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代

出版日期:2014-8-10
ISBN:9787535765823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
页数:322页

作者简介

贪婪已经过去,共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性自私吗?当我们从生物性的角度评判社会问题,我们往往基于人类自私的属性,但我们不该忘记,人类天性中同时有另一些特质,将人与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调整彼此的步调,关怀弱者,帮助他人。因此,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植根于漫漫历史长河。本书记载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道德起源问题引人入胜、浅显易懂的考察,它挑战了一直以来人类对该问题最基本的假设。
媒体推荐语★
关于人类善行的生物学根源,本书提供了重要而又及时的信息。
——德斯蒙德·莫利斯,著有《裸猿》三部曲
看完这本书,你大概能意识到,人类是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动物。我们不但可以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我们也可以为了他人的痛苦而快乐,为了他人的快乐而痛苦。在灾难和异族面前我们相濡以沫,一旦天下太平我们又相忘于江湖或者相互厮杀。如此极品,却又如此科学。这本书不但可以让你坦然接受内心的黑暗杀人越货,还可以让你不做作不矫情的释放光明学习雷锋。
——周欣悦,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
在德瓦尔老爷跟着一群群黑猩猩过日子的这些年月里,他见证了灵长类波澜壮阔的本性,见闻比我跟着一群群人拍戏的这个过程有过之而不及。这本书谈的是共情,又称同理心,简单来讲就那种让我坐在非诚勿扰舞台这端分明地感到对面嘉宾们喜嗔哀愁的神奇人类情感机制,科学很好玩,很和谐。
——宁财神,作家、编剧

书籍目录

第一章生物学 自私或温存
第二章别样的达尔文主义
第三章身体的对话
第四章设身处地
第五章屋里的大象
第六章公平即合理
第七章弯曲的木材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弗朗斯•德瓦尔
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现为美国艾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1993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之后相继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以及目 前在世的全球最伟大的十几个科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黑猩猩的政治》、《类人猿与寿司大师》、《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以及《人类的猿性》等。
译者简介
刘旸
笔名桔子帮小帮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有译作《永生的海拉》、《迪士尼儿童百科全书:绿色植物》,为《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作者之一,科学松鼠会成员,曾担任果壳网科学星探和策划,组织过科学与艺术的跨界活动,目前的工作领域为在线教育和女性健康产品开发。


 共情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在我家社区的小路上,常常有一条短毛的松狮狗跑来跑去,1个月前,第一次见到他,着实令我震惊,他的皮肤病非常严重,基本变成了无毛松狮。近期再见,发现它康复了很多。而且每次见到他,必然在周围1米之内看到我们小区的另一头长毛松狮。两只狗似乎是认识已久的朋友,经常同时出现。于是,我在思考,动物和人类是不是都很相似,对于群体和共同玩耍有一种深深的渴望,对于同类之间的社交有着强烈的需求?在吵闹的晚班地铁上读完了果壳第六日译丛的《共情时代》,竟忘记了身旁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径直走进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里,看海豚畅游,猩猩成群的嬉戏,象群徘徊长嘶,友好的碰碰鼻子,小鸟在犀牛的牙齿旁边跳来跳去,啄食残渣,仿佛置身于奇妙而充满温情的动物世界里。本书的副标题解释了全书的核心意旨—‘一种机制让“我”成为“我们”’。弗朗斯德瓦尔作为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现任美国艾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在他的笔触下,动物们的群体生活跃然纸上,例如:“失去亲人的狒狒比一般狒狒更爱给同伴梳理毛发,恐怕它们期望用这一种方式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尽快弥补心里的空缺。”这和失去亲人的人类也会尽快希望建立新的伙伴及朋友关系,用亲情,友情或爱情来治愈心灵的创伤是何其相似。德瓦尔教授并没有用冰冷冷的案例剖析去解释各种理论,而是很细致的观察着动物们沟通和互动的细节。在描写狒狒们渡河的案例时,他将成年狒狒的无所顾忌和对幼年狒狒的错误估计非常简洁和生动的做了描写,让人感觉到仿佛就在身临其境的望着两群大小狒狒和滔滔的河水,危险的情景历历在目。在描写失明母象和朋友的亲密友情时,寥寥数笔,勾勒出两头大象用声音相互回应,健全的大象对朋友细心照料,两象快快乐乐的走着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温暖。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动物行为学的著作,大部分都把动物写的过于呆笨和固执,缺乏灵气,从高等动物的视角得出一些单调而无趣的论断。这本书却让人领悟到,人类常常把自己当成最聪明和富有社群性的生物是多么可笑和自大。万物有灵且美,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很多的动物个体中都有体现。在进化的历程中,这两种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个体,而其中,富有这两种品质的个体们得到了充分的繁衍,进化趋势呈现出了共同特点。更深的了解了动物群体之间的共生和社交系统,更加感叹于每种生物的灵性与善意。请善待我们的同类和身边的动物朋友,在他们眼中,你一定看到了相似的灵魂。PS,译者桔子帮小帮主的文笔非常流畅,娓娓道来,断句自然没有英译汉痼疾,阅读体验很好。
  •     当我看完此书,我长舒一口气,因为对于我来说,此书太晦涩了,但并不妨碍我对它的好感,也因为如此,花了两周才把它看完。读完,也终于明白我们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难过而难过,不是偶然。《共情时代》,荷兰著名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弗朗斯•德瓦尔的作品。弗朗斯•德瓦尔在2007年被《时代》周刊选为当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也是目前在世的全球最伟大的十几位科学家之一。本书共有7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涉及到动物实验,包括猩猩、倭黑猩猩、海豚、大象、猴子等等……每一个实验,只在证明比人类这个物种低级的这些动物在生存中都能相互帮助,为对方考虑问题。而人更是如此。什么是共情?简单来说是对他们让感受产生共鸣,是专属于人类和猿类的演化分支。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在演化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为别人着想,从个体变成了群体。尽管我们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认同,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认同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一个人和我们不是一类,我们就很难产生认同感,而和我们有同样文化背景、信仰、年龄、性别、工作的人,尤其关系亲密的配偶、孩子和朋友,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也就说,我们对家庭成员最容易产生共情心理,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同身受。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家庭多慈母严父的原因吧。当然,共情是好事,但不能泛滥,否则一些工种就无法开展工作。比如,医生和护士,每天看到这么多的病人若都与他们感同身受,那医院就乱套了。共情心控制发挥到极致就是纳粹(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说这个好凝重)。悬疑作家艾西曾塑造过一个感情缺失症患者:赛斯•沃勒,他没有喜怒哀乐,既是优势,又是悲哀。看过此书之后,我明白,赛斯•沃勒是因为共情心的缺失才变得如此。哦,忘记说了,他是实验的产物。如果华生知道,应该很欣慰,因为他符合他那句偏激的名言: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社会,也不会是一个没有冲突的和平世界。仅从我国频繁爆出的婴(幼)儿被拐,就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当然,丹麦除外。丹麦人之间的信任根深蒂固,甚至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敢把孩子孤身留在室外,而不担心被拐跑。科学家给丹麦人做了无数问卷,发现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     2009年德瓦尔以同理心为主题,又推出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共情时代》(The Age of Empathy)。中译本于2014年出版,将“Empathy”译为“共情”。这本书中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展示人类和猿类的共情能力,还有少数哺乳动物,如大象、鲸鱼和海豚。不同物种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共情能力差异,离我们越近的物种与我们越相似。最后他再次表达,我们的共情能力不是演化成“人”之后才有的,而是从哺乳动物出现之时就产生了,然后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步发展,越来越复杂。德瓦尔认为正是共情能力这一生物属性,将我们人类社会维系在一起。过去几十年,他之所以一直强调动物和人性中的”善“,就是为了对抗自由主义盛行年代里的主流观点,即个体的自私和人性的贪婪。再加上生物学家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借用”自私“这个拟人词语来表达基因的演化驱动力,导致了一种普遍的误解:基因是自私的,个体也是自私的,甚至所谓道德不过是一种包装而已。为此,德瓦尔和道金斯打了多年口水仗,这本书介绍了两人之间的“过节”,以及见面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演化驱动力和个体实际行为的驱动力是不同的。我试着总结一下德瓦尔的观点:自然选择决定了基因永远利己(传播自己),但在个体(基因载体)行为上,可以表现为利己,也可以表现为利他。至于这种个体行为的驱动力,经过大脑漫长的进化,其实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基因驱动,尤其是人类,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状态,不同情境下 ,自私和无私都可能真诚的存在。而且这些个体行为几乎都不是“算计”的结果,而是直觉式情感驱使。在道德情感上,人和动物,绝不是不相关,而是连续的,或者说只是程度差异而已。至此,德瓦尔的几书都已简读完毕,我也试着梳理了他对人性的研究思路。最后强烈推荐你再看一下他在TED的演讲【弗兰斯•德瓦尔: 动物的道德行为】,短短十几分钟,介绍了自己和几个有趣的动物实验,视频效果是文字无法代替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读。不给五颗星是作者说的我大多知道,没有给我太多新意~
  •     内容挺有趣 不过有点啰嗦
  •     案例特别丰富,行为颇有逻辑性。好书无疑。共情、同理心、同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推荐语强调本书是讲善行的,其实善行和同情之类,跟本书主题共情不算一回事。共情有单纯的情绪或痛感体会,也有进一步的行为上的”定向帮助“,后者牵涉理性,进步到同情的层次。共情-镜像神经元、无意识。其阻碍-利己论、敌人。”设身处地“是个大词汇包括:关注前反应、冷模型设身处地、共情型设身处地,逐级进阶,然后最后到提供定向帮助。
  •     人类是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动物。我们不但可以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我们也可以为了他人的痛苦而快乐,为了他人的快乐而痛苦。在灾难和异族面前我们相濡以沫,一旦天下太平我们又相忘于江湖或者相互厮杀。
  •     有一些收获。共情是普遍存在并影响我们决策的,要用到其好的一面并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而被煽动。
  •     基本上讲的是动物方面的共情,证据确凿
  •     从神经系统和心理学的方面入手,以作者多年实验观察的灵长类动物(猿猴猩猩拂拂作侧面对比,反映共情非人类特有特点,部分生物也存在。不了解还真不知道,威廉姆斯综合症和自闭症或唐式综合症的孩子一样无法体会共情,前者太博爱,后者封闭自我。记下一点,经常一起唱歌,一起干点神马的伴侣在一起待的时间更多,其他行为更默契。记下73爷,特别有触动。
  •     看完自私的基因后看的这本,感觉还行!
  •     共情和自私,本来就是相依相存,不过我觉得往往看上去共情主导的人大多比较自私,往往看上去自私的人内有共情,亦正亦邪,哪有非黑即白的绝对呢。书……就是动物世界……难看……
  •     以为是说人类共情,结果绝大部分是说动物,但内容也很精彩。动物世界也能发现很多跟人类一样的同情,合作,分享,利他...很多例子让人惊讶,或许读了这本书,对动物会有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灵长类....
  •     自我与共情协同产生,共情被认同调制
  •     低成本利己主义。(为什么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动物行为研究...)
  •     当资源短缺的时候,人类还会共情吗?
  •     "雄性灵长类动物都半斤八两"——依旧最精彩的是各种吐槽
  •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谈共情
  •     干货稀少,弃。
  •     作为科普读物还行
  •     生物学角度解读利他和共情,作者的研究挺有意思。
  •     更多的是在说几种猿类(可能不够严谨)的共情。很学术,也可以看出作者从事猿类研究的功底,说明共情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但也仅此而已。
  •     最初出于安全考虑,人类演化出共情机制,但演化意义却不是日后行动的唯一原因,不然为什么有人会帮助别人不计回报呢?这本书差不多就是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共情机制的要素。书里实验都特别好玩,作者也解释了为什么能用黑猩猩来解释人类的共情机制。
  •     (2015.10)写得挺有趣的。跟我耶鲁大萌神Moralities公开课讲得很多地方有重合点,但毕竟这只是科普书,没有那个讲得深。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做Biology/Psychology交叉的动物/小孩子实验就好了(大猩猩的野外洗礼(不要啊哈哈
  •     拨乱反正以正视听的新颖作品
  •     从灵长动物的行为模式来看待人类,观点很清晰,就是共情能力其实包括了几个层次,首先是有自我意识,然后再是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再到对别人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共情层次。然后就是反复讲各种小例子,重复稍微多了些。
  •     略艰涩,带很多实验性的说明
  •     从生物学为同理心理论提供了支撑。我期待其中有更多关于人类的描述,结果发现作者真心是专门研究黑猩猩,倭黑猩猩,还有狒狒......
  •     毫无疑问 当有人理性得说别人的奉献是傻逼的时候 他们也不能避免自己动物的本性
  •     呵。
  •     虽然大量的动物实验看得有点烦闷,坚持读下去以后,觉得写得尤为精彩。
  •     2016年第22本。核心观点:共情是一种动物本能,大象都能感知彼此情绪,但高等的猩猩和人才能设身处地地无私援助他人。此书从生物学角度给共情以基础,某些程度上无法直接回答人类社会为何亦如此的问题。书的内容给4星。翻译减1星,小标题真的有点奇怪哦~
  •     这几年读来最顺的行为学书,比第三类猩猩好看~
  •     德瓦尔真欢乐orz
  •     71%。很开眼界。
  •     条理不太清楚,篇幅有点臃肿,不否定是本好书。很多独到见解还是开了眼界,比如战争中共情的开关,男女共情等等。
  •     生物学越是与社会学交叉,我们人类社会的欺骗就越是无处遁形,这么好的科普读物,应该多翻译啊
  •     对思考"人类的特质“很有启发。作者批判了霍布斯假设的丛林描述的错误,让我们从仰望星空走到山脚,对理解基于共情的人类非竞争性天性有很大的启发。
  •     我坚持认为“共情”只是“自私”的高级形式,通过个体间互助与交流的形式迂回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     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我们只是演化程度高一点而已,并不是独具某些功能。然而,可悲的是我们通常不愿承认其他动物也具有这些功能,同时自己也不愿发挥自身的这些功能,比如共情。
  •     funny……
  •     看看
  •     有些观点赞同,有些则持保留意见,但大体还是很有趣的。
  •     人性这东西,绝不是本善本恶的刃取一边。
  •     大体有趣。有些观点持保留意见。
  •     注释为啥不标在书页脚?
  •     中间几个章节的内容很好。但总体上以偏概全,结论没有说服力。
  •     一直相信,共情也许会成为这个世纪的人类最宝贵品质之一。本书主要从动物角度理解共情。对人类的共情描述实在不够让我满足啊。
  •      “ 任何新性状的问题就在于它们还处在实验阶段,因此是不稳定的。比如人类的背。当祖先直立行走后背被迫采取竖直的方向,就必须承担额外的负重。脊柱本来不是这么设计的,因此背疼就成了这个物种挥之不去的诅咒。”p232.看到这句会心一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anyway,这本书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动物们的共情,其实人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想到这个,就觉得那些情啊恨啊无非是作为灵长类生物最普遍最根源的反应罢了。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与众不同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存在某种突变或者是精神异常罢了。所以,接受自己的平凡吧。
  •     今天刚读完,一点都不枯燥,有很多有趣的东西。读着读着感觉和自私的基因的观点相反,结果他老人家真的写出来了,表示两人还公开撰文撕过,哈哈哈。自私的基因看了1章就看不下去了,可能冷冰冰的悲观观点和我不合。 想起之前看拆开思维的墙,里面说到非洲难民的数据并不能让人民捐钱,而活生生的例子却让人更加同情他们从而捐更多,这不就是共情吗? 很多的联想,很值得读的书!
  •     这本书其实是说,共情能力(以及复杂的欺骗行为,自我意识和心理理论)不只是人类具有,其它很多动物都有类似的行为,并且复杂程度不亚于人类。
  •     很棒的一本书!人类需要共情
  •     正在看,看完再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