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108013873
作者:[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
页数:164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是自己与自己的12篇对话。书中,奥勒留考察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信奉斯多亚学派哲学的奥勒留,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身体听命于心灵,感情服从于理智。作为人,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
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这本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沉思录》却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该书一直被认为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高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
作者本人经历过不少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和个人的遭遇使他陷入了悲观之中,而他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哲学性的沉思。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沉思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来自维基 http://zh.wikipedia.org/zh-cn/沉思录#_note-0中国翻译家梁实秋曾于1958年查阅各种资料翻译过译本,并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因为语言晦涩难懂,所以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影帝在2007年11月出访新加坡时曾说:“昨天一个新加坡孔学会的人问我对孔子的思想的看法时,我说,‘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缕青烟消失了。’这句话是罗马帝国凯撒马可·安东尼讲的。他写过一本书叫《沉思录》。这是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我深思以后又加了一句。我说,永恒的是人民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人民创造的财富,还有他们留给世界的伟大的思想。中国是一个又老又新的国家,有五千年历史。但是,‘周虽旧邦,其命唯新。’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开放,中国才能大踏步地继续前进,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焕发青春。”[1]后来引起了名人效应,这本书在中国大陆畅销了一段时间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11/20/content_6267548.htm还没看,给个中巴
  •     斯多葛(Stoic)今天几乎等于克制和坚忍的同名词。的确,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追求的是消除激情和欲望,过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他们不把恶看成是恶,说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看作是自己的本分;而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清静一隅。阅读斯多葛学派的经典著作《沉思录》(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的话,读者很难不为作者马尔库斯-奥勒留笔下展现的沉思的智慧所陶醉。美国的《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菲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他甜美、忧郁和高贵。读者会深深为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谧所倾倒,并真诚地仰慕它文字中透出的严肃、庄重、纯正和崇高。作为斯多葛的两个著名代表之一的作者马尔库斯-奥勒留显然有着特殊的身份体验,他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任皇帝;而另一位,则是奴隶出身的埃比克泰德(Epictetus)。从这种巨大的社会地位悬殊我们可以看到斯多葛学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斯多葛学派是由芝诺创立的,不是那个提出阿基里德追乌龟的悖论的芝诺,而是在其后出生于公元前333年的塞浦路斯的芝诺。他在雅典的圆柱大厅(stoa poikile)里第一次进行了教学工作,从此他和他的门徒管自己的学派叫斯多葛学派(Stoic)。斯多葛学派通常比伊壁鸠鲁派更怀疑我们有能力控制我们外在的善,因此斯多葛学派建议人人都独立于外部因素。他们采取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的立场:以为个人幸福的唯一条件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而德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两种知识:对于善恶概念的知识以及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识别善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向对于人们说“我是个好人”不以为然的原因,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我所看到的往往不是一个因为缺乏考验而造就的含金量不高的所谓好人,就是一个完全无视种种事实还自称好人的糊涂混蛋。)斯多葛学派发展到中期,呈现出一种“中产阶级”的关注:强调责任与品格,而不仅仅是禁欲主义地从世界抽身而出。在占领上层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斯多葛学派开始转变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下层的犬儒主义(一种自愿的、真正的无产阶级,以消极幼稚的方式抵御文明化——虽然第欧根尼跟自己过不去要住在木桶里,但中国“竹林七贤”刘伶更乖张的多,后者曾赤身裸体地问访客为什么要走进他的裤子里;不过,什么犬儒式的虚无也超越不过今日中国那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他们能在虚拟世界里成为拥有虚拟最高界别的虚拟之王)的弃世特征受到压制,而一种以责任与坚强和负责的品格的培育为基础的支持国家的道德则占了上风。到了西塞罗(Cicero)、塞涅卡(Seneca,他本人并未执行禁欲主义,而是聚敛财富成为罗马首富)、埃比克泰德和马尔库斯-奥勒留时,斯多葛学派从早期的禁欲主义的、个人主义的遁世,转变为遁世和政治责任间的一种紧张。归结起来,从历史上看,斯多葛学派的传统主力不外乎卫道士、道德圣徒和厌世者,他们对历史的影响要么微乎其微,要么破坏深重。例如罗马的塞涅卡没有能阻止他的学生尼禄的疯狂行为(后者乃著名暴君,后将前者赐死),马尔库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则以斯多葛式的从容把上千基督送入死神之手。甚至连宗教裁判所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以及他们对责任感的美化,都渗透着斯多葛学说的影响(正如尼采创造了“超人”的概念影响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样,但尼采是向来反对种族偏见的)。斯多葛分子有时显得虚荣,他们并不满足于自我的沉着与谦逊,不止步于个人灵魂的完善安宁,他们试图向周围的人揭示,其他人的生活是如何恶心(我倒觉得这很可爱,因为独善其身自有一种自私的冷淡和清高)。而持不同观念的哲学家,如以快乐主义闻名的伊壁鸠鲁,就曾被斯多葛派指称为放荡者。我认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不与“斯多葛式的从容”产生正面冲突。但显然,斯多葛学派反对激情,反对一切背离理性和违反自然的精神冲动。斯多葛所说的自然(Nature),是一种知道自己向何处去的职能性自然.在其中起作用的,不是随意性,而是一个赋予一切以高尚目标的神圣原则,而我们的义务是使这种理念得以发挥。这种理念,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斯多葛派哲学家对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看得比社会的道德改造更为重要,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个人无能为力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上。(我们今天同样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上,且道德底线似乎已经快达到史上最低——不过我们都相信个人能力的神话,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做成任何事,但我们的理想却是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许多事情,如个人的失意、痛苦、疾病、死亡、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等等,这些往往并不在我们的力量范围之内,但是,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是合乎宇宙理性的(通俗的说,世事本该如此),我必须也只有欣然接受它们。与其消极不满地接受,不如欣然地在第一时间接受。我也可以做在我的理性范围之内的事,就是按我的本性生活(理性的我明白我想要过的生活),做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这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我的,谁也不能强迫我做坏事。例如,奥勒留谈到:德性是不要求回报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不仅要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摒弃所有无用和琐碎的思想。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而且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而是成为这样的人。在斯多葛学派哲学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对道德的高扬,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的放弃。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渴望成功享受生活”的年轻人,走这条路似乎有些太早。它还不像基督教,它没有多少对彼岸的许诺,而是强调在修行中自足。对于眼下“实利=实力”价值观当道的社会,斯多葛似乎只是失败者的麻醉品。但斯多葛虽然不像有些理论对社会制度的变革能产生直接影响,但它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的世界主义,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从我个人来说,斯多葛学说的著作使我在面对社会中的道德低潮感到无能为力时保存了信念,它在我遭受挫折和失望时给予安慰,在我愤怒控诉世界、开始晕头转向寻找出路时使我得以恢复了心灵的平静,告诉自己要找到自我,按照本性生存。(我始终认为,开卷有益未必:并不是在于所读的书,而是在于读书的人,在于他/她按照自我本性从书中获得的成分。希特勒从尼采的书中获得过对自己独裁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支持,我的一个同学甚至从郭敬明抄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里读懂了爱情,而一个十八岁的荷兰男孩则通过卫慧的《上海宝贝》知道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度——虽然在他的国家的街道里有拿合法执照的娼妓从橱窗里招揽生意,而中国的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是谁愿意娶非处女。)埃比克泰德问:我不能逃避死亡,但我还不能逃避比死亡的恐惧吗?(I cannot escape from death,but cannot I escape the dread of it?)我的问题是,我能不去恐惧死亡,可我能忽略肉体所经受的折磨吗?斯多葛超脱世事的理想哲学虽然令我神往,但是它的弱点也明显而脆弱。这也是宗教得以随之乘虚而入的源头吧。斯多葛的质朴与纯粹虽然可爱,但是它毕竟是一种精英哲学。它的预设前提是:人们都具备足够的理性去作出适合自己本性的决定,并具备足够的理性去执行它们。而事实是,历史上人们曾经为一百万的钞票出卖过朋友,也曾为一个馒头而杀人(……)。对于社会的不公正这一亘古存在也令人难以释怀的现象,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们循循善诱地打了一个比喻:人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在人生戏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去演好它。我们要不带感情色彩而投入地去扮演那命运分派给我们的角色,一个英雄,或一个小丑。演员不要去想着干涉剧情的发展或指导布景,更不要想换一个不需要戴丑陋红鼻子的角色。如果我们因为别人扮演英雄而嫉妒,那也不能改变任何事,正如你每天都想摘掉那个丑陋的红鼻子一样。如果我们能去掉这些无谓的感情而保留自由,我们就可以获得斯多葛所说的那种叫做“不动心(apathy)”的神奇法宝。(又一个问题:我们设想这不动心的境界只有聪明人获得,也就是那种知道并接受自己扮演什么角色的人;那么,即使我们全心服从命运的安排,又如何能不作一刻担忧:我们可能无法获得那最高的境界,因为我们甚至还在寻找自己的角色!如果按照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所承诺的那样,态度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我们为什么一定选择做一个快乐的小丑,而不是愤怒的小丑?)这种哲学的美好程度正如它的危险程度一样:按照中国式的阶级分析,显然,这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被统治阶级的险恶用心精心酿造出的一剂麻醉品。因此正好暗合它作为精英哲学的地位:也许只有精英阶级才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斯多葛的洗脑,而苦爬艰辛社会阶梯的芸芸大众才不会甘心未出头就寻求心灵的平静呢。 斯多葛神圣的圆柱大厅下,无法容忍哪怕最细微的我们今天承认为人性的嫉妒、不平、野心等情感,显然更是无法容忍诸如希特勒之流的暴行的。但另一方面,真正在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暴行,都是由“斯多葛”式的人所为,他们把自己看成是高等人,冰冷,无激情,对“个性”不予关照,冷漠的高度原则性……也正如尼采的哲学一样,斯多葛的学说需要的读者是那些具有高度智慧的头脑的人群,不过不幸的是,他们常常获得的是自认为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由于尼采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化化冰期获得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流行,尼采被误读的程度要高得多。更由于物质主义在这些年的深入人心,追求与世无争、物我两忘的斯多葛主义恐怕是永远也不可能在中国流行开来了。我几乎不清楚我是否盼望如此。
  •     这本书适合三上,伟大罗马帝国国王日记就被这么给又读了一遍。我学法律的,真是读过很多译得乱七八糟的专业书,所以都习惯了。你想啊,全中国人都在学英文,连法语西班牙语都叫小语种,我们读那些意大利语原著的书翻译那真是不能想像的。全中国有几个人真懂意大利语啊?懂意大利语不一定懂汉语,懂也不一定干翻译。各种机缘巧合,最后就是活无对症,既然你不懂那种语言,人家翻译成什么样你都得感恩戴德的凑合看。我要认真学日语,因为太喜欢村上春树了。要是没看过原文的,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得喜欢的是他的文字,所以必须得学。这本沉思录是很好的,但也没好到能激励我学古罗马语什么的。这个皇帝强调理性和自律,我觉得和释迦牟尼有共同之处。我正在经历一段“行过万里路,要读万卷书”的人生过程。我以前特别羡慕别人出差啊出国啊,提个箱子闯天下啊什么的,后来终于轮到了自己。现在也总是看网上号召什么间隔年,打工旅行什么的,都是不太着调的,就业困难也不能这么瞎起哄!我们理性来算算,穷游天下才要几个钱?有它三年够你行的了吧?10000里=5000公里=100多马拉松,每天跑5千米,1000天就跑完了,不过三年不到。再说万卷书,一周两本是比较客观的进度了,这要5000周,96年。从三岁开始保持这个速度还得高寿到99才行啊!我觉得这本沉思录最好的地方就是说回归自己,好好读书。冲这点,值五星。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放到同时代的中国,奥勒留是个标准的儒家。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
  •     Meditations by Marcus Aurelius.: Sdx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     心灵的圣经
  •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 是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而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领导人 。 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倾情推荐格外抢眼,让人有翻阅的欲望。 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沉思录》就像是写给一个亲密的朋友,记录的是内心对一生的反思,是交响乐前奏曲的形式,萦绕着自己的梦幻的心灵音乐。优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潜藏在灵魂的影子里沉默无言的。一个陌生人必须有亲切缓慢的信心,懂得怎样等待,别人的心门才会向你打开,《沉思录》正是交给自己一把如何打开这扇门的钥匙。这里没有故意卖弄,也没有对权力或影响力的妄自尊大,有的只是一颗时刻自省的心灵,一个思考关于灵魂的事的头脑。马可·奥勒留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在关注他身外的世界,我们几乎无法明白他是如何思考的。然而,他所做的事都是在密切地研究他自己,高度审视自己的缺点和识别自己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沉思录》解析了生命的本质以及马可·奥勒留想要终身准守的道德规范,这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的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
        
        《沉思录》就其本身的内容而言并不构成一本书,因为它都是一段段的文字,被随意地分成几个话题,偶尔放在书中的各个部分。即使如此,一想到作者是在当年的鞍马劳顿中写下的这本书,你依然会非常兴奋!马可·奥勒留,这位统治罗马的最后五位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不像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哲学家,他只是一个精通哲学的皇帝、一个统治者、一个好的政治家,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述这一时期是最幸福和最兴旺的。然后,在他空闲的时候,他也能脱去皇帝的外套,完成斯多葛哲学的重要部分。《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对自己的一个练习,对自己的一个告诫,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规劝。他在统治的最后阶段,依然坚持每天写日记,真是让人非常惊讶。高深奥妙的哲学工作竟然融入到了一个人的日记当中,而这些日记,不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的,字里行间你都能看到这位皇帝对自己信仰的不断提醒和对灵魂的不断揣摩。
      
       可以当做心灵鸡汤来读,或许更适合35岁以上的人儿读。
  •     吾当一日三省吾身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理想的情况是要么一个国王也是一个哲学家,要么一个哲学家当了国王。 马可·奥勒留正相符合,但他的政绩平平,并不‘理想’。 但他在戎马生涯中留下的这本书不但帮助他也帮助别人渡过了痛苦,是的,痛苦。 这是本教人隐忍、克制的书,一个人所处的状态会使这个人不自觉的掉进与此状态相适应的哲学中去。这是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个国王失败而作为一个哲学家成功的地方。
  •     太愚笨了,一知半解的读完了
  •     看不懂,不喜欢
  •     独立强大的内心。推荐梁实秋译的版本。
  •       0p 尊重自然(本性,Nature)而生活。
      1p 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4p 避免挑剔,不去苛责那些表达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们,而是灵巧地通过回答的方式、证实的方式、探讨事物本身而非词汇的方式,或者别的恰当启示,来引出那应当使用的正确表达。
      5p 当一个朋友抱怨,即使是无理性地抱怨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试图使他回复冷静;懂得准备以好言相劝。
      6p 与其一贯公正,不如不断改善。
      11p 但有一种哲学爱好的时候,不要陷入任何诡辩家之手,也不要在历史作品和三段论法的解决上浪费时间,更不要专注于研究天国的现象;这些所有事情都要求有神灵和命运的帮助。
      16p 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吗?给出时间来学习新的和好的东西而停止兜圈子吧。但你也必须避免被带到另一条道路。因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动弄的精疲力尽的人也是放浪者,他们没有目标来引导每一个行为,总之,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漫无目的的。
      22p 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思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
      26p 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当你有这种思想时,你就丧失了做别的事情的机会,让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
      36p 让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也不要不根据完善的艺术原则做出。
      37p 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43p 不要思绪纷乱,而是在每个行动中都尊重正义,对每一印象都坚持运用领悟或理解的能力。
      48p 一切都只持续一天,那记忆者和那被记忆的东西。
      64p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而灵魂是由思想来染色的。
      92p 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有理智的人只会把他的行为看作是对他自己有利的。
      95p 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做出猛烈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
      98p 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
      104p 注意所说的话,让自己的理解进入正在做的事和做这些事的人的内部。要知道,国王的命运就是行善事而遭恶誉。
      112p 身体是简洁的,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而不是舞蹈者:即它应当坚定地站立,准备着对付突如其来的进攻。
      117p 只有敏锐地观察,才会有明智地调查和判断。
      121p 防止傲慢、超越快乐和痛苦、超越对虚名的热爱,不要烦恼于愚蠢和忘恩负义的人们,也不要理会他们,更不要让任何人听到你的不满。
      127p 毫不炫耀地接受财富和繁荣,同时又随时准备放弃。
      143p 驱散想象,克制欲望,消除嗜好,把支配能力保持在他自己的力量范围之内。
      147p 让别人的恶劣行为留在原地而不影响我是我的义务。在来自外部原因的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在根据内在原因所做的事情中保持正义。
      152p 不同无知的人做无谓的交谈,他们会永远存在下去。
      166p 全然不要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170p 当我因什么人的错误而生气时,立刻转向自己,想想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这样能迅速地忘掉我的愤怒。还可以认为:他是被迫的,真不容易。
      173p 对于把握真正原则的人来说,简单的箴言就已足够,这些文字能提醒他摆脱哀伤和恐惧。
      181p 没有一种生活条件比现在碰巧有的条件更适合于哲学。
      187p 没有哪一个别人的恶行能给我带来耻辱。要知道,一种好气质是不可征服的,只要它是真实的,而不是一种做作的微笑和半心半意。
      193p 在亲自学习服从规则之前,绝不可能在写作或阅读中为别人立下什么规则,在生活中就更其如此。
      197p 既然我们爱自己超过爱所有其他人,那么为什么还要重视别人关于自己的意见要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
      201p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这种训练是一种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在运用你的原则时你必须像一个拳击手而不是像一个角斗士,因为后者落下他用的剑而被杀,而前者总是用他的手—除了手不需要用任何别的东西。
      202p 明察事物本身,把它分为质料、形式、目的和必须持续的时间。而不是疑惑—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感到奇怪的人是多么可笑和奇怪啊!
      204p 首先,不要不加考虑地做任何事情,不要没有目的。其次,使你的行为仅仅指向一个社会的目的。
      207p 抛弃意见,你将得救。那么谁阻止你这样做呢?
  •     活在自己的理智里。
  •       苏宁上买的 书的质量一般 内容被大家传的神乎其神 读来感觉比较生硬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部分观点无法赞同 ,尤其是第一章节的翻译,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如此重要的部分作出这样的翻译,我都怀疑是不是小学老师对我们的写作要求是不是一直有问题。 不过 全篇下来 后面还是有些值得看的 ,估计很多人都被这开头给吓跑了
  •     去掉宗教思想,先验判断,剩下的东西都是精华。
  •     这样的书,不能评价,只能与《论语》、《道德经》等放在床头边
  •     高中时候看的让别人觉得崩溃的书后来竟然成了畅销书
  •       这本书适合三上,伟大罗马帝国国王日记就被这么给又读了一遍。我学法律的,真是读过很多译得乱七八糟的专业书,所以都习惯了。你想啊,全中国人都在学英文,连法语西班牙语都叫小语种,我们读那些意大利语原著的书翻译那真是不能想像的。全中国有几个人真懂意大利语啊?懂意大利语不一定懂汉语,懂也不一定干翻译。各种机缘巧合,最后就是活无对症,既然你不懂那种语言,人家翻译成什么样你都得感恩戴德的凑合看。我要认真学日语,因为太喜欢村上春树了。要是没看过原文的,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得喜欢的是他的文字,所以必须得学。这本沉思录是很好的,但也没好到能激励我学古罗马语什么的。
      
      这个皇帝强调理性和自律,我觉得和释迦牟尼有共同之处。我正在经历一段“行过万里路,要读万卷书”的人生过程。我以前特别羡慕别人出差啊出国啊,提个箱子闯天下啊什么的,后来终于轮到了自己。现在也总是看网上号召什么间隔年,打工旅行什么的,都是不太着调的,就业困难也不能这么瞎起哄!我们理性来算算,穷游天下才要几个钱?有它三年够你行的了吧?10000里=5000公里=100多马拉松,每天跑5千米,1000天就跑完了,不过三年不到。再说万卷书,一周两本是比较客观的进度了,这要5000周,96年。从三岁开始保持这个速度还得高寿到99才行啊!
      
      我觉得这本沉思录最好的地方就是说回归自己,好好读书。冲这点,值五星。
  •     翻译看着让人不太放心。第一次看斯多亚学派的书。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件事物都有其位置和意义。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这一点,也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宇宙的秩序,和个体自身所处的位置、其命运、其意义。作为个体,我们在宇宙中渺小而转瞬即逝,因此我们要相信,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必有其意义,这个意义来自比我们巨大得多的宇宙的理性。因此要接受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不要用激烈的感情去对待,而是平静、快乐地接受它们(所以我们能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感情)。我们是通过我们的理性而联系在一起,所有人类是一个共同国家的公民。整体的意义、整体的目的,即是个体的意义、目的,对整体好的,对我也好。控制欲望,节制感情,遵从理性。【感觉人变成了理性的奴隶,同时又不接受自己的感情……活着就是忍耐
  •     喜欢
  •     至上的敬意~
  •     真理
  •     对感官的快乐是贬低的,追求平和的一生,不知有多少现代人能接受
  •     你没有闲空或能力阅读,但是你有闲空或能力防止傲慢,你有闲空超越快乐和痛苦,你有闲空超越对虚名的热爱,不要烦恼于愚蠢和忘恩负义的人们,甚至不要理会他们。--马可·奥勒留
  •     说教的方式有很多,但这种不吸引我。他提倡一种平静审慎的生活,但这种平静又是多么不堪一击啊
  •     温总理天天在读的书
  •     安静的伟大 适合慢慢的作摘录
  •     没看下去
  •     看不懂, 不得评价, 但可以看出作者是理性主义者
  •     便宜,装帧大方简单。翻译大家译本,三联好书的最高境界= =||
  •     禁欲主义让人矛盾又庆幸
  •     喜欢三联精选的版式与质感,所以执意读完了。翻译有时顺畅有时拗口, 句式大可调得舒服些,改日看梁实秋和王焕生先生是如何译的。另有二三处错字。多数条目读两遍以上,所以用时较长,一个夜晚两个午后。以上。
  •        死亡,逝去,这些离别之词贯穿本书。作者的观点很有趣:既然无法反抗,就好好享受吧。
       我曾经遐想死亡的那一刻是不是会很难受,是不是会很痛。奥勒留告诉我,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包括死亡。他暗示我,如果不是生命终将结束,那么生命将会不复存在。是啊,生命之所以为生不正是因为会死吗。与其患得患失,不如是生命完整。那时,我可以无憾地说:I have had enough!
       另外,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正直,聪慧,果敢,善良的人。我想卡耐基爷爷也从此书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吧。
  •     适合跳读。
  •     学习收藏了。
  •     骑马的思哲在流动中追思
  •        这本书主要是讲古罗马哲学,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内容很生硬,但是看第二遍的时候,看到了里面的很多东西,包括理性,生死,思考的角度,自我信仰的种种。小小补充一点,译者的译文属于原文(古希腊文,拉丁文)和中文混合的语言译文,我不是很适应。推荐大家看看。
  •     当然是好书,没想到看过几年后因为总理的话火了
  •     一本好书。
  •     曾亲手抄写一遍的书,能够让心灵在浮躁的尘世中得到安宁.
  •        每天早上掐掉闹钟,伸个懒腰打个哈欠长舒一口气,睁眼看看昏暗的窗外,阳光还没能开始普照。我知道,又是忙碌的一天。这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们忙工作忙学习忙考试甚至忙着娱乐,永不停息地忙忙碌碌,我则忙着完成任务、打游戏、刷微博。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在为什么而忙碌,但每当停顿下来,又总有一种巨大的空虚感,仿佛将会错过什么、忘记什么、来不及做什么。脑海里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别停下!快去做些什么!”于是明明每天都很累,却舍不得停下来休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似乎没有了多余的时间用来看看别人,也没有时间用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或是用来——沉思。
       《沉思录》,若不是成为了一堆任务中的一项,我或许永远不会翻到它的第二页。翻开书的第一句话,我说的是:“无聊。”
       而在某天,当我终于耐下性子往后翻了,意外地,我竟然愈来愈投入以至于停不下来。每一段,那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没有什么华丽辞藻的修饰,格言警句一般,却让人在其中隐隐约约看到自己的影子。
       思考人生仅限于卫生间内——我曾陷入这样的状态里。原来,静不下来,读不下去,只是因为不愿思考,不愿直视内心,而它,在促使我去思考。“没有任何地方能比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更无烦扰。”“牢牢记住吧:退隐到实在的属于你的小天地里去,最重要的是不要紧张,不要过分忧虑,要保持心灵从容自在。”我想,原来如此。
       于是平静下来仔细回想,那些毫无目的的忙碌最后并没有多得到些什么,仅仅是变得更累。然后我读到:“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艺尽善尽美。”我想,原来如此。
       所以暂且不论它的内容,这本书本身,使我终于能够在终日的茫然奔跑之中允许自己喊一声“暂停!”,然后冷静下来,将视线从眼花缭乱的世界拽回内心。
       我看看生活,再看看自己,最后我问:“你究竟该做什么?”
       我想,我能找到答案了。
      
  •     。
  •     大二。后来因为影帝推荐,顿时火了。呵呵。
  •     我相信钱穆先生说的,真正的贤人只做不说,他们的作为能够彰显他们的内心。
  •       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看作一本哲学书,虽然没有其他哲学家那样深奥,但确可以教给你许多安身立命的法则。
      这本书是奥勒留在外征战闲暇之余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甚至稍显碎片,但我认为这本书从头至尾有一个基本的思想:你的生命很短暂。就像作者所说:不要以为你还有一万年可活,你的命在须臾了。以前看乔布斯演讲视频说自己平时的活法就是“把每天当作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以为老乔是原创,现在才发现原来在将近两千年前就有人这样活了。我想这就是这位古罗马皇帝基本的人生观,自己平时为人处世我相信也是遵循此思想,就像乔布斯说自己遇到重大问题时如何做决定——问自己,自己马上就要死去会怎么办。这样一问我相信自己会马上明白许多问题,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假设自己真的只有一天可活了,我相信我不会有时间去生气,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不会有时间去议论别人,不会有时间去漫无目的闲逛。。。我觉得这种思想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     蛮不错的经典,部分词语有点拗口,少许错别字。斯多亚学派唯心主义宣扬宇宙万物的循环交替以维持平衡有点不可取,个人对理智的修养及精进依然有很大借鉴意义。马可·奥勒留就是苏格拉底理想国的哲学家从政,但理想盛世并没有出现。
  •     高贵、忧郁、甜蜜
  •     有哲思
  •     斯多葛派就是这样的啦~
  •     每一句都可仔细琢磨,古罗马人的思想观
  •     看不下去了
  •     感悟。
  •     我觉得这是自我修炼的书,没有读完,实在读不下去了
  •     作者一直在强调每个人的人生短暂,要按照自己的真善美的本性生活,面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和客观世界对自己的不公要平静接受。几乎每一章都会有这样的话。我觉得他是认为人性本善的,而以前读过的叔本华是认为人性本恶的。
  •     不想读了,我现在稀缺的是战斗性
  •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 2002-01 / 三联书店 /
  •     2010-08-26;奥勒留写给自己的话。通过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体现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这种形式很好。这是本很好的书。
  •     有人吐槽不行,虽然翻译生硬,但也还是可以读读的,要对照着读才行
  •     自省。
  •     不错
  •     ~帝王的哲学。This is it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