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套装共2册)

出版社: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894291721
作者:保罗·卡雷尔
页数:584页

作者简介

《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最初出版于1964年,它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战役开始,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许多著名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海报:

书籍目录

第一部:莫斯科
第1章:突袭
第2章:斯大林寻找救星
第3章:目标斯摩棱斯克
第4章:莫斯科还是基辅?
第5章:斯大林的重大错误
第6章:基辅之战
第7章:台风
第8章:向莫斯科的最后冲刺
第9章:为何没能夺取莫斯科
附录
第二部:列宁格勒
第1章:冲过波罗的海诸国
第2章:突破卢加防线
第3章:列宁格勒郊外
第三部:罗斯托夫
第1章:穿越诺盖草原
第2章:克里木战役
第3章:在苏联的工业区
第四部:冬季战役
第1章:西伯利亚人来了
第2章:伊尔门湖南岸
第3章:莫德尔接手
第4章:瓦尔代丘陵上的突击
第5章:弗拉索夫将军
第五部:北冰洋上的港口
第1章:银狐行动
第2章:极夜之战
第六部:高加索及其油田
第1章:斯大林格勒的序幕
第2章:塞瓦斯托波尔
第3章:被出卖给敌人的计划
第4章:苏军的新战术
第5章:高山间的战斗
第6章:新罗西斯克与克卢霍尔山口之间
第7章:对阿斯特拉罕的远距离侦察
第8章:捷列克河标志着德军推进的极限
第七部:斯大林格勒
第1章: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
第2章:接近地之战
第3章:攻入城内
第4章:峭壁上最后的防线
第5章:顿河上的灾难
第6章:第6集团军被包围
第7章:霍特发起解围进攻
第8章:结局

编辑推荐

《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编辑推荐:无法逾越的经典,被91家出版社译成65国文字畅销至今。第三帝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保罗•卡雷尔亲笔讲述。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西方媒体评价为“永远的经典之作”;美国亚马逊五星好评畅销书。

前言

保罗•卡雷尔的《东进》一书最初于1964年出版。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发行这本书的中文版,意义何在?国内近年来出版的二战类著作渐渐增多,如果留意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关于二战中最重要的东线战场,全景式著作可谓凤毛麟角。局部战役的专著近年来逐渐涌现,尽管从整体而言,与汗牛充栋的西线战役著作相比,仍是为数寥寥。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前苏联相关资料秘不示众的缘故,但更主要的是西方作者对东线战役的轻视。而对热衷于战史研究的德国人来说,东线一直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研究重点。遗憾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在这方面引进的书籍相当欠缺。提及二战著作,有些作者的名字大概是无法回避的:大卫•格兰茨、安东尼•比弗、约翰•基冈、H.P•维尔莫特、乔•巴歇尔等等。诚然,这些新锐作者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资料,但我们也发现,保罗•卡雷尔的作品并未因此而相形见绌,除去详实的资料依然准确无误外,他的文字中还有一种后来者无法与之比拟的激情,这甚至使他的两本东线巨作很难在“战史”和“纪实”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他的作品定义为“偏战史类”的纪实性著作。换句话说,偏爱战史钻研的读者可以欣然接受,而希望了解当年那场战争来龙去脉的普通军事爱好者也能获得阅读快感。决定军事的永远是政治,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所看见的大批军事书籍都不厌其烦地从政治角度耐心地为读者讲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这种做法当然没什么错,可我有时会想,是否有这样一部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著作,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纯军事角度,既没有让人晕头转向的图表和数据,也没有无数的旗帜和箭头把人彻底弄晕,当然,如果再能通俗一些的话,那就更好了。保罗•卡雷尔的《东进》就是这样一部著作。细读此书,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后来的著作都参阅了卡雷尔的这本书,例如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例如道格拉斯•纳什的《地狱之门》,而亨利•莫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干脆把卡雷尔这本著作的第一章完整地抄袭了一遍。如果把《东进》比作一条大河,那么,从主河道上延伸出的无数支流便形成了一部部相应的著作,它们都从《东进》这一母体中汲取养分。甚至连大名鼎鼎的维基百科,许多相关条目的资料引述也都采用了保罗•卡雷尔的著作。这么说毫不为过。今天对我们来说,布列斯特、明斯克、基辅、杰米扬斯克、捷列克河这些地名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半个世纪前,与西线战事相比,这些地名以及围绕这些地名所发生的戏剧性战事并不为太多局外人所知,卡雷尔的这部著作首创先河,将东线,这个二战最重要战场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介绍给广大读者。考虑到这本书出现的年代,就更能称其是一部佳作。西方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描述:all time 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一评价应该是准确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本书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而且许多著名出版社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这位保罗•卡雷尔是何方神圣?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一级突击队大队长),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他当年的主要任务是主持外交部的每日新闻发布会。因此成为了二战期间德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发言人之一。研究证据表明,他的影响力与奥托•迪特里希(纳粹党首席新闻发言人)以及汉斯•弗里切(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不相上下。另外,著名的《信号》杂志也是由施密特负责。战后,施密特被拘禁了两年多,随后便化名保罗•卡雷尔,摇身变成了畅销书作者。《东进》和《焦土》使他成为战后德军视角东线战事编年史的领军人物,这两本著作首开先河,带动了东线德军战史研究的潮流。任何一个致力于东线战役研究的作者可能都无法回避这两部经典著作。《东进》与《焦土》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卡雷尔战时职务接触到很多内部资料的缘故。当然,长期的宣传工作使卡雷尔转型为专职作家来得轻松自如,他的作品中也明显带有过去从事宣传任务的手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卡雷尔参阅了大批战后出版物,包括众多将领的个人回忆录、战史、军史等,另外,他与许多德军将领私交甚厚,通过访谈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这两本巨作从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巴巴罗萨”起,一直到1944年“中央”集团军群覆灭终,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保罗•卡雷尔自身的经历以及他写作的资料来源,决定了他书中的观点偏向于德国一方,这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卡雷尔并未对作为敌人的苏联红军加以贬低和污蔑,相反,他对苏军的英勇和顽强大加赞扬,实际上,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很清楚,贬低对手毫无意义,不仅会使自己的作品失去公正性,还会使己方的胜利和失败变得难以解释。另外,我们要看清的一点是,绝对的公正大概是不存在的,尽管许多作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保罗•卡雷尔的写作手法后来也被许多军事作家借鉴:一本出色的军事著作中,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固然必不可少,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同样不可或缺,而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与安东尼•比弗、史蒂芬•安布罗斯的作品相比,卡雷尔的著作稍欠可读性,但与大卫•格兰茨相比,他的作品又显得不那么枯燥。准确地说,大概是一个中间型产物。但东线战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传奇色彩,例如,德军距离莫斯科咫尺之遥,斯大林格勒已被占领十分之九,高加索战线只欠最后一个营……。从这个角度看,这段历史的确跌宕起伏,值得每一个军事爱好者反复玩味。另外,卡雷尔的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想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这就是《东进》一书的价值所在。

内容概要

作者:保罗·卡雷尔
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一级突击队大队长),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他当年的主要任务是主持外交部的每日新闻发布会。因此成为了二战期间国家社会主义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宣传者之一。研究证据表明,他的影响力与奥托·迪特里希(纳粹党首席新闻发言人)以及汉斯·弗里切(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不相上下。另外,著名的《信号》杂志也是由施密特负责。
战后,施密特被拘禁了两年多,随后便化名保罗·卡雷尔,摇身变成了畅销书作者。《东进》和《焦土》使他成为战后德军视角东线战事编年史的领军人物,这两本著作首开先河,带动了东线德军战史研究的潮流。任何一个致力于东线战役研究的作者可能都无法回避这两部经典著作。
译者:小小冰人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曾从事欧美流行音乐研究十几年,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最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黑色雪绒花——党卫军第六山地师“北方师”士兵回忆录》、《贝德福德的男孩》、《二战德国战利品》等数十本。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东线著作。如果读过本书以及同样出色的姊妹篇《焦土》,你一定会成为二战迷。令人激动的苏德战争全景史。如果你想了解东线战事,这本书是必读之作。读起来,它就像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但无疑更好,因为书中描绘的都是真实事件。——《科克斯书评》我收藏了2000多本书籍,其中有200来本是二战题材……二战类书籍中,无出其右。除了这本书,我还要推荐其续篇《焦土》以及《沙漠之狐》。这是我读过的最优秀的二战著作。可惜,不能给它打更高的星。——美国亚马逊书评这本书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军事书籍,远远超过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长的一天》。书中的细节可与《遥远的桥》相媲美,甚至更好。又厚又重,物有所值,你绝对不会后悔。——《书单杂志》

章节摘录

他们跟随着他们的坦克及车辆已在黢黑的松林里待了两天。6月19到20日的夜里,他们驾驶着蒙上大灯的车辆抵达了这里。白天,他们静静地待着,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只有排长们的舱盖即将关闭时所发出的咯吱声。暮色降临后,他们才获准到小河中洗把澡,每次一个排。萨奇军士带着第2连的士兵们快步经过时,排长韦德纳少尉正站在连部的帐篷外。“上士,这可是个度假的好地方。”他笑着说道。萨奇军士停住脚步做了个鬼脸,说:“我可不信这是个假期,少尉先生。”随后他压低了声音问道:“少尉先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去打俄国人吗?或者,我们是在等待斯大林的许可,穿过俄国,以便利用波斯这条秘密途径靠近英国佬,把他们美丽的大英帝国打垮吗?”韦德纳少尉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到惊讶。他和萨奇都知道,自从他们的装甲训练营被改编为第17装甲师第39装甲团第3营,并被调至波兰中部,随后又开进普拉图林(Pratulin)的这片森林中后,各种各样的说法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他们所在的位置,距离构成边境线的布格河不到三英里,几乎就正对着巨大而又古老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自1939年秋季波兰被瓜分后,那座要塞便被俄国人所占据。驻扎在树林中的第39装甲团已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另外,每辆坦克的炮塔上都绑缚了十罐汽油,身后的拖车上还携带着额外的三桶汽油。这种准备针对的是长途行军,而不是一场速决战。“你不可能在坦克上绑着汽油罐投入战斗。”经验丰富的装甲兵们这样说道。一个固执的士兵坚持认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针对的是俄国人,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执。“俄国?胡说!我们所得到的已经足够了,干嘛要开始另一场战争?俄国人没有危害到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盟友,他们还给我们输送粮食,而且,他们也是反英的。”大多数德军士兵都这么认为。因此,如果接下来他们既不投入战斗,也不借道波斯,那么,整件事就是一个庞大的声东击西的策略。声东击西,可针对的是谁呢?当然,是为了糊弄英国人。东部进行的这场集结,很可能是为了隐瞒在欧洲另一端对英国发起的入侵行动。通过低声私语以及会心的眼神所传递的这一看法几乎无处不在。那些传播这种说法和对此深信不疑的人并不知道2月18日海军司令部在日志中所写的内容:“作为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伪装行动,针对俄国的集结即将展开,它将被说成是为入侵英国所进行的最后准备而分散敌人注意力的举动。”

图书封面


 东进(套装共2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看完了比弗的《保卫斯大林格勒》,为了进一步扩充和加深印象而看的书,也许是读得目的性太强了,所以自感能吸引并运用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但可读性很强。。。五星赏给小小冰人,挺喜欢他的译文的,哈哈,不知他本人的行文风格是怎么样的,译了那么多二战的书,想来他应该是个二逼与苦逼掺半的文愤青吧!
  •     1,摩尔曼斯克没有控制下来,即便胜利如乌曼合围,也就是港口一两天的物资补充即可2,哈尔科夫反攻结束,没有乘胜追击,导致此后的库尔斯克的巨大失败3,斯大林格勒远非我们教科书上描述的战略转折,其意义实际甚微,甚至如果没有第六集团军的牺牲,南线的撤退将难以为继4,古德里安的南下导致莫斯科没有被拿下5,该死的维特
  •     首先,我要说明,我对二战东线战场的了解比较有限。这是我完整看完的第一部专门讲述苏德战争的战史书籍。所以可能有很多错误的看法,希望大家谅解。首先,我要承认,作者的文笔非常棒。作者用流畅的文笔描写了东线战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上到元帅将军,下到普通士兵,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史诗。但是,我要强调的是,限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本书在很多地方,不太靠谱。苏德战争爆发的起因我不是特别清楚,希特勒宣传的遭受到苏联的进攻肯定是扯淡。问题在于斯大林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在边境集结重兵到底是为了进攻还是为了威慑?作者认为斯大林把兵力集中到边境上就是为了进攻苏联,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考虑到作者的身份,这个说法总有些为德国辩护的意思。如果说上一个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话,关于图哈切夫斯基的说法真的是太不负责了。图哈切夫斯基之死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一个冤案,苏联在上世纪就已经为他特意平了反(当然有人认为图哈切夫斯基领导的军事变革有很多问题,但这又不能证明他想谋反)。而在本书中,作者竟然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高尚无私、因为对证据不满想要发动兵变推翻斯大林统治的将领!!!!!我勒个去,这个图哈切夫斯基也太光伟正了吧?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说法,不知作者根据什么得出的结论。再有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书中描绘苏军的词语基本上都不怎么友好。德军顽强作战就是勇敢,苏军顽强作战就是狂热,好像红军士兵都被洗脑了似的。还有,书中描写的苏联百姓,你看着吧,全部对德军士兵很友好,很多苏联百姓甚至都踊跃地加入德军部队投入对苏联红军的战斗中。我不否认二战中因为对斯大林的仇恨很多苏联人当了叛徒,问题是作者这么写就明显给人一种感觉:德军是正义的,邪恶的是苏共,德国军队是苏联人民的解放者。还有就是小胡子了,书中几乎把所有的重大决策失误失败都归罪于小胡子。好像德国的失败就是小胡子一手造成的,那些将领们都很无辜。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苦笑了,这种写法也许在六七十年代还可以糊弄一下读者。至于现在?反正我是不信了。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至始至终就没有意识到德国为什么失败,其实,当德国开始发动对苏联的作战时,德军的失败就已经被注定了。作者不肯承认这些事实,所以才拿那些细节说事儿。总而言之:想了解东线作战的细节,这本书不错。但是想要探究战争的脉络和德国失败的根源,这本书远远不够。德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单单军事上的原因就能列出长长的一串,比方说后勤补给的原因(可以参考《战争与后勤》)等。当然,考虑到作者生活在那个冷战的年代,对苏联军队的歧视可以理解,当时搜集史料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容易。所以,给这本书四星的评价。=====================================================再补充两句,这本书也就是个纪实的水平而不是研究著作的水平。原因很简单,如果是研究型著作,凡是下一个结论就会经过详细的论证。此书作者并未如此,他只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就匆忙下结论,却忽略了论证。就比方说写摩尔蒙斯克战役那段,作者搬出了一条看起来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明摩尔蒙斯克对俄国的重要性。摩尔蒙斯克是苏联接受英美援助的重要港口,而英美的援助数量又是多么庞大,所以摩尔蒙斯克对赢得战争就非常重要,而作者的文字间又不禁流露出这样的一种观念:只要攻占了摩尔蒙斯克,德军就能赢得战争。很遗憾,这个观点大错特错。甚至都不需要去考证,只要拿出地图来就立刻明白了。就算俄国东欧部分的港口城市全被德军占领了,可俄国在远东还有一个海参崴呢!要想接受美国的援助,这可太容易的,美国人只要用货轮穿过北太平洋就能把援助送到俄国手中,之后再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将远东的物资运送到东欧。作者连这个都没有考虑到嘛?作为一个旁证,再补充一条,同样是写于六十年代的作品,艾伯特·西顿的《苏德战争》中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从外界接受的援助物资为一千七百万吨,而太平洋航线接受的物资占了近一半,为八百多万吨。就算摩尔蒙斯克被占领,无非也就是海参崴的地位提升了而已。艾伯特·西顿的《苏德战争》因为写于冷战时期,所以很多资料缺乏,可即使如此,但从苏联接受对外援助的资料这一方面来看,它也比《东进》强太多了。退一步讲,就算苏联所有的港口城市都沦陷了,那又如何?没有外界的援助,苏联就一定会输吗?可能,但这需要论证。网上常常能看到类似的争论,说明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是轻易就能下结论的。而作者一点论证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才说此书也就是叙述性的作品而非研究性的。=====================================================大卫·格兰茨在他的《巨人的碰撞》的前言里指出,西方早期的关于苏德战争的出版物多半以德军资料为主,苏联方面的资料引用的很少。”军事历史著作(例如厄尔·齐姆克的《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以及大众读物(例如保罗卡雷尔的《希特勒挥师东进》)都采用了译成英文的俄文著作,但数量极少且流于表面。“俄方资料的引用数量少也就罢了(毕竟冷战时期吗,双方的敌对使得学术交流很难进行),但”流于表面“.....格兰茨的这句话用意很深啊。对历史研究来说,所谓的研究其实就是不断的发掘、搜集、整理、辨析资料的过程,新资料的发现将会带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突破。卡雷尔的这部作品一不是研究著作(它只是”大众读物“),俄方资料引用的少而且还流于表面,所以书中的观点要是没有问题那就活见鬼了。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本书可能是一部不错的了解德军状态的资料集,但是关于苏军的描述恐怕就不是都可信了,至于结论......读者自己决定吧。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等待焦土,这套书做收藏也不错,文字通俗易懂,小小冰人翻译的流畅
  •     反向的视角。
  •     好书,比国内的作家写的二战的书好看多了。
  •     写很详实,文笔也很好,推荐给喜欢东线战场历史的读者。
  •     东线的战争
  •     过于琐碎,不够系统
  •     买过最值的一套二战书籍,叙事清晰流畅
  •     不朽经典!值得收藏!
  •     内容简介靠谱,没有夸大其词。对一般爱好者而言,此书的确是可读性较强的了解苏德战争的必读书之一。
  •     粗粗读了一遍入个门 作为一个历史盲收获有限 不过至少知道了苏德战争和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印象是德国一路推推推推到斯大林格勒然后熬不过冬天直接被弹回来反推到柏林。。) 以后要时不时温习一下
  •     内容翔实又不枯燥,采用纪实加小说似的手法,从多角度让人了解那段历史,很好!
  •     既有一线战场的描写,又有高层决策的叙述,繁中见简。
  •     第一次读二战方面的书,觉得不错,比较喜欢
  •     该书是另外一种角度分析和揭秘德军进攻苏联的战史类书籍,具有不错的可读性
  •     名不虚传
  •     这书感觉流水帐,而且很多观点实在是无法苟同
  •     内容详尽,史料充实!
  •     感觉是一场胜利不了的战争。为什么俄罗斯只能从东方征服呢??
  •     没看完,不过感觉还是不错的书.文笔和细节描写也很到位。不像那种枯燥的只顾列举数字流水账的大部头战史书,毫无可读性!!
  •     由于成书的年代,以作者当时掌握的资料,写成这样很不易了。
  •     虽然出现了印刷错误十多页的情况,不过出版社说给我重新寄一本,好评!就书而言,是六十年代的作品,一些研究观点稍显陈旧。
  •     视角游移不定,细节刻画不自然,翻译吃屎,三星半
  •     现在读当然有很多缺陷,汉译太晚,研究陈旧了。
  •     拿开战争残酷 苏德在东线的确打出了二战最精彩的纵深突击大包抄反包抄...相比美军的一线平推北非拉锯 东欧平原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超级舞台 你方唱罢 又登场
  •     综合市面上所有2战类的战史书籍,如果形容的话,东进系列应该类似于骨骼,其他类的就是血肉,了解了骨骼,再去了解血肉,能够帮助你了解2战历史。
  •     非俄国作者写的专门讲东线战场的书不多,一直在找。看介绍不错,希望内容和介绍能够一致。评价很高的那本二次大战战史买过了,不过因为是英国人写的,所以感觉东线内容单薄,期待这本,希望不要让人失望。但光看封面有一事不明,望已买了的朋友说明一下:为什么上下两册只是1941-1943年?难道整套书是4本吗?东线难道不也应该讲到1945年攻进柏林为止吗?
  •     本书不错大战役和小人物的描写都有,比起苏版可读性强,期待4月的下部--焦土出版。
  •     #书# 作者的战时独特身份决定了此书的地位,想研究东线苏德战场,此书不可不读!入侵苏联前,斯大林真的一无所知?在莫斯科门户前,希特勒为什么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6集团军真的连一丝金蝉脱销的机会都没有么?德国的失败难道真的是因为苏联的冬天以及苏联军民的团结一心?等等,此书会给你一个权威的解答!
  •     可能是今年最后一本书。。。
  •     二战
  •     内容和翻译都是很好的,事无巨细地表明了德军如何在希特勒的愚蠢领导下仍然勇敢无畏、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和苏联人如何死板、残忍、剥削平民和寒冷天气给德国带来严重的不利,并且反复哀叹“假如我们有多一个集团军”……纯德国视角,难免失之公允。
  •     看了这本是才知道德军的战斗力到了什么水平,莫斯科的冬天拯救了全世界
  •     德国人写的 我买战史喜欢看失败者写的
  •     真正全景式的描写东线战斗的始末,值得拥有。
  •     以德国人为主角的书,在书中也多次把自己描绘成解放者的角色,要是日本人也这么写肯定批成为军国主义招魂了。德国军官确实英勇,士兵确实英勇,但这是为了什么呢?看到斯大林格勒那一段,谈到保卢斯为了牵制苏军强大部队,拒绝体面投降,从而缓解了德军5个集团军的危机,最终他的士兵们悲惨的死去或者屈辱的被俘,不由为他们叹息!两个独裁者比较,我感觉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可能略胜一筹。
  •     这是一部许多年以后都会被记起的经典
  •     给我的感觉是,德军在战术上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使得他们的计划最终未能成功。到43年,德军的情况是“到处都差最后一个营”。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东线。北非等战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作者试图展现的不外乎德军被赋予了超过他们能力的任务。相比之下,苏军不断成建制地损失军队,但是其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这恐怕得归咎于苏联人巨大的潜力、冬日拉近了不同军队之间的差距,以及盟军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源源不断的美援,也包括关于西线可能爆发的战斗的假情报,后者牵制了27个德国师。
  •     内容丰富,结构上比较散乱。局部细节描述有余,全局尤其是双方战场态势介绍和分析不足(这可能是宣传口的人写的战史作品的通病。书中的有些情景描写,咋看上去与黄仁宇先生早期写的缅甸战地通讯似曾相识)。作为一本德军的东线战场记录还是很充实的,但是作为苏德战争的战史又是很欠缺的。
  •     东进:苏德战争
  •     小年夜下的订单,第二天就到了,不容易.书很吸引人,看后才知道大家都互相抄来抄去,估计是别家抄这本书的.亚马逊上的书更新快,打折力度大.
  •     儿子很喜欢,内容很不错,二战题材书籍推荐。。
  •     全书从二战东线战争开始至斯大林格勒战役。其实在希特勒严令禁止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开始,德国就已经显露了失败的迹象。
  •     读了这么多二战史,第一次看德国人的。正好最近认识了一个德国人,时不时聊到相关的话题,正好他爷爷还就是当年从苏台德区当兵走了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之后熬过了多年的西伯利亚战俘营生活,最后步行回家的。这一段时间通过读这本书和跟他聊天对这一段历史和其中的人有了很多新的感知。
  •     很不错的军史,我是先看完下部《焦土》后看的这部,先阅读如何失败,然后看是如何成功
  •     很真实很震撼很残酷的战争,写的好翻译的也好。推荐!
  •     视角:我们德国军人好NB,苏军打仗不行;日程:德军胜仗1、胜仗2、胜仗3…苏军胜了一场…德军胜仗4、胜仗5、胜仗6…斯大林格勒战败。
  •     航拍式視角看東線上的幾場重大戰爭,這種視角悲壯又壯觀。也從此對東線戰場有了更為直觀全面的瞭解,非常好的書。
  •     东进 这本书没有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客观地描述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军和苏军在东线的惨烈的战争。 详细地介绍了每一次战略转移的出发点原因以及,为什么偏离最初作战的背后的故事。 德国的坦克装甲兵团的战术实在是太明显了,在装备几乎对等的情况下甩出了法国跟苏联真的一条街的距离。
  •     瞧瞧人家希总手下的宣传干事啥水平,tg的轩轩可以去吃屎了。
  •     对于了解东线的战史很有价值,虽然包含了不少事后诸葛亮的文字
  •     德国人写得回忆录,以前不容易看到,很多时候都需要强大的领袖,英勇的人民,尽职的士兵,期待“焦土”的出版。很感谢指文图书出版的好书。亚马逊送货也很快。
  •     从战争的第一阶段来看,德军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如果希特勒不对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进行调整的话,战争初期的局势将更倒向德军。德军参谋学校训练出来的指挥官的战争素质还是很高的,对作战态势的判断极为准确,执行制订的作战计划也很坚决。普通的德国士兵的战斗技能也很高。德军装甲部队的运用更是创造了装甲兵团新的战法,其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的运用对苏军坦克部队造成很大的伤害。相比之下,苏军指挥官的素质就不那么让人看好,只是苏联地大物博,人员众多,但是德国毕竟人员有限,战争潜力有限,这就注定德军无法赢得战争。
  •     保罗 卡雷尔的书还是第一次购买。但其他相关书籍中总引用他的文章。
  •     战争太残酷了,还是珍惜世界和平吧。
  •     精彩绝伦,元首令,欧洲的未来在你们手中
  •     其他不多说了,此书后面所附的评价,是公正和客观的,也是本人二十多年来所看二战各类图书中最精彩的。值得推荐。
  •     居然是64年出版。文笔很流畅。
  •     过去的经验会束缚人在变化了形势下的决策,而战争中信息从来都是模糊而充满矛盾的
  •     站在德国人的角度看苏德战争
  •     细节的描述有点太详细了,宏观分析却不是很多。
  •     战役、人物描写得很生动,资料很翔实,但苦于对两军建制和交战地形没有框架概念,只当作故事书一样分块读完了,再读类似著作需要先买一份详尽地图才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