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与人物》书评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300193641
作者:(美) 格尔克
页数:219页

一段精神瑜伽

说一句个人的看法,在咱们国家,还没见谁,理直气壮站出来,公然宣称,自己有把握有信心,可以教那些写小说的人,学写小说。 要猜原因,估计教写小说的作家去学习写小说,很可能是一种“老公公背儿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小有名气小有道行的玩家,会首先发问这位老师,你算老几?敢来班门弄斧? 而功成名就的大腕,也会俯视这位教师,发问一下,有没有搞错,到底是你来教我,还是我去教你? 至于想学写小说的文学爱好者,当然会不停热心询问求证这位老师:照你的方子抓药,能治病么?你会不会是,也要不了命也治不好病的庸医。 于是,咱们的文坛,就鲜见这样一个教师,也没见过这样一本非常专业的书。 而有意思的是,美国有位叫杰夫.格尔克的洋人,就是这样一名小说写作教师,就写了《情节与人物》这样一本书,正儿八经,要给作家们上上课。认认真真,要教作家写小说。还说,《情节与人物》是一本作家案头指导书。聊到这儿咱得先申明一下,本人,既非小说家,也不属于影视编剧,所以对有人来充当这个小说写作教师,没有丝毫抵制情绪。也压根不会瞧不起老外。反而纯属无聊好奇的窥视心态,就好像买不起演出票进不了大剧院,只好偷偷摸摸扒开那华贵金丝绒幕布一个缝,瞧瞧那神秘的舞台一样。 总之,囫囵吞枣,把《情节与人物》这本书瞧了一遍。当然,因为看完了这本书,因为偷窥带来的新奇,所以也就有了一个大概印象,有了练一段精神瑜伽的享受。 有了受点启发而感到真好玩的快感。好玩之一,《情节与人物》作者断言,世界上的小说家只有两类,即情节至上型,人物至上型。且两类小说家,各有死穴。 好玩之二,作者坚持自己教的写作模式几乎属灵丹妙药。这个模式是:主人公有个心路历程,大致为,初始状态到心结,到诱发事件,再经过激化阶段,到关键时刻,再回到最终状态。他认为,主角的心路历程好比一颗钻石,生活中,钻石或搭配一条项链,或一枚戒指,或在女王的皇冠上,或在猫的项圈上。那么,好的情节场景就是一种搭配了,就看作家搭配才能了。情节,其实就是人物表演的舞台。 好玩之三,作者认为:一篇小说,重点就要放在主人公的心结,主人公的关键时刻,这就是好小说的两个精华所在。心结,可以有几十种。关键时刻,也会有几十种表现,你给想出来了,你就是超级写家。 好玩之四,作者形象地比喻,好小说,就是要在人物本来平静的生活中,扔下一块石子,然后观察泛起的涟漪。情节至上型作家,需要学习怎样突破人物模式化,让人物看起来与众不同。人物至上型作家,要知道完美人物就像洋葱,他们是有层次的,仅生动难忘还不够,还要有精彩故事。 聊到这里不免隐隐有点担忧了,万一,咱们文艺界有些名家大腕,一不小心,忍着肠痉挛胃痛读了这本书,羞愧起自己曾经拒绝这本书的帮助,而重新审视反思自己太过于情节至上的举止,那样,观众岂不是少了观赏狗血情节幼稚老套桥段的乐趣么?其实,自信满满鼻孔朝天的各类文学神人,不读此书,倒也无妨。另外,说句补充话,在感谢译者的同时,假若你能看到这篇书评,提醒你再版时注意一下前言有句“一些小说家不觉得应该提高自己的薄弱之处。”这里的“提高”,去修饰“薄弱之处”,是否有点不妥?不如将“提高”改成“改进”如何?

你知道小说家是有两种类型的吗?

“人物至上与情节至上”是《情节与人物》的作者杰夫•格尔克归纳出的小说写作者的两种类型,的确精辟。人物至上的小说家“具有创造奇妙人物的能力,她的小说中有各种令人着迷的人物和精彩的对话”,而情节至上的小说家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为情节找到归来的路”。“不论是情节型小说家想要学习创造多样的人物,还是人物型小说家想要学习设计丰满的情节”,肯定都不容易。这就是这本书的奥妙所在。作者在力求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使你找到情节与人物二者之间平衡的小说创作方法。对于创作能否教会的问题,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在我的观点来看,“创意写作书系”中的图书,以《情节与人物》为例,确证了写作是有方法的、可以教的。至于能不能写得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所要追求的是达成——让人物驱动型小说家“从主要人物身上找到故事”来学习设计情节。而让情节至上型小说家通过“发现主要人物发生变化的情节”学会创造人物。如果说这本书就写作谈写作,可能未免狭隘。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另外的视角反观写作,比如,心理学。作者引用了心理学著作《请理解我II》的研究结果,将人物的性格分为有代表性的十六种类型,以及加里•查普曼的交流理论中的“五种爱的语言”。对写作的启迪就是另外一番面貌了。对于人物型的小说家,作者给出的图是:心结——关键时刻。对于情节型的小说家,作者给出的图是:引入——故事核心——高潮和结局。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案例。全书之于我的启发是,人物型和情节型只是相对而言的划分,真正好的小说,情节和人物是缺一不可的。“人”在“情节”中丰满,而“情节”因为有“人”而生动。二者的关系是鱼水相融,密不可分的。作者写作的意图,事实上也是在弥补与调和有所偏废的倾向。当然,因为有着深入的研究,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

小说里缺一不可的灵魂

情节与人物书评小说里缺一不可的灵魂很开心在上一次的《写作魔法书》之后又能够读到这个系列更深层次的教授写作的书。如果说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答案一定就是书名——情节和人物,一部小说的好坏的评判甚至就单从这两方面就够了,情节要足够生动,不要只是泛泛而谈,人物的描写要足够细腻,不要只是如行尸走肉的存在而在开篇所提到的“文学导向”和“商业导向”,第一反应则是不尽然如此,而之后再仔细思考时的确如作者说的那样,一般的文学名著最抓人的或许不是情节,但是一定有一个人物作为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被人们所记住。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阅读有情节性的故事,喜欢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快感,却是再也不会花费心思去思考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这或许不是读者方面的问题,作者也有必要思考是否应该为了继续迎合市场而只是单纯地注重细节的刻画了。两者的比较,或许就是为何我们现在称之为名著的书籍都是年头久远的著作了。前言好像是开篇的这段话在阅读的时候就有一种踩着拍子的感觉,便是猜到了这应该是一段歌词。但是我并没有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什么,相反的有些好奇,甚至于有些不能理解。因为不是内行人,对于音乐的评判的标准一定都是好听与否,首先我觉得一首好的歌曲必然要有动听的旋律,可在这个故事里这样的旋律并不被人们所喜欢,但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或许这是好的曲子,只是不适合在那样的一场剧目中呈现罢了。其次就是歌词要好,并且要配得上曲子的节拍和旋律。可在这个故事里,前提条件在不存在的前提下,却也能在最后填上歌词后得到欢迎,作者想要表达的“缺一不可”的思想显然显得有些牵强。并且,很多歌曲的纯音乐也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显然和歌词是没有关联的事情。这就是好像是现在流行的神曲那般……其实只是旋律让人觉得有韵律,其实歌词里所讲述的东西实在是太过肤浅了。所以最后那句话不尽然就是对的。撇开这本书,还是想要有关书籍我个人的看法。不尽然的,教授写作的趋势在不断增加,可是,我觉得如果单独只有方法的累积是不足以写出一部好作品的。在这个时代,模式化的东西始终会被私人定制所取代。写作的东西可能还是偏向感觉而不是方法,感觉并不单指天赋,后天阅读的积累和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写于2014.8.22

小说,原来是这样写成的

我一直为怎么写一部小说而发愁。宏大的篇章、错综复杂的关系、众多的人物,在网状一样的结构里,怎么把他们安排妥当,还能引人入胜,这是一个难题,在我几乎是无法破解的题。在《情节与人物》里,我找到了答案,虽然这答案还不明晰,但也看了个大概。原来一本小说是这样写就的,或者说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了一部作品。我终于看到可以写成小说的微弱的曙光。作者用两条钱编织了写小说的方式。一个是经线——人物,一个是纬线——情节。原来也听说过情节至上的写作论调,这个估计没有答案,只是每人见解不同。但作者这次表述的这两条线,在我看来非常实用。这本书从开始构建一部小说写起。我也常常迷惑,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写出一个故事。原来,这有点像是时间管理中的收集法。准备工作时,先定下人物的性格,然后搜集和这个性格相关的要素,这时不用考虑要素怎么用,只是收集就好。所以的这些都是为达成一个目标:把人物如何从心结推到关键时刻。开始,先不要急于动笔去写一个故事,而是为这个故事做准备。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收集的过程里,对主人公的形象和典型性格渐渐清晰,对写成一个故事也有了信心。所以,一本小说不是和写一篇散文一样,动笔就可以写,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做得充足,那么小说的内容也会充分许多。在怎样构建情节方面,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几乎在每一步都给了重要提示,按照书中所列,写成一部小说不再是梦想。我曾经写过一部小说的开头,只是一个开头,却不知如何串联故事,最后那个开头一直放在那儿,至今我还未有写下去的勇气。看了人物构建部分,或许不久,我会重新开始创作那部小说。小说创作除了人物塑造,重要的就是情节。两者无法在天秤称出分孰轻孰重。情节是推进故事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哪个地方引入、哪个地方高潮、哪个地方结局,都需要作者精心的谋篇布局。所以,在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小说里,其实作者是下了深深的功夫,他们把这功夫隐藏其中,让读者读来饶有兴致。作者说,最优秀的小说是讲某个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我把这个理论套进我喜欢的小说里,《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他们在青春期的成长与变化;《十八春》,世钧与曼桢从相爱到错过,是爱情的变化;还有《围城》里的方鸿渐,在世俗的社会里,撞得皮青脸肿,也在变化。只有不断起伏的小说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兴趣。如果是在为写小说作准备,这本书值得一读,对于毫无创作经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开始,如何走向故事的结束。

情节与人物的串联

情节与人物本该是相辅相成的好兄弟,但偏偏对于写手而言,要不是写得出好情节,却塑造不出人物特点,要不就是写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角色,情节却平淡无趣,读起来乏味。当然,也有人既写不出好情节,也塑造不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那么就更该看看这本书,总能收获些许。关于人物的塑造,作者提议从核心性格出发,对此进行分层,抽丝剥茧的找到核心性格。在没有找到人物的核心性格之前,不要进行任何下一步的活动。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常把麦布二氏的人格类型量表(MBTI)当作心理学的内容,其实在写小说这一方面,人格类型量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版,可以依此慢慢建立自己的人物数据库。核心性格有了定位,就可以给人物做生理上的描述,外貌、体形、人种等,乃至人物的智商、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使一个人物形象愈加饱满。首先人物要有一个心结,围绕心结展开人物的新路。人物的心路历程变化,其实是作者由讲述人物塑造到情节描写的过度,也正是人物与情节相辅相成的地方。人物的心路历程变化,要靠情节去铺垫和饱满,而情节究竟要怎样推动,必须紧紧围绕人物内心的变化。对一篇小说来说,如果分成几个节点,那么主要就有以下几个状态:初始状态、诱发事件、激化阶段、最终状态。这也是我们俗称的文章的小高潮和高潮。有了这样一个结构安排,就可以帮你更清晰的理顺思路,如何设置一些关键情节,如何从诱发事件将故事引入关键时刻。在关键时刻,使主角做出选择,最终将故事引导至最终状态。当然这并非写小说的模版,只是提供了写作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写作不是一蹴而就,也并非提起笔就能写出一个完美的好故事。学习写作的章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才能在此之上发挥,加入更深刻的立意,挥洒自如的表达作者内心的想法。无论你是情节至上型,还是人物驱动型,你都并非站在写作这条路的终点上。这条路上仍有太多东西可以学习,可以做到更好。做一个各方面完善的写手,写一个自己满意读者惊叹的故事,才不违写作的初心。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1高中读《疯狂英语》杂志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杂志为了让读者了解国外的高中生生活,通常会介绍一些国外的电影,而这些电影竟然大多都是恐怖电影。后来了解美国电影了,发现美国恐怖电影确实以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体,而且几乎所有的恐怖片在第一幕都会用足够的篇幅介绍主人公普通的和你我没有差别的校园生活。之所以要花费那么多篇幅介绍主人公的生活,不过是为了能让观众觉得主人公和他们是一样的人。如此,后面主人公陷入恐境之中,观众方能感同身受。2豆瓣看各大电视剧,尤其是tvb剧评论的时候,也发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很多观众记得最深的是主人公之间的爱情,须知道,TVB电视剧不是韩剧,更非台偶,谈情说爱永远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于是我开始回想那些电视剧的情节。明明,我记得当年我看的时候,更紧张的是那些剧情。可是回头想,却只记得男女主人公相视一笑的默契。3到底是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呢?这是每个写作者都曾经疑惑的问题。也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电影编剧老师。他的回答是:在第一幕里,人物比情节重要,只有第一幕构建好了人物,读者完全接受了这个人物,大家才会关心,在乎,甚至代入主角。如此才会关心主人公在第二幕,第三幕发生了什么?。4这本书的作者试图两碗水端平。他认为世界上的 小说家可以分为两类:情节至上型和人物至上型。孰优孰劣,作者没有做太多的评价,因为是实战派出身,所以作者上来就是跟我们讲如何写出一部兼有精彩人物和诱人情节的小说。此中大成者,我个人以为古代的首推《水浒传》,虽然我的最爱小说是《红楼梦》,但必须承认《红楼梦》的情节与其说是情节,不如说是琐碎的状态。我甚至私下以为,如果没有高鹗的洞房花烛换新娘桥段,搞不好根本没有那么多普罗大众知道林妹妹和宝哥哥的爱情。(你看,这就是情节的力量)这也是很多初读者读不下去《红楼梦》的缘故。而现代我觉得最为厉害的当然是金庸。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让人一读放不下来,而且还构建了一个武侠江湖。(不信,你随便拉个中国人问,武林中名门正派是?必答少林、武当。但其实金庸之前,少林武当这些门派实在二三流得很。)5关于作者人物塑造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觉得还是颇为实用的,作者从寻找人物的“核心性格”入手,然后教你如何设计解开“心结”的心路历程,每一步都有比较理工化,可操作的步骤,而不是跟你谈虚的。至于情节的设计,则基本是希菲尔德的《剧本写作基础》三幕剧理论。6情节和人物设计方案教完后,作者在第三章还列了表格,讲到如何将人物和情节设计结合起来,做到人物和情节的完美结合。写出既有着优秀情节的小说,又有着让人看了多年后仍然心心不忘的人物。7看完书后,我开始思考我之前发现的一些好玩现象。为什么我们当年看电视的时候,紧张的是剧情,可是回头想,却只记得男女主人公相视一笑的默契。如果没有情节,当时我不会去看那些戏。自然也谈不上记得那些人物。但是如果没有那些人物,我现在不会记得那部戏。因为情节很容易被忘记,但是人物背后所体现的感情和人物所展现的形象,却会深深刻在脑海里。如此,写作的时候,到底该如何糅合呢?个人认为,如果是电影写作,毕竟大家已经买了票,总是舍不得走出电影院,所以你可以在第一幕慢慢地先塑造好人物。然后再引入情节。如果是小说写作,尤其是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觉得可以在第一幕,先放大炸弹,吸引人读下去,然后暂时放一边,把人物塑造好,再慢慢引入情节。(经典例子请见《笑傲江湖》第一部,我记得第一次看那个小说的时候,我边看边对同桌大叫:50页了,令狐冲还没出现呢!)

纸张上,一场华丽的冒险

文/飞熊“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乐队……“我很难想象,哪一首歌会使用这种叫卖似的语言作为歌词。而这样的歌词,就出现在这本教授写作的书目中,还被大肆宣扬。在前言中读到这样的文字之后,领教了一番作者非凡的思想境界,我对这个书籍医生、小说家、教师佩服得已经是五体投地了。我很犹豫,以我这样狭隘的心胸是否能顺利读完这本惊世之作,还好我没有放弃,要不然,我就错过了领略那些人间奇迹的绝好机会。本书把小说分为两大类:情节至上和人物至上。围绕着情节和人物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介绍情节、人物以及情节和人物的整合。对于情节和人物两个部分,作者使用的笔墨颇多,内容相对丰满。但对于情节和人物的整合上,作者好像只是草草带过,显然缺少更少的思考和总结。全书引用了一些小说作品的片段,作为支持某个观点的论据。对于那些小说片段的分析,虽然简单明了,也还是能看出作者对小说创作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简单易懂,对于小说初学者作为基础手册使用,应该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效果。但这类书籍似乎都是同一个套路,提到人物无非是:核心性格、心路历程(人物弧线)、心魔……提到情节无非是三段四段式,说白了就是我们所说的起——承——转——合。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这类书有一本作为参考书籍也是不错,多了也看不到新的主题。这些内容其实是对已有文本的一种总结,依照这些内容是否能写出像样的作品,我还是心存怀疑。这些远远不够。叙述是场华丽的文字冒险,塑造人物也好,勾勒情节也罢,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

如果愿意,你就能写出一部小说

对于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诸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们也是耳熟能详。可是,如果真要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部小说,这些理论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今天读到《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对我原来的理论认知可以说是一次颠覆。原来,写作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方法,这些方法完全可以称作“技术”。以前接触的写作指导书大都是理论性的,通过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活”。通过本书,作者想要廓清世界上两大类型——情节至上型和人物至上型——小说家的片面创作观。因为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塑造出的人物就像是剪纸,扁平、虚假、老套,虽然他们脾气、抱负、性别、职业不尽相同,看起来都差不多。而注重塑造人物的小说家能塑造出充满生气的人物,但是让这些有趣的人物干什么,他们往往绞尽脑汁而不可得。作者认为,最好的小说是这两者的结合体,这样,人物才会在坚实的情节背景中得以完美呈现,情节也才会因为令人难忘的人物发展而在读者内心深处得到深沉的回响。这样的小说才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诚如本书题目所言,伟大的小说都在丰满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所以才具有恒久的魅力。为此,作为一名资深的小说家,作者创建了一个全面的写作模型——“心结—关键时刻”:“整部小说实际上是从心结到关键时刻的准备、过程及其结果。”可以说,这个模式抓住了小说创作的精髓。整本书内容展开的方式可谓新颖独特,是以作者与习作者(读者)面对面现场讲座的方式进行的。作者引领我们从人物的塑造开始,先是确定人物的“核心性格”,然后设计人物的“心结”,再设计解开“心结”的“心路历程”(人物弧线)。将“心路历程”外化就是情节了。然后按照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引入、故事核心、高潮和结局)来架构小说,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从人物到情节的完整创作。可以说,作者来自创作实践的“草根理论”虽然并不高深,这种手把手的“实战演习”可是设身处地的为学习者着想了。也就是说,读本书的过程(听讲座的过程),如果你拿起笔跟随作者的引导,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部作品的创作。书中分析所用的例子都是经典名著,或是当代畅销作品、著名电影,非常贴近读者,使作者的讲解通俗易懂。在增加趣味的同时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感谢作者能够揭开写作方法阳春白雪的神秘面纱,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习可以运用的“写作技术”。相信这套接地气的国外的“创意写作书系”,定会对我国写作爱好者起到指点迷津的引领作用。文字指瑕:1.第103页,倒数第二行有“新日目制作人”,“日”疑为“节”。2.第114页,第六行有“《似是故来人》”,而第112页倒数第二段称之为“《似是故人来》”。3.第175页,标题“引入故事的主要危险或者挑战”,跟上页的“引入主要人物”及下页的“让故事主角介入故事的主要挑战”,应是同级标题,字号应统一。

两大门派之争

受麦基的故事影响,我觉得故事是第一位的,情节是第一位的。人物为满足情节而设。比如寓言故事的主角是动物,故事照样精彩。所以,人物要服从故事。但人特如果苍白、讨厌,小说就完蛋了。显然,我们需要有魅力的人物,有吸引人的人物。比如三国,我们记住了曹操,诸葛亮,关羽。如果说我们为什么欣赏曹操,我们就会说出他的故事。故事看完了,我们有所收获。可是人物一个小情节,一句话,就会影响我。当然,所有人都说情节和人物要协调统一。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的。作者指出一条规律,男人爱情节,女人爱人物。男人希望惊险、紧张、刺激,女人希望知道一个人是怎么想的。在女性作家的书里,总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那么,如何将情节和人物统一呢?其实就是将外部和内部统一。将外部发生的事情和人物的内心对应起来。一件事,从头到尾,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人,从头到尾,要在某一方面有彻底的改变。像007故事,无论经历多大的磨难,007本人永远是那么勇敢,能干。他是神,不是人。我们学不来。我们想学和我们有关系的。比如生活中的普通人,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变得更好。这就会增加我们的信心,觉得我们的未来有希望。偏重另一方面都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如果能结合就是好上加好。关键是,作为作者,你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本书表达比较简洁,为了让读者不累,尽量用容易的语言。在本书中,又提到了《星球大战》和《绿野仙踪》,看来这两部书是提高写作的必经之路啊。

精心的织茧工程

一本有趣的小说,为什么会牢牢地吸引读者?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也非常想要创作出同样精彩的作品时,才发现,原来小说并不是天生就在那里等着你去拾取,原来创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凭着阅读的乐趣,并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并不是像以前的某些人所说,创作小说是某些有天分的人的特权,其实,创作小说就是一项技艺,你完全可以通过掌握其中的精髓方法来达到独立创作的可能。读一部小说,如果你肯带着思索去解读,那么这就是一项抽丝剥茧的过程,从复杂的情节中找到故事的核心,找到故事想要表达出的意义,那根丝应该就是串起整个故事的重点人物,或者让故事不断前进的情节因素,读者总是试图将复杂整理得更为简洁。但如果这件事反过来,你想成为一名创作者,就要学着将简洁的事情一步步制造成复杂,从一条丝中加入各种枝节、路线、情节,一层层严密有序地织一个漂亮的茧。此书正是以这种方式来带我们走进创作小说的神秘世界,告诉你如何从一根丝写起,逐渐创造自己的庞大小说帝国的过程。即使你从来都没有创作过小说也不要紧,因为这本书的理论将会让你弄明白一部小说是如何从内到外,由简到繁慢慢构建起来。通常小说家有两种类型,一是人物至上,通过从主要人物身上找到故事来学习设计情节,一是情节至上,通过发现主要人物发生变化的情节学会创造有现实感的人物。无论你更擅长从哪个方面入手,本书都会教给你如何弥补你的缺陷。人物至上的创作方法是先要找到人物的核心性格,对此你需要研究与分析人类的十六种性格类型,并选取好自己想要的人物性格,之后要装备好人物的外在属性,就像给一个模特穿上属于他自己的衣物一样,他的性别年龄外貌衣着教育家庭才能等等专属于他的风格,都是什么样子的,你需要一一添加,之后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大事件对他的影响,此时你需要剖析深挖这会造就一个什么样的“他”,接下来是重点了,小说需要一个“结”,慢慢展开你自己的故事。同理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也有如此一套有章可循的规律供你参考,只要你愿意尝试,你会发现,原来小说并不像是我们从前听到的那么神秘,通过多读优秀的小说作品,各种不同的小说作品,并思考总结规律,你会发现小说其实和本书中所总结的规律是一样的,并非信马由缰,聪明的小说家只是提前发现了这些方法。按照本书的创作方法,你会发现就像是一只蚕强茧的过程,一条丝慢慢围筑起自己的房间,慢慢再细细地填充,让故事变得丰富饱满。当然情节与人物的创作方法彼此并不冲突,通过熟练的运用,你有可能会让两都彼此谐调并同时推进,这样你的作品会更出色。


 情节与人物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