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出版社:三聯書店 (香港)
出版日期:2013-12-17
ISBN:9789620435287
作者:何式凝
页数:376页

作者简介

何式凝的一生就似是電影劇本,一幕幕情節甚至比電影更充滿戲劇性、戲味和張力。
觀者並不知道是否該為女主角惋惜或心痛,因為她是多麼堅定地稟承著她對關係的想像,即使她愛上的是一位男同性戀者,她認為純粹的愛可以跨越一切:不計付出和回報,不論是性取向、別人的阻力、社會的框框抑或政 治和生活環境的轉變、分離。雖然結局並不圓滿,何式凝自有她的看法和提升,沿用新的方式,繼續「以藝術拯救愛情,以談笑創造希望」。
這一部由當時人親身表述的自傳,會告訴你情愛歷史與個人歷史密不可分。研究情慾和性別議題的她,以二十年時間,與同一位男人去歷劫關係的可能,放在書首,自然是她生命之重。第二章關於她的線人父親與家庭,描述成長於資源匱乏的年代以及父母親不和諧的家庭氣氛下,如何形成了她緊張和多愁的性格;及後在修女學校的嚴厲壓迫下,她學會收藏真實情感,卻建立了無畏權力,反抗不公義的剛烈特質;她敢言更敢做,提倡多元關係,對婚姻抱有懷疑態度,除了在生活的選擇有所印證,也學術研究範疇確立出一套論述,這些,均一一在書中以最坦承的筆觸細表。
走了大半的人生路,何式凝對疾病和死亡也有親身體會。子宮切除、跌斷手臂,敲響死亡之門,卻令她變得更積極地尋找別的途徑去述說何式凝的故事。
而《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正正是她的終極嘗試。留手不留情,前塵往事,被她爽脆俐落地道來,肯定痛苦的價值,苦痛才有價值。
名人推薦
陳可辛
我們都曾經當過別人愛情電影裡的「臨時演員」,
何式凝這個臨時演員,卻當了三十年。
林愛華
不別扭的自述,半百人生,卻仍存赤子之心,難得,面對自己或朋友,也沒「手下留情」,更難得。
黃耀明
式凝,當你提到電影「致褒曼的情書」時,我就想起很多時候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不斷重覆灌錄同一首歌,不斷重覆拍攝同一部電影。或者將所有的恩怨愛恨用千百種方式書寫出來時,最後它真的會昇華為給你自己和你的褒曼的終極情書。
你的大片快要首演了,我坐在大堂正中為你鼓掌。
郭啟華
在學生、同袍、朋友、聽眾、讀者眼中,她是良師、烈女、強人、才女、蕩婦。我們看到的總是她的強悍,但其實她從不掩飾自己的脆弱。或許很多人會問,幹嘛她要在五十歲時來跳一次脫衣舞? 是的,這其實是一場自己跳給自己的看的脫衣舞。看不順眼的,請過主!

内容概要

何式凝博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性別及性欲研究專家,近作有與曾家達合著的Sex and Desire in Hong Kong和《情欲、倫理與權力:香港兩性問題報告》。
她拍攝紀錄片,建立新的社會研究方法。其中三部片入選米蘭Sguardi Altrove電影節 (2010)及 Davis Feminist 電影節 (2011)。
2011年與盧秋彭成立 Project Second Spring。近作收錄於【母女對對配】,作品包括 Twins Café 和《愛與罰》。
除了教學和研究,何式凝曾主持多個電臺節目,包括《形形色色何式凝》, 《黃色訊號》, 《一箋茶論盡天下》, 《自由風,自由Phone》,《今夜陽光燦爛》, 《有武心情》,《顏式生活》,《講東講西》, 建立另類粉絲群。
何式凝博士個人網站: http://sikyingho.socialwork.hku.hk/


 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封面上的女人姿态潇洒,咧嘴大笑,但面容看上去还真的称不上靓女,如这番轮廓所透露的,她是一个有才却无貌之人,再翻到她年轻时的模样,厚厚的刘海与酒瓶底的黑框眼镜,果然是保守学生妹的标配,而这个曾经想要简简单单渡过这一生的女子恐怕永远想不到,她日后的人生竟因痴恋一个男子而改写。他是才子,风流不风流犹未可知,但敏感脆弱的心是一种注定,外表明眸善昧,斯文有度,于生活于服装,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这样的人,注定如贾宝玉般被众多女人追逐着,呵护着,爱慕着,甚至不惜一切的想要得到。而他和她,在一早就宿命相遇,而后痴缠整整三十载。许多人说,何式凝这是无解的单恋啊,未免是低到尘埃里的卑微,可身在其中的她如此安之若素,如此欢喜,文人总擅用各种手段圆谎,即使是蒙蔽自己,她也要编出一个心安理得的说法,她说:“因为你要相信,他其实是爱你的。我是这样相信,他其实是爱你的,不过他能力有限,他不能爱你到好像你爱他的地步,因为他没有那个能力。”这简直是近乎自我催眠成圣母的执著单恋了,即使在宴席上,对方的母亲已经给她儿子的男性恋人夹菜,她也只能咬咬牙和血吞了,乃至后来终于放弃这无果的执拗之恋,她便陷入多边关系的乱局之中,数十年来被压抑的情欲在一朝之间喷薄而出,她又有了新的说法——“性好重要,很重要。”而明明在那无果的恋情里,那个清高的才子连托手都是要倒数50秒即刻松开的。爱之一事,本强求不得,属于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可人心不是死物,不能说不爱就不爱了,于是,远在东瀛独身旅行之际,她不幸遭逢意外,第一个涌出的念头是“死”,是人近中年之哀,接下来马上就是拿起电话去和一年多未说话的他联络,但那个“他”终是做了些鸡汤式不疼不痒的安慰,而最终还是以自己诸事繁忙为借口,未有飞来她身边陪她捱过难关。而最后出现的人竟是谁呢?是她诸多男伴中的其中一位罢了,兴许,在那一刹那,她真的明白了,这些与她有过肉体关系,几夜风流的男人也算是在某些时刻真正的疼爱过她了,而她从少年时期就深深爱着的那个灵魂爱侣并没有。她开始著书立传,采访中年师奶,大呼解放,跳起芭蕾,培养更多爱好,并不介意穿着上更加标新立异,而内心时不时涌出的凄惶,她则拼命拉住不同异性的手来解决,她内心还是那么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少女,可多年来坎坷的情路逼她以学术式女强人的方式崛起。如果可能,有某一日时光倒流,辉君愿意娶她过门,或许她现在已经是个安于家庭生活老态龙钟的师奶了,再没有漫长时光里的自我纠结,可后来,她也生过病,摘除了整个子宫,这是长年累月下情绪压抑而终于爆发的结果,兴许,这就是她此生的劫,她拼命在以各种方式为自己渡劫,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轻松的游向彼岸。
  •     虽然早早就知道她人生故事的梗概,可刚看第一章,仍然从头哭到尾。泪腺天然发达的结果,是泪腺成为情绪的集散地。就好像一个蓄水池,平时风平浪静,一到时间开闸放水,就是万江奔涌的气势。用“我”的第一称口吻写作,是极其需要勇气的事情。虽然所有自言自语的微博都是“我”的口吻写就,但那些日常自述仍然充满掩饰和表演,特别是因为碎片化的形式,连不成篇,心里觉得看的人根本无法从中得出一个囫囵的自己的形象,从而仍然觉得安全。可是用“我”写作就不一样了。我需要提供一个完整的叙述,甚至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几同裸奔。我实在干不出来。曾经也试图梳理自己,敲击键盘,出来却成了拟人的童话,主角变成了动物。这种首先对自己就毫无剖析诚意的梳理,当然是没有任何成效,而形式的拘绊也让故事必须添油加醋,放进去很多渲染和装潢,结果让梳理工作完全变质,只好放弃。自己也没有从这段写作中得到任何有效的慰籍,对自己的反思更是完全失败。自传虽然以“我”写作,当然也并不就天然诚实。可是我相信当一个人以自传形式来为自己疗伤,TA一定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能切开层层往事包裹的自己,剔肉见骨,才能熬出一碗苦味的药汤。梳理自己,仅仅有直面自己的诚实和勇气当然远远不够。一个人要看清自己,同样需要阅历和心智。年轻的时候对名词充满迷信,或者即便没有迷信,因为自身知识和历练的匮乏,无力表达,不得不借用种种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去拼贴一个迎合的、政治正确的表达,来说服自己和他人。如果你慧根饱满,没有丢弃反思精神,也许在某个时刻,可以从情绪奔涌里将自己摘开,看到更加宽阔背景里的自己、自己和他人,从而也离自己更近。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自己表演的冲动,不再为自己安排一个角色,再为生命里重要的他人安排另一些角色,以套进一个正确但俗套的脚本,演一出为自己圆场的荒诞戏:那些回忆时的自我圆场和找补、说服,不过都是因为对自己的过去没有达成谅解,也缺乏面对的诚意。所以,一部好的自传,一定充满自我批判,也许难免沉溺于往日的伤痛或者辉煌,但一定需要有冷静的批判在场,否则这种梳理毫无意义,更不会有疗伤效果。我想作者在写这一章时一定是嚎啕大哭着写下的,所以观看的我也忍不住哭了一路。现实人生的故事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剧情,总比聊斋更加丰富,也更加超出想像。但是内里的情感却没有很多种,你总能从不同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映射。当我看到作者写她因为这份不寻常的感情,总是要掩饰对方同性恋者的身份,多年下来居然练就一身熟练撒谎的本事,我不禁心有戚戚焉。我是个缺乏撒谎能力的人,在没有提前准备好谎言的情况下,面对面绝无可能不被发现地撒出一个圆谎。可是我却能在和他有关的一切事情上对家人朋友同事撒出各种各样的谎,我甚至深谙撒谎之道,在一个谎言中需要掺杂若干不关痛痒的真话,才能让谎言更加天衣无缝。但我当然并没有从此变成一个撒谎高手,我能撒谎,只是熟练而已,因为就各种情形在肚子里演练无数遍,想到各种可能性的应对方式——我不是在撒谎,我只是在编故事。情节可以有无数种变形,但感情并不会。这也许是小说可以成为一种如此流行的文学形式的原因:每个人都能从故事里觉到共鸣。当作者说到她想要和他牵手,却在大街上被拒绝,羞辱难当的痛苦记忆,也许各种读者都能因此勾起某个被拒绝的记忆片段,因此和作者有了共情。可是一味舔舐伤口是令人乏味的。舔舐到血肉模糊,露出白骨,伤口只会更加丑陋。这是我早早就觉悟的道理。我也早就觉悟,把自己当成爱情里的受害者,是对爱情的侮辱。所以当我看到作者说:“每当我遇上困惑或冒出了任何念头,他都可以担当解惑和提供意见的智者角色。虽然他只能跟我交谈,但有一个男人跟我深刻无碍地沟通,即使我必得承受许多艰困,也要跟他一起。当时我认为,那些悲苦和惨烈地时刻,不过是建立亲密关系和到达大爱的一个过程罢了。”我为她也为自己深深赞叹。因为正是对爱的如此理解,和对灵魂伴侣的如此珍惜,才让自己不至于陷入自哀自怜难以自拔,才得以在即便是最难捱的时刻也还是坚持自己消化和疗伤,而没有为了让自己情感舒适而简单粗暴地泼污一切——我曾经试过按照习俗教我的这么做,结果发现我根本无法从中获取任何快感,所以我就按住自己的手,宁可什么也不说,也不要让一个还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自己,成了常规教化的奴隶,伤害自己也伤害对方。二十年在完全无望的关系里痴缠,我猜作者更多的是感谢。她握住自己人生轨道里扎入的一把尖刀,围绕着它,跳出了一曲钢管舞。痛苦和幸福早已密不可分,如果没有那些血泪浇灌的心痛,可能也难以领会幸福的真义。二十年的痴缠,不舍得拔出那把扎在心上的刀,可是当你并不试图去拔的时候,尖刀便也失去它主宰和掌控的能量——她已然在痴缠的复杂情感里,历练成一个真正独立的女人,不再以任何男人为中心铺排自己的生活。她仍然如最初那样理解爱,但这份爱的理解因为有了执行的能力而更加明彻:“辉令我认清我在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成长期的我,接触了天主教的规条和新教徒的道德观念,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普遍贫穷,我看着家人为了想要得到更富裕的物质而苦苦挣扎——这些背景都令我无法满足于充满计算的爱。我觉得生来就有一种使命,要从心里出发去爱,超越一切外在的环境因素,而不是因为方便或得到优裕条件而爱。不消说,在这个议题上,性不是那么重要的一环。”《我系何式凝,今年五十五岁》。说出这话的她,自己吓了一跳。虽然并不爽快,仍让自己勉力接受55岁这个惊人的信息。人生的轨迹轰隆隆往前铺开,可是道上并未铺好铁轨,也从来没有什么起点和终点,更不存在清晰的方向指引。不存在毫不迟疑的付出,也不存在无需回报的索取。不存在铁壁保障的安全,也不存在毫无痛感的幸福。但愿我有一天,可以开始对自己做一个梳理。可以痛哭流涕,但绝不要自我圆场。可以不堪而丑陋,但务必让批判和自嘲充满字里行间。但愿我的55岁,看到这个数字,可以吓哭,不至于吓尿。
  •     周日的并不轻松的早上,想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知道人是不是就是这样,越是压力大的时候,才越需要一个好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只能从满足自己做起。或许我就是这样一个随心所欲的人,或许只是可怜巴巴地想要略略满足自己一下,不要让整个的生活显得那么紧张和无奈。最近的悲观情绪强烈蔓延。蔓延到有时候都不能自己,虽然云淡风轻默默安慰自己默默调理,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从根源上解决。或许人生的本质就这样子?一声叹息。或许和人生无关,只是自己敏感的本质和懒惰大条的神经同时存在的结果吧。其实说到底也不是没有心得。每当到这个时候,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做点体力劳动。鉴于自己相对懒散的本性,坚持去健身房似乎是不大可能,尽管距离的确是不远。于是乎选择做家务就蛮好的。虽然是只是租来的一间卧室,确是小小的我在大大的京城的安生立命之所。而且很多时候,自己会下意识地管这里叫做“家”。真的,处处为家处处家,在哪里长期生活,哪里就是家吧。其实时间真的是过得飞快的,从本科毕业到现在,业已五年,五年来,换过四个住所。两个在英国,两个在北京。入住现在的窝,已经马上就要进入第三个年头了。到7月28号,回国就已经三周年。这三年对我来说,几乎是两个极端。第一年里,动荡不安,内心深处深深的焦灼。对,用焦灼这个词一点都不过分。从国外回来,和当时的男友面临异地,在北京想要寻找到身份的认同,也想寻找到自己将来得以谋生的手段。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不算乐观,加上自己追求完美不愿意轻易妥协的本性,使得自己在内心深处走过一段崎岖坎坷并不平坦的道路。第二年和第三年,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过分的平静,毫无变化,表面上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而内心深处的不安却并未减少。每当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别人问起我的近况,我都会回答,“一切还是老样子,工作没有变,住处没有变,也依旧没有男朋友。”没错,就是这样的生活。工作和住所,或许是仍处在能力积累的阶段,或者就是自己太懒了。而所谓的感情,却不是能够强求的。在国人的眼里,女人的青春真的很短暂,短暂到用仓促来形容也并不过分。通常二十二三岁大学毕业,二十五至二十七岁研究生毕业。如果女孩子读完本科出来工作,那么还有一两年的时间可以让你完成从谈恋爱到成家的过渡;如果念到研究生,对不起了,如果你不能在读书时间内遇到合适的男朋友并将自己嫁掉,那么恭喜你, “剩女”这个称号将会不容置疑地扣在你的头上。昨天和曦曦聊天,我在北京,他在深圳,算是隔着两千公里的下午茶。这么想想还颇有一点文艺的浪漫的味道。说到年龄的问题,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再漫长的青春期,都已经差不多要完,我们真真地站在了——青春的尾巴尖。面对岁月,不由自主产生敬畏,也难免会诚惶诚恐。于是乎细腻敏感的我谈到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恐惧,对于多年之后“老无所依”的心惊肉跳。记得之前读过一本书,一个香港大学的教授写的《我是何式凝,今年五十五岁》。这本书类似于一个人回顾自己的大半生,写成一本传记的味道。传记会有很多,这本还能得到一些知名度和关注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用一些人的话来说,叫做敢于肆无忌惮地揭自己的隐私。这句话的意思听起来可能没有太大的出入,然而所表达的有关褒贬的态度,可能我并不是十分认同。因为这样讲,好像就在说,这么做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哗众取宠,在于博一点知名度。而一向颇有点悲观主义味道的我却并不这么看。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大学教授而言,在五十五岁的年纪,一辈子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已经非常明晰。且一生运气差,未能成家,又无子女,要那么多名气来做什么。好像记得聊天的时候说过,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大部分人这样看,可能意味着现在的社会,基本上就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名利场。很多人日理万机,然而真正可以装在心中的,也无非是名利二字吧。貌似这篇东西正在走向书评的阶段——其实算不上,更多的是读后感吧。对于我这样具备一定浪漫主义情怀,期待完美的人来说,读书和谈恋爱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并不是特别明白。尤其是考虑到国人的教育,所谓读书,基本上就是读教科书,然后通过当权阶级设定的思维模式,去争取一个功名,前些年说的好听一点的,叫争取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然后当初拼了命读书的草根的小孩子,在毕业来到社会上之后才发现,在一个阶层流动性并不大的社会里,只是通过当年的一个个高分,就期望能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这种想法未免也太幼稚了一些。之前也看过六六写的一些东西,谈她是如何拿到上海绿卡的,写这个的结论其实也算是一枚强心针——现在的社会,即便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公平、机会这些东西,还是存在的,至于个人能否把握,是否可以抓牢,可能就看各自的造化了。这么说也对,不能否认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活着没有希望,人生何谈美好;而如果没有梦想,人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转回读书的意义这种问题。国人不读书,原因有很多:首先,温饱的问题解决得并不够好,或者说,发展阶段的温饱问题解决得不好。农村就不说了,城市的底层,全靠吃低保的,住在井盖下的,每天还在琢磨什么时候去菜市场才能捡到性价比相对较高的菜叶子;稍微好一点的,大学刚毕业的孩子们,还在慢慢摸索这个社会的规则,还在为了能取得一席之地奉献上所有的时间加班。其次,物质的浮华与精神的荒漠相映成辉。不得不说,对于部分中国人而言,温饱已经全然不是问题,甚至到国外去一掷千金买名牌置地都是小菜一碟。然而,对于传统的国学,谁还有兴趣;对于欧洲的发展轨迹,谁还愿意去探索和追随。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剧场还并不少见,文化产业算相对恢弘,然而潜心做文化的却越来越少,不得不迎合商业的气息——没有办法,都需要存活。而在深圳这样的改革开放前沿,可能豪华的酒店会所并不缺,然而却缺乏文化,以及想要真正给自己储藏一点文化内涵的人。好,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其实概括起来很简单,就几个字——我想要一个更大的世界。再丰厚的经济基础,再充裕的业余时间,一个人都很难走遍全球每个角落,很难和很多人倾心交谈有机会知道他们的故事,很难全凭自己的领悟获取到足以应付所有场面的知识。所谓好的书,可以和你产生心灵上的契合,使人有更多的了解的欲望,而这种欲望越是强烈,就越会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像海绵一样,增强自己的吸附力。而所谓的读书和恋爱的相通之处,恐怕也就在此,即便是一本世界名著,也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以自己的阅历,根本读不懂这本书,或者读到一个段落就甚感乏味。这个时候,再好的一本书,没有触动到自己的那个点,那么这本书对你而言,很可能就非常抱歉,大家没有共鸣。恋爱也是一样,不是你自己多好或者对方多好就可以,关键是在于,彼此的碰撞之中,能否激发出一些东西,而正是这些东西,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说完有关读书的三三两两,那么可以专注说一下这本书了。在这里先做一个自我批评——就是现代人普遍,在自己身上更为明显的拖延症。这本书算是香港代购——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中国大陆尚未上市。而且考虑到文化的东西,不上的可能性比较大。和以往购入新欢的经验一样,还未到手之前,不断地追踪快递。到手之后,很想一口气读完。而读这种繁体字印刷,左右排版的书也的确没有消耗我很长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的态度整体就是:欣赏和怜惜。所谓欣赏,是欣赏这种敢于自我解刨的态度。我的年纪只有何式凝的一半,而所谓的经历,也要平顺得多。可是,我却依旧没有这样的勇气。没有这样的勇气来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把一些不堪的经历全部重现。或许这才是大部分的人的常态吧。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模式,在受到伤害的时候,这种模式会自动开启,为自己铸建一道围墙,好让受伤的心灵和疲惫的灵魂得到片刻的喘息和修复,不再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至少是在养精蓄锐以后。有人说得好,平复以后,或者是不是就不在有所谓。梁静茹的歌里唱到,“谁的伤心能不留胎记”。人和别人可能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然而,和过去的自己,我相信可以。所谓怜惜,则是基于她的成长和感情经历。出身不好的少女,在敏感脆弱的中学时代里,感觉自己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压迫却没有足够力量来反驳。前男友的出身与何式凝类似,同样是香港的底层,我记得他说过,父母的愿望是将来有一天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中产。恋爱的时候,我给他的昵称是“猪”,尽管他很瘦,最初他并不特别愿意接受这个称呼,因为他说他闻到了中小学时候被人欺负的味道。直到我的解释以及交往的日益加深让他明白,那是一种爱称,无关敌意,只关于感情。从这件小事上,我可以体会,对于一个人而言,出身以及少年时代一些不是特别愉快的经历,可能会给这个人留下很深刻的烙印。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分化明显的社会里,更是如此。前些天读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亲爱的安德烈》,里面龙应台次子菲利普对香港的描述,与我的感觉非常类似。接下来就是非议最多的感情部分。先是同性恋再是已婚男。想起之前听过的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何式凝这儿来看,似乎并不是这样。我感觉是,她爱上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的执念,而不幸的是,这些个执念,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尽管她在很努力地自我救赎。这似乎也是人类在感情受伤之后的一个出口——比如谢霆锋的12道锋味里讲,自己在离婚之后,迷上了烹饪。何式凝自我救赎的出口就是——跳芭蕾,似乎更具有挑战性。而且,在我看来,何式凝没有真正得到过她所爱男人的爱情——可能那是友情是知己是性伴侣或者其他,但惟独不像爱情。无论对谁而言,坦诚“我爱的人不爱我”,可能都需要勇气,也都会痛,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臆想而变。而一旦认清这个事实,就应该做到止损,而并非无限沉沦。我记得里面有一段内容,是她的侄儿还是侄孙在问她——为什么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当时的回答是,自己运气不好,所爱之人无法所托。这点已然算是坦诚,然而还不够坦诚。她说与辉(同性恋)有二十多年的恋情,其实只是单恋吧。如果辉真的对她有爱,不可能对于身体接触那么反感,不可能一次次地背弃约定,我并不了解同性恋的世界,但是我的感觉是,对于同性恋而言,异性应该就和宠物类似吧——人类也和宠物亲密也有宠物陪伴,但是那肯定不会是爱情。再不济,换位思考一下,基于她对辉的用情之深,自己是否舍得这样对待对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对于共同未来的规划只需要一点意外就会全部构建。我不是她,我亦不是他,只是一个有幸知道这个故事的局外人,但是我忍不住在想,如果她能早些放下对他的痴恋,只当对方是自己的知己密友,那么会不会,不至于觉得生活无望而在治疗的时候割掉了子宫?那么会不会,看到其他更为合适相守一生的人?对于已婚男,男人有家有孩子还有其他情人,而何式凝除了几个一夜情男人之外一无所有。因此她会倡导多边性关系。只在乎自己和对方如何,不在乎对方和他人如何。一方面看来甚是开明,而另一方面看来,真的应该是有太多无奈吧,因为她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纯粹的、唯一的爱。当然,我也并不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相互扶持走一生才算幸福,如果找不到那也无需勉强,只是,无需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让执念牵着自己走以至于元气大伤。因为,即便为之付出为之伤了元气,在需要自己面对脆弱孤独和病痛时,也只能使自己的处境更加凄惶。不过,任何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吧。正是她的执念使她敢于剖析自己,也是她的执念,使得她无法完全坦然面对对方的不爱,至今仍在为自己阿Q。无论如何,读这本书,如果触动了有类似经历的人的神经,激发了一吐而快的欲望,也算是没有白费时间。对于我自己而言,得到的可能更多的是正能量吧。更加明白未来的三十年应该如何走,而如果不幸真的“老无所依”,似乎也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救赎的出口,不再那样深深地为未知的未来恐惧。加油,五十六岁的何式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她确是一个有魅力的女性,你能感到一种爱,以及一种坦率又真诚的勇气。不过读完这本书印象深刻的倒是宗教对人的影响之大,以及真真各人有各人的人生。
  •     字里行间都让我怀疑她始终都打牙往肚子里咽
  •     如此坦诚地剖析自己的过往,敢于面对现实生活的惨淡,并积极乐观地向上着、努力着、美丽着。很欣赏。我觉得这是很久以来都没有过的想要在闲暇时间写一篇读后感的书。
  •     关于何式凝,关于周耀辉,关于达明,关于人山人海,关于进念二十面体,我们讨论了太多。其实这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自己的自救,我就佩服她这点。
  •     非一般单身女子生活指南。
  •     周耀辉是我的老师,所以、看到自己老师的私生活的时候,未免还是有点怪怪的。/下篇文章写何式凝
  •     独特的生命经验,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     读…不…下…去…了…
  •     活得多麼勇敢的女子。
  •     早点活明白,活着是为自己!
  •     贵填词人真是被偏爱的就有恃无恐
  •     文字中透露着生命的沉重,看的真的很想哭,为这个坚强漂亮的女性
  •     能够看到这本书和周耀辉书中的文字互相照应的部分是如此有趣的事 当然这本书有些部分读着太心酸 无疑特立独行是对何式凝最好的总结
  •     接受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唯一的自己
  •     看完序言,一周前升級為二表姑媽,家族第一位第四代成員降世,與我生日只差兩天的獅子女,如若有一天她像序言中作者的姪兒那樣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會怎麼回答她呢,但願不會有這種可能性。看完全書,這應該是巴喬自傳後,我看過的第二部自傳,有點遺憾,那次何教授來中大的講座與上課衝突,未能去一睹其風範。一個女子可以在公開出版物如此剖析自己且不失優雅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底氣。生活應有不同選擇。
  •     说实话启发性的内容是没有的,只是发现有很多雷同的感触与想法,无论是多元关系还是宗教。2009年开始冒出“多夫多妻制”的想法,并天真的觉得人类社会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只要能克服妒忌心种种。还信誓旦旦有朝一日要为此写一篇论文发表(届时5年已过)2012年初从卡林口中得知原来这个概念叫polyamorism,在国外已存在一段时间,处于试验阶段,当时非常高兴。但说实话更多时间总是在怀疑,poly只是那些没有常人恋爱运气的边缘弱势群体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说法。
  •     读之前最想读第五章。何式凝做了我所有想做但此生可能没有机会去做的事。里面有太多太多赞同的观点,好想重读一遍。
  •     在港大时,最喜欢的就是她的课。永远大笑姑婆,却没想到她经历了这么多。她说自己是无组织的基督徒,而我觉得她的人生还是在离不开基督徒的根源:接纳了人的罪,看到人的黑暗面,却又依然爱得更多。
  •     可怜
  •     当人生命里缺什么就会以各种形式用力追逐它,精彩在于变化出各种形式,包括升华。何式凝诚实地剖白自己,对陌生人倒翻可以坦诚,坦诚地像在对上帝告白。走过大半生的女人自省,有许多值得借鉴。
  •     看到五分之一 弃
  •     不知道是不是有趣,也不知道是不是聪明,但是确实是一个真诚而勇敢的人。
  •     对开放式婚姻有了新的理解。作者说,她没有浪费时间在强迫别人为了满足她的需要而改变对一些人和事的次序,而是反省自己何以沉溺于成为某人心中唯一重要的女人。不简单。
  •     即使离经叛道也要活得精彩
  •     把给男人(基佬、已婚男, etc)垫背描述成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多边关系”是什么水平呢,我给你们解释一下这个毒性:就跟把女德、裹脚包装成“独立、自主等等现代优秀女性必备品德”和“现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当前宣传风格,一模一样。真是自己去送死倒不要紧;而为了不承认自己死了为了给自己竖立新世代的永生不灭的黄金牌坊,何小姐还要拖上一大群无辜女性给自己垫背。干得漂亮。
  •     这啥文笔啊。。。。我不相信是翻译的问题。
  •     跳着看了关于感情的部分,唏嘘,也敬佩她的坦然与勇敢。
  •     能够将个人灵性发展、感情生活、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做到如此水乳交融实属不易。关系的最高理念是性、诚实、创造力、志同道合和如何对抗这世界,但却不包括『唯一』的承诺。
  •     何教授擰巴,但仍欣賞她堅持生命有各種可能性
  •     哥哥觉得辉就是个彻头彻底的坏人,利用了一个女人的执念,但我在想坏的感情是否就失去了别的述说方式和理解方式。她为独身、婚外恋情、开放关系提供了新的注脚。婚姻从来不是唯一的选择。
  •     带来一种新的自由
  •     好一個下世紀再嬉戲。但願說者得救咯
  •     真实
  •     关于一个出身贫穷的女人的成长与不幸。
  •     三星半吧。之前一直塞在太过痛苦的第一章,道理我都懂但真的太不合算了啊。人生要小心躲开那些温柔陷阱真是不容易....
  •     除了對某人的糾結難以理解外,其他方面倒也算是叫人“佩服”的。
  •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跟这个世界相处~
  •     雖然周耀輝在這個書里看起來是蠻渣的,但怎麼說,個人有個人的選擇。情愛本身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二元問題。啊,何式凝對人生的態度真的是很棒。好愛她的勇氣。
  •     无论是她本人还是这本书,能看到的评论可谓毁誉参半,但这都不妨碍她在心中的勇女形象,真挚而热情,在她的身上你能看到生命的尽可能性,她有种不流于世俗的自由之美,可以不认同她的行为,但不能不赞叹她的真挚坦诚与勇敢,尽管也有脆弱的一面但正因走过而更显坚强。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颗女人之心。
  •     在no zuo no die和follow your heart之间……
  •     作者对与同性恋男友的所谓恋情的执念已经到了祥林嫂的程度。钦佩她的勇敢与真实,很多段看了也有共鸣,但就是喜欢不起来,唉。
  •     坦诚并有独立思考,都难能可贵。(但我知一些受激进基督教组织影响的女学者都共有这种自剖语势。)有很多想法吻合,有社会学的深度,少了其它深度。
  •     火车上读完的
  •     喜欢她
  •     共鸣与启发一样多。这是我真正羡慕的人生态度,加油
  •     联想相似相反以及未来的情况令人唏嘘,谁的命中命中?“同情”。于是心情复杂地看完了大概是个人传记所以感性成分比较多,不过挺能触发对自己的“历史”的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大概像她那样过了过了半百才有勇气有精力有耐心回顾走过的路,尽管不胜唏嘘。总之,看完之后或者说看的过程中很想拥有这本书以便偶尔想到时可以触手可及,她的笑她的“酷儿”她的历程。。。笑不出灿烂如她也能“同情”。好吧,又是乱七八糟的写法,sigh现在还是敏感的吧。。。
  •     What the hell?以为认真在讲多边关系,结果就是一部犯贱史。很多时候被喜欢的人被侵占了时间空间和心力也是非常头疼的事情。
  •     201401讀完,還記得當中有幾頁不禁流眼淚,
  •     虽然对作者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她的感情路确实也坎坷,偶尔在大学素食餐厅和她擦肩而过,对她的气质与穿着印象都很深刻,欣赏她的坚强与坚持
  •     冲着某词人的八卦而来。看到这个女人的脆弱与倔强,令人唏嘘。大多数的所谓与众不同的思想是被自己不接受现实的执念逼到一个程度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