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书评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2
ISBN:9787560015958
作者:[清] 沈复
页数:327页

浮生若梦

浮生如梦浮生若梦,醒时孤灯如豆。为欢几何,雪夜孤灯伴读书。有书,也有佳人,如云。我也不会在寻求什么别的东西了。本想说很多,突然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那就先这里吧。像沈三白一样,随意而率性的活和写。

夫妻之笃,何以得之

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几句话“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高中时,还不懂人世之情爱,亦不知生死之永隔,却在这三言两语中感觉出哀痛与凄美,不禁垂泪。后来又读了潘岳、元稹的悼亡诗,见其真言,思其状貌,若能知其所哀。直到读了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便对情爱产生了既爱又怕的情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大凡有了时间的跨度,事情总要变得缠绵,大凡有了细节的描述,再钢硬的人,也怕是要有感伤。《项脊轩志》里,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双重渲染,笔力之后,用心之苦,在不经意间已成了绝唱,对夫妻之情的笃厚,要怎样的默契和缘分才能拥有?看过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后,才渐渐能够明白,古代的夫妇,造此佳境,是何等的幸运。沈三白,和他的妻子,芸娘,表亲结合,三白十三岁时便立下誓言,非芸娘不娶。芸娘自小信缘信天信神灵,他们默契,他们相诉相倾,感情好到要对月敬拜神灵,感谢让他们结合,祈愿下辈子还要做夫妻。二十三年,芸娘的一生,三白的半生。虽不是终满,却有点私心,若不是芸娘的先逝,怎有三白因哀悼她而写下《浮生六记》?两个人,都是率性而聪慧的。看第一篇《闺房记乐》,完全不见封建传统中会有的禁忌,两个人,闲云野鹤般“唯尔”的生活。沧浪亭边夜话,太湖船上荡舟饮谈,吟诗作画畅谈诗画真意,约定乡野度日,相互说服对方吃不喜欢的菜肴;也有因为有禁忌而带来的异趣,芸娘女扮男装同三白携手出游,感性而浪漫的小幸福,就是现在这样开放的年代也难得。两个人,都是爱好文学而各有所长的。因为有文学的熏陶,性情上又是大气而兼容,是言诗,是游玩,总能一拍即合。沈三白是个怎样温情的人呢?他经营于小生活,不见其大志向;芸娘貌似更加强势,在那禁忌繁多的年代能有豪放不羁的行为。两个人正好相配合,才得意融合吧。芸娘有言“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三白笔下的芸娘,二十三年,不是小女不是母亲,只是他聪慧可爱的妻。在《浮生六记》里,芸娘没有犯错过,可是,她内心里定有过成熟的过程,总要调理好心态才能让三白也觉着没有不舒适之处。中国女人的传统美德,芸娘虽率性却决不卤莽,慎重于每一举止,才得有在三白心中永久不灭的美好。芸娘死后,三白叹言:“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话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他心里始终是不能舍下芸娘,总想着能长久的在一起。若有来世,他们还能做夫妻,怕是还要那样相好的处着,情之所至,何以控之?

講述清朝文人自己的故事

《浮生六記》兩記散佚,無從品味,所餘四篇獨賞二篇。開篇“閨房記樂”記錄夫妻之間的小幸福,讓讀者艷羨不已,三篇“坎坷記愁”不是對個人仕途遭遇自怨自艾,而是更多反應清朝文人命運的悲劇性與封建禮制對人性的摧殘。二篇“閒情記趣”與四篇“浪遊記快”並非不好,而是對當年園藝花草、吟詩作對的消遣興致索然,當年山水美景現已面目全非,如今只求吸得一口清爽空氣,遊山訪寺的心境也大相徑庭。大學畢業之後英文讀物時常翻看,古文,更準確的說是文言文,鮮有觸及。這本林語堂翻譯的《浮生六記》《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既為英語學習提供了一個範本,也讓讀者的漢語閱讀能力有所提升。其實,幾乎每頁漢語都有生字,反倒是英文翻譯部分是理解沈復所書的倚靠。儘管如此,即便是林語堂這樣的大師,雖然翻譯驚艷之處比比皆是,但也無法在英語中百分之百展現文言文的韻律美,特別是文中的詩詞部分。可以說,看這本書如果只懂漢語或只懂英文都是一種遺憾。以下附生詞筆記與文章精彩部分:沈復之妻陳芸: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Of a slender figure, she had droo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 pint of being skinny. 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 her eyes there was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合巹:結婚禮儀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合歡酒)。獨行踽踽:形容一個人走路孤零零的樣子。巉岩:意指高而險的山岩,踟躕: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覓騎遄歸:快,迅速。逋負日增:拖欠賦稅﹑債務。枵腹忍寒:空腹。病體全瘳:病癒。炊爨:燒火做飯。司閽:看門的人。懨懨欲絕:形容氣息微弱。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淚落不止。趑趄:腳步不穩,行走困難。唼食:水鳥或魚吃食。糴米煮飯:買進糧食。石罅:縫隙,裂縫。畫棟雕甍:屋脊。曩者:以往,從前。大孔小罟:魚網。喟然:形容歎氣的樣子。衾帳妝奩: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或者是嫁妝。父亡母醮:寡婦再嫁。田塍:田間的土埂。綠竹猗猗:美盛貌。瀹茗:煮茶。負笈:背著書箱。號呶:喧鬧。栲栳: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鬥。菡萏:荷花的別稱荷花的別稱。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nger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獸雲吞落日,弓影彈流星。Beast-clouds swallow the sinking sun, and the bow-moon shoots the falling stars.觸我春愁多婉轉,撩她離緒更纏綿。They softly touched the spring sorrows in my bosom, and gently stir the longings in her heart.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梓香齋2014年1月27日(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看的是双语版本。沈复的原文,林语堂的英译文。      沈复在卷一“闺房记乐”中写道:“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折明于垢鉴矣。”此实乃作者自谦之辞,本书的可爱之处,就在于“记其实情实事而已”,不修饰词藻,不卖弄文法,平淡平实地记录了生活点滴,简洁而自然,比之读诗文词曲传记小说,又是另一种风味。林语堂后记曰:“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为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甚推崇此书,且认为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姑且不论这个“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是否有夸张之嫌(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确实甚少如此真性情可爱之女子),其英译文却着实让人佩服惊叹不已。和原文一样,林语堂也是用最简单平实的英文翻译此书,词汇尽量简单,造句美妙,读来不甚困难,让人感叹其英文造诣。古文妙在于其简洁极富韵味,译成白话文也嫌罗索乏味,何况译成外国语言,但个人仍然推荐有幸看了原文或者有兴趣阅读此书的人,也找来林语堂的英译文看看,两相比较,会发现很多妙趣的。      六记残四记。一记闺房乐,二记闲情趣,三记坎坷愁,四记浪游快。个人最喜欢的就是一记与四记了。“闲情记趣”记的是些花草养护吟诗作对之乐,虽然篇章较为短小,但个人修养学识实在欠缺,对些也是兴趣寥寥,大多都是略读而过。至于“坎坷记愁”,尽述夫妻二人之惨困生活,与“闺房记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神伤,不忍卒读,实在谈不上喜爱。“闺房记乐”述及夫妻恩爱之情,真情流露,恬然浪漫,令人心生有情若此,夫复何求之慨。“浪游记快”专述作者游行浪荡生活,历遍山川名胜,颇有豪情,让人也有一种出外游历之冲动。各章滋味,因人而异,需得各自书中体会,实难尽言。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是残本,令人不胜惋惜,但仔细一想,岂不如作者人生,也如我们的人生,总有那么一点遗憾,很难完美。几百年来,坊间流传各种伪全本,世人对后两记的寻找也是不留遗力煞费若心的,最近有又消息传来,说真正的第五卷已经找到,这或许是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一大幸事吧,于我而言,残缺就残缺吧,也不会心生想一睹完整版之情,有些事还是莫要强求顺其自然的好,读书如此,做人也如此。

差劲的林氏翻译

沈复的原文很有味道和生活的趣理,值得一读。但是翻译出来的句子实在是丢人。举几个例子:虽叹其才思隽永,窃恐其福泽不深。I was quite struck by her talent, but feared that she was too clever to be happy.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She was respectful towards her superiors and kindly towards those under her.Whatever she did was done well, and 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fault with her.林氏的这些翻译越看越像韩梅梅和李雷的水平,最绝的出现在芸评价李白的诗句风格时,原文是:“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林语堂的翻译居然是“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可怜的西方读者能理解什么叫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吗?直接翻fluent不就完了嘛。还国际笔会副会长,还获诺奖提名,NO Kidding

男人的不专与女人的宽容

一直都很想读《浮生六记》,曾经在一个人(男性)的博客里看到,他最喜欢的女人就是芸那样的女子。最近在坐车上下班的时候,在喧哗的人群中开始读这本书。可惜我并没有得出与那位男博主相同的结论。书中所提到的那种旧时知识分子专事读书、结交的生活很让人向往,然而也只是让今人向往而已,终究是百年前的旧事了,海市蜃楼,不过是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人徒然羡慕。不过,总是看到一些人,包括林语堂大师,过于高估了作者沈复对芸的爱情。从沈复对芸的态度,使人不由感概:古今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是一致的。何出此言?该书中前二章用了很多笔墨写了作者与妻子的初识及新婚后的快乐,其间可谓篇篇字里行间不离芸。然而越到了书的后面几章,芸的名字也出现得越发少了,到最后(指第四章)竟然出现了作者参与嫖妓的记叙。读到此处,只觉先前所看到的种种美好之处不过是过眼烟云,真真觉得爱情其实只是尝鲜,鲜劲过去之后,爱情也渐渐消逝。芸的宽容与大度在女子中少有,然,我不敢苟同。好像是中国的玫兰妮(《飘》中的人物),总觉不太真实。女人若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嫉妒之心,不知还可称为女人否?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说,世间唯小人与女人难养,却偏出了如芸这般没有“小人”心的女人,一心想着为丈夫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为妾,奇也怪哉!喜在书的前二章记述初婚的闺房之乐倒是让人感到快乐无穷。所以我只反复读前二章,后面的就懒得读下去,有些孩子气的愚顽。

遥念芸——读《浮生六记》

其实我原来写的这个也不是书评,只是读后感而已,而且,我没有看林语堂先生的翻译,只看了原文。=======================================================遥念芸——读《浮生六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此乃林语堂先生为《浮生六记》英译本所作序言的第一句话。沈复的《浮生六记》,若非林语堂先生如此喜爱并译成英文——据其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次——或许这短短的小书未必会引来如此众多的目光。而芸,若非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子,恐《浮生六记》无法成书,或至少大失其色。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尽管所记为沈复生平,但于我看来,芸却是如此重要,没有芸,何来沈复他们二人情趣盎然、恬淡快乐的生活;没有芸,又何来对其英年早逝的感伤,令人扼腕无限呢?芸是那样可爱,却同时又那样真实。芸之可爱,在于并非虚无缥缈,并非镜花水月般的幻象,而是实实在在,如在你我身旁。“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恐怕,这不仅仅是林语堂先生所想,而是所有读过《浮生六记》的人之所想。书中所记芸与沈复二人之趣事,往往令人淡淡地会心一笑,虽非开怀大乐,但却回味无穷而使人遐思不断。从吃粥被嘲至谈诗论词,从书信往来至共携出游,从赏花弄草至烹茶品茗,无不透露出两人对恬静、平淡却又充满情趣生活的热爱。我于长长飞行途中,不忍释卷,将其一气读完,对其二人生活甚向往之,更恍若与二人神交已久,共享此生活之乐。然读至芸终英年早逝,沈复言己当是时“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对沈复之心痛感同身受,不禁悲从中来,黯然神伤。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啊!幸有沈复之《浮生六记》,使后人得知世间曾有芸这样一位可爱女子,在其不长的生命历程中,有过如许幸福快乐之往事。读及芸,却又想起某人,其品性与芸有诸多相似之处,虽不尽然,但也相去不远矣,其可爱之状,与芸如出一辙,奈何笔拙,无法描述其可爱之万一了。=======================================================

浮生悠长,总有率性之人——评《浮生六记》

书果然需要重读。读本科时,翻译老师张优推荐了林语堂的三本书《浮生六记》《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当然,《浮生六记》严格来说不算林的著作,但的确是他最见功力的译作。沈三白描人写物细腻秀美,林语堂的译笔同样隽永耐人寻味。初读时,爱不释手,翻开就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一则忙于琢磨林的译文和译法,二则倾心于沈复和芸娘琴瑟和鸣、闲云野鹤的生活。我想,大部分人喜欢此书,也不外乎这两点吧。犹记得研一时去听研究生论坛,一位学姐提交的论文就是探讨此书。更巧的是,我当时带了一本书去会场,也正是此书。手里翻着《浮生六记》,听着台上讲《浮生六记》,何等奇妙的感觉。在学生时代,甚至在我刚走出象牙塔的两年,我对《浮生六记》推崇备至,一直视它为最爱的枕边读物,闲来就要翻翻第一章。总是羡慕二人的青梅竹马,郎情妾意,总以为他们是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悠然南山。那时的我,向往世外桃源,以为生活就是平如美棠、从文兆和的前半生。然而有一些事,人总是要经历的,想法也是要变的。沈复和芸娘的不问世事,曾经以为是洒脱,现在看来却是极不负责。沈复终其一生,游手好闲,浪子一个,有纨绔之心,恨无纨绔之资,家庭诸多羁绊,不做现充,非要做什么烟火神仙。单就这件事而论,毛姆比林语堂看得透彻。而芸,只是直男癌对另一半的完美勾勒。若现代社会的男人还把芸奉若理想,可以直接拉黑了。芸娘其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会受丈夫以外的人待见。为人妻,她安心认命,以夫为纲,侍夫百依百顺,宠溺如子;为人媳,她表面对翁姑唯唯诺诺,两边都想讨好,两边都不敢得罪,实际上却行事出格;为人母,她慈爱不足,自私有余,只因急于为夫妻二人寻出路,就在两日内将不及出嫁之年的女儿草草嫁出,临行前拿谎话搪塞幼子,从此病死异乡,与儿女阴阳两隔。这样一个人,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归宿了。虽无意指责祖辈,但我却不自觉地想到了外爷外婆,想到二老为外人称道的伉俪情深,想到退休后的形影不离,想到夕阳下紧紧牵着的手。从小看着外爷外婆的相处模式,我只觉得外婆简直把外爷宠上了天,只要有外婆在,外爷就不会洗衣,不会做饭,甚至不会拧毛巾,不会剪指甲,不会掏耳朵。外爷爱耍小脾气,外婆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哄,还会跟我说,你外爷生气了,咱们哄哄他就好了。俩人吵架,外爷就离家出走,远远看见外婆出门找他,赶紧躲绿化带后面,外婆看在眼里,暗自偷笑,发动表妹一起把他哄回家。我和表妹是孙辈,觉得二老的日常简直甜得像蜜,处处虐死单身狗;然而在妈妈和姨妈看来,外爷外婆的罪状能写一本书。外爷年轻时在离家很远的乡下供销社上班,很少着家,于是外婆常去和外爷团聚,一去数月,把照顾年幼舅舅的责任留给十来岁的妈妈和姨妈。两个女儿带着弟弟上学,回家还要洗衣做饭喂猪养鸡,冬天自己动手缝棉袄,因为没有父母撑腰,被邻居欺负得直哭。在子女眼中,父母的失职莫过于此。浮生悠长,总有率性之人,像沈复和芸娘这般不顾父母,不为子女,单纯为自己而活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才惹得一些人艳羡啊。(2016年9月13日)

翻译佳作

中英文都非常完美英文的翻译充分展现了林语堂的功力,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中英两相对比来看,非常有趣。

生活最后就是无奈么

周六下午的图书馆很是冷清。我瑟缩在宽大柔软的呢子大衣里看书喝茶。感觉十分温软。昨晚自狐狸妹妹那里得一本《浮生六记》。早闻其名。狐狸妹妹说她甚喜此书,早已倾心不已。这次购得极力推荐。手里这本竟是中英对照。而且是林语堂译的。不过立刻发现自己在文言与英文中决计是选前者。作者沈复,清乾隆年间人。说是六记,但只得四记,其余皆散佚。然四记中,最喜欢,看得也颇为痛心的还是第一记,所谓闺房记乐。乍听来恐觉香艳不已,其实不然。作者文笔很是流畅平易,追忆之情却字字真切。直看得人心痛伤不止。芸,译者林语堂开篇即说大概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女子。不因着她姿色多殊丽,才情多出众。他最欣赏的还是这个看似平凡的真实女子。她活在丈夫沈复的笔下。使得她的真情和才德得以流传至今。也让我们后来者稍得慰藉。细细读罢第一记后。第二记与第四记皆粗略翻过。再看罢第三记,掩卷静思,心中竟不知是何种滋味。这个女子,芸。她果真如林氏所言,当得起中国文学最可爱之女子。他们的初见就很是有趣。她是沈复舅父之女,与之初识,虚长十月,故以姊弟相称。晚上沈复饿了,她便说房里有清粥小菜。沈复进屋刚没吃两口,堂兄推门说芸“藏此专待汝婿”。芸和沈复都很尴尬。这个女子很是有意思,才情女红都是一流。这在古代社会不足为奇。但是她私藏粥菜专待沈复的确有心思且大胆。足见不俗。后来两人婚后琴瑟和谐,志趣相投。我还很喜欢她女扮男装随夫齐游湖上感慨有些闺阁女子终生不得见此美景。还有在船上两人连同一歌姬喝酒谈天。后来某亲戚跟她说有人见她夫婿某日和两伎于船上饮酒还问她知道否。她答:我当然知道。其中一个就是我。不由哑然失笑。这个女子实在可爱得紧。性情真挚,志趣高雅。可惜,无论我如何喜欢这一对儿璧人。还是不得不对她的去世以及后来沈复的遭遇唏嘘感怀。她竟然是为了一位本该成为自己丈夫的妾室而抑郁而终。在如今看来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了,爱不是专一的么?就像我们如今赞美更多的是杨玉环与三郎的“专爱”。大概这就是时境不同之故吧。虽则如此,不免扼腕痛惜。为这么一对数百年前淡泊平实,志同道合而又诚挚的恋人。文题诚如太白所言“复生若梦,为欢几何”?后来又一口气看罢刘绍铭的《吃马铃薯的日子》。心绪断然不同。前几日先看了他的《文字不是东西》。心想这么一位堪称学贯中西的学者,下笔随性,洗练达意,断不是李碧华等香港作家可比。也定是书香门第,少年得志,学业顺利。熟料今日一口气读完。堪称心惊肉跳。原来,没有人的成功是想象的那样容易的。父母的离弃,年少的苦难,青年的彷徨,迷茫,抉择,挣扎,被动,积极,平衡……每一样都和常人一样。不一样的,大约就是,他始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香港台湾还是美国,都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和信念。自小寄人篱下,受尽白眼,睡车库,吃剩饭,辍学,读英文夜校,自考,凑路费学费去美国念书,穿号衣洗厕所端盘子……期间,他还面临着无数的抉择和对亲情、友情的反思和怀疑,还有青春的萌动、未婚妻的悔婚……所有的一切。他都挺过去了。后来只有深深的沉默。坐在座位上,觉得周遭很静,沉沉。回来后立刻上网下了一个电子本。给我的宝看看吧。复生六记。还有吃马铃薯的日子。人生,就是有这么多无奈。实则都是无奈吧。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事如春梦了无痕

如果没有这本《浮生六记》,沈三白岂会被我等后生知晓?阅读的开始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旁边就有些师兄师姐的批语,比如看到动情处就会有狂放的字体写到:不妒之妇,举世难求,汝有何福,获此良匹?或者有娟秀的字体写到: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心里顿升感动,阅读过程也不再寂寞。细节,细节的力量。如果没有芸和三百在闺房的趣事,没有闲情记趣的众多生活细节的架构,我们又怎能感知世上还有如许可爱的女子?比如,芸未出阁前,藏得粥饭等着三白,被表兄嘲笑,比如他们相期“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彼时,不昧今生,细谈隔世,恐怕更无合眼。或者在闲情记趣里,芸从点滴里为三白制造美好的屋景,当他们的假山或者盆栽被猫猫不小心跑过而摔碎时,执手相泣,为好景不常在,也为偶然而引起逆转的的身世。在忧愁之记里看到因为薪水不继,三白在酷寒冷风下前去堂兄家,想求得一处安身立命之所的时候,三白“佯为雇骡,以安其心,实则囊饼徒步,且食且行”,终于哽咽流泪,就像《红楼梦》里有一回林妹妹因为看到金陵的旧物而愀然落泪的时候,宝玉不知如何去安慰她,说了一句: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脂砚斋评论说【此皆好笑之极,无味扯淡之极,回思则沥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岂别部偷寒送暖私奔暗约一味淫情浪态之小说可比哉?】当看到三白在等待芸的魂魄归来的时候的描写,恍惚看到了苏轼进入梦中与王弗执手泪眼。忽然烛影恢复原形,即使上穷碧落下黄泉也终不见伊人嫣然身姿,默默掩卷哭泣。 所以,这些充满着细节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即使过了很多年,它们的所指因为被赋予了力量,依然会流传下去,会感动更多的人。也许,这种散文没有那种文以载道,没有那种“文章合为世而作”的正统思想,也没有借助某种借文章来抒发某种怀才不遇的情怀,让人读起来紧皱眉头,为当事者哭,为民哭,而是忠诚的记录,记录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为这些细节才是生活的本质。世界上有很多类人,有的人是天生的指路者,他们在形上的路上行走,指引出一条“实验性”或者乌托邦类的生活梦想,他们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愁风愁雨愁煞人,而另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形下中,他们生活在时代里,所以在回归自我的时候,他所忆起的也只是当时缱绻风流的往事和昔人驾鹤西去时带来的落寞。如人徐行,渐行渐远渐无书。只能欷歔酌酒,极目西望,想起芸说“我笑君子爱小人也”时,而无语凝咽。掩卷长思,我辈又有何幸能得此良人?即便是有,怕也是一场春梦,了去无痕。

沈复与普鲁斯特

沈复分明是中国的普鲁斯特。或者说,普鲁斯特是法国的沈复。中心语与语意重心的安置,使“**是**”的判断句表达法有了情感偏差,so,还不如用数学的表达,说:沈复=普鲁斯特。细数起来,文学作品关于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从来不曾短缺。作家们总是在年华尽逝里重现往昔,把生命缩进记忆。不可否认这样的追忆确实带给人莫大的安慰与安全:你尽可以给它们涂上金黄,像夕阳般温暖,如《天使爱美丽》的色彩;也可以漂白成雪,如《情书》,或者你喜欢重口味,那来个血红,如《猜火车》。这样的涂抹只能在记忆里更好进行,你似乎是在自己的地下工作室里,把记忆截断成24秒\帧,再剪辑修图,把突兀不和谐都砍掉,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渲染感情,加以音乐的调度,于是,年华都成了电影。如果看官相信了我以上的胡言乱语,那以下这些就有了站住脚跟的依据:沈复是在拍一部散文电视。它与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剪辑涂染配乐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比电影的天马行空和精彩绝伦来的细腻真实,贴近生活。正如景泰蓝花瓶与开口玻璃杯,一个是生活化的的艺术,一个是艺术化的生活。我小时候养过蚕,这些白白的小东西到一定时候会全身变得金黄透明,然后拼命找安全的地方吐丝结茧,它们把整个世界安置在自己创建的小房子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样的辛勤劳动成果,是让人们抽丝剥茧,结衣衲服的。当然,我们的沈复同学在油灯下挥毫时,也尽不能想到他是在为后人,如我,留下说这些话的蚕茧。他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只小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结好安全境地,把自己五颜六色的生活都藏在里面,这是他最大的慰安。李欧梵先生推荐说,《浮生六记》是最值得读的经典爱情作品,与之齐名的另一部是《献给爱丽丝的挽歌》。当然,他所指的是《浮生六记》之一《闺房记乐》。沈复的闺房里,这位叫芸的女子让我扩大了对古代女子贤良淑德的想象——原来贤淑,也可以天真可爱。这样的菱歌似的可爱,当然把今天一切非主流美眉和童星小美女的可爱都,用王熙凤对宝玉的说法,“比下去了”。小女子的精细心思,正如苏绣细密繁芜而不杂乱琐屑。于是她做花架,置茶叶于荷心,蕙质兰心。月明燕飞,她都孩子似的赌气。她泪眼婆娑一句“路途凶险,此去经心”就让我捧着书立马心碎了。难怪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后续)

意境的翻译

林语堂的译文应该是没的说了,但是译文和原文相比,仍是隔了一层。原文读起来,姑苏的景致、三白芸娘的生活都仿如面前,译文则绝无此种感觉。这不是林语堂的问题,而是语言隔阂的问题,怎么能带出语言的意境?这似乎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浮生六记

非常好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书籍,虽然沈复的思维已经不适应现代的中国,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都带有这些对家庭和对爱人的观念。而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更是锦上添花。是学习文言文和经典优雅英文的典范。也是赠送国外朋友的最好选择!Thing is like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ed without trace!

生活之点滴

  曾正的生活本就该如书中所述,起于点滴,逝于点滴.  曾正的女人也本该如书中所写,生就乐观,逝也乐观.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素爱林语堂先生的文章,而《浮生六记》是他极力推荐的小书,自然不忍放弃,急急买来阅读。林先生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印象中的古典女性,要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的贤惠,要么是李清照一般的博学多才,而芸究竟是哪般女性,引来林先生如此评价,着实好奇。读完现存四卷,也如林语堂般对芸这个乾隆年间的女子宠爱有加,虽然对其中诸多情节非常不解,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吧,但仍然对三白与芸若梦若醉般的田园生活羡慕不已,人生得一知己如此,今生何求?沧浪亭边,两人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这是何等的诗意生活,人间之乐无过于此。我想,正是因为芸的才学,才使夫妇二人有了共同的话题,漫漫人生中成为彼此的知音。芸不仅知书,而且达礼又不拘于礼节,三白为其递巾授扇,她必起身来接,足见其多礼,同行并坐,久则不以为意,又见其不拘礼节的可爱一面。文中多处有描写两人斗嘴的情节,如劝三白食卤瓜,茉莉花香之争等,细腻的描写,真切的语言,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目睹两人的点点真情,夫妻情深可见一斑。还有芸女扮男装参加神诞,暗自随夫前往吴江,一个活泼调皮的芸又跃然纸上。然而,正如三白所言,恩爱夫妻不到头,正沉浸于两人的闲情逸趣之中,随后接踵而来的坎坷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多舛。如此娇小玲珑、人见人爱的芸却执著于为夫纳妾,失败之后,病卧不起,天性善良的三白又因为为友担保而债主追门,最终两人残酷的遭到了家人的驱逐,不得不流离失所,芸最终痛殁于外。世间人情冷暖,叹之,惜之。不明白夫妇二人感情笃厚,芸为何非要替夫纳妾?不明白夫妇二人穷途末路,旁人尚且伸出援助之手,三白的家人为何如此冷漠?更不明白三白在福建与妓女喜儿相拥调笑,还能说出身材状貌类余妇芸娘这种大言不惭之语。心中不禁戚戚焉,隐生疑窦!算了,忽略这些令人不解的情节吧,毕竟一、二卷是全书的基调,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宁愿本书只有两卷。三白在那个时代也是普通人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幕府、师爷,我们也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希望我的生活也能如他们这般,能有一双发现琐碎生活之美的慧眼,能重新审视我的感情生活,不要让生活的压力遮盖了我的双眼。慢慢地走,欣赏路边的风景吧,这句话说得真好!

何以得之

这本是中英对照的版本 一直放在桌边闲来无事就翻几页所以小半年才看完其中一记应该说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好但还是不如原文传神我呢也不觉得芸娘有多可爱但是很羡慕她有幸能与沈复结为连理想必世间人必须情投意合 互相珍惜才可能这样情浓也一定是很珍爱才能这样深情款款的回忆夫妻之笃,何以得之!

浮生只若梦,何处为欢乐

  《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所撰的一部自传体的生活纪实随笔。“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句。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朝长洲人(即今日之江苏苏州),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11月12日),卒年几何不可考,据其书所记之事,最晚见于嘉庆十二年(1808年),可知其卒年当在此之后。其父稼夫,为幕府小官,复少尝随其父以幕宾为职,后因忿于官场污浊黑暗,易儒为贾,年十八时与陈芸(字淑珍)结为伉俪,恩爱情深。后因多番误会,与父母失和,两度被驱遣离家,颠沛流离,备偿凄苦。时至中年其妻客死他乡,后又丧父,继遭子亡,一生坎坷,可悲可泣。按四部分类,《浮生六记》系属子部小说类,原书有六卷,已逸其二,各本均缺卷五卷六。其成书具体年代,多以1808年为是,窃以为,其实不然,原书卷五卷六未见于世,安知其中无记此后之事?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曾出版了六卷本足本的《浮生六记》,然其文前四卷不甚相符,不足为信,学界多视之为伪作,或说其《中山记历》抄袭李鼎元《使琉球记》,《养生记道》抄袭曾国藩(1811-1872)《曾文正公全集》颐养方面的日记,未知其实,姑备一说。原书六卷依次为: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原缺,存目)   卷六 养生记道(原缺,存目)其书所记者,琐屑繁杂,闺中私语、山川游历、谈诗论画,无不体现其夫妻之情深,及追求个性自由之精神,今人观之,亦可窥见当时之世态人情及礼教束缚。其文颇具“桐城派”之风格,叙事简洁生动,于疏淡寻常之文中显出蕴藉雅致,情真意切,让人读之如醉如痴,或为其闲情逸趣而会心一笑,或为其颠沛流离而悲怆不已。纵观全书结构,一反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之结构模式,以点滴小事体现人物性格及生活情趣,这以对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变革具有启迪意义。作为古代自传体一类之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俞平伯、林语堂和潘光旦三位分别从启蒙主义、西方主义和科学主义对该书作了不同侧面的解读。笔者赞同林语堂先生之见,欣赏沈氏夫妇追求幸福自由,崇尚闲适恬淡之精神。该书最早乃独悟庵居士杨引“于郡城冷摊得之” 但惜其时“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1877年)是最早的铅印板。1922年俞平伯加以标点整理,作序文并依其书作《浮生六记年表》,皆附于其后,以单行本刊行,1924年由北京朴社首刊后,随即广为流传开来,自此该书甚为流行,多次重刊,至今亦然。1935年,林语堂先生将其译为英文介绍给西方,后又有德、法、日、丹麦、瑞典、马来等各国译本,使《浮生六记》在海外亦享盛名。笔者以为,各版本中以林译绘图本(外研社)和俞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可参照傅注本)为佳,前者虽无中文注解,但其图文并茂,英译流畅,参照阅读,胜过注解,然其未收各家序言,实为憾事;后者则附录颇详,兼收各家序跋亦有年表辅之。最后将《浮生六记》的一些版本列于本文之后,以资参考。独悟庵丛钞本雁来红丛报本说库本申报馆从书本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有赵苕狂附考)一九二三年北京朴社铅印俞平伯校点本一九二七年上海光华书局铅印本一九二年上海大新书局铅印本一九三一年北京新文化书局铅印本一九三三睥北平华北书局铅印本一九三三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一九三七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一九四六年上海实用出版社铅印本一九四八年上海西风社铅印汉英对照本民国间上海北华书社铅印本民国间光会书局铅印本一九八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俞平伯校点本一九九二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俞校傅昌泽注释本一九九九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汉对照绘图本(林语堂译)(各本均缺卷五卷六)

浮生若梦,无优无伤

看的正是语堂版本,很有意思。爱读古文,但不读古文好多年了,有个别句读或词语还是拿不准,看一眼他流畅的译文就明白了。这本书让我彻底感动和折服,用了两个晚上熬夜看完,一直引起思想震动。一般的观点可能仍是旧礼教杀人,甚至可以与陆游、唐琬的故事向照应,纲常、礼教没有给与女性呼吸的空间,但是也同样带给男性痛苦,但是他们近乎没有反抗。即使这样,我们读者也有最起码的批判精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芸的自由不羁、个性独立,在古代真是奇女子。当然三白也是奇男子,用那样深情款款的笔触白描,芸的可爱、他们的爱情的可爱跃然纸上,让人莞尔,让人叹息。而这里面透出的对于生活情趣的追求、对于彼此的相知最可贵。我觉得,两人之间的一生一世,全在求“会心”。无论后来怎样坎坷,已经有过会心交融,一切足矣。只是不喜欢后来关于狎妓优游的段落,简直与前文的深情相悖,虽然芸也曾经为三白找过女朋友,虽然这是古代文士的生活内容里不必要大惊小怪的部分,虽然白居易、苏东坡曾经感叹赞美过小蛮的腰、樊素的口、朝云的痴,但是,我还是不能在看过芸的惨死后再来欣赏沈复的趣味。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现代人。

关于人生的趣味

一种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琐碎的种种描述.美丽,婉转,快乐,都是因为热爱生活.出自天性,绝不掩饰自己的人生.我喜欢夫妇贫寒中的巧思,活屏风,补残书.也喜欢芸为夫纳妾的认真痴意,爱一个人是千方百计让他惬意.(声明:我是小女子,常跟老公提生在古代,一定要求他纳美妾)人生的趣味是喜欢生活,喜欢生活中的"点子",享受时光.嫖妓写得极人性化,因思乡寻的是似芸的女子.是常年在外讨生活人的真实一面,没有任何猥亵或不忠之意.最爱的是文字间的余香,平淡美丽.贫寒中的日子窘迫,还让人觉得没有任何怨气


 浮生六记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