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506》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13319472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7页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506》

从《人书情未了》,到《这一代的书香》,再到《可爱的文化人》,一直以来,我不断追读俞晓群先生的书业随笔,探求书架上那些书的前世。俞先生虽然倾心数术研究多年,并出版有《古数钩沉》、《数术探秘》、《数与数术札记》等学术专著,但本质上是一个出版人,更偏爱出版事业,拥有浓重的文化出版情结,否则他不会在已过知天命之年重回出版一线。《“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是俞先生《一个人的出版史》三部曲的一部分,按专题整理而成。字里行间,可见一个出版人的思与行,爱与痛。那段时间我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那些书皆曾经手采购与销售,所以读来亲切。记得刚开始时,《新世纪万有文库》虽然单书单号单定价,但缘于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发行政策,书店并不拆零来卖。随后应读者要求,上下游营销方式皆做了变通。印象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九八四》。当年,有读者断言:“谁要是一下子买走全套《新世纪万有文库》,他准不是读书人。这套书自有其优点,但也有不足,比如传统文化部分,全无注解,就是大学教授也难全盘攻下——有人全套买之,岂不可笑?”据俞先生他文所记,《新世纪万有文库》最初拟名“跨世纪万有文库”,而“负面乌托邦四重奏”里,《一九八四》、《我们》、《共同事业的哲学》先后纳入“文库”出版,《美妙的新世界》因为“文库”的夭折而未面世,只留清样在案头。即便此书已有多种版本,但有着李慎之序言《为人类的前途担忧》的卢珮文译本,依然让人期待,何不单独出版?转引几段话: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型城市迄今为止有三十四个,其中四分之三在发展中国家。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各种社会矛盾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种族歧视,政治参与机会的匮乏……这些不同纬度的不平等彼此叠加和强化,造就了城市中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与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而大城市中人口的高密度和高流动性又为社会动员和社会运动创造了条件。专制主义的模式在大城市治理上已经很难奏效,相反,还会擦枪走火。世界知名时政刊物《外交政策》曾在2013年7月刊出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题目:独裁者为何惧怕大城市?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永远是两回事,制度与观念上的局限往往使得法律的执行面临重重困境。城市治理不是简单的城市层面的问题,而是与整个国家的管理机制、国家能力和社会理念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治理面临重重挑战时,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怎样使城市化更加以人为本,从而化解而非掩盖或忽视这些矛盾。(张玥《“占领圣保罗”》)再说职业评价,脉望话语很多,辑要如下:他说编辑要“以博为主,以专为辅”,专家不要来当编辑,当了编辑不要再想“成家”;他说编辑是小知识分子,作者是大知识分子,书稿乱改不得,服务为上,有一点“奴才精神”也未尝不可;他说编辑写文章最忌“应该”二字,我们本没有“说教”的资格;他说一个好编辑不是学问有多大,而是手中的好作者有多少;他说编辑不是个人行为,需要“帮手”,帮手不必都是高手,而需要上、中、下三手,做起事来才游刃有余;他还说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像谈情说爱、贪污盗窃、不三不四之类,都是灰色化的“为编之道”。关于编书的技术,脉望说,编书最忌“先入为主”,不要给作者划框子、定调子,不要外行领导内行;组织丛书、套书,总题目最好宽泛些,平淡些,像“读书文丛”、“生活译丛”等,作者、编者都自由,这样的选题才会绵延不断,有生命力;编书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要搞“菜篮子工程”,各种菜都要有,在无序和杂乱中体现出某种精神;编书不要过于追逐主流,正像主食与副食一样,桌面上主食管温饱,副食管“繁荣”;组稿有时不是在“组书”,而是在“组人”,要有点长远打算。找译者之前,你必须做一个艰苦的准备工作:拟订一个细密而又可行的翻译规格和要求。这很难做,很费劲,但必须做。组织大的翻译工程,照陈原先生他们当年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编辑工作做在头里”,即事先设想得周到,并注意检查,把具体操作的活都让译者去担当,自己不干“返工活”,这样开头辛苦些,来稿后省事。开头很仓促,来稿后自己日日夜夜帮它修补,是为大忌。我同你开过玩笑,说编词典等于是“嫁给词典”;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来稿后要不断修补,那等于是嫁给一个让你总放不下心而要不断地操心费神的男人,你说有多累?(以上两段:俞晓群《“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沈昌文的编辑之道)南方数省开展的土改运动,并不像东北、华北等老区那样有着比较分明的事件边界,而是肃反剿匪或肃特镇反与土改运动基本同期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土改工作之所以在1950年11月以后迅速推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土改让社会阶层中占主要力量的农民彻底翻了身,使新政权得到基本的民意支持,另一个重大意义还在于,通过无偿得到的地主、富农、工商业者的大批财富,缓解了国家财政吃紧的状况,支援了战争。土改是一场摧枯拉朽的社会运动,它既是一个经济改革方案,也是一场政治飓风,将“百分之四十三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百分之六十的农村人口”。(云从龙《明星与素琴》)死亡对于人类而言,可以说是除了出生之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对于死亡的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一个人将如何度过他的一生。死亡就如白雪公主童话故事中那面魔镜,映射出了每一个人真实的样子,面对死亡时没有人能够继续撒谎,此时他们方会展现出最为真实的自己。死亡是一切生命形式的终点,接受这个事实并直面死亡,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经历的过程。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具备足够的勇气去正视生命的结束,不论借助宗教、医学还是艺术,藉由身体抑或精神层面的自我改变,人们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自死亡的掌控中解脱的办法。(洪韵《拉撒路之池》)

两情相悦会有时

(三人行)P296:烟柳空江拂画桡,石城潮接广陵潮。几生修到人如玉,同听箫声廿四桥。P304:应笑痴人有痴福,果然佳妇胜佳儿。崔卢门第吾犹愧,鲍谢才名我所知。P317:一门礼法兼诗教,中妇温柔大妇贤。P316:作合之奇,名分之正,堂上之慈,夫人之惠,皆千古所罕有。……自古以来,谈情说爱都是甜蜜而令人兴奋的。从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承诺相守,柴米油盐到白头花去我们一生的时间去感受,去体会。我开始了酱醋茶的生活,体味颇多。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摒弃前面二十几年的生活轨道,交集在一起工作、生活,这其实是对我们的挑战。新的家庭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属于他们的画作,每个人都希望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丰腴,生理上的健康,物质上的扩充,着实是令人期待的事儿。……喜欢这样带着甜味的诗,读起来特别舒服,就像甜食能够解一部分忧。在我印象中,小时候并不喜欢诗,甚至讨厌背诗,觉得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烦恼的事儿。现在想来,沉下去体味其中的寓意,其实也不差,遐想自己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小憩一会儿,有人给你朗诵诗歌,这等事会有吗?呵呵。……本来想作一首诗,苦于在办公室,时常有人打断,作罢,找个借口给自己开溜了。

酿了一缸甜酒(恋爱中的沈从文)

P248:沈从文第一次登上讲台,给张兆和们上课,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台下面黑压压的全是人,一时间惊慌,便将要讲的内容全忘记了,脑中一片空白,就那样站在讲台上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过了十分钟,他才转过身来,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荒诞而幼稚的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在课堂上,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我们,缺乏锻炼,并不是外向口才好的人,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紧张、流汗、口吃、心跳加速等都一一体会并印象深刻。拿学生做试验品,学生看了笑话,心里各种嘀咕,我们心里留下印记。就在这不断被推上讲台,不断被嘀咕中成长,现在回想起来那般场景,我常常去寻找原因:小时候家庭管教严厉?没了主见,没了发语权?性格内向,自己把自己封闭?见识少,思维跟不上节奏?诸如此类,似乎在脑海中转啊转,最后还是归于生活,朝前看,走自己的人生轨迹。P230:让沈从文记忆犹深的是,两个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几乎立刻就要去实现的。这种孩子一般的天真,在成年男女这里,只能用浪漫一词来概略。P229:这一天是中秋节,三个人一起出去划了划船,谈了天,说了地,就着月光,还各自买了一片糖吃。P219:今天借三百,明天就还回来。后来呢,又来借五百,过两天再还回来。直到有一天,一下借走一千块大洋,却失踪了。……沈从文的恋爱执着着实感动了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浪漫书信爱情生活的我们,也想体验一把,但在如今看来,可能性几乎为零。


 读库1506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