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出版日期:2014-6-15
ISBN:9787508645502
作者:[英] 杰拉德·马丁
页数:480页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 Life)是公认的迄今为止最优秀的马尔克斯传记,也是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的官方传记。全书讲述了这位世界级伟大的魔幻主义作家孤独的童年经历、贫穷潦倒的青年创作时期、成名之后的文学写作态度,以及时代、社会、整个拉丁美洲给予他的对于家庭、革命、文学的诉求。在近20年深入跟踪研究的过程中,杰拉德•马丁访问了300多位马尔克斯的亲朋好友,其中不乏政界、文学界、评论界名人和领袖,也包括他的批评者。

书籍目录

I 前 言
001 序 曲  卑微的出身/1800-1899

第一部 家乡:哥伦比亚 1899-1955
012 第一章  上校和他注定失败的事业/1899-1927
030 第二章  阿拉卡塔卡的家/1927-1928
046 第三章  牵着外公的手/1929-1937
066 第四章  学校的日子:巴兰基亚、苏克雷、锡帕基拉/1938-1946
097 第五章  大学生活与“波哥大大暴动”/1947-1948
114 第六章  回到海岸区:卡塔赫纳的实习记者/1948-1949
132 第七章  巴兰基亚、书商和波希米亚团体/1950-1953
168 第八章  重返波哥大:王牌记者/1954-1955

第二部 旅居海外:欧洲、拉丁美洲 1955-1967
188 第九章  探索欧洲:罗马/1955
201 第十章  饥寒交迫的巴黎时期:波希米亚人/1956-1957
224 第十一章  铁幕之下:冷战时期的东欧/1957
240 第十二章  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格兰德大妈”的诞生/1958-1959
266 第十三章  古巴革命和美国/1959-1961
278 第十四章  逃避墨西哥/1961-1964
304 第十五章  魔术师梅尔基亚德斯:《百年孤独》/1965-1966
320 第十六章  终于到来的名气/1966-1967
550 后记 永垂不朽——新的塞万提斯 2006-2007
558 附:家族族谱

第三部 见多识广:名人与政治 1967-2005
334 第十七章  巴塞罗那和拉丁美洲风潮:在文学与政治之间/1967-1970
354 第十八章  孤独的作家缓慢地写着:《族长的没落》与大千世界/1971-1975
379 第十九章  智利和古巴:加西亚•马尔克斯选择革命/1973-1979
408 第二十章  回归文学:《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及诺贝尔奖/1980-1982
441 第二十一章 声名大噪和番石榴飘香:《霍乱时期的爱情》/1982-1985
463 第二十二章 以官方历史为背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玻利瓦尔《迷宫中的将军》/1986-1989
489 第二十三章 回到马孔多?历史变故的消息/1990-1996
520 第二十四章 七十岁及之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录及忧伤妓女/1996-2005

内容概要

杰拉德•马丁(Gerald Martin),匹兹堡大学现代语言学院教授,也是国际早期美洲文学协会的主席,作品包括《穿越迷宫的旅程》,评论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等。马丁是马尔克斯认定的官方传记作者,在近20年的研究经历中,他们经常见面、访谈,并且采访马尔克斯亲朋好友300多人,最终著成此经典人物传记。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我读马尔克斯笔者读《百年孤独》已是很多年前了,那个时候读的哪个译本已经忘了,那本书也早已不在,不知是转让还是遗失,但大约是时间太早的缘故,译本不十分理想,也有可能是没有作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这也是文学人及诗人需要有一个圈子之故,先是有人读过以后,提到某个重要的问题可能蕴含在作品中,这个时候再去欣赏,只要不是先入为主的,一般也不会是先入为主的,因为别人的叙述不可能让你事先就能完全想像得到作品整个格局,这个时候可能会有意地去注意作品中那特异的部分。我读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过魔幻现实主义,所以对于作品中使用的这个手法,刚开始是觉得怪异,说是神话吧,也不完全是,但又神乎其神。最开始不太能接受,后来又读过另一篇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也有这类神秘而玄幻的描写,以至于读莫言的《四十一炮》中最后那一段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反而觉得莫言用的自然一些,还可以接受。所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我脑中并没有留下如这本传记中所写的人们那种奇特而又精彩的印象,至于拉丁美洲那四名强将中,还读过略萨的《情爱笔记》,不知道是不是读到的并非最好的作品,总之对于拉美四文学巨匠的印象不十分好,这本传记里插入了几位巨匠的照片,略萨长得很帅,读他的书让人想起西门庆或贾莲,与他的性描写相比,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大约算不了什么,但就因为劳伦斯这本书以此种描写而闻名,让我敬而远之,这不能不说明本人有时候也太伪君子也,但不能接受这种描写对我来说又是自然而然且理所当然的。前不久读过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也与《百年孤独》的感觉很相似,但本传记却写到作者在写《百年孤独》那段传奇般的过程,让人感觉有有意渲染之意,大约本人喜欢的类型不是这一类的小说吧,我更喜欢哈代与毛姆那种类型的小说,有一种经久不去的余味与意蕴。但擅长反思的我本人也认为是自己阅读效果不佳之故,还有意把买来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买来读了一遍,这本书没有想《百年孤独》一样给作者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声誉,但却更合我的口味,体现了作者构思与布局的高超技巧,但更类同于古典风格,而且里面不象《百年孤独》读起来让人窒息与失望,它对爱情有一种信心。每一个成名的作家成名前的经历也许都很有些暗淡,无一不是因为对于写作的过份热爱与向往,无一不是在现实方面惨淡经营,穷愁潦倒。而伟大的作家身后总有一位更伟大的默默支持他的妻子,马尔克斯也不例外,他同样有一位不赞成他做梦的父亲,一位一辈子忠诚于他,且为了他的事业牺牲自己的伟大妻子。《百年孤独》里同样有大量的性描写,如果说略萨让人想起西门庆,那马尔克斯则让人想起韦小宝,小女子如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喜欢上他们呢,口味问题,希望以后进一步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来了解他们,破除偏见。
  •     两个记者的拉丁美洲马尔克斯和加莱亚诺都因为他们的书而载誉世界,更因为他们特殊的职业经历。拉美大地上孕育着反体制的灵魂,他们的作品是孤独的拉丁美洲狂野上的呐喊。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拉美就被逐出了文明伊甸园,当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的时候,拉美便得更为孤独,马尔克斯笔下的《百年孤独》是拉美的孤独。1532年,西拔牙探险家皮萨罗带着160多个亡命之徒和62匹马来见印加帝国皇帝,皇帝将《圣经》丢在一边,西拔牙人以亵渎上帝为由对印加帝国士兵发起了冲锋,从未见过马匹的千名印加士兵惊慌失措,仓皇之中相互践踏而死,西拔牙人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印加皇帝。为了赎回皇帝,印加人支付了能装满一间屋子的黄金,但西班牙人还是背信弃义杀生了皇帝。西班牙人辣手摧花了一度文明昌盛的印加帝国,阡陌交通、璀璨文明、恢弘建筑化为了灰烬。近世以降,拉美是一个无处安放的冤魂,孤独的灵魂四处游荡,面对破碎的河山,除了玻利瓦尔,切格瓦拉,凯斯特罗,拉美人或逆来顺受,或哭泣着舔舐自己的伤口。一对于马尔克斯,记者职业不仅仅是为稻粱谋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实现自己生活抱负的平台。在其职业的顶峰,他的新闻报道一直遵循反官方说辞,努力还原事实真相的原则。1955年2月下旬,哥伦比亚驱逐舰卡尔达斯号从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改装后回到停靠港卡塔赫纳,途中舰艇失去控制,除了海军军官路易斯•阿雷汉德罗•维拉斯科幸存,其他船员均遇难,事故原因的最初说法是遇到了暴风雨。维拉斯科在没有食物、很少饮用水的情况下,在救生艇上生存了十天后获救。马尔克斯对这位国民英雄连续报道,最终无意中揭露出军舰并非在暴风雨中颠覆,而是因为载有走私货物而下沉,而军舰的安全程序也有欠完善。这让军政府颜面扫地,最终成为政府的麻烦制造者。上世纪60-70年代是拉美的动荡年代,民不聊生。《百年孤独》以着魔幻现实主义映射着拉美幽暗的现实:党派纷争、革命内战、新老殖民主义……马尔克斯的出以其生地、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一个名为阿拉卡塔卡的小镇为原型,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生死、风雨漂泊的历史。奥雷里亚诺上校打不完的内战、美国联合果品公司为马孔多带来的“文明”“进步”、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亲历的军队对罢工工人的血腥屠杀……都取材于真实发生的历史,它的背后指涉的是拉美顽疾——党派纷争、跨国公司带来的新帝国主义、寡头体制对底层社会的剥夺。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成员“猪尾巴”诞生时,一场突然而来的飓风把整个小镇席卷而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它以一种隐晦的方式,隐喻拉丁美洲“被殖民文化所打断、分割后的一种碎片化的孤独”。马尔克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对在开放世界中拉美不发达历史的精神反叛。马尔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来浓缩拉美洲的历史演变。马尔克斯和门多萨还有这样的一段对话:“门多萨: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马尔克斯: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二加莱亚诺一直拥有着知识人的“反骨”,骨子里有一种反体制的精神。少年时,当女教师讲解说西班牙殖民者巴尔沃阿登上巴拿马一座山峰后成为同时看见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的第一人时, 加莱亚诺举手发问:“老师小姐,当时印第安人都是瞎子吗?”“出去!”少年时在课堂里遭受过第一次“驱逐”。他早年经历坎坷,曾当过工人、邮差、打字员和银行出纳,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记者生涯。60年代末,他用4年时间研究和收集资料,于1971年完成《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的写作。这个是一部控诉殖民主义的著作,将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以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语言表现出来,戳穿殖民者的谎言和罪恶。刚刚面世时,这本书并没有引起人学术界重视,左翼学者认为它不够严肃,而加莱亚诺正是要跳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窠臼,以日常语言与读者交谈。后来,右翼军政府将其列为禁书,并遭到右翼军政府的驱逐。但一本旷世奇书不会因为禁止而失传,反而为其打出了一条广告,最终躲避了各种审查制度,畅行无阻地进入监狱和军队。“资本主义发达的历史构成了拉美的不发达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历史就是拉美人民的血泪史。富饶的拉丁美洲拥有上帝能给予的一切资源:金银、铜锡、石油、蔗糖、橡胶、棉花、咖啡……然而,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被殖民主义者敲骨吸髓地贪婪地汲取,拉美只剩下被压榨得瘦骨嶙峋、伤痕累累的躯体。几百年过去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切开了道道血口至今未愈。不管新老殖民主义者怎样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拉美的命运依旧如此。拉丁美洲是一块深受殖民主义制度毒害的大陆,拉美人民无法成为自己财富的主人,大陆面貌被种植业、矿业以及因贫困而引发的战乱而改变,人口被置换了肤色、宗教、语言,还有被强加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被阉割的文化。五百年前非人的制度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五百年后它的仍然魅影重重。加莱亚诺笔下,新老殖民主义者将丰腴的拉美的躯体榨得瘦骨嶙峋,一道道口子依然血流不止,裸露出条条血脉,拉美人们的悲摧遭遇仿佛永远定格在那里:殖民时期流传下来一种延续至今的习惯,就是吃土。缺铁造成贫血,巴西东北部的孩子们经常吃的是木薯粉和菜豆,碰运气还可以吃一些腌肉,由于这种食品缺少矿盐,孩子们处于本能,就用吃土来弥补。在这种“富国吃肉,穷国喝汤”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资本的血液顺着生产-消费的管道在拉美进行短暂驻足后又流回宗主国,由此完成一次循环,拉美等边缘国家收获的仅仅是它的副产品。拉美的知识分子奋然站起来,撩起自己的伤口让他人醒目,这并非是以卑微的姿态讨取别人的同情,而是以正义之名对不公的国际政治经济安排的道德鞭笞。在强权的呵斥中,弱者的声音总是淹没在痛苦的呻吟中。但是,在面对殖民主义的话语霸权前面没有集体失语,拉美的知识分子质问着“丛林法则”的不义。不公、贫穷永远是滋生左翼力量的温床。虽然向殖民主义者要求正义无疑是与虎谋皮,但是弱者的诅咒与呐喊并非注定是徒劳的,他们会在这片土地上积聚起民族愤怒的情绪。殖民主义给拉美造成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智、机会与尊严的缺乏,受奴役者永远被排斥在利益分配之外:“镶嵌在有钱的、骑士盾牌上的任何一颗钻石的价钱,都比一个印第安人当苦力一生所赚的钱还要多,但是骑士带着钻石跑了。”当资本主义用黄金白银作为自己开疆拓土的燃料,用重商主义这把钥匙开启现代的大门,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美洲大陆的丰功伟绩与掠夺和扩张结合在了一起。为了尽可能地榨取黄金白银,西班牙人强迫印第安人淘金。印第安人半个身子浸泡在水中,淘洗含金的细砂,最后筋疲力尽地死去。许多印第安人提前完成了白人强加于他们的劳动任务,先杀死自己的妻儿,又集体自杀。无耻的殖民主义的御用文人竟然将这一自杀现象解释为逃避劳动娱乐消遣!波托西的银子照亮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是滚滚而来的财富面下面亦是印第安人的血肉之躯。殖民者的强迫劳动如同一个黑洞吞噬了八百万印第安人的生命,印第安人常常是活着进银矿,死着出来。用汞提炼银使工人和家属都中了毒,头发牙齿掉落,然后在贫困中死去。悲催的印第安人成为了殖民主义制度的燃料。为了让印第安人膺服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者编制了一整套神话:旧殖民时代一位总督认为,没有比在矿山劳动能治愈印第安人“天生的劣根性”更好的办法了。一位人类学家认为,印第安人罪有应得,因为他们的罪孽和他们所崇拜的偶像是对上帝的亵渎。伏尔泰认为,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又懒又笨,在美洲,连狮子都是无毛的、怯懦的。培根、孟德斯鸠、休姆等人则拒绝承认美洲“卑贱的人”与自己是同类。长此以往,印第安人的民族自尊被消磨殆尽。这原本是一篇富饶的王道乐土,如同《圣经》中流着牛奶和蜜的应许之地,但自从现代资本主义的病毒植入之后,拉美以及变得千疮百孔。原本富饶的矿区变成了一座座毫无生机的坟墓;原本拥有独特文明的文明现场变成了西方殖民主义者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屠宰场。是谁造成了这个悲剧?不是拉美人民太懒惰、太笨,而是资本的本性和殖民主义的掠夺。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拉丁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被深深地嵌入到资本主义生产结构中,一切都被资本的逻辑所挟裹。作为资本的外围地区,拉美为发达国家提供的是黄金、白银、粮食和工业原材料,为资本中心地区发展的逻辑所左右,这从拉美的公路网可略见一斑:拉美的公路都朝着一个方向,即港口和海外市场,公路网呈扇形网络状分布。为什么美国能作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发展起来,而拉美却被肢解呢?原因之一就是拉美各地缺乏横向联系。拉丁美洲被嵌入到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中去。那些虚伪的殖民者挥动着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双面魔镜,造成了一种“富国吃肉,穷国喝汤”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对边缘的宰制,这正是拉美悲剧的根源。依附理论认为,世界性的分工和商品交换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牢固地附着在世界经济网中,使得世界各地的历史真正具有世界历史的含义,但是这一一体化是不均衡的,存在着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不平等结构。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关系是依附关系,而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关系是剥削关系。只要这个中心-边缘结构不改变,不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de-link),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希望。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自身,但会押韵”。 几百年来,新老殖民主义不断交替,改头换面,但其罪恶、贪婪的本质未有任何改变。《拉丁美洲》中披露,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在对资源淫欲的驱使下,奋然扑向了拥有丰富铀、黄金、金刚石等资源的亚马逊河流域。巴西政府以资金缺乏为由,向美国的航空拍摄敞开怀抱,允许美国获取大量战略情报。美国教团在巴西四处传教,并向本来就人口稀少的地区的印第安妇女发放大量的避孕药。为了占有印第安人的土地以便于开辟种植园,甚至动用直升机和轻型飞机向印第安人扫射,给他们接种天花病毒,赠送掺了马钱子碱的白糖和掺了砷的食盐……拉美的悲剧不在于殖民势力的各种奴役,也在于拉美精英阶层的自我殖民。拉美寡头在忽悠民众走上街头革命,用民众献血浇灌之后,走上了自我殖民道路。自我殖民,就是殖民地上的人仿效和照搬殖民者的风俗习惯和思想立场,直至成为后者的附庸。拉美的寡头阶层试图仿效英国,奉自由主义为圭臬,在自由贸易的迷惑下丧失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和《百年孤独》都是两个拉美记者的旷世奇作,在拉美被切开的血管里,他们流淌着的是正义与良知,是彷徨、观察、思考之后的呐喊。
  •     【读书小记】从现在看来,可能杰拉德·马丁这本极其深入而精彩(顺便说一句:中文版的翻译也很棒)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将会是马尔克斯的传记中”永远最棒“的一本了,即使后续更多的“马克尔斯传”包括”自传“出版,恐怕都难以超越了。从杰拉德·马丁17年不间断的采访来看,作家,尤其是深谙媒体之道的作家,比如马尔克斯,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因为言说,一再的言说,常易于混淆本真与演义之间的界线,久而久之,那个想象的部分便逐渐代替本真的部分,因此许多时候,一个伟大人物的传记,对于传记作者而言,如何去伪存真,而又保持其鲜活性,始终是一个艰难的问题。而杰拉德·马丁既照顾一般传记的写法,也同时加入类似记者采写的笔法,必要的时候,自己也置身其中,做明确的评判,以及相关事件的关联与梳理,却不妨碍传记本身的流畅性,真可以说是一流。当然,藉此我们也恰好可以更为深刻理解马尔克斯,以及拉丁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是作品让作家所处的贫乏童年和政治背景蒙上一层奇异色彩。而回头看作品,竟发现小说变得神奇的合理和不可思议。
  •     怎么说,一般而言我很排斥去看这类的分析解析自我阐释的书,我总觉得对于一个作者的看法是很自我的一件事,是应该通过自己的阅读从而得出的自我结论。不是由于一种观点一种思维去引导我们得出看法,但好在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在大环境下讲述了马尔克斯所在独特的拉美环境对其自身以及小说的影响,带我进入了我完全没有了解到的拉美的历史人文。
  •     老马的一生,就这样完结了么?越读到后面他的声名大噪,我越感受到来自生命深处的孤独。他始终是一个不断寻觅的孩子,就像那个吃饼干的自传封面。还是称他贾布吧,我喜欢这个称呼。贾布,愿你在天国得享幸福和温暖,如果不能,那就谨守孤独吧,继续用文字来讲述生活,这也算是一种幸福~
  •     good 详细
  •     当当限时免。作者说,根据他手头的材料,已经可以写出三四千页的传记,这本只能算“应当写出的那本”的简写版。从目前这本而言,梳理马尔克斯的生平事件已挺细致的了,而且注释都非常详尽。若干章节截屏保存了,实体书不会去买了。对加·马的感觉比较奇怪,他的作品很棒,但是看了他的小说,根本不想了解他的生平。若不是此次当当限免,压根不会去读这本传记。。。
  •     文学偶像
  •     今天去季風還看見這本書在打折啊啊啊啊最近心累到再也不想看一點點跟馬爾克斯有關的東西了_(:з」∠)_
  •     很值得一读的一本传记。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马尔克斯的作品,这本传记是必须品。
  •     看完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是为了讲述》,在看这本,看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极度枯燥。
  •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已经不再是马尔克斯的“官方”传记这么简单,作者抱着“好奇害死猫”的心理,把马尔克斯祖辈的风流韵事翻了个遍,同时融合了他那几部非常著名的小说,以及拉美诸多国家的政治历史,最后用17年写成了这样一本厚厚的传记。正如某人所说,读完这本传记之后,终于敢开始阅读他的小说了。PS:明信片灰常赞!如果换厚一点的卡纸就更好了。双封的设计很惊艳。
  •     我从来不爱看传记,甚至觉得绝大部分的传记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这么长的传记。但是没办法谁让我喜欢加西亚马尔克斯呢,就算这本书在马尔克斯没出生就写了一大章的家族史,整本书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拉美的一部分历史,里面还掺杂巨多难以记住的外国人名。但是正因为有这些家族史,有这些拉美历史,才有后来伟大的小说。
  •     喜欢
  •     我觉得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叙说比较好的一本书。
  •     终于拿到手,捡着孤独和霍乱两章来读,鸡冻的感觉,作家原来安静地写,读者安静地读,大概是世间最安心的事情
  •     不得不说,确实有大量的考证和细节描写,但对读者是灾难。
  •     马老师吃不起饭也得有烟抽。
  •     无愧最好的老马传记,帮了我不少忙
  •     书的最后是他家的家谱,再一次验证了读完十分之一的时候留下的印象:他家种种乱七八糟造就的家谱比百年孤独里的要命一百倍orz 百年孤独果然是他老人家照顾读者的结果……
  •     仅仅是早年历史。不过瘾。
  •     苏联解体仿佛幽灵般地消解在马尔克斯传记里。仿佛布尔乔亚的胜利对这位作家大半生的政治追求从未造成影响。……看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信仰幻灭后的痛苦反思和卡斯特罗蛮感兴趣的。…最近给星星越来越吝啬了= =
  •     奇妙怪诞的世界里,有着时代更迭与命运的变幻。
  •     一本全面但是妥协的传记。
  •     他是传奇人物,不仅仅是一名作家,还是记者,是“革命者”。他对于祖国的爱,深表理解!这部书也是拉美的近代史,独裁,腐败,混乱~作家也是很用心在为这伟人留下“故事”!(一天内读完,感叹不已)
  •     加西亚·马尔克斯构建了最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之一,却始终自视是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一切的现实,实际上都比我们想象的神奇的多”。他拒绝理性主义者对待世界的方式,后者把“现实”加工删略、根据因果律重新排列组合。他不将生活客体化、抽象化,而用直觉感受,打消“我”和“我”之外的隔膜。
  •     翻译太差。。。资料较为翔实。
  •     这书和活着是为了讲述一起看才是最好的。。或者先看活着是为了讲述再看传记,不要反过来看
  •     这个翻译真是。。。各种病句。前言是读着最顺的
  •     记忆和细述一切
  •     在賈布眼中,關於自己的一生。記憶本就不是經歷,而是一種願意公諸于眾的存在。
  •     全新的老马传记,内容丰富
  •     不如想象的好
  •     翻译有待考量。
  •     因为自传只写到去欧洲前,专门找了传记来看。没想到马尔克斯算是比较早就对苏联东欧有实地体验的人,再加上他对古巴革命对深度参与,对拉美独裁的熟悉,确实给人一种性格上圆滑世故,吃革命饭吃党饭的感觉。猪湾事件前夕“叛变革命”,后来又为美帝去古巴“捞人”。玩弄权力注定引火烧身。拉美文化对道德对耻感似乎有不同的看法,与我们的知识分子结局颇有不同。文学世界里马孔多的制造者成了香蕉公司座上宾和镇上最大房子拥有者,无疑也是一种讽刺。被马克思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高明,打红旗的独裁者也算不上圣贤。
  •     多面的马尔克斯 很有趣
  •     2015-是名字太长了吗?读着好累,还好有了他本人的自传
  •     最近看鸡汤看多了,偶尔看一本高深的,觉得脑细胞不够用了。。。。
  •     特别想把族长的秋天再看一遍以及期待没看的几部最后想大喊一声我天我终于看完这本了!
  •     我一生下来就出名了,不过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     8.8
  •     其实,前一部分描写加西亚的外祖父还有父亲之类的云云,有点模仿百年孤独的手法,但是,写的很不好看。
  •     可读性太差.
  •     关于《百年孤独》的一百种解释,在这里能够找到诠释;关于作者的故事,这里是最全的解读。
  •     “那么,还好你在场,这样你可以告诉人们,这故事不是我们编出来的。”
  •     按时间顺序讲述了马尔克斯的一生。前半部分应是来自多人采访,后面传记作者与他应是有深入接触,前后感觉不太一致,但总体上来讲,应是较为客观的。
  •     百年之后再无孤独
  •     就是有点无聊。
  •     想要彻底了解马尔克斯,不得不读的一篇佳作……
  •     像是看了一部纪录片,伟大的不仅是马尔克斯,还有他的妻子梅赛德斯。看完后想把马尔克斯所有作品看一遍。
  •     沉甸甸的很有质量,护封制作非常棒!此外第一次见到买书给明信片的
  •     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献,作者很谨慎的核实了马尔克斯的生平,虽然马尔克斯有意制造了无人破解的迷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