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的逻辑》书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300173443
作者:高善文
页数:187页

理性看宏观分析

这些年来曾经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券商研究所已经成为了市场的新宠,据经济新闻报道一流研究员和分析师在去年前年行情好的时候已经达到了百万年薪的水平。而券商的分析师也成为了媒体的宠儿,经常见诸报端。但随着熊市的来临,据说现在研究员和分析师被裁员也不是一件稀奇事。本身资本市场变化万端,潮起潮落都算正常,那么一时站上资本市场的高端丝毫不能代表出持久性,更加需要分析师能够踏踏实实的研究行业发展规律。而高善文就是一位十分低调和扎实的分析师,有着经济学家的素养和资本市场专业人士的严谨。虽然在媒体上没有很多经常见诸报端的分析师那么高调,但是拿出来的作品都是真凭实据,充分能够说明水平。时隔几年,高善文的新书经济运行的逻辑聚焦宏观经济。高善文将研究的光点放在了近几年的宏观经济上,他观点鲜明的认为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资本约束,中国经济放缓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调控机构要谨慎的运用调控手段,客观看待这个过程。高善文在长期的研究当中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他将产能周期和通货膨胀等相联系,用很多表格说明他的思路。虽然笔者经济学基础比较差,看到公式和表格就感觉到头大,但是由于文字风格比较通俗易懂,还是基本上通过努力能够看懂一二。作者在这本书中调侃了当前的经济宏观分析现状,他认为目前仍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经济分析师虽然在电视上天花乱坠,但是正如作者指出的有独特分析思路和逻辑体系的仍然不多。那么作为一个分析师最重要的恐怕也是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书中高善文对于几个重要的领域进行了一些讲解。他的分析特点是重视假设,重视逻辑推导过程,每个过程都严丝合缝。这样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但是还是要比灵光一现的思考过程要好多。书中引用的统计结论不一定正确,但这些数据仍然是研究中国经济所不可或缺的。作者的特点是引入了一些新的变量,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复杂,只要引入新的变量才能说明问题。比如就拿书中对于食品行业的分析而言,书中就通过通胀预期等多个变量进行分析,分析过程比较细致。对于经济研究而言,由于经济学一部分可以数量化,但是也涉及到很多细致的部分难以数量化,导致有时候阅读一些推断过程会想到: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因此保持对市场的敬畏是必不可少的,而高善文也在书中多次提及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的重要性。书结尾处高善文对自己父亲的悼文和对远见杯,分析师的吐槽让人心领神会。作者不是文人风格,长于理性的经济分析,因此不以文风幽默优美见长,但是情真意切历历可闻,让人看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这本书读起来也因此饶有收获,让人体会到了一个研究院的思维方式。也能让人也看到了内在的精神内核:一个优秀的研究者是如何炼成的。

这本书太水了

同时在读董德志的《投资交易笔记》和高善文的《经济运行的逻辑》前者充满大量的数据观察和定量分析全是干货,后者呢,呵呵~前者一段段读来一边回味一边对照自己对于固定收益市场的理解,就像盖房子一样,自己盖的这间不牢固,看了董的书,不断地夯实自己房子的基础。后者呢,一目十行,几小时翻完,投行券商的报告体害人不浅。

谋与断

现在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有些金融知识,不然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了,俺也不例外。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两遍,书里讲公式的不是完全明白,最能读懂的还仍然是第六章杂议的第一篇“戏说分析师”,一来我本人做管理咨询顾问与分析师有些像;二来与书中的诸多公式相比,此篇感觉更亲近。分析师在金融行业的作用如同咨询顾问在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谋,但不做决断,核心是个“谋”字。在中国告诉客户买哪支股票是违法的,所以,大部分券商只提供股票池供选择。( 就我个人看即使直接说买哪支股票能赚,长期成功率也不高);管理咨询顾问在项目中提供解决方案,至于落地情况也只是提供辅导。效果也不能完全保证。细究其中原则就像作者在书里说的——谋与断是两种能力。分析师(咨询顾问)需要良好表达、全面观点和推断的能力,这些都是基于以往经历史、经验及资料之上的。而成功的投资者(企业家)需要的能力则完全不同,分别是:判断能力、识人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的不同要求决定着从业都的状态,分析师自己买股票未必赚,管理咨询顾问开公司倒的也不少,多半原则就在于此。当然了,杨百万做分析、企业家做管理咨询一样未必成功。重要的还是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高兴的开始工作。书里也讲了很多涉及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如果能此有兴趣,建议您抽空买一本自己读下。

前三章是精华

  第二章 分析通货膨胀      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   现象:在开放经济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以生产资料价格为代表的可贸易部门通货膨胀与全球工业品价格的波动相当一致。   主要因为:工业品大部分是可贸易品,遵从一价定律。   OECD工业生产指数的月度波动大致可以衡量全球工业需求的变化,是主导PPI波动的因素,领先美国PPI 3个月。      食品类通货膨胀   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主要为食品价格所主导,而且,中国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部门的通货膨胀(第二产业GDP平减指数)高度相关,这使得基于作物歉收等微观证据缺乏说服力。这两项指标的相关性,解释:整体经济的冷热、工业品的价格变化,诱发了食品类的通胀。   有如下两种机制可以解释价格同步:第一种是成本传导,化肥农药等,第二种是通货膨胀预期,农户选择“存粮”,减少“存钱”,竞争性的库存调整机制导致了经济活动与粮食价格波动的同步性。   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来自成本压力,那么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应该明显大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排除此原因。   寻找通胀预期和库存调整假说的进一步证据:新鲜蔬菜与瓜果难以储存,很难库存调整,因此,不同食品在横断面上的弹性差别较大,粮食和肉禽的弹性较大,瓜果和蔬菜较低;生猪养殖周转时间。      刘易斯拐点与食品类通货膨胀   现象:2000-2007,花生比小麦更保值,前者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密集比后者更高。   解释:与刘易斯拐点机制相联系,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工资自2005年以来出现比较快速和持续的上涨,这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   进一步证实:1990-2000,劳动力成本没有快速上升,横断面上,看不到价格涨幅与劳动力密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中国与成熟经济体在结构方面有以下重点区别:   一是中国可贸易部门在经济中占比重多,CPI更容易受全球影响;二是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主要由食品类价格价格主导,而食品类价格并不存在明显的价格粘性,无粘性就无法用产能缺口来预测通胀;三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并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存量,由于资本品(煤、石油等)价格粘性不像劳动力市场那么显著,利用资本品的缺口来预测通胀,其理论基础同样存疑。      货币供应与长期通货膨胀   现象:货币只有在高通胀环境下才与通胀率正向相关,当通胀率低于10%时,货币与通胀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进入1990后,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密切。   解释:CPI不包含资产价格,如房价;货币外延模糊,肚量不准确;央行公信力。   结论:即使对于预测长期通胀而言,简单地以货币增速的高低作为判断基础,仍存在相当大风险。      第三章 观察产能周期      中国的资本约束   中国资本形成的速度并不稳定,资本形成对中国的总供应具有很强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相对而言,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资本存量的约束以及产能投放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明显,技术进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基于国际收支的分析框架   比如针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以往以支出法为基础的分析范式需要限制一个变量,即总供应相对稳定。所以虽然用支出法可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走势,但这种方法明显有意忽略了客观现实,让该理论变得复杂而不完整。高善文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大量的数据分析,认为基于国际收支平衡去分析总供求变化的框架。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称地处理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从而改善分析的有效性。在提出该分析框架之后,他以此为基础对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目前看来很有说服力。   将经济体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PPI指数能够代表可贸易部门价格,CPI-nonfood可代表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对于三种冲击来源(国内需求、国内供给、全球供给),我们就有三组以上指标来进行识别,即经常账户盈余、总产出、可贸易价格、不可贸易价格、全球经济产出(OECD工业产出指数)、贸易条件改善、本币汇率贬值。      高增长低通胀(2005-2007)   排除法,排除了国内需求下降、海外需求扩张,解释2005-2007贸易盈余的显著扩张的唯一合理解释是总供应曲线的扩张,此时判决性指标应该是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下降或下游行业的利润率下降。   确定总供应扩张的主要来源。资本存量?劳动力供应意愿?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区分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资本存量的有效扩大是主要原因,在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就业扩大与工资加速上身并存的局面;如果劳动力供应意愿上升是主要的,那么将出现就业扩大与工资减速并存的局面。      放慢的潜在增长(2008-2012)   备选解释:金融危机导致衰退和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人民币汇率台阶式上升?产能投放减缓和总供应曲线左移?哪个解释更加重要呢?判断证据是国内不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变化。前者将导致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走低,后者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将走高。排除法选择后者。   确定总供应能力收缩的基础:竞争性行业资本形成的持续减速。观察指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复杂的世界,简单的原则

自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经济就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书中引入全球需要、大宗商品冲击和汇率变化来全面地评价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高善文用全面的眼光来观察,聚焦宏观经济,研究的重点还是放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之后的近几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资本约束,他一方面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谨慎地运用调控手段,客观地看待这种调控过程。正如序言所说的,“经世济民是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正是本着这样的责任,高善文开始了他的行文,这本书命名为《经济运行的逻辑》,重点词语是“逻辑”,高教授是为了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寻得思考经济的思路和逻辑方法,他希望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套能够用来分析和评价重要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一章里面的两篇文章,对于我们来讲,非常具有可读性,《光线是可以弯曲的》这篇文章里面例举了很多个具体的例子,生动形象,为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要想获得对世界的洞察,并以这样的洞察为基础,获得对世界的比较稳定可靠的预测能力,我们就必须探索因果关系”。另外一篇是《我所理解的宏观研究》,从研究的方法讲起,给我们讲叙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看待逻辑、如何看待历史等等,以及在对近几年的分析中,重点把握了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走向,二是政策立场,三十资金松紧。接下来高善文在第二章讲了一些关于分析通货膨胀的思路,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这期间伴随的是时高时低的通货膨胀,书中对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微妙关系的解读可谓是精到。对于世间的事物,我们不仅要从计量等方式来了解它们,而且用从内在的本质和逻辑来把握他们,一味地光追求数字的关联有时候会造成大错。书中例举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分析经济的具体问题,而又不局限于一个具体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全局,这种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全局的,令我从中忽然开朗。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学会了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正如高教授给我们讲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分清这些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去隔离和实现可控性。还让我比较深刻的就是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讲得是关于金融市场分析的基本框架,其特点是:从代表性微观主体的资产配置行为出发,以产能领域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去推断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和线索。高教授在书中贯彻实用主义的精神,所以他的所有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更简便地和快速地解决问题,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较为踏实的而且严谨而富有逻辑性,当然还必须具有独立的观点。这个社会从来就是纷纷扰扰,很多抄袭与墙头草,最缺的就是富有真知灼见的人,所以我们对于问题的分析要具有独立性,这才是研究。最让我感动的当然是高教授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戏说分析师》以及回忆父亲的文字里面可见他还是一个不缺乏生活眼光的人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上帝隐藏他的秘密,是因为他本性高傲,而不是凭借什么狡猾的手段。”事情很简单,但是上帝本性高傲,不想轻易地让我们知道,所以利用“狡猾的手段”,把事情弄得复杂点,但这个世界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去理解,如果你弄了一对很复杂的方法,那么几乎注定是错的,正如研究蚂蚁的计步器。“希望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在原则上也是简单的。”一方面我看到高善文教授研究方法的严谨和简单;另一方面我看到了他是一个充满着理性主义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对生活进行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对待。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善文博士,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这位70后的宏观经济分析师,将其过去几年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报告集结成册,结合他对中国经济理解的独特视角以及分析思路,成为了摆在我面前的这本《经济运行的逻辑》。应该说,这本书不像其他经济学著作,它抛弃了大量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等宏观经济的实际问题着手,综合分析过去十来年我国经济领域的核心问题,并试图教会我们用逻辑的思考角度,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预判。有些朋友看过此书以后,觉得毫无新意,认为这书仅仅是高善文博士的研报汇总,我却恰恰不这么认为。从书名即可得知,此书的关键在于“逻辑”二字。当高博士将过去几年发表的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研报归纳成册后,我们能够慢慢寻找到其中的因果脉络。每章的报告前后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而非独立罗列的内容。同时,由于本书具有其研报的特点,通过大量的报表数据进行严谨论证,充分体现了一个经济分析师的实证精神。而面对同样公开的经济数据,高博士运行其自成体系的分析思路,对一些关键数据往往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再加上他将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直击问题的核心,不愧被认为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一直是最具活力的研究者之一。简单介绍一下本书。书的第一章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据微博上评价说该章“价值一万元”。他清晰的说明了研究宏观经济的步骤: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预测——》验证预测。这套分析思路将通过其在第二到五章具体问题领域运用得淋漓尽致。第二章关注通货膨胀问题,用翔实的数据验证不同关联部门的价格波动受影响程度。第三章解释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产能周期——高增长低通胀时期(2005-2007)和放慢的潜在增长时期(2008-2012)。第四章是对于投资者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资产重估分析,通过对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比较,深入探讨资产配置优化过程。第五章的标题为综合运用,采用案例分析法来阐述货币政策和需求扩张及收缩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六章则为作者作为分析师的一些感受杂谈。书中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第一个是在第一章中,作者作为市场分析和走势研判大师,竟然说出“对市场和未来保持必要的敬畏,并祈求神灵,希望运气总是站在我们这一边。”时,这种坦诚,让我看到了严谨背后的自知之明。第二则是在通货膨胀一章中,作者举研究院想当然判断猪肉价格稳定的例子说明现代太多的分析师,直接从学校进入研究领域,缺乏对产业的实际了解和钻研,结果导致研报如论文般厚厚一叠,却与实际谬之千里。总而言之,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工具,作者以此为利器,开宗明义,并用大量的研报佐证工具的运用,将分析的逻辑思路贯穿于全书的研究介绍中,披荆斩棘,为深陷困惑的投资者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文/卢育涛 2014.08.11

了解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最佳教科书

我们每天生活着,就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就离不开经济活动。虽无经济学基础,却一直想了解一下经济到底是什么。加上以前拉拉杂杂地读过点儿经济类的科普书,所以,还是订了《经济运行的逻辑》。拿到书后,概览之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资本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思路大起底”及作序、推荐者的名头和他们众口一词的褒扬,作者在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巨擘形象清晰地站立在我的眼前。再加上本书2013年6月出版,一个月的时间,已印刷三次,该书的社会认可程度及销量由此可见一斑,这种情况尤其之于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殊为难得。这些,无不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从买菜时的讨价还价,到汽油价格的升降、涨工资、存取款,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与经济打交道,每个人都可以对中国的经济品头论足地说上几句。但是,感性地表达观点是容易的,要想理性地得出结论却并非易事,这就属于经济学家的职责了。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了解了宏观经济分析要做的是全面的分析和把握过去几年的数据,并重点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走向,二是政策立场,三是资金松紧。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实证精神和和形式逻辑的结合。作者谈到了中国人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却既缺乏形式逻辑,也缺乏实证精神,所以中国自始至终科学不发达。余绪所及,直到今天,在骨子里,中国学者,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实证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逻辑。作者通过“非洲的蚂蚁如何找到自己的家”这个看起来通俗易懂的问题的研究过程,告诉了我们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提出理论,做出猜想;第三步是从假说和理论出发,从其内在的逻辑出发,去做出一系列的预测;第四步就是系统地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并把这些经验、事实和证据同理论的预测相对照。如果理论的所有预测能够和经验事实一致起来,那就接受这个理论;如果不一致,就得推翻这个理论,去寻求一个新的理论。这是科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共同规则,霍金说过:“这注定是我们的知识能够取得大的进步的方法,我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步。”对于食品类通货膨胀,作者认同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最早提出的农户部门通货膨胀预期的假说,认为农户在“存粮”和“存钱”之间的竞争性选择导致了经济活动与粮食价格波动的同步性。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波动绝大部分来自食品价格波动贡献,而经济整体的冷热、工业品的价格变化诱发了食品通胀。而不是有人认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波动趋势主要取决于天气的情况、粮食的歉收,以及猪的疫病。这为更合理地理解和预测中国的通货膨胀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总之,作者对宏观经济的准确把握源于他独特的对市场分析的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阅读本书后,作为门外汉,虽然对书的内容不会有深刻地理解,但能使我对经济有点儿更加深入的了解。开卷有益!

经济运行的魅力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需要每天和数据打交道,每个月也会有一项例行工作就是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做分析,找问题,寻求解决途经。我所在的办公室刚好叫做经济运行科,负责监测辖区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因此,经常会在网上搜罗各种关于经济分析的文章,关注那些经济学者的博客,言论之类,以期透过专家的眼睛看世界,从他们的分析方法里找寻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从体制内找寻到体制外,从国家一级到省一级、市一级,各类文章,我都看,诚如本书的作者所言,当前大部分的分析与预测文章,多的是定性分析,很少有像本书作者这样搜罗诸多数据,分析研究、所做的定量分析。因此也可以想见他之所以能在几次中国境内机构投资者投票评选中夺得宏观经济分析方向蝉联冠军,来源于他对市场分析的一整套的严密逻辑体系,如同他的写作初衷,希望给读者展示一套能够用来分析和评价重要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鉴于我本身是法学出身,尽管修过会计双学位,但在经济、数学方面诸多薄弱,只有先天不足,后天弥补。高博士的这本书,着眼于宏观经济分析,囊括分析方法、通胀分析、产能周期,还有他最著名的资产重估理论等内容,包含很多数据建模分析,需要良好的数学功底,实事求是的说,有些公式我并没有完全看懂,即使看了好几遍。暗自思忖原因,我的本职工作也更多的是关注微观层面定性方面的问题,大而化之,如此精确的分析研究确实是从来没做过,也欠缺方式方法。因此,也可以看出本书的一个弊病,专业性极强,需要一定的基础。经济运行是一个长期且富有自身规律的过程,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不能像法学一样,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相关的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多的需要我们去探索自己的道路,寻找适合自己的预测途经的方法,而每时每刻,经济运行受诸多的千变万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保证预测的正确性,但作者给读者提供了预测的方法和演示过程,展示了经济分析的逻辑与魅力,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分析的目的。“宏观经济分析需要专注于对过去几年数据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并重点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走向,二是政策立场,三是资金松紧。”我想作者的初衷是实现了的。

指点宏观经济迷津,了解金融未来动向

在经济学著作中,有一类的书让我痴迷,就是充满大智慧的博古通今之人书写的分析过去的经济棋局深透未来经济走向的著作。往往这类的书多是引进的外国人写的,大多比较热火,今天这样的书在中国人的笔下越来越多,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比如今天的林毅夫、时寒冰、郎咸平、宋鸿兵、张维迎、吴敬琏……也有更多关心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任务也在这门学科中或崭露头角或引领风骚。这本《经济运行的逻辑》在本人眼中是一本地地道道中国人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优秀著作。面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资产重估、产业周期等一些列问题作者高善文给出了自己的论述。不是别出心裁,而是深入浅出自成一体。   有人说宏观经济不是一般人能够玩的,能够玩宏观经济的必定不是一般人,这种人必定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还得能高瞻而远瞩。本书开篇就是用一些自然中的科学引导大家明白一些咱们“日用而不知”的规律和道理,比如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十分注重逻辑的国家,在近代以来慢慢的学会用逻辑处理国际关系事务,但是根本问题是中国文化在咱们心中过于浓厚,所以作者就提到了逻辑的重要性以及咱们国人对这方面的欠缺。这本《经济运行的逻辑》最重要的是在讲逻辑,所以在书的前面部分就把这些必须知道又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的思维徐徐道来。这些框架的建立对研究宏观经济很有必要,并且在书中作者对通货膨胀有更确切的描述。   本书重点解说的通货膨胀,我觉得正合现在的社会形式,看全球看中国,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这期间伴随的是时高时低的通货膨胀,书中对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微妙关系的解读可谓是精到。如今社会各界对现在的经济形式的看法可谓是“百家争论,千家忧思”,究竟经济形势是个什么样子?作者眼中中国经济的逐步放缓是受到国际环境的恶化和资本的约束,调控手段必须要用谨慎手段。中国的农业、食品行业、大宗商品交易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与国际通货膨胀的相比较,以及书中对2005~2007年及2008~2012年两个时期内大量数据的研究,对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有很大的启发。想必在这种深度解读下,对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经济分析师的个人研究,包括对有些东西的调侃和吐槽给人一种赤诚的感觉,一个眼观独到思维缜密的优秀经济学人的优秀著作。

几点体会

高博士在资本市场名气很大,此书一时颇有洛阳纸贵的感觉,刚出版我就定了一本,最近刚刚通读一遍,谈谈体会。1、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读性最强的是第一章,文笔优美,逻辑清晰。能够在方法论和研究逻辑上达到高博士所说的境界,国内经常露面的“著名经济学家”寥寥无几吧。2、中国的很多统计数据是不可靠的,但如果从趋势变化的角度,还是可用的,这是高博士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比如宏观经济统计中,由于口径不一致,会出现明显低估消费的问题,但如果前后口径一致,趋势的变化可用看出经济冷暖,还比如人社部让人鄙视的失业率数据。3、本人感觉验证高博士研究逻辑最好的两章是第二章和第三章,至少可以证伪一些结论,读起来也非常舒服。4、漏洞颇多的是资产重估理论及运用,即第四章和第五章,虽然高博士因这个理论声名鹊起。第一,高博士用于证明其逻辑的恒等式假设条件过于宽松,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如企业债权债务互相抵消,这个不成立,企业部门如果持有国债,如何抵消;第二,变量太多,且没有用于各项资产存量最优解的形成逻辑或数学函数,实际上无法事前判断,只能事后解释,而怎样解释理论上是可以互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如果10个经济学家,同样运用这个资产重估的公式或理论,应该可以给出比较收敛的结果,但如果实际运用肯定是千人千面。5、我怀疑网上一些书评,给这本书很高评价是因为高博士的名气,不敢或不好意思进行质疑。虽然本人给了比较尖锐的批评,但还是给四星和推荐的评级,因为前三章太好了,第四第五章也可以作为一种假说进行鉴赏,毕竟高博士是宏观经济研究中,从来不人云亦云,理论和实证结合非常紧密,仍然是国内第一流的宏观研究。

分析师的进化

今年,安信证券的程定华着实火了一把,1949点反弹前夜的抄底短信、录音门中的看空观点,无一不神化了这位分析师,而其在安信证券的搭档高善文亦是一位高人,《经济运行的逻辑》便是高博之前一些研报的整理集结,书虽薄,却有很多值得一读的东西。A股开门营业至今已有20余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而活跃在证券市场上的分析师们,也进化了一代又一代,从技术分析,黑嘴辈出再到如今的基本面分析,量化分析成为主流,体现了市场不断的成熟。但身边仍有不少朋友迷信技术分析,正好借助此这篇书评,谈谈我的看法。一个东西要是非黑即白,大家自然好辨认。可有些东西黑中掺白,灰不溜秋,就迷惑了一群人了。就拿技术分析里的支撑压力线一说,世上本没有此线,但用的人多了,便成就了此线。技术大师约翰墨菲在其大作中也承认,技术分析有着自我实现的情况。比如大家用技术线一画,10元是个支撑位,于是乎大家都在10元附近下了买单期待反弹,使得10元附近的买单巨多,当价格下跌到此处自然被买单支撑,于是乎大家惊呼,神奇啊!便愈加崇拜起技术分析起来了。一群黑嘴就在大家的崇拜中诞生了,可大家冷静一下,技术分析真那么准么?翻翻这些人以往写的博客、股评、短信,你就发现大多对错各半,听他们瞎扯,还不如抛硬币来的便捷。 大多的技术派过分迷信技术以至于脱离了现实,忽视了基本面。前些年,B期货老总请商总吃饭,我作为商总的助理跟着去了。席间H经理侃侃而谈:“盘面上看,郑糖主力逢调整加仓,主力合约持仓增加,DIF调头突破MACD形成金叉,绿柱缩小,高位整理之后,必将展开新的一轮涨势……。“期货公司总忙一旁介绍:“H经理原来是我徒弟,现在技术炉火纯青,搞得客户都爱听他不听我了……。”商总一听很激动,叫我回去关注关注白糖。之前对白糖没啥研究,回去一看,哇,现货价格低于期货1000多元呐。赶紧问商总认识白糖现货圈的人么,囤点货去交割套利。商总说不认识,按B期货的建议做多怎么样?我说,期货价格高的离谱,怎么还敢做多,中国要是有庞大的对冲基金的话,早抹平这价差了。事过不多久,郑糖就刷刷地几个跌停回归现货价格。真不知道有没有客户听了H经理的分析去做多把内裤都赔了进去。 更恶心的是有些人不懂装懂,忽悠客户。讲个真实的笑话,那年5.12地震之后,农产品价格突然暴涨,M经理就开口了:”知道大豆为什么涨嘛?地震啊,交通堵塞,所以物价飞涨啊。“我靠!什么逻辑啊,四川又不是大豆主产地,交通堵就堵吧,大家又不靠从汶川运出大豆供应全国,之所以短线跳涨不过是人们对天灾的一种恐慌表现而已。M经理不甘心连续好几次预测啥啥不准,于是东施效颦在群里推荐起套利操作来,大家买糖卖粕套利吧。我假装好学地问了句:M老师,糖和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M无语,W经理抢先说:都有个米字旁……哎,奉劝只会罗列采购经理人指数,美国非农就业率等数据然后对着黄金K线图胡说一通的M经理一句:做人要厚道,别忽悠!看看人家赵丹阳,从来不用什么技术分析,投资张裕前,亲自去张裕酒厂门口看运货卡车是否车水马龙;投资粤高速前,他派人在高速路边数车流辆;投资同仁堂前去药店看六味地黄丸瓶底的日期,从侧面了解库存情况。08年初很多基金还再继续推出,很多基金公司为了多赚管理费舍不得分红的时候,赵丹阳却毅然清盘避免客户损失。 当然,如今分析师年轻化,毕业就进了研究所,缺乏一定的产业经验,写出的分析报告表面逻辑严谨,实则脱离实际。比如高博在书同提到,通胀预期使得农民推迟生猪出栏对价格的推高作用,而现实中,出栏时间并非影响生猪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是经济学中蛛网模型揭示的上个养殖周期的价格影响着本周期仔猪存栏量,最终决定了供给。毕竟你推迟出栏,猪还是要吃饭的啊,在这个时间段让猪增重的边际成本可是很高的。

前三章是精华

第二章 分析通货膨胀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现象:在开放经济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以生产资料价格为代表的可贸易部门通货膨胀与全球工业品价格的波动相当一致。主要因为:工业品大部分是可贸易品,遵从一价定律。OECD工业生产指数的月度波动大致可以衡量全球工业需求的变化,是主导PPI波动的因素,领先美国PPI 3个月。食品类通货膨胀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主要为食品价格所主导,而且,中国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部门的通货膨胀(第二产业GDP平减指数)高度相关,这使得基于作物歉收等微观证据缺乏说服力。这两项指标的相关性,解释:整体经济的冷热、工业品的价格变化,诱发了食品类的通胀。有如下两种机制可以解释价格同步:第一种是成本传导,化肥农药等,第二种是通货膨胀预期,农户选择“存粮”,减少“存钱”,竞争性的库存调整机制导致了经济活动与粮食价格波动的同步性。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来自成本压力,那么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应该明显大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排除此原因。寻找通胀预期和库存调整假说的进一步证据:新鲜蔬菜与瓜果难以储存,很难库存调整,因此,不同食品在横断面上的弹性差别较大,粮食和肉禽的弹性较大,瓜果和蔬菜较低;生猪养殖周转时间。刘易斯拐点与食品类通货膨胀现象:2000-2007,花生比小麦更保值,前者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密集比后者更高。解释:与刘易斯拐点机制相联系,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工资自2005年以来出现比较快速和持续的上涨,这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进一步证实:1990-2000,劳动力成本没有快速上升,横断面上,看不到价格涨幅与劳动力密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中国与成熟经济体在结构方面有以下重点区别:一是中国可贸易部门在经济中占比重多,CPI更容易受全球影响;二是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主要由食品类价格价格主导,而食品类价格并不存在明显的价格粘性,无粘性就无法用产能缺口来预测通胀;三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并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存量,由于资本品(煤、石油等)价格粘性不像劳动力市场那么显著,利用资本品的缺口来预测通胀,其理论基础同样存疑。货币供应与长期通货膨胀现象:货币只有在高通胀环境下才与通胀率正向相关,当通胀率低于10%时,货币与通胀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进入1990后,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密切。解释:CPI不包含资产价格,如房价;货币外延模糊,肚量不准确;央行公信力。结论:即使对于预测长期通胀而言,简单地以货币增速的高低作为判断基础,仍存在相当大风险。第三章 观察产能周期中国的资本约束中国资本形成的速度并不稳定,资本形成对中国的总供应具有很强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相对而言,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资本存量的约束以及产能投放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明显,技术进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基于国际收支的分析框架比如针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以往以支出法为基础的分析范式需要限制一个变量,即总供应相对稳定。所以虽然用支出法可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走势,但这种方法明显有意忽略了客观现实,让该理论变得复杂而不完整。高善文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大量的数据分析,认为基于国际收支平衡去分析总供求变化的框架。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称地处理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从而改善分析的有效性。在提出该分析框架之后,他以此为基础对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目前看来很有说服力。 将经济体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PPI指数能够代表可贸易部门价格,CPI-nonfood可代表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对于三种冲击来源(国内需求、国内供给、全球供给),我们就有三组以上指标来进行识别,即经常账户盈余、总产出、可贸易价格、不可贸易价格、全球经济产出(OECD工业产出指数)、贸易条件改善、本币汇率贬值。高增长低通胀(2005-2007)排除法,排除了国内需求下降、海外需求扩张,解释2005-2007贸易盈余的显著扩张的唯一合理解释是总供应曲线的扩张,此时判决性指标应该是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下降或下游行业的利润率下降。确定总供应扩张的主要来源。资本存量?劳动力供应意愿?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区分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资本存量的有效扩大是主要原因,在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就业扩大与工资加速上身并存的局面;如果劳动力供应意愿上升是主要的,那么将出现就业扩大与工资减速并存的局面。放慢的潜在增长(2008-2012)备选解释:金融危机导致衰退和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人民币汇率台阶式上升?产能投放减缓和总供应曲线左移?哪个解释更加重要呢?判断证据是国内不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变化。前者将导致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走低,后者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将走高。排除法选择后者。确定总供应能力收缩的基础:竞争性行业资本形成的持续减速。观察指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市场预测的真实性

《经济运行的逻辑》收到,拿在手中,薄薄的一本,却是充实的内容。以前并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书籍,大学学习的是工科,工作以后涉及的经济学术也微乎其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理财的介入,慢慢感觉到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严重的缺乏,这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我对经济学的自我理解。对于经济方面,特别是理财方面,经常看到电视上某知名人士,侃侃而谈某支股票如何如何,观其过去,展望未来,前景如何,最后加一句“投资需谨慎”。这让对经济涉猎不深,又对投资蠢蠢欲动,东听一句,西听一句,不知如何抉择的我,更加无从下手了。就像高善文博士所说的对联,上联“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下联“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横批是:“经济分析”。对于经济历史的分析,不论是数据还是方向都是非常多的,包罗万象的研究对象,庞大驳杂的数据。这些历史留下的材料,毫无疑议的是常常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但是对于未来的预测和前瞻性却是略显乏力的,在这一点上经济学略逊色于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投资者简单的决策只有两个:一是买不买?二是买什么?对于历史的借鉴,如何看待逻辑。一份商业研究报告,逻辑上合理是第一位的,预测的正误是相对次要的,对于商业的活动来说,投资者最终追求的是结果,而不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多数的投资者,和我一样,并不具备经济领域的专业分析能力,也没有必要知道。只是对于从事商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讲,尽管从长期来看逻辑和结果之间并无矛盾,并且都很重要,但是如果必须要分出主要和次要,那么结果的正确无可厚非的是第一重要。逻辑必须是能够提出可以观察的、确定的、排他性的预测,并且得到经验事实的有力支持。对于预测,只有当未来代表了对过去的重复时预测才有可能。但是这样的假设但部分的时候不能成立deep,所以对于商业研究机器预测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抱有必要的认识,对市场和未来,祈求神灵保佑,盼望运气能够躲在我们的周围停留。

经济学,求宽恕

似乎没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会有经济学家这样的待遇,坊间居然会流传一部关于他们的笑话集,并且至今仍在不断更新。更令他们沮丧的是,即便会有零星的关于自然科学界的笑话,也不过是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被传颂的也是sheldon们的呆萌与可爱。经济学家当然没有这样的优待,人们并非借他们的身份来讲笑话,而是认定他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一个笑话。时间久了,经济学家们也就顺水推舟的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欢乐的编了一大堆段子,来嘲弄自己所做的学问像周星驰电影一样无厘头。确实,经济研究,尤其是短期预测,在大众眼里简直就是不靠谱的代名词。微观上说,每个单元都是变量,无奈之下引入理性经济人设定在理工学人看来就是砸明火。而宏观貌似对象的总数量没那么庞大,可每个单元的体量又都是吓死人的以万亿计。更何况看不见的手总不老实,看得见的手又充满随机。最关键的是,宏观不可能脱离微观存在,这样微观变量又如影随形,蝴蝶效应像幽灵一般挥之不去。遥想当年美国道指2010年5月6日下挫998.48点创下史上单日下跌记录,直接诱因居然是某没长心的操作员手滑点错小数点把百万级别的卖出交易打成了十亿!类似事件历史上林林总总,要是经济学家都能预测到位,估计真的成了巫师,可以跟萧敬腾并驾齐驱了。但与肆意嘲笑伴生的,却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的持续走热。经济学家的知名度要远远高出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或者别的什么学家,同时远远高出的还有他们的曝光率和出场费。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是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常客,能和它们掰掰手腕的自然科学家屈指可数。电视,报纸,网站,微博,热议的话题也总是房价会不会降,股市会不会牛,什么时候通货膨胀,中国大妈又跑到哪儿抢金条。人们对经济学如此看重,因为经济学直关生活。没有人不喜欢钱,而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就是研究如何合理的配置钱以及其他资源。如果说数理化这种学科给人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的“虽不明但觉厉”,那么人们看经济学的眼光就是:“虽不明,但你得告诉我今天往银行股上投十万明天能让我赚多少”。很矛盾,是不是?其实最大的矛盾并不在此,而在于人们对于经济学的看法。最近著名作家新锐导演郭敬明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看到的是什么,他就是什么。”用以反击众人对他电影的抨击。此话很有哲理,不太符合郭老师一贯的风格。或许并非是经济学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而是我们根本就误读了经济学这个领域。我们看到经济学是巫术,经济学就确凿成了巫术,我们看到经济学是跳大神,经济学家就披红带绿撒癔症。其实经济学本就是建立在数据分析、推理、实证和经验基础上的一项概率学科,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更近似于我们每天都要看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也常常被骂,因为不“准”。其实“准”这个概念根本就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大量的气象数据集合由电脑生成模型,再结合历史指标和大小环境由人推断出结论。换句话说,天气预报和经济学预测一样,由于变量太多,所以给出的基本都是概率预测。既然是概率,肯定有准和不准一说。你指望它百发百中,那是穿越小说。经济学肯定不是穿越小说,它只是一门存在了2200多年的,并一直在被用来指导实践的科学,所以自有其符合科学精神的逻辑。虽然这逻辑未必在任何时刻都成立,但这也并非经济学的职责所在。经济学告诉我们的是,根据逻辑,这件事发生的概率超过80%,但太多的变量决定剩下的20%可能也会发生。一旦落脚点在这20%的区间内,经济学家们就要从结果反推这20%,看看是哪个变量的什么变化导致结果背离了大概率的走向,并将该分析数据和结果纳入数据统计中,再在长期内统计这个变化发生的概率,进而在更宏观的角度加以预测。所以在高善文《经济运行的逻辑》(以下简称《逻辑》)一书中,这位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70后,在提出了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模式之后,也要加上一句:“只有当未来代表了对过去的重复时,预测才有可能,但这样的假设许多时候并不成立”,所以我们必须“对市场和未来保持必要的敬畏,并祈求神灵,希望运气总是站在我们这一边。”很坦率,是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全知全能,他们也需要运气。《逻辑》这本书,开篇用了整一章的篇幅,来大致梳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告诉我们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微博上有人表示,仅这一章,“就值一万块”。我倒觉得,要是文中说的经济学是什么值一万,那字里行间表示出来的“经济学不是什么”的概念,可能价值更多。因为这让我们能够摆正对经济学的态度。经济学讲形式逻辑,但由于变量的存在,你很难厘清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经济学讲实证精神,但即便剔除一些我们可以忽略的变量,很多预测在事实发生之前也仅仅能做纸面上的推演,而无法得到确实的证据来进行支持。所以,我们在谈经济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谈逻辑,谈数据,谈经验,但我们不可能谈一个100%确定的结果。对经济学抱有这种看法,我们才能对预测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果说我们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通货膨胀的概率比较大,那对于国家来说,就要开始做加息加准的准备,而对于个人来说,则要尽快找到合理的投资渠道来规避风险,以免到时措手不及。就好比明天的降水概率预报说有70%的可能下雨,你就应该出门的时候带把伞,而不是骑自行车搞环城大巡游,或是干脆请一天假在家里睡觉。经济学在很多情况下也会得出一些相对普遍的规律,并且在中短期来看这个规律确实在起作用,但有时我们看到的未必是构成结果的真正原因。有一个著名的思维实验叫做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大致说来就是有一个农民认为自己的奶牛丢了,可一位送奶工声称他在某块空地上看到了这头奶牛,于是农民跑到这块空地上随意瞄了一眼,在看到黑白相间的图案之后,便想当然认为奶牛在那。可后来送奶工告诉农民说你刚才看到的不是奶牛,而是缠在书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纸,而奶牛则一直躲在空地上的另一棵树后。那么问题来了,农民对“奶牛在空地上”的这个认知,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这就是错误前提推导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情况。高善文在书中,也对相当多的经济现象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解释。比如针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以往以支出法为基础的分析范式需要限制一个变量,即总供应相对稳定。所以虽然用支出法可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走势,但这种方法明显有意忽略了客观现实,让该理论变得复杂而不完整。高善文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大量的数据分析,认为基于国际收支平衡去分析总供求变化的框架。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称地处理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从而改善分析的有效性。在提出该分析框架之后,他以此为基础对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目前看来很有说服力。现在,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选择的时候。过去十年内由政府投资加金融杠杆拉动的黄金增长期看起来难以为继,接下来如何做,看起来好似左右为难。一方面,各方面利益博弈局面复杂而深刻,所以李克强总理才会强调“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一方面,如果以牺牲发展速度为代价搏结构调整力求挤出泡沫,那原本就十分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要知道今年699万90后刚出校门就被用人单位从“小时代”的美梦中用大棒砸进了现实。可最关键的是,在一个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你没有“等一等”这个选项。观望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可预见的危险近在眼前。高善文在此轮银行隔夜拆解率破13引发沪指直砸2000回到上个世纪之时,曾发文指出这次风波是市场遭受的第一波冲击,接下来还有两波可期,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接踵而至。这个结论,当然是逻辑分析的结果,有数据支撑,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目前看来,国内金融市场杠杆比例太高,可监管体系内的银行系统却一直在抑制杠杆率,于是影子银行在监管盲区大行其道,表外业务水涨船高,早已完成了风险堆积。而信贷业务都是短借长贷,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导致风险有可能集中释放,而金融机构本体却有可能集体深陷其中无法借力。本次钱荒就是如此,银行手头都没钱,所以拼命借贷揽储,送豆油白面充值卡报销油票打车费的推销理财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在短期内圈钱以完成指标。而最关键的是,这个体系目前来说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风险测试。有人说,这次央行没有立即救助,并借舆论表达了银行应该自行控制风险的看法,就是对该体系承受风险能力的一次抗压测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脆弱得吹弹可破。所以高善文认为,长期来看,后两波冲击可能会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倒闭,甚至会影响个别领域内的实体经济。所以要为小概率的尾部风险做准备。请看,还是概率。经济学永远离不开逻辑和概率,数据和逻辑是支撑经济学预测的两个支柱,而概率,则是经济学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在高善文讲完这三波冲击之后,很快传来消息,央行对于目前紧缺流动性的机构开始有选择性的救助,这种立场调整,是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和机构都不可能预计到的。于是他们便基于这个新的政策走向,来调整未来的预期。高善文的结论是,在央行开闸放水之后,未来的两波冲击还会到来,但态势可能会放缓,最关键的是结构风险还在,如何释放,就要看央行和政府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非议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因为预测主观行为的可能性几乎为0。在《逻辑》第一章中,高善文将这种主观行为,称作变量C。因为A,所以B,但前提是我们在应对A的时候采取C的手段。这个C,你永远、永远、永远也无法预测,如果根据C来认定经济学是伪科学,认定经济学家都在做无用功,实在太不公平。目前,众人都在猜测新一任政府的经济改革思路,甚至开始热议“李克强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有三大法宝:经济增速放缓,去杠杆化和调整结构。目前他提出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在金融市场中“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目前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在百万亿以上,这充分证明市场上不差钱,但结构需要调整,政府投资和房地产要减持,制造业要扶植,这是未来一段时间要倡导的财政投入的趋势和金融投资和方向。政府的干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变量“C”,据说李克强总理是弗里德曼的信徒,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干预也是一种干预,这便为我们推测变量“C”的趋势提供了逻辑基础,结合目前央行对所谓银行哭穷的严厉态度,我们可以暂时较有把握的推断未来一段时间这个变量“C”的发展方向,但,注意,也仅仅是概率而已。中国人自古不奉逻辑,因为我们祖上推崇的是天纲伦常,意思就是一切天注定,你只要不违背,顺乎天理顺势而为,就能得道成君子。没人讨论“理”和“势”背后有没有逻辑支撑,因为这似乎于我们当下的生活毫无关系。高善文在书中也写道,他眼中的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学方法是不讲清晰的命题含义,不讲严密的基础定义,展开的命题没有逻辑,针对命题当然也就没有可论证的预测,用这种预测指导实践,自然是南辕北辙。这样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承袭下来,就导致目前中国,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领域,都缺乏逻辑思维的习惯和传统。于是逻辑判断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掉书袋,无端而随意的政策解读和猜测,因为大量使用判断句,反倒成了人们推崇的金科玉律。在《逻辑》由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所作的序言中提到,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是经世济民,但很多信奉“神棍经济学”的砖家并不这么看。我个人的看法是,你可以出去跑马讲座圈钱,但是要言之有物。中国人迷信绝对真理,而阴谋论和宿命论,看起来更像绝对真理的样子,因为他们能抛弃经济学赖以生存的概率判断,而直接告诉你“是”或“不是”。人们都倾向于投资顾问直接告诉你能赚或不能赚,然后就如获至宝的觉得理应得道。以这样的心态投资或做任何事情,失败了回头喊冤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不过脑子是没冤可讲的。所以,《逻辑》这本书实际上是在告诉你,面对纷繁的市场形势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想,或说你应该指望经济学家们告诉你一些什么。作为一个投资人是否理性,取决于你是否掌握理性思考的工具。如果你不相信经济现象背后有逻辑可循,而这种逻辑推断的结果产生是种概率判断,却集中精力拜谒QQ群微信群里的小道消息,那您还是专心致志的跟着您的带头大哥。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您需要的不是经济学,而是托梦,或者神启。

算命先生中的异类

很少有哪些科学家们会像经济学家们一样迫切渴望着现实社会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家们与算命先生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两者都是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来对系统的末期状态进行预测。很有意思的是,许多经济学家们似乎也学会了算命先生的技巧,娴熟的进行着“坑蒙拐骗”。其中楚翘当属某位常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金融教授,其从07年开始便在各种论坛与讲座上鼓吹“中国的经济必将崩溃”,结果一直喊到13年,中国经济依然没出现他所预料的硬着陆。按理说若是个算命先生,连续六年说你最近几年会走霉运却一直没能兑现的话早就被你痛打一顿了,至少也是嗤之以鼻视若无物,可诡异的是竟然还有一大群死忠粉丝认为这位教授言之有理,真是让人不可理喻。商业行为不同于普通研究,商业研究必须严格遵循结果导向的原则。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都试图建立量化模型,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其科研实力不可以说不雄厚,其研究经费不可以说不充足,其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不可以说不成熟,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得到一个能令人稍稍满意的预测模型。在这种情况下,高善文作为经济学家中的一个异类就不得不受到我们的关注。此君2003年进入证券业,次年开始参与各种宏观经济趋势预测比赛,在“远见杯”宏观经济季度预测误差客观排名比赛中4次参赛并连续3次夺魁(2007、2008、2009)、《新财富》杂志分析排行8次参与排名,5次夺魁(2004、2005、2006、2007、2010)、《证券市场周刊》水晶球奖5次参与排名,4次夺魁(2007、2009、2010、2011)!其宏观经济运行把握之准确,至今国内外无人能出其右,更难得先生开诚布公,在业内同行的催请之下,对自己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思考理念与决策逻辑进行了整理,于是有了这本《经济运行的逻辑》。本书分六章,基本上是作者对自己历年来经济研究的心得所集。全书从研究方法与思路谈起,围绕通货膨胀、产能周期与资产重组三个核心的具体案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研究逻辑。乍看之下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若仔细研究,就能够发现作者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对经济运行指标的把握极其准确、对于相关理论的运用极其纯熟、对于数据的拟合与相关性极其尊重。正是依靠以上几点,作者才能够得到详实而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这也正是作者不同于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们的地方。经济研究当然既有定量研究,又有定性研究。但归根结底,经济学家们的结论要有相应的逻辑支撑。恰如作者所言:“适合商业研究的宏观分析框架……基本的原则是逻辑的提出、预测以及经验事实的比对。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是:逻辑必须能够提出可以观察的、确定的、排他性的预测,并得到经验事实的支持。”若非如此,那么无论是危言耸听,还是故作高深,都只不过是无源之水罢了。这本书的名字是《经济运行的逻辑》,口气未免大了一些,但读罢全书,想必不难理解作者用意。当今中国经济界乱象纷纷,坐而论道者甚众,妖言惑众者纷纷,在这样的大形式下,反而是提出严格遵循逻辑来进行经济研究的人更为难得。这本书并非灵丹妙药,当然也不是结构严谨的教科书,充其量只能算作者对自己研究思路的总结与归纳,然后通过一篇篇研究报告来加以展示。这固然非作者之过,如果能从字里行间中真正领悟到作者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那结构上的松散似乎也显得可以接受了。

逻辑的力量

书在手中,心头却是沉甸甸的,之前我也自诩自己对经济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刚翻了这本书几页,就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呀!原来看了几本经济学著作,就以为自己了解经济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我是研究语言的,但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对我亦有着莫大的启迪。“要想获得对世界的洞察,并以这样的洞察为基础,获得对世界的比较稳定可靠地预测能力,我们就必须探寻因果关系”。现在想来,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出不来高质量的成果,正是因为自己不注重研究的因果关系,只是就事论事,没有对事情进行深度的因果分析,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自然是没有任何的价值。这充分证明我缺乏实证精神,也缺乏形式逻辑。而这本讲经济逻辑的书既可以让我对经济运行中的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有所帮助。书中对“诗必穷而后工”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将其和经济结合在一起,可谓是妙趣横生,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心思去研究格律,你就没有办法去琢磨领导的心思,去琢磨周围的同事在想什么,你就没有办法怎么样把股票炒好。所以,“工”是因为你喜欢“工”,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那个方面,那么你花在主营业务上的心思就很少,自然你的业绩就很差,老板就不会喜欢你、老板不喜欢你,你就肯定领不到奖金,也提拔不了,所以你就“穷”。当然这只是因果的一个简单关系,其实在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天分的问题。如果你的感情及心灵比较错误,那么在社会上、在人群里混,而人群本质上是一个丛林社会,相互利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一颗脆弱高傲的心灵在人堆里是很难混得开的。所以这样的天分就必然导致“穷”。由此,我们如果对大量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仅是进行统计手段的处理,只能得到相关关系,要想获得对世界的洞察,并以这样的洞察为基础,获得对世界的比较稳定可靠的预测能力,我们就必须探究因果关系,而这也正是《经济运行的逻辑》所要展开的任务。经济分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不是科班出身,对产能周期、资产重估、通货膨胀等也只能是基于上学学过的和从各种渠道获得的零散的一些浅层认识,但是通过这本书,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深一步的认识,“花生为什么比小麦更保值”等问题的提出和阐释,让我对通货膨胀等有了新的认识。 生活中经济社会,各种投资的兴起,让我明白,不对经济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学习,是无法在经济生活中如鱼得水的,而《经济运行的逻辑》这本书或许就是那湾水,我就是那条小鱼。

开放小国模型理论性实用性俱佳

#读书2013# 水平当然很高,实用性也算不错,最接近教科书的范式,但又有模型的实践和应用,按照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做相当多的扩展研究,颇有“授人以渔”的诚意。 1、 打分 只想给7分。原因有二,一是两个核心模型之一的资产重估模型(第四章),总给我们低水平读者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动态优化求解的可操作性会不会限制了应用的可能?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假设用来做中国的周期观察是否过于严格?二是读之前的期望太高,或者说是目的太功利了,结果书里没有讲到存货周期、杠杆\去杠杆过程。 2、 评述 全书5章不到200页,核心是两个模型,第三章的开放小国模型,用来模拟和预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第四章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恒等式,用来模拟资产重估的过程。开放小国模型很讨巧——因为用大国假设就没有最重要的经常账户盈余的变量了,行文中很紧张的为使用“小国”假设做了至少两次辩护,其实并无必要,这个模型比较符合中国过去的经济结构,是很实用的。资产重估模型,推导过程很严谨,传导应用还是“不明觉厉”。 3、 大数据问题 别人“大数据”了,我们还在“锯大树”,这是看完本书的一个重要感受:经济数据的或缺失、或粒度太粗、或不可信、或官方数据自己打架,使得高博士等经济学家们需要使用复杂的排除法、倒推法去获得本应直接取自官方的数据。国内资本存量和就业/失业数据是本书里遇到最大的麻烦。 很多年前做实习生的时候,师傅教我们“垃圾进、垃圾出”,无用的数据经过再好的模型也出不了有用的结果。


 经济运行的逻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