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

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12
ISBN:9787507101430
作者:贾平凹 等
页数:358页

作者简介

收《小狗包弟》(巴金)、《雾失楼台》(黄秋耘)、《忆金镜》(陈白尘)、《丑石》(贾平凹)、《下锅烂》(邓刚)等约80篇散文。


 丑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玉璞用丑的皮保护了美的质,用不太好的名声换取了美的永恒存在。去了皮,美则美矣,但也再经不起一丝瑕疵的污染,难以承受千斤的重压。有时,我觉得人的完美只是一种不太聪明的想念,而那些显得有些笨拙的人却正是卖了一个小破绽,以换取平和安稳的生活,在一个不太起眼的院落里经营起很是可观的美。而这种经营,绝不是意气阑珊时的采菊东篱下,也不是寻寻觅觅中的梧桐细雨,他承认自己搞不来陶潜的纯粹,易安的精致,但却乐得一份无拘。老舍写北京,大致有着这样的体会:北京不是最好的城市,但有人味,一个城市太精致而纯粹,经不了半丝批评,反而活得太累。
  •     粗略想来最喜欢的文章,论及到“一篇”这样的数字上来就觉得难以抉择。我想文学是人的文学,老师说过不懂的文学的人是不懂得美的。说到美这个问题,因为自己是美术专业的原因,更习惯了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但是今天却反而想说说丑。贾平凹《丑石》这篇文章很简短,读来也十分轻松。可是作者似乎在仅有的篇幅里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美与丑的辩证问题;而且隐藏了很多的思考,关于丑石是被忽略的陨石,被埋没光彩的问题。课堂上老师也说到这篇文章,还有关于“丑到极致即是美”的认同与否?句子的语法的问题,让很多例如“恶到极致即是善”“悲到极致即是喜”是说不通的。丑和美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与转换,只是丑的夸大,而美化了形象。某些审美感受的转变罢了。但是提到丑石,结合自己的专业来说,常常想到中国画中很多的枯树,怪石,丑僧,老者的描绘,他们样貌丑陋,颜色灰暗,就如同《丑石》中所描述的“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但是在中国文人画中却频繁出现这样的艺术形象,书法家米芾喜欢的石头就是以:“瘦,绉,漏,透”著称。以及在中国书法中提倡的“生,拙,老,辣”也在谈论这样的问题。其实丑和美以哲学来说是辩证的关系,而中国绘画中以及文学作品中对于丑,拙的形象的偏好,大概就是为了丑中求美,怪中求理。《老子》中提出“大巧若拙”应该就是说的美和丑相互转换的存在。而且丑的描绘可以更好的衬托美得东西,《巴黎圣母院》中外形丑陋的加西莫多衬托着外表美丽的爱斯美拉达,而纯真高尚的加西莫多也对比出丑陋,恶毒的克洛德的形象;这样读来,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正式有了一些外表的丑陋与残缺,才能能更好的集中视线在他们人格闪光点上,也显示到人内在的精神面貌,“德”行得重要。而这就是丑石它丑陋的外形与它陨石的价值相存一体,衬托比较的特点吧。但不得不说,这块丑石是个幸运的丑石,它的丑包裹了它内在的价值和美,但是终还是有慧眼去识得它的人。后印象派文森特梵高在给他弟弟的信件中写道“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喊出我的名字:Vincent Willem van Gogh”现在读来这句却全然是当年没有人懂得他的才华和贡献以及悲苦一生的惋惜。不是每块丑石都有贾平凹《丑石》的命运,多少是陨石的丑石也一样被埋没在石堆里,哪有还有机会讨论它美丑的问题。但是之所以梵高在逝世之后还是成功验证了他自己的话,让世人看到了他的绘画天分;他说过:“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这样的热爱和坚持,不理解他的,诋毁他的寂寞他都能承受,不知道当时取笑的人会不会如作者和奶奶一样脸红。《丑石》里,众人一致想要除掉它,不过不是因为它石质太硬,重量太重等等原因都没有真正让它消失在作者视线范围内。文中最后一段“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是人海里渺小的个体,也许就是块隐藏在丑石躯体内的陨石,但是真正有多少人能有丑石这样坚持。坚持等待,坚持去追求自己的发光点,坚持去忍受没有被发现未成功的过程中的寂寞和孤独。我想就是少了这样的坚持,所以才有更多丑石堆。丑石是陨石,丑即是美,如果觉得自己有一种美,不管是哪一种,就去热爱,努力坚持,最后绽放出自己的美,我相信会成功,也会很值得。美和丑的命题也许还是存在和需要争论,但是有了发现美的意识和眼睛,少错过些美,多一些将丑转化为美的能力,这才是需要做的,这也是我从《丑石》中得到和被打动到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粗略想来最喜欢的文章,论及到“一篇”这样的数字上来就觉得难以抉择。
      我想文学是人的文学,老师说过不懂的文学的人是不懂得美的。说到美这个问题,因为自己是美术专业的原因,更习惯了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但是今天却反而想说说丑。
      贾平凹《丑石》
      
      这篇文章很简短,读来也十分轻松。可是作者似乎在仅有的篇幅里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美与丑的辩证问题;而且隐藏了很多的思考,关于丑石是被忽略的陨石,被埋没光彩的问题。
      课堂上老师也说到这篇文章,还有关于“丑到极致即是美”的认同与否?句子的语法的问题,让很多例如“恶到极致即是善”“悲到极致即是喜”是说不通的。丑和美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与转换,只是丑的夸大,而美化了形象。某些审美感受的转变罢了。
      
      但是提到丑石,结合自己的专业来说,常常想到中国画中很多的枯树,怪石,丑僧,老者的描绘,他们样貌丑陋,颜色灰暗,就如同《丑石》中所描述的“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但是在中国文人画中却频繁出现这样的艺术形象,书法家米芾喜欢的石头就是以:“瘦,绉,漏,透”著称。以及在中国书法中提倡的“生,拙,老,辣”也在谈论这样的问题。
      
      其实丑和美以哲学来说是辩证的关系,而中国绘画中以及文学作品中对于丑,拙的形象的偏好,大概就是为了丑中求美,怪中求理。《老子》中提出“大巧若拙”应该就是说的美和丑相互转换的存在。而且丑的描绘可以更好的衬托美得东西,《巴黎圣母院》中外形丑陋的加西莫多衬托着外表美丽的爱斯美拉达,而纯真高尚的加西莫多也对比出丑陋,恶毒的克洛德的形象;这样读来,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正式有了一些外表的丑陋与残缺,才能能更好的集中视线在他们人格闪光点上,也显示到人内在的精神面貌,“德”行得重要。而这就是丑石它丑陋的外形与它陨石的价值相存一体,衬托比较的特点吧。
      
      但不得不说,这块丑石是个幸运的丑石,它的丑包裹了它内在的价值和美,但是终还是有慧眼去识得它的人。后印象派文森特梵高在给他弟弟的信件中写道“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喊出我的名字:Vincent Willem van Gogh”现在读来这句却全然是当年没有人懂得他的才华和贡献以及悲苦一生的惋惜。不是每块丑石都有贾平凹《丑石》的命运,多少是陨石的丑石也一样被埋没在石堆里,哪有还有机会讨论它美丑的问题。但是之所以梵高在逝世之后还是成功验证了他自己的话,让世人看到了他的绘画天分;他说过:“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这样的热爱和坚持,不理解他的,诋毁他的寂寞他都能承受,不知道当时取笑的人会不会如作者和奶奶一样脸红。
      
      《丑石》里,众人一致想要除掉它,不过不是因为它石质太硬,重量太重等等原因都没有真正让它消失在作者视线范围内。文中最后一段“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是人海里渺小的个体,也许就是块隐藏在丑石躯体内的陨石,但是真正有多少人能有丑石这样坚持。坚持等待,坚持去追求自己的发光点,坚持去忍受没有被发现未成功的过程中的寂寞和孤独。我想就是少了这样的坚持,所以才有更多丑石堆。丑石是陨石,丑即是美,如果觉得自己有一种美,不管是哪一种,就去热爱,努力坚持,最后绽放出自己的美,我相信会成功,也会很值得。
      
      美和丑的命题也许还是存在和需要争论,但是有了发现美的意识和眼睛,少错过些美,多一些将丑转化为美的能力,这才是需要做的,这也是我从《丑石》中得到和被打动到的地方。
      
      
      
      
      
      
      
  •       玉璞用丑的皮保护了美的质,用不太好的名声换取了美的永恒存在。去了皮,美则美矣,但也再经不起一丝瑕疵的污染,难以承受千斤的重压。有时,我觉得人的完美只是一种不太聪明的想念,而那些显得有些笨拙的人却正是卖了一个小破绽,以换取平和安稳的生活,在一个不太起眼的院落里经营起很是可观的美。而这种经营,绝不是意气阑珊时的采菊东篱下,也不是寻寻觅觅中的梧桐细雨,他承认自己搞不来陶潜的纯粹,易安的精致,但却乐得一份无拘。老舍写北京,大致有着这样的体会:北京不是最好的城市,但有人味,一个城市太精致而纯粹,经不了半丝批评,反而活得太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