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本事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4957085X
作者:焦元溥
页数:417页

作者简介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兴趣,或准备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协助;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这本书有丰富的故事和知识,翻翻看看,或许也能触类旁通;如果你已经浸淫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那么,愿这本书能让你记起那个喜爱音乐的自己,想起每一个与美好感动相逢的当下。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书籍目录

001 前 言 莫忘初衷
007 第一章 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
是的, 音乐很难懂 / 一定要“学音乐” 才能欣赏古典音乐? / 音乐中, 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 / 学音乐的方式不止一种 / 潜移默化的力量 / 每个人都可以听古典音乐? / 来自南美的音乐奇迹 / 古典音乐有什么好处?
043 第二章 什么是古典音乐
如果要为“古典音乐”下定义…… / 新旧可口可乐的故事 / 从历史看 Classical Music /“ 古典乐派”其实不见得“古典”,“古典音乐”也不见得“古” / “经典”的意义随时间变动 / 卡尔维诺的“经典”定义 /“经典”的丰厚与纵深 / 有所谓的“经典名曲曲单”吗?
077 第三章 现场演出二三事
“回不去了”:录音技术改变世界 / 为什么要听现场演
出? / 音乐演出,“空间因素”也很重要 / 不只要听,
还要看 / 就是要你看得见却听不到 / 对演出的期待:现场会听到什么? / 协奏曲与歌剧的实际音量比例 / 错音究竟有多重要? / 不可预料的现场 / 音乐表演是舞台艺术 / 演奏者该背谱吗? / 让我们现场见
113 第四章 音乐会生存之道
声音与位置 / 挑选座位参考 / 音乐会有礼仪要遵守
吗? / 听音乐会该怎么穿? / 演出进行中,请当安静的听众 / 基督山伯爵和包法利夫人告诉我们…… / 从仆役到艺术家 / 安静听音乐 / 尊重艺术创作、维护作品呈现 / 参与比掌声更重要 / 献花,但别踏上舞台 / 喝彩、安可与签名 / 安可的艺术 / 再说一次:将心比心 /“ 预习”真的必要吗? / 别怕“听不懂” / 不懂,并不表示不能欣赏 / 不懂,其实没有关系 / 音乐,就是用来听的
165 第五章 简谈西方古典音乐史
天才与大师所建构的音乐史 / 被忽略的时代 /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前后不同的美学价值 / 西方古典音乐史摘要 / 奇形怪状的珍珠 / 古典时期的来临 /“ 周期式”音乐句法与变化丰富的情感 / 古典时期的改革与开创 / 古典与浪漫,其实延续多过对立 / 巨人的身影、影响的焦虑 /从歌剧到乐剧 / 巨人再现:瓦格纳与李斯特的影响 / 印象派的新天地 / 勃拉姆斯与国民乐派 /“ 后发先至”的俄罗斯 / 个人特质与名人技 / 调性解离与世纪末美学 / 新古典主义 vs. 十二音列 / 二十世纪的多元面貌 / 通俗音乐也能成为经典 / 美国音乐家进入国际舞台 / 当代音乐的面貌 / 历史的重要与限制 / 再谈“经典”与“经典作曲家”
241 第六章  古典音乐小知识
独奏会的艺术 / 缤纷灿烂的室内乐 / 刺激非常的协奏曲 / 丰富精妙的管弦天地 / 乐器的分类原则 / 博大精深的管弦乐写作 / 声乐: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 / 指挥在做什么? / 乐团首席之举足轻重 / 音乐知识不等于音乐
271 第七章 诠释的艺术
作曲家没写出来的音乐 / 作曲家无法垄断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 诠释必须有所本 / 诠释随着了解而深刻 / 解放想象力 / 历史录音与考古演奏 / 欣赏音乐,也欣赏演奏家的诠释
307 第八章 入门之后的进阶之道
听音乐,别只听选曲 / 欣赏音乐,请专注 / 听自己没听过、不熟悉的曲目与作曲家 / 不要预设立场 / 别排斥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 / 增进音乐之外的知识 / 体会作曲家所属的文化与风土 / 找到自己的观点与声音 / 拥抱世界,也要支持故乡 / 为何学习古典音乐? / 千山万水,莫忘本心
351 结 语 在音乐中找到自己
357 附录一 曲目解说
399 附录二 作曲家年代表

内容概要

1978年生于台北。不务正业的台大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士、美国佛莱契尔学院法律与外交硕士,也是不误正业的大英图书馆爱迪生研究员,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乐学博士。
自15岁起发表乐评、论述与散文,作品涵盖乐曲研究、诠释讨论、技巧解析、音乐家访问、国际大赛报道与文学创作。著有乐评选集《经典CD纵横观》系列三书(联经,2005)、《莫扎特音乐CD评鉴》(联经,2006)、《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联经,2007;日文版首册于2014年6月由Alphabeta Publishing发行)、专栏选集《乐来乐想》(联经,2008)与《听见肖邦》(联经,2010)。
文字创作之外,焦元溥也担任台湾爱乐乐团“焦点讲座”策划,“20×10肖邦音乐节”和“Debussy Touch钢琴音乐节”艺术总监,台中Classical古典音乐台FM 97.7和Taipei Bravo FM 91.3电台“焦点音乐”和“NSO Live云端音乐厅”广播主持人,前者获金钟奖最佳非流行音乐节目奖(2013)。


 乐之本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来听焦元溥讲述“乐之本事”  焦元溥愈来愈“出名”了。不仅是因为他有个在台湾海基会位居高职的父亲,有一个名满天下的创作型歌手妹妹,还因为他在过去的十年里,把越来越多对古典音乐严肃不乏丰富、翔实并且精彩的见解,融会成了一本本认真、厚重、扎实的著作。而他最新出版的这本《乐之本事》则多少有些不同。虽然内容同样丰富、精彩,但与他那些极具专业性、充满音乐分析的、犹如娓娓道来的象牙塔著作相比,《乐之本事》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音乐向导,她带着一群对古典音乐略感兴趣但却心怀不安的游客,向他们揭开那些垂附在古典音乐之前的面纱假象,拨开那些阻拦人们更多地去探索的荆棘莽丛,希冀向那些想要一窥门径却不得法的游客诉说古典音乐是什么。  他为古典音乐一一祛魅  对于大部分作者来说,尤其是非虚构作品的作者,超过40岁也许才是一个高产的年纪,积累了足够的观察实践和知识储备,思考行文也才更为成熟。但是未到不惑之年的焦元溥,就已经出版了6本著作,其中还包括了三卷本63万言的《经典CD纵横谈》和两卷本洋洋90万字的《游艺黑白》。尤其是后者,你不仅能从中读到一个学者勤奋和用功的工作态度,还能体味到他孜孜不倦逐一访问那些长年旅行、漂泊不定的钢琴家背后的毅力与坚持。但在《乐之本事》里,虽然我们也能惊鸿一瞥地看到他在音乐路上上下求索的苦行,但更多的却是他对音乐的满腔热情、对爱乐的长久坚守、对入门者的亲善理解,以及他那音乐学博士文凭和百万字著述后的不忘初心。  市面上大部分的古典音乐普及书,一般而言都会从音高、强弱、节奏、乐器类型、记谱法、调式开始,然后再按照音乐史时序,从巴洛克到古典时代、浪漫时代层层推进,最后止于二十世纪音乐和非西方音乐——就算内容稍有不同,也多是次序的变化,就基本元素并无多少新意。  与这些常见的普及书不同,《乐之本事》的立足点虽然也是面向那些对古典乐稍有兴趣但却无从深入的入门者,但它却丝毫不着意向他们传递那些海量的系统知识。与其说焦元溥此书是剑走偏锋,倒不如说他是放下了一个专业学者的架子,走出了“古典音乐普及”约等于音乐学普及、音乐史普及的窠臼。他抛开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名词解释,更多地基于古典音乐在这个快餐时代所处的社会境遇,以及人们面对古典乐时所持有的社会心态,以专家身,讲家常话,带读者破除一个个关于古典音乐的困惑和迷思。  焦元溥首先要力图破除关于古典音乐的一系列迷思:一定要学音乐才能欣赏古典乐吗?听不懂就不能欣赏古典乐吗?它真的很难吗?有所谓的“经典名曲曲单”吗?甚至连“古典音乐”这个名词本身的可靠性也做了质询——古典音乐真的古典吗,或者真的“古”吗?那些在寻常百姓眼中关于古典音乐阳春白雪的种种想象,在焦元溥这里无不被一一祛魅。焦元溥没有解说什么是奏鸣曲式,也没有讲解何谓关系大小调,但他却切中了普罗大众关于古典音乐畏难心理的种种迷思。在他笔下,那些在大众看来只可远观却无从“亵玩”的抽象、流动的声音艺术,开始变得浅近却不庸俗,亲和但绝无谄媚。  破  没有乐理知识一样可以听古典音乐  如上所述,《乐之本事》的第一主题就是:破。破除人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敬畏,以及随之相伴的种种预设立场——我们之所以很难喜欢上古典乐,是因为欣赏水平低、看不懂五线谱、也没学过乐理。事实上,匮乏艰深的乐理知识、不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乃至不识谱、听不懂唱意大利文和德文的歌剧,这些统统不会阻碍人们去感受和欣赏古典音乐,正如电影观众们大多都没有学过剪辑、照明、摄影、编剧,但这却丝毫不阻碍他们去欣赏电影。虽然古典音乐不像商业电影一样是有着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和直观丰富的视觉元素的大众艺术,但如果只有学过乐器、钻研过乐理才能欣赏交响曲的话,那音乐早就变成了只有专家内行才能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而非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欣赏娱乐。  立  乐章间不鼓掌的历史嬗变  《乐之本事》的第二主题就是:立。破除了种种对古典音乐的成见乃至偏见之后,焦元溥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从文艺复兴、巴洛克时代到古典时期、浪漫主义乃至无调性音乐的音乐史,以及独奏、室内乐、协奏、声乐等演出形式;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系统而又贴心地为读者详细解答了许多人们好奇但却从未被明确回答过的问题:为何乐章间不得鼓掌?甚至为何有时音乐结束时也不要着急鼓掌?弹出错音的大师还能否被称之为大师?为什么要听现场?我们为何要反复聆听不同的演奏者演绎同一首作品?为何有些演奏者背谱演奏,有些则不?这些问题是为那些初涉古典乐、但却颇感无所适从的入门者准备的,他们之中很多人对古典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感知,但却总因为在不合时宜的时候鼓掌,或是在网络论坛上说了一些略显外行的话,而遭到了所谓资深内行的冷嘲热讽。很多人就此深感古典音乐种种限制规矩繁多,稍有不慎便贻笑大方;偶想一探究竟,但所获得的反馈,不是大相径庭的解答,就是更为猛烈的嘲讽、所有这些都远不如听流行乐来得轻松自在,于是他们就选择退避三舍。  作为生长在类似文化氛围中的焦元溥,深谙那些古典音乐起步甚晚地区人们的困惑与诉求。面对那些入门者难于启齿的问题,他或引经据典,或八卦轶事,将心比心地为那些初入门径者解答各种音乐会礼仪的历史嬗变,音乐里那些不完美所带来的震撼,如何宽容但却理性地看待错音、车祸、不背谱这些经常成为乐迷们攻击对象的“音乐现象”。焦凭借他丰富的聆赏经历和专业知识、与艺术家、演奏者访谈时所听到的业内趣闻和从业苦衷,以及借由文学、电影等与音乐有相似性的艺术形式的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地勾勒出这些音乐“周边”。比如说“乐章间不能鼓掌”这一成规,焦不单单以各种鲜活实例和音乐家们的现身说法来解释它存在的艺术原因,还探究了鼓掌时机这一行为的源流,甚至《基度山伯爵》和《包法利夫人》也作为他考察历史流变的凭据——在此,当代的音乐会礼仪并非一个只需简单遵守的知识点,其背后还有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风俗的流转、历史的嬗变,以及其背后文化心态演化的进程。  进  探索和感知音乐的无限可能  《乐之本事》的第三主题则是:进。作为一本以普及为主旨的入门书,提纲挈领的介绍自然是其主要功能,但如何在之后再给入门者指明一条进阶之路,则异常吊诡。一方面,音乐欣赏有着极大的私人性,喜欢与否经常是个人偏好,并无是非对错之分,强行的进阶指导不仅蛮横而且愚鲁。另一方面,当入门者听腻了那些声声入耳的曼妙旋律后,总会想去寻找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作品来聆赏,但深入的聆赏就不得不面对很多专业性的门槛、时间成本以及经济投入等等问题。  对此,焦并没有给出具体建议,只是指明了一些态度:专注、耐心、开放式地对待自己没听过的作曲家和古典音乐之外的音乐。尤其是他在书中对现代音乐的支持与推广,更是极具视野和魄力。毕竟古典音乐无论如何汗牛充栋,毕竟是关于过去的艺术,而一门艺术想要发展常青,就离不开对当代音乐的关注和推介。在此意义上,《乐之本事》是一本以“音乐语境”为核心的入门著作,它试图破除现代人对古典乐敬而远之的社会语境,也力求展现古典音乐及其发展的历史语境,并且言明了古典音乐如何生存和发展的未来语境。正是在这三个主题框架下,焦元溥导引着那些原本在古典音乐大门之外驻足不前的观者,进入琴音乐声里的万千世界,卸下包袱、放下成见,以童心的好奇,探索和感知音乐的无限可能。  □书评人 伯樵
  •     透过作曲家的作品,我们不知能够看得更多,更能让他们所见所闻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经验。不要害怕你不能和贝多芬一样深刻。只要你能正确照他的指示,诚心探索,就能达到那之前从未想过,自己所能触及的深刻境界。
  •     最初识得焦元溥先生的名字,是读了一篇他的评论文章,谈云迪在韩国演出肖邦发生记忆错误。他说“上台很难,下台也是”,这一点我很认同,演出者应对专业舞台报以尊重和敬畏。也是在那一阵,我照例去老师家上吉他课,在桌上瞥见焦先生的书作《乐之本事》。恰逢该书简体字版编辑发行,便问老师借了回家,想读一读作者如何给普通大众讲古典乐聆赏入门。机缘巧合,那个周末,我正要去听一场交响乐。是一位拉小提琴的朋友和他所在的乐团,在音乐厅演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想到要聆赏大师,心中不免诚惶诚恐。又深知现场不同于录音,旋律一旦开始便只存在于“当下”,只怕准备不足错过某些瞬间。我特意提前问朋友,是否需要做些预习。谁料这位拉小提琴的朋友答道,“你只需要知道,柴可夫斯基不是一个司机。”得到如此不“严肃”的回答(以及我当然知道大师不是司机!),我自然不甘心,便又去问了老师同样的问题。孰料,老师的建议也差不多,让我直接去感受现场即可。如此,我便真的,毫无任何预习地,在某个周日的早晨,去现场会面“老柴”了。当天演奏的曲目之一是《第五交响曲》。台上,年迈的指挥家优雅地轻轻挥了挥棒,乐章如波涛般汹涌而来。铜管吹奏出铿锵的低音,仿佛是命运低沉的呐喊;另一侧,提琴手阵营弓弦交错,似乎在奋力与命运抗衡。现场声响的震撼无需赘言,而我好像真的捕捉到了阴郁旋律中的那“一线光明”。桔色的温暖在音乐厅上空弥散开来,光亮投射进柔软的心底。之后挺久,我才读到书中章节探讨“‘预习’真的必要吗?”。作者固然理解“有人认为自己一定要做足准备才能去音乐厅欣赏演出,没准备就不敢去”,也同意“若是事先能够有所准备,当然不是坏事。[……] 究其方法,这是‘精读’;究其本质,这是‘消除陌生’”,但他也鼓励爱乐者把“第一次”的认识与感动,交给活生生的现场演出。回想那场音乐会,我很庆幸,因为没有预习,才得以透过现场,初识“老柴”。也正因为现场带来的感动,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又藉由录音的福利,多次重访了由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1942- )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在“老柴”现场得到的美好体验,激发了我想去聆听更多现场的好奇心。适逢年底,诸多新年音乐会争相登台,我便挑了摩尔多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那一场决定去看。大约是因为摩尔多瓦人民和“老柴”一样,都来自斯拉夫民族吧。我坐的位子,侧对舞台,和乐团最后一排平行,是观赏打击乐器组的最佳视角。打击乐器组共有四人。两位先生较年长,其中一位始终把持着定音鼓,另一位头发花白看上去快接近退休年龄了。另两位则是年轻的新生代,一位是非常高瘦的穿燕尾服的小哥,另一位是非常矮小的金发姑娘,视觉上形成鲜明对比。除去那位始终负责定音鼓的年长先生,另三人在演奏不同曲目时会轮换负责的乐器;在演奏同一乐曲时,一人也需身兼数职。比如有一曲,燕尾服小哥在钢片琴与大钹的位置间往复折返。到了下一曲,又换上了先前打三角铁的金发姑娘来敲钢片琴。我猜,这大概是打击乐器组为培养年轻人所实施的“轮岗计划”吧!最令人叫绝的,是年长二人中的那位白发先生,他能吹出持续响亮的口哨,来模仿火车汽笛声,毫无违和地融入《快乐火车波尔卡》(J Strauss II: Pleasure Train, Polka)的其他声部。若非是在现场(又恰好在合适的座位),怎能有机会观察到那么多生动有趣的细节呢?更别提指挥先生慕斯泰亚(Gheorghe Mustea, 1951- )即兴发挥,在统筹全场大合唱“啦啦啦”的时候,突然径直走向乐团倒数第二排一位正在拉小提琴的姑娘,将指挥棒交给她,邀她登上指挥台负责让乐团继续演奏。指挥先生自己则面对观众,专心致志地指挥起“啦啦啦”的节奏,大有不合练到最好誓不罢休之意。这不是一场满座的演出,但一定将是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次现场。气氛之好,在演出的最后,指挥总共返场了三次。在书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分享他的现场体验与趣闻,鼓励爱乐者“无论如何,请来听音乐会。即使你已透过录音听了百次千次,现场永远可以告诉你更多,也永远值得欣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分享,是下面这段作者与钢琴老师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 1928- )的讨论:有次柯蒂斯音乐院乐团和大提琴泰斗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合作俄国作曲家施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 1934-1998)的《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罗斯特罗波维奇以音量过人闻名,但曲中某段他虽奋力演奏,当铜管轰然降下,听众只能“见”到忙得不可开交的独奏家,却完全听不到他的琴音。排练时,满是疑惑的格拉夫曼,回头看了看作曲家说:“这样对吗?这是什么意思?”“无论如何奋力抗争,面对命运,人类终究无法抵挡。”施尼特克淡然笑了笑:“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意思。”阅读此书,缘起于“老柴”,期间断断续续,终于在2015年的最后几天读完。这两个多月,收获颇丰。为何学习古典音乐?“因为喜爱”,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不能赞同更多,而同时我也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更为个体化的喜爱理由和方式。两年前我开始练习古典吉他,藉此打开了音乐之门的——门缝。谢谢这本入门小书,让门缝又更宽了些。路漫漫,聆赏音乐和探索自我,都才刚刚开始。只求莫忘初心。以此共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音乐本身的绚烂光彩流淌近每一个倾听者的内心,专注的初学者和入门者不必焦灼,听听焦元溥的音乐学习历程。分享给每一位准备好爱音乐的人。
  •     自己先读完才能跟焦季康一起继续学习啊
  •     没想象中那么好,但着实写出了作者对音乐的爱,能罗列那么多音乐家也是了不起啦。
  •     从没觉得距离作者如此之近,受教了。音乐欣赏路漫漫
  •     文字很顺畅,也很吸引人。不过我寻找的是一本更具系统性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是不是应该找一本西方音乐史来看呢?
  •     人會喜愛藝術,而且必會喜愛一種藝術。
  •     虽然爱与音乐都是迷人的东西 但是从弯弯人口中说出总有一种用爱发电的感觉 不过平心而论的确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古典音乐入门读物 作者的主旨就是 要放开胸怀去听 不要推荐曲单 你会发现你的最爱 我觉得其实任何事情都一样 略通到精进 必然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都要积累 自勉吧
  •     音乐与文学,最终都要打动你的心。不必害怕接触经典,那真的没有那么困难。也希望你在动心之后亦能用脑,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听者,更好的读者,更好的人。 喜爱音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能够培养一份终身受用的喜好,和自己心爱的艺术一同成长,无论阴晴顺逆都有陪伴,绝对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礼物,也是最个人化、最亲密的快乐。 每场演出都是一期一会,无法再现的存在。 让我们倾听现场,到梦里做梦。 音乐停止,不必然代表演出结束。 “经典”最严苛的意义,在于其必须是脉络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些作品,每一部都是历史转捩点。少了它们,音乐史就不会是现在的样貌。 “爱”和“音乐”是最美的同义词,而你永远可以给自己写情书。 我们有多好奇,就可以走得有多远;走得愈远,其实也就愈能探究本心。
  •     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顽强坚定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     当个随笔看吧
  •     评价一本入门书的好与坏,应该持什么标准?我想了想,我的答案是,是否能言之有物而又语言平实,是否能让读者受到鼓励从而以更大的意愿去更深入了解。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我觉得这本书是不错的入门书。另外,作者涉猎广博,艺术都是相通的,“对位式阅读”,引用了很多名家及作品,有点村上的意思。“你的下一本书,就在你在读的书里。”
  •     谈古典音乐的文字,提到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不足为奇,频频引用卡尔维诺就有点意思了;再援引艾略特和艾柯,甚至用史家E. H. Carr论历史的名言来收笔,不得不令人佩服。比起网上一些推广古典音乐的人,焦元溥对音乐的理解和文化功底都要深厚太多。很多聆听的建议都很平实,体贴,既不自命清高,也不打倒崇高。他主张“将心比心”,对于入门者来说,这本书可谓名副其实。kindle.
  •     因为当莫扎特写到那个小节,他心里想的绝对不会是什么进入下属小调,而是要在音乐里洒下一道阴影啊!
  •     这么说吧,一个只需要10业表达清楚,作者用一本书的时间,所以看前面20页足够了。
  •     嗯。。。给三星是因为,不好看。这个书是给完全不听古典音乐的人写的呢还是给有了一定音乐积累的业余爱好者写的,好像都不是?打动我的地方不多。印象最深的地方居然是家妹张悬,之前看作者名还在想是不是张悬家亲戚,又说自己想多了。热爱音乐的想法总是好的。
  •     一旦对古典音乐认真起来,绝对是个大坑,这个坑会吸纳人很多的时间。可那一个活动又不是呢?
  •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手来说,非常棒。 没有某种音乐只适合某种人,也没有某种人只适合某种音乐。总会有乐曲能唤起自己少年般柔软的好奇心,即使我们对它之前并不熟悉。 德彪西的月光很棒。
  •     古典音乐入门书,虽然看完还是小白一个,但里面谈到的听音乐不能脱离历史现实,解放想象力,不预设立场,兼容并蓄这些想法还是值得借鉴的。要提高专注力,多听多学多思考才能更好的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吧
  •     当时在凤凰读书的微信号上看了节选,觉得写得很好,再看作者又是张悬的哥哥,就买了。读完就觉得非常台湾气,就是整本书都洋溢着对这个事情的热爱,然后不怎么喜欢这个事情的人感觉就有点怪怪的。
  •     2016-10
  •     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部分垒了好多人名,觉得没说清楚。其他部分蛮好看的。
  •     很好的入门读物,分析也都超在理
  •     扩展了 听界 以及 眼界。不过我也就差不多停留在听响了。
  •     可能是限于篇幅,大多数细节都浮光掠影一笔带过,大概属于“什么都说了但其实什么都没说”的类型。另外,感觉作者没有总结(或者说刻意不总结)一套完整的古典音乐入门方法论,所以这本是走兴趣而不是技术路线来引领读者入门的吗……
  •     获益良多
  •     深入浅出
  •     看作者简历,好一个“不务正业”!开挂的人最讨(xian)厌(mu)了……嘤
  •     一本写古典音乐的书,看完最大的印象却是,你不该只局限于音乐,这世界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东西,所有美好都是相通的。反过来也在说,视野足够宏大,听古典音乐自然更能深入。
  •     看到中间实在看不下去了,古典音乐发展史往后只能是跳着读了,只能我说水平不够,入门读物读起来很困难。
  •     古典音乐的入门读物
  •     这回真的看完了。学识渊博,为人谦逊,讲话审慎。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同时,发现网易云年终盘点听的都是他妹的歌。这兄妹俩。
  •     读完一本书,一本不会很容易读完的书。阅读文字仅仅是一个开始,扬帆的小船刚刚启航,在广袤的音乐世界中,怀揣一颗好奇心,不断的发挥想象,去探索奇异国度,去探寻仙林密境。
  •     三星半。考虑到张悬可以给四星吧。感觉面向完全不听古典乐的人或者对待古典乐过份严肃的初学者比较合适。文笔还挺舒服的,两个小时史纲课就看完了。
  •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音乐鉴赏的书,最重要的是他告诉你喜欢一件事物的真谛是它让你快乐开心就好
  •     在此之前本不知音乐学博士是怎样的存在,被作者的博学和纵深惊讶到了。在世界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虽然对音乐史知识不甚了解,但十分感念于文中“能够培养一份纵深受用的喜好,和自己心爱的艺术一同成长,无论阴晴顺逆都有陪伴,绝对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礼物,也是最个人化、最亲密的快乐。毕竟这世间的荒唐,每每超过你我的想想。但请相信,正是在那些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我们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舒伯特。”
  •     16.5.8-17.1.17
  •     对音乐,最重要的事情并不在音符里。后面几章略显拖沓。
  •     两口气读完,不错的小书,对普通爱好者还算受用,古典音乐对我来说就俩字好听
  •     音乐本就无分好坏,能让人感动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事实上,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提出的关于欣赏音乐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只需根据自己的直觉,运用自己的理智,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结论。而这种独立性正是一位爱乐者所能拥有的最重要质量。假使容许那些权威(无论他们多么显赫)进入我们的音乐厅,让他们来告诉我们怎么听音乐,听什么样的音乐,进而评价我们所听的东西,这么做就扼杀了音乐圣地灵气之所在的自由精神。在其他任何地方,我们可以受种种法律、传统的约束,只有在这里,我们不要。
  •     一口气鼓足了几乎一天把它读下来了,最近音乐的大门好像突然对我也敞开大门了,无比饥渴起来。觉得对于入门书而言无疑是本好书,让人看到了一个广大而新奇的世界,隐去了过于艰深的理论,这样的鼓励着实有用!我原来也可享受人间如此美妙的事呀!这种心情真是太愉悦啦
  •     确实是写给小白的,但小白表示看完还是很白,书里有二维码,可以扫码听书中推荐的一些乐曲
  •     古典乐,说我附庸风雅也罢,说我矫揉造作也好,喜欢已久。但趣味来的无缘由,长久来只听得出欢乐和悲伤这种简单情绪,无法有更深的理解。读完这本书依旧是古典乐大白,但书中提到很多观点非常认同和愿意实践。乐海浩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和耳朵带着思考广泛的听,一定会有所收获。这本入门书有再读的必要,待我兴趣再次袭来之时再来拜读。跨年的一本书,读到一半时毫不犹豫的拍下音乐会门票去听了人生第一场现场音乐会,抚平雾霾天带来的烦躁,听到后半段时心情放松情绪平复下来。
  •     观点很有趣,重新开始思考要咋听古典音乐了
  •     三星。喜欢前几章,不喜欢西方音乐史的部分。
  •     乐盲浅科普
  •     文字和理念在华语原创作品里都算很不错了。如果容我吹毛求疵,我想说,这还是不太像“书”啊,更像是报刊杂志的专栏合集。现在真的太难遇到充满“书味”的书了。
  •     不止是音乐,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通透我都非常喜欢。总之,看过的最好的艺术类入门书籍。
  •     有种乡下孩子第一次用淋浴洗澡的无力感
  •     门外汉看段子,记不住人名。
  •     摸着石头过河……对于门外汉来说,鼓励比理论更易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