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出版日期:2016-5-1
ISBN:9787208134006
作者:[美] 露易丝·格丽克
页数:363页

作者简介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最新一辑,装帧升级,诗歌爱好者收藏佳品。
• 露易丝•格丽克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享誉诗坛已久,作品首度引进。
• 本书特别收录格丽克部分早期诗作,可一窥作者诗风变化。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完整收录了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涉及的诗集为《头生子》(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全国书评界奖)、《阿勒山》(国会图书馆丽贝卡•博比特全国诗歌奖)。
【评论】
在维吉尔之前、之后,一连串的史诗诗人和抒情诗人展示过他们进入冥界的危险旅行……格丽克在这些杰出的诗人中间挣得了一席之地。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

书籍目录

1     代译序:露易丝 • 格丽克的疼痛之诗
18    导读:要引来闪电的眷顾
阿弗尔诺
27    夜徙
28    十月
40    漂泊者珀尔塞福涅
47    棱镜
61    火山湖
63    回声
66    赋格曲
78    夜星
80    风景
92    纯洁的神话
95    古迹的碎片
97     蓝色大厅
105    忠贞的神话
108    阿弗尔诺
120    预兆
121    望远镜
123    画眉鸟
125    漂泊者珀尔塞福涅

村居生活
135    暮色
137    牧歌
140    支流
143    正午
147    暴雨前
150    日落
152    咖啡馆里
157    广场上
159    黎明
162    初雪
163    蚯蚓
165    河边
170    走廊
172    疲倦
174    烧树叶
176    深夜散步
179    阴影
182    捕猎者
184    一张纸条
188    蝙蝠
190    烧树叶
192    三月
196    一个春夜
199    收获
202    告解
205    婚姻
207    春
209    无花果
213    跳舞
216    独处
218    蚯蚓
220    橄榄树
224    日出
227    温暖的一天
230    烧树叶
231    十字路口
233    蝙蝠
235    丰饶
237    仲夏
241    脱粒
244    村居生活
附录:露易丝 • 格丽克早期诗选
头生子
253    芝加哥列车
254    棉口蛇之国
沼泽地上的房屋
257    万圣节
259    池塘
261    黑暗中的格莱特
263    写给妈妈
265    信使
267    繁花盛开的李树
268    致秋天
269    静物
270    诗
272    上学的孩子们
274    贞德
275    爱之诗
276    在金牛星下
277    海棠
279    苹果树
下降的形象
283    溺死的孩子
285    花园
291    美术馆
293    圣母怜子像
295    下降的形象
299    画像
300    幸福
302    晨曲
304    哀歌

阿基里斯的胜利
311    山梅花
313    变形记
317    神话片断
319    阿基里斯的胜利
321    夏天
323    责备
325    高山
327    一则寓言
329    鹰的影子
330    传奇
333    马
阿勒山
337    登场歌
339    幻想
341    劳动节
343    寡妇
345    自白
346    失去的爱
348    阿勒山
350    不可信的说话者
353    一则故事
355    生日
357    圣徒
359    雪
361    终点的相似
364    镜像
365    最初的记忆

内容概要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 )
美国桂冠诗人,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生命、死亡、情爱,这些文学与哲学的终极命题,如一颗颗黑珍珠闪现在格利克的诗中,这主线便是诗人的文字。柳向阳的翻译,具有学者的态度、诗人的文采以及读者的视角,把一个伟大诗人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对爱诗的人来说,甚幸!
  •     为了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赵松假如露易丝-格丽克当初没有选择写诗,她会写什么?我想,她一定会去写短篇小说。当然,她不会是写故事的那种,而只能是那种叙述闪烁跳跃、善于构建微妙情境、对话若即若离、情节时隐时现、仿佛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的、场景会一片片地浮现于沉思边缘的暗影里的、谜一般的……小说。那样的话,美国现代文学中就会多一位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家,而少了一位卓越而又纯粹的诗人。那么,在格丽克很早就决心投身文学创作的时候,是否曾面临过这样的选择呢?我没读过她的传记,也没看过多少关于她的资料,尽管从对艺术纯粹度的追求上来说短篇小说是最接近于诗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我还是能非常确定地相信,这种选择并未发生。最初,她只在写作与绘画之间进行过抉择。当然她放弃了同样喜欢的绘画,选择了文学。而文学对于她来说就意味着是诗。因为她从十多岁开始“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她选择了诗,就像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诗就是全部,就是唯一。或许,这跟她是个天生的“极少主义者”有关,在“青春期中段”,她沉湎于一种尽可能少的进食状态而不能自拔,并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她能“完美地控制、结束的行动”,“但结果却成了一种自我摧残”。十六岁时,她终因厌食症不得不在临近高中毕业时辍学,接受心理分析师的帮助。这段特殊的经历对于她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几乎决定了她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自己和整个世界,甚至也决定了她将以什么样的路径去成为诗人,用一生去写自己的诗篇。后来她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自我拯救式的觉醒与领悟,她就将胎死于“瘫痪”之腹,而不会迎来自我的第二次诞生。因为只要接触过那些被抑郁症、厌食症囚禁的人就会知道,某种“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摧毁自己内在的一切,以及维系他们与世界的关系的一切。他们知道什么是自我的深渊,却无力从中跳脱而出。他们所缺少的,恰恰就是格丽克所拥有的那种精神意义上的平衡能力,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智力任务”,因而也就无法获得那种能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的能力。一旦我能想象我的灵魂我就能想象我的死亡。当我想象出我的死亡我的灵魂就死去。这些我还清晰地记得。直到六十多岁写的那首名为《回声》的诗里,她还在回味并反思自己早年的那种极为复杂而又残酷的内心体验。这样一种循环死结般的思维与想象的方式,足够为她制造一个无尽的深渊了。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能让格丽克得以跃出深渊,摆脱那种自制的瘫痪状态和死亡的阴影,让她仿佛幻化为飞鸟容身于广阔天宇俯瞰她的那个废墟般的世界并使之重获新生的呢?如果我们将这仅仅归结为旺盛的生命力本身的作用会不会失之于草率和简单?因为要知道,旺盛的生命力在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内陷坍塌而变成无法阻止的破坏力、转化为强烈的自毁欲望与行动,而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为生命本身注入勃勃的生机。或许,在某个异常清醒的瞬间她意识到,自我与其所处的世界的真正关系是同生共灭的,而不是彼此决绝孤立的,她不该把灵魂变成一个凸透镜置于阳光与自我之间形成那个致命的聚焦状态,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去俯视大地上的一切,其中当然也包括身处万物中的那个自己。她也知道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能量极为有限但却可以反复出现的平衡,作为体验者与思想者,她须将自己的洞察力发挥到了极致。但这注定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就像自己孕育自己并生下自己,然后还要亲手剪断那带血的脐带、亲手拍打自己的柔弱身体直到发出哭声……作为生产者与诞生者的合体,她必须得经历双重极致的扎挣与痛苦。她知道这是个非常悖论式的过程,人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开启了出生入死的时钟,然后破壳而出再次生下自己,就是向死而生的过程。生与死,始终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你只是个见证者。而这也并不是什么答案,只不过是钟声回荡般的存在。因为作为见证者的对于生与死的反复认知与体会,是会一直伴随着生命整个过程直到终结之时的。所以我们既可以在格丽克早期诗作《棉口蛇之国》的结尾处看到这样的句子: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我知道。我也曾在那儿留下一层皮。也能在她五十多岁时写的《鲁特琴之歌》里看到这样的诗句:我用灾难做一把竖琴永存我最后的爱情之美。但我的悲痛,虽然不过尔尔,仍然挣扎着去获取形式和我的梦想,如果我坦率地说,主要的不是渴望被记住而是渴望活下去——我相信,这才是人类最深的渴望。在永无终极答案的生命进程中,问题是注定会层出不穷的。对于格丽克来说,重要的永远不是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新的形式,就像河神帕纽斯为终止太阳神阿波罗对他女儿达弗涅的追逐,毫不犹豫地把她变成了月桂树。格丽克的月桂树就是她写下的诗。对于她来说,一首诗的出现和完成固然是一个事件,关于生与死、关于遥远的记忆、关于特殊的日常时刻、关于始终耐人寻味的神话与传说、关于微妙的童话与故事,也关于滞重的家庭与爱、永远关系复杂的男人与女人。但所有的事件都不是她真正要传达的那个事件本身,而至多只是某种关于事件的“预兆”,正像她在那首模仿普希金风格的诗作《预兆》里所写的那样:我们诗人放任自己沉迷于这些无何止的印象,在沉默中,虚构着只是事件的预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看格丽克的诗,总会觉得她是在做出叙述着什么事情的样子,但读着读着,就会觉得这叙述的过程其实更近乎是一个个凝视的瞬间的复合,而不是为了让某个事件成为文字事实得以传播,她的“叙述”与其说是种呈现过程不如说是某种凝神沉思的状态,对于她而言,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即是诗的生成,也是某个新的问题的生成,而不是想象赋形后的终结,它不寻求答案,甚至也不寻求回应,它只是像钟声一样回落在时空之中,期待着那些最为自然之物的共振,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就如同她手中的一枚扁圆的石头,被她随手抛向湖面,或是旷野之地,而她拥有的则是之后出现的瞬间无际的寂静。她诗中的那些画面或场景,就像用高速摄像机录下的画面重新剪辑生成的,它们缓慢,异常清晰,也是了无声息的,即使里面的人物会发声也不会改变这本质意义上的无声状态。她有着能把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转化为一个繁茂的神秘花园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能把任何印象化身为茧然后再让其中的生命体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在《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这两部收录了她六部完整诗集和五部早期诗集精选的书中,我们可以非常充分地感受到,她作为一位天赋极高的、对于写作有着巨大“野心”和强烈使命感的诗人所做出的长久执著而又异常深刻的探索,以至于有时会让人觉得这所有的诗其实就是一首长诗,它像无数溪流汇聚成的长河,先是纷纷蜿蜒曲折地穿越山林谷地,随后又奔涌于广袤的原野,同时也在无时无刻地不断穿透内心深处的所有深峡、沟壑与空隙。它们无疑既体现了女性骨子里的那种极细微的敏感与不可预料的裂变冲动,也展现了超乎性别的对于生命悖论与秘密的不断反思、对虚无的执拗抗争、对此在的持久追问与领悟。其实,她在九十年代初写的那首《登场歌》里已然对自己的使命有过清晰概括:我为一种使命而生,去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如今我已看过生与死,我知道对于黑暗的本性这些是证据,不是秘密——(刊于 2016年8月2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6/08/20/414054.html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夜不是结束了吗?大地。 当它被种植、不是安全了嚒?
  •     最宣 村居生活 部分
  •     2016年已读074
  •     诗总是过于凶猛的。只有个别片段才温柔地点触。感到那种作为边缘部分的徒劳,就像海浪,在崖岸上摔碎自己,换不来一句怜惜。
  •     今年译诗最大的惊喜,本系列还有格丽克另外的一本《月光合金》,我推介给不少朋友了...
  •     大白话的诗 扯上文艺复兴时期神话故事略矫情
  •     诗歌和小说不一样,并不是读越多越好,也许和看古董般,要保持看一些真品的眼界,它们数量少而美,赝品看多会降低鉴赏力
  •     减一分为了只有译文,还少有注释
  •     我喜欢的诗人和译者
  •     “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好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诗集了。
  •     感觉有点儿刻意。开始以为因为这本是作者早期的诗歌集才会这样,后来发现不是介绍的那样,前2/3部分收录的两个集子分别是2006、2009的作品,比《月光的合金》里收录的集子时间还要晚呢。只有最后的1/3是作者早期的诗歌作品,时间范围在1968~1990。比较喜欢218页的橄榄树那首。#一个人接受了谎言,就会接受谎言撑起的一切 # 。其他的,就用她自己在《月光的合金》里的话评价这本《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吧——“主说你必须写你看到的。但我看到的并没有让我感动。主回答说改变你看到的。” 对,去看《月光的合金》了。
  •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     吸引我的是省略,是未说出的,是暗示,是意味深长,是有意的沉默。那未说出的,对我而言,具有强大的力量;经常地,我渴望整首诗都能以这种词汇制作而成。它类似于那看不到的;比如,废墟的力量,已毁坏的或不完整的艺术品。这类作品必然地指向更大的背景;它们时常萦绕心头,就因为它们不完整,虽然完整性被暗示:暗示另一个时代,暗示一个世界,让它们置于其中就变得完整或复归完整。 如果你坠入爱情,妹妹说,那就像被闪电击中。 花开得那么美,鸟儿热切地接近。 正如马格里斯所说:死亡吓得我们全都沉默。 十月:夜不是结束了吗,大地当它被种植,不是安全了吗?我们不是播下种子了吗,我们不是必需的吗,对于大地。葡萄,它们收获了吗?
  •     个别几篇很喜欢,大部分比较无感……但是可以学习如何在具体场景进行有效的转换
  •     爱,已经什么都不剩,只有疏远和憎恨。
  •     《阿弗尔诺》里面不乏精彩的诗和诗句,而《村居生活》则相对平淡得多(前面一部分出色)。初期诗选中可以偶见一些金句。总之,她写的诗不算好。诗句相对简单和顺畅,主题过于单调(当然死亡,爱都是好主题),有些诗过于私人。
  •     2016064:灵魂要怎样才寻得安慰? 我告诉自己:也许 它不再需要这些快乐; 也许,仅仅不存在就已经够受, 和那同样艰难的是去想象。 死亡也不能伤害我 像你已经伤害我这么深, 我心爱的生活。 你并不孤独, 诗歌说, 在黑暗的隧道里。 凭着自恋投射中的那个自我 心爱的人被确认。 我们诗人放任自己 沉迷于这些无休止的印象, 在沉默中,虚构着只是事件的预兆,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     译者柳向阳老师沉静谦逊的为人,令人对译著增加了信心与兴趣。一直认为,翻译是对一个人多元而综合性水平的考验,严格来说,比自身创作更难。它不仅要求译者的外语水平要高,还要译者对翻译对象的语言风格乃至对形成其风格的生活背景及个性都要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对译者自身的诗歌水平也是一种高要求。正在读柳向阳老师翻译的格丽克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诗作确如译者所评价的,是疼痛之诗。且这疼痛是可触的,仿佛是在抚触自己的伤口。
  •     爱不释手啊~
  •     “對於死亡,最有發言權的人,反而都選擇了沉默。” 震驚!一個女人家,活著卻寫了一輩子的死亡!
  •     值得一再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