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书评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ISBN:9787805276694
作者:孔子
页数:221页

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

孔子的教训很对,但人们会问: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为甚么我们要成为讲道德和生活平衡的人?有许多圣人都说我们要有道德,要保持中正平衡,这是为了甚么呢?这个平衡为的是达到最后的升进。除非你们得到升进,否则没有任何事物可满足你们。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那根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了甚么活在世上?是不是生下来,然后死去,这样而已?又或者去挣扎,去担忧,过着一种痛苦的生活。   ......   通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不能活在绝对的世界,因此我们有很多问题。一个人认为这样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个人则认为那样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们都得不到满足,他们还要去找那绝对的真理。在我们被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经已有一种机制,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老子当时很难公开说出这奥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扬子江。   现在适当的时机来临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我称之为开花结果的时代。在许多古代经典上都曾经预言过,会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来临。对我来说这是很明显的,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真理追求者。他们也许还不知道要追求些甚么。当一个人感到内在那种不安时,便开始去追寻,而且会发生许多机缘巧合的事情,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      ——著名的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北京公开讲座 1995年9月13日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国对民有信,民方对国尽忠。国失信于民,民定弃国而去。国与民在太多资源的占有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和透明。国若不以民利为利,行失信于民之举,则民除绝于国外,安有其它选乎。故:民与国的对立,是弱者对强者的悲怆抗争。宁死,亦不愿久居失信之国。信,是一种决然而趋的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许下了诺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因为立下了盟约。古代中国士人讲究“一诺千金”,其实是在捍卫自身的信。那是一种甚至可以凌于生命之上的价值。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尽随人意。思与行,总会有偏差。所以,不要轻易许诺,一经许诺,便要掷地有声,践行以成。对于那些信口承诺、信誓旦旦之徒,且一笑罢了。在这清冷的世界,把期望降至最低,践行方能持久。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也有的人,宽以待己,严于律人。这两种论断,都有上下其手之蕴意。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孔子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老夫子:有没有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孔子回答说:“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别强求别人做。”这句话,没有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也没有把别人抬得很高。而是很平等的将二者平等处之。既公允又真诚。孔子为鲁臣、游列国十数载、退而著述。穷毕生之力探索为人之道,一直以自己的行动为弟子表率。想起孔子居卫见南子的那段轶事,孔子急于向弟子子路申辩。世人很多都笑孔子的迂腐,更有人猜测孔子的虚伪。我却独独要赞扬他的自辩。孔子是在迫切证明自身的清白。这个清白,是孔子要求弟子对行为的足戒,所以自己也要足戒。不让别人做的事,自己也不做。生活中,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没有必要去将这种行为无止境的神圣化。我们不是在神国生活。我们的行为,其实是在构成一种信的契约,和对未知的保障。等待我们陷于陌路之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想让别人做的事,自己也要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别人做。不让别人做的事,自己也不要做。想让别人做的事,自己也要去做。这无关乎善良,也无关乎神圣,更超越了个体的爱憎。这是一种契约理念,一种我们已经丢失了很久的信仰。

解读几句论语

今日又酒多,忽然想起上次酒多时,朋友吴法官女士的微信转了一篇论语解读,我因酒后妄言它是儿童读物,竟敢约定与她重新解读,好吧今宵读论语,挑几句写写。嘻哉,书非借不能读,笔记非逼不能写。“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首先,什么是君子和小人,绝不是好人和坏人之意。论语是治国之道,君子一词是其核心价值观,它推崇精英治国,以论语教人修行君子,方可为官治国。除君子之外的普通百姓则为小人,并无褒贬之义,只为区分。什么是周和比?周,甲骨文中,是个“田”字,然后在4个格里分别有一个点,意为田地种植了庄稼。后被小篆改为从用从口的写法(中国汉字由甲骨文的象形全面提升为小篆的会意),周引申为周到没有疏漏,其实还是从“4块地里都种满了”那儿来的。比,甲骨文中,是两个一样的人。(从、比、北3个字都是两个人,区别在于:北是两个人背靠背,从和比都是两个同方向的人,而比的两个人手是举起来的)君子治国做事对人接物,周到没有疏漏,但却不趋同,理想中,在良好的政治制度下,每个人都有周全的主张,但他们同时却又都能保持人格独立,“周而不比”,正所谓“百花齐放才是春”。而普通老百姓,“比而不周”,他们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会步调一致团结在一起,会列队会举手,但他们做起事来却不能周全,无益于治国。这句话并不是在褒谁贬谁,而是论述在治国上,必须用君子而不能小人。必须有不同的政见而不能是一言堂。呵呵,有点像说民主与集权,但并不是,好好体会吧,我也表达不清。“学而优则仕”从科举到现在,“学”的功利目的就是能平步青云为仕,其准入门槛就是成绩“优”。而让人呵呵可笑是,优的本意是戏子,此话就变成“学成了戏子就可以当官了”,嘿嘿。现代汉语的很多很多字词都变了意味,小日本狂言“崖山之后无中华”,自诩传承了中原文化,倒也有不少佐证的地方,比如优字人家还在用本意,AV女优嘛,哈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是学,是修身修行,谁学,君子之学,为什么学,治国之道也。什么是习,甲骨文中习是羽字下面一个日,象形为鸟儿在天空飞,意为练习和实践。学而时习之,意为君子修行治国之道,而且能够得施展的机会,学而习,理论得以与实践相结合,个人得以与国家相结合。修身已成,抱负已成,何止说乎?岂非快哉!时,更需说一说,是经常的意思吗?还TM说学习得要经常复习复习,草泥马,你这样解释坑孩子们,咋不去死!时,四时、四方,时间和空间,可作“适”,当下也。学和习,修身和实践都需要的一个当下,环境、时局、机遇、等等,既是学和习得以施展的平台,又是约束限制的条件。就像天空是鸟儿的“时”。生不逢时的时,能够逢时而学而习,才能悦啊。什么是朋?两块肉,两块一样的肉,两个一样的身体,俩个相似的人,平等的结伙人,志趣相投的人。个人觉得是带着些贬义色彩的一个字。有,不是有没有的有,否则就直接写成“朋自远方来”了。有,也许是通“优”,也许是通“友”,意思是这个朋是君子之朋,而不是酒肉之朋、小人之朋。治国之道,志在天下,天下同修君子之道的人都是有共同抱负的“有朋”,在古时的交通和沟通条件下,天下君子知己难求,若能在“学而时习之”的时候,“有朋自远方来”得以与知己交流沟通,不亦乐乎?岂非快哉!知,智也,人,天下百姓,愠,从心从昷,心热、心燥,郁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和谐”的意思。此句承接前面两句,个人得以修行和施展了、然后有朋自远方来了,不是这样就可以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天下同道聚在一起是有责任所在的,要做什么呢?人不知而不愠,人不智而使之不愠,那些不具备修行君子之道智慧的大众百姓,要让他们得以和谐生活,政通人和,这才算是真正践行君子之道啊。==============================哇,写这么多了,11点半了,困了,格叽格叽格叽格叽,就到这里啦,休息,休息一会!

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人的声音是何等的微弱。在时光的长河里,一个人的身影是何等的渺小。经历荣辱,或有得失,急于彰显,或欲申辩。静心想来,似乎无所值。天体运转,四时交替,百物生死。每个人值得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成就一段较为清晰的轨迹。倘若这段轨迹幸为他人前行于指引,则不枉人生一世。除此践行之外,还有什么需要说的呢?必经荣枯,又何必喜哀于色。存在于当下,奔腾于未来。即脚踏大地获取生机,又翱翔天空追寻理想。“神于天,圣于地”。凝聚内心传导出来的浩然之气。在现实中践行理想,拱卫神圣的信仰。即使或有得失,亦有所值。既如此,予欲无言,天何言哉。

学而时习之

凡欲活而为人复知汉字者,皆宜细读孔仲尼之言,必能自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孔仲尼,知活也,尤知活人也。此余所以折服于其言而乐时习之也。


 论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