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大传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14343644
作者:[英]罗莎蒙德·巴特利特(Rosamund Bartlett)
页数:400页

作者简介

★ BBC.塞缪尔•约翰逊奖入围作品
★ 牛津学者巴特利特"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献礼之作
★ 随书附托尔斯泰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照片及其年表、家族树、英文原版资料出处
★ 全方位还原托尔斯泰的真实一生
★ 更精良的内容,更简洁的篇幅,更亲民的价格,尽在托尔斯泰大传全新修订版
1910年11月,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客死在俄国一个偏远的火车站。弥留之际,世界很多媒体的记者云集于此。晚年托尔斯泰眼中的贵族家庭生活已腐朽不堪,他最终决心离家出走,却在途中病倒不治。
托尔斯泰身处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这个俄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而又令人着迷的时期。无论是同时代人还是评论家,都将他奉为世界文学巨擘。托尔斯泰毕生都在反抗,他背叛文学成规,否定传统教育,打破家庭桎梏。巴特利特这本独具一格的传记,重新解读了这位迷人而又骇人、睿智而又乖戾的时代巨匠。

书籍目录

年表
(1)
引言
(1)
第一章祖辈:托尔斯泰家族和沃尔康斯基家族
(9)
第二章贵族的童年
(25)
第三章沦为孤儿
(42)
第四章青年时代
(51)
第五章地主、赌徒、军官和作家
(62)
第六章文学的角斗士和悔改的贵族
(87)
第七章丈夫、养蜂人和史诗诗人
(110)
第八章学生、教师和父亲
(133)
第九章小说家
(160)
第十章朝圣者、虚无主义者和农夫
(188)
第十一章教派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宗教圣愚
(220)
第十二章长老、变节者和沙皇
(258)
后记布尔什维克的元老
(313)
注释
(341)

内容概要

(英)罗莎蒙德•巴特利特
牛津学者,俄国文化史专家,在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其《安娜•卡列尼娜》最新译本被列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因其深刻的见地和优雅的文笔享誉欧美。


 托尔斯泰大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每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原生家庭和人生经历塑造而成,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不例外。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托尔斯泰的了解,除了源自他的作品,大概就是老人在82岁时决心抛弃禁锢自己的贵族生活、离家出走10天后因病去世的壮举。但为何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同时代的其他沉溺于腐朽奢华的贵族不同,毕生都在为信仰奋斗和彷徨,俄国文化史专家罗莎蒙德•巴特利特倾心打造的《托尔斯泰大传》,通过全面而详尽的一手资料,为读者客观地还原出托尔斯泰的真实一生。这部传记详细的选取了包括托尔斯泰自己的回忆录等不同来源的素材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对比描写,使托尔斯泰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与此同时,读者不仅能从书中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矛盾性格,更可以间接透过人物窥见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时代特征,因为托尔斯泰正是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呼喊与苦闷、清醒与软弱的集中体现。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我想借本书中对托尔斯泰童年环境的描写,来谈谈这本传记是如何勾勒出大师的轮廓。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三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绝非是第二章标题《贵族的童年》五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托尔斯泰自小住在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除了父亲、祖母、两位姑妈及其监护的孩子、远方姑妈、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还有家庭教师、邻家女孩等,以及1593名仆人。托尔斯泰儿时庄园家庭中的许多人,都对他的性格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托尔斯泰认为父亲是他早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尽管他的父亲在托尔斯泰9岁时就过世了。在托尔斯泰看来,父亲是一个拥有独立精神和强烈尊严感的男人。他酷爱读书,具有绘画天赋和幽默感,并通过打猎教导儿子们如何表现出男人勇武气概。虽然他的父亲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重振亡父所留下的衰败家业,但并不以此而傲居,反而平日里温情的举动和对奴仆的宽厚仁慈让托尔斯泰感到亲切。托尔斯泰的父亲能够在妻子去世后,尽职照料五个孩子,估计是源于对妻子生前的愧疚。因为在婚后到托尔斯泰母亲过世的八年光阴中,他母亲总是为家庭而忙碌,但唯一能够带给她关怀的丈夫,却总奔波于家中的债务官司。这种不安全感,导致这个女人对丈夫产生怀疑,使得丈夫压力大到不得不在每封信末尾保证自己没有忘记妻子。然而,这份不算亲密的父母关系,托尔斯泰知之甚少,因为他的母亲虽然在他不到两岁时就离开人世。托尔斯泰能够感受到的,大概只是因自己身为最小的儿子,在出生后便替代因顺从而受疼爱的大哥的地位,成为了最受母亲宠爱的孩子。这也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坚定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受旁人让他屈服顺从的干扰。托尔斯泰的父亲有位高雅脱俗的妹妹,虽然不知是否是因为患精神病的丈夫曾朝怀孕中的她开枪,才让她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但她不断布施穷人的行为、以及和善对待每个人的笑容,对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定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托尔斯泰的另一位与其更亲密的远房姑妈——这位意志坚强而又心底无私的女性,不仅仅将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化作自我意识,而且日复一日极为宁静、从容和低调的生活,以及终其一生的爱的熏陶,让托尔斯泰懂得了超越物质的“精神愉悦”。更何况,她总是在不断思考社会公平,一方面接受现状、认为农奴制的存在不可改变,另一方面强调自己的特权地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人,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尤为特别的。托尔斯泰为家族特征的定义是——dikost(迪克斯特),他以此形容家人拥有激情和魄力的特质,尤其是强调思想的独创性和创立性,以及迥异于任何人的行事风格。而托尔斯泰的家庭教师则是“迪克斯特”的典型代表——不同寻常、桀骜不驯、富有魅力,这位家庭教师丰富多姿的叛逆人生,比祖母邀请的说书人口中的五彩世界更加吸引托尔斯泰,这种意义非凡的教育从托尔斯泰6岁起就不断影响着他。从以上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家庭,和19世纪俄国贵族生活有较多的不同之处。同时,他的父亲因未涉及官场,也让家庭少了许多同时代贵族的虚伪和陋习。而女性居多的家庭,往往让孩子拥有感性多情的性格,托尔斯泰极易动容流泪的行为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和他后来的悲天悯人气质不无关系。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托尔斯泰从小的成长环境是充满正能量的,不仅仅是因为在物质上富足,而且有个具有经商头脑、充满男子气概,但又可以亲近的父亲,有两位追求公平和善、如天使般仁爱的姑妈,有位充满艺术鉴别力、想象力、成熟、善良的哥哥,这些都让他能够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不公的世界。然而,社会的矛盾面,同样从托尔斯泰的家庭中就开始显露。托尔斯泰的祖母是位蛮横、任性、骄奢的老人,无论是对托尔斯泰的母亲还是女仆,都非常苛刻。当然,孩子的天真总能逗得老人的欢心,但是祖母对仆人的严厉已开始让托尔斯泰留下不舒服的印象。托尔斯泰家庭虽然生活算得上相对简朴,但父亲制订的繁复仪式与家规,也成为了托尔斯泰最初反抗束缚的对象。同时,托尔斯泰家的众多仆人,可以说是他了解农奴制对人性危害的最初也是最广泛的素材。例如她的保姆,一位纯朴、爱家、却受尽家人盘剥压榨的女人,再比如他父亲宠信的几名男仆,因受提拔获得自由时的无所适从,这些都带给托尔斯泰更深的思索。书中提及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幸运数字28和出生的沙发有着不可思议的迷信,我倒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他感到无法挣脱命运束缚的无力以后转移产生的控制欲使然。因为托尔斯泰自称一生中特别深刻的最初记忆,是他被紧紧裹在襁褓里,因无法伸展双臂而尖声嚎叫。他在50岁时写的自传中说明,“我感觉到不公和残忍,但这不是人们造成的,因为他们对我心怀怜悯,而是命运和我对自己的同情造成的。”同时,托尔斯泰自己也表示无法确定这段记忆——其中更多的是他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而非哭喊与苦痛——是否融合了许多印象。这点很值得玩味,而最能够确定的,就是托尔斯泰需要让自己有这种感觉。他对于一生以来所遭遇的种种挫折,他对于世界无法改变的无力感,他对于周遭环境的愤怒和对于自身的无奈,通过潜意识幻化成自己所谓幼年的最早记忆。托尔斯泰一直对自己2岁时就过世的母亲无比崇拜,因为母亲在他眼里代表了“心怀纯真之爱的完美形象”。我想,他对世人的同情与怜悯,需要有所寄托,而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满足其向往的英雄化身。于是,他将自己心灵美好形象的归属,置放在记忆中其实根本无法忆起的母亲身上。而在他迟暮之年的孤独日子里,屡屡提及渴望得到母亲的温存抚慰,也体现出他不被时代理解的寂寥。托尔斯泰的一生,始终以“大爱”为信仰,这份爱从他5岁时便已种下。他的哥哥发明了“蚂蚁兄弟”游戏,宣称人类幸福的秘诀写在了一根被埋在家附近树林里的小绿棒上,如果找到它,那么人们都会幸福,不会再有灾病,不会再有怨恨。直到托尔斯泰成年,他仍深信应对普天下所有人实现这个愿望。这个写有幸福秘诀的小绿棒,成为托尔斯泰终身对善良与博爱美好境界的追求。文/卢育涛 2016.06.08
  •     上一次看一位伟大作家的传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比起那本将近600页的传记,《托尔斯泰大传》还真不算“大”。然而,读起来,真是前者更是艰难,所谓的“大”还真是那么回事,300多页我读了两个多月,不好意思,现在还没有读完,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俄国人的人名比哥伦比亚的人名还难记,虽然看前面的时候做了笔记,但是最后发现笔记的人名我也弄混了。算了,反正也搞不清楚了。这就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信心看《战争与和平》的最大原因。托尔斯泰,我们中国人有时管他叫“泰翁”,在中国人的心中,其成就堪比“莎翁”。他写的作品复杂,作家的人生也正如一部巨著。“大传”的时间线从托尔斯泰的祖父辈一直到他死亡,时间跨度一个世纪之多。罗莎蒙德·巴特利特定义自己这本托尔斯泰传记为“一个俄国人的一生”,高晓松在自己的节目里曾经提到俄罗斯这个民族,是嗜血的,而且是极难琢磨,极度残忍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些词汇可能放在形容日本人身上,还比较具有接近感。因为写日本人的书太多了,而且本来历史上发生的几次事件都让我们无法不去分析这个民族,但是俄罗斯民族显然关注的并不多。虽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它是我们的“老大哥”,可是对于古拉格、斯大林,大清洗,这些,在一段历史时期都被淡化,我们国人知之甚少,所以,俄国人对于我们是很陌生。选择托尔斯泰,是因为19世纪60年代不仅是著名的大改革的10年,而且也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处在创作的巅峰时期。选择托尔斯泰,更是因为他作为一名俄国人见证了农奴制的衰弱,经历了整个俄国社会最深刻的一次阵痛。托尔斯泰虽身为贵族,但是灵魂又贴近土地,终其一生,他都是在对“人”做出自己的思考。托尔斯泰从年少时期就开始写日记,好多书里的情节和感悟都是来自日记。他的日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俄罗斯历史,从宏大到微观,从微观再回到整个俄罗斯民族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样本了。以前,听过普希金因为和别人挑战致死,那个时候很不能理解,但是通过托尔斯泰一生中无数次的“提出挑战”,对于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好斗,也可见一斑。越是文弱书生,越是孔武之力。只是现在我们来想,一位伟大的作家就这样死于非命是一件很浪费资源的事情,不过,在那个年代,更应该看出俄罗斯民族对生死的态度。托尔斯泰其人虽然品德高尚,但是并不受人欢迎。经常会在文学家的聚会中主动挑起事端,他甚至喜欢冒犯别人,这在年轻的时候尤为突出。想想俄罗斯这个民族,虽外强中干,有的时候,它的实力并不像它表现出来的,但是,这的确不是一个温顺的民族,他们的确喜欢挑起事端,虽然在冷战中败北,但是依然有着想要充当老大哥的意愿。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作家,他很伟大,但是作为一名男人而言,又是何其自私。我们比较熟悉的段子就是,托尔斯泰和苏格拉底都娶了悍妇,前者因为婚姻导致的最终结局是老年离家出走,孤独的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内。这个段子连我写东西的时候都不知道用过多少次,但是却在阅读这本传记时候有些汗颜,以讹传讹真是害死人。其实索菲亚并非那么不堪,嫁给托尔斯泰的时候,她还是个孩子。她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不仅自己能够写质量比较高的文字,还能担任托尔斯泰的编辑,将复杂的手稿誊写为规范的稿件。有了她操心庄园的一切,打理一切,才能让托尔斯泰心无旁骛的写出史诗级巨作《战争与和平》,所以,那种以偏概全的结论是很不负责任的。诚然,索菲亚的觉悟没有托尔斯泰高,但是与此相对的是,托尔斯泰一家的现实生活,是索菲亚需要去操心的。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尚的觉悟,都没有资格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觉悟来做出选择和生活。其实,对于托尔斯泰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妻子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苛责,或许都是后世的一种八卦行为,也有可能是当时泰翁的一位挚友,也是自己书稿的经纪人,因为和索菲亚矛盾至深,后来所放出的言论。事情过去那么多年了,罗莎蒙德•巴特利特的视角更为客观,在这本传记中,并非要为索菲亚正名,而是尽量客观的描述了历史尘烟中的一切。虽然,托尔斯泰成为了俄国人的代言人,但是这位代言人并非高大上,并非完美的人物。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流连妓院,身为农奴主强迫自己庄园的农妇发生关系,另外,他好赌,曾经输光自己大部分家产,让屠格涅夫都心生厌恶,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年老竟然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良心。想一想人真的很复杂,人也不是恒定的,正因为糊涂过,所以才能更加清醒。泰翁的一生,值得我们好好阅读,我尽量坚持阅读剩下的一小部分,看他的传记,真的是件工程啊。
  •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你也可能没有听过说契科夫,你甚至连高尔基的全名都说不出来,但是你总能够说出一个俄国作家的名字,而他的作品你可能连封面都没有看过,但是你总能够说出那个名字:列夫托尔斯泰。关于托尔斯泰的评价实在太多,对于一个当代的读者来说,他充满了一种神性。我们说他的《战争与和平》是很牛逼的,我们也说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充满怜悯的,我们甚至还可以把《复活》政治化得让这本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大家更加清楚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散尽家财,客死他乡,而且是死在一个火车站。于是乎有人把他神话了,他成了反抗旧制度的先锋,他成为了文学的巅峰,他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政治人物的工具,以致读他作品的读者都忘却了托尔斯泰是一个人,他只是一个被文学和病魔困扰,出走远方,却被死神召唤回家的人。《托尔斯泰大传——一个俄国人的一生》将这个一生带着传奇却又平凡的男人的故事梳理了一番,通过不同的角色来讲述这个男人的故事。托尔斯泰过着的是一个俄国人熟悉的生活,显然,无论是他的才华让他的生活带着光环。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与很多俄国举世闻名的小说家一样,托尔斯泰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哲学思索者。他正是在一些作家和哲学家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思想观念也在这样的时候成型,最终用自己的文字撰写了属于自己脑海中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是一名伯爵,作为贵族的他,对农民有着怜悯与愧疚。他甚至痛恨自己的出生在这样的一个阶层,觉得自己与农奴制同流合污,认定自己的一生已经拥有了无法摆脱的耻辱。可是他至少要感谢自己的阶层身份,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背景让他能够看清楚俄国当时的状况,也让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财力来建立学校,来传播知识,让他觉得属于俄国重要组成的阶层拥有一定的生存环境。他的小说注定是带给他最多快乐的东西,但是个人认为,不必多赘述小说的内容和思路,这应该是作为一名读者应该去了解的事情,通过阅读他的文字,窥探他的世界。他选择在自己的道路上截然而止,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育世界上去。这与乡土时代的中国的士绅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衣锦还乡或者有所成就之后,开始建立学堂,教书育人。当然,二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至少说明了一点,知识分子在认为人事国家的核心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方向都是类似的。托尔斯泰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一位有想法的教育者之外,还是一位被去除教籍的宗教信仰者。不过他在自己的哲学世界中难以走出,以至于走向了极端的虚无。在信仰中,他发现,农民一直是他的前行同伴,而他从自己曾经的歉疚之中慢慢走出来。当然作为一名背负盛名的知识分子,他总是要有一点和政府之间的瓜葛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国民性质的知识分子。他也着实发表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言论,也一度成为地下畅销书作者之一。可是对于人们来说,他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抗争。而与政治相挂钩的小说家,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家。或许对于托尔斯泰而言,死于火车站也是一种理想的归宿,而他或许还是失望于自己死于火车站,毕竟目的地还没有达到。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一年阅读两遍的书籍,因为托尔斯泰留存下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因此他的传记能够特别详实地还原人物的点滴生活和思想,也正因如此,在读过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后,了解到他本人的思想变迁,特别有共鸣和感触。尽管我和他的出身有所差异,但同样因为生存无忧而进入到人生意义的探索当中,他走得很艰难,这种艰难让我感同身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