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020029563
作者:柔石
页数:134页

作者简介

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生动地展现出被"五四"唤醒的一代知识青年在中国现实社会里走投无路的境况。如果不经过一场革命的洗礼,所谓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都只能是镜花水月。


 二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鲁迅一生,着意提携和帮助过很多青年人,而其中有很多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更是有一些很年轻就为革命倒在了血泊里,比如柔石。柔石本名赵复生,宁海县人,生于1902年,到1931被捕捉和秘密杀害时,不过三十岁,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鲁迅先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被忘却的纪念》,那是一篇让人钦佩的纪念的文章。正因为死时还年轻,虽然一早就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柔石真正的文学创作,其实才刚刚开始。1929年11月他创作和出版了小说代表作《二月》,次年创作了《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初,柔石就死去了。他留下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很少的。这本《二月》,是以柔石本人及其在浙江镇海县的一段中学教书生活为原型和蓝本创作的。书中主人公萧涧秋,原型自然就是柔石,因为“萧涧秋”和“柔石”一样,都是石子的意思,也暗喻着作者的性格的志向。具体到这部小说,萧涧秋父母早亡,由堂姐抚养长大,在杭州一师范学校毕业(堂姐在他毕业前也不幸去世了),之后浪迹天涯,在北京呆了几年,无以忍受那冷冽的空气,便接受早年师范同学陶慕侃的邀请,去其在乡下(芙蓉镇)办的中学任教。在从海市(宁波)去芙蓉镇的轮船上,萧涧秋偶然听到了一个寡妇的故事,寡妇带着一双儿女去讨在大革命中牺牲的丈夫的抚恤金,无奈一无所得。萧涧秋到了芙蓉镇后,找到了已经衣食无着的寡妇文嫂,决意帮助他们生活下去,并让她的女儿采莲来学校上学。另一方面,萧涧秋与陶校长的陶岚妹妹相识,后者对他十分仰慕并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从此对富家子弟钱正兴的追求不予理睬。萧涧秋本身因为人生的苦闷而有些疲乏,这时正有些欣慰之意,却又为谣言所打击。人言可畏,群众的口让人无可奈何,学校的男教员们(当时没有女教员,女学生也很少,只陶岚是例外)都妒忌他,镇子里的人也都传言他对寡妇和陶小姐用情。陶岚却对他一往情深,着意追求。谁知寡妇的儿子却得病死了,她也因着流言给恩人带来的麻烦而苦恼,这时失了亲人,更觉绝望,有求死之心。萧涧秋心乱如麻,决意取寡妇为妻,不料寡妇竟上吊死了,把采莲托付给他。萧涧秋心生去意,借口去女佛山游玩,从彼处发了一封信给陶慕侃,径自去了上海。陶岚知道后,决意带着采莲去上海寻他。故事到这里便结束了。若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的话,小说无疑是反映了在走上革命道路前一个知识分子的彷徨曲折的人生和心理世界。而从爱情这点来反映面对革命和动乱局势的青年人的苦恼,也是惯用的手法,屡见不鲜。不过《二月》中却也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寡妇文嫂这个人物。抛开历史与革命,新的观点认为萧涧秋不爱陶岚而选择了文嫂,是因为要寻找堂姐死后的精神寄托,是强迫症的体现。这种观点似乎也不无道理,从整个故事中看,萧涧秋是有一些心理痼疾的,他的性格也受了很大影响,心绪纷繁杂乱,有些犹豫不能自决,有些绝望和出世,却又为人事情感困扰,常常痛苦不堪。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离开,离开了又一段不成功的生活,只是不知道,他是否能如作家一般,最终在上海走向革命的人生。2010-7-10 这本小说和之前让我有些着迷的《花之寺》不同,可能是作者决意描写出主人公心理的烦恼和不安定而特意为之吧,总之小说不那么流畅,语言时常晦涩,信件和对话中都会出现大段独白,都不是那么顺利可以读下去。从这本小说中我也未能读出更多的东西,也会还需要我仔细体会吧。
  •     关于柔石,只在鲁老先生的不能忘却的纪念中得知——五·四时期,文学青年的命运既多彩又简单,倘若他是勇猛的,敢于骂鲁迅先生几声;或他是谦逊的,得到鲁老先生的首肯,总之,只要能沾上鲁老先生的笔光——就会如鲁老先生所写的“白光”般见银见知了。或者,倘若无鲁老先生的一文纪念,柔石这一般死于默寂中的革命青年,便永入于黑夜了。从未读过柔石本人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他是革命青年,而非文学青年。实在说当时的革命与文学是不分家的,而青年——只要是知识青年更是与两者同若仇爱意加、渴合常离的情人。也可谓当时的中国有来自西方的“文艺复兴”与“人道主义”的风化,而向颈领受西风东渐的“新青年”首当不让的。柔石似乎曾与鲁迅先生合作过《语丝》——在当时,以这种形式进入文化圈(革命性的)的青年可谓N多,但我仿佛没有从《语丝》中读过柔石的文章(大概不知他的笔名,我曾在日本某大学图书馆将语丝读遍了)。这本柔石的文集是由书贩手中买的——然而不是我惯常喜买的老版书,也不是看上去就糙造的盗版书,而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书:书价标为二十几元,书贩折价售我18元两本(另一本为郁达夫文集)还附带两张依小说改编的电影光盘,真是“便宜到家了”。新书的印刷质地、版型纸张而言,已经很到家了。若按内容而言,绝不是当今“文坛”的那些“戏言”(或“垃圾”)可攀比的。由这种折扣我们一方面可喜见青年出版社的“市场化”革命——直接与盗版书同行共伍;一方面可感受“五·四”的堕落——如今大学中的青年在这一天仍高亢革命歌曲,平日里却不过粘在网上,学会了更新的网络话语,却对曾经的革命不屑于顾了。这一篇文集中收录了柔石的几篇小说和几篇短文。《二月》算是柔石最成熟的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个青年到某地去任教职,由于他的善良、真诚而触犯了当地的庸俗。再加上惹起了大家小姐的恋爱又至富家子弟的嫉恨,最终走投无路而离开了。情节虽简单,人物的刻画却颇有古风,柔石的几笔简描便将书中的人物及性格刻画出来——而且是当时知识青年中颇典型的几个人物。邀主人翁来的校长是其师范时代的同学——这位校长虽说只是一个小学校长,却是倪焕之一类的革命青年,他们报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回乡办教,这势必要借助当地豪强的势力和资本。于是,他们的革命性在现实中不得不打了折扣,成了调和主义者,或也可谓信守“中庸之道”。蔡元培也未免如此。但恰因这类人物才能包容并蓄,又因了他内心的“仁”而有着选择的倾向——在善恶美丑中是能知是非、虽此后未必按是非去行为。另两个人物是校中的同事,一个是《围城》中常见的传闲话、和稀泥式的人物——当然少不了嫉妒和“看热闹”的心理。这种人少好的价值不乏恶的价值,却在两方都被轻视的无聊人物。另一个人物则是尖酸刻薄的小知型人物——家里有钱,为当地豪强,因此便有了一种自狂;受到了教育,有了新思想,在狂傲之外又加了尖酸讥讽的对现实的不满和刻薄。当他因追求校长的妹妹而遭阻之后,他便用尽恶浊的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最卑鄙的人格了。这也是当时知识青年中的一种典型。只要是小说,有男主人公必有女主人公的,而相勾引的,当然是男女的情爱——高尚的为爱情、低俗的为性欲或交换。女主人公是校长的妹妹,这是五·四时期受过知识和新思想“侵袭”的小姐中的典型:她在激流无进中退回到一种颓废,对一切报着讥讽怀疑的态度,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放任自己的性情求享乐的人生——因此她答应了那个俗气的富家子的求婚,条件只一个:先供给她钱去美国留学。当男主人公来后,她在男主人公那一表人才和更在于内在的真、善、美人性的行为影响下,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便由一见钟情而至非他莫属了。小说中还有一些陪衬人物:一个丧夫的寡妇和她的孩子。这寡妇的丈夫是北伐军中的革命青年,却不幸战死,寡妇由此失去家庭的支柱而陷于困顿。主人翁最后甚至想牺牲自己的爱情——娶寡妇而救寡妇一家,结果是寡妇自杀而使小说走向悲剧的结局。小说最感动我的还是里面的情愫——柔石在其中溶入了自己的心灵和真情。这让我看到这个柔弱青年内心中的一种力量——我倘且由主人公身上看到柔石曾经的“迷津”——主人翁“出走”所显示的一种逃避。这是一种中年失落的心态,当时的青年在整个社会中有些早熟,柔石在成为“革命青年”之前倘且行在佛意之中了。从这些青年身上我看到的仍然是心灵的孱弱,但这个青年在五·四的情弱中还算是有骨头的了。我想,“能走出来”,就足以显示他的人品了——对比达夫式的人物,那种自陷泥潭又怨天尤人的品性就有云泥之别了。从柔石的作品中,我也感受到其它的气息:柔石曾在加入“地下党”后,到“苏区”去受过培训,在培训中碰到了一个准备为革命抛弃爱情而又抛不开的人。这是人性的表白。当时“革命青年”还是脱胎于“旧社会”,一些东西是脱不掉的,因为这些东西不可谓是“旧世界”的而是人性的。革命的过“度”便是这种人为的切割。所以,当柔石在上海被捕后,仿佛与柔石一同入狱的胡也频(丁玲的情夫)便有些悔忏了。然而,他们的“就义”未必就是他们的选择,在这之后他们成为“革命的先烈”也有社会需要的嫌疑。对于这个时代的革命青年而言,有多少是真正的虔诚,有多少是投机;有多少是盲目的激情、有多少是取奇好胜的心理,恐怕他们自己也不大清楚的。然而,我们后人是要想想的。这算是读柔石的小说后而写的“为了不忘却的纪念吧!”
  •     这本书还好看,个人看了一点,光看了随书附带的光盘,每个人都需要艰难地走出那一步,希望自己也能尽快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不愿做这样一个多余的人。
  •     习惯独身的青年教师萧先生来到小镇教书,得到一位女教师的爱慕。萧先生同情一位革命党校友留下的寡妇和一双儿女,答应救济,可是却引来风言风语,说他左拥右抱。很快,校友的小儿子死掉,寡妇以死证明三人清白,萧先生自觉害了寡妇,无奈逃离小镇
  •     二月之与《二月》
  •     其实读得是细马赶三老《二月》。
  •     我总有一种读叶圣陶的《倪焕之》很类似的感觉。
  •     读完不知道什么感受,只是心中无限感恩,活在此时此刻,愿意孤独还是漂泊,我心中有你期望的那一刻,而此时的自己也是过往自己所期许的样子
  •     二月 早春二月 香花 毒草 原作的柔情 挽救不了本宫粗粝的灵魂
  •     因为柔石,去大概了解了一下那段历史。那时的知识分子内心都是极痛苦的。受过洋教育,知道有更好的社会,但是仍生活在旧社会,且空有大报复无处施展,痛苦啊!
  •     爱呀爱呀
  •     结尾相当好,不落俗套又蕴含一丝隐约的希望。
  •     描写的细致和深厚还是的确不一样的~还是挺喜欢这种风格的……但总是不喜欢有点拖沓的男主角= =好吧人物塑造上还是很饱满的。
  •     失去任何生存空间之后,从痛苦中收获的知识分子。何枝可依?无树可栖。
  •     为了写左翼文学的论文才看的这本书
  •     感觉很不错,很细腻
  •     淡淡的
  •     青年精神之解放与重建。5
  •     虽然有些语句在现在看来不通顺,词语的选取也有些蹩脚。但还是很喜欢这本书,萧涧秋这个角色有他的性格弱点,这也许是知识分子共有的弊病,追求的清高但总难逃脱俗事的陷阱。不应活在别人的嘴里。
  •     超喜欢却不够著名的一个现代作家。
  •     也许你和我一样,都不能结婚,爱凭自由而生存。
  •     其实就是《芙蓉镇》
  •     还行吧
  •     一个是寡妇,一个是美女,写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困境
  •     用忧伤的文字转述平凡中的不凡。
  •     读起来好累绝对不止因为“底”代替了“的”。陶岚一开口我就觉得很愁。主人公们随意要晕倒的样子也真是和我有一拼。这些神经质的人,自古以来都活得不怎么开心,多愁善感,早死哦【你也一样
  •     阅读感受非常奇特的小说。萧涧秋的精神气质和所遇到的问题明显有时代色彩,但又和较早的五四小说对婚姻爱情问题的浮浅呈现不同,萧的内心非常迷茫复杂,有些东西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而作者有所暗示。
  •     萧涧秋敏感,克制。心理痼疾。 陶岚却纯真,热情。 对文嫂真挚的善良,笑骂由人。 终,输给了小镇的猜忌。 归来又离去, 只是终赢得全文哀婉中的一丝温良。 愿长路、前路好。
  •     学文学的人应该必读的!故事不多说,柔石如果不是早死,会有更优秀的作品!
  •      也许是受过鲁迅指导的原因,作者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和鲁迅有一些相似之处,那种略带古白话的语言文字,读起来微微吃紧。但我却挺喜欢这种语言风格:简练、含蓄、一步到位。 主角萧涧湫早期是非常坚定的,可至外人流言蜚语而不顾。但钱正兴直接对他低劣的诽谤,无耻的侮辱,以及文嫂的死,将保护他内心那扇僵硬的门逐步击碎。他自卑、感伤、忧愁的情绪让他越发软弱,终将爱情扔掉,独自跑了。这也许是当时部分文人的特性。 陶兰虽说是新式阶级家里的女子,爱读书学习,具有强烈的个性。但无奈周围的大环境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她在表面带上“调皮”的面具,内心却痛苦无助。对爱情更是没有多大的想法。直到她遇见了萧涧湫,明白了爱情的重要,更是推翻了自己之前对爱情所有的消极看法。所以结尾她毅然决定去追逐自己的爱情。
  •     正在作分析,连同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起。
  •     这是我读柔石的第二个作品。第一个是说母亲,女性的命运。萧涧秋父母早亡,由堂姐抚养长大,在杭州一师范学校毕业(堂姐在他毕业前也不幸去世了),之后浪迹天涯,在北京呆了几年,无以忍受那冷冽的空气,便接受早年师范同学陶慕侃的邀请,去其在乡下(芙蓉镇)办的中学任教。      在从海市(宁波)去芙蓉镇的轮船上,萧涧秋偶然听到了一个寡妇的故事,寡妇带着一双儿女去讨在大革命中牺牲的丈夫的抚恤金,无奈一无所得。萧涧秋到了芙蓉镇后,找到了已经衣食无着的寡妇文嫂,决意帮助他们生活下去,并让她的女儿采莲来学校上学。      另一方面,萧涧秋与陶校长的陶岚妹妹相识,后者对他十分仰慕并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从此对富家子弟钱正兴的追求不予理睬。
  •     對於愛,太多的自由和藉口,卻沒有行動和勇氣,只是逃避。我不相信這是讀書人的命運。善良和弱小從不畫上等號,相反強大才是善良真正的底氣。
  •     2、
  •     芙蓉镇
  •     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关于文艺青年遭遇乡土中国的故事。
  •     读完之后不想读第二遍。
  •     对于这本小说,初期的评价都围绕着鲁迅先生在小引里的看法展开,批判之声尤多。后来提倡多元解读,才有人真心关注起书的内容。萧涧秋这个人我倒是很理解,虽然矛盾,但也矛盾得合情合理。不过,那个年代的书,都这么不流畅麽?我总觉得,电影好看些。
  •     可惜柔石英年早逝。
  •     理想被现实打破,想象的满足化为泡影。我要自由,你的爱是羁绊。可是最后我一无所有,只剩一颗零散的心,往前走。
  •     对于萧涧秋这种进步又退缩的行为不以为然,口口声声说自己不在乎社会的眼光,又被折磨地憔悴的很。密斯陶倒更有主角风范了,但是她这种步步紧逼的性格没人受得了吧?可能是我没读到深邃。
  •     那个时代的爱情,想爱却不能爱
  •     《我心在高原》 弹琴那段
  •     小资产阶级……
  •     唉,没有路的
  •     软弱无力、反反复复的萧涧湫,看的人也烦死
  •     好像是在丽江图书馆看的第一本书
  •     看得很压抑
  •     总感觉这本书没写完似的…
  •     我不大喜欢,看得平平淡淡的,没什么感觉。
  •     幸之不幸
  •     很多时候当好人是需要勇气和能耐的,软弱的人往往不自主地就做了坏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