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1701176
作者:尹真人高弟
页数:242页

作者简介

《性命圭旨》包括了:《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冰鉴》、《曾国藩家书精选》和《挺经》。《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十大兵书之一。1911年春,蔡锷到云南负责新军训练工作。当时的“新军”,纪律废弛,风气败坏,蔡深感痛心。于是,他就从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奏章、函牍和日记。

书籍目录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元集
三圣图
大道说
性命说
死生说
邪正说
普照图
反照图
时照图
内照图
太极图
太极发挥
中心图
火龙水虎图
火龙水虎说
日乌月兔图
日乌月兔说
……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亨集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利集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贞集

编辑推荐

  毛泽东对曾国潘的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25岁,1917年8月25日《致黎锦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第二次是34岁,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  第三次是77岁,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公貌之过人处,眼作三角形,常如欲唾,而绝有光。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文人用兵,以三人为最,一是明朝王阳明,一是清代曾国藩,一是中国毛泽东。曾国藩自己带兵,三战三败,而能澄清宇内,要归功于他的知人之能——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社科类一级出版单位  领导者智慧书架  曾国潘成就大事的智慧精粹  曾国潘说:“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曾国潘说:“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曾国潘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前言

  本书原名《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十大兵书之一,最初编成于1911年。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并同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相区别,本书做了以下几项编辑工作:  一、原文精选  原文由蔡锷和蒋介石辑录而成,来自曾国藩、胡林翼的多种著作(另有少量左宗棠的著作)。由于原文为文言文,而且篇幅很长,今天读起来不那么通畅易懂,因此本书选出每章中明白晓畅的数条放在正文前面,读者可以很快了解到曾国藩、胡林翼治兵的思想精髓。  二、按语  按语概括了各章的主要思想,其中也包含了蔡锷的治兵观点,在每章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湘军人物故事 包括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江忠源等很多湘军将帅。了解他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湘军的历史、成功秘诀、人才观念等诸多内容。  四、领导与管理 这一部分是依据每章原文思想所做的发挥和引申,便于读者从中学习到对今天有用的知识。当今中国耳熟能详的管理学,其实许多是从中国古代治军思想中发展而来的。从兵书中学管理是西方人的发明,其中不乏中国古代兵学的精髓。本书增加“领导与管理”,也许不合原书本意,但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五、湘军战例 本书编写了湘军十一次主要战役,其中最重要的“安庆会战”和“金陵决战”,篇幅最长,分为上下两部分,辑成十三篇,按时间先后分插于全书十三章。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鉴识人才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南怀瑾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清史稿·曾国藩传  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刘邵  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获救矣。  ——梁启超  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太平天国·石连开  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清·李鸿章

章节摘录

  【原典】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古者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二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夕卜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意译】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内容的糠皮了,但稻谷的精髓——米。仍然存在。”这个精华,就是人内在的精神状态。俗话又说: “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山岳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支撑人体的骨骼。一个人的“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与否,主要体现在一张面孔上。像工、农、兵、商等类人士,既要考察他们的精神状态,也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读书人则主要是考察他们的“神”和“骨”。神和骨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巍巍立于门外的大山。打开大门,山势自然尽收眼底。“神”和“骨”是从外表考察人物的第一要诀。  古人把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图书封面


 性命圭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性命圭旨》,作者不详。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余永宁序,此书或为明代著作。全书以图配文,阐述内炼理论与功法,博采众家之说。书中首标三圣图,叙述吸取儒佛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归结於道教。如元集收录宋儒周敦颐《太极图》、又录佛教《观音密咒图》,最终落脚於道教《飞升图》。为研究元、明道教内炼理论与方法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精华录》第七集。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产生于明代中叶。这一时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现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体系。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物,《西游记》所表现的就是心学体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全在心性之学。儒曰尽心知性,道曰识心见性,佛曰明心见性。心性之学成了宗教和哲学所探讨追索的根本。所以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学的理论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现心性之学的文学著作——《西游记》。   《西游记》现存的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书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书前有陈元之的《西游记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归有序,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可见唐光禄所购的书,应该是手稿或者“旧刻无像私板小字西游记”,因此这部书稿的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嘉靖末年、万历初年。从版本学的角度讲,这两部书的年代非常接近,内容又如此吻合,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一为其文学艺术的表现而已。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或者至少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考证。但是《西游记》演绎了《性命圭旨》,或者说《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的确是不容置疑的。
  •     翻开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些奇奇怪怪的金丹学术语,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对于一般人来讲太玄奥了,所以人们干脆把它们跳过不管,只去看故事情节了。不过,一般的读者尽可以这样去看热闹,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却必须慎重地对待,真正探索出它的内涵和原型才行。于是,我们把目标放在了对小说原型的破译上。我们翻阅了当时小说所表现的金丹大道的文献资料,终于有了可喜的突破: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的托名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书中所有的主题、人物、神通、宝贝、事件、情节、结构等都从中脱胎而来,也就是说可以以此来解决并回答小说中的所有问题和暗谜。下面,我们拟从主题、人物和结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性命圭旨》和《西游记》二书之间的渊源关系。一,主题论   人们写文章有题目,一针见血,点明主题。有的小说比较隐晦,含而不露,读者往往根据自己不同的层次会得出不同的理解角度,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主题或者成了多主题。这就为后世的学者制造了许多疑惑。不过,《西游记》的主题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一般读者无法跟作者沟通,所以产生了理解的障碍。比如书的题目就是《西游记》或者《西游释厄传》,在修道的人来理解就很直接,这是在讲修行。因为西方为空方,西游就是走向虚空。四大皆空了,自然就没有了灾厄而达到极乐世界;道家把下丹田叫做西方,取经就是把其中的元精取回而补入东方心中,这叫做抽坎填离。再如每一回的回目就是每一回的主题,这是谁都明白的,无非是故事中讲的是人,回目中讲的是丹道学上的术语而已。其实,人物是金丹学的艺术形象化,回目的术语是人物和故事的提炼,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其他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了。《性命圭旨》分元、亨、利、贞四卷,元卷讲主题和宗旨,亨、利、贞三卷讲修法和次第。元卷有许多图画和说明,一开始有一个“三圣图”,画的是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等三教祖师,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老子被称为“上有真人称老君”,释迦为“灵山会上说真言”的古文佛。小说中,孙悟空就是由齐天大圣再见到太上老君而成就太乙散仙,最后到灵山见释迦而成佛的,它正表现了人格心理完善的三个层次:成圣、为仙、做佛。之后是《大道说》,讲生命与宇宙形成的总体规律。首先谈到宇宙混沌、太乙、太易、太极、虚皇、混元等,其中说道:“阳之清者升上而焕丽也,则日月星辰布焉……阴之浊者重滞而就地也,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愚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有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焉。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这一段跟《西游记》开篇那一段“混沌未分”所讲完全一样。接下来一段讲三教宗旨:儒之圣教曰:安汝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浑然在中,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乐在其中……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呼吸之根,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灵根,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三摩地,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看到这里,许多在《西游记》中无法弄懂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了,因为那些金丹学的术语都来自这里!还有一段,可以说是小说的根本所在: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这中与一的关系很重要,小说则把水帘洞塑造成了中,把猴王代表一,无论是执中贯一、守中得一,还是空中归一,都是要以水帘洞为基本,以美猴王为主宰。果然,石猴是阳气,为一,进入洞中,这一在中字里变成了申字。申又配猴,所以有了个猿猴做的主人公了。《易经·坤文言》有句话为“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所以石猴进了洞就美在其中而称做美猴王了。宗教之所以把人间称做苦海,就因为人们贪图物欲,忘掉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却被外物左右着,从而失去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大道说》又云: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寿虽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无涯不测之事,一息不来,倏然长往。命未告终,真灵已投别壳矣。当斯之时,虽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业无价之珠,室富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己有也。所有与之偕行者,平昔所作罪业而已。小说第1回写猴王访道,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封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人们被私心和欲望蒙蔽了智慧,所以永远沉沦在苦海之中。唯一的出路就在于修行!《性命说》一篇,讲性命双修。性指的是人的智慧心性,命说的是人的生命体魄。性命也就是神与气,神气相抱,才是正道。悟空是心神,那根金箍棒是元气,元气不离神,所以棒总要藏在耳眼里,时刻不能忘记。《死生说》云:“有生死者身也,无生死者心也。敦复则心生,迷复则心死。故仙佛愍之,说一切众生具有本来一灵真觉,但昏惑不见,使天命之性浪化迁流,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性根不复于人。我当以圣道令众生永离妄想,能致自身如仙家之长生、佛家之不死云。”小说里塑造之悟空是“一灵真觉”,“昏惑不见”的众生是唐僧,“浪化迁流”“世世堕落”的是悟净,猪八戒身死以后投胎为猪就是“失身为异类”,小白龙变马是“透灵于别壳”。唐僧修成正觉,在西天凌云渡脱胎换骨,死的就是身体,那是从上流泱下来的一具死尸,而他的心神却成就了旃檀功德佛。可见,真正修行不是要肉体的长生不老,而是要心灵的永世不朽!这都是《西游记》的大关节所在。最有说服力的是《邪正说》,谓修行之人甚多,但真正悟道者少,就因为没有走上正道而误入了旁门: 今之道者峨冠方袍,自足自满,不肯低情下意求师指授大道次第,惟只以盲引盲,趋入旁蹊曲径。岂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旁门,独此金丹一道是条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无别途可以成仙做佛也。……盖玄关大道难遇易成而见功迟,旁门小术易学难成而见效速。是以贪财好色之徒往往迷而不悟,其中有好炉火者,有好彼家者,有摩脐轮者,有食乳对炉者,有内视存想者,有休粮辟谷者,有长坐不卧者,有禅定不语者,有斋戒断味者,有梦游仙境者,有默朝上帝者,有见闻转诵者,有炼小便为秋石者,有采女经为红铅者,有售黄白之术而烧茅弄火者,而希慕长生不死者,有笃志白日飞升者,有着相执而不化者,有着空流而不返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脱者,有祛贪嗔痴而思清净者……似此泯泯纷纷,难以悉举。道、释者流,执此一术一诀,便谓金丹大道止于是矣。吁!此辈如管中窥豹,井底观天,妄引百端,支离万状,卒将至道破段分门,以迷指迷,盲修瞎炼,不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是以王良器作《破迷歌》,陈泥丸作《罗浮吟》,钟离翁作《正道歌》。这里对旁门左道的抨击和揭露,正与小说第2回祖师与悟空的一段对话相一致:祖师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流字门中是儒释道等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静字门中是休粮辟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动字门中是采阴补阳,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这些法门皆不能长生不老,因为唯一可以永恒的是人的心灵。祖师说是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等,加上悟空不学,无异是对这些邪门外道的彻底横扫!尤其是随唐憎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全是那些烧茅打鼎的外道旁门,更是《性命圭旨》主题的艺术体现。以下便是许多神仙不传的秘图,直指修炼的根本所在。如《普照图》画的是一个人体的正面,“上一层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窍,中一层者直指黄中正位之窍,下一层者直指关元气海之窍,此所谓前三关也。”图中共分三层,明确指出:“三藏之窍,窍中有妙。妙窍齐观,是为普照。”三藏就是小说中的那位唐三藏,所藏的正是三家:上窍画着一个斜月,上面是三个星星,正是小说中祖师住的斜月三星洞。它的名称为灵山、灵台、方寸、主翁、天君、心源、性海、姹女、丹元、日魂等等,都是人心的象征和比喻;中窍画着一个方框,名为规中、黄庭、西方、黄中、净土、黄婆、玄关、真土、法王城、极乐国、祖气穴、混沌窍等,都是人脾脏的象征;下窍画着一个三足鼎,名为土釜、气海、玄窍、生门、死户、玄冥、婴儿、北海、月魄、呆胞、真铅、多宝藏、无尽藏、河车、曲江等等,都是人肾脏的象征。小说则把这三窍用三个人物来象征:孙悟空是“心猿”“姹女”“金公”,住在花果山水帘洞,访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猪八戒是“婴儿”“木母”“呆子”,住在西方福陵山云栈洞:沙和尚是“黄婆”“真土”“和尚”,住在西方流沙河中,象征人性迷失有如流沙。这三人亲如兄弟,同在唐僧手下为徒;唐僧把这三家团结在一起,因而称“三藏”。三藏分离,就到不了西天;三藏合一了,西天就在眼前。《反照图》画着一个人体的反面,“下一层者指出尾闾太玄之窍,中一层者指出夹脊双关之窍,上一层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窍,此谓后三关也。”下窍是在人的尾巴骨,名为人门、鬼路、会阴、魄门、谷道、会阳、三岔骨、尾闾穴、河车路、上天梯、生死穴、气海门、三足金蟾、九重铁鼓等等,都说的是人身的底部;上窍在人的头顶,名为天堂、泥丸、瑶池、彼岸、紫府、内院、玄都、昆仑顶、上丹田等等,都是人头脑的象征。小说则把尾闾塑造成地狱,泥丸表现为天国,读者只要把二者的情形比较一下就明白了。比如悟空下地狱,太宗游地府,悟空要在老魔的三岔骨上支锅,乱石山碧波潭中的九头虫等,都是在尾闾处;悟空上天,到蟠桃园看管,是因为“玄都观里桃千树”。到瑶池偷玉液琼浆,到兜率天宫偷丹,唐僧一行到得彼岸,都是在头顶。之后的《时照图》讲五脏关系的五行、五情、五干、五圣等,《内照图》讲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任督等,都要修炼者知道下手的地方。《西游记》中的人物基本都依照它而产生,其实是在表现人体生命科学的内在世界。《太极图》则让学者明白造化万物的原理,天地万物以及人身各有一个太极,抓住太极就能修行,而关键在于“窈窈冥冥”的时候。唐太宗和孙悟空下地狱的时候都是在窈窈冥冥之际,才能进入幽冥界而得好事。《中心图》直指人心中的虚灵不昧的一窍,乃是主宰自我和万物的中心和根本,也就是小说中的水帘洞,成圣、为仙、做佛,都离不开它。其后的《火龙水虎图》《日乌月兔图》《大小鼎炉图》《内外二药图》《顺逆三关图》《尽性了命图》《真土图》《魂魄图》《蟾光图》等,都与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关。尤其是《降龙》《伏虎》二图,更是悟空的口头禅;《三家想见图》是小说中三兄弟所代表的精气神、身心意、金木土的结合;《和合四象图》谓金木水火组成的虎龙龟雀混合于中央真土之中,是八戒与行者、木母与金公在沙僧真土的调和下合为一体;《取坎填离图》就是一部西游取经的主旨,“坎象来填,离卦成乾。天地定位,返本还元。”丹道家认为本来乾(三)东而坤()西,但进入后天,坤把乾中间那根阳爻给夺去了,于是变成了离()东而坎()西了,人也就有了生死。为了无生无死,就得后天返先天,将落在坎中的阳爻取出再填入离中,便又成了先天乾坤二卦。《西游记》到西天取经就是要取回阳精(一),唐僧一行的任务即把阳精交给东方的李世民,然后再空手西归,复为先天。至于《九鼎炼心》是讲悟空的修行,《观音密咒》谓压伏悟空在五行山下的观音净心六字真言,《八识归元》讲八戒的转识成智,《五气朝元》讲唐僧五众成真,等等,都与小说的主旨相关。从主题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是对《性命圭旨》的演绎。二 人物论《西游记》中的人物都有来历,主要来自《性命圭旨》。《性命圭旨》元集中有幅图为《时照图》,中间画的是五脏,讲其中的关系。其名称为:心脏为火名姹女,肾脏为水名婴儿,肝脏为木名仁龙,肺脏为金名仪虎,脾脏为土名黄婆,心肝肾肺四脏围绕着脾脏而得其调和。《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参照这五脏的形象来建立的:孙悟空就被称作心猿、姹女,因而屡次变化为人媳妇,是心脏的象征;唐僧生来就不开水,所以名叫江流儿,是婴儿,是水,为肾脏的象征;八戒被称作木龙、木母,就是肝脏的象征;沙和尚被称为黄婆、真土,就是脾脏的象征;白龙马为西海龙王之子,西为金方,古人认为金子是白色,故它又变成白马,专管呼吸而乾乾不息,正是肺脏的象征。这五个人物当中,只有沙和尚默默无闻,但却起着调和取经人关系的作用。不仅如此,从《西游记》可看出这几个人物的变化来,因为丹道学要化合,所以作者便让主要的三家各自承载了两个角色:悟空既是心脏姹女,又担起了肺脏金虎的职责,所以又名金公;八戒既是肝脏木母,又承担了肾脏婴儿的使命,所以又名婴儿;沙僧则二土成圭,真净之土不变。由此而来,悟空与白马亲密,所以专门有“意马忆心猿”一回,而且龙马最怕的是悟空,也是悟空最了解它;唐僧与八戒亲密,专听他的小报告,净念悟空的紧箍咒,因为八戒就是他的代表。猴与猪的矛盾,其实就是取经五众的融合过程,也就是攒簇五行而为三。通过沙和尚的调和而由三返一,成为一家,取经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所以沙和尚被称作沙尼,谐沙泥,能够和稀泥抹光墙。唐僧之所以由取经时的一人要变成有三个徒弟,原因就在《三家相见说》中说的:“身心意谓之三家,三家相见者,胎圆也;精气神谓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摄三归一,在乎虚静。虚其心,则神与性合;静其身,则精与情寂;意大定,则三元混一。情合性谓之金木并,精和神谓之水火交,意大定谓之五行全。……身心意合,则三家相见结婴儿也。”三个徒弟就是身心意三家,相见和合就成了一个唐三藏,三藏就是婴儿。三个徒弟合成一心,再无二意,唐僧的金丹也就成就了。还如关键的人物孙悟空,他为什么能找到水帘洞呢?正是《性命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中引用横川珙的诗所说的:“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酬。西来祖师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洞水逆流就是“桥下水冲贯石窍,倒挂流出去遮蔽了桥门”。正因为石猴苦寻,所以便显露给他。他只要放下狂妄之心,便能得到西天祖师的真实意。进洞后称美猴王,是因为《大道说》中引用了《易经·坤文言》中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以及儒之执中贯一、道之守中得一、佛之空中归一等。水帘洞为中,石猴为一,一进入中里就成了个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猴进洞后就会美在其中而称“美猴”。而“王”字又出在第二节《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讲了三教守中抱一之后:“允执厥中者,《礼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因为石猴进洞后端坐高椅而不动无为,所以能够称王。他能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原因在于他是人之心。《涵养本源》又说:“夫灵台一点光者,即真如灵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灵;极高明,极广大;化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界,横亘十方。自混沌未辟之前而已曾有,虽天地既坏之后而未尝无。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曰三界唯心。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见境是心。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觉尽无始妄念,摄境归心出缠;真如离垢解脱,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孙悟空名心猿,是人心的象征,心性无所不在,因而可以变化无方,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一步一步所走的历程,正是人类完善自我心性的表现。他把一切都看成是自家心性,所以能战胜难关;唐僧愚迷,所以总向身外求法,结果步步遭难。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有一段描写:“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正是《蟾光说》的“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灼灼,状似流星”。亘古常存的是人的本性,根本无法可学。只有去掉一切妄想,本心灵性才会现前。西天路上,孙悟空总要变成女的,八戒却常要招亲做郎,其根据就是《日乌月兔说》的:“日者,阳也,阳内含阴,象砂中有汞也。日中有乌,卦属南方,谓之离女,故曰日居离位反为女。月者,阴也,阴内含阳,象铅中有银也。月中有兔,卦属北方,谓之坎男,故曰坎配蟾宫却是男。无漏云:铅求玉兔脑中精,汞取金乌心内血。只驱二物结成丹,至道不繁无扭捏。”孙悟空来自于东方象征日,所以反而是女,因此要承担女性角色;八戒在西方坎处得,所以象征月,他要配蟾宫,故而要调戏嫦娥,招婚做郎。这弟兄两个,一男一女,一铅一汞,一乌一兔,一精一血,一日一月,所以各有许多名目,但和合起来才能成就金丹大道。《西游记》中有个非常受人喜爱而且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观音菩萨,她的形象本来为男性或者中性,但到小说中却成了一个女性,其原因就是她在东方,日居离位反为女;她与释迦牟尼相对,佛祖住西方,所以成了男子,因为坎配蟾宫却是男。释迦佛祖用六个金字就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那六个字就是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其原型就在《观音密咒图》中,而《念观音咒说》云:“此咒是观音菩萨微妙心印。若人书写六字大明咒者,即同书写三藏法宝。若人持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讽诵七轴灵文。又能开智慧门,能救百难苦;三世业缘,悉皆清净;一切罪障,尽得消除;解脱生死,安乐法身。”这六个字的意义就是要孙悟空开智慧之门,解脱一切灾难,从而成就自己的安乐法身,所以他见到观音菩萨的时候说她是“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天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曾收伏过一个妖魔红孩儿,并且要他做了善财童子,其原型在第七节《婴儿现形出离苦海》中。小说回目为“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正好这位妖怪是个小孩,名为金圣婴。他变成一个七岁儿童,赤条条无衣服,正象征着赤子婴儿,是人心脏,与孙悟空的身份相同,只不过火气太大而已。他住在枯松涧火云洞,枯松是干柴能生烈火,所以他能生三昧真火,故而称做火云洞。妖怪要悟空背他,使重身法压他,却又怕悟空伤他,故而尸解出了元神,悟空果然把他碎尸万段。这是《现形》一节说的:“盖温养育婴乃做仙之一大事,若养育失调,婴儿就有弃壳离窠之变。”正因为悟空纵掼了妖精,所以唐僧被风摄去,正是“此时着实提防,不可轻纵出去。恐一出而迷途,遂失舍而无归。”他的山名钻头号山,是《现形》中说的“缘此嗔火非有实体,皆从无明而来,犹《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钻木能够生火,所以名为钻头;风声呼呼,火声呼呼,所以叫号山。嗔火就是三味真火,是禅定之火。火由五脏炼出,所以他要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五辆车儿。他与哪吒一样都长不大,而且比哪吒更富态,就因为他是赤子元神,又叫丹元童子。打起仗来,他用拳头捶自己的鼻子,然后口里喷火,鼻里浓烟滚出,大火烧空,火云洞烟火弥漫,正是《真空炼形法则》说的:“世尊教我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悟空找龙王救火,结果是心猿遭火败,正是《现形》说的:“《圣胎决》云: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马。直待火灭烟消,方才归于庐舍。宋儒亦曰:忿火不惩,必有燎原之患;欲水不窒,岂无溃川之灾。”妖怪变成菩萨骗了八戒,是《现形》说的:“诸魔平等,烦恼为先。……现住菩萨魔,烦恼无所有。”说的是禅宗的命题:烦恼即菩提,妖魔即菩萨,二者本无别。观音用天王刀变莲台降了妖怪,即“以智慧刀裂烦恼网”。菩萨慈悲,收他做了徒弟,正是“更须慈母惜婴儿”。给他盘了三个窝角,正象悟空那三根救命毫毛一样,不男不女,无阴无阳,乃元神赤子之象。正是“若此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胎真赤子弗假修而自灵。”给他套上五个金箍,是在炼形。《真空炼形》云:“真空炼形法,五蕴空非空。非以五蕴空,五蕴悉皆空。……虽曰炼形,其实炼神,是修外而兼修内也。”金箍是在炼神而套婴儿,紧箍是在炼心而套悟空,禁箍是要炼精而套黑熊精,各有妙用。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人物是哪吒,因为他与以往传说中的形象完全两样。在小说中,他生时左手有哪字,右手有吒字,所以取名哪吒。他又割骨剔肉还了父精母血,一灵真性投奔西方,被释迦佛祖用莲花化身重塑了一个永远如小孩赤子的哪吒,这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其原型就在《圭旨·卯酉周天口诀》中。丹道修炼讲卯酉周天,是一种循行路线和方法,为左旋右转。哪即是挪动的挪为旋,吒谐转折的折为转,亦即左手为旋右手为转。更妙的是此节有一段话:“盖坎中之铅原是父之真情,离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始因乾体一破,二物遂分两弦。是以常人日离日分,分尽而死。所以,至人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夺神功,改天命;求坎中之铅制离中之汞,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阴尽阳纯,复成乾元本体。”离为东方,坎在西方,所以他死后一定要投奔西方才能重生。能得纯阳而成乾元本体,所以永远是个赤子小孩身。不仅大人物可以从《性命圭旨》中找到出处,就连那些小妖禽兽们也有其来历。比如悟空第14回“六贼无踪”中杀的那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以及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三次打杀的白骨夫人、第63回“群圣除邪获宝贝”中的九头虫等,正出自《圭旨·许栖岩胎息诀》的:“遣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以及《卧禅图》中的:“三尸自灭,九虫自出,所谓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第70回里有个“有来有去”被悟空一棍子打成个“有去无来”,有来有去是生死轮回,有来无去是死而无生,无来无去才是超越生死,正是《圭旨·性命说》中的“命有身累,则有生死;性受心役,则有去来。……性常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何死何生!”以及《达磨祖师胎息经》说的:“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因此,可以说《西游记》中无一人无来历,这是从人物的角度看,《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三 结构论如果说《性命圭旨》仅仅从主题和人物方面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还不够,那么我们还能举出更加有力的证据来:小说的结构也是按照《性命圭旨》安排的。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西游记》就是一个典范。先说第1回,石猴由进入水帘洞到祖师洞前共走了一个十二辟卦的周天。《易经》64卦,其中有12卦因为阴阳爻的规律变化而圆如满月: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石猴进洞,几次反复,不伤身体,又见到心山心洞,正是《复卦》的“一阳来复”、“出入无疾”、“复其见天地之心”等;他引大家进洞,自己却端坐上面,最后说服众猴做了美猴王,即是《临卦》的“履正位”、“以刚感顺,志行其正;以斯临物,正而获吉也”等;进洞以后,“三阳交泰产群生”、“朝游”、“暮宿”、“春采百花”、“夏寻诸果”、“秋收芋栗”、“冬觅黄精”,正是《泰卦》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等;猴王忽然忧恼,害怕死亡,正是《大壮》的“悔亡”、“尚往也”等;通背猿高叫说有法可以躲过生死,猴王便发心去访道而得长生,正是《颙卦》的“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利有攸往”等;猴王上坐,然后编筏离开,说我将去也,使群猴无王,正是《乾卦》的“以刚健而居人首”、“见群龙无首吉”等;他驾筏“乘天风”来到南赡部洲,正是“总之天风姤”的《姤卦》;到了岸上,他吓跑了人,而且找不到仙道,但却坚定信念不回头,正是《遁卦》的“物皆遁己”、“执之用黄牛之革”等;南赡部洲无缘得遇,而且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正是《否卦》的“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等;他飘洋过海来到西牛贺洲的一座山上观看,正是《观卦》的、有孚颙若”、“观国之光”等;遇到一个樵夫,说只他一男侍奉老母,即一阳五阴的《剥卦》“不利有攸往”等;来到祖师洞前而洞门紧闭,正是“阖户谓之坤”的《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等。也就是说这第1回演绎了12辟卦,读者可以参看拙文《美猴王与易卦》(《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关键是《性命圭旨·死生说》在讲人生之后的发展变化时正用了这一形式,略引如下:“赤子混沌,纯静无知,属阴,《坤卦》;自一岁至三岁,一阳生乎《复卦》;至五岁,二阳生乎《临卦》;至八岁,三阳生乎《泰卦》;至十岁,四阳生乎《大壮》;至十三岁,五阳生乎《夬卦》;至十六岁,六阳是为《乾卦》。此时纯阳既备,微阴未萌,精气充实,如得师指修炼性命,立可成功矣。自此以后,欲情一动,元气即泄。不知禁忌,贪婪无已,故由十六岁至二十四岁,应乎《姤卦》;一阴初生,若勤修炼,可谓不远复者矣。至三十二岁,应乎《遁卦》;二阴浸长,阳德渐消,欲虑蜂起,真源流荡。然而血气方刚,志力果敢,若勤修炼,则建立丹基亦易为力。至四十岁,应乎《否卦》;阴用事于内,阳失位于外。若勤修炼,则危者可安,亡者可保。至四十八岁,应乎《观卦》;二阳在外而阳德微,重阴上行而阴气盛。若或修炼,则可抑方盛之阴,抚向微之阳德。至五十六岁,应乎《剥卦》;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反乎下,阴气横溢,阳力仅存。若勤修炼,如续火于将穷之木,布雨于垂槁之苗。至六十四岁,卦气已周,复返于《坤》。纯阴用事,阳气未萌,若或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还老为强矣。于此时不遇至人汲汲修炼,虽保馀年,皆借谷精以培后天之精气,无复先天之元气矣,安能长生不死哉!”由此可见,《西游记》小说是在演化丹道学经典之作的《性命圭旨》。不仅如此,小说的整体结构也是依照《圭旨》而来。我们以孙悟空故事的前八回与《圭旨》的关系为例。《圭旨》除了元集讲宗旨外,亨、利、贞三集主要讲修炼丹法的过程和火候。亨集三节讲炼精化气:第1节是《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石猴进水帘洞而心居心窝称美猴王,“灵根育孕源流出”,是《涵养本源》;他怕死而西行求法,“心性修持大道生”,是在《救护命宝》;悟空得法学成变化,是《退藏沐浴》,“悟彻菩提真妙理”;东归后扫灭混世魔王,是在《玉液炼形》,“断魔归本合元神”。第2节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悟空坚守水帘洞,修整兵马,是《安神祖窍》;到傲来国窃兵器,是《法轮自转》;由洞中直下至水晶宫,是《龙虎交媾》;得到金箍棒,是《翕聚先天》而“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节是《蛰藏气穴众妙归根》。悟空醉后进入幽冥界,是《蛰藏气穴》;消掉群猴的生死籍,摄归1350魂字号,即是《众妙归根》而“九幽十类尽除名”。利集三节讲炼气还神:第4节是《天人合发采药归壶》。孙悟空想上天,太白金星下来招安,即《天人合发》;做了“弼马温”嫌官小又打下天宫,二独角鬼王(圭)献上“赭黄袍”,是《采药归壶》,“官封弼马心何足”;众天神围困花果山,是《聚火载金》。第5节为《乾坤交媾去矿留金》。天神哪吒等与悟空战斗,是《乾坤交媾》;打败诸天,却独留太白金星饮宴,是《去矿留金》;做了“齐天大圣”却周游诸天,是《卯酉周天》,“名注齐天意未宁”。第6节为《灵丹入鼎长养圣胎》。悟空在天宫偷桃、偷酒、偷丹,返归水帘洞中,是《灵丹入鼎》,“乱蟠桃大圣偷丹”;被诸天神围困,是《长养圣胎》,“反天宫诸神捉怪”;观音菩萨赴会,是《火候崇正》;她令木叉去打仗放火,《内观起火》,“观音赴会问原因”。贞集三节讲炼神还虚:第7节为《婴儿现形出离苦海》。观音推荐二郎与悟空赌斗变化,让天王用照妖镜逼悟空现形,是《婴儿现形》,“小圣施威降大圣”;被太上老君用金琢击中天灵,擒上天不再返回,即《出离苦海》;众天神雷将用火烧雷打,地使悟空成为“金刚不坏”之躯,是《真空炼形》。第8节为《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太上老君把悟空领入自己的“八卦炉”(头颅上有八片顶阳骨)锻炼,即《移神内院》;悟空蹬倒八卦炉是《阳神出现》,“八卦炉中逃大圣”;但他要做玉皇大帝,就是流连自己的内院不出神而入虚,是修道者的大忌,所以要请代表寂灭心的如来佛。如来伸出右手跟他打赌,他收了铁棒站在佛祖手心,是《端拱冥心》。第9节为《本体虚空超出三界》。悟空始终跳不出如来佛掌心,是《本体虚空》;佛祖一巴掌把他推出西天门外,是《超出三界》;悟空由人界打到地界,又由地界打到天界,最终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佛祖回到西天便造出佛经,“我佛造经传极乐”,就是《毗卢证果》。总之,从结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来。最后,我们还必须交待一下这两部著作的版本情况。《性命圭旨》是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由吴思鸣和丰干居士刻的,余永宁的《刻性命圭旨缘起》云:“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庵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弟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丰干居士。”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云:“《性命圭旨》四卷,明万历间刻本。按是书相传为尹真人弟子述其师说,旧藏唐新庵家,其甥吴之鹤为付剞劂。”由刊刻前的“藏之有年”来看,至少也有一二十年的光景,可见吴氏从唐家取得时在万历二十年前后。而且,唐家藏此书又有几多年?那么是做过太史之官的唐新庵所作的吗?都是谜。但是,因为书中引用的有嘉靖中的罗念庵的言语,可见此书的成书年代为嘉靖末年、万历初年。《西游记》现存的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书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书前有陈元之的《西游记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归有序,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可见唐光禄所购的书,应该是手稿或者“旧刻无像私板小字西游记”,因此这部书稿的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嘉靖末年、万历初年。从版本学的角度讲,这两部书的年代非常接近,内容又如此吻合,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一为其文学艺术的表现而已。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或者至少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考证。但是《西游记》演绎了《性命圭旨》,或者说《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的确是不容置疑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张玉仙老师灵映:五百年来隐玄机。
  •     安眠药2
  •     帮朋友买的,他说不错,受益匪浅,又买了几本送给他朋友了
  •     在一定程度上,有图可以事半功倍
  •       《性命圭旨》,作者不详。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余永宁序,此书或为明代著作。全书以图配文,阐述内炼理论与功法,博采众家之说。书中首标三圣图,叙述吸取儒佛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归结於道教。如元集收录宋儒周敦颐《太极图》、又录佛教《观音密咒图》,最终落脚於道教《飞升图》。为研究元、明道教内炼理论与方法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精华录》第七集。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产生于明代中叶。这一时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现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体系。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物,《西游记》所表现的就是心学体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全在心性之学。儒曰尽心知性,道曰识心见性,佛曰明心见性。心性之学成了宗教和哲学所探讨追索的根本。所以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学的理论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现心性之学的文学著作——《西游记》。  
      《西游记》现存的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书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书前有陈元之的《西游记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归有序,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可见唐光禄所购的书,应该是手稿或者“旧刻无像私板小字西游记”,因此这部书稿的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嘉靖末年、万历初年。
      
       从版本学的角度讲,这两部书的年代非常接近,内容又如此吻合,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一为其文学艺术的表现而已。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或者至少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考证。但是《西游记》演绎了《性命圭旨》,或者说《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的确是不容置疑的。
      
  •     曾国藩的原文读起来是相当不错的,后面的翻译从信、雅、达的角度来讲,就不行了,用于理解大意还行。最差的是后面的演绎,既没有逻辑,也不符合实际,纯粹是文字堆砌。建议大家还是不要买这个版本的。如果要买的话,就买原文加上比较准确的翻译的那种!
  •     上者以顿,一了皆了。中下者以渐,先了命,后了性。命功成就者以道门内炼,性功圆彻者以佛门觉照。只是最后的炼虚合道似乎也只是佛门的虚空定,远非究竟圆满。看来仙道的最终境界只能达到阳神冲壳,“金刚不坏”“万年不死”,等到天人五衰世界坏空,也还是得在无始轮回中打转。
  •     书的内容与书名不符,里面除了曾国藩的几篇文言文外,都是什么感言啦,历史小故事啦,排的很糟糕,非常差,是迄今买的最烂的一套书,简直想当废纸卖了
  •     修心养生,修心的根本是虚静。
  •     三家都想火并了另外两家,这是我这等劣人的心胸。修炼成圣人,仙人,佛可能就觉得无所谓了。此为道书。元明一些知识分子被引领上这条路,也算是不幸中的又一生面。
  •        翻开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些奇奇怪怪的金丹学术语,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对于一般人来讲太玄奥了,所以人们干脆把它们跳过不管,只去看故事情节了。不过,一般的读者尽可以这样去看热闹,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却必须慎重地对待,真正探索出它的内涵和原型才行。于是,我们把目标放在了对小说原型的破译上。
      
       我们翻阅了当时小说所表现的金丹大道的文献资料,终于有了可喜的突破: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的托名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书中所有的主题、人物、神通、宝贝、事件、情节、结构等都从中脱胎而来,也就是说可以以此来解决并回答小说中的所有问题和暗谜。下面,我们拟从主题、人物和结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性命圭旨》和《西游记》二书之间的渊源关系。
      
      一,主题论
         
       人们写文章有题目,一针见血,点明主题。有的小说比较隐晦,含而不露,读者往往根据自己不同的层次会得出不同的理解角度,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主题或者成了多主题。这就为后世的学者制造了许多疑惑。不过,《西游记》的主题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一般读者无法跟作者沟通,所以产生了理解的障碍。比如书的题目就是《西游记》或者《西游释厄传》,在修道的人来理解就很直接,这是在讲修行。因为西方为空方,西游就是走向虚空。四大皆空了,自然就没有了灾厄而达到极乐世界;道家把下丹田叫做西方,取经就是把其中的元精取回而补入东方心中,这叫做抽坎填离。再如每一回的回目就是每一回的主题,这是谁都明白的,无非是故事中讲的是人,回目中讲的是丹道学上的术语而已。其实,人物是金丹学的艺术形象化,回目的术语是人物和故事的提炼,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其他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了。
      
       《性命圭旨》分元、亨、利、贞四卷,元卷讲主题和宗旨,亨、利、贞三卷讲修法和次第。元卷有许多图画和说明,一开始有一个“三圣图”,画的是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等三教祖师,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老子被称为“上有真人称老君”,释迦为“灵山会上说真言”的古文佛。小说中,孙悟空就是由齐天大圣再见到太上老君而成就太乙散仙,最后到灵山见释迦而成佛的,它正表现了人格心理完善的三个层次:成圣、为仙、做佛。之后是《大道说》,讲生命与宇宙形成的总体规律。首先谈到宇宙混沌、太乙、太易、太极、虚皇、混元等,其中说道:“阳之清者升上而焕丽也,则日月星辰布焉……阴之浊者重滞而就地也,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愚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有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焉。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这一段跟《西游记》开篇那一段“混沌未分”所讲完全一样。接下来一段讲三教宗旨:
      
       儒之圣教曰:安汝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浑然在中,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乐在其中……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呼吸之根,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灵根,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三摩地,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看到这里,许多在《西游记》中无法弄懂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了,因为那些金丹学的术语都来自这里!还有一段,可以说是小说的根本所在: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这中与一的关系很重要,小说则把水帘洞塑造成了中,把猴王代表一,无论是执中贯一、守中得一,还是空中归一,都是要以水帘洞为基本,以美猴王为主宰。果然,石猴是阳气,为一,进入洞中,这一在中字里变成了申字。申又配猴,所以有了个猿猴做的主人公了。《易经·坤文言》有句话为“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所以石猴进了洞就美在其中而称做美猴王了。
      
       宗教之所以把人间称做苦海,就因为人们贪图物欲,忘掉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却被外物左右着,从而失去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大道说》又云: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寿虽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无涯不测之事,一息不来,倏然长往。命未告终,真灵已投别壳矣。当斯之时,虽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业无价之珠,室富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己有也。所有与之偕行者,平昔所作罪业而已。
       小说第1回写猴王访道,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封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
      
       人们被私心和欲望蒙蔽了智慧,所以永远沉沦在苦海之中。唯一的出路就在于修行!
      
       《性命说》一篇,讲性命双修。性指的是人的智慧心性,命说的是人的生命体魄。性命也就是神与气,神气相抱,才是正道。悟空是心神,那根金箍棒是元气,元气不离神,所以棒总要藏在耳眼里,时刻不能忘记。《死生说》云:“有生死者身也,无生死者心也。敦复则心生,迷复则心死。故仙佛愍之,说一切众生具有本来一灵真觉,但昏惑不见,使天命之性浪化迁流,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性根不复于人。我当以圣道令众生永离妄想,能致自身如仙家之长生、佛家之不死云。”小说里塑造之悟空是“一灵真觉”,“昏惑不见”的众生是唐僧,“浪化迁流”“世世堕落”的是悟净,猪八戒身死以后投胎为猪就是“失身为异类”,小白龙变马是“透灵于别壳”。唐僧修成正觉,在西天凌云渡脱胎换骨,死的就是身体,那是从上流泱下来的一具死尸,而他的心神却成就了旃檀功德佛。可见,真正修行不是要肉体的长生不老,而是要心灵的永世不朽!这都是《西游记》的大关节所在。
       最有说服力的是《邪正说》,谓修行之人甚多,但真正悟道者少,就因为没有走上正道而误入了旁门: 今之道者峨冠方袍,自足自满,不肯低情下意求师指授大道次第,惟只以盲引盲,趋入旁蹊曲径。岂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旁门,独此金丹一道是条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无别途可以成仙做佛也。……盖玄关大道难遇易成而见功迟,旁门小术易学难成而见效速。是以贪财好色之徒往往迷而不悟,其中有好炉火者,有好彼家者,有摩脐轮者,有食乳对炉者,有内视存想者,有休粮辟谷者,有长坐不卧者,有禅定不语者,有斋戒断味者,有梦游仙境者,有默朝上帝者,有见闻转诵者,有炼小便为秋石者,有采女经为红铅者,有售黄白之术而烧茅弄火者,而希慕长生不死者,有笃志白日飞升者,有着相执而不化者,有着空流而不返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脱者,有祛贪嗔痴而思清净者……似此泯泯纷纷,难以悉举。道、释者流,执此一术一诀,便谓金丹大道止于是矣。吁!此辈如管中窥豹,井底观天,妄引百端,支离万状,卒将至道破段分门,以迷指迷,盲修瞎炼,不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是以王良器作《破迷歌》,陈泥丸作《罗浮吟》,钟离翁作《正道歌》。
      
       这里对旁门左道的抨击和揭露,正与小说第2回祖师与悟空的一段对话相一致:祖师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流字门中是儒释道等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静字门中是休粮辟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动字门中是采阴补阳,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这些法门皆不能长生不老,因为唯一可以永恒的是人的心灵。祖师说是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等,加上悟空不学,无异是对这些邪门外道的彻底横扫!尤其是随唐憎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全是那些烧茅打鼎的外道旁门,更是《性命圭旨》主题的艺术体现。
      
       以下便是许多神仙不传的秘图,直指修炼的根本所在。如《普照图》画的是一个人体的正面,“上一层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窍,中一层者直指黄中正位之窍,下一层者直指关元气海之窍,此所谓前三关也。”图中共分三层,明确指出:“三藏之窍,窍中有妙。妙窍齐观,是为普照。”三藏就是小说中的那位唐三藏,所藏的正是三家:上窍画着一个斜月,上面是三个星星,正是小说中祖师住的斜月三星洞。它的名称为灵山、灵台、方寸、主翁、天君、心源、性海、姹女、丹元、日魂等等,都是人心的象征和比喻;中窍画着一个方框,名为规中、黄庭、西方、黄中、净土、黄婆、玄关、真土、法王城、极乐国、祖气穴、混沌窍等,都是人脾脏的象征;下窍画着一个三足鼎,名为土釜、气海、玄窍、生门、死户、玄冥、婴儿、北海、月魄、呆胞、真铅、多宝藏、无尽藏、河车、曲江等等,都是人肾脏的象征。小说则把这三窍用三个人物来象征:孙悟空是“心猿”“姹女”“金公”,住在花果山水帘洞,访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猪八戒是“婴儿”“木母”“呆子”,住在西方福陵山云栈洞:沙和尚是“黄婆”“真土”“和尚”,住在西方流沙河中,象征人性迷失有如流沙。这三人亲如兄弟,同在唐僧手下为徒;唐僧把这三家团结在一起,因而称“三藏”。三藏分离,就到不了西天;三藏合一了,西天就在眼前。《反照图》画着一个人体的反面,“下一层者指出尾闾太玄之窍,中一层者指出夹脊双关之窍,上一层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窍,此谓后三关也。”下窍是在人的尾巴骨,名为人门、鬼路、会阴、魄门、谷道、会阳、三岔骨、尾闾穴、河车路、上天梯、生死穴、气海门、三足金蟾、九重铁鼓等等,都说的是人身的底部;上窍在人的头顶,名为天堂、泥丸、瑶池、彼岸、紫府、内院、玄都、昆仑顶、上丹田等等,都是人头脑的象征。小说则把尾闾塑造成地狱,泥丸表现为天国,读者只要把二者的情形比较一下就明白了。比如悟空下地狱,太宗游地府,悟空要在老魔的三岔骨上支锅,乱石山碧波潭中的九头虫等,都是在尾闾处;悟空上天,到蟠桃园看管,是因为“玄都观里桃千树”。到瑶池偷玉液琼浆,到兜率天宫偷丹,唐僧一行到得彼岸,都是在头顶。
      
       之后的《时照图》讲五脏关系的五行、五情、五干、五圣等,《内照图》讲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任督等,都要修炼者知道下手的地方。《西游记》中的人物基本都依照它而产生,其实是在表现人体生命科学的内在世界。《太极图》则让学者明白造化万物的原理,天地万物以及人身各有一个太极,抓住太极就能修行,而关键在于“窈窈冥冥”的时候。唐太宗和孙悟空下地狱的时候都是在窈窈冥冥之际,才能进入幽冥界而得好事。《中心图》直指人心中的虚灵不昧的一窍,乃是主宰自我和万物的中心和根本,也就是小说中的水帘洞,成圣、为仙、做佛,都离不开它。其后的《火龙水虎图》《日乌月兔图》《大小鼎炉图》《内外二药图》《顺逆三关图》《尽性了命图》《真土图》《魂魄图》《蟾光图》等,都与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关。尤其是《降龙》《伏虎》二图,更是悟空的口头禅;《三家想见图》是小说中三兄弟所代表的精气神、身心意、金木土的结合;《和合四象图》谓金木水火组成的虎龙龟雀混合于中央真土之中,是八戒与行者、木母与金公在沙僧真土的调和下合为一体;《取坎填离图》就是一部西游取经的主旨,“坎象来填,离卦成乾。天地定位,返本还元。”丹道家认为本来乾(三)东而坤()西,但进入后天,坤把乾中间那根阳爻给夺去了,于是变成了离()东而坎()西了,人也就有了生死。为了无生无死,就得后天返先天,将落在坎中的阳爻取出再填入离中,便又成了先天乾坤二卦。《西游记》到西天取经就是要取回阳精(一),唐僧一行的任务即把阳精交给东方的李世民,然后再空手西归,复为先天。至于《九鼎炼心》是讲悟空的修行,《观音密咒》谓压伏悟空在五行山下的观音净心六字真言,《八识归元》讲八戒的转识成智,《五气朝元》讲唐僧五众成真,等等,都与小说的主旨相关。
       从主题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是对《性命圭旨》的演绎。
      
       二 人物论
       《西游记》中的人物都有来历,主要来自《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元集中有幅图为《时照图》,中间画的是五脏,讲其中的关系。其名称为:心脏为火名姹女,肾脏为水名婴儿,肝脏为木名仁龙,肺脏为金名仪虎,脾脏为土名黄婆,心肝肾肺四脏围绕着脾脏而得其调和。《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参照这五脏的形象来建立的:孙悟空就被称作心猿、姹女,因而屡次变化为人媳妇,是心脏的象征;唐僧生来就不开水,所以名叫江流儿,是婴儿,是水,为肾脏的象征;八戒被称作木龙、木母,就是肝脏的象征;沙和尚被称为黄婆、真土,就是脾脏的象征;白龙马为西海龙王之子,西为金方,古人认为金子是白色,故它又变成白马,专管呼吸而乾乾不息,正是肺脏的象征。这五个人物当中,只有沙和尚默默无闻,但却起着调和取经人关系的作用。不仅如此,从《西游记》可看出这几个人物的变化来,因为丹道学要化合,所以作者便让主要的三家各自承载了两个角色:悟空既是心脏姹女,又担起了肺脏金虎的职责,所以又名金公;八戒既是肝脏木母,又承担了肾脏婴儿的使命,所以又名婴儿;沙僧则二土成圭,真净之土不变。由此而来,悟空与白马亲密,所以专门有“意马忆心猿”一回,而且龙马最怕的是悟空,也是悟空最了解它;唐僧与八戒亲密,专听他的小报告,净念悟空的紧箍咒,因为八戒就是他的代表。猴与猪的矛盾,其实就是取经五众的融合过程,也就是攒簇五行而为三。通过沙和尚的调和而由三返一,成为一家,取经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所以沙和尚被称作沙尼,谐沙泥,能够和稀泥抹光墙。
      
       唐僧之所以由取经时的一人要变成有三个徒弟,原因就在《三家相见说》中说的:“身心意谓之三家,三家相见者,胎圆也;精气神谓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摄三归一,在乎虚静。虚其心,则神与性合;静其身,则精与情寂;意大定,则三元混一。情合性谓之金木并,精和神谓之水火交,意大定谓之五行全。……身心意合,则三家相见结婴儿也。”三个徒弟就是身心意三家,相见和合就成了一个唐三藏,三藏就是婴儿。三个徒弟合成一心,再无二意,唐僧的金丹也就成就了。
      
       还如关键的人物孙悟空,他为什么能找到水帘洞呢?正是《性命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中引用横川珙的诗所说的:“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酬。西来祖师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洞水逆流就是“桥下水冲贯石窍,倒挂流出去遮蔽了桥门”。正因为石猴苦寻,所以便显露给他。他只要放下狂妄之心,便能得到西天祖师的真实意。进洞后称美猴王,是因为《大道说》中引用了《易经·坤文言》中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以及儒之执中贯一、道之守中得一、佛之空中归一等。水帘洞为中,石猴为一,一进入中里就成了个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猴进洞后就会美在其中而称“美猴”。而“王”字又出在第二节《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讲了三教守中抱一之后:“允执厥中者,《礼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因为石猴进洞后端坐高椅而不动无为,所以能够称王。他能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原因在于他是人之心。《涵养本源》又说:“夫灵台一点光者,即真如灵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灵;极高明,极广大;化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界,横亘十方。自混沌未辟之前而已曾有,虽天地既坏之后而未尝无。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曰三界唯心。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见境是心。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觉尽无始妄念,摄境归心出缠;真如离垢解脱,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孙悟空名心猿,是人心的象征,心性无所不在,因而可以变化无方,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一步一步所走的历程,正是人类完善自我心性的表现。他把一切都看成是自家心性,所以能战胜难关;唐僧愚迷,所以总向身外求法,结果步步遭难。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有一段描写:“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正是《蟾光说》的“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灼灼,状似流星”。亘古常存的是人的本性,根本无法可学。只有去掉一切妄想,本心灵性才会现前。
      
       西天路上,孙悟空总要变成女的,八戒却常要招亲做郎,其根据就是《日乌月兔说》的:“日者,阳也,阳内含阴,象砂中有汞也。日中有乌,卦属南方,谓之离女,故曰日居离位反为女。月者,阴也,阴内含阳,象铅中有银也。月中有兔,卦属北方,谓之坎男,故曰坎配蟾宫却是男。无漏云:铅求玉兔脑中精,汞取金乌心内血。只驱二物结成丹,至道不繁无扭捏。”孙悟空来自于东方象征日,所以反而是女,因此要承担女性角色;八戒在西方坎处得,所以象征月,他要配蟾宫,故而要调戏嫦娥,招婚做郎。这弟兄两个,一男一女,一铅一汞,一乌一兔,一精一血,一日一月,所以各有许多名目,但和合起来才能成就金丹大道。
      
       《西游记》中有个非常受人喜爱而且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观音菩萨,她的形象本来为男性或者中性,但到小说中却成了一个女性,其原因就是她在东方,日居离位反为女;她与释迦牟尼相对,佛祖住西方,所以成了男子,因为坎配蟾宫却是男。释迦佛祖用六个金字就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那六个字就是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其原型就在《观音密咒图》中,而《念观音咒说》云:“此咒是观音菩萨微妙心印。若人书写六字大明咒者,即同书写三藏法宝。若人持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讽诵七轴灵文。又能开智慧门,能救百难苦;三世业缘,悉皆清净;一切罪障,尽得消除;解脱生死,安乐法身。”这六个字的意义就是要孙悟空开智慧之门,解脱一切灾难,从而成就自己的安乐法身,所以他见到观音菩萨的时候说她是“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天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曾收伏过一个妖魔红孩儿,并且要他做了善财童子,其原型在第七节《婴儿现形出离苦海》中。小说回目为“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正好这位妖怪是个小孩,名为金圣婴。他变成一个七岁儿童,赤条条无衣服,正象征着赤子婴儿,是人心脏,与孙悟空的身份相同,只不过火气太大而已。他住在枯松涧火云洞,枯松是干柴能生烈火,所以他能生三昧真火,故而称做火云洞。妖怪要悟空背他,使重身法压他,却又怕悟空伤他,故而尸解出了元神,悟空果然把他碎尸万段。这是《现形》一节说的:“盖温养育婴乃做仙之一大事,若养育失调,婴儿就有弃壳离窠之变。”正因为悟空纵掼了妖精,所以唐僧被风摄去,正是“此时着实提防,不可轻纵出去。恐一出而迷途,遂失舍而无归。”他的山名钻头号山,是《现形》中说的“缘此嗔火非有实体,皆从无明而来,犹《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钻木能够生火,所以名为钻头;风声呼呼,火声呼呼,所以叫号山。嗔火就是三味真火,是禅定之火。火由五脏炼出,所以他要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五辆车儿。他与哪吒一样都长不大,而且比哪吒更富态,就因为他是赤子元神,又叫丹元童子。打起仗来,他用拳头捶自己的鼻子,然后口里喷火,鼻里浓烟滚出,大火烧空,火云洞烟火弥漫,正是《真空炼形法则》说的:“世尊教我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悟空找龙王救火,结果是心猿遭火败,正是《现形》说的:“《圣胎决》云: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马。直待火灭烟消,方才归于庐舍。宋儒亦曰:忿火不惩,必有燎原之患;欲水不窒,岂无溃川之灾。”妖怪变成菩萨骗了八戒,是《现形》说的:“诸魔平等,烦恼为先。……现住菩萨魔,烦恼无所有。”说的是禅宗的命题:烦恼即菩提,妖魔即菩萨,二者本无别。观音用天王刀变莲台降了妖怪,即“以智慧刀裂烦恼网”。菩萨慈悲,收他做了徒弟,正是“更须慈母惜婴儿”。给他盘了三个窝角,正象悟空那三根救命毫毛一样,不男不女,无阴无阳,乃元神赤子之象。正是“若此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胎真赤子弗假修而自灵。”给他套上五个金箍,是在炼形。《真空炼形》云:“真空炼形法,五蕴空非空。非以五蕴空,五蕴悉皆空。……虽曰炼形,其实炼神,是修外而兼修内也。”金箍是在炼神而套婴儿,紧箍是在炼心而套悟空,禁箍是要炼精而套黑熊精,各有妙用。
      
       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人物是哪吒,因为他与以往传说中的形象完全两样。在小说中,他生时左手有哪字,右手有吒字,所以取名哪吒。他又割骨剔肉还了父精母血,一灵真性投奔西方,被释迦佛祖用莲花化身重塑了一个永远如小孩赤子的哪吒,这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其原型就在《圭旨·卯酉周天口诀》中。丹道修炼讲卯酉周天,是一种循行路线和方法,为左旋右转。哪即是挪动的挪为旋,吒谐转折的折为转,亦即左手为旋右手为转。更妙的是此节有一段话:“盖坎中之铅原是父之真情,离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始因乾体一破,二物遂分两弦。是以常人日离日分,分尽而死。所以,至人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夺神功,改天命;求坎中之铅制离中之汞,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阴尽阳纯,复成乾元本体。”离为东方,坎在西方,所以他死后一定要投奔西方才能重生。能得纯阳而成乾元本体,所以永远是个赤子小孩身。
      
       不仅大人物可以从《性命圭旨》中找到出处,就连那些小妖禽兽们也有其来历。比如悟空第14回“六贼无踪”中杀的那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以及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三次打杀的白骨夫人、第63回“群圣除邪获宝贝”中的九头虫等,正出自《圭旨·许栖岩胎息诀》的:“遣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以及《卧禅图》中的:“三尸自灭,九虫自出,所谓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第70回里有个“有来有去”被悟空一棍子打成个“有去无来”,有来有去是生死轮回,有来无去是死而无生,无来无去才是超越生死,正是《圭旨·性命说》中的“命有身累,则有生死;性受心役,则有去来。……性常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何死何生!”以及《达磨祖师胎息经》说的:“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因此,可以说《西游记》中无一人无来历,这是从人物的角度看,《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
      
       三 结构论
      
       如果说《性命圭旨》仅仅从主题和人物方面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还不够,那么我们还能举出更加有力的证据来:小说的结构也是按照《性命圭旨》安排的。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西游记》就是一个典范。先说第1回,石猴由进入水帘洞到祖师洞前共走了一个十二辟卦的周天。《易经》64卦,其中有12卦因为阴阳爻的规律变化而圆如满月: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石猴进洞,几次反复,不伤身体,又见到心山心洞,正是《复卦》的“一阳来复”、“出入无疾”、“复其见天地之心”等;他引大家进洞,自己却端坐上面,最后说服众猴做了美猴王,即是《临卦》的“履正位”、“以刚感顺,志行其正;以斯临物,正而获吉也”等;进洞以后,“三阳交泰产群生”、“朝游”、“暮宿”、“春采百花”、“夏寻诸果”、“秋收芋栗”、“冬觅黄精”,正是《泰卦》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等;猴王忽然忧恼,害怕死亡,正是《大壮》的“悔亡”、“尚往也”等;通背猿高叫说有法可以躲过生死,猴王便发心去访道而得长生,正是《颙卦》的“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利有攸往”等;猴王上坐,然后编筏离开,说我将去也,使群猴无王,正是《乾卦》的“以刚健而居人首”、“见群龙无首吉”等;他驾筏“乘天风”来到南赡部洲,正是“总之天风姤”的《姤卦》;到了岸上,他吓跑了人,而且找不到仙道,但却坚定信念不回头,正是《遁卦》的“物皆遁己”、“执之用黄牛之革”等;南赡部洲无缘得遇,而且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正是《否卦》的“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等;他飘洋过海来到西牛贺洲的一座山上观看,正是《观卦》的、有孚颙若”、“观国之光”等;遇到一个樵夫,说只他一男侍奉老母,即一阳五阴的《剥卦》“不利有攸往”等;来到祖师洞前而洞门紧闭,正是“阖户谓之坤”的《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等。也就是说这第1回演绎了12辟卦,读者可以参看拙文《美猴王与易卦》(《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关键是《性命圭旨·死生说》在讲人生之后的发展变化时正用了这一形式,略引如下:“赤子混沌,纯静无知,属阴,《坤卦》;自一岁至三岁,一阳生乎《复卦》;至五岁,二阳生乎《临卦》;至八岁,三阳生乎《泰卦》;至十岁,四阳生乎《大壮》;至十三岁,五阳生乎《夬卦》;至十六岁,六阳是为《乾卦》。此时纯阳既备,微阴未萌,精气充实,如得师指修炼性命,立可成功矣。自此以后,欲情一动,元气即泄。不知禁忌,贪婪无已,故由十六岁至二十四岁,应乎《姤卦》;一阴初生,若勤修炼,可谓不远复者矣。至三十二岁,应乎《遁卦》;二阴浸长,阳德渐消,欲虑蜂起,真源流荡。然而血气方刚,志力果敢,若勤修炼,则建立丹基亦易为力。至四十岁,应乎《否卦》;阴用事于内,阳失位于外。若勤修炼,则危者可安,亡者可保。至四十八岁,应乎《观卦》;二阳在外而阳德微,重阴上行而阴气盛。若或修炼,则可抑方盛之阴,抚向微之阳德。至五十六岁,应乎《剥卦》;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反乎下,阴气横溢,阳力仅存。若勤修炼,如续火于将穷之木,布雨于垂槁之苗。至六十四岁,卦气已周,复返于《坤》。纯阴用事,阳气未萌,若或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还老为强矣。于此时不遇至人汲汲修炼,虽保馀年,皆借谷精以培后天之精气,无复先天之元气矣,安能长生不死哉!”由此可见,《西游记》小说是在演化丹道学经典之作的《性命圭旨》。
      
       不仅如此,小说的整体结构也是依照《圭旨》而来。我们以孙悟空故事的前八回与《圭旨》的关系为例。《圭旨》除了元集讲宗旨外,亨、利、贞三集主要讲修炼丹法的过程和火候。亨集三节讲炼精化气:第1节是《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石猴进水帘洞而心居心窝称美猴王,“灵根育孕源流出”,是《涵养本源》;他怕死而西行求法,“心性修持大道生”,是在《救护命宝》;悟空得法学成变化,是《退藏沐浴》,“悟彻菩提真妙理”;东归后扫灭混世魔王,是在《玉液炼形》,“断魔归本合元神”。第2节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悟空坚守水帘洞,修整兵马,是《安神祖窍》;到傲来国窃兵器,是《法轮自转》;由洞中直下至水晶宫,是《龙虎交媾》;得到金箍棒,是《翕聚先天》而“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节是《蛰藏气穴众妙归根》。悟空醉后进入幽冥界,是《蛰藏气穴》;消掉群猴的生死籍,摄归1350魂字号,即是《众妙归根》而“九幽十类尽除名”。利集三节讲炼气还神:第4节是《天人合发采药归壶》。孙悟空想上天,太白金星下来招安,即《天人合发》;做了“弼马温”嫌官小又打下天宫,二独角鬼王(圭)献上“赭黄袍”,是《采药归壶》,“官封弼马心何足”;众天神围困花果山,是《聚火载金》。第5节为《乾坤交媾去矿留金》。天神哪吒等与悟空战斗,是《乾坤交媾》;打败诸天,却独留太白金星饮宴,是《去矿留金》;做了“齐天大圣”却周游诸天,是《卯酉周天》,“名注齐天意未宁”。第6节为《灵丹入鼎长养圣胎》。悟空在天宫偷桃、偷酒、偷丹,返归水帘洞中,是《灵丹入鼎》,“乱蟠桃大圣偷丹”;被诸天神围困,是《长养圣胎》,“反天宫诸神捉怪”;观音菩萨赴会,是《火候崇正》;她令木叉去打仗放火,《内观起火》,“观音赴会问原因”。贞集三节讲炼神还虚:第7节为《婴儿现形出离苦海》。观音推荐二郎与悟空赌斗变化,让天王用照妖镜逼悟空现形,是《婴儿现形》,“小圣施威降大圣”;被太上老君用金琢击中天灵,擒上天不再返回,即《出离苦海》;众天神雷将用火烧雷打,地使悟空成为“金刚不坏”之躯,是《真空炼形》。第8节为《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太上老君把悟空领入自己的“八卦炉”(头颅上有八片顶阳骨)锻炼,即《移神内院》;悟空蹬倒八卦炉是《阳神出现》,“八卦炉中逃大圣”;但他要做玉皇大帝,就是流连自己的内院不出神而入虚,是修道者的大忌,所以要请代表寂灭心的如来佛。如来伸出右手跟他打赌,他收了铁棒站在佛祖手心,是《端拱冥心》。第9节为《本体虚空超出三界》。悟空始终跳不出如来佛掌心,是《本体虚空》;佛祖一巴掌把他推出西天门外,是《超出三界》;悟空由人界打到地界,又由地界打到天界,最终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佛祖回到西天便造出佛经,“我佛造经传极乐”,就是《毗卢证果》。
       总之,从结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来。最后,我们还必须交待一下这两部著作的版本情况。
      
       《性命圭旨》是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由吴思鸣和丰干居士刻的,余永宁的《刻性命圭旨缘起》云:“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庵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弟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丰干居士。”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云:“《性命圭旨》四卷,明万历间刻本。按是书相传为尹真人弟子述其师说,旧藏唐新庵家,其甥吴之鹤为付剞劂。”由刊刻前的“藏之有年”来看,至少也有一二十年的光景,可见吴氏从唐家取得时在万历二十年前后。而且,唐家藏此书又有几多年?那么是做过太史之官的唐新庵所作的吗?都是谜。但是,因为书中引用的有嘉靖中的罗念庵的言语,可见此书的成书年代为嘉靖末年、万历初年。
      
       《西游记》现存的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书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书前有陈元之的《西游记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归有序,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可见唐光禄所购的书,应该是手稿或者“旧刻无像私板小字西游记”,因此这部书稿的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嘉靖末年、万历初年。
      
       从版本学的角度讲,这两部书的年代非常接近,内容又如此吻合,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一为其文学艺术的表现而已。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或者至少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考证。但是《西游记》演绎了《性命圭旨》,或者说《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的确是不容置疑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