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030360786
作者:吕烈丹
页数:356页

作者简介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内容简介:综合已发表的考古学和自然科学资料、作者进行野生稻栽培实验的结果及对现代稻作社会的观察,讨论稻作的产生和发展与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出定居是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且为私有财产的积累提供了条件。稻作的发展不仅引起了史前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严重影响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导致稻作社会中狩猎采集经济成分下降或消失,迫使人类依靠驯养的动植物来生存,从而加速了社会差别。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适合于从事历史、考古、社会学等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传说到科学——中国谷物种植起源的研究历程
第一节 关于“神农”的传说
第二节 20世纪以前对中国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对中国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四节 回顾与思考
第二章 理论框架、研究问题和方法
第一节 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
第二节 相关的自然科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方法
第三章 野生稻
第一节 植物分类和生态环境
第二节 野生稻的观察
第三节 野生稻的采集实验
第四节 野生稻的种植实验
第五节 野生稻的利用
第六节 考古学研究中野生和栽培稻的辨识
第四章 栽培稻
第一节 植物分类和生态环境
第二节 栽培稻的对比观察
第三节 栽培稻的收割实验
第四节 栽培稻种形成的自然因素
第五节 人类的干预与栽培稻种的形成
第六节 从考古学资料看史前稻作技术
第五章 稻作的萌芽
第一节 气候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地域与聚落
第三节 经济结构
第四节 社会结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章 早期稻作社会
第一节 气候和自然资源
第二节 定居和人工建筑的出现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讨论
第七章 发展期稻作社会
第一节 气候、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稻作的发展和聚落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讨论
第八章 成熟期稻作社会
第一节 气候、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稻田、聚落与“城”的出现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讨论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稻作起源、自然与文化
第二节 稻作与聚落模式的变化
第三节 稻作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稻作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艺术品的生产与社会结构变化
参考文献
AbStract
后记

编辑推荐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适合于从事历史、考古、社会学等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岭南地区的大岩和甑皮岩以及长江流域的仙人洞等距今12 000~10 000年的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用淡水蚌壳打制的“刀”(傅宪国2004;MacNeish et al.1998)。已故美国学者马尼士曾根据日本的民族学资料,认为江西万年仙人洞的蚌刀是史前人类采集植物(包括野生稻)的工具,并假设其使用的方法是采集者单手将蚌壳握在掌中,拇指在蚌刀上方,其余4指位于蚌刀下方,进行野生稻穗的切割(MacNeish et al.1998)。但该假设并无微痕分析结果作为依据。 此外,在广西柳州鲤鱼嘴、广西南宁邕宁顶蛳山一期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同期的考古学遗存中还见有相当多的石英、水晶或其他石料打制的小石片,包括邕宁顶蛳山一期出土的玻璃陨石小石片(傅宪国2004;MacNeish et al.1998)。这些石片的功能是什么?为何在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的考古学文化中出现?其出现与植物采集有无关系?这也是需要用微痕分析来解决的问题。 为了收集资料解答上述问题,我们于1999年和2000年在广西的南宁和桂林地区进行了采集野生稻的收割实验。此项实验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记录采集野生稻所需的时间以及所采集稻谷中成熟谷粒与未成熟颖果的比例,由此了解采集野生稻的回报率;第二是通过制作和使用史前工具的复制品,了解不同类型工具采集野生稻的效率差别,并为岭南地区常见的几种史前工具的微痕研究准备对比标本。 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根据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考古遗址的出土资料,制作类似的收割工具。我们在南宁邕宁顶蛳山遗址附近采集天然的玻璃陨石及石英,并以直接打击法打出类似出土小石片的复制品。又在顶蛳山遗址旁的清水河采集了丽蚌(Lamprotula sp.)壳,用砂岩石锤为工具,以直接打击法在其蚌壳的边缘打出刃部,制成类似出土蚌刀的复制品(图版二,2)。两类工具均用于野生稻的收割实验。 第一次收割实验在广西南宁吴圩定文村进行,时间为1999年10月31日。由于野生稻的根部和植株的下部均生长在水中,且水深在40cm或以上,水中更有多种其他水生植物和动物,包括水葫芦、浮萍、水蛇、青蛙和蝌蚪等,导致积水浑浊,野生稻植株淹在水中的部分难以分辨,无从下“刀”,所以只能收割稻穗部分。 笔者穿着长筒胶鞋站在水中,先使用一片长1.4cm、宽1.2cm的玻璃陨石片,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石片背部,将稻穗夹在三指之间拉向石片的刃部,使石片的刃部横向切断稻秆。用此工具和方法在15min内收割了220株野生稻穗。再换用一件长4.4cm、宽2.1cm的丽蚌刀作为工具,用同样的握刀方法在15min内采得207株稻穗,为玻璃陨石收割效率的94.09%。可见用这两种工具采集野生稻穗的效率差别不大。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