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星

出版社:小異
出版日期:2013-1-25
ISBN:9789868870017
作者:約翰·傑維德·倫德維斯特(John Ajvide Lindqvist)
页数:460页

作者简介

一支網路上瘋狂轉寄的影片,
使得一名擁有天籟般清澈嗓音的女孩一夕爆紅,
成為當代最受歡迎的偶像,但沒有人知道她的來歷,
更不曉得她的聲音竟有如此駭人的力量。
他有一種直覺,自己正在目睹怪物誕生。
事實證明,如他所料。
過氣的搖滾歌手藍納特無意間在森林裡發現半埋在地底下的塑膠袋,
裡頭竟裝著一名垂死的小女娃。
藍納特對女娃做人工呼吸,把她從死門關救了回來。
她的第一聲哭泣清澈純粹,宛如天籟,震懾了他的心。
藍納特發現女娃擁有天使般完美的嗓音,
認定她絕非平凡的小孩,決定將她關在地下室裡,
以免這個骯髒的世界污染了如此徹底純真潔白的音樂奇葩。
十多年後,一樁駭人可怖的悲劇發生,
媒體報導「瑞典有史以來最凶殘的命案」,
一對老夫婦被發現陳屍在自家的地下室裡,
頭顱被擊碎挖空成糊狀,彷彿有人往裡頭翻找著某些重要的東西。
案子尚未結案,老夫婦的兒子卻悄悄地搬離了家鄉,
與對外宣稱的「女兒」泰瑞絲一起搬到了斯德哥爾摩。
在那裡,泰瑞絲意外的參加了電視偶像選秀的表演,
她獨特的風格引來一名陰鬱少女泰瑞莎的崇拜。
泰瑞絲與泰瑞莎,年齡相近,連名字都幾乎一樣,
兩人彷彿擁有孿生的靈魂,將成為當代恐怖小說中最可怕的二人組。

内容概要

約翰·傑維德·倫德維斯特(John Ajvide Lindqvist):
瑞典人,生於一九六八年,成長於斯德哥爾摩郊區小鎮布雷奇堡(Blackeberg),從小夢想能闖出一番名堂。
他曾是魔術師,還在北歐魔術牌技比賽中贏得第二名。
之後成為喜劇脫口秀表演者長達十二年。
後來轉戰進入劇作圈,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電視劇本《Reuter & Skoog》,並擁有多部舞台劇作。
《血色童話》是他第一部小說,在瑞典造成轟動,
二○○五年獲選為挪威的最佳小說獎,並入選為瑞典電台文學獎。
並於二○○八年榮獲「拉格洛夫文學獎」
殊榮(Selma Lagerlof Prize for Literature),
改編成電影《血色入侵》的劇本也由他親自撰寫。
電影上映後,立刻引起國際間多方迴響,橫掃各大影展獎項,
如二○○八年紐約翠貝卡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攝影、
第四十一屆Sitges影展最佳歐洲奇幻電影、
富川國際奇幻影展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評審團大獎等四十多項大獎。
好萊塢電影版《噬血童話》則由麥特‧李維斯(Matt Reeves)執導,
克蘿伊‧莫蕾茲(Chloe Moretz)主演。
約翰‧傑維德‧倫德維斯特之後的作品皆獲得好評,
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第二本長篇小說《斯德哥爾摩復活人》
的改編電影預計2013年在瑞典上映,
由瑞典知名記錄片導演Kristian Petri執導。
繼《血色童話》後,倫德維斯特也將與托瑪斯‧艾佛瑞德森
再次攜手合作,將他的第三本長篇小說《港灣》
(中文版預計2013年出版)搬上大螢幕。
《小星星》是倫德維斯特的第四本長篇小說。


 小星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问:人,驯养最多的是哪一种动物? 答:人。根据《世界动物园保育策略》的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万个动物园,超过1万种的野生动物、以及至少164万个个体,完全在动物园相关机构的人为干预下生存。对于这些动物,我们基于一再被灌输的环境生态保育观念,很容易理直气壮地说,这样的人为驯养行为扭曲了动物的野生本性,限制了它们的生存自由,是一种出于人类的自私与傲慢而对其他物种所施加的不人道暴行。那驯养人,人道吗?■《小星星》是瑞典作家约翰-杰维德-伦德维斯特的第四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伦德维斯特再次以冷峻的笔调刻画孤独孩童的情感疏离与暴力反抗。伦德维斯特成名于他的首部小说《血色童话》,这部陆续被瑞典和美国制片公司改编为电影《血色入侵》的作品当中,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与惯性相背离的吸血鬼形象:一个极其阴沉、冷血杀戮、但年纪却只有十岁的小吸血鬼,童真与残忍在此猛烈对撞。尤为突出的是,小说反转了惯性的观看视角,站到小吸血鬼的身边来,以其对友谊的简单渴望,来仰视成人世界的丑陋,重新定义单纯与邪恶、加害者与被害者。《小星星》在风格上并未沿袭《血色童话》的阴暗晦涩,改以较为明快的笔调来描绘贴近现实的现代城市生活。但在主题和视角上,《小星星》仍与《血色童话》相似,着眼于孩童对成人世界的暴力反抗。《小星星》的主角是两个年龄和姓名都相似的女孩,其中一个叫做泰瑞丝,一个叫做泰瑞莎。泰瑞丝还在襁褓之际就被遗弃在森林里,幸好被人即时发现和带回抚养。从很多方面来说,泰瑞丝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物,天生有着超凡的音感和歌唱能力,但缺乏一般人的情感感受和反应,加上被抚养在一个破碎和古怪的家庭里,性格更是偏离常轨。相反地,泰瑞莎却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成长于平凡的家庭,长相贫乏、身材矮胖,没有出众的才华还天生性格严肃。要说两个女孩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她们都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如果按照一般的故事发展方向,泰瑞丝最终的归属必然是精神病院,泰瑞莎的人生结局难免是成为一个孤僻、讨人厌的老女人,因为她们很怪。但在《小星星》里,作者以暴力的方式让两个女孩起身反抗自己的命运。泰瑞丝借着自己在歌唱上的特殊才华,将泰瑞莎以及其他类似的女孩吸引到身边来。既然她们生来的“怪异”不见容于这个都市丛林,她们又厌恶且无力融入所谓的“正常”环境,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成人们以教化的名义改变她们、拒斥她们、甚至制裁她们之前,勇敢地拿起武器杀戮这些敌人。她们是野性的孤狼,拒绝人类的驯养,她们要大开杀戒以保有自己的本性、彰显自己的存在。■在《小星星》里头,作者伦德维斯特再次将孩子与成人放在对立面,以血腥暴力的表现手法挑战教化的本质问题,而这样的立场和呈现方式,与电影导演库布里克在《全金属外壳》及《发条橙》里所做的揭示类似。伦德维斯特与库布里克都认为,无论如何将手段和目的美化,教化的本质就是要以社会群体的力量对个体的本性进行强力压抑和改变,用非人性的方式改变人性,强迫每个人用相同的价值观思考,用相同的模式行动。从根本上来说,成人对孩童所实施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与马戏团里驯服和调教动物的过程无异。驯兽师在驯服野生动物时,所采用的手段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当动物们做出错误的动作或是拒绝做出特定的动作,鞭打、斥责或挨饿便会落到它们身上;当动物们做出正确的动作,则能获得食物、摸头、和言语上的鼓励。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动物们只能违背自己的本性,按照驯兽师认同的方式来生存。试想,这与父母教导幼儿的方式有何区别?前后两个教化程序都采用胡萝卜加大棒为手段,也都认定动物和幼儿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成人为其灌输和形塑“正确”的行为模式。随着孩子成长为儿童,父母对他们的教化方式开始有些不同于驯兽师,言语规劝会渐渐取代单纯的暴力处罚。然而,教化的终极目标仍旧是不变的,还是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吸收和学习成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在此之间,如果孩子无法或拒绝按照父母的方式动作,便不免被冠以“叛逆”、“古怪”、甚至“不正常“的帽子。随之而来的经常是情感上的厌恶与疏离,或是各式各样的治疗或矫正措施。在人类的世界里,“怪”是个很危险的特质。从语义上来说,怪无非是种与众不同,但从情感上来说,怪是种不恰当或惹人厌。当一个人怪的程度中等时,它带来的是同侪的嘲笑和作弄,是旁人的回避与忽视。但当怪的程度被认定为严重时,它带来的往往是排挤,被同侪、被同僚、被社区、甚至被整个社会所排挤。虽然许多教育家和哲学家高喊着适性教育与回归本性,但现实始终是,一个人要不舍弃本性中不被众人认同的部分,要不就是承受众人所施加的惩罚。这惩罚轻者是社交上的排挤、人格的贬抑,重者可能是自由的剥夺或药物的矫治。在许多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家看来,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圈养和驯服,是一种以人类为世界中心的自私狂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所施加的暴力行为。既然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野生动物和人类同样有权按着自己的本性生活,对动物本性的任何人为干预,都是不自然的,也是不伦理的。按照相同的逻辑,孩童也应当有权保留自己的本性,任何成人都不应该以任何名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更不应该因为体型和力量上的悬殊差距,便悍然地抹除幼童本性中被认为不符合“常态”的部分。然而,也有些社会生物学家抱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然是自然的。因此也可以说,改变人性的企图与能力,是由人的本性而来。此外,即便是被界定为“人为”或“不自然”的行为,也不必然就是不符合伦理的。例如对濒临绝种的动物施以人工保育,这举措固然可说是人为的、不自然的,但从整体生态的角度来看,却有着明显的伦理动机。同样的,对于孩童施以后天的教化,帮助他们从动物性过度到人性,尽管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本性,但却能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进而确保个体的福祉。因此,如果人类的教育机制以及社会化历程是一种恶,那也是基于现实考虑的“必要之恶”。■究竟成人有多大的权力来为孩童决定他们的生命形式,群体又有多大的权力来为个体决定他们的人生方向,这始终是个没有计算公式、难以肯定回答的问题。罗曼夫人在法国大革命、被送上断头台之际,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如果将这句话改为“必要,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或许更为真实。中世纪的猎捕异端行动、二战时期的纳粹集中营、上世纪中才彻底被取消的不良妇女收容所,这些现在看来明显违反人权、灭绝人性的举措,在当时无不是打着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旗帜。只要翻看人类历史,便能发现里头那些曾经的必要,许多其实是不必要的。如果人类从此对孩童只养而不教、教而不化,让他们最大程度地保有本性,社会体制是否会瓦解,是否会倒退至茹毛饮血、相互杀伐的野蛮人境地?想来似乎极有可能,但我们也许可以试着用“不良妇女收容所”的设立来做个类比。获得2002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电影《玛德琳姐妹》曾对不良妇女收容所作过细致的描绘,这是被用来监禁和教化那些行为不当的妇女的地方,无论是与人发生婚前性行为、未婚生子、或是举止魅惑放荡的女性,她们的父兄或监护人都可以将她们强制送到收容所里,接受毫无人权可言的暴力管教和监禁。除非监护人出面请求,这些被送进收容所的妇女将被监禁至死。在当时的环境中,女性被视为无自主行为能力者,不仅没有选举权、参政权,连为自己行为负责做主的能力都没有,必须由男性来为其做决定。而设立不良妇女收容所的目的,为的是矫正女性的淫乱行为,防止不良妇女对男性以及良家妇女造成恶劣的影响,终至败坏社会风气、打乱社会和谐。如今所有的不良妇女收容所已经全数被废除禁止,那些曾经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担忧和危害是否发生?是的,而且是如火如荼地发生了。婚前性行为、未婚生子、勾引魅惑异性不仅四处可见,还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多数人(卫道人士显然不在此之列)并未觉得社会风气因此败坏、社会和谐因此打乱,反倒是觉得这些曾经被视为毒蛇猛兽的败德行为,不仅是一种合乎人性的正常社会现象,它们的存在还彰显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当然很多人会主张孩童不同于妇女,前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为自己作决定,不得不仰赖成人的抚养与照顾,也因此必须由成人为他们的发展做出最好的选择。但不能忘记的是,这样的主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被用在女性身上,而文明的推进最终显示,这些曾被深信不疑的主张和安排是错误且不必要的。■虽然很少人敢放胆声张放手让孩童自主,但大多数人还是能够认同,当一个强势群体决定剥夺一个弱势群体的自主权力时,总要格外小心谨慎,因为力量的悬殊差距、因为伤害不在己身,这样的决定往往有下得过于容易的倾向,也经常会流于草率与轻慢,事后更会以各种方式合理化这种决定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使其被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难以撼动扭转。如同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斯-莱辛在作品《第五个孩子》里所揭示的,社会集体对“正常”的顽固认同,不免导致人们对“异常”的深切恐惧与厌恶,进而催动各种暴烈式的矫正或隔离举措,最终便是一群人或一类人被放置在群众的对立面,承受着残酷无情的伤害。很多人都主张,教化和规范孩童的行为,为的是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群体生活,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然而,这样的信念在“导正”孩童的同时,却也赋予孩童轻易伤害他人的正当性。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许多孩童正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被贴上“怪”的标签,并因此遭受着同侪的欺压与排挤。这些遭到霸凌的孩童并未因为自己未能即时矫正的怪而伤害他人,反倒是他人单单因为他们怪就理直气壮地取笑、羞辱和伤害他们。当我们坚定地人为自己孩子性格里的怪异之处是种错误,必须加以矫正,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对他人性格里的怪异之处抱以宽容?也许,只是也许,社会秩序的渐趋混乱,不仅是因为对孩童的教化不够,也因为教化太多了。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看完之后会觉得人性被扭曲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