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书评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102062372
作者:丁午
页数:352页

愛與淚

我是在图书馆的架子上发现这本绘本的。在众多的书籍中,他的名字牢牢地抓住我的心,而且就是一翻页,我就决定这就是我要看的下一本书。爸爸给我们的印象往往都是严肃的,矜持的,寡言的。即使是爱,也不会挂在嘴上。但是丁午这个爸爸用他最热切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女儿的思念和爱。这些信有幸能够出版让大家看到,真是苍天可鉴。真正动人的是在1969-1972年这个时代,父亲下放而不能陪伴正在快速成长的亲爱的女儿。这不仅是对一个父亲一个女儿的伤害,更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深深伤害。而父亲与女儿的纽带就维系在这一封封家书之中。生活在这个通讯极其便利的时代里,我们是不会体会父亲和女儿在期盼着对方的信件的心情的。丁午先生的插画帮助他幼小的女儿懂得爸爸的思念和叮嘱,让她了解爸爸平时的生活。但他又是把日常繁重的劳动说的轻描淡写,把生活的乐趣说的绘声绘色。每到爸爸生病的时候,他也总是叮嘱女儿要帮助别人,鼓励女儿勇敢,努力学习,改正她的错别字。有人说杰作往往在苦难中诞生。如果丁午先生没有跟女儿分离,可能没有这60封家书,他作为父亲的爱会全部给女儿却不会为外人知了。苦难中的坚定,乐观比苦难本身更加激励人,更加带给人感动。信中的描写除了劳动,就是田间寻找各种吃的,而且信中父亲的形象大多都是笑的,健壮的,即使是生病,但马上也会好起来。只有在想念女儿小艾,描写他们的回忆的时候,爸爸的眼里才会掉下泪来。每每看起都会令人泪目。小艾,亲爱的: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每封信都以这句开头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爱的表达。也许当年去火车站给父亲送行时,我就应该得到这个教训:我的眼泪并没有留住父亲。去年父亲病重时,我们的泪水还是没有能把他留住。如今,已经不再需要给他写信了,但我仍旧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他。 ——小艾

温暖

这本书,其实不算是书,是画家丁午在文革河南干校劳动时给8岁女儿写的信的合集,朴实的文字配上形象的简笔画,不仅仅让读者了解了知青下乡的生活,更多是感受到爸爸对女儿的爱,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父爱……全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文字潦草,读的时候经常要翻到后面去看打印版确认文字,但是有满满的温暖。而且这本书简单易懂,不会像经典名著那样消耗脑细胞(多数名著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会让人读得特累),很适合做床头读物。

爸妈,我也特别特别地想你们

还有13天,我就要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北京了。回首这四年,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惊讶于自己无声无息地就长大了四岁,比过去胖了些,头发终于可以扎成马尾,胆子也比以前大了点。下午接到妈的电话,向我汇报她终于收到了我寄的明信片,高兴得像个孩子。这四年来,我爱上了安安静静过自己的小日子,给发小写信,给朋友寄明信片。前些天整理信件的时候,也被厚厚一沓书信感动了。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友情呀。可是,我往往把带着时间厚重感的邮递留给朋友;赠与父母双亲的,不过是一天至少三通的毫无温度的电话,还有无止境的微信。按照朋友们的说法,我的爸妈这辈子好像黏上我了,一刻也离不开我。就好似丁午在信里的比喻一样,像浆糊一样粘在一起。我搞不懂这是好还是坏:我默默抱怨过不能甩开了膀子在北京闯一闯,因为爸妈远在西北,身为独女的我狠不下心来。我暗自愁苦过不能像朋友们一样独立,连每天吃了什么都要向家里汇报。我羡慕我的朋友们可以像个成年人一样说走就走,根本不用期待父母批准,而他们也嫉妒我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以及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一切真像个围城,我在这座静止的城池里生长了整整四年。可是,就在今天,看着丁午在信里一遍遍抒发“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时,还有那迫切的“你怎么不给我写信”的央求时,我的心一下子软了,那只爬在我心里四年的虫子,终于掉下来了。我翻着短信和微信信息,放眼望去全是父母的日常问候:月,今天忙吗;月,该吃饭了;月,今天吃了什么;月,你怎么不说话呀;月,说会儿话吧……我烦啊,我讨厌这种亲密得让人窒息的亲子关系,我渴望一丝空间,哪怕只有一丝,让我透透气。只不过,我好像从来都不是主动发出关切的那一个,似乎也从来没有认真回复过爸妈毫无花样的询问。他们一定很难受,那一句句短短的“月,今天忙吗”不就是丁午的“爸爸特别特别想你”呀!那接二连三的问候轰炸不就是丁午的“你怎么还不给我写信”呀!!此时此刻,我满脑子都是两位中年人用着并不熟悉的社交APP一遍遍发送问候的画面。他们一定会等,天真地等待我的回复,就像小时候的我趴在门栏上等待下班回家的他们一样。没有我的消息,他们一定很失望,很难过。小艾之于丁午,那是艰苦岁月里的精神支柱。我的父母之于我,那一定是一辈子的甜蜜的羁绊。其实爸妈,此时此刻我也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你们啊。

将来也给孩子留下点什么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给我的感觉是题目很好玩,但说实话,并没有想读的冲动。第二次相遇,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也就是出版方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汪家明。听说他要到百道网论坛讲述关于编辑的巧与笨,其中介绍他的时候,《小艾》这本书便“正式”进入我的视野。当时很想听听王社长的宝贵经验,但是由于讲座设在工作日,没有办法参加,所以只能继续关注相关报道。果然,几天后,便在网上看到了汪社长演讲内容。整个演讲内容,可以说是围绕《小艾》的成功展开的,当然对其“来龙去脉”和盘托出。读完汪社长的演讲文章,除了细致入微的分享经验让我欣喜外,也让我燃起了对这本书浓厚的阅读兴趣。首先,因为编辑的成功。这部作品是著名漫画家丁午先生的遗作,作品主要是文革时期,在农村改造时(1969-1972),给女儿蹇艾(书中的小艾)写的信件。由于女儿还小,于是每封信上都有丁午先生的绘画作品。这些信件在交到汪社长之初,只是丁午先生年写给女儿一些散落的信件,如何将这么宝贵的遗作以最好的形式呈现出来,汪社长最终想到了将其以时间为章节,即按年份将书分成了四个部分。为了增加可读性,除了第一章,从第二章开始,每个在章节开篇之处设有一篇文章,比如女儿蹇艾、文革老友沈培金对丁午的“回应”。相信也有很多读者也想听听女儿有怎样的感受,因此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加了书的可读性,同时还丰富了图书的层次感。其次,因为内容的感动。可能为人父母,能够体会到一个小生命的降临会意味着什么,但对于一个没有孩子的旁观者来说,无法体会到这种爱到底有多深刻。尤其是在丁午先生被下放期间,活生生将这对父女分开,那种想念可能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或者是爱的深刻,或许是被迫的分离,每一封信中对女儿的思念都像是潮水一样,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疑惑,这种思念为什么会如此强烈?最后,因为绘画的风趣。当然,有趣的绘画来自于有趣的生活。对于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下放的生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在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乐观豁达地笔触里,充满了浓郁的乡间生活气息,这也让身在城市生活中的女儿,对此非常向往。除此,信中也不忘对女儿成长中的教育,比如作者在劳动期间,不小心受伤,很多叔叔阿姨来看望作者,这个爸爸在信中便告诉女儿,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别人;在信中,丁午先生多次问到婆婆(小艾的姥姥)好,这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对长辈的尊敬;在信中,多次问到女儿的学习成绩,等等。我在想,将来,我要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些什么?

致“开心而苦涩的笑容”

一 遮蔽与获得几年前听羊青老师讲《十诫》,说作者在电影中的表达是有遮蔽的。再问遮蔽的是什么,便不讲了。耗费不少时日,近来在阅读电影和文字中渐渐有了一些体会。有的作品,是作者自己不由地回避自己,有的则是刻意地欲盈则亏,还有各种。千姿百态的遮蔽仿佛显示了各样人格,看懂一个电影的遮蔽,也才能找到读通它的切入点。读这本书,又刺激了我对遮蔽的思考。或许有些被遮蔽了东西本就是需要遮蔽的,不必去讲清也难以讲清。我获得撼动,通过张张信纸,也通过它们背后,我所了解的所有分别、苦难、以及那个存在过而已然过去了的年代。这是最直接、最私密的证据,它仍然充满遮蔽,却是我们获得某种感受的幽径。本书的编辑是作者的挚友,相信他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有不少刺激卖点的发现,但他尊重作者的遮蔽。包括其中撰文的沈培金和作者的儿女,大家没有破坏丁午先生这份私人的创作,他们甚至继续遮蔽,一切只是一个给大家的纪念。它不能承载别的,也不必。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作为读者,我时时感到自己获得了丰富的感触。二 父亲与女儿也经历了几番情感波折,也概阅了几许人世变迁,终于感到自己也算到了知晓几分人事、人情的年纪。好奇退却,初想逃避这些之时已近而立,开始不得不面对成人的责任和选择。作为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在不断发生着微妙变化。父亲总嘱我尽早成家,我多有责怨。为什么要催促我呢?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这本书多少影响了我。让我想起人生几个时刻,父亲在我身边默默支持的细小情境,刚负笈离乡时受不了南方的气候,他给我写信,其中还有专门为我收集的剪报。祖母离世时,他写给我一段话,而今想来,他是最了解我情感的人。过了以他为天的幼年,和着跟他像情人般依恋的少年,就一下到了膝下尽孝、接过担当的时候。我却人在千里之外,甚至很少挂念起他,顿感羞愧。我突然明白他要的并不多,每个父亲都是那样,他唠叨时,也许只是“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你”!三 童年与童心人离别了童年后往往反而愈发怀念起来,对旧有日子的留恋总带上几分美化的想象和逃避现实的色彩。尤其在这个“童年消逝”的时代,人们“运用”甚至“利用”童年,装载一些其他内容。丁午先生衷情的却不是童年。他所表达的是童心,是成人和孩子都有的童心。这本书的分类是漫画,这是我读过最好的漫画。因为我读到的童心不是意淫,不是揣度,不是装饰的善良,不是回不去的昨日,是简简单单、踏踏实实的继续生活,乐观向前的办法。辅文说丁午先生总是挂着“开心而苦涩的笑容”,翻书时仿若亲见。愿他欣慰。

遥远

书的装帧很喜欢,旧旧的,封皮上都还有纸的纹路。遥远的家中也有这样泛黄的信纸。我记得爸爸也喜欢画画,用钢笔,随随便便几笔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年幼的我满眼惊奇。他还会画水彩,油画,我知道我的爸爸是最厉害的爸爸。印象里爸爸也做过木工。和一个叔叔做了两个大音响,花了好久的时间。有些不同的是,爸爸并不多言语。我们也没有写信过。印象中的他总是安静的做着事情。甚至少了的交流关心让我觉得爸爸是不是不爱我。后来长大其实才明白,我爱他也爱的少。

“小艾”:特殊岁月里的童话和证言(王小妮)

“小艾”:特殊岁月里的童话和证言王小妮遇到年轻人问那个年代究竟是什么样,常感觉实在缺少细节而空洞苍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像被沉在表面凝固的记忆下面,那个因为恐惧而只说假话,因为假话太多而无法还原真相的时代,每一个亲历者的参与使它渐渐恍惚,自我扭曲,真实的留存不太常见。偶然发现了年初出版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是已经去世的漫画家丁午在1969—1972年下放干校期间寄给自己小女儿小艾的配有插画的61封家信。这本可爱的图画书信集完好地保留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很多珍贵细节,它能传奇般地从作者的遗物中搜寻出来,得以在今天成书,又以特殊年代里特有的记录方式和生动的漫画让历史再现,让它成为一本“奇书”。它让小女儿看到了什么《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珍贵,首先得益于1969年时,下放干部丁午的倾述者女儿小艾只是个8岁的孩子。这本可爱的有字有画的书信集让我们看到,是人类本性中对单纯和乐观的热爱,在保护孩子的同时,更护佑着作者的艰难岁月。拿到《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先从头到尾翻看图画,然后再从文字中找寻那个年代特有的细节:1.全能劳动者持续三年多的信件中,这位爸爸在河南的干校里做过几乎所有农活,相信在下放之前,一个生活在北京的漫画家对这些劳动都曾经是陌生的:割麦,架桥,种西红柿,耕地,赶车,养猪,做土坯,杀鹅杀猪杀牛,插秧,砌猪圈,收玉米,扛粮食(170多斤),做饭,修路,做火炉子,挖鱼塘,挖塘泥,种树,做砖,做门窗,盖房子。2 .大自然里的食物索取者三年里,三次写到新年能够吃一次饺子,每次都有郑重的记录。吃,是这些信件中的重要部分,可见当时干校生活的食物匮乏,下面这些“美食”都来自于劳动开会之余在大自然里的意外获得:野鸡蛋,蛇,蛇蛋,兔子,鱼,田螺,青蛙,麻雀。3 .伤病三年中被记录下来的伤病:疟疾一次、捉猪被撞伤头手肩膀、伤手一次,腿一次,腿二次、左手和右手同时伤一次、眼睛一次、另又伤手三次、高烧七天、传染病一次。其中最有趣的是两手都受了伤,用漫画画出自己的狼狈和想象中的女儿帮忙洗脸的欣喜。另一次,受伤后包扎手的布条来自女儿在幼儿园用过的床单,父亲举起伤手时,赫然看见包手的布条上竟然出现了女儿的名字“艾”,意外的惊喜让这位伤了手的父亲得到特有的安慰。4 .符号无论漫画还是文字,每一封信中的父亲都在对小女儿强调自己很快乐,漫画中的父亲几乎全是笑着的,除去很少几处宰杀追赶家畜时。在生病或想念女儿的时候,眼睛里流出眼泪,嘴角仍然笑着。我把它想象成对自己也对孩子的必须保持乐观的暗示,可以抽象为父亲的人生态度。漫画中随处可见那个特殊年代的痕迹:衣服上的补丁摞补丁和没有了脚后跟的毛袜子。画家几次夸张地把自己画成肌肉发达格外健壮的“超人”模样、用铡刀斩苏修的鼻子、想象父女挎枪参军参战、表演“无限风光在险峰”、“夺过鞭子揍敌人”,念快板,唱“东方红”,面对一千多人高唱劳动号子,特别是用整整八个页码详细讲述出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主角杨子荣的经过,这位父亲说自己“爱表演”,有时候到河边洗衣服,一个人唱好久,并想象和女儿同时表演。所有这些时代符号性的细节在时刻提示我们,在那个年代人们一刻都离不开符号,它出于自保的需要,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渗透进了每个人的细胞。5 .叮嘱信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提醒:要勇敢,不要害怕。要帮助别人。要坚强,要学游泳。游泳在这些书信中成了一种握有可控的安全感的象征。所以,当父亲听说女儿能游320米时,忽然弓着身子腾起来,鸟一样要飞的那种快乐。一定是出于对安全感的渴望或担忧,信中留下了在今天看来对一个8岁孩子的突兀的嘱托:“要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做五好战士”、要“写讲用稿”。一个时代是在这些看来琐碎的细节中复活起来。信中可能隐藏着什么以我们对已过去时代的了解,这位被下放干校的父亲在给孩子的信中明显存在着被有意隐去的部分,这些必须隐去的,除了真实的心情之外,一定还有非常具体的事件,这一话题移转到了今天,只能笼统地推测,很难找到真切的细节了。首先是疲倦和累。信中说到,早上四点多起床劳动直到天黑才能休息,可见劳动的高强度,有时候还有宣传任务:“元旦这一天,爸爸和好多叔叔阿姨到公社去宣传毛主席最新指示,爸爸还念快板,一天走了二十多里地。”信中多次提到开会“开到很晚”,“开会”二字,粗看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当年一定链接着无数的内心波动和让人心惊肉跳的后果。开会,同时可以写成:批判、批斗、揭发、检举、清算、定罪等等,在信中,这位父亲没用一幅画一个字描述过,只用“开会”两字略过。有一封信中忽然夹有这样一句:“你告诉婆婆,爸爸现在白天都劳动,晚上才搞运动。”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看另一本书《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其中和《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时间上重合的1969年中有24篇“恳切”的“思想汇报”,也有写在1970、1971年的分别题为《交代我污蔑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罪行》、《交代我在旧文汇报为草木篇翻案的滔天罪行》的两篇文字,可以佐证当年的“开会”和运动的真正气氛。现在的年轻人常爱说看不见未来和活在当下,在《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写作的年代,没人有能力想像未来,所以真正能把握的只有当下,你拥有你这个肉体的全部感受,累,饿,怯懦,恐惧,你最充分地感受着这些的同时,还很知道你完全无力掌控明天,明天已经从感知中消失,如果你非要想象它,只有忧虑和害怕。书中有一封写在1970年8月30日的信,在左下角有三行补充:“爸爸给你写的信都收好,不要给别人看。”只要是真的,就必然是怕人知道的,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思维方式。偶然从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那里得知,写这些书信时的丁午先生正是内心很痛苦的时候,出身和家庭变故都在折磨他,所以,他才急切地需要写这些信,在最无助的时候,自己不谙世事的孩子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支撑和救星。很显然,这是一本快乐有趣的书,一个8岁孩子认知力以外的世界在这本书里是不存在的,万物依照自己的规律运行,鸟在生蛋,树叶在落,雪默默地下,这世界的美好一点没少。一位父亲用一整本可爱的有字有画的信努力地屏蔽掉了不想孩子看到的全部的现实的恶行和谎言,它都被藏在大人的世界里,这本书让我们发现了什么年代都会有美好的童话,而它的珍稀在于它是一本真实的童话。一本书的价值曾经有朋友在整理70年代的日记后感叹:虽然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现在却看不懂了。记日记,曾经是最令人担忧最危险的行为之一,它会把自己轻而易举轻置身于不安全之中,我的这位朋友当年在日记中设置了很多的“埋伏”和“暗语”,只有他自己能解读,时隔40年,再翻出来看,能回忆起来的几乎只剩了:男的他,一律都写成女的她,其他的暗自埋伏都忘了,拿着一本表面亢奋抒情又暗号密布的老日记本,写作者自己已经不解其意了。也曾经有大学生在课上发言中不解,为什么那个年代孩子会揭发检举自己的父辈,难道亲情也不存在了?《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恰恰是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中被保留的真实又充满温情的记录。丁午呈现给人们的这本可爱的书中有这样一幅漫画:夜深了,因按时拉闸停电,父亲在床上一根根划亮了火柴看女儿的照片,火柴的光亮被画家夸张成了很大的一团,而画家自己正两只眼珠跳出来,一边笑着一边流眼泪。在特殊年代里的这位爸爸恨不能把生命中所有盎然有趣的瞬间都画给孩子,以此传达那种因不能亲近而无限放大的爱,传达着超越困难岁月的温情的力量:越悲惨却反而也越温馨。尽管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冷峻,温情总一定不能缺少的。因为经历过1969年同父母下放农村,很多的回忆能使我把那个年代里,极力想告知给孩子和极力想对孩子隐掉的部分自然地勾连起来,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从中搜寻到相对完整客观的历史真实。同时,我想到我经历过两个人伦亲情被严重毁坏的时代,一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另一个是现在。人们只能偶尔在回忆文章中见到那个儿女揭发父母,父母只顾自保和革命,这也正是《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大背景,也是这本书尤其值得留存的价值,是我们人类关于爱的一份证词。而今天抛家舍子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群体,人数远大于当年被下放干校的人员,新一代离家者面对留守乡村的后代,努力做到的大多只是寄钱回乡,满足孩子们最基本的衣食和求学。作为父辈,在精神上几乎断绝了对下一代的关照和抚慰,很少人去关注这样的两代人之间也是需要互相理解认可感知和更细腻的亲情的。所以,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喜欢。王小妮,诗人,作家,著有《上课记》、《方圆四十里》、《一直向北》等。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5/05/content_1851461.htm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准确地说,这是一本书信的合集,是著名的漫画家丁午先生在五七干校期间给八岁女儿写的六十一封信。它不是为了出版而写,它是在丁午先生去世后其儿子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的。这些信被小心地整理出来,然后依照原样完整地拍摄下来,最后结集出版,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发黄的信纸、略略潦草的字迹,还有那些今天看来依旧可爱、令人忍俊不禁的插画。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们被下放到农村,进行所谓的“劳动改造”,那是一段苦涩而荒谬的生活。当时还很年轻的丁午被迫放下画笔,来到河南黄湖农场,割麦、养猪、烧砖、盖房、杀牛、挖塘、收玉米、做木工……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做,受伤成了经常的事。每天天不亮上工,直到天黑才结束,晚上还要“开会”、“运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满腔痛苦唯有诉诸笔端——给远在北京的女儿小艾写信(估计当时与日本籍的妻子关系已经不太好,不久就离婚了)。可是小艾当时才八岁,她又如何能读懂父亲的信呢?丁午将痛苦独自吞咽下去,再将满腔的爱与思念化成简单易懂的文字,再发挥他绘画的特长,在每封信里配上与文字内容相应的插画。这些插画如此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将农村生活展现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钓鱼啊、游泳啊、抓蛇啊、捕田鸡啊、表演节目啊等等,都能让人产生美好的向往。不仅如此,丁午先生在画他劳动的场面时,也是竭力画得有趣好玩,画中的他无时不在微笑,甚至生病时、受伤时也都是在微笑着。唯有在画自己读小艾来信时,才会画上一两滴眼泪。这个父亲努力为女儿绘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不让现实的残酷与黑暗伤害她,这个世界给女儿带来的是温暖、是快乐、是爱、是期待。忽然想到那部曾让我泪流不止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片中的犹太父亲和六岁的儿子被德国人关进集中营,父亲为了保护年幼的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就一直一直地为孩子苦心营造着一个有趣的游戏世界,直到他被德国人的子弹击中,他还在拼命笑着示意儿子藏好,游戏就快胜利了。这本书和那部电影有着何其相似的视角:同样残酷与罪恶的时代、同样伟大温情的父亲、同样天真可爱的孩子、同样令人动容的爱!在丁午先生给女儿的六十一封信里,几乎每封信的开头都是“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有的时候,“特别”这两个字会叠加更多次,还有一次他说“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一连用了十个“太”字。仔细体会一下这些叠词(字)吧,再用心慢慢地读一读,你是否能读出一个父亲孤独而刻骨的爱与思念?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给小艾写信、盼小艾的来信,成了他艰难而困苦的岁月里最大的精神慰藉。他常常在信里说“快给爸爸写信吧”、“你怎么老不给爸爸写信呀”,还有一次他说“你的信爸爸看了好几遍,好几遍,好几遍!你的信就放在爸爸枕头旁边!爸爸特别特别特别想你,爸爸真想马上飞到你的身边去!可惜爸爸没有翅膀!可惜没有!可惜没有!”读来真是令人心碎!我是含着眼泪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特殊的书,又是一本伟大的书。它如此私密,又如此坦荡。它能涤荡去人们心中残存的私念与罪恶,播下爱的种子,开出温柔的花。这本书打动我的另一个原因是信中的字迹让我想起去世的父亲,他们的字迹如此相似。我也想对天上的父亲说:爸爸,我特别特别地想你!

特别特别地想你

这是本“特殊”的家信集,作者是已故的“漫画大王”丁午。说其“特殊”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年代(1969-1972),这是作者在文革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时写给女儿的信,感情真挚,令人动容;二是形式,因为女儿年幼认不得多少字,丁午就以拿手的漫画形式,配合文字,充满童趣,洋溢着一个不能陪在女儿身边的父亲满满的爱。“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这是丁午每封信的开头,干校生活中的插秧、割麦、放牛、造房、抓鱼等等都被“漫画大王”信手拈来,在女儿眼中这些城市中没有的东西都充满了乐趣,丁午没有将禁闭生活中的劳累和苦闷带入信中,有的只是对女儿深深的思念和满满的爱。这是个屏蔽了冷峻现实的真实的童话,尤其考虑到它产生的背景,书中一画一字都在告诉我们,所谓的“革命”、“改造”、“批斗”在一个个被迫分离的家庭面前是多么的荒谬和可悲。另外陆智昌设计的真好,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信件传递出来的温情。

温情的父与子

很喜欢这本《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因为它简单真心真意,在这个喧嚣繁杂的时代,简单而动人的事物实在太稀有珍贵了。这本书是在丁午先生过世后意外发现的珍贵手稿汇编而成,丁午先生在世时以为已经遗失了,颇为遗憾,可见这些手稿在他心中是无比珍贵的。书全篇都是丁午先生在文革年代下放到黄湖劳改场时写给女儿小艾的书信。书信以简单朴实的语言构成,配以活泼天真的插图,内容从丁午先生在农场的插水稻、做木匠、文艺汇演、制砖盖房、到游泳、放羊捉鱼、抓蛇捕鸟、种葫芦籽等各个劳作时刻,贯穿这些场景的自始自终都是丁老对女儿浓浓的思念。丁老描画的农村生活场景对现在的城市儿童来说非常新鲜有趣,对那时的天真可爱的小艾也一样,而对身处文革那残酷艰难世道的一辈人来说,那意味着饥饿、艰苦、身不负重、与亲人生离的不见希望的悲惨岁月,而这一切都被丁午化为了笔下柔,为女儿画出了一幅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呈现给她一个彩虹般的美丽世界。“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你怎么不给爸爸写信阿”、“你觉得好玩吗?”这些话几乎在每封信中都会出现,有些信纸上的字明显被泪水浸糊了,那种浓浓的思女情怀跃然纸上,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矫情腻味,反而难言那深深的伤感,这要是多么多么思念,而又多么多么乐观豁达,才能写出这些可爱的字,画出这些可爱的画出来啊。这本书不仅仅表达了丁老对女儿深深的思念,也承载了他对女儿的循循善诱,。“你学会游泳了吗?”、“你要向叔叔阿姨一样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听姥姥的话”、“问姥姥好”、“妈妈生病了,不要惹妈妈生气”,简单的道理孕育砸在那普普通通的询问中。每次读到这些,都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唉,爸爸,我想你(你什么时候能来我这里一直住下去呢)。最后,想对丁老先生说声谢谢,他为女儿描绘的美丽人生,让我有幸也旁观了,真是次美好的温情之旅阿

苦中作乐 好爸爸

这本书是梁文道在他的读书节目中介绍的,昨天在书店看到就买回去了。有些发黄的纸,有些潦草的墨水字迹,一幅幅生动的画,看得我晚上流泪了。父亲对女儿的爱,对自己所遭受的高强度的劳动的掩饰,对不能见面的思念之情都打动我。为什么文学艺术动人致深,就是它是真情真性,任何矫揉造作的剧情不能比。有一副是爸爸在劳动做木匠的时候把两只手的指头分别锯伤了,爸爸画了一副两个手包着纱布的图,好像很疼的样子,爸爸怕女儿看了心疼说,小艾不要害怕,以后就会好的。每封信的开头都是“小艾,特别特别想你”,有一副图画了爸爸长了翅膀,说太想念女儿,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飞去看小艾。看到这里,泪流满面。也许我自己在家庭里没有过这样的父爱和温暖,这样的惦念牵挂。丁午真是个好爸爸,把自己在干校枯燥辛苦的生活变得这么有趣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半个世纪前的父女情缘

一千多个日夜,61封信,277面漫画,数不清的“特别特别”想你。一本特别特别好看的书。封面上笑咪咪的黄色月亮一手揽着爸爸一手揽着8岁的小艾,温情十足。画面上独少了妈妈,暗示着另有一段隐情。那个红色年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妻离子散的悲剧。丁午的漫画里有笑有泪,有艰辛的劳作也有漫长的坚守。正是这份亲情的坚守伴着“我”苦中作乐,熬过漫长而孤苦的三年。女儿翻过年就是8岁了,相比小艾,她的童年真的是很幸福,一直在身边待着,整天叽叽喳喳、没心没肺地快乐着。看了这本小书,告诉自己要珍惜身边的平凡而真实的快乐,否则时光转瞬而逝。。

好玩儿的干校看得眼泪哗哗

300页很容易就读完了,你想啊,写给八九岁女儿的信和插图能有多复杂。但留下了好多空间去思索,因为这是特殊岁月里的童话和证言。当漫画家丁午在河南信阳黄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时候,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在全国各地的干校里。那时候,俞平伯在搓麻绳、钱钟书在烧开水、杨绛在看菜园、巴金在抬粪桶。。。。以前读英若诚的自传《水流云在》,在那个时候,英若诚掌握了泥瓦、油漆、制猪血汤、制墨水、纸张、 腌青椒、缝纫、发电、制酱、种葡萄、孵小鸡、淘金、制真假鸦片、做人流、劁公鸡、烤海鲜、制针、用镜子发摩斯电码、用鞋底制围棋等等绝技。而丁午这位爸爸在河南的干校里做过几乎所有农活:割麦,架桥,种西红柿,耕地,赶车,养猪,做土坯,杀鹅杀猪杀牛,插秧,砌猪圈,收玉米,扛粮食,做饭,修路,做火炉子,挖鱼塘,挖塘泥,种树,做砖,做门窗,盖房子。。。毫无疑问干校的食物是匮乏的,但写给女儿小艾的信中记录了这些在日常劳作之外获得的“美食”:野鸡蛋,蛇,蛇蛋,兔子,鱼,田螺,青蛙,麻雀。。。。描绘得超级好吃。伤病也被记录,三年中疟疾一次、捉猪被撞伤头手肩膀、伤手一次,腿一次,腿二次、左手、右手同时被锯伤一次、眼睛一次、另又伤手三次、高烧七天、传染病一次。其中最有趣的是两手都受了伤,用漫画画出自己的狼狈和想象中的女儿帮忙洗脸的欣喜。另一次,受伤后包扎手的布条来自女儿在幼儿园用过的床单,父亲举起伤手时,赫然看见包手的布条上竟然出现了女儿的名字“艾”,意外的惊喜让这位伤了手的父亲得到特有的安慰。屡次提到的开会,当然不能写成:批判、批斗、揭发、检举、清算、定罪等等,只有一封信中忽然夹有这样一句:“你告诉婆婆,爸爸现在白天都劳动,晚上才搞运动。”每封信几乎都是用“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开头,在1970年7月12日那封信中,可以明显看到泪水晕湿了字迹:“我今天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想你”,“特别特别特别想你”,“你不写信来爸爸一点都不生气,爸爸永远都不会生你的气!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他画自己长出翅膀飞回家看小艾,“可惜爸爸没有翅膀!可惜没有!可惜没有!” 父亲把干校画得、写得超级好玩儿,当小艾在1972年9月真的来到干校,她一一对应着丁午家信中的描述,觉得这里真的像父亲说过的那么好玩、有趣。在那个压抑的年代,丁午给了女儿一个多么晴朗的天空。这无疑是一本与苦难有关的书,只是它在苦难中表露出的幽默感、人情味和纯真是如此动人,它没有讽刺、没有歌颂、也没有宏大的意义,只是荒诞年代与政治运动下的一段特别好懂、人通此情的父女亲情。

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在里面

一个特殊的年代,可能久远的我们无法理解,但是那种感情却深深的打动着我的内心。特别特别地想你,这样的重叠,读起来自然感受到那种真切的思念。我深深的知道,我的眼泪丝毫没有留住父亲。要是早知道的这么深刻,我也许不会有那么些遗憾。年轻的父亲被下放的遥远的干校,远离家庭与孩子。能做的就是给她写信,以漫画的方式,并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乐观。而愁愁的思念自由一个人静静躺在床上差绕着自己,心里的酸楚,作为一个父亲是容易理解的。每天大量的生产劳动,短暂的休息与艰苦的条件,这一切都是苦涩的,尽管在父亲对女儿的心中都是那么美好,然而在这背后苦和累再真是不过了。也难免在劳动中受伤,伤了眼镜、手、脚。这些痛苦不仅是肉体的,还是精神上的折磨。那个时代真是可怕的,不用过多的评价,但是这种父爱,是特别特别打动着每一个阅读者。这是一本成人的漫画,是需要用心去理解去感受的漫画。文字简单,感情真实,再配上父亲为女儿做的画,真是温暖又积极的。

家书

上高中时给哥哥写过长信,哥哥回信说你不要这么想,好好念书就是了。我写了什么都记不得了,不过从回信看,大概说了谢谢哥哥诸如此类见外的话。高考完那年暑假夜里和哥哥有过一次长谈,聊到了以后的生活,父母和七七八八的幻想。那时他还没有结婚,是属于我和爹妈的。再后来转手到嫂子那里,再后来就成了女儿的奴隶...我和哥哥打电话,也是三言两语便开始打哈,平日贫如麻雀的我,居然也寻不到合适的话题,于是很快就开始聊妞妞,她是我的侄女。我们大概从这时开始“没话”,多了默契的。丁午跟小艾写了这么多信,里头提到他爱人的,总是“要听妈妈的话”“要妈妈给我买点肥皂”“在右边柜子里要妈妈帮找什么托小梅带到干校来”......仿佛夫妻之间连一句话都要借着女儿的口说。“孩子他妈孩子他爸”就是注脚吗?1969到1971年,丁午心中一定有苦的,是寂寞的。每日离开画笔,做起插秧的农夫刨木的匠人和砌墙的劳力,在自己创作最旺盛的时候,应付无止尽的体力劳动和政治学习。但这不能讲给女儿听,讲了她也未必懂。于是三年时间里,他和小艾玩着想你的游戏。丁午写:我特别特别想你。(最多的一次叠用六次)还写:小艾,我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小艾回信:我今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想你了。丁午看着就哭了,又接着写:你怎么还不给我写信啊?......蹇艾回忆里说,小时候的我觉得这样的游戏太无聊了,于是又回到“特别特别”这样缩减的格式。写到1972年,丁午和长期分居的日本籍妻子离婚了。信件的落款也停在了这一年。再后来小艾到黄湖五七干校同丁午一起生活,返城,再后来小艾去了日本投靠那里的亲戚,最后远渡重洋,在美国开始生活。给小艾的这厚厚的信成了丁午一生最得意的作品,但家变也埋在他心中难以解开的愧疚。对于家庭,每一句温柔背后,不知藏着多少无言的叹息。

浓到化不开的父爱

【朝话by美好牌收割机②】浓到化不开的父爱漫画家丁武去世后,儿子丁栋整理遗物,发现了1969年5月至1972年8月期间,丁武被下放河南黄湖干校时写给留在北京的女儿小艾的信,共61封,277页。1969年小艾8岁,作为漫画家,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这些信几乎都是以“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开头的,有时候还会出现“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这样足足有十个“太”的句子。从北京探亲回到黄湖,他会在信中重新回味与女儿相处的一个个细节:捉迷藏、逛动物园、吃奶油炸糕、打扑克、睡觉前的轻吻……信中最多的内容,是向女儿描绘自己在干校的劳动和生活,比如怎样养猪、怎样做木匠活,业余生活则捉蛇、钓鱼、养鸟、遛狗、杀猪、宰鹅、下棋、游泳、演样板戏、画墙报,还有生病、受伤、交友……正因为作者极力想把干校生活诗意化、趣味化,反而使这些信件中保存的时代信息更加令人伤心。苦中作乐,首先是苦,这种残暴的苦,强加到无数善良的知识分子身上,铸成国家的巨大悲哀。(小瑞按:突然想起来电影《美丽人生》,笑中带泪)——摘自汪家明为本书所写的序言书名: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1969-1972)作者:丁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1月定价:49元设计师:陆智昌推荐阅读:《把一本书做对:张立宪、汪家明、陆智昌关于<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三人谈》(上)http://dwz.cn/27tR6X(下) http://dwz.cn/27tQzu摘录:你不写信来爸爸一点都不生气,爸爸永远都不会生你的气!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爸爸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你!爸爸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你!爸爸想让你来!你的信爸爸看了好几遍,好几遍,好几遍!你的信就放在爸爸枕头旁边!爸爸特别特别特别想你,爸爸真想马上飞到你的身边去!可惜爸爸没有翅膀!可惜没有!可惜没有!小感:这本书我之前总是看几页就不忍心再看下去。通常父爱都是内敛的,可是这个男人却可以这样直白地表达他的情感。每一个段落,每一幅漫画,都散发着排山倒海、浓到化不开的思念。今天为了写“朝话”,终于重头到尾、仔仔细细读完了丁武先生这277页家信,看到了更多生活的细节,正如汪家明老师说的:“可谓压缩版中国社会特别是五七干校生活全景,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推荐大家买这本书,就算每次只看一页,都能感受到巨大的爱的能量。注:这是为米茶&彭浪“自品牌”群撰写的图书分享,转载请署名+注明出处。我的豆瓣日记里有图片http://www.douban.com/note/523117536/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越温馨就越残忍。有一种时代叫文革。“开会”就是批斗,天才的画家在最有创作欲与灵感的时候被迫当木匠、土工、猪倌使…那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凉,也是一个时代的沉沦。

看到一半就在想。把生个女儿也当成人生一个梦想吧XD

好久没去方所,刚好经过就进去看看。随手就拿起这本书,主要是太顺眼了,泛黄的腰封与起毛的纸质上印着洗练的手绘图和好看的手写字!于是坐下来看,都是满满的温情啊!画在信上的图与文字看起来格外流畅,像旧电影一样在泛黄的纸上播放。看丁先生画他在干校的劳作生活特别有趣,当然他把劳累都趣味化地说给女儿听了,他生病受伤的频率还蛮高的,可他却总问小艾“好玩吧?”让人悬泪的地方还蛮多的,比如晚上熄灯后划一根又一根的火柴看小艾的相片、“别人的爸爸都回家了,可你的爸爸还没回家”……看到一半被感动到不行,怕被人看见于是赶紧抓起书付款走人。看完后真想养个女儿玩啊,也许给她写信是不合适了,但可以一起玩乐队去抓鱼骑单车啊~~

它战胜历史的恶意,征服时光

这是一本安安静静的小书,它有一个毛茸茸、暖融融的名字,内容是一个漫画家父亲在特殊年代里寄给年幼女儿的连写带画的信。“好玩”的五七干校生活  丁午(1931~2011),原名蹇人斌,现代漫画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或许并不熟悉,提到他做过的事,却一定会有一两代人都倍感怀念和感激。他曾参与创办并主编月刊《儿童大王》和《漫画大王》,创作连环漫画《熊猫小胖》《小刺猬》《咕咚来了》《舒克和贝塔历险记》(作者之一),是《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等美术片的原画和编剧,促成了《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等作品的引进——给闻名全球的动漫角色“哆啦a梦”取了“机器猫”这个中译名的人就是他。  1969年,38岁的丁午在创作欲望最强、精力最旺盛的年龄被下放河南黄湖干校,8岁的女儿蹇艾与母亲留守北京。从这一年到1972年蹇艾去干校与父亲团聚,丁午在高强度的劳动和刻骨的思念中,给女儿写了三年多的信。因为小艾年幼,识字不多,丁午又是个漫画家,这些信件配有大量插图,他将无处施展的才华俱用于跟小女儿的书信往来,细致描绘了自己在干校的日子。  曾经有人问著名学者任继愈,为什么文坛有知青文学却没有干校文学?任老的回答是“因为它把人搞伤了,它的回忆往往是痛苦的。”  似乎没人用“好玩”来形容五七干校。对于那个知识带来灾祸,文化人不受尊重,人们互相揭发、斗争,俞平伯搓麻绳、钱钟书烧开水、杨绛看菜园、巴金抬粪桶的年代,“好玩”这样轻松的用词令人刺目难安,但若使用它的是一个身在其中、尝试向孩子讲述自己遭遇的父亲,人们感到的便是一种混着辛酸的理解。  在给女儿的信件里,丁午常常使用这个词,有时甚至一封信里用上4回,仿佛干校是多么令人快活的地方。  早晨四五点钟开始、夜里方告结束的劳动是好玩的。他画自己如何学做各种农活,割麦子、做木匠、插秧、耕地、养猪、盖房、做砖、挖河、修路……一切都饶有趣味,麦田里会飞出野鸡,水田中会落下鹭鸶,猪爱吃大田螺,咔吧咔吧像人吃花生米,“爸爸最喜欢割麦子,累是累,可是挺好玩!”“爸爸赶小驴车拉水,特别好玩儿!”“挖河……真累极了!可是也真好玩!”“爸爸每天劳动完了,浑身是污泥,你说好玩吗?”“走完了路鞋子上沾满了泥。你看,多好玩!”  伤病也被讲得有趣。从通信中,可以看出丁午得过疟疾和地方流行病,高烧多次,腿受伤多次,眼睛受伤一回,捉猪被撞破头手肩膀,被电锯割破过左右手,被高处落下的砖砸伤过脚……“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一天,爸爸的眼睛只剩一只了。”“要是你来捉猪,你害怕吗?爸爸可不害怕,哗哗流血也不害怕!”“爸爸摔了一跤,腿特痛,走路得用一根棍子。你说好玩吗?”  漫画家父亲有着强悍的心灵与独特的视角,他没有回避终日劳作的辛苦与身体上的痛苦,但在文字与图画里,让这一切都带上漫画般夸张、喜剧的色彩,同时又如一幅田园童话画卷。“好玩吗?”父亲反复问女儿,信里到处画有笑脸,小艾一定曾在回信里反复说着“好玩”,蹇艾回忆,丁午的每一封信都让她一读再读,1972年去河南与父亲相聚时,她觉得自己终于到了“向往的干校”。  信中的只言片语透露了特殊年代的底色,“天天开会,就没有给你写信”“你告诉婆婆,爸爸现在白天都劳动,晚上才搞运动。”“爸爸给你写的信都收好,不要给别人看。”“爸爸画的一本画放在衣柜上面,你把它收到皮箱里。”  本书责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说:“正因为作者极力想把干校生活诗意化、趣味化,反而使这些信中保存的时代信息更加令人伤心。苦中作乐,首先是苦。”  因为是给女儿写信,丁午未存出版的念头,文图皆毫无矫饰,真实自然,又因为信是寄给8岁幼女的,它们比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记录都更活泼乐观、简明易懂。这些与时代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特殊家书,记录着珍贵的历史细节和一个父亲在女儿面前,与苦难嬉戏的温柔与达观。  蹇艾回忆,丁午生前一直在找这些几经搬迁后失了踪影的信件,多次说它们“是他一生创作中的精华,其他作品都没有这些信件来得真实,有趣,感人。”  2011年丁午去世,儿子丁栋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一个纸袋,里面装的正是这些书信,共约61封,时间横跨1969年5月到1972年8月。“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  丁午的信有固定格式,开头总是“亲爱的小艾:”,下一句多半是“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小艾回信的开头有样学样:“亲爱的爸爸:我特别特别地想你”。与心爱女儿分离两地,让丁午的书信随处可见父女团聚的场景——漫画家用画笔和想象力,将女儿和自己竭尽所能地连在一起,弥补一位缺席父亲的遗憾。  他画了多少次自己的梦啊,梦里的小艾在跳猴皮筋,梦里的小艾和自己一起骑在牛背上,梦里身在家中,看小艾表演节目,正要上前拥抱时伸着胳膊惊醒,“‘小艾!小艾!’爸爸还在喊哪!”  他画回忆里和想象中一切与女儿共度的时光,凭记忆绘制那短暂相聚,从回家时行李袋掉在脚边,向小艾伸开两臂到离开时从火车探出头跟小艾挥手;他催小艾学游泳,画出想象中的未来,与女儿和小青蛙一同畅游的画面;夜里值班,他觉得小艾在月牙上笑,就唱了很多她喜欢的歌,又画出这一幕,写信问小艾有没有听到;他想象与女儿看的是同一个月亮,这月亮笑着伸手,一手搂着小艾,一手搂着他;他在干校初次登台演《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画小艾在旁边鼓掌;两只手都被割伤,包着纱布,他想象小艾帮他洗脸,自己一脸满足;他画1971年的元旦,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巨大的“新年快乐!给小艾”;他在画里把女儿抱在怀里,也在画里补上每个夜晚的晚安吻,在画里跟长高的小艾合影;他画100岁的自己跟70岁的小艾一起看铁树开花,小艾的头发跟他的胡子都长到地面。  丁午笔下的自己大都是笑着的,唯有读小艾的信时,脸上常画了一滴眼泪。有一回,小艾寄来照片,看着一年不见、长大许多的女儿,“爸爸把小艾的照片看了许多次,收到信封里,又拿出来,又收到信封里,又再拿出来……后来灯灭了,爸爸还是想看,就划了一根火柴看小艾,一根灭了,就又划一根……”画里的丁午坐在床上,一手举着火柴,一手拿着照片,嘴唇笑着,眼睛哭着,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孤单夜里,用一根根火柴微弱的光,点亮简单又奢侈的心愿。  “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他太想念小艾,这种想念似乎是他继续乐观生活的支撑。“快给爸爸写信吧!”“你怎么老也不给爸爸写信呢?”信里常见这样的句子。蹇艾回忆,有一次她用了三个“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你”表达对父亲的思念,结果丁午回信时用了四个“特别”,“好像我们曾经用到过七个‘特别’,但很快我们俩就对这个‘游戏’厌烦了,因为真正想写的东西还没写,就要写那么多‘特别’,真是太麻烦了。”  有一回收到小艾的信,“我今天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想你”,丁午回信用了3个“特别特别特别想你”,泪水掉到纸上,晕开字迹,“你不写信来爸爸一点都不生气,爸爸永远都不会生你的气!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他画自己长出翅膀飞回家看小艾,“可惜爸爸没有翅膀!可惜没有!可惜没有!”  汪家明介绍,丁午当时正承受着巨大的内心痛苦,干校劳动的辛苦和荒唐、知识分子被改造的阴影以及家庭中情感上的伤害都是令他如此依恋女儿的原因。  写给小艾的信里,丁午曾反复写:要学得勇敢,不要害怕,爸爸可不害怕。但或许,在那个可怖的时代,父亲正是在一次次鼓励女儿的同时,给自己打气。永恒的情感  父亲屏蔽了现实的冷峻,精心保护孩子的快乐心灵。当蹇艾在1972年9月来到干校,她一一对应着丁午家信中的描述,觉得这里真的像父亲说过的那么好玩、有趣。“在那个压抑的年代,丁午给了女儿一个多么晴朗的天空。”有读者这样感叹。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无疑是一本与苦难有关的书,只是它在苦难中表露出的幽默感、人情味和纯真是如此动人,它没有讽刺、没有歌颂、也没有宏大的意义,只是荒诞年代与政治运动下的一段特别好懂、人通此情的父女亲情。  学者梁鸿认为,“小艾”这类图书提供的是一种生活常识和情感表达方式,“我觉得很多过大的话语遮蔽了这种个人性的东西,但个人才是丰富世界的构成。中国的生活现在太过夸张、喧嚣了,而这样的故事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应该创造的。”  当自称已是“老小艾”的蹇艾讶异于这样一本朴实的小书还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说这证明了“人们从没有间断过对人间真情,温馨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她轻轻地对过世已久的父亲说“爸爸,小艾特别特别地想你”,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东西都会消亡,而人类的情感是永恒的,越是艰难,越见力量,它战胜历史的恶意,征服时光。(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1/17/c_133051580.htm)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