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与拾遗》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20606597X
作者:周刚泰
页数:323页

《钩沉与拾遗》的笔记-第185页 - “南派名旦”陈桂兰

早年(上世纪六十年初至“文革”),陈桂兰在南通区市广大观众的心目中深孚众望。每每说到南通专区京剧院一团,就会提及陈桂兰,无形之中,陈桂兰成了南通专区京剧院一团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陈桂兰出身梨园世家。1921年生于天津,自幼习武练功、吊嗓学戏。十岁开始学戏,十二岁时即登台演剧。受业于津门教习王香芝、王俊甫、杨少立等;同时得到二叔陈俊卿(小达子李桂春专聘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打本子编戏者)、三叔陈俊明(著名鼓师)的指导。
历经近十年的舞台磨砺,1942年,陈桂兰应邀由天津来沪,首演于天蟾舞台。亦文亦武,唱功清亮、做工到位,深得沪上观众欢迎,从而定居,辗转于沪宁一带及杭嘉湖,声名鹊起。曾先后与盖叫天、唐韵笙并列头牌演出于天蟾舞台。其后又在上海大舞台,与南派京剧名家赵如泉、赵松樵、陈鸿声(其胞兄)、王桂卿并列五大头牌,演出大型连台本戏,跻身南派坤角名旦之列。
陈桂兰扮相端庄大方,表演上寓柔于刚。由于幼工扎实,且有一条清亮响脆的好嗓子,经久耐唱,从不嘶哑。艺术上博采众家之长,不论是梅派《生死恨》、程派《荒山泪》、荀派《霍小玉》及尚派《乾坤福寿镜》,她应付自如,绰绰有余。特别是文武并重的戏,如《木兰从军》、《大英杰烈》及《汉明妃》,演来更能体现她的艺术特色:文武兼擅,做唱到位。
一部连台本戏,少则数本,多则十余本,如《狸猫换太子》、《宏碧缘》及《韩信与殷桃娘》等。作为旦角主演,每本饰演的角色不同,均要有“玩意儿”(唱做念打方面的不同发挥,才能取悦观众);即使是同一角色,连续出现在连台本戏的不同“集”中,也都要有翻新的花样,才能使观众看了觉得新颖,而不是“一道汤”(指一成不变),才不致使观众倒胃口。陈桂兰在这方面的才能是出众的。如连台本戏《樊梨花》中的重要剧目《马上缘》,即是陈桂兰从连台本戏中撷取的一出戏,说的是樊梨花与薛丁山联姻的故事。全剧允文允武,妙趣横生,为陈擅演剧目之一,也是她拿手的保留剧目。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陈桂兰参加了南通专区京剧院一团,显露出夺目的艺术光彩。那时的陈时值中年,正是一个演员的“黄金时段”。艺术上的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同时,在理解艺术的心智上,也正是走向成熟的年华。由于戏路子宽广,会演各个艺术流派的经典剧目,因而繁重的演出任务责无旁贷落在了她的肩上。尤其是《大英杰烈》、《乾坤福寿镜》及《玉堂春》(三堂会审),更是常演不衰的剧目。不论是在本地,还是沪宁及苏锡常,剧团首演第一天戏码中,必定有陈桂兰主演的《玉堂春》。
1960年开始,剧团要仿排上海京剧院演出的《红梅阁》、《百花公主》与《佘赛花》。前两剧是李玉茹首创上演的,后者则是童芷苓根据中国京剧院杜近芳、叶盛兰的演出本重新改编上演的。李、童二位艺术家自身的艺术条件与特色有着明显的体现,从而成为她们的代表剧目。作为仿排剧目,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是要正确体现出原来的艺术特性。这就要求仿排的主要角色扮演者,尽力在艺术上向原创者靠拢,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南通专区京剧院一团仿排时,三剧的主要角色:李慧娘、百花公主及佘赛花,首排首演都由陈桂兰担纲,其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陈桂兰不负众望,不论是在《红梅阁》中,“书房”一场真情表白的吟唱,还是“见判”与“放裴”中的跌扑功夫与喷火技巧,都表现得十分准确。在《佘赛花》“狩猎”一场中,童芷苓按荀派风格表现的“一见钟情”等,陈桂兰在表演时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增添了全剧的喜剧效果。尤为难得的是在《百花公主》中,当得知海俊是内奸,欲颠覆国家,并欺骗了她的情感,百花公主于精神几近崩溃时,用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扎大靠“走膀子”,来外化此时内心的煎熬与痛苦。陈桂兰表演时,走得既帅且稳,是感情与形体动作的完美统一,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首演成功以后,邻近区市的京剧团纷纷前来观摩。时在苏州市京剧团的胡芝凤(即后来电影《李慧娘》的主演者),也带小生李匡云等一批人前来观摩学习《红梅阁》。继陈桂兰之后,吕媚莲、杜湘云、杨美华等相继主演此三剧。上世纪八十年代剧团复排《红梅阁》(更名《李慧娘》),由陈桂兰、黄少刚(六十年代仿排时,即由黄主持排练)指导排练,戏中文武场子分别是韦红玉、居云扮演李慧娘。
1962年第三次慰问东海舰队时,陶勇司令员点了一出荀派十大悲剧之一的《霍小玉》,并点名请陈桂兰主演。剧团原定的慰问剧目中并没有这出戏,只有临时“钻锅”(梨园界行话:赶排),而且陈本人也有多年未演这出戏了。凭着累积的艺术功力,仅用了三天,就演出了全本《霍小玉》。陈桂兰按照荀腔梅韵如泣如诉的演唱及表演,获得部队首长的赞赏。
“文革”开始,陈桂兰首当其冲,被打入“牛棚”,并经历多次批斗。陈桂兰为人耿直,语出爽快,从不低媚示人。一次批斗时,陈上着大襟里丝绒夹袄,下穿黑哔叽西裤,造反派无聊得没话找话说:“你为什么穿着一身黑?”陈“急口令式”地回了一句:“我是黑线人物,不穿黑的穿什么!”对方哑口无言。“文革”使陈桂兰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耳音失聪。
“文革”后, 陈桂兰担任了艺训班与艺校两期学员的教学工作。1981年担任团办艺校校长之职。她因材施教,为居云排练了全部《花木兰》;而对韦红玉则着重在唱做、正工青衣戏上下功夫,如《玉堂春》等剧。使她们扬己之长,成为艺术上的拔尖人才。她还为黄晓晔、张艳、朱小燕、施琴芳、黄向红等安排剧目,并定期检验和进一步进行规整加工。在众学员初步学业结束,并已进入剧团开始担当演员工作职能以后,陈桂兰怀着快慰与兴奋的心情,于1987年离开南通,去上海定居。
1988年10月,应上海文化局与上海艺术研究所之邀,陈桂兰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南派京剧艺术研讨会”。为了配合专家们的理论研讨,进行了南派京剧保留剧目的“专场演出”,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再现南派京剧的精粹。陈桂兰与上海京剧院的王宝山分饰寇承御与陈琳,联袂演出了《狸猫换太子》中的一场“戏核”:《九曲桥》。陈桂兰以六九高龄,演来仍然是激情四射,不减当年风采,众多旧日的老观众得以重睹芳华。上海《新民晚报》以显著的地位,刊登大幅剧照,赞其风采依然,并冠以“南派名旦”之美誉。

《钩沉与拾遗》的笔记-第189页 - 允文允武小赵君甫

小赵君甫家世代梨园。其曾祖父赵嵩绶,早年在太平军科班中习艺,后因嗓音条件所限,改行鼓师。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就在上海闯荡,开设茶园(早期的徽京剧演出场所),并任后台总管。期间,赵与王鸿寿(艺名三麻子)有深切的交往,惺惺相惜,配合默契。赵、王二人还捉摸观众的喜好,合作创排新剧目,有《文武香球》等。尤其是二人合作编排的一至十二本的连台本戏《铁公鸡》,不仅轰动申江,而且众多南派武生纷纷学演,乃至流布全国。三本《铁公鸡》最为出色,近两年有天津张幼麟编排,会集各地武生精英演出。五位扮演向荣、五位扮演张嘉祥,翻打炽烈火爆,获得极大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个戏的艺术生命力。
其祖父赵小廉为沪上著名南派武生。其二伯父就是有“南派四大名旦”之称的赵君玉。赵君玉早年习花脸,一次偶然的机会,反串旦角,不想一炮而红,从此改演花旦。他会戏多,表演娇媚。时装戏更是其拿手绝活儿,一出《闫瑞生》连演八十余场,而且天天客满。其父赵君甫承父业,专攻武生,经常演出于上海各大舞台,1919年后,受欧阳予倩之邀,来南通伶工学社任教习,同时参加在更俗剧场的演出。
小赵君甫的幼工扎实,文武并重,因而虽然是以长靠武生应工,但文戏的基础也相当牢固。他有一条又宽又亮的好嗓子,武生这一行中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又悉心学习,吐字、行腔上都有独到之处。另外,扮相英武,功架边式(即优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1958年后,扎根江海平原,为南通专区京剧院一团主要演员。
小赵君甫尤其擅长演出唱念并重、文武俱全的戏,如《驱车战将》。这是一出南派武生独有的剧目,当年由高雪樵首创并唱红了上海,其后传授给了侄儿筱高雪樵。犹如老生演员能演“三斩一碰”,就说明艺术功力不凡,《驱车战将》也成为衡量武生(尤其是南派武生)的一杆“标尺”。同样,作为长靠武生“标尺”的是《挑华车》。近年来,不论是晚会或是演员大赛中所演的《挑华车》,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纵观全剧可知,这出戏所呈现出来的是文武并重,而不仅是炽烈的开打、火爆的“劈叉”等技巧的表现。这两出戏是小赵君甫的主要保留剧目,最能体现出他的艺术特色。
他的另一特长是擅演文武老生戏。犹如沪上武生名家小王桂卿、筱高雪樵一样,他也十分酷爱麒派老生戏。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等,也是他经常演出的剧目。1985年,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在上海举办“麒派艺术进修班”,汇集了硕果仅存的麒派名家徐鸿培等,还有各地京剧院团擅演麒派老生戏演员。结业汇报演出时,小赵君甫与上海京剧院的卫如瑾合演了绝响舞台多年的麒派名剧《斩经堂》,受到业界与传媒的重视。在学习麒艺的同时,他也十分垂青李少春的表演艺术。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主演的《野猪林》问世后,他刻意学习、揣摩,同时排练上演了由他与张宏奎等人主演的《野猪林》,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地继承了李少春的表演艺术精华。但在对林冲这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创造上,更突出了愤懑与凄怆,应该说小赵君甫是花费了大力气的。
小赵君甫还专心研究红生戏(俗称关公戏),《走麦城》《千里走单骑》等都是他经常演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观摩了武汉京剧院著名杨派武生高盛麒演出的《走麦城》后,他更是推崇备至。他在自己的演出实践中,对剧本首先作了整理,去其枝蔓,使其更为集中,从“封五虎”到“败走麦城”,一气呵成;在表演上则吸取了高演出的精华部分,如“走雪地”的“园场”,开打中的“刀法”,特别是“亮相”,也是众多观众所特别欣赏的“戏核”。关羽的“亮相”需要体现出威严与灵动,同时,从美学上讲,造型又必须具有“雕塑感”。记得当年他坚持每天在小腿绑上沉重的沙袋,身着练功大靠,不停地练“园场”,耍“大枪”。
在唱念方面,他不仅能做到字正腔圆,而且十分注意念白的韵律美,以及唱腔流畅有韵味。不像某些演员,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直着嗓子唱,甚至到声嘶力竭,咆哮干吼的地步,而艺术的感染力,则荡然无存了。
小赵君甫不愧为一位能文能武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钩沉与拾遗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