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法律的印迹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
ISBN:9787503645235
作者:余定宇
页数:275页

作者简介

法律是什么?这是本书作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他循着法律的印迹,开始了一次伟大的精神之旅:通过尼罗河俾格米人对于自己发现的食物香蕉的一种先占观念,证实了人类法律最原始的足迹———“权利”的足迹;通过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基于人性的审判,宣示了古希腊人天然的神学情怀和宗教感受;通过手持天平利剑、蒙眼闭目的正义女神,宣示了古罗马人对法律“成熟稳重”、“公平正义”的期求;通过贝卡利亚对“罪行法定”、“罪刑相适应”、“惩罚人道化”的论述,折射出了这位天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光芒和哲学的激情;通过让英王约翰低下尊贵头颅的《大宪章》和服从法官判决、依法赔偿平民的德王威廉一世以及现代的夏威夷椰子的民告官案宣示了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至高无上;通过轰动全球的纽伦堡纳粹战犯大审判,验证了“恶法非法”、实在法低于自然法所传达的社会正义观念;通过洛杉矶警察殴打黑人事件和人权斗士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宣示了“不分种族的正义和友爱”;通过美国“米兰达规则”和震惊全球的辛普森案宣示了公民拥有不自我归罪的权利、疑罪从无以及个案公正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价值冲突、选择;等等。 
娓娓道来的法律故事配合多幅充满传统风情与伟大召唤的历史遗址、原始文件的油画和照片,全书勾画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正是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物和不平凡的事件孕育了当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则。其中,对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作者的考据是十分谨慎到位的。


 寻找法律的印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余定宇先生用它朴实而不乏深情的语言给我们上了一堂法律、法理课程,用有趣的故事和浅显的道理道理去阐释用正义的阳光照耀人类的胸膛!谢谢先生
  •     这是一本法律游记,讲了不少法律故事,法律人穿梭旅行于世界法律圣堂,这是怎样一种与先贤的共鸣与激荡!书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反思之处,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描述,以往常说英国革命不彻底,法国革命彻底。其实,人家根本不这么看,英国革命其实是渐进改良式的,法国革命是无序的,是多数人的暴政。梁宏达老师曾言,“英国革命不彻底,废话,要死多少人才觉得是彻底?”九三年、大革命与旧秩序我还没看,但双城记里也能看到当年的一些状况,叛离了自己家庭的贵族,想做普通人而不能,人们一提到贵族,就要求判死罪,一提到曾为贵族服务,就要求判死罪,哪怕她只是个女裁缝,就要上断头台;而在街上一扯嗓子喊一声,就聚了一大帮人去暴力革命,去斗争贵族,这不是革命,而是浩劫,人性理性丧失、玉石俱焚!这一幕何其的似曾相识!法国这种状况,可能跟美国独立战争成功相关,以往常说美国革命鼓舞了法国人民,但真正来看,独立战争的成功,让法国人躁动了起来,加之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带来社会心理的极度不稳。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可能跟这种社会心理的起伏,社会大众的情理趋势有关,罗伯斯庇尔因为一句“祖国必须生,所以路易必须死”,成为革命英雄。但是,这种情绪宣泄在革命前后失去了控制,正因为没有法治,没有程序,而被人利用,革命派杀敌人,又杀自己。这一幕,又何曾相似!罗兰夫人曾言,革命啊,多少罪恶假你之名行之!当下我们强调改革、发展、稳定,不得不说,稳定确实重要,但是,应当要强调法治下的稳定。看到西方人法律观念很强,这种观念的来源或者背景是什么呢,恐怕离不开契约意识、自由观念、宗教信仰。西方对法是契约规则,罪犯们下了五月花号,心里明白恐怕不遵守一个共同规则,还是会黑吃黑,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德皇乖乖地重建有碍观瞻的磨房,也是基于一个与公众的统治契约。而我们呢,人定胜天,天人一体,法家的观念,是法统治人民,外儒内法。当下搞法治,离不开国情和传统。夏勇老师曾言,在许多人那里,中西比较只是一种批判传统政治的办法,是抛弃传统、讥砭现实的方便法门,为此不惜对中国文化乱砍滥伐,在此背景下进行中西政治法律文化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大概不会出西化与革命二义,社会后果也可想而知。
  •     一本通俗的语言讲述法律的故事,以游记散文的笔调来叙述,但是却传承了贯穿法律内涵的公正正义于其中!国外法律的天赋人权,以及公民权利是大于其他的任何一切的,难道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小资,不过对集体没有什么感觉的我还是喜欢那么一份份小资情调~算了,和书的内容已经扯远了~国外注重法律程序实体的严肃性,宁可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但也不能因为不合理的司法程序而为以后开下不好的先例,或许这个也是判例法的弊端,但是维护司法的绝对权威确实永恒的主题~~或许这个也是我们能有所反思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非常适合作为法学普及读物,偏小说的语言不枯燥,也有对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的批判
  •     踏踏实实的在图书馆待了一整天,读完的。维森爷爷说的没错,这是一本能让人坐定下来一口气读完的书。
  •     比较浅
  •     作为一本法律史的普及读物还是很不错的,能够梳理出人类法治进程的简明轨迹,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很强。
  •     这是我完整读过的第一部有关法律的书,也许这部书并不是《论法的精神》这样每个法学学子必定拜读的伟大著作,但是这本书旅行笔记式的记录和追思,还有历史性地思考,从汉莫拉比的十二铜表法到美国宪法修正案~~读完之后,我觉得法学并不单是法条、法理,这本书开启了我法学学习的热情与思考。
  •     入门级法律读物
  •     重点在美利坚,其余先MARK略过。当历史故事来看吧,不太喜欢把游记一样的文字掺杂在里面。
  •     非常好的书,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普及书
  •     李维森的推荐书目真是越来越低幼化了。。。。。。。。
  •     法学是人类灵魂的指引
  •     对一个学习法律的人来说,这部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法律的进程,易懂,我喜欢。
  •     法律貌似突兀,但追根溯源会发现里面的故事是值得深思的。
  •     回去多学学历史吧
  •     时间好久不记得了
  •     1.点太多,越读越乱。2.对中华法系愤青式的批判让人厌烦,不知是作者牵强附会还是我太过愚钝。3.很有意思的故事书!
  •     普及读物
  •     虽然浅显,但读来很舒服
  •     法学启蒙书,辽师梁剑兵老师法理课的必推书目。很是有趣,带领你从远古到当代,从地中海沿岸到美国西海岸。法律无处不在。
  •     小故事中蕴含大智慧,法治是每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必经之路!
  •     很多年前的启蒙书
  •     邂逅:08年某月韦森荐书,购于卓越; 旅程:2010.2.-2010.5.13.,考托伴侣; 地点:家中; 创意很好,但内容略薄弱。
  •     生动的普法读物,喜欢里面的小故事。
  •     在大学图书馆读过的第一本书 忽然醒悟再也不能去图书馆借书了!好难过
  •     严格来说这不算是考证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在大众缺乏法律思想常识的当代中国。这也是我为神马不厌其烦的向所有人推销这本书的原因!!!
  •     不可多得的好书,对于我这个法律工作者和酷爱旅游的人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并且抛砖引玉,打开继续关联阅读之门。
  •     文人写法律,尽管是普及类读物,感觉还是差了些意思,更不用说其中存在一些硬伤。
  •     浅显易懂,适合做普法的初级读物
  •     很难评价。一方面太情绪化,并非一本严谨的牛书;另一方面平易有趣的故事和文字传达信仰法律的观念,无怪乎本书成为许多人爱上法律的原因。
  •     还没有完全看完就还给图书馆的书,但也是有可能会再买来看的一本书。以前没有觉得法律有这么重要,可能确实因为中国传统中“法”的品质实在太少。作者文风对味,有情有韵,有法有理。
  •     引起我对法律的兴趣的第一本书
  •     漫步在人类进步的印迹上……
  •     认识我的都懂的。
  •     每篇开都都有不少炫耀的废话,全书有点跪舔的感觉。。。
  •     扫盲读物
  •     入门级。为无基础朋友推荐书籍,在记忆角落翻出。效果甚好,科普类。
  •     不管是否读法学专业,都可以阅读的书籍~
  •     “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如果放在论坛或者微博上,作者一定会被骂五美分或者公知吧,但是我觉得,虽然有作者立场角度,但大多说的都算中肯。一个个的故事也很有趣,串联起了现代法学的历史路径。
  •     很早之前看过的,今天翻出来。入门又不失厚度。
  •     佳作,就是在对比中国法律史的过程中对中华法系的批评有点过了。
  •     2010年6月19日
  •     引领我走向法律之门!
  •     分行业深挖失去
  •     作者用很淺顯易懂的話語向我們講述了法律上最經典的一些法律規則和我們所應該秉持的法律精神是怎樣的,是一本很有趣味性的普法讀物。
  •     简要说明了法律的发展轨迹
  •     当故事看吧 非常浅薄的法律原理
  •     普法
  •     内容差,部分内容有些牵强,感觉是为了凑一个主题而写;文笔幼稚,有些段落像中学生作文,而且是90年代的中学生作文。
  •     优美的散文,父亲推荐
  •     关于法的小故事集
  •     感觉许多地方有些牵强附会,作为游记散文,文笔也一般。(不如余秋雨,大概要在真实性和文学性上权衡)作为法律史的大众读物应该还是不错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