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原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7
ISBN:9787208035751
作者:(奥地利)门格尔
页数:294页

作者简介

《国民经济学原理》第一部分所述的是产生经济活动的一般条件、价值交换、价格和货币;第二部分探讨利息、价格、地租、收入、信用和纸币;第三部分则是应用部分,即生产和产业理论;第四部分讨论了对现行经济体制的批判和经济改革的各种建议。

书籍目录

导言
序言
第一章 财货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财货的本质
第二节 财货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在财货性质上支配着财货的规律
第四节 时间——谬误
第五节 人类福利增进的原因
第六节 财货所有
第二章 经济与经济财货
第一节 人类的需求
第二节 能支配的财货数量
第三节 人类经济的起源与经济财货
第四节 财产
第三章 价值的理论
第一节 财货价值的本质与起源
第二节 财货价


 国民经济学原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门格尔的主观主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学派“不认为需求一方的变量(即消费者的价值评估和收入)对确定商品的交换价值有任何作用。一般来说,只要把利率、工资以及单位商品确定的利润加在一起,即可得出一种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把古典学派的说法发扬到极致,认为价值的最终来源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马克思就此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既然所有价值都是一定量劳动时间的产物,那么资本家和雇主所获取的全部利息和利润,就等于榨取了公认的“剩余价值”。于是,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之间为扩大自己的份额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斗争当中,阶级分析的范式应运而生,气候深远的影响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1871年,英国的杰文斯、瑞士的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门格尔则分别以不同形式提出了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思想,史称“边际革命”。作为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关于商品价值的观点:“有用的东西是能够以人类需求发生关联,从而能满足需求的东西。如果没有人对商品满足他们自己感到的需求的能力做出(主观的)评价,从理论上说就不存在商品。”这种观点即强调商品的价值由人的主观决定的。门格尔再三说明:一种经济品的价值,并不是内在与商品,而是取决于它同人类的某种需求发生了特定的关系。门格尔本人有个例子解释这一点:荒岛上的鲁滨逊需要100单位的水解决他的需要,第1个单位用于饮用,另外19个单位用于牲畜和灌溉,40个单位用于卫生,最后40个单位用于种花和养宠物。对任何一个单位的估价,都取决于鲁滨逊能得到多少个单位。具体而言,物品的任何单位的价值,等于能够从它得到的效用,即最次要的效用。假如只有1单位的水,最不主要的用途也有极高的价值;假如鲁滨逊拥有接近于100单位的水,则最后的单位价值很小。就一般社会背景而言,水几乎没有交换价值,因为它过于充足,边际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的机制及接近于或者等于零。但在水不充裕的地方,它的交换价值就高得多。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经济学价值由物品稀缺性决定的结论已经成型。2007/10/15
  •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Yurii 译原文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ustrian School EconomistsI. Introduction直到最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关注者都仅限于对十九世纪晚期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感兴趣的经济思想史学家。但是,这一学派的生命并不限于那几十年的时间,而边际效用理论也从未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今天,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正在复兴之中。奥地利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广阔的领域。使该学派自成一体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其成员的方法论观点:主观主义。应用到经济现象中的主观主义方法认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对人们的选择和有目的之行为的洞悉,比如,根据他们对实现自己目标的各种选择的感知,追逐自己的目标。自从1870年代诞生以来,这种方法论一直是奥地利学派的特征,尽管不同的成员为其辩护的方式不同。就像一位当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所言,"奥地利学派在观念史上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作为行动者的人在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对主观主义观点及其含义的一贯关注,正是早期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和杰文斯学派(Jevonian)以及瓦尔拉斯学派(Walrasian)的区别所在,尽管后两派同样坚持边际主义的价值理论。埃里克·斯瑞茨勒(Erich Streissle)评价说"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经常正确地强调,他们是独特的坚持主观价值的学派"。但是,对于奥地利经济学家,尤其是近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来说,主观主义并不仅仅意味着主观价值理论。无论研究什么经济问题,主观主义的方法都是他们的显著特征。简而言之,主观主义已经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方法。如果奥地利经济学家仍然不能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接受,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独特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意义。为了追溯奥地利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集中关注六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都是应用主观主义方法论,为之辩护,并且在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的论著中坚持这一思想的人。他们是: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和尤尔根·旁巴维克 (Eugen von Bohm-Bawerk),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发展并推广了门格尔的思想;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维塞尔和旁巴维克的学生之一,为理论和方法论都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Friedrich von Hayek),维塞尔和米塞斯的学生,他的理论探索和跨学科的研究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路德维希·拉克曼 (Ludwig Lachmann),他在1930年代和哈耶克一起学习,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主观主义方法的研究。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下还有许多名气不那么大的作者,另一方面,不少有名望的经济学家都部分的受到奥地利经济学的影响。但是,人们仍然认为这六人是该学派过去最重要的,资历最老的贡献者。在结尾部分我们将关注那些今天仍然在积极的完善和发展奥地利经济思想的人,尤其是米塞斯得两位学生,以泽列·科茨勒(Isreal M. Kirzner)和穆雷·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II. Carl Menger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础,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蓝图,无疑都得益于门格尔在187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 (Grundsatze der Volkswirthschaftslehre)。这本书包含了门格尔大量独创的、极有价值的观点,以及与众不同的经济学见解。完善和发展门格尔的观点,尤其是那独特的经济见解,从此成为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任务,而"奥地利学派"这一名称也得自门格尔的国籍。哈耶克评价这一学派说"(奥地利学派的)基本观念完全得自卡尔·门格尔"。众所周知,门格尔的《原理》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纳特·魏克塞尔(Knut Wichsell)在1921年写道"从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诞生以来,从来没有一本书产生过门格尔的《原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是,《原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这本书的关注者仅仅限于德国,而且反应也不是很热烈。德国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古典经济理论的缺陷,因而不再对任何经济理论感兴趣。整个德国都处在德国历史学派的统治之下,他们的头领是古斯塔夫·施莫勒(Gustav Schmoller),一个认为抽象推理毫无价值的人。历史学派所关心的只是经济史和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目睹《原理》遭受的冷遇,认识到德国经济学家反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理论,而是整个理论经济学,门格尔(用熊彼德(Joseph . A.Schumpeter)的话说)"开始战斗了,他要为对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争得一席之地"。他停止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列入计划的《原理》第二卷一直没有问世),转而为这类研究辩护。正是出于这一目的,1883年他出版了第二本书--《关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Methode der Socialwissenschaften und der politischen ? konomie insbesondere)。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方法论论战(Methodenstreit)的开始,在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经济学派之间的"关于方法论的论战"就此爆发了。在论战的过程中,因为一位德国教授的有意中伤,门格尔和他在维也纳的门生第一次和"奥地利"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在这次论战中,奥地利经济学家第一次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特殊地位,这一点也可见于当时该学派成员所撰写的方法论著作中。与置身其外的维塞尔不同,旁巴维克是这场论战的积极参与者。和门格尔一样,他不是在语言的层面,而是在问题的实质层面展开激烈的辩论。旁巴维克并不怀疑历史学派的方法的有效性和达致确定目标的可靠性,而是质疑历史学派的方法是否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唯一有效"并且"最为重要"。奥地利经济学家想证明,研究经济问题的抽象理论方法是有用的,或者说,理论经济学是可行的。门格尔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是"本质主义"的,似乎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原理》中,门格尔多次引用了希腊哲学家的话。门格尔探索各种经济关系的必要特征,以及那些相关联系的性质所体现出的特征,希望了解经济关系的"本质"。如此,门格尔认为他发现了支配经济现象的"确切"规律:不是精确的数学规律,而是由各种相关因素的本质达到的规律,因此这些规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是正确的。对门格尔(还有旁巴维克,在这一点上与他观点相同)来说,实在世界的本质(资源是稀缺的)和人类的本性(对更大满足的欲望)共同决定了经济世界的构成。门格尔认为,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自然的供给。也无论个人作出何种选择,也无论这种选择是出于无知还是错误的考虑,个人欲望的内容总是客观事实。在发布《原理》之后,门格尔试图把"效用"的概念和生物学联系起来,而他的同时代人都在努力将这一概念扩大到"心理学"色彩或者"享乐主义"色彩过于浓重的目标时。根据他儿子在《原理》第二版导论中的叙述,在努力构筑需求理论的同时,门格尔开始转向研究生物学和心理学,试图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完成自己的价值理论。除开这些决定论的因素,门格尔的方法仍然是主观主义的,他认为个人乃是期望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而不是被各种需求所支配。在没有完全的、精确的知识条件下的选择,仍然是行动的基础。对生物学的强调仅仅是门格尔价值理论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必需的部分,后来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放弃这一点时毫无困难。门格尔的《原理》第一次讨论了有用物品的性质,接下来是财货的性质,然后是经济(稀缺)财货的性质。他定义和讨论了财货的可交换性,勾画了可交换性最强的物品成为交换媒介或者货币的过程。在每一步推导中,他都一再强调财产的主观性质,即它们依赖于关注需求的个人的知识,以及这些财货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对主观主义一以贯之的坚持,使门格尔能够借助维塞尔的"归属"(imputation)概念将自己的分析延伸到对作为资本的财货的评价中去,门格尔称这些财货为 "更高等级的财货"。维塞尔将这种思想发展得更为精巧,奥地利经济学家随后一直强调,某一财货是否被看作资本,并不取决于其客观属性,而取决于其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计划中的地位。门格尔的本质主义对他的经济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为他正是以此为基础反对数学方法和经济"变量"的相互决定关系的。瓦尔拉斯(Walras)的边际思想完全是用数学描述的,门格尔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我们研究的不仅仅是量化的关系,还包括经济现象的本质(性质)。对后者(比如,价值、租金、利润、劳动分工和复本位制的性质),如何用定量的方法考察?熊彼得(Schumpeter)仅仅看到了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的边际主义的部分,因此他一方面批评奥地利学派的方法是"有缺陷的方法",另一方面批评他们未能"认识一组联立方程(a set of simultaneous equation)的意义"。但是对奥地利经济学来说,缺少数学方程并不是因为无知。老奥地利(old Austria)的学生们在"体育馆"式的教育体制下已经接受了初步的数学训练,而且,门格尔也出自一个有数学天分的家庭。奥地利经济学家虽然完全了解各种数学方法,但是,出于方法论的原因他们明确地反对这些方法。门格尔对经济现象本质的关注,表现为他对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起源的思索。他希望得到一般性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这就排除了使用数学方法的可能。门格尔的儿子卡尔(Karl Menger)是一位数学家,他指出运用数学的经济学家都局限于方程之间的联系,而奥地利经济学家希望得到因果关系的解释。奥地利经济学家还列了许多理由,反对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工具,其中多数和上面的理由大同小异。举例来说,奥地利经济学家不愿意使用无差异分析的方程式 (Equations of indifference analysis)解释交换行为,因为他们的主观主义边际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没有单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再追溯交换起源的过程中看到,交换发生的确切原因在于,参与交换的个人认为他人财货的价值高于自己所拥有财货的价值。门格尔试图揭示价格形成背后的力量和原因,与之相反,重视数学的瓦尔拉斯学派的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一个永恒的一般均衡的价格体系。门格尔及他之后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发现,如果要探索经济现象的起源,从这些现象发生的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是非常恰当的。在分析价格的形成时,门格尔是从孤立的两方交易开始的,旁巴维克也一样。维塞尔通过"递减抽象"的办法完成了从鲁宾逊世界到复杂的货币经济的转变。穆雷·罗斯巴德的《人、经济和国家》(Man, Economy and State)系统地阐释了现代奥地利理论,这本书也是严格遵循"鲁宾逊-真实世界"方法的。米塞斯在其早期的一部作品中声称 "catallactic的基础类别,即,价值、财货、交换、价格以及成本"都与选择行为有关。他随后强调,要理解某些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基于货币价格的经济核算这一现象,所需的理论就不能局限于鲁宾逊世界。这种计算在鲁宾逊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对孤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源于货币的交换。III. 旁巴维克和维塞尔既然数学方法无助于解决经济过程的关键问题,反对使用数学方法就成了奥地利学派持续的任务。庞巴维克的不朽著作《资本与利息》保留了严格的因果分析,却避免用函数依赖关系(functional interdependence)说明其理论体系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像门格尔一样,维塞尔也激烈的反对瓦尔拉斯的理论体系。维塞尔认为,经济现象必然是不连续的和离散的,因此他反对经济理论中的数学方法。奥地利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在真实世界中感知和行动之个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他们阐明自己的边际主义思想时,常常谨慎小心的借助于离散的单位和非连续的时间点,而不是借助于无穷小的单位和平滑的曲线。门格尔在《原理》中多次强调了这种不连续性。维塞尔十分清楚边际效用尺度(marginal utility scales)变化的离散性质,他的归属理论(theory of imputation)假定投入(inputs)具有不连续性。庞巴维克根据不连续的计划对供给和需求进行了分析,并用其研究了一种特殊的不可分割的商品 --马--的市场。庞巴维克和维塞尔都认为边际效用尺度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因为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只关注能被正在估价的个人确切感觉到的变化。因此,熊彼得又一次误解了奥地利理论家们的意图,他认为要"正确地阐述他们的推理"必须用到微分学。熊彼得评论说,奥地利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理论是他们新方法的精髓",这表明他很可能误解了庞巴维克代表奥地利学派自我宣传时说的话,类似的话维塞尔也说过。今天,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语境看待这些说法。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研究在当时还只是刚刚起步。从那时起,这一学派开始把他们的研究延伸到众多领域中去,而不再局限于价值理论。还要补充一点,这种说法只在当时具备有限的准确性。就像Streissler强调的,边际效用理论,并非门格尔《原理》的重点。甚至《原理》的前两章根本没有出现边际效用的概念。尤其需要记住的是,三位早期奥地利经济学家中,门格尔最关心方法论问题。根据哈耶克的看法,维塞尔"并不认为作为一个特殊学科的科学的方法论有太大价值"。熊彼得认为庞巴维克"不是一个方法论的行家",这种看法并非有失公允。无论是庞巴维克还是维塞尔都认为,方法论研究和论辩没有太大价值,合适的方法会在理论实践的过程中自动出现。结果,门格尔和他的弟子之间产生了某些分歧,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庞巴维克的资本和利息理论。庞巴维克基本接受了门格尔关于"精确"方法的认识论,他喜欢称之为"隔离的"(isolating)方法。与之相反,维塞尔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他坚信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在经验"(inner experience)理解经济学的意义。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的本质存在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之中,而根据Emil Kauder的看法,维塞尔发现了"意识的必然行动序列"。维塞尔称这种方法为"心理的" (psychological),这一术语也得到了庞巴维克的认可。维塞尔的心理学倾向产生了奥地利学派的一个具有独特方法论的分支,但是他的"自然价值 "学说(nature value,在假象环境下存在的一种客观的价值标准)和他对不同个人的效用具有可比较性的坚决主张,使维塞尔走上了一条此后被放弃的道路。1884 年维塞尔出版了 Usprung und Hauptgesetz des wirtschaftlichen Wertes,他的这部早期作品在心理学上着墨颇多。维塞尔提出,主观价值理论实际上是"应用心理学"。在此后的一部作品中,他表示了对这种说法的顾虑,解释说经济理论并不依赖于专业的或者科学的心理学,价值理论有自己的心理分析方法。个人的内省(introspection)或者内在经验才是经济学关注对象的真正源头,这些对象正是追求以完美的形式表现出的" 理想化假设"(idealizing assupmtion)的努力造就的。维塞尔假定,谨慎关注自己行为之利益和方法的经济人 (economic man)追求的是简单的效用最大化。门格尔的经济行为个人(economic agents)的独特需求不复存在了。在《自然价值》 (Natural value 1889)中,维塞尔推广应用了隔离和理想假设的方法。他把从主观估价出发的演绎法应用到生产和分配的领域之中,提出了机会成本(就是现在人们所知的被牺牲的效用)和归属(imputation)的概念,后一个术语是他命名的。他解释说,既然消费者只能对最终财货估价,那么生产财货的价值只能根据其对期望的产出价值的边际贡献来确定。生产的成本源于这一事实:投入只能从其它的有价(主观的)用途转移而来。维塞尔坚持说,尽管主观价值理论表面上是演绎的,但其实是严格关注经验事实的。在1914年出版的《社会经济学》(Social Economics)中,维塞尔解释说,它是经验的,因为它面对的是普遍的现象,尽管看起来它面对的是理想的状态。先验主义的观点--先验(演绎)的理论如何能够具有经验的内容- -是困扰奥地利学派的最大问题,和其他人一样,维塞尔也不得不为他的抽象理论在现实世界的适用性做出解释。他承认自己的理论和所有经验陈述一样,都是在头脑中结合经验的检测形成的,都必须容许某些例外。而基于自己的本质主义倾向,门格尔认为他的"精确"规律是不可证伪和不存在例外的。门格尔解释说,这些规律"并不仅仅是没有例外,根据我们的思维规律,它们是不可能有例外的"。对精确规律的经验"检测"是一种错误的方法论,就像用测量实际的物体验证几何原理一样。和维塞尔一样,庞巴维克也不准备在这一点上追随门格尔。历史学派攻击说,奥地利学派表现了奇怪的先验论思想,而且拒斥经验事实;在为自己理论的价值和可行性辩护时,庞巴维克承认理论必须严格基于经验观察。他否认奥地利学派"所谓的抽象演绎方法"不是经验主义的,也否认它"着迷于抽象的结论而忽视经验现实",庞巴维克声称"(这种方法)实质上是真正的经验的方法"。他否认奥地利学派自我局限于源自先验公理的推导和演绎,声称它起源于 "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并尽力丛经验材料推导出普遍规律"。但是,庞巴维克补充说,奥地利学派同样认识到探索从普遍到一般的因果联系的重要性,因为纯粹的归纳方法不能发现事件"因果链"的连接关系。
  •     奥地利经济学派宗师卡尔.门格尔经典《原理》,从个人欲望满足的角度出发一路阐明财货、经济财货与非经济财货,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交易发生的原因,价格形成的机制,进而是自发形成的货币。整体逻辑酣畅淋漓,连接紧密,思路清晰。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思想彰显其中,成功的说服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文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非常有意思,需慢慢品味。建议读者在读过《国富论》后再读此书,思辨之中相信收获一定会不少。非常遗憾的是受到时代的约束,当时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以至于没有看到大师对于当代金融市场,信用的制度的分析,遗憾呀!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 F20/3042
  •     2010-01-02读毕,翻译的很好,没有感觉到阅读障碍,具体情况等看完英文版才能知道。这本书反映了门格尔是经济解释的鼻祖之一,因为很多章节和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很相似
  •     还记得,看的时候正好是啥都不懂的年纪,哈哈
  •     翻译很好,内容没话说
  •     作为经济学的入门书确实蛮不错,挺好读的书,用一种理论的方式讲述常识。大二上方钦的读书笔记写的就是这本,作为一个经济学白痴拿到了A的成绩还是很开心的。
  •     奥国学派的门格尔,开创了边际理论,是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     从现实当中归纳出的经济学原理,清晰,深刻,有洞见
  •     这种东西对于我们理科生来说 就是天书 天书
  •     何为经济学?此方乃真经济之学. 价格价值之间论述似乎稍显单薄.
  •     相比于凯恩斯,几个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文字水准简直不堪入目
  •     我真的读晚了。。。。
  •     前半本讲价值,后半本讲货币。看了这本书才充分理解了经济学的定义,也就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前半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