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5025771X
作者:威廉·肯特里奇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百年诺顿讲堂+6堂兼顾学术与诗意的精彩讲座+肯特里奇30余年创作理念全纪录+280幅高清作品图片南非著名当代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哈佛大学演讲集,全面记录他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考。

书籍目录

第一讲  赞阴影
第二讲 殖民地起义简史
第三讲 垂直思考:一部约翰内斯堡传记
第四讲 实用认知论:工作始终的生活
第五讲 赞误译
第六讲 反熵

内容概要

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他的创作媒介涵盖剧场、绘画、雕塑、电影和动画短片等,作品关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历史及哲学、文学、戏剧、早期电影和格局等主题。因其卓越的艺术和哲学领域的贡献,2010年获得“京都奖”艺术与哲学大奖;2011年被伦敦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2013年被耶鲁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谓。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巴黎卢浮宫和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圣保罗州立美术馆等国际机构举办展览。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评《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文/蓦烟如雪肯特里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在八九岁的时候,罗列过一个清单,从宇宙开始,到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南半球、南非、德兰士瓦省、约翰内斯堡市、霍顿区、爱德华国王预科学校,之后就是1年级、12号桌,最后才是他——威廉·肯特里奇。之后他延伸了很多单子,从曾祖父到曾孙,我不敢想象他的跳跃性思维是有多特别,但是他在这本书里,组合一种不可能的力量。他说,这场演讲是关于记忆和地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映射,起初我是不理解这种风景,甚至那个洞穴式的例子,因为一提到这个我就想到了那些火光投射到对面洞壁的阴影,似乎这是被《影子队列》所影响的,他赞叹阴影,感悟那些被淹没的字迹,甚至提醒自己,“记住你是位艺术家,而不是学者。但要避免六小时无知的招摇。”所以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成为了艺术家,是因为自己意识到自己需要一块领域,去营造虚构的权威和幻想的援引。他回到了柏拉图理念的大厦,去探究影子、黑暗和光明,很有意思的是他能用撕碎的黑纸拼贴成各种黑马,那些图片被捕获、理解、审问、送出、刷新,像马匹一样被送进休息区,他说,纸张就是视网膜的可见延展,是已知但不可见事物的象征性表达。以此反转回到柏拉图的洞穴,去理解人们被幻觉控制的反常情况,肯特里奇的引用性的证明起初让我很茫然,幻觉性的事物,对以前人来说,是奇特的,但对现如今的人而已,是很稀松平常,可他过渡式的演讲,印证了柏拉图和阴影以及启蒙运动的开始。之后在殖民地起义简史上,他列举了历史的战争,灾难,甚至说到了无人机轰炸阿富汗、无国界医生组织和索马里遇到的种种问题,柏拉图洞穴以及在黑暗中的囚徒,哲学家看见了眼光,拯救了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带来了知识和启蒙,可是这股力量也带来另一个版本。维也纳里的《魔笛》、摄影性的投射、荷兰蕾丝花边的自然史、麻胶板的出现和《黑盒子》 里的测量头颅的场景等等,作者是很颠覆性思维的,他以西方思潮发展为串联点,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去探讨殖民地背后的知识,有引言说提及洞穴是为了讨论“暴力与囚禁”,他用历史和时间,用自己的沉思去解开这些一层层束缚的困境。他很关注南非非种族隔离十七的历史及哲学、文学、戏剧、早起电影和歌剧等等,甚至他在绘画、电影、版画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我想他会如此含括这么多内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在垂直起源中,我特别惊呼一张绘于1886年后的地图,竟然对一个城市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它把每个建筑都进行标注,它记录了土地、地面建设、甚至还未这片土地起了所有的名字,更离奇的是在120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地图里描画的都成为了现实。当年的画只是一副愿望的投射,可是在付诸现实后,绘图成为了我们和外部世界的一种中介。它的意识与世界相遇,并投影延伸在其中。在第四讲中,他谈及了实用认知论,用自己工作室的生活,试图解析工作室的具体性质和活动。在赞误译中,我最喜欢的是猫转换的蒙太奇,猫从一台收音机中显现了《乌布说出真相》,从燃烧纸张碎片爆炸变成一只猫去说《反墨卡托》,甚至是一个咖啡壶变成一只猫的《清醒、肥胖和老去》……这本书是他在礼堂中“哈佛自我”与屏幕上的“约翰内斯堡自我”的对话,也是对宽泛知识的总结,当然这里面,更多的解析是一种思考。
  •     这本书囊括了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依托于作品背后的思想结晶,是关于这位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的综合阐述,而作者恰恰是其本人,这位善于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艺术家,这次选择了最直接的对接方式与我们交流。肯特里奇的作品是始终贯穿于系列演讲中的线索,作者从柏拉图关于洞穴的寓言开始,穿越探索殖民地起义的本质,辗转于承载他生活与工作的约翰内斯堡和工作室,最终走入对时间、宇宙的沉思以及摆脱专制的梦幻之中。这具有颠覆性的六课演讲,将历史、哲学、文学、戏剧、电影等多种维度的因素融入其中,带领我们更好地理解宏大的历史与主题。肯特里奇对于自我的演绎,一向会透过丰富的媒介:他的创作媒介涵盖剧场、绘画、雕塑、电影和动画短片等,他极其擅长从周边的社会、国家、个人身份环境中提炼出对更为广阔的世界适用且急需的理念,在艺术与哲学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在这六次演讲中,同样贯穿了他亲手制作的种种媒介体,在一些自制的短片中,他演示了诸如用撕碎的黑纸片拼接一匹马、洞穴中影子的演变、一个自我和几个自我的对话、废品残骸中重生的山羊、猫转换的蒙太奇……既非混乱,也非清晰,在这些短片的引领下,我们思考着关于如何居于囚徒与全知的哲学家之间那个所思与所见的空间。除了在本书的六次演讲所在的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之外,他还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巴黎卢浮宫和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圣保罗州立美术馆等国际机构举办展览。2015年夏,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中国大展中, 他更借助水墨绘画、毛笔、样板戏等媒介,针对改革初期中国相对封闭的社会及文化系统,在作品与中国观众之间建立了特定的关联,引发中国艺术家关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在世界圆桌上将要做出怎样的贡献的思考。肯特里奇,一位充满奇幻意识的媒介魔术师,几乎出神入化地运用着媒介,轻易地征服了我的宇宙。
  •     恭喜UCCA的“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展览获得了“TANC Asia Prizz”的“2015年度艺术展览‘国际艺术在中国’”大奖。把田馆长为这本书所创作的推荐序贴上来。本文作者: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 田霏宇《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一书囊括了对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作品背后思考的综合阐述,更难得的是本书作者并非某位批评家或历史家,而是肯特里奇本人。2012年肯特里奇受邀进行诺顿演讲,哈佛大学创立于1925年的此项殊荣曾授予T.S.艾略特、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约翰·凯奇、内丁·戈迪默、奥尔罕·帕慕克等人。自创始至今近百年间,诺顿演讲一直强调对创新及诗意思考的最大化发掘。肯特里奇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及精力,对其毕生作品加以总结,将30年来盘旋在他脑海中的灵感和工作室中的想法编织成6场富有启发性的演讲表演,同时生动、有趣地结合了学术演讲的传统,于2012年春天以每周一场的方式呈现。6场演讲均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纪念性公共空间——桑德斯剧院进行,这座在美国内战后不久落成的华丽木制哥特式礼堂,以牛津大学谢尔登剧院为蓝本,作为对在战争中牺牲的校友以及他们为联邦主义主张所做贡献的纪念。《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最早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14年。这一系列演讲不仅以肯特里奇的作品为线索,更以西方思潮发展串联。开篇的想法非常基础又十分具有颠覆性,从西方哲学的奠基性故事——柏拉图关于洞穴的寓言开始,实际讨论的是“暴力与囚禁”,肯特里奇进而探索了殖民主义背后的知识神话,甚至对自己作为南非白人在殖民体系下被赋予的个人身份提出质疑。随后,他将目光转向他一直生活的城市约翰内斯堡,以及他的工作室,在这些演讲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更为宏大的历史与主题。系列演讲在对于时间、宇宙的沉思以及摆脱专制的幻梦中结束,这一讲的写作完成于公认的肯特里奇的杰作《对时间的拒绝》在卡塞尔文献展首展前的几个星期。肯特里奇演讲的配图并非传统的幻灯片与图片,而是自制的一些小短片,用来演示例如他用手翻动一本笔记的镜头,或是拼贴字词与图片,以和他在讲台前的演讲内容相匹配。在最后一讲中,他甚至实现了礼堂中的“哈佛自我”与屏幕上的“约翰内斯堡自我”之间的对话。这些举动在书中均已括号括起,如同戏剧舞台指令一般。本书出版于肯特里奇中国大展“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收官之际。2015年夏季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为中国观众量身打造的本次展览是对肯特里奇艺术生涯的全面考量。展览开端的《影子队列》——其重要性在本书第一章“赞阴影”中有所阐述——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上的展示亦是肯特里奇作品首次在中国露面。而展览的压轴作品《论样板戏》则是试图通过“边缘的思考”,这一他在绘画六讲后几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逻辑理念,把来自中国革命戏剧的图像放置在世界范围内相似或早先事件的语境之中。我非常荣幸能够策划这一展览,使得艺术家的实践能够以少见的全面程度呈现。“边缘的思考”演讲本应被收录在一部传统形式的展览画册之中,并由其内容所暗示的语言逻辑——中文出版并留作文献。有趣的是本书的英文标题Six Drawing Lessons,译成中文后有所丧失,而英文的结构令人联想到现代主义及观念主义的诸多佳作,如杜尚的《三个标准的终止》,这是故意用一组不准确的标尺来度量一米长绳子弯曲线条的作品。而“绘画课”(drawing lessons)既是指美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学生在可以思考更复杂的构图和色彩之前需要上的素描课——又是指人们在得出结论前更为宽泛的智识过程。从历史事件或个人经验中学到一课(draw a lesson),等于要从中提炼出可以致用于未来情况的某种思想结晶。这一过程是通过理性思考及演绎最即刻甚至最感性的变化来扩充认知的,这也是肯特里奇经常批判的启蒙运动的基础,尽管他一直对其可能的(虽然也不太可能)实效不抱希望。在UCCA展览期间,观众、记者及其他艺术家最常提出的问题就是肯特里奇的作品与中国观众之间是否有特定的关联。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并得出一系列答案,从或许因相对封闭的社会及文化系统(种族隔离制晚期的南非和改革初期的中国)引发的对人物画的坚持,到他并非近期才开始的用墨水及毛笔进行绘画与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呼应。但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肯特里奇能够从其周边的社会、国家、个人身份环境中提炼出对更为广阔的世界适用且急需的理念。由此,我想到1906年詹姆斯·乔伊斯在罗马一间公寓内写作《尤利西斯》时横行数月的瘟疫,“将他的都柏林变成我们的宇宙”。近来,中国的艺术家们经常被要求面对世界为他们的祖国代言,讲述只有他们才会知道的“居住并生活在中国的意义”这种诗意的知识,而方兴未艾的中国能够在世界的圆桌上做出怎样的贡献仍未可知,肯特里奇见微知著的能力也许具有借鉴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我更看重的是肯特里奇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已经工作习惯。好书,尤其第一课受益良多
  •     艺术可以是出世的纯粹式的美,也可以是入世的檄文式的美。
  •     看不太懂,感觉需要再看一次
  •     而虚空则陷于震颤
  •     本书是将作者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六场“诺顿演讲”内容集结成书。 1赞阴影 2殖民地起义简史 3垂直思考:一部约翰内斯堡传记 4实用认知论:工作室中的生活 5赞误译 6反熵 作者以自己的作品为线索,以西方思潮发展来串联;开篇从西方哲学的奠基性故事--柏拉图关于洞穴的寓意开始,实际讨论的是“暴力与囚禁”,进而探索殖民主义背后的知识神话,也对自己作为南非白人在殖民体系下被赋予的个人身份提出质疑;之后又将目光聚焦到作者一直生活的城市和工作室。 演讲所配的图是作者自制的小短片、拼贴字词与图片......还是挺新颖的。
  •     讲座本身就是即兴创作。关键词:不确定性、反熵、反殖民。
  •     像一个漩涡一样不断下沉 循环往复的演讲 最后连中心也消失 等待一个新的漩涡降临
  •     在UCCA看过展览,很震撼~~结合书看,更能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南非种族隔离的历史不清楚,对理解作品有很大障碍。恩,以后看展要先了解艺术家创作的时代历史背景。
  •     终于明白了他作品那种巨大悲伤氛围的来源(2014年冬天,我在巴黎的房东Adine给我推荐了Kentridge,说她正在给他做一本新书;我俩深夜坐在厨房里,看着Kentridge的片子热泪盈眶……
  •     下次再遇见是什么时候呢?
  •     艺术是从现实、过去的现实里长出来的,可译者不懂
  •     2016第二本书,完全被评论和推荐引文吸引过去,但事实上可能因为才疏学浅所以对他频频谈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式的引述和扩展不能有深刻的体会,总之在季风花三个小时啃完这本在哈佛公开演讲的南非国宝级大师的作品,还是有收获的.
  •     该结合视频再看一次⋯⋯
  •     碎片式的演讲,并不容易懂,但正如作者所言,意义恰恰来自碎片的缝隙和组合,并不只是在讲绘画,涉及所有视觉艺术。强烈推荐。
  •     有必要结合视频再看一次
  •     我也是学绘画的 感觉很好 但是尝试很多次都没明白什么意思 又是政治 又是哲学 又是什么,看得我很乱,既然买了还是要尝试啃完读懂
  •     六堂演讲本身就是艺术
  •     工作室里可以发生的事
  •     撤销做过的事,收回说过的话,忘掉记忆,使发生未发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