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邪恶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43887339
作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面对形形色色的恐怖活动,你会怎么看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按照他们以往绝对的判断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会毫不犹豫将其贴上“邪恶”标签。特里•伊格尔顿作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认为这种观念是根本和现代这个时代不相适应的。
在本书中,伊格尔顿通过文学、神学、心理学的资源,以他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批评风格,从对当代世界文明冲突的现实入手,深入到对西方文化传统内部,对当今各种邪恶、恐怖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忧思:邪恶,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世纪的东西,相反的,它是一个在我们的当代世界完全可以看的到、摸着找的真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邪恶真的就是一种空无么?为什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总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为什么善良看起来非常无聊?人类真的会在无意义的毁灭当中感受到欢乐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惨案,如纳粹大屠杀等,深度揭露人类被故意遮蔽的“阴影”,对人类之所以做出邪恶之举作了深刻的诠解。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文学经典中的邪恶;
第二章,邪恶的根源;
第三章,约伯的安慰者:邪恶,文明的错位。
注释
索引

内容概要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与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英国当代思想家。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著有多部重要文化及思潮理论观察的书籍,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一九八三年他的著作《文学理论介绍》(LiteraryTheory: AnIntroduction)对新潮流的介绍通俗易懂甚至引人入胜,被重印了将近二十次,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系学生的必读教材。伊格尔顿定期为《卫报》和《伦敦书评》以及其他许多主流媒体撰写文章。查尔斯王子曾高度评价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称其为“可怕的伊格尔顿”。
“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史上人言人殊的难题,是伊格尔顿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其文化批评的核心范畴,是其思考文学、美学的前提。正是由于他对意识形态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的充分开拓和挖掘,才使他对文学与美学问题的研究显得别具一格。


 论邪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在作者伊格尔顿看来,当今社会对利润无休止的渴望,对技术进步无休止的推进,对资本力量无休止的扩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的风险。为了不断满足自身膨胀的欲望,人类走上的是一条历史的不归之路。2001年,双子塔的轰塌震惊了世界。但如果简单地将恐怖主义贴上“邪恶”的标签,这是一种放弃自身道德责任的一种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拒绝承认它所包含这种愤怒的真实性,从而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暴力,只能适得其反。在决定采取什么方式之前,这个世界必须反思,阿拉伯世界在漫长的历史中,所遭受的西方政治上的凌辱,以及由此累积的愤怒与羞辱。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解决文明争端、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式并非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只能使问题进一步的恶化而不是更好。当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的浪潮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种种龃龉,成为21世纪的时代景观。作者伊格尔顿对此怀着深深的忧虑,所以,他试图通过本书,从对当代世界政治、文化冲突的现实入手,深入解读西方传统文化内部的“邪恶”概念。为此,作者采取了全新的文学范本分析方式,借助英国、德国、法国的经典小说,当代科幻、悬疑小说,莎士比亚的剧作等错综复杂的文学范本,对“邪恶”进行了多重面向的解读和定义。其着眼点,就在于现实的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等等。结合广为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使抽象乏味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全书分为“文学经典中的邪恶”、“邪恶的根源”和“约伯的安慰者——邪恶,文明的错位”三章。通过阅读,我们会明白:邪恶,就像宗教原旨主义一样,是对一种更古老、更简单的文明形态的乡愁。邪恶是一种高级的反动主义者,认为现代存在是令人讨厌的,它如此肤浅甚至都不值得去进行诅咒。从根本上来说,邪恶想要完完全全地消灭存在本身。亚里士多德说,邪恶指那些在生命艺术中有缺陷的人,因为生活是一种你必须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掌握的东西,而这正是那些邪恶之徒始终无法熟练掌握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全都是有缺陷的。邪恶正是理性之光背后的阴影,是理性无法驱逐的角落。如果没有它,纯粹的和谐与绝对的秩序就会分崩离析,一切都将消失殆尽。许多邪恶是由一些安静、体面、无攻击性的动机引发的,如怠惰、恐惧、贪欲等等。这些动机是坏的、不道德的行为,但称不上是邪恶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所害怕的,正是生活中一些陈腐的自私自利或贪欲,而不是邪恶。因此,尽管邪恶并不是我们每天都能遇到的,但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隐秘的联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邪恶的相似物,简单直白的恶,与真正的邪恶相比显得更为普遍。但我们也无需夸大说邪恶是多么普遍的现象,邪恶并不是那些我们太为其辗转难眠的东西。文字指瑕:1.第069页,第三行“而无辜者是被无法被宽恕的”中,前一“被”字衍文,当删。2.第079页,末行“意像”当为“意象”。3.第085页,倒数第四行有“当品基在他的女朋友露丝那感觉到一种微弱的性之欢娱的震动之时”,“那”后宜加“儿”。4.第117页,第二行“当戏剧之墓徐徐展开之时”,“墓”疑为“幕”。5.第135页,倒数第五行“他就是就是造成我们堕落的根源”中,衍一“就是”;末行“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品基背离了也邪恶的一些传统特点”中,“背离了”与“也”疑应倒序。6.第149页,首行“如果你把它推地足够远”中,“地”当为“得”。7.第163页,第六行“他们就能够统领在其身后遗留身后的这个空虚的世界”中,第二个“身后”宜删除。8.第170页,倒数第六行“邪恶表现地十分与众不同”和倒数第五行“邪恶把自己装地好像具有真实的生命”中,“地”皆当为“得”。9.第172页,倒数第五行“在他们看来,邪恶就是一种,从外部入侵我们的否定性的力量或者否定性的存在”中,第二个“,”当删除。10.第194页,第三行“他们也许并不会选择去别人的指甲(这样恶行)”,据下文,“去”后宜加“拔掉”。11.第197页,末行“对于保守主义者来说,恰恰相反人类发展进步的空间令人沮丧地狭窄”中,“,”宜移至“相反”后面,即“对于保守主义者来说恰恰相反,人类发展进步的空间令人沮丧地狭窄”。12.第198页,第二段第四行“对人类并无没有任何好处”,不知欲表达何意。若要表达否定的意思,则应删除“没有”,即“对人类并无任何好处”;若要用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则宜改“无”为“非”,即“对人类并非没有任何好处”。同段第五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堕落其实也没有严重到,非要改变不可的地步”中,第二个“,”宜删除。
  •     伊格尔顿在他出版的《论邪恶》一书的开头写道:15年前,英格兰北部两个10岁的男孩折磨和杀害了一个小孩。民众惊恐地表达了义愤。一位办案的警官说,他一眼就看出其中一个罪犯很邪恶。把这个孩子妖魔化是为了先发制人,不让有些人从社会状况方面解释罪犯的行为,因为那往往会带来宽恕。称一种行为邪恶意味着它超出了理解范围。邪恶是无法理解的,它就是它本身,没有什么背景能够说明它。邪恶与它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如原因。实际上,邪恶的意思变成了没有原因。如果一个杀害孩子的人那样做是因为厌倦、糟糕的居住条件或父母的疏于照管,那他的行为就是环境逼迫的,就不应该严厉地惩罚他。这错误地隐含一种意思:有原因的行为就不可能是自由地选择的。原因是视为外在的强迫。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事出有因的,我们就不要为之负责任。那个警察的说法是同义反复或循环论证。有些人干邪恶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很邪恶。他们犯下恶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就因为他们是那样的人。但这等于说他们忍不住要那么做吗?对那位警察来说,邪恶是决定论之外的一种选择。但好像我们扔掉环境决定论,换来的只是用性格决定论来代替它。如果有人真的是天生邪恶的,他们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可以很容易地想象环境发生变化,但很难想象性格的彻底改变。说凶手很邪恶令人们更难宽恕他,但这样做的代价是让人更悲观。在《不够人性:我们为何贬低、奴役和消灭他人》一书中,美国哲学家戴维•利文斯通•史密斯说,去人性化、认为其他人是低等、非人的动物,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它是一种思维模式,妨碍我们的道德天性,伤害他人。在法律和习俗的包装下,这种心理过程往往为奴役、大屠杀和其他暴行发放了许可证。史密斯说,非人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认知结构、人类心理演化出来的设计。我们先天倾向于给有生命的东西分类,处于同样的心理结构,我们把人类分成种族。按照他介绍的研究,我们往往认为种族或民族身份是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那是以每个人本质上不会变化的本质而非可变的相貌为基础的。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天性:把有生命的事物安排进一个有等级体系、像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存在之链那样,上帝在最上方,人类高于动物,一直往下到虫子和植物。因为我们觉得有生命的东西是由它们的本性决定的,加上我们觉得每种动物都有它在世界上的位置,非人性化就很容易发生了:我们认为有些人虽然看起来像人,却有着低于人的本质,不是人的必定是低等的、假的。美国科学作家戴维•贝雷比说,史密斯把非人化倾向看做先天的并不符合事实。很多士兵在战斗中把他们的敌人非人化,战争结束后,又把他们的受害者当做真实的人。有些军事训练就以破坏敌人也是人这一感觉。如果非人化的基础是相信不变的本性,士兵态度的变化就是不可能的。史密斯也谈到了古罗马人把他们的奴隶看做永远都不会变成王子的青蛙,但在多个世纪里,古罗马人习惯了他们以前的奴隶上升到有权力的职位。有些去人性化行为是使他们的目标高过人,把他们看做不会衰老的吸血鬼或者操控世界的阴谋家。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史密斯坚持认为的不变的本性并不完全正确:人们确实按本质给自己分类,但他们并非不可改变的。谁是人、谁不是人这一问题没有真正地被解决。“真正的人”这一地位的本性是不断变化的。
  •     人性的本源是善还是恶,从古到今辩论了数千年,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个人认为,在人性的善恶问题观点上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而我依然会选择阅读伊格尔顿的《论邪恶》,在于伊格尔顿的论述非常精彩,通过他的论述可以获知大量的相关信息或是其他信息。无论是否承认,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着邪恶的因子,只是量变和质变的问题,为阐释这一问题,伊格尔顿从恐怖行为出发,就文学经典中的邪恶、邪恶的根源及邪恶、文明的错位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阐述。将邪恶这一人人规避却人人含有的因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尽管《论邪恶》的学术性非常强,没有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或是没有阅读过伊格尔顿的其他作品,很难真正明白他的观点即论据所在,但是基于《论邪恶》是从一个著名的案例开始展开,并在书中就某些涉及到邪恶的著名影片等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清晰阐释,故稍微有点阅读基础的人都可以理解《论邪恶》这本书的内容,这恐怕也是伊格尔顿的作品能够吸引非学术研究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这一点而言,伊戈尔顿在这本书中呈现出来的文风类似于庄子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写作风格,既重于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空灵的发挥和想象,将邪恶在文学、哲学及神学等领域的表现对当下时代景观的影响作出了说明。伊格尔顿不是中规中矩的论证所涉及范畴内的邪恶,依然延续了其固有的嬉笑怒骂式批评风格,对虚无主义、保守主义、庸俗马克思主义等进行了其个人风格的批判,这种批判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要呈现的内涵一样,显示了伊格尔顿超凡的理论驾驭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领域。在洋洋洒洒的尽兴阐释之后,伊格尔顿认为“邪恶是理性之光背后的阴影,是理性无法驱逐的角落。邪恶是整个宇宙秩序中的捣乱者,是牡蛎中的沙砾,是秩序井然世界中的不恰当因素”,也就是说,伊格尔顿认为邪恶是人性中固有的成分,所以在面对这个成分时,不能以暴制暴,而是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因势利导,才能够为这个刚刚开始的被无止境的鲜血和牺牲玷污和标记的喧嚣时代,增添一丝甜蜜和光亮!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有些内容还是有启发。
  •     感觉作者一直在孜孜不倦的跑题(误
  •     伊格尔顿的坚实粉丝!
  •     老实讲,看不太懂。
  •     跟英文版做对照看的 好像第一章有删减。。。。唔。。。我也不太清楚。。。其实他对麦克白里女巫的解释我不是很赞同 但是可以看做是为了论证本书而强调把。。。一般
  •     第一章头开得很不错,结尾关于恐怖主义的部分实属陈词滥调,伊格尔顿拿手的还是文学批评而非政治评论。许多观点是站在西马的角度对基督教教义重新阐释而成的。伊格尔顿虽不是基督徒,他对教义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     没有哲学基础,这个书适合随手翻开看几页,隔段时间再随便看几页。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从头到尾会看走神,还感觉自己蠢蠢的〒▽〒
  •     缺少对东方世界的考察。
  •     看似说了很多,其实说得很少。这就是特里·伊格尔顿的风格,狡诈无比的文风令人头疼无比
  •     绕了半天其实很多时候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同样的论调。
  •     咬文嚼字
  •     很不错的一本书 耳目一新 值得细细咀嚼个中道理
  •     值得拜读
  •     因为乔姆斯基的插入,减一颗星
  •     第143页,说“维特根斯坦在《性与性格》中写道”,《性与性格》明明是奥托魏宁格年轻时的作品,的确对维特有影响,伊格尔顿怕是记混了。
  •     算得上是《理论之后》最后一章的扩充版
  •     没看懂
  •     他唯一本让我觉得读着很无聊的书
  •     也许书名叫从文学中理解邪恶更恰当,而且作者并没有真的写出什么来。更多是文字游戏和资料引用,但读起来很舒服。
  •     网撒得很开,但是缺乏直指人心的洞见。。。对于邪恶是什么的若干论点经常反复出现,如同专栏作家的笔调,其表达方式可能比表达内容更好~~另外,143页上错把魏尔伦的作品归到了维特根斯坦身上,不知是作者和译者的失误。。。
  •     狡猾的文风总是令我爱不释手
  •     好水的一本书。。看了下出版时间,感觉就是一个齐泽克同行把《自由的深渊》翻译成人话然后加上《实在界大荒漠》的911社评部分,主要探讨的还是环境决定论和基因决定论衍生的伦理选择,恶究竟是基因自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以及该主体是否要负责,所以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etc
  •     作为英国当前硕果仅存的老一辈左翼思想家(霍布斯鲍姆、托尼·朱特、斯图亚特·霍尔等人均已去世),伊格尔顿在这本书里试图分析和探讨造成恐怖行为的邪恶之根源。全书分三部分,分别从文学、哲学和神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问题。虽然是严肃的学术性著作,但作者延续着自己嬉笑怒骂、汪洋恣肆的文风,读起来毫无枯燥。在书中,作者把邪恶区分为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前者跟齐泽克的“系统暴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则直接出自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因此要读懂这本书,齐泽克的《暴力》和阿伦特的《反抗平庸之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是最佳辅助读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