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宫的离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32763887
作者:(日)野岛刚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世界上有两个博物馆,都称自己为"故宫博物院"而不惮于异国人的混淆。由于战争和政治原因被分割成两个的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它们曾经水火不容,而今却渐渐地在彼此靠近。本书以独特的角度,用历史的放大镜,让我们观看到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成长和离乱,它们将来的命运会怎样,它们会合并成为一个故宫博物院吗?
本书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国境、蒋介石战败逃亡之时为何以当时万分珍贵的军船搬运文物,这些文物在台湾经历了怎样的仓库阶段,后来又在怎样的国际情形下开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民进党的"去中国化"阴谋对台北故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今故宫博物院又如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并顺带描述了近年海外华人回购文物的动态。大视角包括了历代政治斗争的各方动机、小视角则详细到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访谈,既是一部丰富的近代文物历史资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隐藏在故宫文物背后的中华民族近代辛酸史。

书籍目录

目录
序章 什么是故宫?什么是文物?
二十年前对于台北故宫的不协调印象
蒋介石决定把文物运到台湾
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故宫命运
故宫与其他世界性博物馆的不同之处
变革季节的到来
故宫日本展的启动
故宫大厅被大陆游客淹没
第一章 民进党未完成的美梦——故宫改革
民进希望改变故宫定位
表现改革精神的电影
陈水扁起用的院长
在“华夷思想”影响下的孤岛
被钉在南部的“改革”之钥——“故宫南院”
第三位院长是女性
围绕文化行政的主导权拉开女人的战争
被国民党阻止的行动
陈水扁的密访
“被中华中心主义的铜墙铁壁阻挡”
第二章 文物流失——是丧失?还是获得?
中国朝代的盛衰与文物
文物流失的主角——“末代皇帝”
香港展出的溥仪的首饰
文物流出将中华文化传播至世界
在日本关西开花结果的中国艺术沙龙
第三章 漂泊的文物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文物命运
首次故宫海外展览大获成功
大陆向西再向西
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不相让”
第四章 文物到台湾
遍寻不着蒋介石对故宫的想法
因国共内战急转直下的文物命运
与文物一起渡海的人
第二批文物也包括世界最大规模的丛书《四库全书》
是“造反者”?还是英雄?
第五章 迈入“两个故宫的时代”
台北故宫为何称为“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宫建筑与当时的国际情势
现在已经荒废的北沟仓库遗址
探究设计者的心路历程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浪潮
日本人寄赠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故宫”的进展
第六章 中华复兴的浪潮——国宝回流
香港出现圆明园的掠夺品
参与回流的特殊人士
一扫圆明园遗恨的人
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巴黎鼠像拍卖会
要求返还文物的中国国内动向
归还运动的结果
第七章 故宫会达成统一吗?
记者会上两位故宫院长的反应
两岸关系改善后台北故宫的“反向操作”
“南院”的命运如风中之烛
另怀心思地展开交流
下一个目标——“日本展”
唤动李登辉的司马辽太郎
平山郁夫有志未竟成
民主党政权的混乱引发再度触礁
秘藏在文物里的价值观

台湾版后记
附录1 本书主要人物
附录2 故宫以及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之主要大事 268
附录3 参考图书、新闻报导一览表

内容概要

野岛刚,1968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作为朝日新闻外派记者长期滞留过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其后担任东京总社政治部记者,2007年至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采访报导华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目前担任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长年采访和撰写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方面资讯。出版过《伊拉克战争从军记》(2003),近期作品有《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银轮巨人捷安特》。


 两个故宫的离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东西,总是站在远处和外围观察时,会比进入到里面得到的更多。深谙了这个规矩以后,就感觉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的正史远远不够,不够得以想要了解的一切。幸好现在出版业发达,可以买到观点不那么明显的左或右的专家的书,也可以买到外国人写的中国史,这样的书,都会对我更加有吸引力。野岛刚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用他外围人员的“第三只眼”对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客仔细分析调查,写出了《两个故宫的离合》,对两个故宫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都作了详述与分析,非常有趣,是我喜欢的作品。对于故宫,我也是知之廖廖,所以并没有个人的什么独到观点。只能就书论书的将读这体会暂列于此。全书共分七章,另加序章,主要内容共八章。分别讲了两个故宫的由来,两个故宫的主要政治历史意义以及在政治中所占的影响作用。我比较感动的是故宫的在战争期间的文物转移过程,那志良等一班故宫的工作人员,辛苦的充当着故宫文件的保护者,千辛万苦的跟着文物跑遍大江南北,在大量的文物转移过程中并未出现人为的丢失毁损,因为故宫的工作人员都相信“文物有灵”。这种信念是支撑所有的力量。想想我们现在的工作,也许缺乏的独独是这动力。
  •     这是一个日本记者还是常驻台湾很多年的日本记者所写的书。书中对于台北故宫的描述显然要比北京故宫多很多,包括台湾的政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说实话,和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涉及到的内容有蛮大出入的。不过,作为了解故宫的一个手段是不错的。对于北京台北这两个故宫博物馆,个人更喜欢北京的,有景有文物有故事,即使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一般,也能感受下氛围沉浸其中。而台北的,博物馆属性太强,并且藏品,就我自己看到的,感觉更偏重于文化类,瓷器书画等较多,而这种需要比较高的鉴赏能力,并且解说一定要更为详细清楚才行,否则就是看的云里雾里。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开启了新的时代,1925年,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开放,皇帝的私人收藏也向公众展示。其后,日本侵华、国共内战,故宫文物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到今天形成了北京、台北、沈阳、南京两岸四故宫的局面。正如本书副题所示,“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日本记者野岛刚以东亚近代史为背景,站在两岸之外第三方的视角,讲述了北京、台北两故宫的历史和将来,由于他对台湾更加熟悉,因此其中对于台北故宫的建立及其在两党政治之下的变幻着墨更多。“故宫文物是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荟萃了中华文明每个时代最顶级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命运与国运的盛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国家强盛、天下太平则文物聚,国家衰弱、战乱频仍则文物散,朝代更迭,概莫如外。但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前朝的文化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继承,中华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虽经历几次外族统治,最后总是文化强大的力量将外族变为同族。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过于宽广,宽广到接近虚无的地步,因此,代表每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品自然成了文化的最直观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起故宫时,我们其实是在谈几千年的文化,无论北京,抑或台北。故宫是文化,但更多的是政治,文化服务于政治,政治左右着文化,“对于政治而言,文化有时是极为有用的工具”,作为文化象征的故宫文物的作用甚至大到可以支撑政权的合法性。且看故宫的历史,无论其收聚、成立,还是迁移、分离,背后都是强大的政治动因。故宫文物大部分来自于清朝皇帝的收藏,清朝由于是外族统治,统治者更加注重中华文化的学习和文物的收集,并以此“提升成为中华之王的正统性”,而其中尤以乾隆帝为甚。中华民国成立后,故宫文物成了意义重大的政治资产,政府专门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并向民众开放。“九一八”事变后,为了避免故宫文物落入敌手,在当局的部署下,被严密打包,一路躲避战火南迁再西迁,所幸所谓的“文物有灵”,入险境但几乎没有遭到多少损坏。这些文物在抗战胜利后暂存南京。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其中的精品又被带往台湾。台北故宫的历史,政治在其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台北故宫1965年开馆,此前的15年间,文物被放置在偏远的仓库,因为蒋介石的想法是要“反攻大陆”,既然需要“反攻大陆”,那文物就只是暂存台湾,不需要一个永久收藏之地。到1965年,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式,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从“反攻大陆”转为“建设台湾”,并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对抗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台北故宫被当做宣扬中华文化正统的政治工具。2000年,民进党执政,台北故宫“集合中华文化最高艺术品的博物馆”的定位与民进党“台湾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主张相左,民进党因此对故宫磨刀霍霍,试图用“亚洲化”和“台湾化”来达到故宫的“去中华化”,但改革并未完全成功。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后,民进党对故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又被颠覆。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北京和台北故宫开始开展交流活动,故宫在政治的需求下发挥着新的作用。应该说,作为第三方的日本作者对于故宫历史的叙述立场是相对比较中立的,但因为这段历史“翻弄”肇始于日本,又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对日本来说,中华文明的存在有着特殊意义”,读来不禁五味杂陈。故宫文物在国运和政治的左右下,其离也难也,其合也艰也,昨日之事当为今日鉴,而明日之事且拭目看。(2014.6.16)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至少在台北故宫的问题上赞同民进党 不只是台北故宫 几乎过分所有的博物馆都是“不放手 就得死”
  •     文物有灵。
  •     这本书建立在非常详实的史料和调查结果之上,从文物观历史,引人入胜。
  •     从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说起,描绘了清朝末期至今的故宫文物的情况。跟借此诉说了民国时期至今国共双方的关系以及台湾民众对于“中华”的态度。从一个日本记者的眼中透漏出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有时候看的会更加清晰与客观,但是对于其中的揣测确常常有更多臆想却又不对的成分在里面。本国人看外国人的论述总喜欢纠错找错,或者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偏见。作者的记者身份也使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翻译的语言质朴而合适。果然相同的大文化背景更能理解彼此。
  •     脍炙人口
  •     好读的书,追溯了两岸故宫形成的前因,同时从政治的角度描述了两个故宫的现状,尤其台北故宫在政治需要对自身定位的不停变换。
  •     帮书店组织签售的时候才发现这书一版一印的护封可以展开成一张图。之后的加印就省略了这道工艺。以及何伟的三部曲也在这个系列中~
  •     在大时代下无论是人还是文物,都只能随国家博弈而飘荡。书中包含了大量史料以及采访,信息量很大。但文字有些难读,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想知道大陆版是否做了适当的删减,不过比起历史课本,书里还原了很多45年前后的事情,算是一次对两岸现状的深刻了解。
  •     或因作者是记者的缘故,写得太过浅显了,只是一些新闻片断的集合,浮光掠影。很多该深挖的都轻易地放过了,这一点又不具有新闻人的素质。优点在于题材,也在于作者的身份。作为一位驻台湾的日本记者,可以访谈到台陆双方的有关人士,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些视角。
  •     文物是文化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文明朝代兴替不变的只有文物。所以手握文物的当权者成为权力象征。文物被钉上政治的外衣,再也脱不下。故宫离合不只是文物的命运,更是历史和政治变化的缩影。
  •     两个故宫的形成和发展是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映射,文物不仅代表着文化,还不可避免地掺和了政治。本书的介绍较为浅显,书中国民党和民进党关于台北故宫的政治角力部分是了解两岸关系很好的事例。
  •     是本好书,值得一看
  •     去过北京故宫一次,台北故宫两次。北京故宫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恢弘大气,不过历史和象征意义更大。台北故宫更加的亲近人,更符合博物馆的作用,参观效果很好服务很好,也运用了很多现代科技。如今故宫南院也开张了,我去的时候肉形石正好被借过去了,还是这样挺好,台北故宫就继续保持中华文化以及美就好,那么多藏品根本就展不完,要搞什么亚洲主义嘉义去搞就好了,每个博物馆都应当有其特色才会吸引人啊,大都会博物馆本来就以博物为特色,没必要什么都一样吧。书很浅,半天读完。纸张好,封皮赞,背面居然有文物!
  •     十万字的书,一晚上就看完了。内容不如名字大气,但是开卷有益,也第一次了解到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摇摆的台北故宫的定位。两个故宫还有合的一天么?很悲观啊。
  •     为了那些文物特意跑了一趟台湾,不禁悲从中来,我们自己的瑰宝却不能让大多数人民看到。这本书里详细的写了“两个故宫”的离
  •     看似是说故宫,其实说的是历史,台湾故宫发展,尤其民进党那部分精彩。大陆故宫部分较弱,由第三方尤其是日本来说,更有不同的寓意。
  •     兩個故宮的離合這麼大的命題,的確很難靠幾篇人物專訪結集來完成。作者提出了有趣的命題:故宮,政治與所謂「中華」概念之間的關聯,可是在鋪展解釋的時候略顯粗疏。
  •     客观吗?我怎么觉得偏向性挺严重的。看到展示中华文明的文物心里涌起民族自豪感不是自然而然的吗?我不相信野岛刚在看日本文物时的感受和看卢浮宫的壁画一样。这本书倒是让我感觉到台湾人似乎在逐渐丧失民族文化认同感。
  •     文笔好,翻译好,该说的都说了,是臆想的吗?
  •     是本很容易读,又可以收获一些的书。也许是因为作者学过中文,即使是译本语言也非常流畅,完全没有翻译的古怪腔调。简述了故宫分离的历史,又从政治的角度解释其中的细节,确实比单纯的文化读起来有趣。
  •     方所匆匆看完
  •     还不错
  •     #2017-2 // 北京&台北
  •     命题宏大但挖掘欠深刻,更像是采访稿合辑。蓝绿你来我往倒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     文物的文化价值,在政治家眼中,更多是一种所谓正统性的政治话语。读完这本书,反而对在台湾的中华正统意识和台湾主体意识的斗争有了些思考,台湾一直位于华夷之间,很尴尬的处境。今天的台独思潮泛滥,不独为少数政治团体的运作,可以说是有历史原因和群众基础的。书封后有惊喜。
  •     文字颇有纪录片解说词的感觉。能够看到台北故宫在政党轮替时代的故事,对于未曾踏足宝岛的大陆人而言还是颇新奇的。
  •     切入点政治影响写的太多,故宫文物颠沛流离了解太少。
  •     纤细文化,是不容政治粗暴伤害的。
  •     略失望啊,刷新这个系列的观感最低值了。内容基本都是知道的历史事件,没写出来什么新意。至于作者的一些观点和“预测”,还不如看故宫文物如何转移的章节呢。
  •     放在过去我也许会认同杜正胜的故宫改革计划,但是年岁渐长,却对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下的文化与政治分离这样的所谓现代文明的观念产生了怀疑。什么是现代文明?不过是西方国家标榜的观念,中国文化有其特殊性,二者的分离是否会造成一种文化上的割裂,而且抛却了政治因素,中华文化是否会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来,用西方的概念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不合适的事情。
  •     看的是简体版的。繁体版的是竖版 看着费劲。野岛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去了解故宫这几十年的经历。看完以后迫切地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     简单介绍了两岸故宫馆藏文物的渊源,对台北故宫着墨更多,特别是民进党执政后对故宫博物院的方针变化,文物也难免变成政治的附庸。
  •     故宫文物从北京到上海、贵阳、重庆、陕西……的过程有点意思,两岸关系有着复杂的背景,两个故宫是集中体现。作者描述的角度不可避免带有本国情绪,翻翻即可。
  •     建筑不说话,但故宫有故事。
  •     很大的一个话题,可以写的很深刻,也可可惜,无论采访也好,记述也好,都缺乏深刻的观点。。当增进知识了。
  •     对故宫、台湾、历史、政局题材不是很熟悉的我来说确实收获颇多,虽然有些想法想左,但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好多东西值得去思考。
  •     暖暖的阳光里,看着看着睡着了。想起你
  •     想象的共同体
  •     翻译得还好,题材也不错,作为资深记者的野岛刚还是有一定的表述力和独特视角,但基于中日不同的文化差异,他的很多观点和看法,也是仅供参考而已。不过,用来补充知识和梳理脉络还是不错的
  •     利用飞机往返的时间就能读完的书,更像一个长篇记者记实录。故宫不再是单纯的博物馆,而是伴随着千年历史起起伏伏见证者。本书有几个点很有意思:一是作者写作的文笔,作为日本人,两个故宫,这么政治敏感的话题,他不得不谨慎表达,多是以记叙的形式铺陈,但关键情节的关键措辞巧妙表达了他的观点,正是这样的谨慎和巧妙才能让这本书在两地发行吧;二是对时间这条轴线的安排,全书有两个重要轴线,一是台北故宫的变动,二是故宫文物在近代史里流动过程,两条轴线交叉进行,打破常规记叙方式~总之是本独特的书,但这样的方式不太对我本人胃口~
  •     台湾故宫发展,尤其民进党那部分精彩。大陆故宫部分较弱。
  •     台湾的故宫好想去呀
  •     可能是对题材比较感兴趣吧,本来序言中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还硬硬扯了200多页。不过真的让我震撼的在于政治对文化全面的利用与影响以及国宝的颠沛流离,从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再一路向西向西,向南向南,最终落户台湾。国家灭亡了还可以重建,但文物消失了就真的再也没有了
  •     一个局外人,写两岸故宫的过去,现在,以及背后隐藏的政治与文化的较量。作者努力局外,却无法摆脱他浸淫台湾政治文化圈采访多年的背景。这么看来,书名和内容其实并不匹配。
  •     在苏州花间堂的水岸书房一隅把你挑出来读,一秒被击中。总是惊叹于两岸文化日本视角之深度,当然,以故宫为题,只站在文化角度,读者是不会买账的。翻译很棒!
  •     倒是明白了民进党和国名党是怎么回事儿 这本书有一些预见性
  •     翻了一遍,还可以吧,没什么好说的,闲着可以看一下
  •     三星半,除去关于很少人会读“淼”这个槽点和作者的一些主观感受,对于不了解台北故宫的人来说看一下还是很有收获的,尤其是台湾两党的权力交迭导致台北故宫的不同定位很有趣。(十二生肖铜首部分看的好激动)
  •     驻台日本记者的范式,可以一看~词句生硬,可能是翻译的缘由
  •     观点相对而言是客观的,作者作为日本人,也通过两个北京和台湾两个故宫的变迁反思了近代日本对于中国的影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