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的四种理论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年11月
ISBN:SH7203-004
作者:韦尔伯·斯拉姆等
页数:182页

作者简介

50年前,即195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闻学者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一书。该书共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一时间,该书和它的3名作者声誉鹊起。学界公认,此书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它不但在美英等国被当作教科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争辩,得到美国领导团的赏识,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曾授予研究奖章,而且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属于最畅销的非虚构类书籍”⑴,成为新闻史研究的经典。在我国,《报刊的四种理论》(下文简称《四种理论》)的中译本自1980年公开出版以来,对我国新闻学界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对于这样一本经典的新闻理论著作,我们理应细细研读。下面我将浅析一下该书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经典的生成、消解及其在新闻史上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四种理论》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经典的生成
1、满足社会需求
《四种理论》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不论是从美国传媒环境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说,那个年代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从美国传媒环境来说,战后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以报业发展呈现出兼并的倾向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为突出标志。传媒业的兼并导致垄断化和集中化趋势,造成消息来源的单一化,破坏了传媒信息内容的多样化,这同美国立国时即确立的言论、观点的多样化原则显然格格不入;此外,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私有的营利企业的美国传媒业,受追求利润的目的驱动,不时出现滥用新闻自由、大量刊播耸人听闻、低级庸俗内容的现象;同时,由于广电传播的频道/波段等电讯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会相互干扰,所以需要实行统一的电波管制……这些都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则逻辑构成了挑战,促使美国社会极力寻找应对办法。研究界围绕着传媒——政府——公众的关系,对传媒自由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反思,探索传媒的社会责任,也就势所必然。
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当时正是冷战时期。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欲望的高涨,必然使其产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的愿望。在新闻传播领域,这种愿望则体现为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传媒体系。
《四种理论》就是由与传媒的社会责任研究相关的四篇文章汇编而成,对传媒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美国传媒业所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则能满足人们了解苏联传媒体系的欲望。可见,本书的出版很大程度上迎合和满足了当时美国的社会需求,书中对社会责任理论的系统阐发,更是大大促进了此理论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推广。这样一本满足需求的书便理所当然的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
2、作者的声望地位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Fred S.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三人合作出版。这三个人都是美国新闻界的权威人物。
本书的第一作者西伯特是美国传媒法领域的先驱学者。他撰写了关于新闻自由和新闻传媒业的权利及特许权的许多重要著作,曾担任传媒机构的法律顾问,并制定了新闻传媒业和出版业群体所追求的法律条款。他还是一位新闻教育家,长期担任伊利诺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一流的新闻学院的院长。他在新闻学领域尤其是新闻法学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于1962年获得美国的杰出贡献奖。
彼得森是伊利诺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任院长。由于彼得森在新闻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杰出成就,他曾多次荣获美国的各种教育奖项。在这些荣誉中,彼得森本人最珍视“伊利诺大学杰出本科教学奖”,这位知名学者深深热爱本科教学,他与美国全国各地他的许多昔日的学生保持通信联系。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美国传媒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生许多后来成了纽约杂志业中的领导者。
而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此书出版前,已经分别于1949年和1954年出版了著名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和《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除了理论上的声望外,他还出任过事实与数据办公室和战争信息办公室的教育主管,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之后于1947年到伊利诺大学任教,并创办了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项目。1947年-1955年,他成为伊利诺大学研究型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出版社经理,50-55年期间,他还出任了伊利诺大学传播处主任。1954年,他还曾兼任全国安全委员会的研究项目主任,与政府联系密切。在伊利诺大学,他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所,担任所长。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四种理论》一书的项目,是施拉姆揽来的、由美国全国教会委员会赞助的研究项目。
三位作者在美国及全世界的声望大大促成了经典的生成。
3、后人的赞誉
在传播业界和学术界,人们公认《四种理论》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而且它在阐释和发挥“社会责任论”方面有较高理论造诣,被西方新闻学界公认为权威著作,曾获美国新闻荣誉学会的研究奖章。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新闻学教授约翰•梅里尔(John Merrill)说:“几乎所有谈论新闻哲学的文章和书籍都要提及该书,评述或援引其中的观点。”⑵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评价说:“(社会责任这个术语)对在职新闻工作者还是有重要价值的。首先,它给新闻工作者一种积极的精神,即自己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是在为大众利益操办一项公共事业而工作,比如像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它可以使新闻工作者避免盲目性……第三,它使新闻工作者不计这门行业的经济收入。他可以去选择报道矛盾冲突,因为社会责任要求他这样做,而不是用闲言,色情和暴力这类东西去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之需。第四,它可以消除政府对新闻界进行干涉的威胁……”⑶
在我国,由中国人民大学翻译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于1980年出版之后,得到了新闻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学者们都认识到此著作明显带有冷战思维,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不少学者认为《四种理论》是新闻理论研究史上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是专业必读书目。对《四种理论》的赞誉最系统的要算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了,他认为,该书的历史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⑷
这些赞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生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经典著作。
二、《四种理论》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经典的消解
《四种理论》虽然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普遍赞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理论的批评和修正也日见增多,这不断的消解了它的经典地位。
1、《四种理论》是冷战的产物
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该书出版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社会中弥漫着以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峙划线、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冷战思维方式和“恐红”的反共情绪,这影响着美国对国际问题、国际关系等的看法。冷战式思维,孳生出将世界视为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概念,使美国社会对事物的评判,陷入视己方阵营的一切为优,观他方阵营的一切为劣的非理性模式,这些难免要在其社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印上烙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四种理论》,对此必然会有所反映。这一反映突出体现在该书的第四部分,即施拉姆所写的“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部分。
施拉姆对“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的论述后来成为传播业者和学者们批判的重点。对这一部分的批判,焦点集中在意识形态上,传播学者认为,韦尔伯• 施拉姆执笔的这部分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例如,施拉姆写道:“马克思几乎从来没有谈过公众通讯工具问题。”⑸而下面这句话则完全否定了这一点,“交往工业(Die Kommunikations industrie),它或是真正的货客运输业,或者只是消息、书信、电报等等的传递”。这是马克思选集24卷第65页里的一句话,可见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已经明确谈到了公共通讯工具问题。另据史料记载,施拉姆在写作此理论之前,对苏联的传媒体系是通过间接手段了解的,他根本就没有亲自去过苏联。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意识形态的敌意阻止了科学研究对方的可能性,施拉姆可能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他对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的论述可能只是在看了一系列的也许是有失偏颇的报道和资料后的主观臆断呢?
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扎苏尔斯基教授在其主编的《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一书中就指出,《报刊的四种理论》作为美国新闻学理论的代表作,竭力美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影和电视,鼓吹这些国家实行的是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同时它又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进行了歪曲和攻击,认为这种制度是集权主义的。
2、作者与政府和传媒联系紧密
1995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威廉•伯里(Willam E· Berry)等人撰写的《最后的权力:重议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对“四种理论”进行了“总体批判”。书中指出:第一作者西伯特的经历反映了新闻教育与传播媒介的亲密关系。出身于新闻工作者的西伯特,在教书之余,长期担任新闻界的法律顾问,其某些学术研究一直受美国报业大亨的资助。与新闻出版界的“良好”关系使得这本书代表了媒介行业界的某些观点。而施拉姆本人的学术生涯显示了他与美国政治的深厚渊源。《四种理论》第四部分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全球战略议程的一面。⑹由此可见,《四种理论》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中立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理论论述,其论述的客观性遭到学界强烈的质疑。
3、“社会”与“责任”界定的模糊
正如《最后的权利》一书对“四种理论”进行“总体批判”时所表明的那样,作为理论阐述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在分析中采用的概念和术语多有不周严之处,这突出体现在“社会”与“责任”这两个术语上。首先,“社会”是一个没有表达清楚的抽象概念,如果把它同“国家”(State)这个概念联系起来,不仅会导致语意上的混淆,甚至会引起思想上的巨大混乱。“国家”有时候可以指政府、民族,还可以指社会,如此一来,这三个术语也就含混不清了。⑺
其次,“责任”在新闻工作者这里似乎也遇到了难题。英国哲学家格林认为,“义务可由法律强制执行,而责任则不然。除非我们是自由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⑻如果新闻工作者是不自由的,他就不可能尽责,至少不可能对社会公共事业尽责。而如果他是自由的,他就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可以选择为出版商负责,也可以选择为自己的职业负责,还可以凭自己的责任感行事。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及“责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语意模糊的。身处不同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新闻业者,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社会责任论中的新闻业者该负责的对象也难以厘清。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针对的是什么?为了什么?如果他至少在理论上要对自己所报道的消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负责,那么这个责任该归究于谁?这些问题都是《四种理论》尚未阐明的。同时,社会责任还为那些信奉这一学说的人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提供了一个主张道德尊严的机会,使其行为具有合理性,其实质是为社会上流分子统治者效力尽责。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就指出:社会责任这个术语毫无意思,被当作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加以使用。⑼
4、基本上没有揭示经济制度对传媒的影响
《报刊的四种理论》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最多的莫过于不同政治制度对传媒的影响,而对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权利集中及其对传媒的影响所论太少。1984年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出版之后,学术界称此书为美国新闻界继《四种理论》之后一本全新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经典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重大的挑战。能得此赞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力的媒介》对由《四种理论》所奠定的经典分类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它从经济角度把世界新闻媒介这首交响曲划分为三个乐章,分别命名为:“市场经济”乐章;“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乐章、“进步中世界”(发展中世界)乐章。⑽这种分类模式对以“四种理论”为代表的经典模式构成重大挑战。
5、“四种理论”无法涵盖现今世界各种不同的传媒体系
这四种理论只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媒介体系和苏联共产主义媒介体系做了探讨论述,并且有的详细(如集权主义),有的简略(如自由主义),它忽略了同时代其他种类的媒介模式。而且,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媒介体制的变革,“四种理论”无法涵盖现今世界各种不同的传媒体系,新的理论模式便会应运而生。这也加速了它经典地位的消解。
三、《四种理论》在新闻史上产生的主要影响
1、开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在西方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比较新闻学领域是非常贫瘠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则开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它将世界上的新闻体制归为四类:集权主义制、自由主义制、社会责任制和苏联共产主义制,前三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体制研究,而第四种理论则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体制研究;同时,作者在绪论中提到,《四种理论》试图对“今天世界上所有不同种类报刊背后的哲学和政治的原理或理论”⑾进行研究,并在书中探讨了政治哲学有关人的本性、社会的性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与真理的性质等问题。此书这种跨文化、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方法,成为比较新闻学最基本的方法,此书也成为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到目前为止,西方比较新闻学界的思维仍然没能跳出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这个窠臼。例如,70年代英国安东尼•史密斯所著的《报纸:世界的发展》一书,便是平行地描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进程;1983年,美国学者乔治•马登和安居•格瓦拉编著的《媒介制度比较研究》一书,则比较研究了西方、第三世界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媒介制度;1987年,劳伦斯•坎才的《传播理论:一个对东方和西方的观察》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哲学的角度出发,将世界新闻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介和以中国、朝鲜、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媒介。跨文化、跨学科的思维在上述著述中清晰可见。
2、开启从哲学根源入手探讨新闻理论问题的方法
该书对四种报刊体系差异的探讨都是首先从哲学根源上展开的。“集权主义理论,基于从柏拉图到马凯维利几百年来的独裁主义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理论基于密尔顿、洛克、米尔和启蒙运动;社会责任理论基于通讯工具的革命及对启蒙运动的哲学的某些行为派的怀疑论点;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基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共产主义的专政”。⑿这种探讨方法给我们的新闻研究以启示。正如芮必峰所说:不论这种探索的结果怎样,探索本身就很有意义。它通过自身的研究提高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为以后的“媒介哲学”研究打下了较结实的理论基础。⒀
3、对之后的媒介理论产生深刻影响
“四种理论”模式一直程度不同地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下面我们将看到,此后提出的其他各种模式,绝大部分都直接间接地吸收了“四种理论”中的若干主要论点或观点。
1971年,美国学者拉尔夫•洛温斯坦(Ralph Lowenstein)和约翰•梅里尔在其出版的《媒介、讯息与人》一书中对“四种理论”作了修正,提出了他们的“五种理论”,即权威主义理论、社会权威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自由主义理论、社会集权主义理论。
10年后,美国学者威廉•哈希顿(William Hachten)在《世界新闻面面观》一书中提出的“五种理论”则对“四种理论”作出了较大改进,增加了关于第三世界的媒介理论。该模式保留了集权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理论,而将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理论合并为“西方理论”(Western concept),并增加了两种新的理论:革命(revolutionary)理论和发展(develepment)理论。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哈希顿模式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超越前人,他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以及洛温斯坦、梅里尔都是一致的。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在他的首版《大众传播理论》中提出了类似的“六种(5+1)理论”,它们是权威主义理论、自由报刊(新闻自由)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理论、发展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1985年,罗伯特•毕加德(Robert Picard)在《报刊与民主的衰落》(The Press and the Decline of Democrac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带综合性质的模式。该模式保留并综合了“四种理论”及上述的几种理论,增加了“民主社会主义”(democrocy socialist)理论,提出了“七种理论”,即权威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论、革命理论、发展理论、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自由主义理论。
可见,上述理论模式都只是“四种理论”模式的部分修改或者发挥,它们总体上并没有摆脱西伯特,彼德森和施拉姆的思想窠臼,可见《四种理论》对世界新闻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注释:
⑴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9页。
⑵John C.Merrill,The Dialectic in Journalism;Toward a Resprns:ble Use of Press Freeidom.Batom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pp.97-98.
⑶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342页。
⑷芮必峰:“西方‘媒介哲学’评介”,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4期。
⑸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132页。
⑹郭镇之:《对‘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1期。
⑺同⑶,344页。
⑻同⑶,343页。
⑼同⑶,342页。
⑽同⑶,316页。
⑾同⑸,2页。
⑿同⑸,7页。
⒀同⑷。
参考文献:
1、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3、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5、芮必峰:“西方‘媒介哲学’评介”,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4期。
6、张咏华:《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
7、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陈丽 山东大学新闻系


 报刊的四种理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报刊的四种理论》里,作者阐述了作为社会传播介质的大众传媒的四种理论,这四种理论有各自的特色与诞生背景和时期,而作为大众传媒理论,在这四个理论的框架下,产生的大众传媒工具本身的话语就带有了一些自我的特色。通过这些大众传媒工具的话语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背后的传播思想的特色。首先是最具有历史的集权主义理论,书中指出集权主义的传播理论实际上在雅典文明时期就出现了,那就是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提到的精英政治的理念,他认为只有少部分明智的人作为管理者才能将社会引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其实也是基于这点理论的,因此称其为权威主义更为恰当,因为它认为社会存在一个高于众人的权威群体能够引导大众的方向。集权主义的传播理论在长时间里面处于支配的地位,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当中,存在的都是这样的集权主义的传媒,当然这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无关系,处于上层的阶级掌握了话语工具,而底层则丧失了话语的权力。以基督教的《圣经》为例,中世纪只有罗马教廷拥有对其的解释权,因此在漫长的中世纪中,虽然基督教影响巨大,但是《圣经》在民间却实属少见,这样的状况一直要持续至宗教改革。而当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以后,统治阶层从技术手段上已经很难控制大众传媒了,于是一系列的话语改革开始被统治者采用来达到实现对传播的垄断。这就是集权主义式的传播话语,这样的话语组织了民间的大众传播。熟悉文学史的同学都会发现一个现象: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语言文字都在向简化的方向前进,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与现代英语的差距,中国的文言与白话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文言文尤为典型,这样复杂的官方书写体系实际就是阻碍民间大众传播的有效工具,集权主义理论下的传播往往会借助创立深奥的表达体系来阻断民间自主的大众传播从而垄断话语传播权力。因此集权主义理论下的大众传播往往采用的是深奥晦涩的语言样式,这也是其语言的特色,这一个方面是阻断民间大众传播的方法,一方面也是精英阶层彰显自己地位与特色的方法,每个社会的精英阶层都会创造出一个显著的不同特色来区别于大众群体从而凸显自己的地位。集权主义理论传媒语言的第二个特色是大量的规范性知识的大量使用,这些规范性知识的理论语言显然是掌握在社会上层手中,而下层大众要明白这些理论体系是困难的。人类社会的知识可以分为规范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前者在古代社会是为统治者所拥有的用来统治社会的,而后者则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知识,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产性知识的崛起,也就是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因此在集权主义理论下的大众传播采用了规范性知识的叙述样式,那个时代的文本语言大多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和良好的文笔,这些都是普通社会阶层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就在统治者和民众之间形成了一个鸿沟,这个鸿沟底层百姓是难以跨越的,因此话语传播自然就掌握在了上层社会的手中。上层社会的话语自然而然的具有了权威性质。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法西斯的集权主义思想,认为法西斯主义采取的实际就是集权主义的传播理论,但是我认为法西斯主义的传播理论更与书中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在话语表达上更有一致之处。在前文我们已经分析了集权主义的传播理论实际上它的语言应该是恰当的脱离大众的晦涩的语言,从语言特色来说,法西斯主义的传播语言不符合这样的特点。以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的话来说:一切宣传应当通俗,它的文化水平要适合宣传对象中文化水平最低者的接受能留。所以,宣传要吸引更多的人,就要更多的降低其智力水平。如果宣传要想使全国人民都受到影响,像战争时期的宣传那样,就必须再三注意避免理智过高。群众的接受能力是极有限的,他们的理解力很低。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善忘的。既然如此,一切有效地宣传都必须限于只谈很少的几点。在希特勒这一段论述中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与集权主义理论一致的,精英理论即认为大众是愚昧的,是需要人引导的,但是希特勒所谈到的传播的语言却是与传统的集权主义理论不同的通俗化的语言,这一点更接近与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那就是利用通俗化的语言来煽动大众发起剧烈的社会革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与集权主义理论利用高深的语言打压大众传播不同,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利用最通俗的语言来顶替民间自主的大众传播,通过直接高度控制通俗化的传播渠道实现利用民众实现社会革命的目标。在书中作者也提到实际上现代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都起源于黑格尔的学说,因此在对待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二者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这也不难解释二者的大众宣传理论如此的相似,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同源。从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来说,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宣传理论,由于共产主义的领导们都强调自己与人民的天然联系来取得人民的支持而获得统治的合法性,他们往往强调自己就是来自人们中间,代表的是他们的利益,这与集权主义的精英意识是截然不同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当中,与法西斯主义一样,强调的是话语的通俗性。在这两种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当中,公共传播工具实际上充当的是解释的作用,将统治者的政策合理解释给社会大众,为统治进行解释,这种通俗化的宣传手段可以帮助共产主义者们在发展时期获得人民的支持煽动革命,也可以帮助他们煽动人民在和平时期陷入一个狂热的浪潮中,《乌合之众》与《狂热分子》两本书早就向我们展示了群体运动的狂热。通俗化语言是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话语的重要形式,群众基础是共产主义者们所长期关注的事情,而大众传播渠道无疑是获得群众基础的重要手段。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通俗化传播语言,首先是直接意义上的话语的简单化。通过暴力革命走上执政道路的共产主义者们掌握甚至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实际上每个政权都会创造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的构成有它独特的话语方式和词汇含义,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点上显得尤为突出。乔治•奥威尔曾经提及在共产主义国家当中存在的特有的话语体系,这样的话语体系简单明了容易记忆和复述,这样的话语显然是针对大众的通俗化语言。革命性的共产主义政党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与残酷色彩的词语与口号来引导人民形成了一种残酷的红色斗争语境,以中国的宣传口号为例,朱大可在《流氓的盛宴》中论述了中国红色革命话语中的残酷语词,在这样的语境当中,一些简洁的负有力量感的词语带有特定的含义,如打倒,批斗,斗争,叛徒,反革命等带有鲜明特色的词语,都是这种话语词汇的代表,这些词汇经历过的人都会有此发现其中的内涵,可见这些简短通俗的话语的影响力。这样的话语体系一大特征就是口号化与符号化,这两个特征至今仍然很典型,中国到现在这样的口号与符号依然随处可见。孔庆东在他的《口号万岁》中就专门谈到中国社会的口号化的问题,这也是对于共产主义话语体系的一个反思,诚然这样简单的话语模式最终造成的极有可能是民众思想的简单化,缺乏思考的能力,当然这也不失为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一个目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在分析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时谈到,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认为自由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共产主义的公众传播选择了责任,然而这个责任不同于社会责任理论中的责任,此处的责任理论上被认为是一方面社会主义政府对人民负有责任,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主义的传播媒体有责任引导人民走向更好的方向。在责任这一点上,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具有比集权主义理论更甚的自负,虽然共产主义采用的是通俗化的语言方式,但是统治者们真正认为的是自身是人民大众的代言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持使他们认为自己掌握的是不容怀疑的真理,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具有教导民众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使他们过于的自信,当然统治者们也乐意用大众宣传工具来实现自己的合法统治,这样的自信与宣传自然不难造成狂热的个人崇拜。因此除了通俗化的语言体系外,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还包括了对党的马克思理论的宣传,借以简单的通俗化语言,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还会宣传党的理论,这些理论被简化通俗化之后传达给人民大众,导致了社会主义大众传播的政治性色彩的强烈。除了直接的话语宣传外,各种形式的通俗化的宣传也是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特色话语体系。这些通俗化的形式可以是舞蹈,歌曲以及戏剧,中国在文革时期的大量的革命歌曲,忠字舞以及样板戏等等都是这一类特色话语的代表,这些形式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拥有独特的话语体系,传达的是统一的政治理念。诚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这一系列的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传播被作为工具纳入了政治的体系当中。马克思主义本身就认可了这一个整体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媒体是被资本操控的,根本不存在一个真正的自由,在这样的论断下,后来社会主义者自然会用政府的直接控制来避免媒体被资本挟持,实现他们认为的媒体的责任,然而这种方法导致的是媒体被政治胁迫,这样的结果不知道是好是坏。有关集权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论述还有很多,本文只是从话语特色上加以简单的说明,当然对于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理论,它们也具有自己的话语特点,但相对于本文提及的这二者,特点不够突出,因此未作论述。
  •     “如果一个人怀有意见,他不仅希望发表出来,而且应当发表出来。他对自己的良心和公共利益负有义务。”——《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复印的徐晖明老师的复印本,1980年版,0.5元,它的经典是毋庸置疑的。之前没有读完就考试了,然后一直放在那,今天拿出来重读。这应该算是新闻学的必读书,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著作。它把新闻的四种理论讲得这么清晰,以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同时又以历史、哲学的眼光。报刊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大众媒介,书中介绍的四种理论,在现在看来完全可以包含更广泛的范围,比如说广播电视,网络等更多媒介,也就是说新闻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特别是最后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我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在如何批判社会主义的新闻观。其实这类意识形态的问题要完全中立地看,不带任何偏见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处在自己的社会中,从小受教育,作者也是明显被资本主义思想“洗过脑的”,也可以更客观的说,就是无论谁都不可能逃出他的意识形态来说问题,如果有这样的人,就是神人,也是大师了。不管怎样,多看各种立场的观点,就如书中所说,观点自由市场,再加上人的理性,正确的观点总会被吸收,自己也能再消化产生新思维。他在写共产主义理论时的笔触和论调看得出他对其深恶痛绝的,居然这本书当时还可以在中国出版,呵呵。不过书的译者序里面就先定了调“我们主要是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新闻观点和总结当代新闻事业的丰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我们也注意对资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在研究,别人在研究,大家都在研究,都有充分的论断,经过时间,其实可以清楚地看到孰重孰轻,孰对孰错。也许本没对错,事实摆在面前。最有趣的是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能感到两种价值观在碰撞,而这个书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就像写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出版说明里的话,还是那句:汲取精华,剔出糟粕,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以下是部分书摘与理解:绪论集权主义理论,基于从柏拉图到马凯维利几百年的独裁主义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理论基于密尔顿、洛克、米尔和启蒙运动;社会责任理论基于通讯工具的革命及对启蒙运动的哲学的某些行为派的怀疑论点;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基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专政。一、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事实上整个西欧,都用集权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报刊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也是,近代西方文明走向民主,而我们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民主,所以谁更专政也是历史延承下来的。)柏拉图的集权主义理论国家只有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才安全,这些人受道德权力的控制,而又用这种权力来约束社会基层分子。马基雅弗利和其后的作家们以爱国的理由为政治行动的基础,严格控制讨论和控制消息的大量传播。国家的稳定和进步高于一切;公民的个人考虑是从属的。(从各个观点中都能洞察出我国的报刊管制的属性)现代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都源于黑格尔,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个人有自由知道他是不自由的,真正的自由是在国家之内的自由,而不是不受国家约束的自由。他断言,多数人的统治既不能保证政治自由,也不能保证社会自由。法西斯的集权主义许多理论是真诚的想解决一些深奥的问题——国家的性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真理的性质。造成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制度,公众通讯工具都被指派担负特殊的任务,并且要受到控制,使它不致妨碍国家实现自己的最终的目的。集权主义的控制制度十六世纪英国都铎王朝认为,只要他们不危害国家安全,他们就可以从这种独占事业中牟取利润。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把王室利益同印刷商和通俗文艺出版人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最经济的方法很好。十七、十八世纪,代表政府的“官方”报刊,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内创办了。最早的一个保证公众通讯工具拥护政府政策的方法,是授给那些经过选择的人以经营印刷的“技术和神秘”的特许权(或专利权)。这些人为了报答这种独占的报道新闻权,完全同意只刊登那些推动国家政策的消息。检查制:一切要印刷和公开传布的材料,必须取得官方允许或许可证,罗马天主教会称之为“出版许可”。特别税制度,来限制印刷品的发行和利润(官方化,两个字:权和利。)集权主义和其他理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国家垄断了一切公众通讯工具。并且严格限制国外宣传品的进口,以尽可能在通讯方面实行完全的垄断。二、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和报刊自由主义在这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的理智活动能力,以及关于天赋权利的思想,而宗教、言论和出版自由都是天赋权利的一部分。在十八世纪,报刊就完全从集权主义原则转到自由主义原则。自由主义原则已经通过保护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宪法条文而被认为是各国基本法的神圣原则了。密尔顿相信,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政府不应该参加战斗,也不应该协助其中一方。这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杰弗逊的结论是,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并维持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个人能追求各自的目标。报刊的任务是参与对个人的教育,同时防止政府背离初衷。个人的意志仍然是自由的,只是滥用这种自由意志才是法律惩罚的对象;私人的感情仍然有自由,社会要加以纠正的罪行是散布或公开有害于社会目的的不良感情。公众通讯工具在民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由主义者提倡的办法是让公众听取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报道和意见,其中某些可能是真实的,某些可能是虚假的,某些则有真又有假。最后我们可以信任公众会把他们都消化了,抛弃那些不符合公众利益的东西,接受那些符合个人及个人所属社会的需要的东西。这是著名的“自我修正”的过程。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下的报刊“客观报道的理论”,新闻是单纯的记事,意见必须与新闻明确地分开。三、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的流行说法:“报纸是一种私人企业,社会既没有给他任何特权,它对社会也不负任何义务。因此它不受社会利益的影响。报纸很显然的是其业主的财产,报纸业主是自负盈亏地出售其产品……。”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个大前提: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我们政府特权地位的报刊,就对社会承担当代社会的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对于报刊的日益增长的批评二十世纪批评的主题就是以下这些:1 报刊老板特别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的意见。2 报刊为大商业效劳。3 报刊曾对抗社会变革。4 报刊时常更多注意肤浅的和刺激性的事件,它的文娱材料常常缺乏积极的内容。……后来者想跨入报业是极端困难的。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的世界永恒运动说;洛克的自然权利哲学;古典经济学;密尔顿的自我纠正法则。一个真正伟大的报纸必须是不受任何和一切特别利益集团的束缚。(恩,独立报刊!比如说<TOWN> -_ -||)报刊工作的要求只是真实地报道“事实”,已经不能令人满足了。现在必须报道“事实的真象”。记者把其他角度的看法加到报道里面,但是这些看法不是来自实证,而是来自记者的意见或偏见;如果这成了一种普遍的做法,那么那些看法就有时会来自出版者的意见或偏见。好的报纸,好的新闻广播,必须在两大深远的中间踩软锁——一方面是假的客观,另一方面是“解释性”的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报刊应该是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大报刊应该刊登一些与自己见解相反的意见,而并不放弃自己的主张。(论说文中可以借鉴)如果一个人怀有意见,他不仅希望发表出来,而且应当发表出来。他对自己的良心和公共利益负有义务。四、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这一部分饱含着偏见,就像我们对世界一样。)“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充其量是杂乱无章的事实的堆积和对于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的孤立的描述。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作全面研究的道路。它毫无以外的解释出一切观念和一切不同趋势的根源在于物质生产力的状况。”马克思主义是比民主制度更简洁和更谨严的制度。俄国人只能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立场。是否辩证的变化过程将止于这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他没有说清楚。他的含糊不清和不一致大部分是由于他有科学家和传道者的双重性。(这种问题谁说得清楚,要是请施拉姆来说也说不清楚,社会怎么发展个人怎么说得清,最多只是假想对了。也不能因为说不清楚就说明它是错的,不过我也不认为它是对的。-_ -||)
  •     一些我们现在看来不是特别好或特别对的“主义”,它的产生与发展同样是基于在当时来说“有道理”的角度乃至理论而形成的。好比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饱受抨击的集权主义理论,则是基于“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一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全部潜在力量”,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下,团体比个人重要得多,因此产生了要求智力活动统一,使得国家更好服务与公众利益的集权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的根来自与柏拉图,然后经过马基雅弗利等人的发展。而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那里,集权主义才变成了纳粹的极权主义。然而,集权主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并非以权利、贪欲或个人扩张为基础的。很多集权主义理论是真诚地想解决一些深奥的问题——国家的性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真理的性质。笔者认为,理论本无所谓对和错,因为理论产生于不同的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艾尔•巴比说过,“范式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观察的方式,它们只有用处上的大小之分…每一种范式都能够敞开新的理解,带来不同类型的理论,并且激发不同类型的研究。”以下笔者以“自由”这一词为切入点,分析四种报刊理论背后的范式。1、集权主义理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被认为是现代集权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现代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起源于黑格尔认为,自由意味着个人有自由知道他是不自由的,知道他的行动决定于历史、社会、尤其是绝对观念,而国家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一观点暗合了前面提到的“在智力统一的情况下,国家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集权主义认为团体大于个人,个人的智力不是天赋的,而是认为努力的来的,而这样的努力可以通过国家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服务于更多的人。在集权主义的国家,个人的自由是在严格遵循国家规章制度下的自由,是得到拘束的自由。所以集权主义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控制出版自由,因为集权主义认为真理掌握在极少数的精英手中,而其他民间的言论不过是“妖言惑众”。集权主义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了世界上的很大一部分国家,甚至在今天,很多打着自由主义旗号的国家仍然实践着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我们熟知的报刊理论。弥尔顿认为,言论自由是上天赋予每个公民的自由,他相信人是理智的动物,真理会在辩论当中打败其他错误的言论而得到人们的支持和认可,允许错误的理论出现,因为人们可以在错误的理论中吸收它对的成分,从而有利于真理的发展。这就是著名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观点的自我修正”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基于这两个理论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十八十九世纪广为传颂。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给予言论几乎是据对的自由,在这个理论的之下,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供给一种社会环境使个人发挥他自己的潜在力量。个人大于国家。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最大的缺点,就是它不能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区别,在这一方面,它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候是不一致的。由此,下一种理论应运而生。3、报刊的社会责任论与集权主义理论相比,社会责任论更偏向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它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自我修正版。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所强调的自由是消极的自由,而社会责任论的自由是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是“免于……的自由”,是“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积极的自由是“有做……的自由”。总的来说,消极自由是让人自由地去创造他自己命运的自由。所以,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认为,只要取消对于报刊的绝大部分的限制就够了。因为在自由的报刊的阵营里,真理会胜利地出现。而社会责任论则认为,不能仅仅给一个人自由,还要想他提供足以达到自由的适当手段。如果说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自由是个人的自由,那么社会责任论的自由则是从个人的自由推及到团体的自由乃至国家的自由。所谓“责任”,正是在享有自由的同时应该承担的任务。报刊有责任以“第四中权利”的姿态为促进和谐的幸福社会出一份力,为人们能够得到自由给予一定的帮助。在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人大于国家。而在社会责任论中,人只是被看做不是那样冥顽不灵没有理性,“如果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自由,他必须依靠理性来生活,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他所见、所闻和所感觉的东西。”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苏联的公众通讯工具,是党的路线的发言人和国家的工具。苏联官方的论点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自由的。我们很难比较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哪一方更加自由,因为二者对于“自由”的概念是不同的。斯大林说过,“对于一个饥饿的丧失劳动机会的失业者来说,又有什么‘个人自由’呢?只有在消灭了剥削的地方,没有人压迫人,没有失业,没有贫穷。没有一个人会因为怕明天会失去工作、住所和面包而战栗的地方——只有在这个地方才有真正的自由。”苏联所赋予给公众的自由——能够自由地说出他们所相信的真理。有自由在国家限定的范围内表示自己的意见。公众必须相信的真理,则是“有苏联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斯大林主义。苏联所禁止公众的自由,是反对国家的自由,敌人不可能拥有一切自由,而敌人是指意思形态与国家相悖的人。基本上以上的四种理论,一和四相近,二和三相近。它们的不同,起源与马克思与米尔的不同。马克思要以改善社会来改善个人,国家大于个人。而米尔要以改善个人来改善社会,个人大于国家。因此,二和三更重于个人自由,一和四更重于国家权利。施拉姆在著作的最后说道,“在苏联人看来,我们的报刊的多方面的特质,是率直、无节制的批评和冲突在表示着我们国家的护身器的弱点。在我们看来,它们似乎是我们的最大力量。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会表明谁的评价是较好的。”施拉姆卒于1987年,他没能看到苏联解体,但是,我们都看到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https://www.douban.com/review/1605030/
  •     清晰的分类
  •     我们只看到了经典的断章
  •     果然是经典。
  •     在“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的语境下理解“限娱令”。
  •     【新闻传播5】 【考研4】感人肺腑啊 我看完了 真的很感谢施拉姆大师 (对没错 我始终充满敬仰 以期得您的佑佐)能留下这本不算艰涩然深度要比教科书不知道好多少倍的新闻学著作!鞠躬!此致!敬礼!哈哈哈哈哈哈哈好累啊
  •     哎,再读一次,跟学校里感觉完全不一样。
  •     好吧,总有一些机会让你不得不读一些经典著作。比如,主文献阅读课
  •     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把他看完。我觉得对于新闻,我的见识远远不够。这本书最起码要都啃几遍才是。
  •     经典不到小女子评价,不过难得我居然读了,当然要记上一笔。之一~
  •     这一堆作业用书都不敢打四星以下哇。。其实看得都想死。。
  •     新闻学的奠基理论。怎么说了解一门学科都该从本源开始。
  •     这本书,好像不太适合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读。
  •     施拉姆属于天才型的
  •     冷战痕迹太重鸟 很搞笑的是 西方认为过时的东西中国人奉为“集大成者” 估计看了而且里面批苏共体制的桥段明显是来打咱嘴巴的…
  •     前言里面讲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研究成果 为了能够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这场战争中胜利 我们必须更多的了解资本主义的态度 所以就看到了对于苏联极权下报刊的戏谑
  •     对报刊的四种理论追本溯源,同时在对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的阐释发人深省。
  •     斯拉姆够姜!
  •     给作者和译者点赞。从传播理论中解脱出来很是舒爽。
  •     2010.12.1 呵,关于苏维埃那一章,“诋毁”还是洞察?另,我对黑格尔式的阶段划分“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开始有一些怀疑,历史真的就能这样简单分成一段一段么?
  •     新闻工作者的经典著作……
  •     新闻传播学的经典理论
  •     经典必读
  •     传媒理论的经典之作,以后要多读几遍方能理解其中含义啊
  •     相见恨晚,经典啊。
  •     硬生生地看完,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也不存在绝对的威权主义,都是相对的
  •     非常强的论证逻辑,每个理论从哲学背景讲到表现形式。非常强的意识形态对冲。知道美国很好,苏联是大坏蛋,然后用一本书的攻击力去证明这个论点。对“自由”的解读非常深刻,特别是苏联歪曲的自由的解释。施拉姆的逻辑力把前面三个理论的作者比下去了。内容比较难,而且很枯燥,花了一个月才看那么180页,顶。
  •     80版。
  •     报刊总是带有他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控制的方式。
  •     东西方两种价值观体系的碰撞。看传媒学理论著作,还是要看国外。
  •     新闻学必读
  •     读起来还可以吧,有点偏激有有点理想的,施拉姆的搞笑才能还是很强的
  •     扣一星给冷战思维。
  •     结尾令我十分愉悦。比起冠冕堂皇的苏联共产主义,我情愿是歇斯底里的希特勒式集权主义
  •     经典学术书
  •     施大爷对报刊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的全盘否定有意思,我恐怕是第一次接触把无产阶级反驳的一无是处的思想
  •     课本= =作为不爱学习的我,真的不知道里面再写什么。。
  •     我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很浅显易懂的文字,却是很清晰明了的阐述了报刊的四种理论。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有自己的理解的,但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同情即理解”,每个理论都产生于他所在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不能武断的评价某个理论是正确的而某种理论是错误的,我只能说存在即合理,只是合理的程度还是需要斟酌的 其中对于作者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对于苏联模式的评价印象很深,文中其实带着些许偏激和批驳的文字让我对于出版商和翻译者很佩服
  •     一气读完的指定阅读篇80版原版,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生活可能是楚门世界。人大新闻系老师的确不同
  •     好东西!
  •     废掉了好多脑细胞呀。。。
  •     ZT老师给我们看的,当时做笔记可惨了
  •     脉络清晰,读起来很顺畅。自由会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吗?在苏联制度下,真正的自由成立于不为温饱忧愁、不受任何人压迫的前提下,也并没有错,只是实现自由的方式有问题,大概。
  •     大一读的太懵懂了
  •     主旋律呀主旋律
  •     新闻自由在宪法上的保证,应该包括电影在内。纪录片的日益重要,加强了这个的必要性。
  •     名著,刷书单 虽然是合著,但是条理清晰思路连贯;观点饱受批评但是比较传播学的开山作
  •     这真是经典中的经典了,把我对全局的认识也给梳理了一遍。看的是PDF打印出来的一百八十多页,以后估计还会再看。本年度年度书籍了,为什么我没有早些想着去看啊,真的好!!!
  •     作为入门挺好的,框架很明了,不深奥~
  •     新传必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