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珍藏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11422785
作者:(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D.弗里德曼
页数:344页

后记

作为一位经济学家,《自由选择》一书的主要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众所周知,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76年荣获经济学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无疑是弗里德曼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重要原因,但这并非唯一原因。自1969年瑞典银行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截至2007年,荣获这一奖项的总人数已达61人;但是,即便是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全部61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如果非要列举,大多数人也只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几个最著名的人物:萨缪尔森、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科斯、斯蒂格利茨……其他的,可能就要想一想了。当然,专攻计量经济学的肯定最先想起克莱因,专攻博弈论的肯定最先想起纳什,专攻国际金融的肯定最先想起蒙代尔……但是,只要是学过经济学的,肯定不会想不起弗里德曼。如果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可称作经济学“大师”的话,那么,弗里德曼无疑属于极少数“大师中的大师”。    或许有人会说,弗里德曼曾于1980年、1988年、1993年三次访问中国.这是中国人对弗里德曼不陌生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与其他到中国访问、讲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相比,弗里德曼访问中国的时间是比较早的,那时我们的思想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而且他本人也没有机会像现在这样动辄便对广大中国学生做演讲。关于三次访华的细节,可参阅《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再者,近年来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纷纷到中国来访问、讲学,其访问次数、讲学规模,较之弗里德曼都更多、更大,若就此而论对中国经济学界的影响力,这些经济学家应比弗里德曼更大。    从学术上来讲,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毋庸我在此赘言,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弗里德曼颁发诺贝尔奖时已对其贡献进行了很好的概括:“对消费的分析和在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    但是,弗里德曼在世界上获得巨大的声誉,似乎也不应单单归因于他在理论经济学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我认为,弗里德曼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之所以会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由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一位学者,尤其是社会科学学者,总会或多或少地持有某种信念。持有某种信念、坚持某种信念并不难,难就难在“一以贯之”。一以贯之,不仅意味着不能屈从于政治权威或学术权威,而且也不能屈从于某种“风气”,不能“跟风”,不能“赶时髦”;一旦认定某种信念,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决心。不“跟风”,不管是“政治之风”,还是“学术之风”,都不去跟,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毅力的。不“跟风”,轻者招致学界同仁的白眼、冷落、误解;重者,可能生活上窘迫、精神上孤寂。弗里德曼在美国便因学术观点不同而备受学术界冷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弗里德曼便开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当时正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一统江山”的时代,弗里德曼的主张无疑属于异端,因此他称自己常常在“充满敌视的气氛中演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陷入了“滞胀”的尴尬局面,奉行已久的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因为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内,低增长与高通胀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在此背景下,自由主义的理念重新获得了声望,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接二连三地授给自由主义经济学家。1974年获奖的哈耶克与1976年获奖的弗里德曼正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啥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两个学派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所用的分析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在坚持自由市场取向的经济制度方面,两派是一致的。哈耶克的经历与弗里德曼颇有几分相像,两人都对自由市场制度“一以贯之”地坚持,并且都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两人都十分长寿,哈耶克活了93岁(1899—1992),弗里德曼活了94岁(1912—2006)。    如果说哈耶克在后半生的学术生涯中,已经偏离纯粹的经济学而转向政治哲学、法学、心理学等广阔的研究领域,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德哲学家的话,那么,弗里德曼则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因此,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在150位经济学家的投票中,弗里德曼被评为“20世纪仅次于凯恩斯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毫不过分的。    2006年11月16日,伟大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逝世,享年94岁。    关于《自由选择》一书的基本情况,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缘起是同名电视系列片《自由选择》的拍摄,而它的写作过程则与电视片《自由选择》同步。弗里德曼夫妇称,《自由选择》是他们写过的唯一一部有截稿期限的书,而且是用口语而非书面语写成的,部分地出于这个原因,它比他们写过的任何一部书都畅销。1980年,《自由选择》一书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分别于1981年和1990年再版。该书出版后当年便成为畅销书,据作者估计,在美国各种版本的《自由选择》销量超过了100万册。而且,《自由选择》迅速被译为各种文字,中国内地也在1982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了中译本。    在《自由选择》中文版面世20多年之后,以出版经管类图书闻名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拟重新翻译出版该书,并由我这个经济学后学来翻译,我的心情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能够翻译这样一部出自经济学大师之手的名著,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忧的是,深恐自己学力不逮,若不能准确、传神地将本书译成中文,则不仅有负出版社重托,而且对读者也是一种抱愧。几个月以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坐在电脑前翻译《自由选择》,个中甘苦,只有译者自知。    此次翻译是译自1990年版《自由选择》,并且,针对国内读者的需要,以页下注的形式加了不少译者注。翻译过程中,参阅了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自由选择》,受益良多,在此,我对前辈译者胡骑、席学媛、安强等致以深深的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自由选择》一书的部分内容,由于受时代背景、社会氛围等方方面面的局限,难免观点偏颇。但是,为尊重原著起见,基本上不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删节。个别观点激进之处,做了少量的处理。相信广大读者自会有所取舍,因为我们的读者是成熟的读者。    为了本书能够顺利翻译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做了大量辛苦、细致的工作,我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如有翻译不确之处,尚祈学界师长、同仁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张琦谨识    2008年6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在这本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当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丝·弗里德曼为读者揭示了,正是由于华盛顿当局制定了过多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过多的政府管制、建立了过多的行政机构、花费了过多的财政预算,才使美国的自由和财富受到了侵蚀和削弱。一旦政府以中间人的身份插手干预,良好的愿望往往会导致悲惨的结果,对此,两位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此外,针对这些经济问题,弗里德曼夫妇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告诉读者应当如何扩展自由、增进财富。
不论是探讨美国在以往岁月中的错误和失误,还是指出将来为增进经济繁荣所应采取的政策策略,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说服力很强。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珍藏版序言
初版序言
引言 / / 1
第1章 市场的力量 / / 10
第2章 管理的专横 / / 39
第3章 危机的解析 / / 70
第4章 从摇篮到坟墓 / / 90
第5章 生而平等 / / 127
第6章 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 / / 149
第7章 谁在保护消费者 / / 192
第8章 谁在保护工人 / / 234
第9章 通货膨胀的对策 / / 254
第10章 潮流在转变 / / 286
附录A 1928年的社会党纲领 / / 315
附录B 限制联邦政府支出的修正案草案 / / 318
译后记  / / 321

编辑推荐

这本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编著的《自由选择(珍藏版华章经典经济)》是一本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缘起是同名电视系列片《自由选择》的拍摄,而本书的写作过程则与电视片《自由选择》同步,所以本书相对比较口语化和大众化,正因为如此,这部书比他们写过的任何一部书都畅销。1980年,《自由选择》一书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分别于1981年和1990年再版。该书出版后当年便成为畅销书。据作者估计。在美国各种版本的《自由选择》销量超过了100万册。而且,《自由选择》迅速被译为各种文字。

前言

10年前,《自由选择》一书首次出版时,我们充满了乐观主义情怀,将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定为“潮流在转变”。当时我们认为,人们普遍的信念正在从信仰计划经济转向信仰市场经济。但我们未敢奢望这一潮流转变得如此迅猛。    1O年前,世界上许多人认为,计划经济在创造物质财富和增进人类自由方面,是一种可行的,甚至是最有生命力的体制。但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人这么认为了。当然,在意识形态上信仰计划的情形仍然存在,但仅限于西方世界的一些大学以及其他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当中。10年前,许多人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建立在私人自由市场机制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大有缺陷的制度,它既无法创造出为人们广泛分享的物质繁荣,也无法提供广泛的人类自由。但到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繁荣和自由。    既然《自由选择》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在今天已成为人们惯常的看法,那么本书是否过时了呢?是否没有出版的必要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惯常的看法是改变了,但惯常的做法却仍未改变。    在过去10年里,尽管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在改变政府过度干预的政策实践(近几十年来涌现出大量这样的实践)方面,各国政府,都进展得十分缓慢。国民收入中用于政府支出(假设这些支出真的是为了公众利益)的份额,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许多国家的这一份额甚至仍在继续上升。就美国而言,这一比例在1980年为40%,1988年为42%,其间的1986年曾一度高达44%。无独有偶,控制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政府管制活动仍然杂芜繁多,并没有多少松动的迹象;《联邦纪事》记录了全部的管制活动,这部文献在1980年新增了87012页,1988年新增了53376页。用《独立宣言》中的话来说,我们的政府仍然在继续设立“新官署”,并派遣“大批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耗尽人民必要的生活资料”。    关于国际贸易的种种限制,我们在《自由选择》第2章中曾经分析过,近来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对价格和工资的管制,尤其是对汇率的管制,目前已经消除或者有所减少,但又增添了其他方面的管制。美国实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成本更加高昂,因此亟待改革(第4章);对学校教育体制来说也同样如此(第6章)。旨在“保护消费者”和“保护工人”的各种机构,其实际效果还是适得其反,对那些真心实意支持这些机构的人而言,可谓是事与愿违(第7、8章)。在上述这些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过去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惯性冲力,以致相反的观念和舆论仍然占不到上风。    要说美国在哪个领域有所进步的话,那就要数通货膨胀了;当然,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都普遍降低了。就美国而言,通货膨胀率从原来的10%以上降到了5%以下。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得到了克服,因而,我们在第9章分析过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后果以及治理等内容仍然有意义。要想确保当前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不是昙花一现,很有必要读一读这一章的内容。    我们目前已取得的各项成就,还谈不上有什么大的飞跃,要说真正的大转变,应该是在未来。自由市场体制在未来几年内的扩张可能要快得多,这在10年前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一部阐述自由市场机制如何运作、自由市场的优势何在、如何消除妨碍其有效运作的障碍的著作,与10年前相比,可能和眼下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书中引用的某些数据以及参考文献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我们认为最好还是不做根本的修改。对这部书进行彻底的修订,并将这一期间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囊括进来,使其与时俱进,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我们已无力再做这一工作。与其做一些表面上的修订,还不如一仍其旧,原样付印。书中偶有陈旧之处,希望不至于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对10年前的读者而言,书中的有些内容像是乌托邦或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我们相信,对今天的读者而言,这可能正是一幅指导未来实践的美好蓝图。《自由选择》能够重新出版,我们感到十分高兴。潮流已经转变了,但要想使人类自由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还需要一股更加势不可当的滔滔洪流。    米尔顿·弗里德曼    罗丝D.弗里德曼    1990年1月4日

内容概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因“对消费的分析和在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米尔顿曾经出任罗斯福治下的财政部顾问,而后观点发生改变。在芝加哥执教的30年中,他的主张逐渐与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相抗衡。后来,他出任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其主张和理论深深影响了美国及其他国家。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只有凯恩斯的影响力能与弗里德曼相比。
200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辞世,享年94岁。
代表作:《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美国货币史》等。
罗丝•弗里德曼
(Rose D. Friedman)
杰出的经济学家,与米尔顿•弗里德曼相识于芝加哥大学,此后结为伉俪,终生相伴。与米尔顿合著过许多重要作品,包括《自由选择》。

媒体关注与评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丝·弗里德曼一方面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独立宣言”的政治理念,并结合美国的实际对自由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释。其中关于市场与政府作用之分野、有限政府、通货膨胀的来源与治理等的论述,都相当精彩。——豆瓣读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使广大民众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某些基本理念上,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如果我们想要保持社会的自由与繁荣,那么它应当如何运作。因此,作者能够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之无愧的,我们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读者文摘》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其思想渊源有二:一是我们早些时候,也就是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二是与本书同名的电视系列片《自由选择》。    同名电视系列片所讨论的问题与本书完全相同(最后一章除外)……但是,由于节目时间所限,书中探讨的许多内容在电视节目中只能删掉或点到为止。因此,书中的内容系统性更强,也更加全面。    要说有谁能在一夜之间(或者连续10个晚上,每晚1小时)便被说服,那么他绝不是真的被说服了。因为一旦遇到一个持相反观点的人,两人聊一个晚上,他的观念可能又转变回去了。真正能说服你的人,只有你自己。——米尔顿·弗里德曼

章节摘录

人们每天都会为了吃、穿、住,或者干脆为了享受而消费数不清的商品和劳务。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想买这些东西就总能买得到,而从未停下来想一想,究竟有多少人为了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付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努力。我们从未思考过,街角的小卖店(或今天的超市)如何能将我们想买的物品都摆上货架,也从未思考过,我们大多数人如何能够赚到钱去买这些物品。    人们很自然地假定,必定有某个人在发号施令,以确保“适当”数量的某种“适当”的物品被生产出来,并摆在“适当”的地点。发号施令确实是一种协调众人活动的方法,通常在军队里就是如此。在军队中,将军下达命令给上校,上校给少校,少校给中尉,中尉给军士,军士给士兵。    但这种下达命令的方法,仅在很小的群体中才可能成为一种专门的或主要的组织方法。即便是家中最具家长制作风的一家之主,也无法完全通过命令来控制家庭成员的每项活动。也没有哪支庞大的军队可以完全通过命令来运作.军队里的将军显然无法掌握指挥最底层士兵的每一项行动所必需的信息。在军队命令体系的每一环节,下级军人(不论是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会根据具体的情形做出审慎的判断,而这些关于具体情形的信息,却是下达命令的长官所无法掌握的。命令必须辅之以自愿的配合,这种配合并不是很明显,同时也很微妙,但却是协调众人的活动所必需的更为根本的手段。    苏联通常被认为是通过命令组织起来的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即中央计划经济,但这其中虚构的成分远多于现实。在苏联经济的每个层面上,都有自愿的协作来补充中央计划的不足或是抵消其刻板僵化的规定,当然,这些自发的举措有时是合法的,有时则是非法的。’    在农业方面,国家农场中全职工作的农业工人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问在自家的小块土地上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其收获或用于自家消费,或拿到相对“自由”的市场上出售。这些私人的小块土地在整个苏联的农业用地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但据说其产出却占全国全部农场产出的1/3(之所以说“据说”,是因为很可能有部分国家农场中的产出,像私人小块土地上的产出那样,私下里在市场上进行了交易)。    在劳动力市场上,人们很少被命令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在这一意义上鲜有对劳动力的实际指派。并且,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资水平,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申请,这一点很像是资本主义国家。受雇之后也可能被解雇,当然也可以主动辞职去做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实际上有数不清的限制条件决定了谁在哪里工作,虽然有无数的地下工厂为广泛存在的黑市服务,但毕竟法律上是禁止任何人开业做老板的。主要依靠强制手段对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分配是行不通的,况且也无法将个人的经营活动完全压制下去。    在苏联,各种工作的吸引力大小常常在于其能提供多少法外的或非法的兼职工作的机会。一位莫斯科居民家中若有哪个设备坏了的话,等国营的维修公司来修理,可能要好几个月。但他可以找一位兼职的修理工,那个人很可能就是在国营维修公司工作的。这样一来,自家的设备马上就可以修好,兼职的修理工也可以得到一笔额外的收入,如此对双方都有好处。    尽管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这些自发的市场因素还是日渐繁荣起来,因为要彻底灭绝这些因素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私人的小块土地是可以被禁止,但只要想想20世纪30年代严酷的大饥荒就足以使人明白这样做的代价。现在,苏联经济很难再说是高效率的典型了,如果没有这些自发的(市场)因素的话它将在更低的效率水平上运行。近来在柬埔寨发生的状况令人痛心地表明,试图完全取消市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正如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完全依靠命令原则来运作一样,也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完全依靠自愿的合作来运作。每个社会都有一些命令的成分,当然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军队征兵就是命令原则最直截了当的表现,禁止买卖海洛因或甜味素也是命令的一种表现,再有诸如指定被告终止或采用某种特定的行为这样的法庭秩序,都属命令之列。或者,在另一极端情形下,命令也可以表现得十分微妙,如通过对香烟课以重税来劝阻人们减少吸烟,这种做法即便不是命令也至少是一种暗示,是我们当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暗示。    究竟是由于专断命令的刻板僵化导致了自愿交换活动的繁荣兴盛,从而使其主要采取地下活动的方式;还是以自愿交换作为主要的组织原则,而以或多或少的命令成分为补充?二者不同比例的搭配,相应的结果也大不相同。私下自愿交换的存在可以使一个命令经济体免于崩溃,勉强运行下去,甚至还能有所进步。但对一个主要以命令为特征的经济体所赖以建立的专制基础来说,私下的自愿交换并不能对这种专制有多大的削弱。相反,一个主要以自愿交换为特征的经济体,内在地具有促进经济繁荣和人类自由的潜质。可能在这两方面(经济繁荣和人类自由)它都未必能充分发挥出其潜力,但就我们所知,除非自愿交换成为组织的首要原则,否则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得到繁荣和自由。当然,我们要补充说明的是.自愿交换并非繁荣和自由的充分条件,这至少是迄今为止的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许多以自愿交换为首要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既没有得到繁荣也没有得到自由,即便它们在这两方面比许多专制社会取得了多得多的成就。但是,自愿交换却是繁荣和自由的必要条件。    通过自愿交换进行协作    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叫作《铅笔的家世:讲给伦纳德E里德先生的故事》,。它以寓言的形式生动地说明了自愿交换如何使成千上万的人相互协作。“铅笔——所有能够读写的大人小孩都熟悉的普通木制铅笔”,里德先生用铅笔的口吻讲述了这个小故事。他以“没有哪个人”“知道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样奇特的语句开始他的讲述,随后他详尽地介绍了制作铅笔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得到所需的木料,“一棵生长在北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纹理笔直的雪松”,把它砍倒,将原木运到铁路货站需要“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的其他工具”。制造这些工具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和各式各样的技艺:“要有人开采铁矿、炼铁炼钢,然后制成锯子、斧子、发动机;要有人种麻,然后通过各种工序将其制成结实的绳索;要有伐木场,伐木场里有工人的床铺和脏乱的食堂……伐木场的工人喝的每一杯咖啡里,不知道又包含了多少人的劳动!”    之后里德先生又讲到将这些原木运往木材加工厂之后的故事。要将原木加工成木板,再把这些木板从西部的加利福尼亚运到东部的威尔克斯巴瑞,也就是故事中的铅笔的制作地点。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有了铅笔外面的木制笔杆。铅笔中的“铅芯”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铅,而是斯里兰卡产的石墨。经过许多道复杂的工序,石墨才最终变成铅笔中的铅芯。    还需要一点金属,即铅笔顶端的金属圈,那其实是黄铜。“想想要多少人吧!”里德先生写道,“他们开采锌矿铜矿,用自己的技艺把这些天然物炼成明光可鉴的黄铜。”    我们称作橡皮擦的那个东西在铅笔生意里叫作“插头”,一般认为那是橡胶做的,但里德先生告诉我们,橡胶仅仅是用来起黏合作用的,真正起擦除作用的是“硫化油胶”,它是用硫氯化物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产的菜籽油通过化学反应制成的。    在叙述完所有这些过程之后,“铅笔”说道:“现在还有谁敢否认我前面的话呢?在这个地球上没有哪个人知道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成千上万的人之所以参与到制作铅笔的过程当中来,没有一个是因为他自己想要铅笔。他们当中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铅笔,也不知道铅笔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当成用来得到他们想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手段而已,我们则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铅笔而生产了那些商品和劳务。我们每次去商店里买铅笔,便是用自己的一点点劳动来交换那些为制作铅笔出过力的千百万人的每一份极少量的劳动。    更加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铅笔居然被制作出来了!没有人坐在指挥中心里对那些成千上万的人发号施令,也没有军警来执行这些从未发出的命令。那些人生活在世界各地,讲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甚至还相互敌视,但是这些都没有妨碍他们协作起来生产铅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P11-15


 自由选择(珍藏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前几天看了一篇叫做“戏侃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1418/,写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疑问。很多相关的似是而非的一些想法也明晰了很多。这些年也对经济学产生了一些兴趣,改变了当年的偏见。之前大学那会儿,认为经济学对人类进步起不到什么作用,也不创造任何价值,就是把钱从一些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手里。但是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和别的学科一样,经济学的一些常识还是值得每个人了解的,例如:“把钱从一些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手里”这本身就很有价值。于是,刚好京东做活动就买了几本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和以前老罗推荐过的经济学的书,弥补一下知识的漏洞。“自由选择”这本书中的观点,虽然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现实出发,但是其中的相似性任然值得如今中国的借鉴,中国社会的现状甚至更为典型。这种书读起来很慢因为总会引发不断的思考,以及对以往观点的修正。引言部分大致讲了整本书的脉络结构,基本围绕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展开。仅仅阅读完前面这一小段文字,便让自己对于“自由”的概念更加清晰了起来。其实早在初中时上思想政治课,讲到自由的概念,便对课本中观点不太认同,虽然因为说不出很确切的原因,但是总感觉不妥。课本里说,“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需要限制的,要限制人的自由不去伤害别人,同理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言论自由以及出版游行示威集会结社都是被限制的,继而推广到更多的被限制都是合理的。但其实,“没有绝对的自由”这句话不等于所有对自由的限制都是合理的,而合理性的前提是自愿,即自由不能被剥夺,只能被让渡。正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自由也不是免费的,是需要成本和承担后果的,所以人们对于成本过高而无法承担的自由便自愿地放弃,通过制定法律并由国家来保证实施来保护自己,比如:杀人的自由。但是,对于能够承担后果的自由便不能放弃,同样通过通过法律来保护它的存在,比如:言论自由。从这个意义来说,法律制定的根本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自由。因而,任何法律的制定也都必须出于自愿,而保证自愿原则的根本是拥有制定法律和选择政府的自由,并且政府的执行受到严格限制。所以在立法不独立并且不能选择政府的国家里,人民的自由是得不到保障的,所受到的限制远远大于自愿让渡的部分。实际上,法律并没有制止行为本身的发生,而只是一种事后惩罚措施。其实可以如此理解,法律从根源上并没有剥夺人的自由,只是对很多行为的所应承担的代价做了一个受到普遍认可的规定而已。至于所应该付的的代价,便是你对别人做什么你就要接受别人对你做出同样的事。比如说,人还是有杀人的自由,只要你能承担杀人的后果——死刑或者终身监禁等。制定法律虽然没有制止行为本身的发生,但是这样做的好处是,消除了个体差异导致的自由不平等。因为,如果不制定法律规定“杀人偿命”,虽然杀人的人也被别人杀,但是这样导致必然弱肉强食,弱小的组织被消灭,强大的个人和组织可以肆无忌惮地杀人。而制定法律,并且由政府来保证实施,其实相当于制造出了一个最为强大的暴力机器,以至于所有人在它面前都是弱小的,都要担心自己的安危。而我们把属于自己的“杀人的自由”让渡给了这个机器,每当有人杀人,便让这个机器来保证杀人者承担杀人的后果,而不是我们亲自去执行。而相对于杀人这种极端的情况,其他法律的本质也是对自由应负的代价做了相对的规定,然后我们自愿地将这部分自由让渡给政府来保证实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人民的自愿性,严格限制政府对这部分让渡出来的自由不滥用以及不超出,尤为重要。所以,这种自由被剥夺的情况在极权国家尤为严重。很多以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为旗号而制定的法律其实是超出人民自愿的部分。法律保护的是人的自由和利益,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每一项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统称为“整体利益”)都是伪命题,也不存在。因为不存在抽象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思维和感受能力的“国家”、“社会”、“集体”、“人民”和“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利益也可能一致,也可能冲突。混淆个人具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目的也显而易见。因为在具体执行时,悬在空中的抽象“整体利益”落地时,必须找到“整体利益”的代表,因为整体本身只是概念,没有思维和感受能力,而“整体利益”的代表才是。于是,当权者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代表。个人自由与个人权利便消融在“整体利益”中,甚至在更多场合里,个人自由和利益被当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障碍而受到大众的唾弃和极权的压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整体”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不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的。因为每个人的差异,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自愿让渡的部分也不尽相同。于是,在公共领域范围内,对人自由的限制应该取交集,而不是并集。对于普遍达成共识的,例如对破坏生命财产安全,予以严格禁止;而对于未达成普遍共识的,例如不当言论,则不予以严格禁止,只要求其自己承担自由的代价即可。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己所欲”有时候也“勿施于人”。用道德代替法律,或者以自己的价值观制定法律强行限制别人,往往起到更大的反作用,例如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禁酒令。真正自由的社会应该是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互不干扰即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玉林“狗肉节”便是一个例子。对于“吃狗肉”这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合理的做法是,每个人都有吃狗肉的自由,有些人因为出于反感或者对狗的感情而自愿放弃这种自由,但是不愿意放弃的人也不应该被剥夺,他们应该承担的后果当然不是被狗吃(因为法律只应保护人的权利),而只是遭到爱狗者的反感或者谴责而已,甚至连辱骂都不应该。而对于这种程度,爱吃狗肉的人基本就无视了。至于说狗是偷来的,那跟吃不吃狗肉也没有逻辑关系,只需要针对偷盗行为本身做出惩罚即可。我们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在企业所构成的市场成面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是足够强大的。然而经济学家还不够满意,他们还希望去主导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规则制定和设计,以寻求逻辑上满足,理想状态中的经济学理论效用最大化。这正是新自由主义的边界所在。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一样,某一种学说或者里面都有其适用的边界。超出这个边界,真理就会成为谬论。用类似两个凡是的思路去办事情,唯教条和主义论,社会就不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新自由主义本生去参与社会制度的设计实验,就是一种政府干预。然而如果仅仅是市场规则的设计,那么并不会导致其饱受诟病的政治改革实验。选择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然而这并不是否认两者有影响,但是,需要区分什么是对市场规则的影响,不同的政治里面是否是效率的唯一区别。与新自由主义不一样的观念,在欧洲部一样没有影响效率么?智利的短暂泡沫,不也是在集权下行程的么?政治体制和经济市场效率,并不是谁决定谁,它们有交互的地方,也是有独立的自我进程。社会往往是一种多元共存的价值体系,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持续性,而这种多样性有其历史内在的驱动力。更加现实可靠。自由选择的概念在市场和公司这样的微观层面是有效的;然而,这也是其局限。后来西方经济学不也研究发现,经济理论是有其适用范围的,也就是能力的边界。当组织的规模达到不同的程度的时候,经济学的理论或者很多假设导致的结论就会改变,公司的组织管理运行方式,显然跟社会国家的管理运行方式有天然的差异,而这在很多自由主义者的大脑里是缺失的。这也是后来,科斯在中国热销的原因,毕竟政治上的现实主义,集权、重商是大陆国家最有利的发展途径。荷兰、德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的崛起无一不用此极。自由选择的确是一种终极价值理想,正如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来说一样,是一种具有宗教情结的价值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幸运的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政治现实主义牢牢的控制了局面。均势在政治领域永远不是过时的概念,只是我个人某种程度上也赞成,中间偏右的选择,似乎要好一些,但是极端是绝对不行的。
  •       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个名字在近期出版的经济类专著中出现得比较多,不过,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他的一致追捧不同的是,现在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毁誉参半。甚至有人给出了这样的逻辑: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是华尔街那些贪婪的家伙们欺骗了大众,而他们的得逞利益于美国政府的监管不力,而这种政府的缺位就是从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的“小政府”主张开始的。有意思的是,相对于哈耶克,人们更喜欢把矛头直指弗里德曼,这也许是因为哈耶克更多的贡献是在理论方面,弗里德曼的主张则直接影响了他那个时代的政策。他最著名的著作《自由选择》初版于1980年,而在同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和在1979年当选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所采取的政治路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弗里德曼式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罗纳德·里根在军费开支上走的是凯恩斯主义的路线,不过,所谓的“里根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弗里德曼经济学”,包括减少对企业的监管,以及被一些人认为是直接导致了美国高赤字的减税政策。  罗纳德·里根曾一度被视为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样。不过就像里根时代的人们对罗斯福有所诟病一样,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让人们重新记起了把他们从1921年大萧条中拯救出来的罗斯福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反过来又开始批评起里根和弗里德曼来。  不过,正如弗里德曼自己所说的那样:“要说有谁能在一夜之间(或者连续10个晚上,每晚1小时)便被说服,那么他绝不是真的被说服了。因为一旦遇到一个持相反观点的人,两人聊一个晚上,他的观念可能又转变回去了。真正能说服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在一片对弗里德曼的声讨中,我倒是很想看看弗里德曼自己都说过些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被批评的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就越有独创性。就像弗里德曼一直批评凯恩斯,但却也一直认为凯恩斯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一样。恰好,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版了一套《华章经典·经济》,其中就有弗里德曼最经典的著作——《自由选择》。  “手持利刃的匪徒问我‘要钱还是要命’,这也是让我选择,但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自由选择,也不会认为我与匪徒接下来的交易是一种自愿交换。”这句话在《自由选择》中的地位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是却很能体现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如果选择是被迫的,或是只限定在一个范围内,那就不是自由选择。如果不是自由选择,于个人来说,就是被侵犯了平等和自由;于经济来说,也是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本质,这种本质就是弗里德曼引述亚当·斯密的话所说的:“只要协作是完全自愿的,那么交易双方就都能获益。”反过来说,如果交易中有一方是被迫的,那么就至少会有一方是不能获益的,甚至是双方都不能获益——就像前面的那个例子,被抢者不会获益,但从不用太久的长远看,匪徒也不会获益。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弗里德曼才反对大政府,反对政府包办太多的事情。当然,政府不会像匪徒那样,手持利刃让你把钱给他,然后他承诺给你留一条命;政府是手持“公共利益”的招牌,让你把钱给它,然后它承诺为你服务。区别在于,匪徒其实什么也没给你,因为命本来就是你自己的,而政府则给了你些什么。不过,我们完全不必因此而感谢政府,就像我们不必为活命而感谢匪徒一样,因为服务本来就是一项政府职能——有时候还是不需要的职能,我们给它钱,只是要维持它的服务能力而已。  但政府的服务能力往往都不怎么好。中国如此,美国也一样,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也没好到哪去。弗里德曼用一个简单的类比就说清楚了这里面的原因:他把开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花谁的钱,和为谁花钱。第一种情况是为自己花自己的钱,这种情况最节省也最能把钱花到点子上;第二种是为别人花自己的钱,比如送礼物,这种情况会首先考虑投其所好,然后是考虑少花钱;第三种是为自己花别人的钱,比如公共消费,这个时候的首要目标是要把钱花得划算,但不会考虑节约问题;第四种就是为别人花别人的钱,比如用你的钱请你吃饭,我自己搭便车,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不会考虑少花钱,也不大会让你觉得这笔钱花得值,而是会先让自己大饱口福。  这第四种情况,就是福利。“官僚们为别人的需要花别人的钱。只有用良心,而不是用那强烈得多和可靠得多的私利的刺激,来保证他们以最有利于福利金领取者的方式花钱。这就造成花钱上的浪费和不求效果。”“第四类开支还容易腐化接触到它们的人们。所有福利计划都使一些人处于决定什么对别人有利的地位。结果是,一部分人感到自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另一些人则感到自己像孩子那样需要别人的照顾。被救济者的独立自主能力由于弃而不用而萎缩了。”这又让人想起了匪徒那个例子,强行抢走你的钱让人不舒服,强行给你钱也未必就让人舒服。  当然,在我国,还远远没有达到福利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境地,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第三种消费——为自己花别人的钱,也就是三公消费。不过,这种趋势正在缓解。  政府给的福利,在弗里德曼眼里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更不要说政府的其他管制了。其实,弗里德曼衡量政府是好是坏的标准并不是大还是小,而是它是不是给了人们最大的自由选择权,如果是,那么它就是一个好政府,否则就不是。这当然和权力有关。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我们忘记了一条基本的真理:对人类自由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权力的集中,而无论是集中在政府手中还是任何个人的手中。”按照这个逻辑,权力当然也不能集中在一些企业或一些金融精英手中。弗里德曼在2006年以94岁的高龄逝世,所以我们就无法得知他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态度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有人批评他,他仍然和凯恩斯、哈耶克一样,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平等意味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意味着个人可以自由地左右自己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唯独对生而平等这章印象深刻。
  •     虽说是经典,但我读完的感觉是:大多内容、理论是我早已熟知的--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可能我早已自己想清了一些问题。但我怀有疑问的部分,比如教育的公有、私有化问题,却没有很好的论述。
  •     非常好的自由主义入门书籍,提供了很多基本的但多数人并不明晓的经济与社会常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翻译通顺,居里夫人呃…据理服人。理性很美好,真·五星推荐!!
  •     出差在外,未能及时回复,书不错,正版
  •     23年前看过商务的,这次看这本,深得仍然有新意。这是经济学大师用通俗语言做的经济学宣传。不错
  •     其实个人很反对自由主义,带着忿忿之心看的,没想到觉得还不错。我发现弗里德曼的观点并不偏激,对经济问题的认识竟有点新凯恩斯主义的味道,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不信任政府的客观合理性罢了。看过之后,我真的感觉现在流行的极端观点纯属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对大师理念进行的误读,让人心生厌恶。
  •     对照着今日的中国看,真不难发现为何我们国家如今在步入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倒退之中。 但是不要小瞧市场的力量,也不要小瞧民众的力量,权力永远不可能无限膨胀,当它到达巅峰之日,也正是它衰败的开始。
  •     大开眼界的一本书,从小就接受政府的教育,相信国家相信政府,庞大的官僚体系及其中的官员并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其本身的利益服务的,往往政府本身的号称"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的问题。不要再盲目相信政府了。
  •     序写得很好
  •     就算读100遍这本书也不过分,充满了真知灼见
  •     弗里德曼大作,入门必读
  •     序言写得很棒,言简意赅,揭露了许多当代经济运行的谎言,只可惜多数人只活在扩展生命的宽度,而忘记了深度。
  •     我首先对阅读此书的读者表示感谢!因为,我是这本书的译者。关于《自由选择》的版本、中译本等问题,我在“译者序”里已经做了简短的说明,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译文质量好坏,我不敢说,读者自有高见。我只能说,翻译这本书,我是下了功夫的。关于定价,我也认为出版社定价太高了,我的意见是,这本书定价不能超过30元。但是,我说话不管用,出版社是为赚钱的。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只能向大家表示歉意!借此机会,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两点:一、我的译文,有不少都被出版社删掉了。比如,我本来在译文中加了不少“译者注”,可惜大部分都被出版社删掉了;而且,作者的原文我全部译出了,但出版社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也将某些部分删减掉了。这些,都不是我能左右的,我和出版社做了交涉,无效。二、英文较好的读者,最好直接去读原著。像《自由选择》这本书,图书馆一般都能借到,如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基本都有。借来可以去复印,复印一本原著下来,很便宜,最多20元就够。所有的外文书籍,大家都可采取借来复印的办法读原著,经济实惠,且不涉及侵犯版权的问题(除非印来卖钱,若仅是印来自己阅读,不侵权)。这是我对大家的两点建议。关于第二条建议,其实不局限于本书,也就是说,凡是译著,大家都应该尽量少读,最好读原著。中国大陆目前出...版的译著,基本上都存在删减的现象,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问题”。读英文实在有困难的读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台湾的译本,凡是大陆有的译著,台湾一般都有。台湾出版的译著,基本没有删节现象。但台湾的译本不好买,那怎么办呢?我的意见是,要选择出版社。各家出版社对“意识形态”的把握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出版社“胆子”比较大,比方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但该出版社编辑工作不认真,错别字较多);有的出版社“胆子”非常小,如履薄冰,生怕“犯政治错误”,机械工业出版社就是这样。应当说,纯属技术类的译著,基本上很少有删节,而但凡涉及一些“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类书籍,一般都有删节。话长纸短,暂且搁笔。欢迎大家对我的译文提出批评!也欢迎热爱读书、关心国事的朋友和我联系,我们共同探讨! 阅读更多 ›
  •     最不喜欢什么都说得太绝对的观点 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就可劲4B吧 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还是的成果 很多因果联系既无法证伪 也无法证实 看看就好了
  •     思想是这个思想,如果真按结论部分的那几条宪法修正案操作也未必能实现,我觉得。
  •     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任何政府保护措施,都是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
  •     自由选择正是我们缺少的
  •     结合当前美国大选的形势更是意义重大,极权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幽灵从未远去,带着高福利、平权、结果平等的面具大肆侵犯自由,破坏经济,即便目的高尚,但手段错误甚至导致结果大相径庭,唯有限制政府权力扩张,以自由市场去调节,才是文明繁荣的途径。
  •     从曾经的“异端邪说”,到显学,弗里德曼大师的《自由选择》具有穿越时空的伟大力量。无论是例证还是说理,这本书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强烈推荐,求尽快出kindle版。
  •     大师的作品,老师推荐的。经济学必读。
  •     庞大宏观的系统运行及建立
  •     普及自由主义及对现实美国政治的针砭,反对凯恩斯的干预主义,主张有限政府,对通货膨胀有透彻的分析: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现象,是隐形税,并针对间接选举的弊端,指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一揽子支出限额。
  •     不过通过“自由”经济的论述,可以更清晰深入的看懂经济社会。
  •     自由经济学派的通俗读物,看待问题不能片面,需要看到供需双方,以及除此以外的其他人的利益得失,才能更全面地分析问题。个人觉得医药市场不一定不受监管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更优。
  •     弗里德曼用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其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读这本书的意义,理解弗老的精神和观点更为重要,从个体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从结果公平到机会公平,从大政府到小政府,每一个都似乎亘古长青的话题。自由之原则也应该不断思考,这才是个体与社会真正的选择。
  •     尽管我希望也相信这是对的,但休谟像座山在我面前;而即使弗里德曼的论证也是“看,我有这么多例子,还有历史雄辩地证明……”云云。
  •     有许多概念,感觉还是有点晦涩难懂,怎么就是入不了门呢?看到后面都有想把书撕了吃了的冲动,最后还是强迫自己读完了,基础不到位还是应该再多找一些浅显易懂的书,打好基础才是,等到时机成熟,再读一遍
  •     纸质不错,印刷也不错,好评!
  •     虽然我不再是自由市场的忠实信徒,但是这本自由市场的经典依然是能够启发思考的好书。
  •     很有见地,受益匪浅。
  •     什么是自由?探索自由相对的定义
  •     对经济有兴趣人士必看书,很有启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到现在,在经济界都没有共识。本书强调自由市场的观点,强调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与凯恩斯的观点不同。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我个人感觉茅于轼与米尔顿弗里德曼都是自由经济,而林毅夫与凯恩斯的观点雷同,主张在经济紧缩时政府大力投入资金进行基础建设。
  •     虽然说的是美国,但感觉很契合当下的中国
  •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快洗洗睡
  •     自由主义入门
  •     真正的大师之作,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真正的自由主义者,20世纪与凯恩斯具有同等学术高度的经济学家...当人们为制度,危机,争论不休的时候,是否还有人记得自由才是人类毕生所应该追求的价值,free to choos,告诉你,每一个灵魂都应该是自由的。
  •     人类自由与经济自由相结合,通过从经济角度进一步阐释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三个被讨论运用了几百年的概念。书中主旨无异于经济自由是人类自由的必要前提。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所一直推崇的一个观点,即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
  •     自由资本主义的权威之作
  •     机会平等的无限激发个人潜能,结果平等却只能靠暴力强制与恫吓。
  •     市场与政府之间永远没有停止对抗。
  •     很多观点让我这个初涉经济学的人感到脑洞大开,更深入的理解了经济 政府 群众之间的联系。对很多事情的的看法也有了更多角度的理解。虽然书中有些地方在当时出版的时候有所局限性,但是不掩其成为一本好书
  •     2.5天+一生
  •     弗里德曼不愧是是20世纪的经济学大师!
  •     删减版,不过3块钱特价也是超超值。
  •     想看这本书是因为“小铅笔的家谱”(《自由选择》)与“服从集体安排的千人糕”是不同的制度安排下的解说:如同对价格的解释,前者认为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后者认为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结果;前者纯粹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待,后者从政治角度计划安排下的解释。        译者建议可看英文版本,可中国读者看英文书籍要看得顺畅如中文书,难!我这辈子也不想花这般功夫浪费在这上面,有专家可以做得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又有什么必要做连三流都不如的自我翻译呢。译者建议买台湾版本的,可惜台版不容易买到,另外呢,台湾的翻译里面有一些与我们不同的习惯用词。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作为出版社编辑的洁本,这个折扣后的价格也恁是太贵了,要是可以30元买到译者先生注解全版就好了。
  •     自以为全能和仁慈的各部门,口号响亮热情似火,最后只是个祸害
  •     影响深刻的一本书
  •     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第一次接触
  •     芝加哥学派名不虚传啊,确实太过自由
  •     1我书读的少 弗老师你别骗我…… 2这是整整三百页的撕逼吗
  •     A deeply moving book about freedom.
  •     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利己是比刻意利他更有效的利他,时刻警惕利维坦对自由的侵蚀
  •     学习了
  •     提出的观点比较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自由优先于平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关于工会的作用以及政府的本质,可以激发人们思考。
  •     问题在于管得太多还是管得太少,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标准,因果关系有时也可看做果因关系,这些都非常值得思考。一般对经济学没兴趣的人,可将此书看做是对自由主义的部分阐述,包括对美国价值观的一个了解,毒树之果这一思想真的是贯穿了美国方方面面。
  •     原来有另一种可能。
  •     先自由后平等则会更加平等,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
  •     有胶纸密封,质量很好!
  •     用 我们 的 钱 来 劝阻 我们 不要 吸烟,用 我们 的 钱 去 补助 那些 种植 烟草 的 农民。
  •     可以反复读,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书了,但是观念至今依然有效
  •     在书店偶遇这本书,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坚持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书中作者从经济活动,教育,公平,消费者,工人等多个层面描述了政府过渡干预的弊端,也为通货膨胀的解决提出了方案。
  •     现实社会 真的缺乏 “自由选择”无论是经济方面 还是其他方面这本书给阐释了如何认知经济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自由经济的作用,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理论。
  •     喜欢看的书,与不平等的代价一起看会更好
  •     比较老的一本书了,但是仍然有学习意义。本书不在于挑战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想法,这是大师才有的胆识。不过他的担心在现在越来越严重了,那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被人为的弱化了。
  •     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在不同的领域可以独立或影响。 在军事、电力、航空等领域,政治要求封闭,经济也是被动封闭的。在服装、家电、餐饮等领域,政治不要求经济,经济就是自由的。 根据囚徒效应,虽然对参与的何方,有一个都能获利的策略,但是由于不能互相信任,或者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去督促何方,就会产生互相伤害的结果。 书中讲了双方都自由选择或均封闭的情况,但如果有一部分封闭,一部分自由,这种情况的互相博弈,再加上国家安全,或政治需求,那么情况又会级数倍的复杂起来。
  •     全书的主旨就是推崇自由市场机制,提倡有限政府,反对政府权力过分扩张,过分干预经济。书中从关税、金融、教育、社会福利、消费者、劳动者、通货膨胀等多个方面论述了政府过分干预产生的后果,同时分别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书写得比较浅显易懂,是很好的自由经济学派入门读物。
  •     大政府,福利社会的打脸神作,实现国家富强还是要靠自由市场和政治民主。
  •     “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论述简洁却一针见血,又充满着刺耳的冷静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