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自传》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44740784
作者:朱利安·阿桑奇

一个流浪者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自由的童年给了他自由的翅膀,但现实的残酷让他看清了政府以及那些势力者的丑恶。正义在他体内熊熊燃烧 “就在光标那头的世界,正义正在等着我”。目标已然树立—-将自由作为抵抗伤害的堡垒,保护人民大众。或许我无法做到像他那样胸怀天下,但他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的热情却让我动容。

Bad boy. Nice guy.——《阿桑奇自传残记》

初见阿桑奇,是在一个揭秘wikileaks的视频中,其中阿桑奇每次作为wikileaks的领导人和推进者出现的时候,总是顶着不同的却都另类的发型,以至于我一直怀疑这是不是同一个人。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这本书,阿桑奇给我的“bad boy”的影响还是没变,但是却是为了世界的公平和正义而坏,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坏,为了让这个世界turn to a better one 而坏。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有一种觉悟:我们可以沾沾自喜地生活,纠结于房贷、名望、财富、真爱,或者可以观察我们世界的骨架,测试它是否真的代表了真善美”。想起来两年多以前看的小鹏的书——《背包十年》,两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一个追求正义,一个追求自由,巧合的是两个人都曾经背着一个帆布包走过天下。人生便该如此吧,即便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束缚,却也要在平凡的生活之外追求点能带给自己快乐和刺激的东西,这不矛盾。生活除了车子、房子、奶子和票子,还应该有另一种可能。再记下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人在质疑别人的动机时,一定要谨慎,一不小心就会暴露自己的动机”,世界纷纷扰扰,做个潇洒人,做个聪明人。各种姿势各种招,各种澎湃各种飘。共勉。

开放社会的斗士

公正独立的媒体是民主社会的基础。与其将阿桑其看作黑客侠客,不如将其视为现今世界伟大的媒体人。阿桑其让我看到了一个为保护真理而斗争到底的英雄形象。他勇敢地撕开了谎言的迷人面纱,看到他们残酷的真面目。为了更好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多阿桑其一样勇敢的真理斗士。

最危险的“男孩”

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就像那个揭露”皇帝新装“的男孩。维基解密的宗旨是建立一个不受任何审查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线人和传统媒体之间搭建一个更安全的中间组织。它创立于2006年,至今已披露大量震撼世界的机密文件,其中最有影响力是一段美国武装直升机屠杀伊拉克平民和两位路透社记者的视频。维基解密声明自己不针对某一个国家,它针对的是所有强权组织对真相的封锁和审查。这本自传是朱利安•阿桑奇保释期间(受控性侵犯两名瑞典女性)完成的访谈录音整理出来的。阿桑奇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辩护,也不是对维基解密进行解密,而是想把它当成一部团结一代人、建立一种人民与政府之间新关系的宣言。他没有教人怎么干,但尽力去激发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并且号召人们与他一起保卫社会的清廉和透明。他在书前引用的《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召集大家搜集木头,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而是要教会他们对浩瀚海洋心生憧憬。”朱利安•阿桑奇1971年7月3日(与卡夫卡同生日)生于一个澳大利亚朋克家庭,父母原来都是巡回剧团的演员,父母离婚后,他跟随母亲和继父继续在澳大利亚过起流浪生活。他从小就对呆板的体制和官僚作风无法忍受。十六岁的时候,一台计算机使他天生的叛逆精神获得有效的发泄渠道,他成了一位叫“门达克斯”的黑客,开始出没于各种权力运作中心的秘密地带。做黑客不仅让他看清了权利运作的方式,更尝到权力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采取的手段,但他也积累了战胜这些权力机关经验和信心。所有这一切经历都没有磨掉他性格中的桀骜不驯。不过与那些放荡不羁的浪子不同的是,他极其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方向,在这方面他内心的狂热激情甚至可以与美术大师凡高笔下金灿灿的向日葵和麦田的相比——以至于后来与他共事的人里没有一个可以在道德感方面与他比肩,他也因此遭到同伴的憎恨和落井下石。在长期与安全局特工较量的经验中,阿桑奇变得有点神经质,对谁也不信任,尤其不信任那些传统媒体里的从业者。他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技术和狂热的激情。有一个趣闻,他没事的时候就训练自己的盲打技术,以防在没有屏幕提示的情况下仍可以控制机器。据说他还学过武术是一位黑带高手。但是他承认自己不擅于照顾自己,特别是与异性相处方面常常弄巧成拙。实际上不仅如此,与阿桑奇共事的人大多与他发生过激烈的争执,就在这本自传组织出版的同时,曾经做过维基解密发言人的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也写了一本《维基解密内幕》,其中对阿桑奇作了一个充满恶意的描绘,将他描述为自高自大、无视规则的权力主义者,或者说可恶的独裁者,对他疑神疑鬼的行事作风和伪装方法大加嘲笑。阿桑奇则在这本自传里对自己的不遵守规则行事方式作了解释,他蔑视现行知识分子对权力机构的监督规则,那只是一种有限度的监督,而且还只能靠打擦边球求得生存的空间。他希望在世界上建立起真正透明的,没有任何阴谋的新型政治体系。而这种体系靠多姆沙伊特-伯格、《英国卫报》和《纽约时报》的主编这种世上有教养的公共知识分子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他嘲笑多姆沙伊特-伯格太喜欢与传统媒体合作,向媒体献媚,甚至把媒体看作安全最后的靠山。后者确实过于相信公众舆论的力量了,但阿桑奇却不相信,他清楚自己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被公众出卖,就像耶稣那样被与盗贼一起钉到十字架上。多姆沙伊特-伯格可没有这种意识。还有一件事最能揭示阿桑奇和多姆沙伊特-伯格之间分歧的真相:维基解密揭露的都是强权者的丑闻,所以保护线人的安全就十分重要。在信息加密方面,据朱利安所说,他有一种抹去痕迹、逃避追踪的黑客技术,能够保证所有提供资料的线人的安全,这也是维基解密创建和存在的基础。但是多姆沙伊特-伯格和传统的媒体从业者一样对此加密技术心存疑虑,当他与媒体人一起质疑维基解密的安全问题时,阿桑奇立刻就把他打入不可信任者之列。这不是对他人格的不信任,而是对他技术方面的鄙视。总之,阿桑奇认为传统媒体已死,对监督现代社会的强权黑幕已不称职。这本超级黑客自传有很强的煽动性,不能通过引用其中几句名言就呈现其力度。这本书另一部分内容是用来颠覆传统媒体和老式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阿桑奇并没有刻意理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但是他提供的自画像,为新一代公共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新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宣言,他们比那些老式的有教养、讲良知、遵守规则的公知更多保护自己和挫败对方的技术,因而可以发出更尖锐的批评,最终把最有价值的思想注入公众的精神中,从而清除这个社会的弊端。当然,这就会使整个社会产生很大震动。因此,一位澳大利亚记者写的书将阿桑奇称为“世上最危险的人”。维基解密揭露的那些政治、金融、宗教、军事、外交的丑闻,其实并不让人惊讶。这些东西有史以来就存在,大家都知道只是没有说破。就像齐泽克所说,所有这些阴谋只是“皇帝的新衣”。维基解密所做的就是把它们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使社会保持透明和清廉,真相得到还原。阿桑奇就是那个解密了皇帝新衣的男孩,总是用一份纯真之心去观察和评论,与谣言和黑幕作战。这是一本战斗性很强的书,因而非常吸引人。

截止2011年,阿桑奇本人的自诉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在网络上不断曝光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隐秘行为的人,他的命运牵动人心!在我读完《阿桑奇自传》时,这个澳大利亚人仍然滞留在伦敦的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内!无法预测这一事件最后的结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身在何处,阿桑奇都会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继续揭露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那些不愿被公开的秘密!为了一个更廉洁自由的世界,他将战斗到底!

信息的自由化与公开化

阿桑奇自传这本书从讲诉主人公小时候的经历开始,恰恰这些独特的经历造就了阿桑奇的独特人格。个人建议读者们应先从本书附录(也就是最后几十页篇幅)看起,因为只有了解了附录中的案例(在维基解密上公开的政府以及商业机构机密资料),才能更容易理解到阿桑奇在书中提到的众多案例。由于这是本外文翻译书,书中个别片段翻译略显粗糙,语义和逻辑不够清晰,另外书中大量的人物名字使读者可能容易出现视觉疲劳。总体来说,值得看看,不过更有意义的举动是直接去维基解密(需要翻墙)挖掘研究这些政府/使馆/企业的原始数据。

逡巡于网络的自由主义幽灵

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活得仿佛一个无根的“幽灵”。他因大量揭露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黑暗内幕,而成为不少国家(特别是美国)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要犯,其命运自始定下了颠沛流离的基调。但“幽灵”的身份,更是一种天涯无垠任我行的人生姿态。在2011年出版的自传中,阿桑奇主张当现实世界被以政治、经济、宗教、意识形态等人为壁垒划分得支离破碎而又乌烟瘴气的时候,虚拟世界——网络——应该被打造成一个无审查、无遮掩、无谎言的新世界,以点燃“对权势讲真话”的自由精神火炬。话说回来,《阿桑奇自传》与其说是一本“自传”,倒不如说是一本“自辩”,阿桑奇想藉此反驳那些针对其反美意识形态、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公共安全、捞取政治资本,以及双重强奸等实有或莫须有罪名的指控。但笔者认为这些东西本身并不重要,因为以道德名义污名化、妖魔化是这个时代政治斗争惯用的伎俩。换句话说,即使上述指控统统成立,也不妨碍阿桑奇在自传中表达“盛世危言”(民主自由在西方全面开花的“盛世”)的诚意,就如四个世纪以前弗兰西斯•培根遭遇腐败弹劾但并不抹杀他在哲学和科学上的贡献。阿桑奇所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朴素的17-18世纪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心声:“很多现代国家都已经忘记,它们的建国基础正是启蒙运动的原则,即知识是自由的保障,国家没有权力随意赐予正义,正义不是权力的施舍。实际上,正义若得以维系,是对权力的约束,我们只有确保政治永远不能完全控制信息,才能保护人民大众。”继而,他援引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话作为其行动的根本目的:“表层政府的后面有一个隐形政府,不忠于人民,也不为人民负责。摧毁隐形政府,斩断腐朽商界和腐朽政界之间的邪恶纽带,是政治家的首要任务。”因此,阿桑奇被批为“煽风点火”、“四处捣乱”、“危及安全”、“颠覆世界”,等等,我们便不禁要问:这是煽谁的风,点谁的火,捣谁的乱,危及谁的安全、颠覆谁的世界?尽管不无激进,但我们还是注意到一个事实,即关于“正义”、“安全”、“公平”、“秩序”、“爱国主义”等概念及其含义的表述,远未尘埃落定,关于其阐释权的争夺也从未也不应该止息。当然,阿桑奇不是政治家而是媒体人,不过,正是后者而非前者,在上述概念的阐释权争夺和“摧毁隐形政府”的事业上厥功甚伟。但阿桑奇拒绝寄身传统媒体以实现他的理念。从书中的表述来看,他对传统媒体所抱持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他将之定义为“第四权”,在描述驱使其创办“维基解密”的动机时他这样写道:“让媒体为观察者负责,让政府机构能够被观察,打破政府和与之沆瀣一气的第四权对信息的垄断……还要有一种新的、能够让行动者诚实可信的模式,因此维基解密才需要主流媒体参与信息发布,为了实现正义而努力”。阿桑奇注意到了“第四权”对信息的垄断,却难料原本“诚实可信”的“主流媒体”也可能与政府沆瀣一气,其合流自然有难言之隐(受时局、发行、政治压力等影响,更有其“自我审查”的偏向性立场),但结果却很坏。他抨击众多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对美军屠杀平民事件文过饰非,“目的就是让谎言听起来真实,让谋杀听起来体面高尚,给虚无缥缈的谎言披上真相的外衣”,不由让人想起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报道伊斯兰》和香港女记者张翠容的《中东现场》中关于美国媒体、政府和学术界勾连合谋的描述。此外,阿桑奇还揭露了传统媒体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它们如何采取一种“战略性退缩政策”:送死你去,我则“忠实”报道你如何送死。阿桑奇说《纽约时报》不敢出头而只躲在“异端”(指维基解密)后面“反映”别人报道的做法,好比“一边躲在坏孩子的身后,一边还对从学校小吃店里抢来的赃物嗤之以鼻”,其伪善由此可见一斑。有趣的是,阿桑奇对国家(权力)与媒体(宣传)之间关系的思考,来源于其少年时代的经历。他自幼生活在澳大利亚偏远地方,与家人一同过着吉普赛人一样的流浪生涯,所邂逅的尽是些“奇形怪状”。其中有一位是邪教成员,该邪教从狂热信徒的崇拜中吸金自肥,并通过“审查、掩盖和启示”来控制人的思想,而一旦有人揭发,则动用所有人脉关系和金钱网络来监控和封杀。与该邪教组织的斗争使阿桑奇第一次认识到政治和经济权力如何以言论自由的方式实现对言论自由的压制,换句话说,在体制内实现自由不啻痴人说梦,“在一个充满了遮掩、秘密和谎言的世界中,正义赖以生存的基本权利是无法实现的。”要打破这个僵局,则必须实现对信息的控制,“正是知情权诞生出话语权,将两者放在一起,可以统称为知识沟通交流的权利。”当然,站在局外人的视角,笔者并不以为光靠“知情权+话语权”就能打造变革社会的利器,阿桑奇自身的经验也证实网络工具有其局限性,特别是,技术型黑客(当然还有披着各种外套的公知)受雇企业和政府使得网络工具的归属仍是一场不知结果的拉锯战。不过,看一看阿桑奇的阅读书目,则会让我们了解到阿桑奇之为阿桑奇的由来。在数学、量子物理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之外,还有卡夫卡、库斯勒、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索尔仁尼琴,而在自传中,阿桑奇还大量引用了奥威尔。显然,这一伙了不起的作者,打造了一个了不起的网络自由主义者。

说了仍是秘密

读这本书的初衷很幼稚,就是想知道阿桑奇的头发为什么是白色的。【开玩笑~】看看能不能从他白纸黑字的自述中找到蛛丝马迹,而不是听电影里那个丹尼尔.伯格或其他人带有偏见的叙述,很可惜,他根本没有提到这一点。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第二任继父所皈依的邪教成员都染白发。像许许多多改变世界格局的的怪咖一样,在世人眼里,阿桑奇有着性格甚至道德上的缺陷,这似乎是天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对现行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反抗精神,才能做出惊世骇俗的伟绩。自传里曾写道“我肯定也从母乳中继承了一颗反抗的心,深信‘特立独行’是唯一有权指导人生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我的一生”,“我不是那么善于通融,行事有时古怪疯癫,待人接物有时很不友善。” ,“因为这个,同学们可能更加讨厌我了,但如果你没有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习惯,以后也不会在乎。”——很明显,他是一个挑战体制的不受欢迎的叛逆者。在维基解密和各大媒体纷纷扰扰的瓜葛中,本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包括那些逐渐叛变的曾经的支持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不可能所有的想法完全相同,从阿桑奇的角度来讲,他们当然罪不可赦,但在人人平等的权利面前,他们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底线,二者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没有谁背叛谁,谁更高尚。不过,必须要承认,即使阿桑奇有很明显的高傲、自负和怪异,他的确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为此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至少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尊重。阿桑奇多次强调维基解密有两个重要的宗旨:一是公众的隐私必须保护,政府的信息必须公开;二是尽力保护揭秘者,但不对文件做任何删改,让时间和世人去做评价。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他是个具有偏激责任感的媒体人,和那些力求自保的圆滑媒体人不太相同。书上写的只是那部分他想透露给世人的所谓事实,在这个本来就是罗生门的世界里,我们所了解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正如阿桑奇自己曾说过的那句经典:每个人告诉你的都是一面之词,你能相信的只有你自己。就像《1984》带给我的冲击一样,这本书也让我思考甚至怀疑,我们所处世界的真实性,有时我们在庆幸自己没有活在《1984》里,可是即使身处其中,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

一个黑客的前半生

近来心情不佳 思绪纷乱 心绪繁杂 唯有图书相伴 以解郁闷之情 接连几日 连读十二本书 其中《阿桑奇自传》与今日中午 拜读而完 久久思绪不平 读后小感:一 童年的经历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二 阿桑奇母亲的三次婚姻经历 让我唏嘘不已 三 他骨子里的反叛精神让我为之佩服 他才真正称的上网络之神 #读书笔记#

令“主流”头疼的光芒——《阿桑奇自传》译者常江专访

  刊于 北京青年报 2013/08/09 采访/张知依   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科技精英,会把其能力转化为个人财富和社会声望,而“维基解密”的创办人朱利安·阿桑奇则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是个怎样的人?有过怎样的经历?他在追求什么?译林出版社近日出版的《阿桑奇自传》以自述的形式揭开了阿桑奇的秘密。  本报《每日连载》刊载该书的部分内容后,收到读者的反馈:不仅阿桑奇的故事讲得好,翻译也非常本土化。《青阅读》采访了此书的译者之一、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常江,听他讲述翻译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位研究新闻传播的学者对真相与解密的思考。  (常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译著有《在华五十年》、《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媒介经典文本解读》等,著有《帝国的想象与建构:美国早期电影史》等。)  【翻译是良心活,需要真诚、不计回报的付出】  青阅读:为什么接手《阿桑奇自传》的翻译工作,是什么吸引了您?两位译者是怎样分工的?  常江:译林出版社的何本国老师联系我,问我是否愿意翻译阿桑奇的回忆录。此前我翻译过几本书,多为学术著作,非学术类书只一本,也是回忆录——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  外人也许不知,翻译在国内是极其辛苦、报酬极其微薄的工作,基本相当于义务劳动。我会答应翻译一本书,通常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书的学术价值高,将其译为中文,有助于我的同僚和学生学习、研究;二是书的内容十分重要,对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议程有显著的揭示作用。司徒雷登的回忆录和阿桑奇的回忆录,就属于后面这种。这类文献极其重要,关涉人们对历史、社会与文化的理解,因此如果落入不负责任的译者手中,将是知识的重大损失,所以我才会答应。当然,我也同时提出希望和任海龙老师合译,这样能在确保译本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我和海龙是十几年的好朋友,合作方式也很灵活,没有一个简单明晰的分工。但从工作量上看,他承担的内容比我多。  青阅读:阅读时感觉这本书流畅、本土化,没有所谓“翻译腔”,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吗?  常江:首先感谢谬赞。这与我们的经历和专业有关。海龙和我是北京大学校友,他在英语系接受了系统的语言文学与翻译的训练,后又在联合国劳工组织等机构做过专职翻译,是国内最出色的译者之一。我是搞新闻传播学的,阿桑奇与维基解密及其对全球信息传播系统、权力监督机制产生的影响,是我的专业范畴;同时,新闻系出身、新闻学院任教的我,历来崇尚朴实、流畅的文风,反感炫技式的花哨与华美。 我们的配合可以算是天衣无缝。当然,我们两个都是有丰富的翻译经验的“老手”,分别出版过四五本译著了,对于技术和细节问题,早已轻车熟路。  这里多说一句吧。其实“没有翻译腔”谁都能做到,一点也不难。通常,多做两遍校译,把别扭的语句好好顺一顺,基本就没问题了。中文是我们的母语,难道母语怎么说顺溜还用别人教吗?翻译是良心活,需要真诚、不计回报的付出。我们两个都各有繁忙的工作,但愿意拿出时间来真诚地做这样一件事,是出于对书籍文明的敬畏之心。我听说现在很多书都是用软件翻译的,难怪文句不通,令人齿冷。  青阅读: 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否存在专业术语上的障碍?  常江:似乎没有遇上什么特别的障碍,因为英文原文本身也并不晦涩,比较流畅。专业术语我这里都能解决,实在不行,现在信息检索手段这么多,也能很容易查到。倒是附录部分(编者注:指解密文件)费了些工夫。我们以前都以翻译学术著作为主,佶屈聱牙的英文见得多了,翻译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反而很享受。  【阿桑奇本人的声音,是对其的种种阐释中一种必需的平衡】  青阅读:您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哪里?翻译过程中对哪部分印象深刻?  常江: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从出现在大众视线中那一刻起,一直是被观察、被阐释、被批判的对象。大众、媒体、政府、商业机构,莫不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赋予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以种种意涵。但是阿桑奇的声音在哪里?他如何诠释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评价?我想,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这里:它给这个出于种种原因无法和世界进行直接沟通的男人一个系统发声的机会,它让大众有机会倾听阿桑奇用属于自己的语调和声音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是一种平衡,而且是一种必需的平衡。  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全书的开头,阿桑奇记录自己在监狱中的感受和思考。这些感想和思考,可被视为其价值观的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很令人信服,也很动人。一个视自由为生命的男人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时候做何感想?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青阅读:序言中谈到,阿桑奇签订出版合同之后又反悔,说“写回忆录像卖淫”。这本书真的暴露了他很多隐私吗?  常江:按照现在人们的“尺度”来看,书中真的没有什么不宜披露的隐私。读过全书后,你就能感觉到,阿桑奇是一个在内心深处对外部世界极不信任的人。有此反悔,并不令人意外。  青阅读:您认为书里呈现的阿桑奇真实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常江:我如何认为并不重要,是否真实、多大程度上真实,只有阿桑奇自己知道,哈哈。我是翻译,是意义的搬运工,不制造新的意义。既然是“自传”,意味着很多信息缺乏交叉信源的验证,可能会有对事实的夸大或错述,本书也是一样。  总体上,阿桑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极端自由主义者,这当然与他成长的环境有关。他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就游走于体制的边缘,不但积极参与各种抗议活动(如反战),而且对很多传统价值观(如婚姻、家庭)不屑一顾。他从小就和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且不断为“主流人群”所排斥。书中有一个细节,讲述他和母亲的老房子失火,消防车来得很晚,邻居也多有幸灾乐祸之意。类似的经历,强化了他的极端自由主义价值观——甚至已经可以被称为无政府主义的价值观。他蔑视权威,并先天将一切机构视作个体的敌人。  【维基解密的意义在于宣告被确信的事物有可能是可疑的】  青阅读:在书中阿桑奇提出,网络并没有给普通人带来实质的言论自由,反而给信息强权部门侵犯个人隐私的便利。对此您怎么看?  常江:网络无论有多么无远弗届的威力,终究只是人类发明,并为人类所用的工具。它所发挥的作用,自然既有可能是解放性的,也有可能是破坏性的。因此,我不赞成剥离开人和环境的因素去孤立地谈论媒介的功能。就像直播卫星的发明让新闻传播有了全球性的影响力,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却也为军事机构作侦探、窃听之用一样。在客观上,网络究竟更多发挥了解放性的作用还是破坏性的作用,也是因时、因地而异的。至少在中国,互联网大大拓展了言论自由的边界,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青阅读:书中提到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爆料事件中,《纽约时报》曾退在维基解密身后,希望这一“异端组织”冲锋在前。这似乎颠覆了西方老牌媒体在大众普遍印象中敢言有担当、为真相战斗不息的形象。作为新闻学院教师,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常江:我们对这样的事要更加全面地看待。传统媒体(如报纸)用爆料、“泄密”等方式与政府产生正面冲突,历史上时有发生,比如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案。尽管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以6:3裁定《纽约时报》胜诉,但毕竟报纸在这一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诉讼成本,极大影响了日常工作的进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十分强大,大部分类似案件,最高法院都会做出有利于媒体的裁决,但打官司终究是耗时、耗力、耗财的事。事实上,即使明知不能胜诉,政府也会毫不犹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名义将泄密媒体告上法庭,只为用诉讼的繁琐程序来“威慑”媒体,使之以后再遇上类似情况会“嫌麻烦”。在某种意义上,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此类事件中扮演“泄密者”的角色,其各方面的成本和风险的确比传统媒体要低得多。自媒体“泄密”,传统媒体再跟进做深度报道,资源配置岂非更加优化?  另外,所谓的“西方老牌媒体”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有政治倾向的差异。CNN和FOX NEWS,往往对同一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阐释。《纽约时报》做此选择,既有历史的积因在,也有现实的考虑在,从常识上,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青阅读:阿桑奇、斯诺登这样的解密者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他们是否应该被视为英雄?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  常江:尽管阿桑奇和斯诺登两人做的事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他们在本质上并非同一类人。在我看来,斯诺登的行为是出于较为朴素的正义感。他本人曾是中情局雇员,他的揭秘行为也仅止于自己的前东家。对他来说,也许这是实现“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而阿桑奇则不同,他的“维基解密”在本质上针对所有机构(包括政府和商业机构)。对于阿桑奇来说,戳穿这些机构的神秘面纱是一种本质的生活方式。  至于他们是否应该被当作英雄,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如同孔夫子到底应不应该被尊为“圣人”呢?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我想,这才应该是我们理解维基解密的关键所在: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一切被确信的事物都有可能是可疑的,在于为人们观察世界、阐释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许永不会成为“主流”,却会一直以令“主流”头疼的方式,在人类社会变迁的某些关键的节点上,熠熠生辉。

阿桑奇的漫长青春期

去年8月21日,美军士兵曼宁(Bradley Manning)因间谍罪被判处35年监禁。曼宁获罪,是因为在2010年向维基解密提供了包括《间接谋杀》(Collateral Murder)视频及关塔那摩监狱手册、美国外交电报等大量文件。因此,他(现在是她)被与1971年向媒体提供“五角大楼文件”的丹尼尔•艾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相提并论,而后者也是维基解密的重要支持者。曝光曼宁提供的档案,使维基解密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网站与主要创始人阿桑奇同时受到了更加直接的“整治”。2010年11月18日,瑞典警方针对阿桑奇发出红色通报级别的通缉令。在传记中,他以自己的角度记述了他卷入的这起不清不楚的性侵犯案件。28日,电报门开始,大量美国外交电报遭到曝光。12月7日,他被关进伦敦旺兹沃斯监狱。巧合的是,他的牢房正是当年王尔德待过的那一间。那位前辈诗人遭到的毁誉,恰是阿桑奇复杂而充满争议的生涯的隐喻。有趣的是,《发条橙》中的恶少阿莱克斯,也被作者伯吉斯安排在这座监狱。在监狱中,阿桑奇只是“A9379AY,”与他视若生命的网络世界相隔离。他接受到的信息,主要来自信件、书籍(他着重提到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楼》),还有其他囚犯从门下塞进来的文章、杂志,甚至法律文件。一周后的保释听证会,使阿桑奇恢复与媒体和公众的直接接触。以这个案子为先例,民众可以在法庭中使用推特等社交媒体。最终,保释金被确定为24万英镑。交齐这笔巨款后,他暂时被软禁在诺福克一位支持者家中,等待转年二月的引渡听证会。这个月的20号,阿桑奇与坎农格特出版社(Canongate Books Ltd)签署合同,准备于次年出版一本集合回忆录与宣言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出版社在1996年率先在英国出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书,也是名噪一时的“重写神话”计划的倡导者。一如许多名人自传,阿桑奇的作品亦由“影子写手”操刀,出版社聘请的是英国名作家安德鲁•奥哈根(Andrew O'Hagan),主要素材来自50多个小时的采访。阿桑奇看完一稿后大为光火,宣称“写回忆录好比卖淫”。因为已经将预付款项用于打官司,他废除合同的努力没有成功,而本书英文版书名即定为 “Julian Assange: The Unauthorised Autobiography”(朱利安•阿桑奇:未授权的自传)。用勉强抽离道德评判的语句来形容,阿桑奇可以说是一位斗士,尽管时常彷徨和受挫,但最终仍旧能重拾斗志来长久抗争他眼中的不公。这本自传大体能够分为篇幅相埒的两部分:追溯成长历程,回顾通过互联网寻求“正义”的历程。相应地,读者可以试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位桀骜不驯的传主。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一位文笔优美的作家的存在,或使书中呈现的阿桑奇与现实存在差距。1971年,阿桑奇出生在澳大利亚北昆士兰的汤斯维尔市,那正是越战和嬉皮士的年代。他“再造传统”式地宣称,自己的继父有华人血统,而那位远祖则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海盗。前一年,18岁少女克里斯蒂娜,经过2000英里的摩托旅行后,在悉尼的反战抗议的队伍中遇见了阿桑奇的生父。短暂的相处后,那位“富有教养的示威者”即告遁形,若干年之后才重新出现。阿桑奇两岁时,音乐家、巡回剧团成员布雷特•阿桑奇成为他的继父。阿桑奇的父母都热心于反战,是关注禁止铀矿开采,阻止雨林砍伐等议题的行动主义者。这个核心家庭不停地迁徙,按照他的说法,自己“总共转了30多次学”,长大一些后,“这种流浪者般的生活变得愈发不稳定,到后来妈妈和我几乎沦为难民一般”。(P23)全家人一度加入宁宾(Nimbin)的反主流文化社区——1973年第二次宝瓶音乐节(Aquarius Festival)的衍生品。这次伍德斯托克式的音乐节,是反战、反征兵的学生运动的产物,通常被视为澳大利亚嬉皮士运动的诞生之地。简单、随性、自由的家庭背景,使阿桑奇经常拒不服从学校、政府之类机构的规训,甚至带头反抗。毫不出奇,他为此吃了许多苦头,相应地更乐于从阅读中寻求满足感。在社区附近的学校,他遇见了一位让他敬佩的老师。对这位相处不久的老师,他的态度颇为复杂,似乎把对方视为一个理想的父亲,虽然刻板拘谨,但仍是“精明强干男性的楷模”。他认为,“物理的世界和头脑的世界在我的童年完美地契合……正是这段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对计算机的热爱,我的正义感,我对权威的态度等等都是由此而来”。(P27)但是,生父的消失,终究是他的一处隐痛。若干年后,他面对生父的藏书,百感交集地感慨道:“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从底层开始,一步步经历千辛万苦才培养起我自己的,而如果当年我认识他的话,可能干脆就从他架子上把书拿下来好了。”(P104)在大量对政治不公与遭人出卖的控诉当中,如此柔软地自怜非常罕见。阿桑奇九岁时,继父与母亲离婚。在他看来,自己的纯真年代就此结束。新的继父是澳洲本土邪教“家庭”(The Family)的教徒,母亲、阿桑奇和他同母异父的弟弟,因此君的乖戾和暴虐而四处逃亡,对方因却每每凭借邪教的社会网络找上门来。直到16岁时,他勇敢地与这位第二任继父对质,才最终让其在自己生活中消失,从而结束了逃亡生涯。那时,他开始了新生活。13岁时,妈妈买给阿桑奇他人生中第一部计算机——一台康懋达64(Commodore 64)。计算机连接了这个小镇少年与宏大世界,成为他个人意识的一部分。他对计算机爱不释手,即使在逃亡途中也不例外。摆脱邪教阴影之后,他完全投入计算机的世界。康懋达与苹果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时间相近。康懋达64于1982年推出,风行一时,时间点处于Apple II和麦金塔之间。如今,苹果仍是顶尖的电脑与互联网公司,1994年破产的康懋达则几近销声匿迹。虽然阿桑奇很明确地指出童年不能决定未来,但是从那位无形的祖先开始,他的成长经验都深刻影响他的每一次决断。从许多极客的故事里,都可以发现利用自己的创造力恶作剧、发泄青春期愤懑的例证。比如乔布斯好友、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在高中四年级就因为利用电子节拍器模拟炸弹的声音,而在青少年拘留中心待了一晚上,而后还自制可以免费拨打电话的“蓝盒子”,并用这个设备冒充基辛格给罗马教宗打电话。即使是阿桑奇寻到归属感的“密码朋克”(cypherpunk)运动,也随时间而变迁,许多反叛青年开始用商业、学术等更接近体制的手段完成改变世界的梦想。相形之下,阿桑奇的青春期仿佛格外漫长,似乎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在书中,他回忆起松散的跨国黑客组织。黑客们操纵国际长途通话,互相邮寄磁盘,开展针对商业、金融机构直至五角大楼等政治、军事机构的黑客活动,利用科学技术实践无政府主义理念。阿桑奇太过决绝地割裂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因此过分夸大了黑客们的贡献。但是,作为“密码朋克”的一员,在他的回忆当中,诸如前国际互联网时期的全球计算机亚文化,黑客组织与政府的互动,以及对互联网价值的思考,都非常有趣。在网络空间,他的代号是“门达克斯”(Mendax),来自于贺拉斯的诗句“高尚的虚伪”(splendide mendax)。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提高对计算机犯罪问题的关注,黑客行为的刑期可能高达十年。阿桑奇坚持自己并没有造成破坏,也没有盗取钱财之类的犯罪行为。但是,他还是不可避免地招致警察的关注。阿桑奇认为,自己有比许多朋友更高的政治敏感度,他一直相信,“暴虐势力的主要力量源泉就是它能够秘密地行使权力”(P55),而计算机可能成为反抗武器。母亲因政府压力而放弃政治活动,警察上门却激发了他的斗志。他毁掉了磁盘数据及其他文件,同女朋友一起离开郊区,重新开始了逃亡生活。1991年,因为参与侵入加拿大北电网络(Nortel),阿桑奇第一次被捕。警察上门时,他正在阅读美国黑豹党成员乔治•杰克逊的书信。因为网络立法不足,警方直到1994年才提出指控,1996年审理才基本成型。其间,他还利用网络信息,帮助警方破获了一起国际恋童集团案件。他敏锐地感受到,互联网的自由发展、自我净化与商业势力和政治权力控制之间存在着紧张,而“密码学具有解放的力量,可以让人对抗政府、对抗全世界的一切力量”(P66)。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念,根本不可能成为哪个阵营的同路人,使他注定成为所有统治者都不会欢迎的人。阿桑奇受到31项指控,后来有6项被放弃。最终,他被处以2100澳元的“品行良好”保释金,免于坐牢,部分理由即是他的童年经历。阿桑奇认为自己在走上法庭的那天已经变化,“不愿遵守在我看来原始落后的法律逻辑,而是要遵循数学和探索的逻辑,向正义的领域继续深入……希望探索计算机科学如何能够影响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P81)。1998年10月,阿桑奇开始了环球旅行。有趣的是,12月3日的最后一站,他选在北京。从网络世界到现实生活,源远流长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而阿桑奇在网络上的政治实践,以及若干年后经由社交网络传播的抗议运动或革命,无不显示着全球化的表征。1999年,他建立起一个名为leaks.org的小型组织,最终不了了之;2003年,他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屋里,试图经由数学及量子力学来思考公正与政治行动等问题。他用了多半章篇幅来讲述他的思考,而剩下的部分则在谈论父子感情——他在这段时间第一次与生父见面、相处,而他的儿子丹尼尔也在相近的时间于墨尔本大学攻读遗传学硕士。2006年10月4日,阿桑奇注册了wikileaks.org,是为维基解密的真正开始。12月28日,网站第一次“解密”,公布了两份文件,内容关于西方针对索马里局势的态度。而驻伊拉克美军军事装备清单及关塔那摩监狱手册的披露,则让这个团队受到更多关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大报,都开始加以报道;而阿桑奇也陆续获得《经济学人》杂志和大赦国际等机构的褒奖。一个花絮是,居然有军方人士访问网站,来检查车辆有哪些零件需要更换。声名鹊起使事态无法回避地复杂起来,他需要处理与政府、新闻界甚至同侪的多种关系。这令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都相当简单的阿桑奇疲于应付,往往陷于孤立。同时,他的回忆还展现了斗争策略方面的变化,比如在冰岛建立开放性避风港时,试图将维基解密的精神融入公共政策,苦心制定“解密”的程序以完善组织规程,以及在行动当中非常重要的两点——妥协与合作。传记的后面七章是维基解密时代的故事,相对更加广为人知。他将维基解密称为“第一家人民情报机构”(P115),但在绝大数时候都自认为是新闻工作者——一个“调查编辑”(P117)。而书后的14种附录,涉及到诸多国家的丰富内幕,正可对照阿桑奇的自述。许多事实都可以证明,维基解密的“恶果”并非人们担心的现实伤害,而是对国际秩序和各国国内政治带来的无法预测的影响。同时,“解密”伤及无辜的危险以及伦理方面的争议也始终存在。从逻辑到行为方式,阿桑奇有数不清的弱点。尽管试图以理性平和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但是他往往无法抑制自己的狷狂之气,习惯使用“虚伪”“愚蠢”等词汇为忤逆他的媒体及其从业者盖棺定论。尤其关键的一点在于,他没办法正常地对待女性。另外,晚近的泄密者斯诺登,在一系列曝光之后陷入到寻求俄罗斯庇护的荒诞境地当中。这种悖谬并不会消灭人们的信心,但足以显示出理想与实践之间的陷阱。纵然如此,世界与生活都不可逆转地永不停息。2010年12月17日,阿桑奇刚刚离开监狱,突尼斯年轻人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自焚,“阿拉伯之春”开始,并迅速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其中,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年初,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谴责突尼斯革命,并将抗议运动与维基解密联系在一起,但他在年内就为这股怒潮所吞噬。现在,阿桑奇在伦敦的厄瓜多尔使馆接受政治庇护已经一年有余,因调笑澳洲政客而惹得厄国官方不满。看来,他仍旧不会去讨哪个政府的欢心。通过自传,我们可以了解,周遭世界教给阿桑奇些什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大使馆中的理想主义困兽,又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未刊稿一篇

一个"海外大V"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反思与行动

标题:一个"海外大V"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反思与行动正文:坦白的讲自己对维基解密的一些事情了解的不多,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各种"解密"事件的表面上,无非就是一个外国友人,到处跟政府对着干,最终惹毛了政府,下场不言而喻.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只知皮毛"的猜测.这本书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一个自传,一方面阿桑奇还没到那个时候,另一方面,它更像是自己对过去所做事情的梳理与解释.个人认为,整本书有两个可以着重读的部分:1/三岁看老。不管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看来有多武断、有多偏向于理性,但只是他所倡导的“三岁看老”我还是很认可的——一个人成年的所做所谓,无论怎么美化,很多种子在童年事情其实早已埋下。阿桑奇,童年的各种经历,恐怕就决定了他“不走平常路”的一生。2/权利与义务,反思与行动。如阿桑奇自己所讲,“维基解密成立的背后不仅是某个人或其他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对人权问题思考愈发清醒的经历。”“本书扎根于我的个人历史,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未来如何行动的思考。”“维基解密闻名全球的事迹的根本起因,在于我们对全球社会该如何保护自由的狂热思考,正是这点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另一个起因,则是将科学式思维在权利问题上的应用。 ”那在阿桑奇的眼里,权利是什么?“权利到底是什么?权利是指人有自由执行可执行的行动。因此,权利也意味着要承担同等的责任。”这可以说就是阿桑奇整个世界观与维基解密的世界观。在他的认知里,权利意味着同等的责任。如果我们承认某人拥有权利时,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有义务去保护那份权利。也就是说,当黑客出身的阿桑奇承认一个人拥有知情权时,他与他们的黑客组织就必须承当让所有人知情的义务,这份义务的行动就是“维基解密”。那知情权到底有多重要?“专制压迫的政府打压异见人士,诋毁、囚禁、孤立,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为了剥夺他们说话的权利,直到将他们单独关押,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自己聊天时才会住手。”并非危言耸听,当这种情况投射到网络的环境中:在一个充满了遮掩、秘密和谎言的世界中,正义赖以生存的基本权利是无法实现的。没有就没有话语权,正是知情权诞生出话语权。将两者放在一起,可以统称为知识沟通交流的权利。直截了当的说,阿桑奇作为一个骇客(强原谅我用骇客而不是黑客,因为黑客有太多的负面色彩,而黑客的前身--骇客则代表更多)他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相当明确:“我只有一个目标,不是什么新鲜的目标,但是我人生的明确目标,即为营造更加正义的社会做出贡献。我支持的不是全面透明,甚至都不是全面民主,我支持的是正义。我们的贡献在于,在考虑正义和科技的关系时,为必然出现的新原则辩护。我相信,我们对正义有一种天生的渴求,我们对审查有一种天生的反抗。网络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我们对知识有一种责任,我们对信息有一种义务。”正是他们对信息的自发性承担的义务,促使他不简单自己的“解密行为”,也正式他的使命感,让他得以活动大量骇客的跟随。阿桑奇与他所代表的群体,坚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去承担责任,并行动而不是只是空谈:利用科技反抗那些阻止知识或信息公开传播的人。这不是自由与权利,这是每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基石。

比他的事业更迷人

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参与着潮流,而阿桑奇选择的推波助澜的方式就是用技术来解放人的知情权。至于民众如何理解,媒体如何解读,公权力如何做出反应,我们可以猜测这些并不是他的技术信仰所能回答的问题,他也明智地选择了避让这些领域,把工作界定在程序正义的方向上,而追求的,正如在书中他反反复复地提到的,是一个抽象的“正义”。崇尚技术,嘲讽法律,嘲讽媒体,嘲讽一切与个体相对的人,这是阿桑奇的思考方式和人生信条,虽然我们可以在找出一百种攻击他信条漏洞的方法,却不能不承认在这个信条的领导下,他的所作所为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如何,他的确选择了适合他的方式,并且把这件事做到了时代的风头浪尖的地方。在这些之外,我也看到了一些让人有点难过的东西,比如他成年后再遇到生父,在他的房子里走来走去,“看他的书架上有什么。结果竟让我有些愤怒,因为一个架子接着一个架子上的书都正好是我曾自己买来阅读的书。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从底层开始,一步步经历千辛万苦才培养起自己的……如果当年我有他在身边,也许就会成长得更快一点……我一生中从来也没有一个导师的角色。回想起来,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缺陷。我被迫自己指导自己,并乐于辅导他人。这种经历可以说有些古怪。我总是要扮演坚强的人。”毫无疑问,他是天才,是居无定所的疯子,是外交家,懂得制造话题,而另一方面,他的成长很难说是健全的,又让我们反过来怀疑,究竟存不存在一种确定的健全的成长方式?这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的细节也许是导致他最终与出版社毁约的原因。但他自称是新闻工作者(把这本书当做宣言来写),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无法分辨这些细节的真实性。而何者为真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阿桑奇写下来的,在事业宏愿的间歇里,渗透出来的关于生活的,也是作为这一切的起源的,几缕微光一样的细节。我觉得这些似真亦假的东西比他的事业更加令人着迷。

有趣的书和迷人的男人

说实话我不关心什么政治斗争,类似棱镜门类似电报门。我不关心哪个集团赢了哪个集团输了是因为真正的民主过程还是因为什么肮脏阴暗的背后手段。我觉得我的力量太小,不足以改变世界。而我的那些被监听的隐私或者被泄露的秘密,在想起来保护的时候估计早已经不是秘密了。因而我对一切烦乱的政治斗争既无兴趣也不关心,我消极抵抗的心态告诉我,无论哪个集团、哪骨力量,没有谁是为了绝对的公平和正义而战的。公平和正义不存在于哪一边,它从始至终都是斗争的顺带产物。是不断地斗争之后留下的使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因而我读这本书,我不愿意以此激起我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的任何兴趣,只是单纯地看看阿桑奇这个人。毕竟这只是一本自传不是吗。对政治的无感让我对阿桑奇本不该有什么兴趣。原本就是因为喜欢的演员演了阿桑奇这个角色,于是觉得这个人、他做的事情似乎很有意思,在豆瓣试读了一点发现真的很有意思,于是我很庆幸我买了这本书。世界太复杂,简单很难。对于像阿桑奇这样的所谓“名人”,我想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都不会和简单有关。然而我读这本书,从他对自己故事的讲述,我看到一个简单真挚、坚定执着,独立、思考、自我塑造的男人。他和很多每天嚷着追求自由的人不同,他打从骨子里就是自由的。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有的地方炮火连天,有的地方每天打着人权道义的幌子进行那些肮脏罪恶的勾当和和交易,有的地方被疾病和艾滋困扰,所有的所有都在想你不停不停地灌输不同种类的价值观。而身处斗争的漩涡之中,却始终笃定,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自由,也是勇毅。我喜欢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能坦然承认在一方面自己有错误而其他方面自己毫无可指摘的地方。对自己坦诚,也对这世界坦诚。当然我知道自传避免不了对自己的维护,但真相又是什么呢,我无非选择相信我愿意相信的。我相信一个以给世界真相为毕生事业的人必然不愿也不会在自己的自传里给世界一个巨大的谎言。这本书的翻译总让人感觉仓促而急躁,有种过于直白的感觉。我不知道是译者本身的问题还是通读原作之后选择了一种与英文原文相似或相同的口吻。我猜想无论译法怎样,可能阿桑奇本人总是会有些冲动和不计后果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如此坚持自己不断被打击的事业,承受着人格被诋毁的侮辱的部分内部原因所在吧。写着写着被打断了,思路也续不上了。于是就到这里吧。总结来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而有趣很难也很重要。阿桑奇从整个世界的角度他是一位伟大而值得尊敬的人;从一个男人的角度他是一个懂得自我塑造十分性感的男人。积极的自由是你可以选择去做什么事。消极的自由是你可以选择不做什么事。阿桑奇两者都做到了。一个自由的人,在利益和斗争的漩涡之中能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底线和价值观,始终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公布真相,这就像打开一扇窗口,而如何面对眼前的风景的选择则留给世人。

混乱中的真相

1 关于未授权:本书开头就说明了。开始阿桑奇是同意的,只是后来感觉本书出版可能会让他自己感觉不好,所以后来反悔。但书的版权费用阿桑奇已经用掉了,所以出版社还是出版了这本书。2 书从他的童年说起,基本上他童年生活到处迁徙,但还算比较快乐。青春期前后一段时间一家人被一个异教徒兼他母亲的追求着所跟踪和骚扰。3 后来他接触到了电脑,并且当起了黑客,以侵入各个政府和商业机构的系统为乐,并且因此被起诉和罚款。4 后来他又去念大学,学习数学和密码学。5 最后他成立了维基解密,并不再认为自己是黑客,而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是拥有高科技技术的新闻工作者。专门揭示各个政府刻意隐瞒的一些事实,让政府的所有行为都暴露在阳光下。6 书应该是根据口述整理起来的,叙述的内容有点杂乱,条理性欠缺。后期在与各个媒体共同合作时,出现了一些不顺畅,表述就更加混乱不清了。这部分的责任应该在出版社,没有整理好。7 这项工作还是很伟大的,但读完这本书,就感觉太混乱:本书的条理和阿桑奇成长经历都太乱了。

我知道这本书没有本人的授权

这是一本违反本人意志而出版的书籍可是说到传记有多少不是美化或者丑化我从来不相信传记是如实的反应所以我买来看了因为我想知道阿桑奇怎么说自己我也想知道出版商为了满足全世界人民的猎奇心会出版怎么样的一本书不能说很精彩但是很有趣一个颠沛流离无从选择的孩子成长为年少辍学选择小路的黑客转变为抵抗世界不畏麻烦的揭露者啊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很少有人会这样我问自己换做自己会怎样大概从小的时候我就会放弃了早早的放弃了所以阿桑奇存活下来所以我的勇气不够那么你呢你看这本书会激动还是会蔑视会惊奇还是会淡然其实传记就是不同的人生我爱传记我爱这一本的阿桑奇

读后感

阿桑奇说:"写回忆录好比卖淫",立刻断了我年老之时写一本回忆录的愿望,确实,将自己完全袒露在世人面前,尤其是自己尚在人世,而世间之人又多八卦之心,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情。同样是泄密者,丹尼尔(参见《吹哨者自述》)跟阿桑奇比起来,还是很不一样的。首先,两者的身份就有所不同。丹尼尔是事件亲历者加部分材料的撰写者,所以材料的真实性可以保证;而阿桑奇是技术出生,他的魅力在于用技术手段将这些秘密公诸于世;两人真的都是绝顶聪明,前者的学术水平、研究水平从年纪轻轻就读于哈佛和就业于兰德公司就可见一斑。后者则是酷到爆的黑客出身,还是一个不但没有被政府收买,而且没有被政府给恐吓住的技术大牛其次,两者所处时代不同。丹尼尔披露越南战争资料时大众媒体还比较局限于纸媒,而阿桑奇的出现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当然,在维基泄密事件中,传统纸媒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不过从这本自传来看,传统纸媒受政府压力、受个人领导的影响(资深编辑等)在保证信息的透明、自由上还是有所缺陷的。“事实上,在运用计算机工具前,对隐私的占有是企业、银行和政府的优势,但我们在这里开辟了新的战线,借助信息给予人民更大的权力”第三,对美国政府外交来说,显然阿桑奇带来的影响还是要高于丹尼尔的,仅从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两件事情的认知度上就可比较出来。维基解密事件辐射到的观众群之广,少不了社交媒体的帮助,几乎是全球人尽皆知。而五角大楼材料事件,即便是知识分子团体,知道的也不是很多,这也证明了社交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信息流通加速,秘密外交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最后,如果加上棱镜门事件进行对比,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有意思。五角大楼泄密事件是关于秘密外交本身,而维基泄密是社交化带来的新型、有效的泄密手段,斯诺登事件则是社交化本身所造成的秘密外交、情报外交(美国政府利用技术手段监控他国)在社交化的手段下迅速传播,造成极大的影响这本书带来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1、所谓普世的公平正义与国家利益的博弈是一个永远也不过期的话题。从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开始,Universal Moral是不适用于国家领导人进行决策的,但问题是,由于信息流通渠道与速度的增加,信息不对称变得越来越难,而很多情况下,普通民众是无法完全理解外交决策的,但他们又会对政府施加巨大的压力,此刻政府如何化解这种危机就变得愈发困难与重要(我还是比较支持代议制政府,不相信完全民主的存在)2、永远不要过度相信媒体,纸媒或网媒。社交化的出现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确实提升了信息的流通与传播,但并非是毫无偏见、毫无限制地传播。“你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帖,但你并不受到网络的保护:最坏的情况下,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监视工具。它鼓励新闻自由,但也同样鼓励憎恨新闻自由的人,这就是新技术的讽刺意味所在”3、记得以前分析问题的时候,老师讲过层次分析法:国家层面、国际层面、个人层面……但我总觉得个人层面的分析总是有些牵强附会,很难说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一段历史,虽然希特勒、俾斯麦或拿破仑似乎确实给欧洲政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样,丹尼尔也好,阿桑奇也好,甚至斯诺登也好,他们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真的有起到推进作用么?还是仅仅拓宽了当代的社会学、军事学、哲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研究宽度?当然,我们可以找到证据证明他们对当代国际关系、国家内政带来的一些改变,对公平自由做出的推动,但长远来看,真又有多大意义呢?在国际关系依然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现状之下,这种一味追求人类公平自由的行为,对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么?

“自传”应为“传奇”

因为维基解密的牛逼,所以想看看牛逼的创始人有多更牛逼。不能评论说这本自传写的好或者不好,而是说终于揭开了阿桑奇的神秘面纱。他的童年经历和家庭背景让我觉得不是在看一个现实人的人生,而是一部离现实很远的传奇,尤其是母亲在马戏团的经历,直接就让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小说《吸血侠·达伦·山传》。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和鬼妙的基因形成了他的雏形,智慧的头脑和专一执着则造就了后来的他和维基解密。这本自传很好的一点是它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传奇人物的事件,而是有很多人物本身的想法及判断,让人可以了解他对于自身形成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就是说传奇却非常真实。他的成就不是像表面那样宏大壮丽,他的团队也不s是一群神圣高洁的圣斗士,其中有许多利益判断、人性及他所应对的作为。所以当讲到纽约时报和卫报的那段,就深深的觉得那不是现实版的纸牌屋么,而他呢,虽然偶尔像个执着的“疯子”,但却是一个非常有原则和“自我道德观”的这么一个好leader.最后,不知道他是否依然被软禁,不知道维基解密的时代还会不会有,但他的确是一个现实版的反乌托邦主义者,在一个时代斩裂了一个大口子!!

不安分的人改变世界

从来不存在客观事实,你所看到的是各种主观事实的综合体。媒体的报道,本人的采访,改编的电影和他的自传,是否能还原阿桑奇的本来面目,很难说。因为这些内容呈现出的阿桑奇似乎都不是同一个人,而正是这样难以捉摸谜一样的特质,让他更加富有魅力。无论哪个版本,有些特质是一致的,比如对事业的狂热,一根筋,眼里容不得沙子,单纯的信任导致的不信任,他就像调制解调器上那些闪烁的灯,只要联网就一刻也停不下来。我佩服他也很羡慕他,他活得那么与众不同。不同于我们这些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普通人,也不同于浪迹天涯追逐自我的背包族,更不同于沉迷网络和游戏的技术宅,他是行动派,是革命者,网络和技术是他的武器和力量,他虽然宅在电脑屏幕前却做着心怀天下的大事,和那些喷子不同,他是真正撼动了大树,改变了历史。很难想象,一个核心成员个位数的非营利组织能够发布这么多惊天秘密,这后面必然付出了巨大艰辛。自传和电影里都提到的一段,阿桑奇自己给自己开会,猫在家里写新闻稿为了显得郑重还穿上西装,很让人心酸。在一些人看来这是精神分裂的行径,可我能理解,在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时如何让自己坚持下来才是最重要的。阿桑奇和媒体的关系,我不置可否,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揭露真相是一方面互相利用是另一方面,双方事后互掐也没有什么意义。性侵指控看下来的确是阿桑奇栽的一个大跟头,可以说敌人还没出手就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但转念想想这也许是件好事。之前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一夜爆红,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但他们还没做好面对强大对手的准备。这件事像急刹车,充满八卦味道的性侵案虽然让阿桑奇很丢脸,但就像他幼年经历的那场火灾一样,邻居们忙着看笑话多少降低了一些对他的威胁。我不知道接下来阿桑奇会怎样,他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不会对他有个人崇拜,而是支持他所坚持的真理,相信第五权的强大力量。

《阿桑奇自传》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召集大家搜集木头,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而是要教会他们会浩瀚海洋新生憧憬。——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时过境迁,逝者如斯,若人不去主动改变这一切,未来就会从指缝间溜走。* 许多新闻工作者根本就是权势阶层的速记员。* 通常是因为法庭藐视民众,民众才会“藐视法庭”。* 早期童年非常重要,是培养孩子好奇心的关键时期。* 儿童生长的环境会塑造他今后的一生。* 只要努力,变革总是可能的。* 安于现状的人似乎很乐意看到特立独行的人和敢于冒险的人遭到惩罚。* 权威机构会通过拖延行动来教训当事人,官僚主义会让人变得铁石心肠。* 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发挥一下好奇心,造个新东西出来。* 人生的连贯性其实并不是体现在经常在哪儿停车、经常怎样缴费这种琐事上,而是一种风格和价值观的统一。* 个性虽然大多来自于所谓的天生气质,但后天的经验也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人性总是比物质环境复杂得多,如果人生不被沉重所困,也就不叫真正的人生了。* 流浪的生活比较适合某些人的性格,有时则比较适合某些人的处境。* 拥有一台计算机,将心血扑在毕生事业上,你就再也不会在无谓的追逐中沉迷于渺小的自我。你会融入宏大的事业,尽你所能为其服务。* 真正与世隔绝、被动消极、孤独一人的是看电视的孩子。我们也许整晚整晚地不睡觉,但我们中的高手正忙于创造眼前的世界。* 你首先要有自我,然后才能失去它(或使用它)。* 只要人能在纸上写下精确指示并传给另一个人,那么计算机也可以照做。——阿兰·图灵* 自信通常是创新的源泉。* 【相比先人,我们生活在科幻世界里。那么,对未来的构想,为什么不能更大胆一些呢?】* 暴虐势力的主要力量源泉就是它能够秘密地行使权力。* 因特网带来了新的反叛模式,用简单的科学唬住了腐败权贵,向世界宣布:“你再也无法控制我对你的看法了。”* 大部分情况下,媒体对当局赐予的权利心满意足,当因特网时代来临时,并没有为了建立信息自由和反对审查而奋斗。* 计算机科技在社会变革的斗争中是最重要的工具。* 每当有人努力推动社会更自由、更透明时,政府总会出台荒唐行为加以抵制。* 最难的,其实是与自己斗争。* 魔鬼的话通常是最动听的。* 过分信赖别人的忠心,自己是要吃大亏的。* 为了发现真相,你必须首先观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式,看一看结果是如何被你的行为和行为方式所影响的。* 如果你认为什么事是对的,并精确衡量计算了各种可能性,全心全意投入进去,那么最后你的预测就会开花结果。* 人民有了解阴谋、打破阴谋势力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阴谋也要为其让路。* 我们可以沾沾自喜地生活,纠结于房贷、名望、财富、真爱,或者可以观察我们世界的骨架,测试它是否真的代表了真善美。* 友谊只能带来约九个小时的免费劳动。* 每当我们目睹不公正的现象却不采取行动时,我们的人格就会在不公正的现象面前变得消极,失去保护自我、保护亲友的能力。* 年轻气盛的男人,如果拥有信念,就必须为之采取行动。* 道德责任应首先来自最上层。* 为了与全世界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人要么必须限制自己的想象力,认为将世界缩小;要么就全身心投入到所感知的世界中去,不要因为信息量过大等问题退缩。* 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不一样的,很难预测。* 我们肯定会犯错误,但如果我们克服了躲避危险的冲动,即使是错误也是无心之过。* 为了拥有真正的影响力,必须做一个胸怀全球的机构。* 民众对真相的渴求永远无法镇压。* 必须承认,商业动机往往是衡量信息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尺。* 新闻自由应该是法律的基本精神,网络自由应该是现代精神的一部分,免于起诉将是一项标准。* 不自信的话,怎么能够抵御不断飞来的炮火呢?* 当团队成员本质上都是志愿者时,因野心和动机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走上歪路。* 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让谎言听起来真实,让谋杀听起来体面高尚,给虚无缥缈的谎言披上真相的外衣。——乔治·奥威尔* 不受限制的权力是邪恶的化身。* 民众应该自己直接观察证据。* 战争意味着操纵,但战争波及的民众生灵涂炭,并且当打仗的人生出恶意时,就不会带来长久和平。* 公开性、负责性的理想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就无法运转。* 在当今世界,如果你努力推动正义事业和新闻自由,可能会被视为敌人。* 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干出点名堂,有时必须要低头妥协。* 大多数人的性格承受不住重压。* 背叛通常是可以事先预见的。* 你的知识造就了你的人格,国家无权削弱你的人格。* 知识是自由的保障,国家没有权利随意赐予正义,正义不是权力的施舍。* 正义若得以维系,是对权力的约束,只有确保政治永远不能完全控制信息,才能保护人民大众。* 信息解放人类。* 人民选举政府,养着政府,信任政府,是政府的主人。任何放纵自己忘记这点的政府,任何反对这个真相的政府都会灭亡。* 【理想主义者,即使是坚定的行动派,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举步维艰的。但当纷争远去,后世重新审视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时刻时,他们的形象远比那些“光彩照人”地活在当时的人要正面、伟大得多。不过,也许只有到那个时候,他们才能获得客观公平的评价——当然,也许永远也不会!】* 【人们诟病国企迂腐的论资排辈,却常常在现实生活中习惯地把年龄越大的人看做活得越明白。然而在我看来真未必——谁更勤于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谁才更有可能活的明白。】

我很庆幸最终出版的是第一稿

个人感觉,不管这自传最终以如何的样貌呈现出来,阿桑奇还是会反悔的。毕竟他的性格摆在那里。环球影业拍摄的We steal secrets:the story of wikileaks,我也看过,挺客观的,对阿桑奇是中立的态度,也遭到阿桑奇本人的强烈质疑。所以这个自传合同的纷争孰是孰非,外人真不好判断。读过这本书了,真心未有任何粗糙之感。这本书更多像是依据阿桑奇的思绪来写的,每到愤愤不平之处阿桑奇就会呐喊几句,畅快淋漓!我很庆幸最终出版的是第一稿,因为这样一个个性人物的自传如果经编辑的手改过多稿,就很难看到它的真实原貌了。阿桑奇也许对这本书有点儿生气,但他气的也是自己,他其实是那么爱表现自己的一个人,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地讲述了自己的半生后,突然就意识到自己的话过头了。言而总之,这本书的出版是合情合法的,这本书里的阿桑奇也是第一人称的、最真实而全面的。大家读后可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天才的孩子气

带着来看维基百科发展史的心看了维基解密,最后才发现完全两码事的我也是感到非常羞耻。。对政治没有兴趣,但对阿桑奇的人格以及他的政治观有些感悟。好像所有的天才和改变世界的人都有相似的地方:高智商,对事业的专注,对信仰的坚定和狂热。自我认同极高的一部分还有随之而来的傲慢无礼,甚至有点混蛋,比如乔布斯。然而这些特质有时候也是带来他们人格魅力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不屑于圆滑世故,也有自己独特的处理事务的逻辑。就像阿桑奇在书里说的那样“他们渴望正义,但却不想让任何人痛苦不堪...一边披露人家的秘密,一边又不想让人家吃不下饭,这怎么能行。”是非黑白在他们心里就是界限分明的,他们坚信自己的正确,并乐于去改变现状。我也一直好奇,在他们的心里对自己是有过怀疑的吗?阿桑奇创立维基百科的主张就是要求政府和其它权利组织开诚布公,“暴虐势力的主要力量源泉就是它能够秘密地行使权力。”将大众蒙在鼓里,甚至造成伤害。维基百科也用实际行动在披露这些“不能说的秘密”。很多行径确实令人发指(本人政治敏感性较低,对涉及平民生命的战争更容易感到忿忿)。但是以我的修行仍然对部分信息的披露持保留态度。我不相信绝对的民主,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的透明化仍然是有所保留的透明化。伸张正义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防止精英层的腐败而不是民粹主义(以上完全是一个政治小白的一点拙见)。我想说的重点是,在作出影响世界的这么重大的行动时,他是有多么坚定的信念,又有多狂热。然而不管对错,维基解密都推动了世界前进的一大步,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对这样的人只有敬佩。在看阿桑奇自传的时候有时候看他毫无顾忌的鄙视他的“敌人”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例如说他说希拉里克林顿“声称网络自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而就在那一天,美国政府要求法庭迫使推特交出维基解密三名成员的账户信息,我真不知道希拉里时怎么靦着脸说出那种话的”;还有对媒体在面对真相时表现懦弱时的评价“这些通讯员如此肤浅,难道不让人吃惊吗?各位也肯定就像我当时一样怀疑,西方主流新闻界是不是充满了-抱歉没有别的词可选了-傻逼”;”瑞典案悬在头上,我真真切切感觉到合作媒体内有一种叽叽喳喳的三八劲头”;“有些精神错乱的人还以为我们是为中央情报局工作。” 哈哈哈哈哈,这就是我们真性情的阿桑奇。也许中文翻译有夸大,但我相信这个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讨好他人,傲慢,孩子气的阿桑奇就是这么富有人格魅力~摘录的一些句子:1.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召集大家搜集木头,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而是要教会他们对浩瀚海洋心生憧憬。”——安托万 德 圣-埃克苏佩里2.书中出现了一位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丈夫被关进劳改所后,她不知道该怎么样告诉孩子。“她问道:“真相之重能够将人沉至海底,对不对?真相之重能够压碎你的肋骨。要不然我不告诉他真相,让他被迫接受生活的现实?毕竟儿子可以用自己的双眼来看世界。”“让他承担真相之重吧!”奥列格喊道” ——《癌症楼》3.当地人似乎乐于看到特立独行的人和敢于冒险的人遭到惩罚。我也可能是平生第一次注意到,权威机构会通过拖延行动来教训当事人,官僚主义会让人变得铁石心肠。他们就那样不管不顾,任凭火“自然浇灭”,我似乎从中瞥见了邪恶在作祟。4.你首先要有自我,然后才能失去它(使用它)。5.我们也许是仇敌,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发展,或许这和下盘好棋上同一个道理。6.暴虐势力的主要力量源泉就是它能够秘密地行驶权力。7.年轻人的傲慢在心理上可以认为是自我防卫机制的萌芽期。8.魔鬼的话语通常是最动听的。9.假装对人生有兴趣,假装追求真理,其实对人生的复杂性丝毫不感兴趣。更可恨的是,还根本不相信自己报纸的读者对此感兴趣。10.让 雷阿诺曾说过,所有想象得到的情境中,都会存在完美镜头:可以是透过玻璃杯的光景,也可以是自某人头后拍出来的景象。导演的工作就是去发掘此类镜头。11.我终于意识到,如果你认为什么事是对的,并精确衡量计算各种可能性,全心全意投入进去,那么最后你的预测就会开花结果。12.乔治奥威尔在小说《一九八四》中说得好,控制了现在的人能控制过去,控制了过去的人能控制未来,奥威尔讲的是强大的政府利用宣传工具操纵民众。13.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就良政话题有一段箴言。他写道:表层政府的后面有一个隐形政府,不忠于人民,也不为人民负责。摧毁隐形政府,斩断腐朽商界和腐朽政界之间的邪恶纽带,是政治家的首要任务。14.大多数人坐下来后,会寻求彼此之间的相同点,而我则寻求不同点。15.我有一种觉悟:我们可以沾沾自喜地生活,纠结于房贷,名望,财富,真爱,或者可以观察我们世界的骨架,测试它是否真的代表了真善美。16.和任何新生业务一样,维基解密必须要自我有机成长: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紧迫,因为这不是一个公司,没有正常的筹资模式和业务模式,也不通过打广告和注入风险资本来运营。17.当受压迫的媒体机构迫切关注,但自己又不能报导的某个重大事件被证实,被首先披露在国际媒体上时,这些受压迫的媒体就会得到解放。其他渠道都封死后,维基解密就是最后的披露者,同时也是一个外力不可阻挡的平台。18.我们附上乔治奥威尔的一句话: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让谎言听起来真实,让谋杀听起来体面高尚,给虚无缥缈的谎言披上真相的外衣。

从“密码朋克”到“维基解密”

《阿桑奇自传》中文版问世的当口,正遇上斯诺登事件发酵,美国情报部门绝密的“棱镜计划”随之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美军士兵曼宁被控泄漏国家机密,面临漫长刑期。一时间,他们的“前辈”、互联网上最有名的“泄密者”——朱利安·阿桑奇的是非争议,再度引发公众关注。从公布美军装备数据库、关塔那摩监狱手册、各大机构和企业腐败报告,到披露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日志、“电报门”机密文件,这位近年来颇受瞩目的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创始人,早已让各国(尤其是美国)政客和情报部门为之胆寒,必欲除之而后快。阿桑奇掌握并随时可能曝光的重量级秘密,让他成为无论对敌还是对己都双重“最危险的人”。“禁闭”、“逃亡”、“被告”、“间接谋杀”、“鲜血”……构成了阿桑奇人生的关键词。这本新出的自传,正是以这些词汇来命名主要章节,内容则来自2010年阿桑奇在英国诺福克接受的长达50多个小时的访谈亲述。当时,他正处于被软禁状态,因此对自己的思想做了深度的总结和反思。在他看来,泄密和曝光“不仅仅是一个行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机构和政府组织“信息公开新模式”。因为阿桑奇深信:“信息能解放人类。信息能让我们质问那些希望剥夺我们质问手段和答辩权利的人。”如果说,通过“泄密”的极端方式来让信息公开,进而改变世界,是阿桑奇对未来执着的理念,那么他在自传中透露的早年“密码朋克”经历,已然为此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当年和今天,我一直都反对的,就是权力机制借机密之名,隐瞒其犯下的罪恶,保护自己。”阿桑奇成名前,从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家伙。根据书中他的自述,直到2003年,32岁的他才正式进入墨尔本大学就读;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年仅16岁时,他就已“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世界中”,用邮寄的磁盘和慢腾腾拨号的调制解调器,成为因特网初创时期的顶级黑客。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阿桑奇回顾道,“计算机可以在这消极的世界中为我们开创积极的空间:计算机教会我们重新开始,反对‘自我’,反对‘社会’,在崭新的编码空间中建立起一个没有那么多缺陷、没有那么多腐败的体系。当年我们深知总有一天计算机会改变世界,事实证明它成功了。”在笔者看来,正是阿桑奇那一代黑客奠定了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和注重个人隐私,而这对当下世界的影响,绝不啻于他的泄密事业。因为,我们今天每个在上网的人都是这种“密码朋克”精神的受惠人,都应该由衷感谢当年那群理想主义者。普通读者——他们中还有不少仍把“维基解密”和“维基百科”混为一谈的——在阅读《阿桑奇自传》时,更需值得关注的,是阿桑奇们在改变世界的尝试中所起的另一层作用:“没有他们的斗争,今天的计算机会预装各种广告,智能手机会嵌入各种监视装置,因特网会在很多方面高压独裁,电子邮件会很容易被拦截,没有隐私可言。大多数媒体评论员都没有看到,当年双方之间的地盘之争是多么激烈,今天很多方面的自由都是当年战役的胜利结果。今天的共识是(密码朋克经常提到),计算机科技在社会变革的斗争中是重要的工具。”

有良知的人们请不要买此书!!!

这本书的英文叫Unauthorised Autobiography,意为未经授权的自传,翻译者竟然没翻出来。此原文书的出版商为了赚钱,未经过阿桑奇本人同意而发行的。出版商知道没有律师会为阿桑奇打官司,因为阿桑奇没有稳定资金去支付律师费。而且此书也是未完成的。阿桑奇本人也在wikileaks上发表声明。http://wikileaks.org/Julian-Assange-Statement-on-the.html我相信翻译者应该知道本书的情况,竟然还翻译了此书。令人感到心寒!有良知的人们都应该拒绝买此书!

不能不说的密码

前阵子的斯诺登成了米国的眼中钉,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米国的另一个肉中刺,阿桑奇。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了当今真相的代名词,而这个暂时不被政治与金钱腐蚀的领域,则是有本书的主人公,阿桑奇一手所创造的。从书中看出,这位传奇人物的过去,所作所为,同样是令人拍手称快的。作为自传,作者也回忆了自己童年的时光,从中可以让我们找到这位自由战士那可桀骜不驯灵魂的成长经历。当然,再牛逼的人物,不可否认的是其异于常人的天赋,加上那种应运时代而生的使命感。即使他倒下了,维基百科依旧会继续走下去的,因为有太多的人渴望着真相…摘录:自出生之日起,我便被充满好奇心、不明真相不罢休的人包围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是一件幸事。直到有一天,我生命中出现了许多敌人,他们因我对真相的执着求索而恨我入骨。漫天的辱骂声会让人迷失自我,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幸好我仍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还能向世人讲述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名字是朱利安·阿桑奇。“你可听到砖石崩塌的轰隆声?请再接再厉!欢迎你随时来北约克郡!我们这里的宽带可快了。”来自埃塞克斯郡的信写道: “你的事业唤醒了世界上众多的人,让他们更深入思考权力、政治和腐败之间的关系。”来自默西塞德郡的信写道: “我们昨晚谈到了你,希望你安全度过困境。出狱后,能否请你来一趟西北,为我们阐述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性呢?”我之所以渴望揭开世界中隐藏的谜团,正是和童年的探索经历密不可分的。 我总共转了30多次学。我其实就是这样,人生的连贯性其实并不是体现在经常在哪里泊车、经常怎样缴费这种琐事上,而是一种风格和价值观的统一。我长大一些后,这种流浪者般的生活变得愈发不稳定,到后来妈妈和我几乎沦为难民一般。但一开始的时候,感觉极好。四处游荡的生活让我有一种人生会随时随地出现全新挑战的感受。

一个英雄主义者的悲歌

晚上回家发现忘带钥匙了坐在肯德基写的。在肯德基读完了《阿桑奇自传》。年少时我们都有一个英雄主义的梦想,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可是长大后才发现却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真相,因为不仅不能改变世界,而且连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都有限。而在读阿桑奇自传前,我认为他就是改变了世界的人,即使是他这样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民众争取正义和权利的人,却在书中说到“为了与全世界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人要么必须限制自己的想象力,人为将世界缩小;要么就全身心投入到所感知的世界中去,不要因为信息量过大等问题退缩。而第二个选择才是唯一能实现变革的道路。 ”多么专注于当下的人生~贯通全书的,是正义与狂热。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一直为全世界人民的“知情权”而战,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而维基解密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基于他觉得人类享有得知真相的权利。这个初衷太难得,因为这注定会是一条艰难的路,意味着要站在政府和一些机构的对立面,即使这样他也逃难般地做了几年。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他所从事事业的狂热,书中数次写到解密工作的劳累,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他各人的收入也不稳定,要面对机构资金的短缺,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还要躲避政府的监控。只是书中他谈到累的时候,很多是与人交往时的障碍,工作本身的辛苦倒是一笔带过。作为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就是这种狂热支撑着他的伟大事业一路走来。有的时候,你不能问为什么一个人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因为很多时候生活没有为什么,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是环境和基因决定了他。出生于一个一直颠簸流离的家庭,14岁时已经搬家37次,从小为了摆脱父亲家庭暴力而逃亡,成年之后也是在躲避诉讼和追查中度过的,再加上遇到朋友的背叛,这也揭示了为什么生活中的他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不信任感。童年时这样的生活决定了他一生都在居无定所流浪般的生活,包括对身外之物的满不在乎。文中提到他第一次见到生父时,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看到父亲书架上都正好是他自己曾买来读的书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从底层开始,一步步经历千辛万苦才培养起我自己的,而如果当年我认识他的话,可能干脆就从他架子上把书拿下来好了。’”这些细节让人动容,从内心深处,他也是一个曾渴望父爱的人,而当他有自己的儿子时,他也在试图做一个好爸爸。另外从书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从少年时大量阅读自学计算机,到大学时对量子力学和数学的研究,以及哲学给他带来的反思使得他的人生观改变,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新闻自由王国的缔造者,一个味人类和平和正义做出不可估量贡献的人,他得到了上帝赋予的智慧。但是悲剧却在于这个前半生都在逃亡中度过的人,却不得不在厄瓜多尔度过,甚至刚才我去搜了他的近况得到的资讯却寥寥无几,他成为“the man cant be named”。这应该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他为人们争取自由权,自己却丧失了这项权利。最后拿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的话结尾吧"他是寂寞的孤魂野鬼,说着无人能听到的真话。但只要你肯说,不管怎样,人性还可以延续。别人听不到你说什么,但只要你自己保持清醒,那就保存了人性的传统。"最后附带自己做的一部分笔记:在一个充满了遮掩、秘密和谎言的世界中,正义赖以生存的基本权利是无法实现的。正是知情权诞生出话语权。将两者放在一起,可以统称为知识沟通交流的权利。每当我们目睹不公正的现象却不采取行动时,我们的人格就会在不公正的现象面前变得消极,失去保护自我、保护亲友的能力。现代经济中,人不可能永远与不公正现象隔离……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那就让它汲取我们一切的力量,大胆去闯。无论怎样逃避,我都无法躲开痛苦的声音。也许当我老了以后,我可能会在实验室里混混日子,在仲夏夜与学生们轻声交谈,对世上的不公正现象毫不在乎。但现在不可以。年轻气盛的男人,如果拥有信念,就必须为之采取行动。过去人的一生都只在自己的村庄和山峦里度过,山外面的世界只是一个传说,所以拯救 “世界”是可以实现的,凡是个性独立的人都会自然而然选择拯救他居住的 “世界”。但在现代社会中,只要受过一点点教育,看过一点点新闻的人都知道世界是多么的辽阔。这个事实很是让人气馁。很难想象你个人的行动会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世界。为了与世界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人要么必须限制自己的想象力,人为将世界缩小,要么就全身心投入到所感知的世界中去,不要因信息量过大等问题退缩。我愈发觉得,第二个选择才是唯一能实现真正变革的道路。如果正义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如果我高估了全面实现正义的可能性呢?那么,我们起码可以略微高兴地看到,周复一周,我们都在通向正义的道路上完成某些不大的目标。我们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也不将自己绑在某种历史潮流上:我们是出版者,努力以诚实的态度应对世事变化。创立维基解密还有一个原因:希望能够鼓舞包括新闻工作者、广播工作者、活动家、读者、观众、顾客等在内的世人,让他们期待自己的制度和自己本身能够做得更好。这样一个小小的梦想是我们今后一切工作背后的动力。

侠之大者

事实是主编不是黑客:阿桑奇相当讨厌媒体把他渲染成一个在网络世界神出鬼没的黑客。不是他对自己20多年前的黑客生涯不满意,而是鄙视媒体利用大众对黑客的误解来歪曲维基解密的形象。事实是,维基解密并未依靠任何黑客手段去取得机密资料,阿桑奇只是坐等各色人等将资料上传到他的网站,再对内容进行评估筛选并择机发布。因此,他自认是主编和发言人。虽然维基解密的建设也确实从阿桑奇之前的黑客经验和技术中受益良多,但限于对举报人的身份保密和反敌对政府封锁等方面,绝不涉及入侵和偷盗。是解密更是保密:维基解密的工作是揭露政府和大机构的阴谋,打破强权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其真正的基础则奠定在保密技术上。阿桑奇所设计的复杂否认系统允许举报者上传资料,而不留下任何个人痕迹。因此,即使他本人也无法追踪他们的位置。正是这一前提使得举报人能够放心地提交资料。同时,维基解密所表现的反对强权又不偏帮任何国家的独立形象也使得其他自由主义者相信自己的举报能够得到客观的对待。两个因素叠加,使得维基解密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非官方谍报机构。阿桑奇毫不谦虚地断言,维基解密所收集的解密资料已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新闻媒体的总和。是媒体又不是媒体:仅靠维基解密有限的志愿者难以应付全球汹涌而来的举报人和举报资料,需要更多的调查记者协同工作才能从资料中发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内容。因此阿桑奇把维基解密定位为举报人和传统媒体的中间角色(也即现在所称的新媒体或自媒体),负责接收和初步筛选举报人的信息,而筛选后的信息则交由感兴趣的传统媒体深入调查后再联合发布。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阿桑奇和传统媒体的合作经常闹得很不愉快,但维基解密的工作思路却从未转变。根据成书时的统计,维基解密已经和全球50多家媒体合作发表过调查报告。问题为什么是美国?维基解密的大多数资料都与美国有关,美国政府也将阿桑奇描绘为仇恨美国、竭尽全力破坏美国国家安全的恶棍。不过,阿桑奇声明自己从未特别针对美国政府,而是要曝光所有侮辱“美国高尚原则和良善宪法”的政府。实际上,美国频频中枪,可从其他方面解释。一方面,美国是世界政坛中最活跃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资料既多也重要,自然有较高的中枪概率;另一方面,向维基解密告密既无名也无利,被发现还得蹲监狱,但还是有那么多美国权力机构的员工这么做了,似乎可以说明许多美国人的主张公民权利和监督政府的意识特别强烈,对个人功利的考量却相对较少(这正是拜美国的宪法教育之赐)。换言之,海量泄密资料证明了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开明的国家。真相高于一切吗?在多国政府封杀维基解密而阿桑奇自身也被通缉以后,解密步调明显放慢了。最后一个大响停留在2010年的电报门(虽然余音缈缈),阿桑奇所承诺的、撼动美国银行界的惊天秘密也始终没有出现。到2013年,解密活动的曝光率远不如阿桑奇本人来得高,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的自传、电影、选举和官司。而从效果上看,虽然维基解密确实揭露了各国政府的许多问题或谎言,也迫使其中一部分机构调整自己的政策,但阿桑奇所期待的基于信息公开的政治监督却并未形成气候。如果他的初衷是撼醒民众以重构政治生态,那么民众好像已经翻身又睡了。这样的变化当然有技术的原因,网络封锁令举报活动变得极为困难,而其他针对网站运营的迫害措施则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真相的执着并非人类基因的天然组成。在维基解密曝光了美军屠杀伊拉克平民和路透社记者的录像以后,颇有些媒体表现得相当冷淡并百般回护美军的形象。阿桑奇对这些人嗤之以鼻,怒骂他们是美国政府宣传战的帮凶。不过他忽视了这样的可能性:媒体并非在帮政府做宣传,而是在帮观众找平衡。相对“兼爱非攻”,“亲亲友友”才更是人之常情。相对自身的安全,美国观众可能真的不在乎几条异国的人命。进一步说,虽然政府机构确实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并可能存在滥用权力、愚弄民众的行为,但这权力经常是民众过让给政府的,而很多人并不想讨还。对于这样的人,维基解密自然变成了搅扰好梦的嘤嘤蚊虫。阿桑奇关于真实和正义的观念远未成为社会共识。很有可能,人类永远无法在这些方面达成一致。不过,即使人们无视和扭曲了阿桑奇的观点,他和他身后的无名告密者仍然留下了印记。求仁得仁,复何怨。


 阿桑奇自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