其实不是太多,过于浅薄,他自身真正威武的东东没有系统的阐述出来
  •     16世纪南京城的百姓们还在八卦着原来洋人们信奉的上帝是个抱着孩子的女人
  •     先驱者必定是有过人之节
  •     6 6y
  •     史景迁确实借鉴了很多小说的叙述方式。
  •     憋住了劲看到第九章,利玛窦记忆的秘密,结果啪就没了,读完很佩服作者,文科的东西写到这种程度算是很厉害了吧,旁征博引
  •     本来是想了解记忆宫殿这种记忆法才去看这本书,想要更加深入学习了解这种记忆方法。不过这本书与其说是阐述一种记忆方法,还不如说是利玛窦的传记,而且夹杂了太多西方宗教神历史相关考据,说实话对于我来说看起来很没意思,只是迅速地带过专门看其中有关记忆宫殿的论述。
  •     索书号:【DSSM-Ⅵ-㈠-001】
  •     本来以为是讲记忆术历史的,结果是以利玛窦的《西宫记法》为切入点,谈17世纪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之类的微观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很是精彩~~~有必要再读一遍,记一些历史细节~~回到记忆术,利玛窦记四个字就用了四个角落,虽然只是举例,但是如果真的这么运用,要建造多大的记忆宫殿啊!怀疑他有说保留。。。
  •     冲着提高记忆力去的,后来发现其实是利玛窦的中国行记录,几个是利玛窦记忆宫殿的联系图,整本书都是利玛窦的记录,而不是怎么用记忆之宫殿。
  •     史景迁写宗教天马行空,得心应手。此书对于我等无宗教基础的读者来说,的确有些难读难懂,然而,若稍用心读罢,不禁佩服万千,因为史氏虽然仍旧以《利玛窦中国札记》为基本史料,然而他把利玛窦真正放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下叙述,更为全面完善地构建了利玛窦的形象,引发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这是我在阅读的众多利玛窦相关传记中感到最为佩服的一本。
  •     看看
  •     三星半
  •     按利玛窦记忆宫殿里四个角具象化的记忆谋篇布局,用小说的笔法娓娓道来事件的来龙去脉,细碎的情节拼凑出利玛窦传教的经历。以利玛窦一人的生命照出当时整个基督教传教的历史,可谓见微知著。史景迁笔触一向如此,《王氏之死》《曹寅与康熙》无一例外。利玛窦送给程大约几幅颇具宗教意象的画作,被程大约放入《程氏墨苑》,这一刻中西历史汇集一处。P.S本来以为本书是训练记忆力的,结果却了解了基督教传教士的血泪史。其中还有几笔提到了利玛窦与明朝廷打交道的故事,感慨万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非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罢了。
  •     在开篇的时候,本书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为了讨好江西巡抚陆万垓,利玛窦向他的儿子们热切的推荐西方的记忆方法,以适应科举考试。也就是建构一个记忆之宫,将需要记的东西分门别类的安排在这个特殊的宫殿里。结果陆巡抚在认真的研究完这套记忆法之后说:这套方法的确很精妙,但前提是人们也需要良好的记忆力记住它。言下之意就是,何必麻烦记一套记忆法呢,直接记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就行了!我觉得这个境遇很有趣,当利玛窦历经了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将他认为最崇高而宝贵的知识传达给中国人时,却尴尬的发现中国人在自说自话,而且自有一套逻辑。本书正是描述东西方思维方式早期碰撞时发生的尴尬情形
  •     不喜欢历史的人没必要读了,喜欢的人会觉得还挺有意思,大量白话史实。
  •     好吧,终于看完了,不如说是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与成长史
  •     并没有关于记忆宫殿的有用的信息。
  •     记忆
  •     某猜很多人都是想了了解记忆迷宫术来着……但这其实是本很正经的标准史景迁风格的历史读物。众所周知史景迁长于细节描写,这部也一样,通过四个关键字“武要利好”衍生出的利玛窦的人生轨迹的,四个主题,特别是利玛窦对中西方文明差异的理解与比较,在每章中都有体现。一点小遗憾是徐光启只提到一次【难道不是好基友吗他们】第九章记忆之宫的秘密宛若王史之死那段神来之笔的翻写……
  •     记忆术;几个汉字;重读
  •     你妹的记忆法!!!利玛窦颠簸流离的一生比较合适!我想要记忆法!对个外国基督教老头子的一生点儿兴趣都木有!!!!!!!
  •     是一种奇葩的结构式想法。
  •     写得很浅,但是故事性不错
  •     很不错,和我之前研究的有些类似,形象思维
  •     目前读过史景迁最好的一本。
  •     没读完
  •     欲辨已忘言
  •     前面两段关于记忆术,占星术的记载比西学东渐更有看头
  •     “史景迁证明了,一个文艺青年可以在历史学上做到什么程度”。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他应该是证明了历史到底可以写得多么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简直已经文学价值大于史学价值了。而且他还再次证明了,对于近代教会史而言,同时掌握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可以给人多大的帮助。至于说用斗争、远行、民族、教育、经济、社会混乱和道德信仰这几个方面来分割利玛窦的一生面,也算巧妙又全面。利玛窦带来了可能是第一次中西文化上的接触。史氏一如既往地以小见大,似乎并不深究利玛窦一生的动机(或许是他的动机过于单纯),而更着力于中国和欧洲两个社会的形态:中国南方的仇外情绪和澳门的两难处境,教士对航海贸易的矛盾态度,教皇国的社会问题和宗教法庭…而贞洁圣母和观音菩萨的莫名相似,利玛窦对佛教的深刻敌意,又似乎充满了苦涩的反讽。
  •     不错
  •     另一本明朝那些事儿。
  •     只给两星 不能再多
  •     160201 之前看了一点,今天终于快速地刷过了,很好的书,对于了解利玛窦这个人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帮助。
  •     顺带一提,此书是汉尼拔莱克特博士记忆宫殿的原型
  •     跟记忆宫殿的方法一点都没关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