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1月
ISBN:9787532719884
作者:米歇尔·图尼埃
页数:306页

图尼埃尔这本书看完一定是晕乎乎的

特别是看了后面德勒兹同学写的后记以后这本书整个笔调不像法国作家,倒像个信奉尼采的德国人写的(黑塞写这么本书就很合适),充满了大色块的隐喻,神圣的交媾,之类的玩意其实这本书该作为儿童读物,取代笛福那一本……

文学中的灵簿狱

西闪/文读完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的小说《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简称《礼拜五》),我开始怀疑诺贝尔文学奖有时也会张冠李戴——尽管“新寓言派”本身风光不再,但是与勒克莱齐奥比,图尼埃还是好太多了。表面上,《礼拜五》只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一次聪明而成功的改写:海难中幸存的鲁滨孙在荒岛上遭遇土人礼拜五。礼拜五不但破坏了鲁滨孙辛辛苦苦的建设,还诱使后者摆脱“文明”的束缚,重新融入自然。最终,礼拜五随船去了英国,而鲁滨孙拒绝了搭救,继续孤岛生活。但是,《礼拜五》绝不是那个经典故事的倒影或镜像。与其说它是颠覆性的,不如说它是新生的。假如把鲁滨孙流落荒岛这件事情当作一粒种子,那么图尼埃的小说是这颗种子开出的众多花朵中异样的一支——作家用天才的文笔把小说写得像雨林一般繁芜而神秘。哲学爱好者固然可在其中玩寻宝游戏,特别是以“航海日志”为题的那一部分。不过,小说最打动人的仍然是极强的文学性。书中的附录令人反感,特别是吉尔•德勒兹的那篇评论。小说并不排斥分析,但重点仍在体验。坦率地讲,这位满嘴尼采拉康的哲学家,操弄的那些毫无节制的“行话”,就像一群蚂蟥,简直想把文学的鲜血吸干。老实说,图尼埃本人的创作札记现在看来也是多余,数度简写、续写这个小说的行为更属自恋。他低估了读者的理解力,也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其实要理解《礼拜五》这个小说不难,因为只要不与自我的体验割裂开来,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会给读者造成些许障碍的是“灵簿狱”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懂得它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以及之前它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意思,对《礼拜五》的认识可能更容易一些。我相信看过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的观众不会忘记,导演为故事中那些服用了加强型安眠药,并在梦境中死去的角色安排了一个终极去处,名叫“Limbo”,中文译为“迷失域”或“混沌边缘”。一旦角色陷入这个地方,除非自杀,否则不能从中逃脱,重返现实世界。 “Limbo”并非导演臆造的一个词,只是传统上它被译成了“灵簿狱”而已——在《礼拜五》中,它的法语拼法是复数的“limbes”。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Limbo”指的往往是地狱边境。早在古罗马人的典籍里,这个词就有了,拉丁文写为“limbus”,原意是“边缘”。维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卷六里描写冥界的时候,最先提到的就是它——诗人称之为“短命鬼界”。诗中写道,当女先知西比尔引领着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渡过冥河,用掺有药物的面团迷倒了地狱看门犬,一进冥界洞口就步入了“Limbo”(中文音译为“林勃”):入口处一片呼号和啼哭,那是从未享受过生活的甜蜜,即被夺去生命的婴儿灵魂发出的。不远处是成群的冤死者和自杀者的魂灵,他们有的死于诬陷,有的因为厌恶生活而主动抛弃了生命。稍远的地方名为“哀伤的原野”,原上的树林遮蔽着被爱情折磨直至自杀的人。而在原野的最远处,则聚集着战死的英雄。他们中有埃涅阿斯的战友,也有他的敌人。维吉尔描写的“Limbo”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神曲》。因为在但丁的笔下,正是维吉尔带着他穿越地狱。不过与维吉尔描绘的冥界相比,但丁设想的地狱更加几何化。那是一个巨大的深渊,从地面一直深入地心,形状宛如上宽下窄的漏斗。假如从空中俯瞰,地狱则像一个大圆环套小圆环的圆形剧场。“剧场”共分九层,第一层地狱——也就是最外面的第一个大圆环,同样被命名为“Limbo”。或许是因为写作动机不同,和维吉尔的冷静比起来,但丁刻画地狱景象的态度简直称得上狠毒。即便是尚未渡过冥河真正接受裁决的鬼魂,譬如上帝与魔鬼交战时作壁上观的天使,又或者经受不住压力而逊位的教皇,都被他扒光了衣冠,赤身露体承担黄蜂牛虻的蛰咬。然而在描写“Limbo”之时,他的柔情却远胜维吉尔。在他的文字中,除了希望进入天国而不能实现的遗憾,那里没有任何其他的痛苦。就连早夭的婴儿们都没有啼哭,仅仅发出阵阵叹息,使永恒的空气颤动。当但丁追随智慧的火光穿过幽林进入一座高贵的城堡,空气也变得宁静祥和。在那里他看见英勇的战士赫克托尔、埃涅阿斯,贤德的君王恺撒、萨拉丁,还有伟大的诗人以及渊博的学者: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和希波克拉底。但丁景仰他们,却又为他们痛心。他们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物,仅因为生活在耶稣诞生之前的时代,不曾以特定的方式信奉上帝(指“洗礼”),无法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只能在这“Limbo”当中做“悬空的灵魂”。但丁逝世两百年后,佛罗伦萨的另一位爱国者马基雅维利也对灵簿狱发表了看法。他曾经写过几句诗:“皮耶尔•索德里尼去世的当夜/他的灵魂来到地狱的门口/冥王向他咆哮/为什么来到地狱,蠢鬼/去灵簿狱吧,和别的婴儿待在一起。”(《尼科洛的微笑》,世纪出版集团)诗中的索德里尼曾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导者,马基雅维利很尊重这位前上司的人格。但是,这位“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灵魂”的人始终认为,正是索德里尼的好心和老实在最关键的时刻断送了共和国的生命。为此,他绝不原谅索德里尼。即使索德里尼已经死了,马基雅维利还是坚持认为,他不能像政治家那样下地狱,只能去灵簿狱和天真无邪的婴儿一起厮混。从三位诗人的描述来看,“Limbo”显然不单是地狱边缘的意思,尽管程度不一,它还有着遗忘、悬置、待定、拘束等等模糊的含意。如果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说法,它与地狱甚至不沾边。所以,我认为把它直译为“林勃”似乎审慎得近乎偷懒,译成“迷失域”、“混沌边缘”或者“虚无缥缈境”又显得过于随意,还是“灵簿狱”这个译法比较合乎情理。有趣的是,尽管不少神学家热烈地讨论过灵簿狱,但它从来不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它的异端气息太浓烈了,新教徒根本不予承认,严肃的天主教徒也将信将疑。在笛福笔下,鲁滨孙•克鲁索是一个贵格会教友,恐怕连灵簿狱这个词儿都未曾听说过。更有趣的是,《礼拜五》全书中也从未出现过这个词。图尼埃把它放在小说的标题里,显然是希望它像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病毒,渗入读者的心灵。当然,在他描写的希望岛上,历经二十八年零两个月又十九天的发现、建设、毁灭与再造,鲁滨孙的灵簿狱已经偏离了原有的意义,甚至脱离了上帝的管控,成为独立于天地的国度,并且永存于“纯洁无罪的时刻”。

礼拜五与鲁滨逊

  此书是大名鼎鼎的鲁滨逊的变体,十几年前初看时,实在没怎么理解,此次重读之下倒是收获颇多。  这部作品可以进行多重解读,哲学上的、人类学上的、心理学上的。我此次在后两者颇有点个人想法。  按传统的鲁滨逊,可谓是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战胜野蛮的进程。此书前半部也是如此,鲁滨逊开始开发荒岛,一板一眼地种植驯养,遵守卫生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直至制定法律,虽有颓丧之时,但不失于一个出色的文明的殖民者。但如果跳出情境本身(因为鲁滨逊的活动还有不使自己回归动物的理由),给我的感觉十分荒诞。也许我不是西方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鲁滨逊就如同一个玩偶,被现代文明牵制的玩偶。  中间部份鲁滨逊已经解决了物质生存问题,这点从人类学来说,初步的农耕文明建立了,于是进一步的需要诞生了,书中以性欲为代表着重进行了刻画。原先阅读时实在没办法理解。但实际上这是相当合情理的,任何动物生存本身问题解决后的第一问题便是繁衍(即性行为),而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建立按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由于力必多无法消耗而升华而成。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性欲升华便不会产生宗教、艺术、哲学,就是物质发明也是如此。而书中鲁滨逊的行为也颇具意义,鲁滨逊开始了玄思,而鲁滨逊的行为相对于前半部来说似乎更兽性了,当然应该是更具有自然性特征。其实这也许是当人类文明发展到极致后的必然选择之一。人类文明要么灭亡,要么反朴归真。看似倒退,实则螺旋式上升。  这时礼拜五出现了。礼拜五的行为似乎完全不可理喻,但我们跳出西方的文明眼光来看,实际上没有那么荒唐,这只不过是不同文明的表面。正如同中国人吃狗肉而法国人吃蜗牛,当乍一接触时双方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其实鲁滨逊和礼拜五事实上最后也相互融合了。而且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是由于火药的毁灭(火药是东方的发明,可是西方凭借着征服全球)融合才开始。   最后的结局相当有意思,鲁滨逊和礼拜五在遇到新的情况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这种道路的选择似乎是错的。鲁滨逊选择了荒岛而礼拜五选择了文明。这是否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意图呢!相当值得思考。

他人即是灵薄狱

鲁宾逊海难却未丧生,由此而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荒岛,也是自己。图尼埃借这个虚构的故事向人展示了存在与永恒、他人与毁灭的哲学思考。鲁宾逊是存在的,但又是不存在的。他于他自身而言,有血肉、有思想、有金钱,甚至他自己用一套一套的治理荒岛的秩序和一个一个强加在自我身上的各种人类世界的名号;但他经受过海难,正常世界,也就是大多数人类所生活并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的世界却并不知情,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书中并未提,但应该可以想象)。礼拜五是存在的,但又是不存在的。他也有自己的种族——阿劳干人和黑人的混血、他有想法,要让山羊飞翔、歌唱、他甚至有性欲,在粉色小溪谷排遣;但他本来应该是死去的,如果不是鲁宾逊救下他——而且这救下也是错误的,鲁宾逊本来开枪对准的是他——他便不复存在。即便是这样,他于他自身活着,但在火药爆炸之前,鲁宾逊也从未将他当作一个人来对待,鲁宾逊呵责他,辱骂他,他是他的工具、奴隶,是鲁宾逊建造自己秩序的见证人、执行人、仆人......存在于他们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人陷入一个孤岛之中,与现实世界找到一个不现实的处所,那在现实世界中所创造的维系人存在感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起先的鲁宾逊企图利用在荒岛中(即他一个人的世界)建立的各种人类世界(社会)的秩序的复制品和通过辛苦的劳动积累起来的众多粮食、财富来虚构他的存在。礼拜五的到来打破了他一个人的世界,他的思考进入了因为礼拜五而带来的矛盾中。他嫉妒礼拜五,嫉妒他的纯真、嫉妒他的健康。在山洞中的火药爆发之后——毋宁说火药的爆发是鲁宾逊自我认识的一个突破——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于是他如佛陀在菩提树下一般顿悟了——他开始看向健康,把表示时间的滴壶彻底的堵掉。他与礼拜五真正开始融合、磨合。这其中出现了一只羊,这只羊即是鲁宾逊的意向,礼拜五让它飞翔、让他歌唱,无疑便是鲁宾逊自己的飞翔、歌唱。因为他在这一个人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从污泥中、地狱号的失败中、小溪谷中、爆炸中一步一步艰难找到的平衡。他不再执着于时间,而只关注自身,他晒太阳,让自己白色的皮肤染上古铜色;他奔跑,生长肌肉……所有这一切只为了自身的健康。这便是他的平衡。但所有这一切在白鸟号的到来之时土崩瓦解。他突然不能适应与这些有着烟火气的人说话,已经不能适应人类世界正常的饮食……他放弃了本来可以回归社会的道路而选择继续留在这座荒岛上。但是礼拜五却走了。他背叛了鲁宾逊。但诸多迹象表明,图尼埃笔下的礼拜五即是鲁宾逊本人的另一个意象,他反映着鲁宾逊潜意识当中的另一种喃喃。他的潜意识里,是渴望回到人类社会的,因为他的脱离,他甚至不愿意告诉百鸟号的船长自己已经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28年,甚至建立了一座城池一片国土,复制了人类社会的众多秩序。但28年的孤独生活,让他彻底摆脱了社会的众多关系,他已经不能明白社会之中的种种存在,这28年的非正常生活已经成为了自身的正常秩序。而所谓的正常,只在于大多数而言的。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里,只有鲁宾逊一个人,他的行为,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而他却活下来了,在没有他人的欷歔之中。

隐喻太多太滥

有笛福的小说在前,这本书就有狗尾续貂的嫌疑。小说的主题比较凝重,写法不具有可读性,现代性的解构主义就是要消解一切主题,最后自己也被消解。勉强读完,如同先锋派法国电影一样,垃圾来的。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