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迷惘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63331314
作者:[美] 艾温·辛格
页数:156页

作者简介

这本书是人类精神的奥德修斯旅程上一份个人的信仰声明,作者以清晰平易的语言,系统梳理了现代哲学、文学、艺术对“生命的意义”的诸多解答,在此基础上对“生的价值”=“死的意义”、“意义的意义”和“创造”诸概念一一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努力解构所谓“追求生命意义”的思维习惯,鼓励人们在切实的“生命之爱”中创造“有意味的人生”。丰富的学识,审慎的逻辑,鲜活的体验,已故和活着的思想大师与普通读者共聚一堂的亲切对话,让哲学回到了它真正的源头。


 我们的迷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名,我就亟不可待的把他借回去。试图从中找出我们的迷惘。来缓解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可是很失望。书的内容及其无趣,在坚持了一个月之后,我还是无法将其读完。更没有从中找出如何远离迷惘。
  •     如果你想从艾温•辛格的《我们的迷惘》中寻找你所期待的对生命的认识,那么,这也许是一本让你失望的作品。作出这个判断的自己,昨天晚上才从清华书屋买来这本书,到现在为止,也只看了它的前言。“本书是以哲学探索的形式提出的一份个人化陈述。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解读为一种精神的历险。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我在早年就耽读有关人生和意义方面的著作,希望由此找到一个切合我自己现实感受的完整而清晰的世界观。不久我发现,在这个领域,种种峻拔高深的提问与解答,对任何一个渴望心灵诚实的人,都构成了极大的困难。”昨天晚上,自己去清华书屋原本是去找寻《西藏生死书》的——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着佛”了。看了《西藏生死书》的前几章,感觉还是没有“进去”,比如自己还没有接受轮回的“事实”,这,对佛法指导自己的人生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真的接受了恐怕……)“构成了极大的困难”。“在研究生命可能拥有的意义时,我力图阐明,具有反思能力的人类,一般会遭遇到的疑难与混乱的复杂性。与此同时,我还想提供其他人可能接受或拒绝、改进或批评的一个观点的概要,以适合他们自己的体验或偏好。”“可能”、“一般会”、“自己的体验或偏好”……很诚实的文字。在刚开始正式研究(自己更喜欢用思考或者胡思乱想更恰当一些)生命的意义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叔本华,后来,失望了(为了表达自己的失望,写了一篇《叔本华的骗局》)。有人提议自己应该研究一下宗教尤其是佛教再加上自己时不时有这个冲动,前段时间,自己就开始“着佛”了,在几个佛法论坛注册留言,研究起了《西藏生死学》,有什么影响倒没有察觉,只是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有灵魂有轮回,我们现在的灵魂来自前世,现在地球上的人口膨胀,这些多出来的灵魂是从哪来的?《西藏生死学》没有找到,翻看的舍勒的《死•永生•上帝》,让自己更混乱了——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永生,不再相信一种永生对死的克服……现代人不看重永生,这主要是因为,它根本上否定死之核心和本质。晕~~我该相信谁?“面对那些吓人的大问题,我觉得,一个人不仅需要彻底谦逊的态度,还要有一种方法,能够把所有可能的理论,同他对世界直接的体验——模糊的暗示、直觉或意念探询——紧紧结合起来;这些直接的体验,当它们要求真正同情的了解时,往往会使精确的分析感到难堪。”所以,我们不能用诸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辛格认为应该换种问法,你自己认为意义是什么,才能决定你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典型的多元主义。听一个多元主义者来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点稀奇。”来进行指责。和其他简单对古今中外人们关于死亡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的归纳罗列一样,辛格的罗列,让一种(几种)理论和我们的直接体验紧紧结合的可能性增大。辛格坦称“我更感兴趣的是提出建议,而不是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真的找到那么一种(几种)理论,我们的迷惘就可以消除了吗?辛格给出的答案是NO。“作这样的研究,我们最终将会认定,有些问题是不能加以根本解决的。但这不要紧,只要我们的探索对这些问题来说,是充分展开的就够了。哲学的成果,向来就是摇摆不定的,而且常常未可预期。至少,它应该如此。”对我们来说,探索仅仅是“充分展开的”是不够的,但更多的,我们还能得到什么?把生命用在研究生命的意义上,现在正在进行的生命、研究的生命,其中有一个是被否定掉了的。对待生命的迷惘,我们可以忽略,也可以选择偏执,如果你迷信上一个哲学如叔本华、一个宗教如佛教,你就用它来指导自己,用它的指导来解脱自己的痛苦——用他人的思考来代替自己的思考以减轻、消除自己思考带来的痛苦。我们往往是在这几种情形下摇摆的。很痛苦,很绝望,不是吗?还好,辛格并没有在这里停止下来。“由那些全景式的关于‘生命意义’的质疑开始,我认为它们都应该重新予以考虑,应该改变一下思考的方向,从而让我们知道,人类怎样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或者说,如何才能获得我后来在一种特殊意义上提出的‘有意味的’人生。全书立论的基础,是在寻求先验的生命意义与撇开这种考虑而去创造你的生命意义这二者之间,作出某种区分。我一点一点地试图证明,后者何以能够让我们拥有一个值得去过的人生。”辛格给出了自己的“药方”,一个受到严厉批评的“药方”—— 大众哲学书籍最后总要开“药方”,回头来看看辛格的“药方”:爱万事万物之爱。什么叫“爱万事万物之爱”?我们爱亲人、美、善,都可以理解,但人会去爱病毒、爱丑恶吗?我们只能承认所有生命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珍视所有生命的体验(哪怕是最最悲惨的),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生命的阴暗面里跌倒;其次,爱自己,理解自己,一切的爱都基于自恋,扬言不爱自己爱大家的人只能制造灾难。也许辛格给出的是这个“药方”,也许这是一个错误的“药方”,但辛格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给我们这个“药方”。“先验的生命意义”,让我们知道我们得了什么病——当然,不同的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辛格让我们明白“撇开这种考虑而去创造你的生命意义”才能够药到病除。辛格的药方也许除不了我们的病,但至少让我们明白,病,是可以医好的,而自己,寻找药方的,正是自己。感谢辛格。
  •     关于人生的意义概言对大多数人而言,老后的收获,总有那么一大堆人生经验。对大多数人而言,一大堆人生经验其实就是一大堆垃圾。这令人恐怖,却是现实。人生是一个长旅。活到一定的年头,免不了要想人生问题。是先弄清楚再活,还是活过就知道答案了?对大多数人而言,恐怕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结果终于揭晓了:人生旅程结束,一生却是浑浑噩噩度过,即使有所感悟,得到了结论,已无法重头再来。我们可以在想象中度过无数的生活,但只有当前的一生是留给我们的,我们只能存在于当前的世界,并在其中度过一生。我们所期盼的理想境地与生活,并不存在于其他世界,只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并无其他去处。生活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如何度过一生的问题;人生的意义问题,只在于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实质在于人的选择。人以他的选择构成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性。追问人生的意义,实质在于人是否认同了他所成为的那个人,是否认同他所度过的生活。如果所希望人生,以及支撑其后的原则和理念能够达到,那么,世间万象、尘世追求与俗务成败,都可接受,也易于看透。伟人和凡人都是一种选择,关键在于你是否满意你的选择,是否满意你做到与否。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的内容来认定。他的内容决定了他的定义。不管是他自身的评判,还是外部世界(他人)的评判。有人苦苦思索,冥想入寂,觉得外部世界没有内容,做人无悲无喜,有人豪情万丈,在世上殚精竭虑,不停翻滚折腾,生活的内容不一样,可以产生比较,但其意义并没有比较的必要。意义呈现给自己,价值呈现给他人。精彩与不精彩的一生,因为选择上的不同,构成了意义在表达上的不同。注重人生的意义,不如注重人生的表达。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行为,它决定我们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生活的内容背后,我们无法选择生活的背景,但可以在生活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我们先不必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只要知道它在哪里,盖棺定论时再总结也不迟。当然,以上的文字太过于简略了些,适合只需要答案的人——也许对他们这些话还是太多,只需要一个判定、一句断语。实际上,真正的追问者,对于意义的思考,还需要更多的分析。对意义的追问,构成人生内容的一部分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我曾经在笔记上抄录诸如这样的句子:“人啊,认识你自己——阿波罗神庙的神谕”,“人是什么——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也用高更的画名发同样的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面临这些问题的,不仅是活着的我们,也是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1000多亿人中很多人面临过的问题。这就是诸如:“生命有意义吗?”、“生活有意义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值得过吗?”等等问题,可以统一称为“人生的意义”问题。心理学家发现,追问人生的意义,大多是一个人在情绪低落或命运命运多舛时产生。很多哲人看来,这至少是因为对自己生活产生了迷惘、不满或不认同。弗洛伊德曾说:“当一个人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他就得病了”。似乎如此:一个健康的人,不会为了人生的意义而忧心忡忡。尼采说:“人是有病的动物”,不管他的真实意思如何,这句话倒符合事实:大多数的人的生存状况是严酷的,可以称为一种病态。追问意义,是这种病症的反映。另外,从生存困境走出来的人,比起尚在为生存而拼搏的人们,更容易陷入这种追问意义的困境。《我们的迷惘》作者说:“追问产生于对意义匮乏的察觉,根源在于活力的丧失。”这似乎说:不追问反而是好事。在生活中,保持活泼的姿态可以说是一种优选方案。不是吗?当你看到一个人遇事宽宏大量,做事积极认真,每天开开心心,你是否也会心怀赞许呢?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去思考这类问题,生活似乎充满意义:我们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应对邻里亲戚的杂事,饭局应酬,父母子女...一大堆的事务要忙碌。只要心情愉悦,生活好像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一旦我们遇到生活或事业、情感的困境,进行一下抽象思考,就会发觉:这些日常的目标和期待,并不能承担起生活的意义。类似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追问,我们会觉得活的浑浑噩噩,但要追问,又难以得到答案、或者得不到想听的答案。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意义类问题作专门思考的比较少,它更偏向于直接提出如何生活的方案。中国人解决人生意义问题的智慧,也许走在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只要关注如何做好就可以了。实际上,它可能少了一个环节——人本来就需要对生活意义做一个审视。这个审视不同于“我日三省吾身”(它着眼点在“做”,而非对抽象意义的追寻)。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从这点来看,追问意义可以看成我们审视生活的日常行为,不值得奇怪。我们追寻“意义”,首先是这样的行为对我们有意义;追问人生意义的行为,也参与构成了人生的内容。如果追问意义是人类通有的病态,那么我们不如把它视为常态。在英语中,单词“LIFE”兼有“人生”、“生活”、“生命”的含义,这几个含义是混杂在一起,又是统一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说“他放弃了生命”,可以认为这句话包含了这样的内容:他放弃了生活、他放弃了人生。对于人的LIFE,以及它的意义,还有人的肉体、感觉、情感、情绪、思想灵魂,包括人的意义追问等等,就如它从自然中产生,实际上是包括在人的存在这个统一体之中。对生命的意义,或许应该保持沉默个体生命的问题在于,他不是由自身的创建的;同时,他的产生,伴随了被限定的定义,有它的界限、属性。比如人这样的个体生命——人的肉体消亡意味生命的终结、人凭借感官感受世界、肉体机能故障会造成感官障碍、感官的感受相应会引发情绪情感体验的变化、人注定要死亡、人无法逃脱的各种生物性,以及越来越多被揭示出来的由基因控制的本能,等等。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个体,追问于生命的意义,这样难免会面对造就宇宙万物的“造化”,或者是在有神论者眼里的“神”、“上帝”。人无法知道这一切的由来,比如:宇宙是如何来的,将来会如何,这个造物有何目的,这些我们都不能确切知道。世界各地的很多文化,也反映了人与“造化”的关系,很多哲学都试图从根源解释,但显然,这得不到确切的结论。也许我们可以猜测: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种群的延续;人类这个特殊有智能的生物,它的意义是为了让宇宙收获智能,符合宇宙从混沌到有序,从迷蒙到开化的进化环节上的需要。宇宙运行着10^80粒子,个体的人渺如尘埃,无法探知宇宙的目的,所以米兰.昆德拉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否可以换一下角度:如果一个蚂蚁在追问它生命的意义,我们处在类似上帝的位置,是否也会发笑?维特根斯坦说:“生命的意义,亦即世界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上帝。”这句话或许没有回答问题,但至少他承认还无力说明问题。《我们的迷惘》作者说:“我们就是在生命之中;我们直接体验生命;这就是能够向我们提供有关生命之目的的知识。但如果这些目的必须基于支撑整个宇宙的更大目的,那么我们对这个目的之意义,不管说什么,问什么,实际上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人的掌握之中,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必多谈。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凡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或者,按照老子的说法,“天地有大德曰生”,是否可以把人的生命意义看作报恩呢?现在大家都在说“要用感恩的心生活”,是否也与此契合了?他人的存在使得人生意义产生我们看到野兽的生存,它绝大部分行为是食物而奔波,为繁衍而交配。早期人类也有这样的时间段,所有的行为只是为了生存和种群繁衍。这个时候一个人对于意义的念头也许还没有萌芽,但不能说这个问题不存在。个体生命的意义不需要思考来得到,他的行为已经告诉我们,就在于生存和种群繁衍。这个问题实际与人无关,和人有关的只是人生意义问题。如果人像野兽般孤独生存,他关于意义的追寻也将毫无意义——既没有他人知道,也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追寻生活的意义,其实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他具有了社会属性,简单地说,是他人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意义问题,也是他人使我们的存在感受到追问意义的压抑,这也许是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另一种解读。我们能看到他人的精彩活法,也为自己的欲求不满所困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失败的生活读本,也会思索很多名人的成功案例。我们考量他人,也考量自己。人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我们生活的问题很多是有关他人的,比如我们该持有何种品质、道德、善行,该如何与人交往,等等。大家流行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所谓“尘世修行”的内容,看似要求自己如何做,其实都与他人有关。意义就躲在内容背后生活的意义是针对个人的,答案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先不讨论如何生活,我们可以首先找到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有则报道说铁凝当上中国作协主席后在某大学演讲,学生提问人生有意义吗?她回答“毫无意义”。其实,不仅铁凝,包括很多著名的作家、哲学家,都曾给出这样的答案。不过,我认为他们至少是不负责任的:对自己不能明确的问题,承认不知道可能更恰当。我想,当铁凝得到“人生无意义”的结论时,是否会思考下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用王子哈姆莱特的独白讲出:“生或者死,这是一个问题”。当然,不是说一个人认为人生无意义,就一定要去死,只能说,关于意义的思考,其实和人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关——也许铁凝当天心情不好。持“人生无意义”观点的人很多,我不相信这一定是在理性分析思考后的答案。即使答案来自思考,也不能代替别人做出结论,他只能说“我的人生无意义”。而且,我相信他的答案过几天还会变——也许哪天情绪大好,兴奋地喊:“啊,我的人生真是太有意义了!”这里引用《我们的迷惘》作者的话:“一个人一旦使自己相信没有什么是要紧的时候,他就丧失了通常能够将他自己引向美好生活的本能,也丧失将他和其他造物联系起来的别的本能”。相信人生无意义,既从逻辑上不正确,也对我们的生活不利。我们可以暂且不追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是否有意义,如果我们不能肯定,至少可以认为它存在某个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地方。那么,人生意义在哪里?问题其实很简单,简单地做一个类比,如一本书,它存在的意义,可以类比为生命的意义价值,书的内容是生活,书中内容所体现的文化思想,它被评判的价值、意义,可比做生活的意义。意义就躲在内容背后。意义需要创造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都在于价值的创造。生命的意义是人作为生物个体,面对造物,它的意义由造物主导的价值评判,或者由个人与造物综合评判。说过了,这个,我们就应当保持沉默。生活的意义是人作为社会个体,面对人群和社会,它的意义由社会和人群主导的价值评判,或者来自个人与群体综合评判。这也是说,对于意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人群,它都有不同和变化。意义有两层意思:一是认识上的;另一层是价值上的。在价值上,生活的意义可以换成这样的提问“生活值得过吗?”首先,并不存在生活值不值得过的问题,因为在问题之前,生活尚未定义。我们必须过了再评判。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洛姆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选择”。萨特也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欲想,因为人有自身的局限,比如他会衰老,他不能肉体飞升,等等;也因为他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所局限,比如社会不公正个人难以主宰,作为人只能生活在地球上,等等。关于人的自由选择的问题,有很多书籍的探讨,这里不多说,不过它也事关人生意义。人还是可以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如果不偏执,这些选择也够用,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相对有限的人生,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丰富多姿的。不管何种选择,当人选择时,都是第一次。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限的选择,本来就是人的局限,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只能基于此。尼采主张爱命运,也许,这就是一个必须的选择。人通过选择,获得生命的独特价值。选择产生的可能性与价值,组建了人的存在,创造了他超越虚无的意义。选择与践行,就是对意义的创造。我们必然在有限的时间中过完一生,该如何过,怎么过,都是与意义相关的问题。如果意义在哪里已经明确了的话,那么剩下的事,应该要看他如何用他生活的事实,来揭示他了解的意义。意义如何实现,往往基于一个人对诸如:死亡、幸福、美感、快乐等等诸多观念的理解。就这点上来说,寻找到意义,是需要思维能力的。而创造不同的人生,也体现了人的各种素养和能力的不同。不管是谁,完成人生的过程,都是一场尘世修行的过程,不同的修持得到不同的结果。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什么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文学样本和生活样本中,都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在人生中途对自己的生活失望,或者对所了解的他人的生活失望。事实上,很多人因此放弃了生活。能以此判定生活没有意义或价值吗?实际上,一个人自行结束生活——自杀,原因不是生活没有意义或价值,而是意义或价值的匮乏,或是这个人缺乏或者丧失了创造意义或价值的热情、力量和勇气。正因为意义,人可以面对死亡和超越死亡。我们的生命有意义,很大方面体现在对困境和死亡的抗争上。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应熟知死亡这一事实,也应把死亡作为生命的安排坦然接受;对待生活的困境,也需要熟知生活的重要事实——把创造的生活价值和意义当作必须。在自然的死亡到来前,生活还没有结束,恰当的观点是:生活还可以继续,我们更应该具备创造的热情、勇气和力量。生活在于创造,其实,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需要创造生活的热情、勇气和力量。热情、勇气和力量,它们既有可能不足,也有可能丧失殆尽。而生活的强者,他不是因为具备多少热情、勇气和力量,而是他在生活的磨练中,具备了创造和保持它们的能力——要好好生活,难道不需要能力吗?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这个。 什么样的生活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凡俗人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本,有的多姿多彩、有的可歌可泣、有的可叹可悲,其中更多的是晦暗凄惨。这些样本无不反映出:获得美好的人生固然不易,但要把它毁掉却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想,也反映了我们对生活价值的判断。对大多数人来说,物资条件充裕、没有精神负担、感官与情感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就是完满的生活。现代心理学发展后,认为人生的完满更在于这些方面:创造力本身的培养,审美的沉浸,精神与人文理想的追求,个人能量的充分发挥,才能的充分实现,追求真理,各种方式的爱的体验。这样更有利于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普通人一般难以了解这些过于概念化的东西。简单点说,对多数人来说,他们的人间天堂、他们的全部向往,就是这样的:不为生计发愁、最好年少多金、有一副好身体。这样他会过的有滋有味。现实中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美好的生活,似乎退休后才有可能。多数人为生计奔忙,即使稍微好过点的退休生活,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人是有局限的,不仅局限于他所处的社会,生存的环境,也受他自身局限:或许他能力不高、缺乏思考、素养匮乏。一个人自身不理想,也更难以达到他的理想生活状况。不同的个人,尽管生活的内容不同,但都有得到幸福的可能。欲求的界限,本来由人自己掌控。不管是谁,只要他的欲求不超出被先天定义的界限,他应该都能得到幸福。中国文化长久以来有这样的教诲:清心寡欲,平和顺命,这样会有好的人生。国外也多有这样的思想者,如托尔斯泰认为:不管生命最终呈现哪种姿态,忍受生活的态度是人生的基础。我们总觉得自己日子难过,看待别人时,如果他过的是可以忍受的生活,我们可以认为他基本上是幸福了。当然,也有部分人,他们拥有常人所认为美好的一切,仍然在不停追问意义。那是因为这世界就是这样——欢乐易逝,盛宴难再,满足之情往往蜕变为对生命的厌倦和耐心的消磨。人生虽短,这时太长,永恒的幸福渺不可寻。人先天就被授予感受幸福的能力,而幸福感,只要人活着,就会伴随其间。可以说,幸福可以使生活值得过,但并不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意义和幸福并不同一。凡人生活的价值或意义,实际上很难找到和实现。到底是什么东西使生命变得有意味,或者使生命成为值得?这里存在价值评判的问题。比如,我们普遍认为,从人生的意义来看,英雄的人生优于常人。前面说过,独立个体的人生基于他所处的人类社会,因此,也许答案在于,有意义的人生需要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将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作为生活目标,将生命放在某个目标上作为终极追求,可以说他是个有理想追求的人。理想本身指的是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目标,或者也可以是对自己有利但对他人无害的目标。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拥有理想,也可以践行理想,让人生更有意味,而不仅仅是成为幸福的人。理想会引导一个人,会激发我们的生命之爱,获得英勇、真理、美、创造、公正、诚实等等一生要素。真正的理想,和荣誉、名望、家声、功效、财富、舒适、愉悦、地位、显赫的成就,并不直接挂钩,但它也许会带来一切。理想主义的光辉下,意义的实现还有可能。国外曾经泛起非理性思潮,一些文学作品中,人生失败或被毁掉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承认非理性的状态是人类生存的真实情况,但不是全部。人们曾经把它当成了全部,摒弃理想和意义,当然,这样人生会离意义越来越远。追问人生意义的人,大多是文学爱好者,而这类文学作品,对意义的追问格外强烈。读了这样的文学作品,有些人用它来加速毁灭,有些人却用它来警醒。这不由让人觉得,人生的走向取决于个人的掌控能力。结语其实,要把人生意义问题说清楚,涉及到的问题和知识是方方面面的。每本哲学人文类书籍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这一问题。世界上的问题与知识是立体网络状纠葛在一起的,想在一本薄薄的书中讲清楚也不简单。当然,如果只需要答案,这本书可以很薄,甚至一页纸几句话就足够;如果需要把各种观念细分和理清,再厚也不一定能说完。《我们的迷惘》这本书是我看到的相似作品中可能最好的一本,有详尽的分析,也有明确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也写了这么多,也可以作为我个人多年思考的总结吧,算作“为了忘却的思考”,以后大概不会单纯地分析这个问题了。作者有句话:“人生意义问题,已经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所摒弃和忽略”,作者可能是说,人生的意义问题和渺小的人一样,是所有问题中简单的一道,大家早已说出了答案,而智者,早已不再为此烦忧了。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比较好懂,也挺有意思
  •     当初找了挺久,很喜欢
  •     大杂烩。观点罗列,论证不足,几乎没有体系可言。但可以一读。因为贴近普通思辨能力的大众。
  •     什锦货儿,提供了些思考。
  •     十六岁时买的书,看了一段,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头皮疼,压柜子里很多年,现在不知道看了会不会头皮疼.今天翻翻才知道说的是存在主义,怪不得当年会看这种书,"活不下去了,就找了本看了更不容易活下去的书",崩溃了我~~~
  •     难
  •     第一二章还有点意思,第三章开始就胡说八道了
  •     頗能自我開解,同時迷惘卻越發強烈。簡言之就是,意義從來沒有標準,亦不需要苛求。覺得活在悲劇裡不如死掉的人,不妨擦亮眼睛拉起嘴角;樂觀向上的黑格爾們,也不要太著急太激動了。
  •     有些事,想也不是,不想也不是
  •     鹤石宝贝的书,推荐给那个时候的我看的
  •     没有任何生命携带对它的永恒价值的先验承诺。本书译者基本清晰地传达了著者的表达,个人认为值得一看。
  •     是对意义的迷惘和提问
  •     精彩的序言
  •     在我迷惘的时候,突然就想要读这样的一本书。
  •     提出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远胜于解答一个问题
  •     从古到今,这个世界上一半的人在忙着试图制造某种价值和意义秩序,而剩下一半的人竭尽全力抹平全部证明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模一样。本书的作者属于后者:如何心满意足地做一个俗人,因为“没有什么理想在本体论上是绝对优先的(p128)”。
  •     众多哲学思想的拼凑,作者的思想不明晰。可以粗略了解多个哲学派别的小部分思想
  •     老朽有纸本藏书转让,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文友们可联系我的专用QQ:1554948415
  •     一本给人失望和启发的书……
  •     哲學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我們的思想,但是只有在經驗本身之中、在人生的困頓之中、在我們對快樂和失落的反思之中,我們方能學會如何去生活。
  •     广西师大出版社,我很景仰……
  •     虽然没有我想得到的解答,但确实也让我思考了很久。
  •     看了前两章和最后一部分
  •     生命是有价值的吗?人生是值得一过的吗?
  •     翻译是个问题!
  •     这本书让我初次接触死亡哲学。
  •     也许当我们穿越回去时,会发现我们从未真正品味过我们在时间中的存在吧
  •     since 2001
  •     看不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