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807681195
作者:【法】让娜•西奥-法金
页数:333页

资优者:你是谁?

“资优者”难道仅仅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吗?有时候媒体带来的放大甚至是扭曲的效应会让人们相信这是一类所谓“蘑菇”人群 (隐喻出类拔萃的人群) ,由寻找自我满足的父母或对 “超级大脑”感兴趣的心理学家打造而成。事实是,对于这个我们曾认为能够接受一切的人群的关注是最近才开始盛行的。发生了什么事呢?这归结于若干原因: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诊的数量增多,以及心理检查普及化。我们得到一个令人不安的观察结果:有一些智商较高的儿童却出现较严重的学业问题,并且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另一些则出现行为紊乱和社会适应问题,导致对他们的教育变得棘手。至于那些对自己孩子的发展或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比较敏感的成年人,因为要解决自己的困难和苦恼,客观上扩大了心理咨询的队伍。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表现为资优人群而且需面对很多困难。他们都智力过人,并一直在寻找解决自己苦恼、生活问题、融入他人问题以及成功问题的办法。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大学和科学研究团体,国民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医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小范围的培训……然而,对于这些一直在寻求被他人理解、寻求陪伴、寻求帮助的儿童或成年人,却鲜有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给资优者的幸福指南

法国心理学家让娜·西奥—法金在《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一书中说:“知晓,就是能够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和这个世界,就是明白他的与众不同是有原因的。”其实,这句话是作者写给那些资质出众却又生活于苦闷之中的人们的。在我们周围并不缺乏这类资质出众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人群。而这本书,就是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写给资优者的幸福指南。在书中,作者列举出“资优者”为何不幸福的原因,让我们惊讶的是,有许多在非资优人士看来不过是寻常小事,可这些小事却也能成为资优者正常生活中的一种障碍。书中列举的事例非常直观地告诉读者:追求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便是学习如何与自身的劣势握手言和。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启发读者如何与身边的姿优者相处,更是在向读者传授获得幸福感受的法门。在对“资优者”这一群体进行了概括分析之后,作者将这一群体从婴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直至成年之后的种种心理状况以及有可能面对的焦虑、困扰、烦恼等一一进行了剖析。这部分中所穿插引用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真实再现出资优者们的苦恼,同时也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这些被视作“天才”、“聪明者”的烦恼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矫情,而确实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资优者思考问题的视角、做事的方法和对外境的敏感度等,都与常人不同,这一点,便使他们找不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那因为过于敏感而非常脆弱的内心,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是,这本书却在分析了问题之后又给出方法。因此说,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建设,又颇具方法论意义的心理读物。为了能够让资优人士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作者一再地鼓励他们,要在发掘自己优势的同时,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劣势。一本心理学读物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能够让读者明白问题出在哪儿,并且还给读者指出问题该如何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容易焦虑、过度敏感因而常处悲观中的读者。心理学读物,就在于帮助读者认清自己,同时也能对他人有所了解。如果资优者能够认清自己的“特殊性”,那么劣势也能成为优势。这世间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曾经令自己苦恼的特殊性,也能成为创造幸福的助动力。而对于我等非资优人士而言,在了解到他人的烦恼痛苦之后,会更容易生起耐心,从而抛弃自己原有的偏见;同时,还找到了与资优者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所以,即便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资优者群体,这本书都不失为一本了解自己、沟通他人的“幸福指南”。

超级大脑、资优人群等特殊天分的背后同样普通

这本书帮人们认识自己的优势,高的智力以及特殊的敏感性成了一种脆弱的力量。清楚地认识自己身上的每个部分,清楚地明白是什么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各种才能的特殊的人 (尽管也有很多不足) 。好好利用自己的特殊性,并且大放异彩,世界需要你们。你们的成功也是所有人的成功。要记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可能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却可以成为一名杰出的成年人。只要我们还活着,那么一切都还有转机。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可以选择一条全新的道路。一切都总是可能的。改变自己的道路,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改变对他人的看法,都是一次绝妙的历险活动。当然,这会让人害怕,但是前方有太多新的快乐!要保持孩子的心灵,保持天真的性格,保持你们迸发的创造性、令人震惊的敏感性、永远处于待命状态的好奇心以及你们沸腾的智力。保存好所有这些让你们成为与众不同的成年人的财富,一个永远不会成为“大人”的成年人!(作者结束语)

一份自我介绍

在看到1/3的时候我把这本书又各买了一本给我父母,并强烈建议我最好的两个朋友,soulmate 级别的朋友买来看,因为我确信他们俩也是资优。
这是一份自我介绍,出现得晚了一些。
对于资优来说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停止自我否定与自我攻击,肯定自己与多数人不同。在我遇到这本书之前,花了十几年完成这项艰巨的事业,生活不停地催促我看到这一点,扔掉那些廉价华丽的自我折磨。
在这一切成形的时候,我遇到这本书。起先的1/3读起来艰难无比,像随时可以被眼泪击垮。被真正理解的感受并非我想象的喜悦,而是复杂难言的苦涩。我的两个soulmate 生活在父母较多肯定的家庭,没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我母亲没有看这本书,一如她不遗余力地否定我;父亲说“我不是很聪明的人,不确定这本书能不能看得懂,但我会看的”。
随着阅读缓慢地进行,心理咨询也在进行中。逐渐地,我开始换质疑几年前医生的诊断,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有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表现是抑郁和躁狂的交替,强烈的情绪波动,不能自控,以及由此引发的购物、社交等问题。但如果,情绪的快速转换是天生的感知世界的能力,强烈的情绪是人格特质,社交问题是“业务”不熟练,那么我何病之有?
这几年服药的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药物帮扶多少,而是我一次次将人际交往中的失败归因于今天忘吃药或是药量不够。但药物真正做的,是抹掉真实的我,掩盖我的面目和能力,让我以50%的形态出现在人群面前,好与多数人匹配。为了融入人群,我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连我自己都无法估量。
目前药物还在继续,迟些时候打算找医生探讨停药问题。心理咨询已经到了做不下去的临界点,咨询师一定要以传统的方式解读我的“特异功能”,归因为防御或童年创伤,看来我们需要聊一聊。
在这样阶段性成功的时刻,我终于察觉到自己独特的能力与魅力,可以不仅仅停留在智性的阶段,也可以从情感上影响他人,为人际关系减少压力。坦率,真诚,好奇心,这些过去所谓不成熟的标志,现在成了最强的“武器”,足够我应对多数事物。当我不必再拿着理性抵挡一切的时候,内心里的小世界突然变大了十倍。
如果你也是个不幸的资优,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到你。但其实不论有没有这本书,如果你有着所谓“积极分裂”的特质,只靠你自己,仍旧能够到达自我拯救的彼岸。过去我不明白为什么多数人自甘无能,满口抱怨却不从调整自己做起,现在我知道,“努力成为理想的自己”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

资优者该如何幸福?

继《资优儿童》之后,本书作者推出《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本书,这是一本为资优者所写的书,不只涵盖了儿童时期,还有资优者的青春和成年时期。就像一面镜子,一位看过此书的朋友说,成年咨优者可以看到自身,家长可以看自己的孩子。本书将继续谈论那些高智商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并帮助那些资优者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而且也可以通过对资优者的测试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资优者的大脑、性格以及人格,更能由此判定自己是不是资优者,如果是又该如何做让一切顺利?本书将一一为我们解答。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资优者并不是上天所赐予的好运者或轻易就能成功的天才,而是一种具有多方面智力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特殊人格,简单点来说吧,他们就是一群有潜力的黑马,他们思索的事物和思考的边际无穷无尽,他们的大脑跳跃速度远远高于常人,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聪明,然而聪明并不代表表现良好或能力强,虽然他们之中也不乏成功者,但因为能有效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而令人害怕,因为太过敏感而陷入保护自己的躯壳中而给人留下冷漠无情的印象,因为他们大脑思考得太多而无法很好地融入班级、集体以及社会,过高的智力以及旁人认为的“太过聪明”也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小麻烦。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或别人是否是资优者呢?先进行一项心理检查,对其进行智力评估和人格分析,书中给出了明确的介绍,需要注意的是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会大大影响测试的结果,而网上的测试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这时候成年资优者们就需要看心理医生。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网上说他的智商为187,超过正常人的许多倍,然而这并不是非常可信的,因为在另一个网页上说是146,假设爱因斯坦的智商为正常值,那么他有可能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么?答案是肯定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旦受到刺激,将爆发出无穷尽的力量,普通人亦然。那么一直感觉自己在生活之外,在“他人”之外的资优者们有可能获得幸福么?答案也是肯定的,只是做到相对的有点困难。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首先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要再纠结关于“我是谁”“我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又为什么活着”之类的关于事物意义的问题,放轻松,不再去关注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舒缓紧张的情绪,与他人在一起时愿意照顾别人的情绪,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但不介入,然后适应与我们理想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但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大脑的思索中放下一切,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快乐。最后停止与生活斗争,卸下保护自己的外壳,不要害怕因为过度敏感会受到伤害,当你卸下外壳时,所迎来的不仅仅是别人的不理解与伤害,还有真实做自己的简单与开心,最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而变得快乐。这本书并不是着重令资优者们如何学会成功,对我们也大有启发,看着他们学会在敏感的内心以及无法融入社会的孤独中放弃与生活的斗争,直面内心,追求简单的快乐,自己也会明白幸福源自简单,源自快乐,源自付出。

斑马斑马,你来自一个逻辑稀缺的草原?

这本书的大框架是:- 什么是“资优”- 为什么要关注成年资优者- 从儿童到成年,资优者是怎样成长的- 如何辨别自己是不是一个资优者- 资优者的具体人格表现- 成年资优者的困境- 女性资优者(考虑到女性作为母亲的特殊性)- 资优夫妻(一对资优的男女碰在一起是怎样的)- 一切都很顺利的资优者是怎样的- 怎么样才能成长的顺利(大部分资优者都面临着种种困难)- 当一切努力都行不通时(当资优者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时,怎么办)从这个整体的框架上来看,逻辑是非常清楚的:- 描述一个群体- 赋名并定义- 提出存在的问题- 阐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分类讨论群体内部的特征-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整个目录看完,大概知道作者是个头脑比较清楚的理科生,但开始看正文的时候,很明显感受到了文章比较拖沓,条理不够明晰。“资优者”的特点,本来应该集中阐释的,但是几乎在每个部分都要说上一遍,内容有很多重复,用语可能不同,想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比如,“大脑转速快”、“敏感多疑”、“你们觉得自己是白痴,而别人却觉得你们非常聪明”……这样的话语,几乎每章都会出现。我能理解,儿童资优者、成年资优者、女性资优者、夫妻资优者……都是资优者,所以他们都有这些特点,所以你就都说一遍?如果你把全书这么安排,我觉得我更能接受些:- 首先,为什么心理学界开始关注“资优”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现状是怎样的;- 并从生理上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资优”者与众不同,比如,他们和普通人到底哪里不同,一步步说明下,以及这些是否会随着基因遗传;- 然后描述下儿童资优者的特点,他们通常遭遇什么样的对待,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儿童;- 接下来说一说成年资优者,如何面对自己是资优的事实,该怎么和过去和解,该怎么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该如何对待可能也是资优者的自己的孩子;- 再说说夫妻资优者,他们碰到一块是什么情况,和那些一方资优一方非资优的夫妻,以及均是非资优的夫妻,有何不同……- 最后,请说一下,How to solve it,好吗?书中的例子很多,但大多数是那些接受心理咨询前和咨询中的资优者的状态,为什么不能举几个接受了心理咨询以后,或者那些成功处理自己资优特质的人的例子呢?没有这种例子是因为心里咨询师根本帮不到资优者吗?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资优者觉得心里咨询师还没他们自己清楚问题在哪,不得不引导咨询师们进行对话……”插一句:在看到这本书以前,如果生活中碰到这些“资优者”(成年人),我们通常把他们理解为: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不成熟的中年人。如果碰到这样的儿童,通常会认为:早教没做好。当然了,这只是中国人的思维,不知道法国人是怎么想的。有一点我非常不能容忍,作为一本偏专业性的书籍,全书的引用少有来自于心理学专业或者社会科学专业的,事实上,书中的注释引用都很少。而我的重点在于,这本书竟然引用了《刺猬的优雅》的内容,而且是非常突兀地把那本书里的一段拿出来举证,上下文都没有联系。来看一下那一部分的前三段(第一、二段是引用):>### 扰人的过度敏感>“每一次,都是一个奇迹……:只要合唱团一开始高歌,一切都会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印迹都会被歌声抹去。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兄弟般的、团结一致的,甚至是相亲相爱的感觉,这种情感的互相沟通冲淡了日常生活的丑陋……”>“每一次,都是一样。我想哭,喉咙很堵,我尽可能地控制自己,但是很多次,这不是说控制就能控制得住的;……这真是太美了,太团结了,这是让人不可思议的相通的感情,我不再是我自己,我是这个崇高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也包括其他人,这时候我总是会问我自己,为什么这不是日常生活的规则,而只是在这个合唱团演唱的特别时刻呢?”>资优者能够强烈感受到在自己周围摇摆的情绪和生活。资优者能够感受到一切,而且一切都被放大、增强、无法回避。资优者能够捕捉并记录下最小的细节,包括那些难以察觉的细节,任何人都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以及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它们甚至都无法跨越意识的屏障。引用的这两段话出自《刺猬的优雅》主人公芭洛玛,她是个智商很高、十分孤僻、一心想在自己生日那天自杀的一个高干子女。她非常符合“资优”的定义,聪明、敏感、痛苦、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是!《刺猬的优雅》是文学作品啊。作者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把那本书里的主人公当做了“资优”者,然后用来论证心理学论点,实在是太不严谨了!况且你引用的时候还没有介绍这个人,只是单纯把这两段话拿来论证“资优”者的“敏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非常敏感的时期,你连语境都不介绍一下,就直接引用?再说,芭洛玛可能是符合你的“资优”定义,但她是个虚构的人物,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作家创作的时候也包含了很多非理性因素。假如作家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是她的自传,并且作家本人是确诊的典型“资优”者,那你再引用书中的内容,还算说得过去。类似的引用还有马丁·佩吉的《我就是这样变笨的》,这也是一本小说,当然,主人公的也是天资聪颖却又思虑过度并保守折磨。另外,说到书中的例子,又有一个问题。书中的确有不少资优者的例子,每说到一个属于资优者的特点时,都会举例。比如资优者的大脑会一直不停运转,思维强度很大,这时,作者举例说:>22岁的拉斐尔说:“当我开始过度思考时,我感觉自己可能昏迷。”这种感觉让他非常害怕,以至于他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能够有一分钟不思考。可是,你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说,“本书所举的例子涉及到的人,都是经过测试检验为资优者的”,所以这就造成以下几种可能,要么这个人是真正的资优者,要么他只是具备了这一个特征他可能是尚待确认的资优者,这会给读者造成误导的。读者可能会根据例子中的人来判断自己,但这种判断不一定准确。假如“资优”有26种表现,具备了13种以上就是确确实实的资优者,但只是具备了其中10项还不一定是资优者。除非有读者跟书中所描绘的一模一样,否则每个有所偏差的读者都可能对自己是否是资优者产生疑虑。书中没有给出一种初步的检验方式,也没有提示人们去找心理医生做进一步的沟通。另外,全书对现象描绘得多,解决问题的部分涉及得很少。作者的整体逻辑是这样的:资优者的智商在质量上异于常人,正是这种特殊的神经结构造成他们高智商稿敏感以及心理脆弱,balabala一系列表现,然后感慨:啊,这虽是痛苦,但也是财富啊,你要在自己的人格中占上风,把这一切变成有力的武器……但是,怎么变怎么变?就是不说清楚不说清楚。比如最后一章《当一切都行不通时》,听上去很像是“当一个资优者尝尽各种方法都不能获得幸福时……”你以为她要拿出杀手锏了,结果她写的是- 为了成长而自我保护,为了生活而自我防御- 淹没在无止境疑问中的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痛苦- 让自己迷恋上某事,让自己不再思考What ?!你写的这些只是剖析了原因啊,“因为资优者的脑回路长XXX这样的,所以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是XXX这样的,这一切造成了他们的不幸……”这些原因在前面都已经分散地讲过了,再拿到一起变换一下表述风格重新说一遍,很有意思吗?最后,全书结尾的时候,用加粗的黑体写“_高智力的优势_”:>**剑桥大学宣布:聪明的人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较小**>**较高的智商可以降低某些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研究人员证明,拥有较高智商的人适应能力更强,病症会较轻。**>智力也是抵抗病理的保护性因素!那什么,是谁在全书一开头就写了:>资优者的智商是在质量上和常人不同而不是数量上,所以,他们并不都是智商高。以及:>这些传说中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经常饱受心理的折磨。敏感多疑,和社会格格不入,经常有自杀的念头……这些不是抑郁症的表现?难道作者你写完了,没有感受到前后矛盾?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在不断展现已有的图景,只有过去和今天,没有描绘明天。不过,这本书也不差,它让我意识到,身边某些人(可能包括我自己)的行为方式是有生物学上的原因的,他们从大脑上就和我们不同。不过,人类基数这么庞大,有成千上万中特性,某些特性集中体现在某一群人中,倘若为这每一种特性都命名定义的话,那应该有数不清的种群吧。可是这所有的一切,说到底都是: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这两步真的好难呀,我们这些非资优者过得也不容易啊。哦,斑马(zebre)在法语里指“奇怪的人”,这本书用它指代“资优者”,我把它送给作者。附赠几行“金句”:>为了不过度痛苦,平凡的人生或许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我们可以调整人格的结构,但是想要抹去人格的组织方式则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有一句民间谚语说得好:“将天性赶走,它会飞奔回来。”>把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用来工作是一种抵抗忧虑的方法。然而,这是有风险的。当我们停止工作时,焦虑又会突然重新出现。

资优不是更加聪明,只是大脑运行方式与他人不同

资优者是变色龙。他会不断改变自己:他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行动,从而适应环境的各种约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资优者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敏感性来决定自己适应社会的方式。这并不是说资优者就是无所不能的!问题就在于——大脑运行方式,无论是智力的还是情感,都让他们具有非常典型的超级成熟性。超级成熟性需要被理解为用典型的敏锐性分析某一情境的所有因素并与之适应 (或者与该情境抗争) 的独一无二的能力。超前的节奏,极强的感知力,非凡的大脑运行,这些让身边越来越多的“聪明”人感觉到并不幸福,只是,他们还有为创造力服务的敏感性,为他人服务的移情能力,为活着的感觉服务的情绪……这本书帮他们保存这份天真、创造力、好奇心吧。

我一定是太笨了

我一定是太笨了,不是因为我很幸福——好吧,我的确感觉自己挺幸福的——而是因为我完全读不懂这本书。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如此,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让人费解,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通篇读起来却一直感觉不知所云。我想我一定不是资优者,这个词大概是生造出来的,从头到尾,我都在思考,这个“资优者”和我们平时说的神童是不是一类人,因为我们早就听说过一些神童成年之后生活得并没什么特殊甚至有的不快乐、有的很失败,而读完书我也没有答案,因为我不知道这里所指的占比极少的资优者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甚至考虑我会不会是资优者?因为书中有一章提到有些成年人很晚才知道自己是资优者,以此解决了很多困扰多年的问题。后来我还是否定了,我大抵也就是个普通人平凡人,那些资优者才有的问题我真的没有,因为那些说起来资优者一定一定怎样确凿的想法我没有。不过我的质疑依然很强,想要问的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是在质疑资优者的不幸,我是在问资优者的不幸和其资优本身存在必然联系吗?很多情况的描述在我看来是人格或性格或心理上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普通人当中并非完全不见,所以这会是资优者因为资优而带来的结果么?还是说,只是恰好去求治的这些病患是资优者,而其本身的症状是临床心理的症状?我想作者不敢对此说一定是或否吧,科学的结论需要科学的证明才行。至于这些资优者的问题,我并非觉得资优者已经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其必然附带有问题,不必矫情;也不觉得资优者因为会有这些问题而对其抱有同情。还是那句话,人格和心理问题在某些人身上是客观存在的,有病看病,希望更多人幸福健康。

越聪明,也能越幸福

文|秦好俗话说,傻人有傻福。低智商者,似乎比资优者更能得到上天的眷顾,也更加幸福。读完《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一书,我想说的是,太聪明,极有可能会非常幸福。作者让娜作为一名高智商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她对于资优人群的理解和研究,目的在于帮助资优成年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获得幸福。资优者,即高潜力者(HP)或高智商者(HQI),让娜将其比作“奇怪的斑马”,他们每个人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像斑马身上的条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资优者之所以有着发达、强大的智力,在于他的大脑运行方式与其他人不同。因为资优者一直在进行着头脑风暴,他们的大脑永远处于过度亢奋状态,不间断地运行着。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或他人是一名资优者呢?作为资优者,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过分敏感性,持续的情绪干扰,强烈的感觉接受性,超强的移情能力,强烈的感官感知力,超常的联觉能力(若干感官同时参与),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判定。也可以通过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师,做心理检查来确认是否是资优者。心理检查是一整套心理测试方法,包括智力评估和人格分析两部分。如果是资优者,就会得出总智商分数超过130的诊断结果。如果所有的指数都超过130,则表明具有超高智力。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往往拥有高智商的人,并不快乐,生活得并不如意。他们总是被别人视为“与众不同”的怪人,被冷落疏远,饱受不被理解带来的心理折磨。渐渐地,他们就会迷失自我,消极悲观,希望也能像其他人一样,做个“正常人”。值得一提的是,资优夫妻组合,幸福到老还是走向分离?虽然这取决于双方的人格、各自的经历和过去,但是临床研究证明,很多资优夫妻,他们的性格特点互相叠合或互补。所以,资优夫妻关系坚实稳固,夫妻二人拧成一股绳,一起迎接外部世界的挑战。让娜引用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观点:“幸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百分百地发掘自己的能力。”作为一名资优者,怎样做才能远离痛苦,幸福快乐呢?对于儿童而言,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接纳、关爱、鼓励和赏识,更好地陪伴孩子,牵起孩子的手走向欢乐的人生之路。对于成年人来说,需要放下思想包袱,振作起来,正确认识自我,驯服自己强大的智力,使之变成欢乐的善意智力,调整自己的人生,重新找到快乐的方法,让生命绽放奇光异彩。如果你是身上带有独特“条纹”的资优者,那么你就要学会发掘隐藏在自己身上数不清的秘密宝藏!它们可是通往幸福的密码。PS: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不要被资优误导!

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定义为“资优”!看起来是帮助那些“资优”者来解决问题,接着看下去你会发现,文中所涉及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并对出现的困惑手足无措。书里面告诉你,对于这样的困惑,你该怎么办?怎么面对自己?怎么为自己重新塑造人格?怎么才确定自己是不是资优的情况下来过好一生。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面对自己认可自己是解决内心矛盾最重要的方法。性格无所谓好坏,只是你没有找到适合你性格发展的环境而已!

做自己头脑的主人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一书出自心理医生之笔。起先我以为这本书又是一本“不让雾霾进到心里”的谆谆劝告的书。但我在翻开它之后,却发现事实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资优者”是书中提出的全新概念,其定义非常精准。一般来说,资优者拥有比旁人更为灵敏的感官,视觉上观察能力更强,听觉敏锐,能靠嗅觉分辨人和地方,就连味觉和触觉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运用。在资优者的世界里,事物和人给他们的印象是完整而立体的,这就造成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普通人的思维属于线性思维,他们就在一条线的附近考虑,其所发表的言论就算深度不够,也八九不离十。而资优者因为其神经元反应速度比旁人快很多,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扩散成为网状思维。局限于凡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根本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思绪纷乱,真的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于是资优者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往往答非所问,只因为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线,交流上的障碍使得他们与旁人渐行渐远。比旁人更加敏锐的感官注定了他们的脆弱,与身边人格格不入的现状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他们开始抑郁,开始消极,甚至燥狂,逐渐成为难以相处的人。按照智商测试的规则,智商高于一个阀值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资优者,其意义接近于传统意义里的聪明人。资优绝不仅仅是一种先天条件的优势,更是无形的枷锁。如果公认的资优者没有达到成功,那么他不仅会遭到社会的议论,他更会对自身的条件产生质疑。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这个人放弃天赋而故意平庸,甚至形成危险的反智理论,遗害终身。作者提到了不应该把资优者和成功者强行绑架在一起,却并没有深挖这种思维定势的根源。事实上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资优者便应当成功,否则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分。但事实上,社会的构造有如金字塔,绝大多数的资优者仍然只活跃在塔底,甚至被压在塔下。我们之所以会把资优者和成功者混为一谈,是因为资优者中的少部分精英确实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表达力和执行力——不仅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出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还能将它们转化成实体,于是我们的生活里有了微软,有了苹果,有了华为。但是并非每一个资优者都善于表达,他们身上只有沉重的压力——我是资优者,为什么泯然众人?于是他们畏首畏尾,与真正的精英渐行渐远,甚至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从而成为社会的异类。还好这本书提供了操作性比较强的心理矫正方式。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究竟在哪里,然后再适当的加以利用。驯服自己强大的智力,而不是被大脑中的思维风暴所迷失。假如你想如乔布斯般引领世界潮流,不妨先从彻底统治自己的头脑开始。

资优,是一种在世的方式,会让自己的人格五彩缤纷。

(节选)这是一种奇怪的关系。极端的思想和极端的痛苦难道打开的是同样的视野?难道痛苦最终意味着思考?——莫里斯•布朗肖 人们搞错的:智力和成就。人们混淆的:能力和成功。人们重叠的:潜力和智力效率。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数量上比较高且适应环境要求的智力(高于标准的智力) ,和质量上有区别且其运行模式可能导致痛苦和失败的智力,即资优者的智力 (聪明方式与他人不同) 。人们忘记的:理解、分析、记忆迅速不等于与生俱来的知识。人们低估其重要性的:高智力与极端敏感和极端情感接受性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掩盖的:高智商和过分敏感都会让人变得更加脆弱。人们忽视的:能够非常清晰地感知物质世界和人际关系的所有成分会产生一种持续的情感反应性,而这将导致一种扩散性的焦虑。人们一想到智力,就会有很多充满矛盾的表征。人们首先会关注其意思:聪明是什么?继而关注其结果:聪明意味着什么?最后关注其期待:我该如何利用聪明?如果我做不到,是否要质疑这一聪明的前提?人们可以看到关于智力及其效应的想法、信念、幻想、矛盾和担心非常强烈。奥萝尔 ( Aurore ) 跟我解释道:“聪明当然是好事,但是聪明总是伴随着一些小麻烦。我希望我只是聪明,而没有那些小麻烦,因为聪明的确有用!而那些小麻烦,却很难处理。 ”要记住的◢ 资优,首先是一种聪明的方式,一种非典型的智力运行方式,以及认知资源的激活,这些人认知资源的脑部基质异于他人,其组织方式也表现出一些特质。◢ 资优,并不意味着在数量上更加聪明,而是拥有质量上与众不同的智商。这绝对不是一回事!◢ 资优将高层次的智力资源,超出标准的智力,强大的理解、分析和记忆能力,以及敏感性、易感性、情感接受性、五种感官能力和广度及强度占据思维区域的洞察力联系在一起。这两大方面总是相互交错的。◢ 资优,是一种在世的方式,会让自己的人格五彩缤纷。◢ 资优,意味着情绪总是在嘴边,而思维一直处于无限的边界。

资优者的苦恼

什么样的人会因为太聪明而不幸福?法国临床心理学家让娜•西奥在《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中将这样的一群人定义为“资优者”。作为高智商研究方面公认的顶级专家,她曾在巴黎和马赛的数家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并创建了法国最早的诊断、援助校园学习障碍的诊疗中心,其代表作《高智商儿童》更是获得了广泛认可。这本《太聪明所以不幸福?》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当然“资优者”并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高智商,但同属于高智商人群之一的“资优者”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又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机遇呢?面对这些琐碎的问题表层,继而深入到一个最根本的位置——什么才是资优者?让娜•西奥给出的答案是:“资优是一种在世的方式,是一种理解、思考、论证、感觉的方式,其运行方式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就是资优者思维方式与普通人不一样,极高的智商(韦氏智力测验超过130)作为其本质特征,导致他们拥有着超越常人的质疑能力,并始终在思考,而这也致使他们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理解普通人眼中的世界,一些在普通人思维中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得到的答案,资优者也许只是一秒钟的“条件反射”——他们天生就知道答案,一切来得太快甚至于无法回答为什么,而“没有过程的答案”只会让普通人感到恼火。交流上产生相应的偏差,资优者就像闯入了外邦人的领地终会被驱逐一样,嫉妒、羡慕、排斥在常人的目光里飘过,资优者不得不退守心灵的围谷,孤独又小心地缄默着、存在着。而这种沉默的姿态却让资优者更加容易受伤,因为他们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极具敏感性,主要表现在持续的情绪干扰、强烈的感觉接受性、过度发达的五种感官能力等方面,这不由让人想起《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他那纤细又敏感的触感,对于爱的极度渴望与占有,蛋糕在口中缓慢融化稀释的味道,生活中最微小的部分,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极致的绽放,而人们仿佛迷失在一个微观世界里进退维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正是一名“资优者”脑海中的世界,他们无法放过任何细节,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不得不在第一时间内就发现问题,而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疯狂的大脑就会自动产生联想,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样拥有“思考的开关”,灵活自如。高智商、超敏感一方面让资优者与众不同、胜人一筹,另一方面却也让资优者痛苦不堪。很多资优者都希望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平凡一点,笨一点,因为愚蠢会使他们满足,满足带来幸福感。在让娜•西奥的描述里,人们能够感受到资优者比起智者、精英,他们更像生活的哲学家,他们目光深远又成熟,看透一切,又质问一切。而他们的人生之所以不同,他们之所以苦恼,在于欲望,在于选择,在于命运,在于发现自己。最后,需要告诫读这本书每一个人,心理学中的“映射反应”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在这本书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资优者”,是生活中潜在的超能异类。但是异类并不代表“资优”,很多症状相似,却只是症状。即使你是资优者,也并不代表在未来你就一定优秀、才能超群,反之亦然。每个人的成长都其轨迹。所以,好好享受生活,收获幸福吧。

一本深入了解资优者的书

作为一名非资优者,实在不明白自己看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可,内心小宇宙爆发出了一个声音,说:“那你又不是厨师,没事还看做菜的书呢”。对于这样的联想,我也只能呵呵了。好吧,那就换个思路,万一有机会嫁给一位资优者,而因为错过这本书,本来可以深入了解走进他的世界,却因此错过了怎么办。这样有可能会被认为想太多,那我还可以弱弱的说句,万一自己生了个资优者,我总得提前有点准备吧,憧憬还是要有的,万一生出来了怎么办。对于这样的脑洞,我向来只会说一句——我服!所以,这些理由,这些信念支撑我看完了这本书。首先,我们得先来理解一个词——资优者。显然,资优者不能直接等同于高智商者。那到底哪一类型的人才能叫作资优者呢?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理解,如超出标准的智商(总智商分数超过130,则可考虑诊断为资优者),强大的理解、分析和记忆能力,以及敏感性、易感性、情感接受性、五种感官能力和广度及强度占据思维区域的洞察能力。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资优者,有很多维度可作为考量,通过心理检查来确定是否是资优者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测试方法,它主要分为智力评估和人格分析两部分。这些在外行人看来有些复杂了,但他们是否快乐,我们基本可以从他们日常的神情和面容直接判断。无论是报刊杂志上的报道,还是新闻媒体的播报,亦或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亲眼所见的资优者,他们多是不快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们通常所想并不被多数人所理解(其实真不是我们不想理解,是理解不了啊);他们总是显得很孤僻,没有太多的朋友,独来独往(可参照万千女孩子们疯狂想嫁的江直树);当老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以确保所有人都掌握了所学知识,他们会觉得这段时间很无聊无意义……。而这本《太聪明所以不幸福?》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如何交朋友,如何被爱……这些都是资优者一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平常人又何尝不是呢?当然,看到后面我是拒绝的。按照人格中的常量,我们首先被自己大脑运行方式相同的人所吸引,继而依恋此人。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可以发自内心地相互理解,在对方身上也能感觉到在自己身上可以感觉到的对生活的敏感、对世界的易感性以及一种无声的理解。所以,资优者与资优者会以一种“奇怪的熟悉感”而将彼此联系在一起,这样便降低了我们普通人找到资优者的概率。在这一点上,作者让娜•西奥-法金明确的指出,“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遇到很多资优夫妻,他们的性格特点互相叠合或互补”。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那么资优者+资优者=幸福的夫妻,还是注定要分离呢?其实和普通的夫妻也一样,一切取决于双方的性格、各自的经历和过去,这涉及到很多因素,而不取决于是否是资优者。资优者的人格是脆弱的力量,为了使他们生活幸福愉快,自我得到充分发展,资优者本人,及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为了形成稳定的自我形象需要宽容的环境;重视情感稳定的重要性;真正得到理解;牵着孩子的手……;交朋友:未来生活平衡的王牌;完成学业没有太多的问题,而尽可能地获得满足和成功;为创造力服务的敏感性,为他人服务的移情能力,为活着的感觉服务的情绪。一句话,他们简单而无法回避的需求是:需要理解,需要爱,需要关切,需要赏识。看完这本书后,我对《无处不在的人格》充满了期待。每种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种人生经历都是独特的。既然资优者的人格是这样的,那其他的呢?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幸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百分百地发掘自己的能力。

身为资优者不意味着是一种傲慢的运气,是上苍赐福,是一种特殊的天分,是一种令人羡慕的高智力,而是一种具有多方面智力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特殊人格。其潜力只在以下情况中才能被认为是人格的全部力量,即当且仅当这一潜力被认识、理解和承认。如果资优者接纳这种潜力,就可能构建一种能够让我们满意的生活,并且资优者在这种生活中感觉良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试图做到这一点。如果资优者忽视这种潜力或更糟糕的是否定这种潜力,就有可能错失自己,并且一生都有一种缺失感和不满足感,这将导致不能适应社会或者严重的心理障碍。幸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百分百地发掘自己的能力。——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 )

笨拙的聪明

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自己的认识是矫情的伪装者。我拥有还过得去的家庭条件,从小在学校即是让老师不得不关注的“聪明学生”,又是让人头疼的“破坏纪律者”。我仍然拥有两三岁时部分非常清晰的记忆,从我有意识开始,我就在思考许多问题,其中最让我无法轻松的是父母的关系。从幼儿时期就已经预想父母离婚后的生活,因为当时太小感觉过于痛苦,时刻绷紧的神经让我在5岁时就开始时刻监视着父母,这种感觉让心智无法成长。上初中时发现了父母之间都没有发现的线索,无法保持镇定,无法排解,也无法面对父母任何一方。自己搬出去住,不与人交流,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一落千丈,以至于差点没能上高中。曾经试探性的询问朋友他们遇到这样的家庭状况会如何处理,初中孩子的回答无非就是谁给钱多就跟谁。这个回答让我非常窘迫,一方面觉得自己过分矫情做作,别人都可置身事外,是我自己玻璃心;另一方面置身事外并不能减轻我的任何痛苦,反而为了自己的不负责任而更懊恼。从那时候起我一直在逃离家庭,我不想成为别人口中矫情的人,却同时为自己的作为痛苦。就这样,总能预见未来而提前准备自己的情感反应让我越来越麻木。我并不觉得我拥有童年,而在别人眼中这十分的矫情,玻璃心。这所有的一切让我无法认同自己,在大部分人面前越来越笨拙和窘迫。在我出国的那年,我十分明白自己被送出国的原因,并十分配合的走了。假装不知道他们离婚了,假装他们说什么我都信。有人问过我,你出国是为了什么,我说,为了活着。再一次觉得自己无趣和矫情,从来没有办法直面自己真正的情绪,在这个陷阱里越走越远。20几年过去了,当我坐下来翻开这本书,几乎是流眼泪看完前几章。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原来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如释重负之后便开始怀疑,我真的是资优者吗?越看到后面越不想肯定这种笨拙的聪明,只会给出结果却不擅表达,只能独自体会过高思考频率和过低的身心接受力之间的压力,只能表现出自以为是的矫情和听不进别人意见的自作聪明。这条路只能走下去,独自一人。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它起到作用是一种安慰的救赎。我也相信,每个人基于不同的人格和人生经历,没有一种唯一的或统一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书里说的资优者看待自己更像是一个观众时刻在观察自己,确实,每一次我在回想过往的事情,我总是以第三人称在观看一部有自己的电影。如果我们是观众,我们似乎只能看着,但可喜的是,也是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它提醒了我们,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虽然这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么的不值一提。

我是不是资优者呢?

想必大多数人来读《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本书,是跟了解自己家孩子有原因的。现在的孩子们个个都不简单,家长们要想全面了解他的小脑袋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在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同时,家长们会发现自己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也许会总结出自己身上的某些问题。这本书正是这样的一相书。读《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自问:我是不是资优者?首先要解释一下,这里面的资优生可不是说考试成绩如何突出、天资特别聪明等等类型的校园优特生,这里的资优生是指一群特殊人群,是指“具有异于常人的人格”的一类人,有资优儿童,也有资优成年人。他们被媒体称为“蘑菇人群”,似乎具有超级大脑,却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因为他们智力过人,所以寻找到的苦恼、生活问题、融入他人的问题及成功问题就更多。如果这样解释资优者不够清晰的话,我可以举个例子。脑瘫诗人余秀华却能读到高中毕业,在她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可是她仍然是在农村里做了一名农妇。她的一句话似乎能说明问题:有时候觉得要是不读高中的话,可能就不会这样痛苦。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解释资优者的问题,并不是拿她当典型,她可不是什么资优者。太聪明所有不幸福?看起来是有道理的。有句话说越简单越幸福,而资优者的大脑是很难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它运转速度很快,比正常人快很多,看待事情和问题的反应比正常人快很多,思考更加复杂,于是自身的问题就更加的多。在儿童时期,资优者就像小王子一样,他跑遍全世界,希望结交朋友,便却感觉如此孤独、如此伤心、如此与从众不同。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排斥,他渴望公平,渴望爱,渴望别人的宽容。到了青少年时期,资优青少年容易过度恼火,产生智力抑制和厌学及自我评价障碍,会有抑郁的特殊性。他们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引导,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太聪明,是不容易幸福的!

祝你们幸福,聪明人!

  三联生活书店做了一整套心理学系列的书——“知心書”。其中包括《恰如其分的自尊》、《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无处不在的人格》以及《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一系列书籍均是由法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研究出来的精神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在中国国内,我不知道现在是否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人类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健康。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压力以及人类思维繁杂的日益增加,在我们的身边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障碍人群。他们也许会想要通过正常的心理咨询渠道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也许会压制自己并不希望自己的痛苦被放大被暴露而选择默默承受。但,我仍然希望社会的进步能够和人类的幸福密切相连,我希望每一个有着精神障碍的朋友都能够得到倾诉和治疗。  这本《太聪明所以不幸福》是“知心書”系列的目前的最后一本,书中主要讲述的是目前在国际上比较受关注的一种人群——“资优者”。也可以说是“斑马人群”。  一开始,我对这类人员非常的陌生,事实上目前我对这些人群的了解也仅限于书本,在生活中并未接触过。书中有很多针对“资优者”的解释。资优者的智力是发达的,强大的;资优者的情绪是过分敏感的持续干扰的移情能力(这里的移情能力指洞察别人情绪的能力)强大五种感官能力发达的人群。书中说:资优者不是比其他人更加聪明的人,只是他的大脑运行方式不同。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两种:线性思维和树状思维。其中人类的左脑和线性思维是相互影响的,而右脑和树状思维(网状思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的大脑运作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指令着人类拥有不同的能力。资优者的右脑是异常的发达,对,不是一般的发达,是异常的。这样的异常已经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伤害。比如:他们无法进入程序,总是要求更具体的表述;他们无法解读暗含之一,总是不能理解词的意思;他们感觉过敏,他们情绪泛滥,他们总是联觉。  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资优者”该多么幸福啊,因为他们是异于常人的高智商者,这总能让我想起生活大爆炸里的几个天才。其实不然,这些传说中的人却过着痛苦的生活。由于他们的异常,他们不被理解,他们害怕,有负罪感,不满足感,他们急躁,他们孤独,他们与世界不同步骤,他们不知如何融入和改变,不知如何获得理解和幸福。  这本书中说到的“资优者”包括“儿童资优者”和“成年资优者”。  他们是相互关联的,却又有着不同的困扰。  从儿童到成年,最困难重重的就是构建自我的过程。  “儿童资优者”在他们婴幼儿的时期也就是最初的构建自我阶段,他们是早熟的,他们是具有探索精神的儿童,他们不是在看这个世界,而是在用自己的目光看透这个世界。他们让父母感到害怕。他们很早开始说话较早开始阅读,接踵而来的各种较早问题会让他们慢慢的陷入一种无法平衡的状态,导致长大后的难以和他人接触,不理解各种暗含之一,过度的情绪等等。青少年的他们害怕爱情,青春期差距,情绪负荷过重。尤其是他们更容易进入空的抑郁,智力抑制和厌学。  所以作者面对的资优患者,有幼儿,青少年,成年,等等各年龄段的人。这真是一个恐怖的事件。书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开始庆幸了,庆幸自己不是资优者,庆幸自己没有高智商。好吧,没有做过任何智商测试的我,也希望我的成绩不是在正常值以下。同时我也开始对真正的”资优者'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同情,我想如果这时候我的身边有这样的聪明人,我一定会想要尽自己的所能让他知道我并不排斥他,我会试图理解他,帮助他,希望他能够幸福。  书中有一个章节十分有意思,那就是教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为资优者?书中给出很多的测试依据,但遗憾的是没有测试内容,需要我们去网上自己搜索。其中包括:韦氏成人智力测试(WAIS).针对成人智力量表的测试,这个是最好的选择。并且书中给出智力测试分数分布图。测试完之后,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智商处于何种区间。是弱智还是智高,你自己测着看吧。当然单单是这样的一个测试只能说明你的智商高低不能说明你是否是资优者,真正的资优者确诊还需要很多的诊断检查和筛选。这时就最好出动专业的临床医生鉴定了。所以,对于国内较少接触资优者的心理医生来说找他们鉴定也不一定准确可靠,所以我们可以先测个智商玩一玩,待真的有机会遇见大师了,或者真的觉得自己有各种各样书中所提到的困扰了,再请专业鉴定也不迟。智力测试分数分布图  这本书的作者提到的很多他的资优者都有障碍,无法获得正常的生活以及幸福。所以,作者在书中的后几节提到,资优者一切顺利或者幸福的方法。  ——无法避开的挑战:认识自我。  资优者需要理解,需要爱,需要关切,需要赏识。这是给他们脆弱人格带来力量的需求,也是他们未来的保证。  ——成年资优者想要让自己生活幸福,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大脑弹性。  尽管人生沉浮,心理韧性是我们身上的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在生活的艰难困苦时调节自己,锻造出更加坚定的人格。大脑弹性证明,我们可以在任何年纪学习一切,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重新学习幸福。我们不是大脑的受害者,我们可以重新掌握控制权。  ——如果大写的幸福不存在?追求微小幸福的艺术。  当我们不能环游世界,当我们不能被很多人认可,当我们不能拥有梦想中的房子......我们可以抓住生活中的微小幸福的事,我们可以拥有简单的转瞬即逝的满足感,我们可以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幸福的小事。  ——智力以及记忆力:回忆起美好事物......  储存,放大美好事物,相信我,拥有高智力的你一定也具有高超的记忆力。  ——作为能力的移情  书中的移情是能够感觉到别人情绪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有时候让人痛苦,但却通向很多大的、美好的可能性。这样的能力也只有资优者具备,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运用好移情能力,你就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还怕不能获得理解和尊重吗?还怕不能获得幸福吗?  当一切行不通的时候,也不要害怕!资优者可以为了成长而自我保护,为了生活而自我防御。  最后,剑桥大学宣布了一项研究:聪明的人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较小。  智力也是抵抗病理的的保护性因素!  虽然是为了鼓舞士气,但是我仍然要说:  祝你们幸福,聪明人!  PS:原创书评,转载联系授权并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