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229058838
作者:[德] 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德] 莱亚·所罗门
页数:189页

作者简介

哲学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思考”。
万事万物是否如我们所见?
死后还有没有生命?
生命的意义何在?
性为什么带来快乐,而死亡却不能?
神是否存在?
宽容是不是让我们更幸福?
怎样才能保有自由和公正?
……
追问的人很多,迷失在皇皇巨著中的人也有很多,哲学因其“严肃”和“庄重”而吓退了不少人——人生好玩的事情已经少之又少,我为什么自己跳入哲学的圈套呢?
可就是在那么一些追问和思考的时刻,让你的人生不落窠臼、不循规蹈矩、不闭目塞听、不因循守旧……不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湮没。所以,哲学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思考”。
这是一本幽默对话版《苏菲的世界》——德国知名哲学家和女儿将哲学追问到底。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都曾被天性的追问深深驱动,并深赋理性的光辉——无论此刻你是什么身份的人。

书籍目录

前言 靠自己来理解世界/1
第一章 生命、宇宙及其他的一切
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存在/2
万事万物是否如我们所见/9
人的无知/17
神是否存在/25
死后还有生命吗/38
有没有永恒/47
为什么性让人快乐,死亡却不能/55
生活有没有意义/70
第二章 生活的艺术
幸福/84
骄傲与自由/97
担当、责任与意志力/111
始终理智是否真的理智/122
好生与好死/133
第三章 一个更好的世界如何可能
我们可以杀生吗/140
人类为什么总是这么残酷/155
宽容的上限/170
梦想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180

编辑推荐

《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将哲学追问到底!》编辑推荐:幽默对话版《苏菲的世界》。莱布尼茨是饼干?莱布尼茨是哲学?德国最知名哲学家与女儿哲学追问,用最简洁幽默的方式告诉你:生命中一切大问题都有着有趣而深刻的小答案!

前言

靠自己来理解世界有一群处处对你失望的孩子多好啊!否则我们会更加频繁地欺骗自己。比如说,我会还在相信跟其他书不同,我的书人人都能读懂,但幸好女儿让我改变了看法……“喂,爸爸!”莱亚走进我办公室。“什么事?”“你的新书……”莱亚叹息道,“你就不想变变,写点儿人们一读就能懂的东西吗?我是说,写点让人不需要一大堆词典就能读懂的东西!”“嗨,你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这么少,这可不是我的错呀。”我想开个玩笑,不过好像没那么幽默。“你当我是个傻瓜?”莱亚脱口反诘道。“不是,肯定不是!可阅读这种书先得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另外你要是连我的书都感觉难懂,那你去读读黑格尔、海德格尔或哈贝马斯吧!那时你就明白了!”“既然他们更难懂,我干吗要去读?你们这些哲学家真滑稽……”“怎么滑稽了?”“一位饮料制造商发现他的柠檬汁不受欢迎,他不可能说:‘愚蠢的消费者又一次彻底失败了。不管他们,我们继续使用我们的配方!’这位饮料制造商会一直尝试新口味,直到产品得到人们的青睐为止。”莱亚冷笑一声说道,“谁都知道这才明智。只有你们哲学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几乎没人对你们感兴趣。这不奇怪。”一针见血!我不得不承认,莱亚在一定程度上说得对,但我不想就此认输。“或许这是个目标群的问题。”我说道,“无论是对饮料制造商还是哲学家来说,产品永远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你认为我不属于你的目标群?亏你想得出来!你探讨的可是生命的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如何过上好生活,等等。这些话题跟所有人都有关系,不是吗?因此,我问你,为什么不将你的书写成人人都能读得懂的呢?”“好吧,我是在努力写得通俗易懂啊。”我试图为自己辩护。莱亚嘲讽地笑笑:“你知道一封工作证明里写着‘他相当努力’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你没有做到,说你其实是个相当不中用的人!”“好吧,这可能说到点子上了。”我说道,“我是个再怎么做,也无法做得更好的无用货!”“胡说。”莱亚反驳道,“我知道你能!当我跟你谈论哲学话题时,我一听就懂。可我读你的书时,经常一点儿也看不懂!我问自己:‘你为什么不把书写得像你跟我讲话这样简单易懂呢?’”最初的瞬间我对这个建议深感意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其实这主意不坏。我越琢磨就越喜欢它。“你愿不愿帮助我写这么一本书呢?”片刻之后我问道。“谁?我?你要我怎么帮助你?我对哲学可是一无所知!”“就因为你一无所知。你跟我不同,一旦有什么深奥难懂或枯燥无聊的话出现,你马上就会发觉。”“这是要我充当外面所有那些蠢货的代表?代表那些哲学水平低、对哲学一窍不通的大众?代表那些因为害怕枯燥得要命而不会主动拿起任何哲学书的人?”莱亚笑了。“好,我相信,这活儿我能干得很好!可是我要是帮你,有什么好处呢?”“你是指,除了跟你老爸聊天并获得有关生命、宇宙及其他一切更深奥知识的机会吗?那好吧,你将得到本书收入的一部分。”“真的?到时候我的名字也会印在封面上你的名字旁边吗?”“当然。”我回答道。“太棒了!”她向我伸出手来,“我加入!”“一言为定。”我说道,并与她击掌为誓。本书的念头就是这么诞生的。它是为那些怕读哲学长文的人,为所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时间探讨哲学、偶尔又想读点思想内容丰富、娱乐性强的东西的人们而做的。最后也希望本书能得到哲学行家们的喜欢——只要他们乐于将抽象的主题叙述得简明扼要。总之一句话:本书应该适合所有人阅读,他们间或可以允许自己奢侈一下,去思考在宇宙中的这颗尘埃上的生活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这么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问过自己,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所有这些麻烦有何价值?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全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命中注定要找到我们自己对人生大问题的小小答案。我这样的“职业哲学家”跟“天生哲学家”的区别仅在于,我们享有可以更系统一些地思考这些问题的特权——甚至靠它挣钱谋生。我认为,为了补偿这一特权,我们职业哲学家应该以尽可能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我们的思维成果,而不是用超复杂的表达来吓唬读者。幸好古希腊人早在2500年前就发现了一个容易介绍哲学观点的方法:他们用生动有趣的对话包装他们的哲学,而不是用复杂冗长的论文来折磨读者。虽然我早就高度重视这些古代的哲学对话,奇怪的是我从没想到自己来试试这个方法。看来需要莱亚友好地对我做出的那些严厉批评,反正她让我懂了许多我之前有点儿模糊不清的东西,尤其是她让我意识到了当“很普通的人”(莱亚认为我不是“普通人”)遇上“哲学家的隐语”时所面临的麻烦。我俩希望本书能为提高人们对无法抑制、不可控制的哲学思考的兴趣做点儿贡献。最后,18世纪的加里宁格勒(旧称柯尼斯堡)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经要求“要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这一要求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绝不应该听任“专家们”去评判生活有无意义。让我们自己来理解世界吧!这也许会比盲目信任传统的信仰处方更吃力,但这种劳累在各方面都是值得的。因为思考不仅比重复更理智,它所带来的乐趣也要多得多!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莱亚·所罗门

内容概要

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
生于1967年,哲学家、作家,同时也是乔达诺•布鲁诺基金会董事会发言人。2009年出版了作品《善与恶的彼岸》。
莱亚•所罗门
生于1990年,高中毕业后在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习。目前,她正在补习高中学业,为进入大学学习做准备。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为了好奇的成年人而写的读物。我自己感到,并且也看到其他人经常将这个时代的真正重要的辩论排除在外,因为就连哲学家们的“秘密语言”也为我们阐明了更多其他隐秘的东西。米歇尔和他女儿的这部对话录就是最好的证明。    ——德国亚马逊热评

名人推荐

这是一部为了好奇的成年人而写的读物。我自己感到,并且也看到其他人经常将这个时代的真正重要的辩论排除在外,因为就连哲学家们的“秘密语言”也为我们阐明了更多其他隐秘的东西。米歇尔·施密特·萨拉蒙的这本新书《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对此有所补益。——德国亚马逊 F.纳菲斯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生命、宇宙及其他的一切想理解宇宙的人让我吃惊,因为想在唐人街走对路就已经够难了。——伍迪•艾伦(1935年生)美国演员、作家和导演有一种理论认为,如果有朝一日有人能准确地发现宇宙有什么用、为什么存在,宇宙就会当场消失,被某种更罕见而更无法理解的东西取代。另一种理论认为,这事已经发生过了。——道格拉斯•亚当斯(1952-2001)英国作家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存在米歇尔: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哲学讨论也是这样。你想好了我们应该从什么话题开始吗?有什么你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吗?莱亚:是的。事实上甚至是两个问题:我们的存在有什么理由吗?还有,为什么会有某种东西存在,而不是干脆空无一物?了不起,你一上来就全力以赴。这恐怕是所有难题中最难理解的。你真想我们一开始就探讨这么难的话题吗?对!那好,我们开始吧。你存在的原因你是知道的,对不对?当然!你和妈妈,柏林墙倒塌带来的兴奋让你们忘记了避孕工具——9个月后我就出生了。呃,是的……我本来不想这么表达,可你说得对。你是在1989年11月那些冒险的日子里“造成”的。这是个美妙的故事,可它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不是问你我为什么存在,而是问随便某种东西为什么存在。别以为你能用这么简单的答案打发我!好吧,那我就把话头扯远点。我们知道,我们熟悉的物质是在137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的太空爆炸过程中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大爆炸。大约120亿年前,大爆炸所形成的巨大气雾和尘雾组成了最早的星星……停!这故事我也知道:太阳的生命周期开始于45亿年前,太阳带给地球的能量让地球形成了最早的原始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由这些原始生命衍化出了无数物种,其中就有今天的人类。对。这么说吧,其实你是想说之所以有某种东西存在,我们要归功于大爆炸?恐怕不会这么简单吧!关键是,是谁或者是什么引发了大爆炸?是啊,我要是知道这事,我肯定就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我们至今不清楚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或者大爆炸之前究竟有没有什么东西存在。有些人认为,大爆炸确实是万物之始;另一些人认为,大爆炸是前一个宇宙崩溃的结果;又有一些人坚信,大爆炸之前有一个静止状态,一个“永恒的真空”。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这么说,既然我们没有确认这一切,那大爆炸也可能是由一位神引起的,对吗?可以有很多设想。有可能是一位神,或者一队来自另一个维度的电脑程序员,他们创造出我们的宇宙只是想开个愚蠢的玩笑。你是说,我们是一个大型电脑程序的一部分?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的那样?我只是说,可以这样设想。我们的整个宇宙同样也可能是一个庞大生物的一颗微小的原子,这个生物的规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许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名叫嘎嘎•古格尔胡茨的隐形精灵的消化器官里——大爆炸只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宇宙放了个大屁的效果……你在取笑我!我承认。但我首先是想表明,这种随意猜测给不了我们任何帮助,因为就算我们知道了大爆炸确实是由一名爱开玩笑的程序员、一个放屁的精灵或一个慈爱的造物神引起的,我们也还得追问程序员、精灵或神是如何形成的。那好吧,神有可能一直就存在,或者一下子凭空钻出来的。我同意,宇宙不也可能就是这样的吗?虽然形式不同,它有可能一直就存在,或什么时候凭空形成的。嗯,没错!仔细想来,其实神的引进只是将问题向后推移了一步,是在采用一个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解释。就是这么回事。这样做解释不了宇宙诞生的谜,只会带来一个更加大的谜。话是这么说,我不知道……不知怎么,一切都很滑稽!包围我们的世界,似乎被调整得相当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刚好有呼吸需要的空气,有能用来止渴的水,周围还有供我们食用的动植物。这给人的印象,不就像这一切都是专门为我们创造的吗?那我反过来问问你:如果我们没有可呼吸的空气、没有水、没有食物,那会怎么样呢?嗯,那就不会有我们。联系到你的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呢?不清楚。如果我们不存在,就不会有人提出世界是不是完全为我们创造的这样的问题,对不对?这当然了,但我还是不理解你想说什么。你考虑考虑:你之所以能够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地球上的条件能够形成生命,没有这些条件就没有问题。原来如此,你是指根本不必对存在形成我们生命的条件感到奇怪吗?因为如果没有它们,也就不会有人!我的理解正确吗?完全正确!现在我们再前进一步:要知道,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地球上存在相应的条件。但这并不就是说,这些条件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生存。等等,区别在哪里呢?好吧,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只是确定有起因“导致”我们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些起因,我们就不会存在。对。可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不只是确定有某种东西,我们其实是假设了某种东西,而且是某种不必合乎实际的东西!怎么会这样?我们声称,我们的存在归功于它们。这些起因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一个特定的理由,因为某物或某人要依靠它们达到了一个目的。明白了。因此问题在于,有些起因有着根本没打算有的作用,对不对?没错。仔细观察一下,我自己就是这种意外作用的活生生的例子。1989年在莱比锡和柏林上街游行的那些人肯定有充分的理由那么做,可他们绝对没想让特里尔的一对年轻人放弃避孕工具,生下一个名叫莱亚的女儿来。哈哈!对,这是个很好的例子。你允许的话,我还想将故事编得更远一些:你知道,你的曾外祖父母是在二战的混乱中相识的。他们来自德国不同的地区,也来自差别相当大的社会阶层。如果没有战争引起的动荡,当时他俩绝不会相遇。那样的话,你的外婆就不会被生下来,也就不会有我俩。你这是不是想说,不止柏林墙的倒塌,连二战也是我存在的一个必要起因?是的,这毋庸置疑。但是,这当然不是说,希特勒进攻战的某个目的是你被生下来、让你现在可以跟我讨论这种怪事情。太典型了!可是,我相信我现在理解你想说什么了:希特勒这个大屠杀犯为今天我的存在创造了间接条件,但我的存在当然从来不是他的目的。因此,也可能从未有谁以某种方式想要创造宇宙或人类,是吗?对。我们今天的存在,虽然有无数起因,但却不是某人想要我们存在。这样我们又可以回到你一开始的问题上来了:有可能——我甚至认为这个可能性极大——我们的存在根本没有理由,而只有起因。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理由是有目的的,但起因却不是。对吗?是的。你淋浴后拿电吹风吹头发,你这么做是有一个理由,因为你在达到一个目的:你给头发定型,让自己更漂亮。但你手里的电吹风吹干你的头发,它这么做不是因为有什么目的,而是因为它被设计成了那样,你将它接上电源,它就产生热风。明白。电吹风的设计是它变热的起因,但它本身没有理由,因为它不是在达到什么目的。它不对自己说:“喂,我今天真的很想变热呢!”它只是在做要它做的事情。这是我和电吹风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确实是这样。但还是有很好的理由将电吹风正好设计成这样,而不是设计成别的样子。当然。因为设计电吹风的人,是在用它实现一个目的。这就是说,这个愚蠢的电吹风的存在是有一个理由,但那不是人类存在的理由?这听起来很怪异!是的,可以这么表达!但也可以换种说法:电吹风被强加了一个他人指定的目的,因为我们人类设计电吹风只是要它完成一个任务。可是,由于我们自己不是由谁设计出来的,我们可以自己确定这个目的——我们存在的意义。因此,与电吹风不同,我们人类不服从他人的目的。好,我承认,这听起来更容易接受。可是,你从哪里这么准确地知道,我们跟电吹风不同,不是由谁设计出来的,也就不服从某个他人的目的呢?我根本不想声称我对此一清二楚,但有许多证据证明了这一设想。你指哪些证据?如果某种东西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创造出来的,就会具有以某种方式反映这个目的的特性,比如电吹风刚好具有符合规定给它功能的特性。可宇宙或我们也是这样吗?我们具有为我们是被某人出于某种原因而创造出来的假设辩护的特性吗?我认为没有!可要解释这件事,我们必须更准确地看看物质的本质。听起来很有意思。我们将这个话题推迟到明天再谈吧。我认为,作为入门,今天谈这么多足够了……“究竟为什么有‘存在物’而不是无(‘存在物’)呢?”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用这个问题(莱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几乎逐字引用了)开始了他的著名课程《形而上学入门》。海德格尔当然不是唯一一位探讨存在和虚无问题的哲学家。另一位比他早两百年,今天许多人可能都只会将他跟一种黄油饼干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就探究过这个神秘问题。莱布尼茨是个信奉基督教的多才多艺的学者,他认为,只有“上帝”才会是我们的原始理由,我们的所有存在都要归功于上帝。让所谓的“钟表匠类推法”流行起来的英国著名神学家威廉•佩利(1743-1805)也有类似的想法。他的主要论据相当简单,听起来却令人信服:佩利认为,如果在森林里发现一只功能正常的表,我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只表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由一位钟表匠有计划地制造出来的。因此,一只表远远不及一只人类的眼睛复杂。佩利问,面对自然界许多复杂的有机体,我们是不是也同样理所当然地必须假设,这里有一位聪明的计划者(亦即“上帝”)参与了呢?直到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推出为现代进化理论奠定基础的《物种起源》一书,钟表匠论据才受到有效地驳斥。我们后文还会谈到此事。在达尔文的划时代的认识之前,几乎无法理性地解释物种的起源。因此,人类虚构出各种各样的创世神话,为他们的存在之谜寻找差强人意的答案就不足为奇了。虚构时的幻想力无边无际:比如中国的神话认为,原始物质形如一只鸡蛋,后来分成天与地。相反,北欧民族讲述原始巨人依米尔的美丽故事,他的身体遭到残酷的肢解,形成世界。犹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反过来又相信(部分至今还在相信)一个名叫耶和华、上帝或阿拉的万能的生物,说他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不过,哪里有神话繁荣,哪里也就有讽刺滑稽作品。最优美的创世纪的讽刺滑稽作品也许出自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1952-2001)之手。在他的讽刺性科幻系列《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又译《银河系漫游指南》)里,亚当斯描述了地球外的物种亚特拉瓦提德人——长有五十多条胳膊的矮小的蓝色生物,是全宇宙中在发明车轮之前就发明出了体香剂的唯一物种,单是这一点就已经非同凡响了。根据亚当斯的描写,亚特拉瓦提德人相信,一个名叫“阿克雷斯艾尔”的绿色巨怪曾经一个喷嚏喷出了宇宙,因此他们一直害怕他们称之为“白色大手帕到来”的那一天。幸好亚特拉瓦提德人的创世纪理论在他们的故乡之外传播得不是很广……为什么性让人快乐,死亡却不能莱亚:你刚刚说,大自然没有将死亡安排成一个特别愉快的过程,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可为什么这样呢?生活中还是有东西真正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的,比如美味佳肴、愉快的交谈、和谐的性生活。为什么死亡不能同样如此呢?米歇尔:你想知道,为什么性让人快乐,死亡却不能?是的,可以这样说。我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它的答案也很有趣,那就是“和谐的性生活”在进化中具有优择优势,“好死”却没有!你能再说一遍吗?这里我恐怕必须扯远一些,好吧,你肯定知道,生物进化首先是一种繁殖竞赛。生物拥有的某些特性让它们更频繁地繁殖,另一些特性则妨碍它们繁殖成功或对繁殖无关紧要。我们就以猎豹为例吧!我们已经知道,一只猎豹要想干掉它的猎物,速度必须得快。不具备这个特性的猎豹很快就会成为一只死猎豹,也就不能再繁殖。这是自然。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猎豹,是一种腿特长、肺巨大、鼻孔很大的猫科动物,时速可高达110公里,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在这一发展之初,猎豹祖先的身体结构跟其他凶猛的猫科动物没有多大差别。后来某个时候,生物进化向专业化发展。与主要在夜里活动的豹子不同,猎豹主要在白天狩猎,它们不能潜行得离它们的猎物很近,而必须依靠高速度逮到它们。在猎豹征服的这个专门的生态小生境里,速度成为了重要的生存优势。猎豹由于肺更大、腿更长、腿部肌肉更结实,能达到更高的速度,存活时间更长,更容易繁殖,从而也将它们的天资传给了它们的后代。它们经过很长的时间形成了它们今天的解剖学特性,它们跟其他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区别很大,更让人想到灵缇的特性。好吧,简单来说就是肺活量大的猎豹比肺活量小的猎豹繁殖得更频繁,结果猎豹就成了它们今天这样子。对,也可以这样表达:在猎豹的进化中,那些改善它们速度的特性具有选择优势,降低速度的特性具有选择劣势。“选择”就是“挑选”的意思吗?是的,“挑选”或者“竞择”。当查尔斯•达尔文建立他的选择理论时,他针对的是我们人类进行的“人工培育选择”及“人工挑选”。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定居下来,从此就开始养殖动植物,选择他们觉得有利的性能,选优(也就是促进它们的繁殖);淘汰出有损他们的目的特性,汰劣(也就是阻止它们的繁殖)。像灰姑娘一样,“好的扔罐里,坏的扔嘴里”?差不多这样,首先灵缇就是这样诞生的,它的身体结构让人很容易想起猎豹,它们都属于地球上最快的陆地动物。这么说,与猎豹不同,灵缇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人类进行的人工选择的结果吗?是的,人类确保最快的犬类相互繁殖,就这样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比起自然进化所需的时间)就出现了不同的灵缇品种,可以将它们用于追猎。这么说,早在达尔文之前,人类就知道了动植物的特性可以遗传,可以通过促进某些遗传特性、剔出其他的而加以利用?当然。但达尔文认识到了,除了已知的人工选择,还有一种“自然的培育选择”,之前它被人类忽视了。生物的气质和特性经过数代发生变化——在这里进化不需要人类或超人的(神的)养育者,完全是大自然独自完成的!因为只有那些很好地适应了各自的环境条件的生物才会存活并繁殖,是吗?没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适者生存”。“强者生存”?不是!“适者生存”的意思是“适应能力最好的动植物才能生存”。“强者”并不总是“适应最好的”,一种生物比它的同类更大更强,也许会有弱点。我们再拿猎豹为例吧!一只豹比它的同类大许多、重许多,头颅更大,牙齿更厉害,为了平衡这些特性,它不得不忍受速度上的损失。因为猎豹之所以跑得快,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体重跟身体尺寸的比例小得惊人。这虽然有其坏处,让猎豹无法与狮、虎抗衡,经常被它们抢走猎物。但猎豹以其狩猎的高成功率弥补这一坏处:它们的狩猎成功率高达70%,而狮子的成功率只有30%。一只非常强壮有力的猎豹也有坏处,因为它狩猎的成功率将不如它的同类。由于在搏斗中还是会输给狮子或豹子,它的牙齿再坚硬对它也没有任何用处。因此,如果不是更大更强壮,而是更小更灵活,有时反而会有好处?对,某种特点的形成有利还是有弊,决定于各自的生态小生境,也就是各自生存空间的条件。对狮子有利的,可能会对豹子有害——反过来也是!好吧,这个简单易懂。那些肆无忌惮、不顾同类利益的,也不一定就能更好地繁殖。跟别的同伴合作特别好、“具有团队精神的”繁殖成功率经常更大。如果一种动物不是很快,而是非常非常慢,甚至会有好处,因为那样能节省宝贵的能量。啊,就像那种动起来像慢动作似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的树懒!正是,许多动物能够伪装得惟妙惟肖、不被可能的猛兽或食肉动物“天敌”看见,这也有好处。就像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变色龙。是的,有意思的是,还有的动物选择相反的策略:它们不是躲藏,而是使用老远就能看到的信号色,唤起错误的印象,让敌人以为它们属于另一个物种,也就是一种猎食者害怕的有毒或不好吃的物种。原来不光人类会欺骗啊!是的,大自然中充满了欺骗。那里使诈、欺骗、赌博,竭尽全力!为保障它们自己及它们的气质(基因)幸存下来,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多少不同的诡计啊,真让人惊叹。好。我明白了,在进化过程中某种特性要么突出、要么灭亡,因为它们对繁殖成功要么有利、要么有害。可你一开始说过,也有些特性对繁殖成功意义不大,你能举例说明吗?比如,一只猎豹背上有条纹路,刚好跟今天地球上的裂隙相符合。这么一种特性在选择时是中性的,因为它不会让有这种纹路的猎豹比其他猎豹更频繁地繁殖。自然,它们不会因为这条纹路成为更好或更差的猎手!嗯……如果雌性猎豹——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感觉这种纹路特别“性感”的话,那会怎么样呢?也就是说,如果它们更喜欢有这种纹路的雄性呢?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个记号会在猎豹身上更经常地出现,对吗?当然。你自己谈到这个话题,太棒了!可惜一代代进化理论家都忽视了性欲在进化中的意义。而达尔文知道:要谈进化,就必须不可避免地谈“性”!他的第二部进化理论代表作的书名就表明了这一点:《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除了人工的和自然的选择还存在一个“性选择”?对,达尔文认识到,光是狩猎猎物,逃避狩猎者,这对繁殖成功来讲是不够的,一个生物还必须成功地找到相应的性伴侣。众所周知,这方面的竞争也极大!有一些在性竞争中打败了对手,另一些空手而归。这我能很好地想象。我们人类也是!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对。这表明,进化并不仅仅是“适应能力最好的生存”,而且也是“最有魅力者生存”!达尔文将性选择跟自然选择相提并论,也就是给“适者生存”的草案补充了“最性感者生存”。达尔文的这一思想是如此的革命,差不多过了百年,研究人员才开始理解它的全部影响。但至今都还有人在介绍进化理论时忽略理论的这一方面。达尔文是怎么会想到这个性选择的草案的呢?在达尔文的首部进化理论代表作《物种起源》里,他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自然选择的原则。但他明白,仅靠这个原则无法解释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毕竟许多动物表现出跟它们的最原始的生存兴趣非常矛盾的特性。是吗?比如说呢?我们就拿一只雄性蓝孔雀为例吧!这只雄禽的脖子、胸和腹部颜色那样鲜艳,让敌人老远就能看到。另外它还非常多余地有根长长的尾巴,你知道的,它有时会漂亮地张开。这种漂亮装饰品的形成不仅消耗了许多能量,而且也影响孔雀逃避食肉动物的能力,因为它拖着巨大的尾巴几乎不能飞行。那么,既然这有可能夺去它的性命,孔雀为什么还要戴这种奢侈的首饰呢?好吧,雄孔雀想讨雌孔雀的欢心——不管这要它付出多大的代价!许多“人类的孔雀”也没有多少区别。对!可是,在研究“人类的孔雀”之前,我们还得再谈会儿真孔雀。有一点是明白的:雄孔雀靠它的装饰勾引的雌性越多,它就能够更频繁地繁殖,传播它的基因。当然。但问题在于:为什么雌孔雀会喜欢穿着超长羽衣的雄孔雀呢?这为什么深深吸引它们呢?我想,雌孔雀觉得漂亮的羽衣就代表着美丽、性感。肯定,可雌孔雀们为什么这样觉得呢?好吧,看你提这个问题的样子,说明这肯定又跟生存和繁殖成功有关,是吗?非常重大的线索……那好吧,事情也许是这样的:当一只雌孔雀与一只具有其他许多雌孔雀也喜欢的特性的雄孔雀结合时,那只雌孔雀跟这位卡萨诺娃(花花公子,情圣的代名词)生出的孩子,可能有着跟他们的虚荣老爸类似的特性。这就是说,它们也会让雌孔雀觉得性感,从而生出更多的后代来!于是聪明的孔雀妈妈怎么做呢?她紧紧抓住有着最漂亮羽衣的雄孔雀,增加了以后得到许多子子孙孙的机会。嗨,了不起!你刚刚讲出了“性感儿子”的假设。事实上,儿子的魅力随父亲的魅力增加。如果雌孔雀选中一只特别有魅力的雄孔雀,得到许多后代的机会就增大了。对雌孔雀来说,雄孔雀漂亮的羽毛装饰是提高它们的结合激情的关键刺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导致这个物种的雄性代表中出现大型的选美竞争。为了能够繁殖,他们必须投入它们的全部能力,力图在美丽和优雅方面超过它们的性对手。它们甚至冒着被过早吃掉的风险——只为了讨雌孔雀的欢心。也应该这样,呵呵……我就想到了,你喜欢这样!但还有一个问题:雌孔雀为什么偏偏喜欢尾巴巨大、色彩引人注目的孔雀——而不是喜欢不引人注目、尾巴短短的灰孔雀?好吧,我完全可以理解雌孔雀:我也一点不喜欢十分枯燥的人。好,可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雌孔雀偏偏要在它们的性伴侣身上培养出这些成本特别昂贵的特性呢?不知道,也许这是一种“测试”,雌孔雀用它查出孩子们是否真的健康,拥有好的遗传物质?对,很好!现在你离这一现象的真正的解释不远了!只差一件小事,或许你自己就会想到。我换种说法再向你提一回这个问题:为什么雌孔雀要唆使雄孔雀进行一场偏偏是为了发展多余的,甚至危险的特性竞争呢?也许因为只有那些其他啥也不缺的雄孔雀才享受得起这种奢侈?我是指如果刚刚能够勉强度日,它几乎不会有能力将自己打扮得特别漂亮,对吗?完全正确!以色列的生物学家扎哈维夫妇给这一情况取名为“累赘原理”。这个原理是说,只有那些承受得起一个“累赘”,也就是生存斗争中的一个短处的,“它的环境”才会感觉它特别有能力和魅力。它以昂贵的信号向它的环境显示,它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类型”。骄傲的雄孔雀以它的羽毛装饰显示:“看看这儿!我好酷、好有能力,身后拖这么一根大尾巴,也丝毫不影响我!好吧,你们这些雌孔雀,你们最好抓牢我,因为我拥有的绝对是最长的尾巴!”哈哈哈!听起来很像人类!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吹嘘者吗?不管你望向哪里,你都会看到。你就想想那许多色彩艳丽的鸟儿和鱼儿吧!或者想想雄狮子巨大的鬃毛,在它们生活的热带地区,那鬃毛同样是昂贵的信号。这么说雌狮子喜欢长鬃毛?是的,雌狮子对一个秃顶束手无策!鬃毛向它们表明,这家伙吃得好,睾丸激素值很高。因此雄狮子宁可在酷热中淌汗,也不肯错失得到雌性青睐的机会。我注意到,自然界中大多是雄性这么打扮自己。这是为什么?这跟大多是雌性决定它们跟谁结合、不跟谁结合有关。因此雄性觉得自己有必要向雌性展示自己的魅力,以任何可以想到的方式展示和其他的性对手相比,它是更好的选择。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大多是雌性做决定,而不是雄性呢?这要归因于雌性只有很少的宝贵卵子,一般也是足月分娩,而雄性有数百万廉价的精子,性交后可以直接一走了之。因此,比起雌性对待她的卵子,雄性可以相当浪费地对待它们的精子。这样,雌性在选择可能的性伴侣时也就更挑剔。在它们的繁殖策略里,它们更重视伴侣的质量,对方也必须借助昂贵的信号证明自己的能力。而雄性的倾向是要求低一些:它们不注重质量,更注重数量。我觉得人类根本没有什么两样,不是吗?对,尽管有种种文化影响,人类也存在相当明显的性别差异。有一项研究很好地表明了此事:一所美国大学在校园里进行了一次实地试验,让一个迷人的女生找不认识的男生攀谈,问他们愿不愿意跟她上床。足足有75%的男人想利用这个诱人的提议!相反,当一个同样迷人的陌生男子要求进行不负责任的性生活时,女人显得很保守:没有一人肯接受这个提议!哈,这我不觉得奇怪!等等,最妙的还在后面:当问到能不能晚上一起外出时,女人们显得比男人们开放多了!56%的女人同意这个提议,而男人只有50%。什么?!男人宁可跟一个陌生女人上床,而不愿跟她去看电影?从生物学角度看,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对男人来说,晚上一起外出首先意味着是时间和资源的投资,而他无法知道,这投资到最后是否值得。相反,在邀请进行性生活时,男人处于进化的目标线上。一次潜在的没有投资的繁殖成功——男性的繁殖策略里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仅是生物学因素在起作用,可这次心理试验结果还是差不多证明了,从生物学角度可以期待什么。哇,我知道你们男人是受本能操纵的,但我没想到会达到这种程度!等等,这下你说错了!归根结底女性的繁殖策略跟男性的一样是受本能操纵的。这从这场实地试验的结果也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女人大多同意晚上跟一位陌生男人外出呢?好吧,因为一个深深植根于她们心底的繁殖策略告诉她们,在跟一个男子进行更亲密的接触或让她们的宝贵卵子受精之前,应该严格考核这个男人。可这只是理智啊!我没讲这是不理智!可是女性选择这么一个策略,并不表明她们超出了生物性本能,主要是她们比男人更受其他的生物性本能的影响。噢,反正我们女人不会总是马上就想到性!我们也很少有外遇。你这样认为吗?从纯计算的角度看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如果女人不找外遇,异性恋的男人如何外遇呢?其实女人跟男人一样不忠。不过,这里也表现出了性别之间的趋势性差别……让我猜猜,男人追求数量,女人追求质量?对,男人外遇时不是特别挑剔,女人目标明确地寻找具有某种魅力特性的外遇选手,那些特性是她们的标准配偶并不拥有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学,体现在女人身上就是她们经常是在排卵前后找“外遇”,也就是在特别危险的时候。种种研究表明,在这些容易怀孕的日子里女人不仅有意识地着装更大方,她们也比在经期的其他日子里更觉得睾丸素高、棱角分明的男人有吸引力,而平时她们更喜欢脸形柔和的男人。真的吗?是的,检验结果一目了然。进化论对此也有一个好解释:睾丸素含量高的阳刚男人虽然是优秀的基因提供者,但一般都是不太好的“照顾者”,因此女人无意识地更喜欢较女性的类型做长期伴侣。进化生物学家马特•里德利曾经这么形容女性的这一两手准备的繁殖策略:“嫁个可爱的家伙,跟上司享受爱情……”我承认这听上去也不是特别高尚!可我注意到一点:如果伴侣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女人决定的,那么,跟动物世界里的许多雄性不同,你们这些人类的男人并非特别漂亮,是不是?我是指我们女人一般真比你们好看!这你总会承认吧。我乐于承认!不过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男人不会发出很昂贵的信号,获取女性的青睐。是吗?什么信号呢?比如,男人勃起的阴茎就是这么个昂贵信号!没有女人的性选择,进化的这一特别部分肯定不会形成。什么?硬邦邦的阴茎是女人培养成功的?你这可是当真?绝对!跟其他许多灵长目动物不同,我们男人缺少阴茎骨。生殖器的硬度只靠所谓的海绵体膨胀充血,使阴茎变硬变大。这一过程是很容易受到干扰的,因此女人视之为竞技状态良好的好提示。这么说阴茎是一种“尺度”?哈哈哈!是的,可以这么形容。不过,事实是只要身体健康、够年轻、营养充足、有足够的自信,勃起不是太辛苦,在需要的时候阴茎就能硬挺。男人的勃起是只有我们这个人类才能得到的纯粹的奢侈——而且原因只有一个:给女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你想这么说的话,男人勃起的生殖器等于孔雀的尾巴。噢!这让我现在有点无语了。嗯……可这总不可能是全部,对不对?肯定还有其他的“昂贵信号”,你们想用它们来打动我们。当然。想仅用一根勃起的阴茎给女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是特别有效的策略!毕竟普通的先生先得说服普通的夫人,相信他会是个值得的性伴侣,他才可以展示性选择的这一特别的培养成果。自然,可他怎么做呢?嗯,男人必须体现出某些特性,例如友善、智慧、健康、行动力、成功。如果他能用昂贵信号加以证明,就会特别有帮助。比如贵重服装、大型轿车或名牌手机这些身份标志。谁显示这种身份标志,他就在证明他拥有这许多资源,可以铺张地使用它们。就像孔雀使用它的尾巴……正是!但也可以用其他方式释放出昂贵的信号,比如创造出特别的体育成绩。在我们今天的技术化世界里,不再必须能够跑得特别快。但是谁展示出这个能力,证明他的身体竞技状态很好,就会对周围产生吸引力。音乐家、诗人、画家或演员选择的是类似的途径:他们创造出非生存必需的艺术品,但正因为它们是非生存必需品,才对许多人特别有吸引力。表现得捐赠能力特强的人也是这样发出昂贵而吸引人的信号的,因为他这样做是在显示,他生活过得很好,他能支持别人。因此热心于社会活动,可以显得相当性感。“做善事,扬善名!”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可现在听起来很有鄙视的味道。可我并不是那个意思!我不主张人们只因想在性繁殖的搏斗中加分才去帮助他的同类。但是人类之所以表现出这种行为方式,可以归因于存在相应的性选择。如果乐于助人者没有得到繁殖能力提高的报答,“乐于助人”这个特征早就灭绝了。好吧,可真的是只有女人确定性选择吗?难道女人今天这样子不也是男人培养成的吗?当然!女人虽然大多比男人挑剔,但这并不是说,男人行事就完全不加选择。在许多方面男人都跟女人一样偏爱类似的特性。他们也想尽量与可爱、聪明、礼貌、成功的人发生性关系。不过男人更注重女伴的妩媚外表(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女人一般比男人漂亮),而女人更器重性伴侣的收入和社会声望(这恐怕就是男人为什么这样拿他们的财产和了不起的能力炫耀的原因)。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确定的吗?不,这些倾向随历史而变化。这样,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尤其是随着她们经济上日渐独立,她们对男人收入的兴趣减少,对他的身体魅力更感兴趣,因此,为讨女人喜欢,今天的男人不仅在工作中,而且还在健身房里折磨自己。如今不仅女人承受着必须漂亮、整洁、身体迷人的压力,男人们也承担着同样的压力。男性美容用品这么盛行不是没有理由的。可那些不是特别有魅力的人也一样能够“繁殖”后代啊!世界上并不到处都是布拉德•皮特。不,可也并非满世界都是安吉丽娜•朱莉或詹妮弗•安妮斯顿!魅力的表格从上向下敞开,我们大家都排在表上的某处。像布拉德•皮特这样的,位于最上面,其他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要低好多级。但这也不成问题,因为我们所有人一般都寻找跟自己处于同一魅力级别的伴侣。嗨,你现在讲的可是有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听起来好像你不觉得妈妈特别迷人似的。首先她听了不会高兴,其次这也不符合事实!你说得对!在这方面我运气好,因为我可以在性转让市场上出售价值……有时可以用一些别的东西弥补平庸的姿色,比如幽默。伍迪•艾伦也算不上美男子,他以这种方式甚至成功登上了世界十大最性感男子的排行榜!真的?这我可没想到!现在让我们重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上来吧,好吗?我感觉我们在谈“性”这个话题时聊得相当多……对!实际上我们已经谈到了所有主要论据,可以用它们来解释为什么性让人快乐而死亡不是。你也许记得,我将这个事实归因于“和谐的性生活”有选择优势,而“好死”没有。和谐的性生活有选择优势,这是自然的。因为谁性生活愉快,就会更经常地跟某个人睡觉,从而也就更频繁地繁殖!正确。因此“和谐的性生活”的基因在进化中得以保留下来。可在生命最后为我们省略痛苦和忧伤的气质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嗯……因为没有痛苦、安安静静地死去的那个人,不会因此繁殖得多一点吗?没错!好死是“中性选择”,因为那个安静地死去的人,不能从他的特殊“才能”获得任何繁殖优势。当然了,因为在证明了这一才能之后,他却无法再繁殖。就是这么回事,但好死也可能不只是“中性选择”。甚至有可能保证一个人无痛死亡的特性总体上具有选择劣势。你这是指什么?一个人对有生命危险的处境既感觉不到痛也不觉得害怕,他会怎么表现呢?这个人可能会做出很危险的事情。对,这样一来,他在性成熟之前就死去的概率就会上升。疼痛和害怕对我们这些生命具有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引导功能:它们向我们显示哪里不对头,我们不应该再做某些事,因为那事太危险。没有或只是程度不足地具有这种生物警报系统的人,选择时就弊大于利。因此“无痛”这个特征在进化时也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这么说,我们可以确定,性让人快乐而死亡不会的情况,可以归因于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是的。我们之所以是现在这样子,能够感觉到我们所感觉到的,是因为某些特性在进化中具有繁殖优势,另一些却没有。我们来自那些成功地参与了繁殖竞赛的生物,这样,当我们同样这么做时,我们就得到了感觉愉快的报酬。所有迹象表明,在自然界复杂的表现形式背后再没有别的原因了!进化没有任何秘密计划、隐藏的意义、神灵的目的,而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挑选过程——什么东西或者谁繁殖得不够成功,就被淘汰出局!就这么回事!虽然我们喜欢假装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其实没有。这么看来生活其实是一件相当不重要的事情,对吗?对。一方面可以说生活是“无事喧嚷”,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所认识的最重要的东西。生活的意义和无意义手牵着手……噢,这将是我们明天对话的好主题!你说呢?同意。有机会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发现。“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20-前460)用这句著名的比喻描写了他的观点:世界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停地变化。赫拉克利特不同于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他的出发点不是“事物不变的存在”,而是永恒的“形成和消失”,它后来被简单概括为“Panta rhei”(诸行无常)。不过,赫拉克利特在世时,这么个“动态世界观”一定相当具有异国味道,这也给他带来了“神秘人”的绰号。然而,在将近2300年后,事实证明,赫拉克利特的基本看法一点不“神秘”,反而很有预见性。因为19世纪中期,传统世界观遭受了可能是影响最深远的颠覆。站在这场世界观地震中央的是这样一个人,乍一看他给人的印象不像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者:查尔斯•达尔文。当这位现代进化理论的缔造者乘坐“贝格尔”号船开始他著名的旅行时,他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对上帝创造了世界一点也不曾怀疑。可他越是仔细观察自然现象,他的怀疑就越大。达尔文认识到,动植物种类在不断地变化,决定这种变化的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对生物来说这一过程经常是跟痛苦、死亡和毁灭联系在一起的。之前他认为上帝亲切地逐个塑造了每一物种,最后还认为万物都是“善”的,但这一旧信仰再也无法跟眼前这些认识协调起来了。达尔文本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他的理论对世界观的划时代影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敢将这枚科学炸弹公开。达尔文最终还是出版了指导性的《物种起源》一书。这首先归功于1858年6月落到他的写字台上的一封信:寄信人是自然学者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他不受达尔文影响,在有关物种的自然变化方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尽管达尔文接受朋友们的劝说,出版了他的认识,他还是极其小心。在1859年出版的他的基础作品的最后他仅以一句深奥的话暗示,这一进化理论将会“光照”人类及其历史。这究竟指的是什么,达尔文没有细谈。他暂时将这个领域留给他的最重要的战友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和恩斯特•赫克尔(1834-1919),他们提供了无懈可击的证据,证明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直到1871年达尔文才亲自加入辩论,这一年他推出了他的第二部进化理论代表作《人类的起源》。该书的出版可能让这位患有慢性胃病的学者也经过了一些思想斗争,毕竟这部作品一下子含有两个挑衅:因为达尔文不仅证明了人类是一种以自然途径形成的、类似于猴子的生物,他还指出,自然界中不仅只有“生存斗争”,而且还有“性”的斗争(也就是争夺那个在古板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几乎不敢谈论的“脏事”)。因此达尔文对性选择观点在他生前会得到普遍接受不抱多大希望。确实,过了差不多一百年,研究人员才开始理解它的影响。当达尔文1882年去世时,他留下了一部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作品。但进化理论并没有随着他的死去而结束“进化”。许多研究人员的贡献让我们越来越理解自然和文化中的进化过程。同时,达尔文的思想也被改变得越来越厉害,但这几乎不会影响到进化理论的缔造者。因为达尔文知道:唯变化最恒久。自赫拉克利特以来没有谁比他更理解这一点了。这样,“恒变”让从达尔文开始的变迁理论存活下来——至少,进化让人类感觉到,一颗头颅除了用来戴时尚的帽子还有更多别的用处。


 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读书笔记这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当然,开卷有益,任何有价值的书籍都能给人带来思考,但《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的价值似乎更明确地从哲学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既遥远又具体,既深奥又直接。书并不厚,起初拿起时满以为会很快读完,但从第一页开始便让我觉得后脑发胀。书中向父亲发问的小女孩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敲击着我大脑深处的细胞,把沉睡的它们唤醒再让它们参与进激烈的讨论。就这样,从第一章开始时的昏昏欲睡到渐入佳境般地着迷,当今天伴着黄昏的余晖,我一手熟练地翻着锅铲,一手擎着它时,哲学与人生竟如此美妙地结合在柴米油盐中,还真是件挺美好的事。书中引人深思的地方实在太多,能力有限,只能对我有所思的地方略表一二。生命、宇宙、生与死我们眼中的世界真的就是这样的吗?我们的感受会被同样地感受吗?世间有没有永恒?死亡到底是什么?貌似离现实很远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却是我们作为生命体不可回避必须面对的。先从书中提到的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说起吧:有一群人,他们被捆绑着,只能看背后的物体投映在洞壁上的影子。由于无法有其他经验,他们理所当然地将物体的这些影子当做真实的物体。如果其中一个囚犯被救出来,可以离开洞穴,看到物体的真实形状,会发生什么呢?其他囚犯会相信如他幻想般的讲述吗?几乎不可能!但这位局外人还是赢得了认识的“更高”形式。所以柏拉图认为,人类应该怀疑自己的感官印象,追求“更高的精神”。这一“万物之源”是“思想的王国”。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的这个比喻,瞬间想到的是《三体》以及《星际穿越》。我们眼中的红色在猫的眼中可能是黄色,我们眼中的宇宙万物在以它们的存在方式而存在,但也许我们只看到它们的冰山一角,因此,永远怀疑的人类才不断探索出离物体的真实性更近一步的认识的“更高”形式。所以,我们也应该有理由相信,科学的探究以及任何科幻的产生都是我们的“思想王国”的一次次暴发。但它在迫近真相的途中,也极有可能走向的是相反的另一端。康德说:我们永远不能认识“物体本身”,而只能认识它的现象----“对我们来说的物体”。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如是,对摸不着的内心的感受也如此。没有除自己以外的人能够真正理解我们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子非鱼”的道理。东方的哲学智慧也在朴素的对生命的关怀中闪耀。看来,宇宙之下的这颗尘埃之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总会有些人向着无尽的黑暗求索。那么死亡呢,这个困扰着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呢。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是这样说的:你要习惯,相信死亡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诸善诸恶,皆源自感觉。而丧失感觉就是死亡……因此,诸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只要我们在,死亡就不在,如果死亡到了,那我们就不在了。世间没有永恒,达尔文说“唯变化最恒久”,一切皆在变,哪怕一根青丝,也在变化之中。死亡之所以痛苦,在于我们面对要永远失去的可爱珍贵的东西时的不舍。想起王国维在《蝶恋花》中用我们中国人的精妙诗句描摹这份无奈: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美好的总会逝去,我们所有人终将被遗忘,就连遗忘都会被遗忘!生活的意义与生活的艺术一条公路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在于它的“机动功能”,而一条公路对于乌鸦的“意义”则在于它的“剥栗子功能”。作为一种非常有想象力的动物,乌鸦为了吃到美味的栗子,它们发现将栗子扔到公路上被过往的汽车碾压是既省力又实效的方法。因而,乌鸦还学会了看信号灯。这件趣事去除它表面的奇特,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生活中复杂关联的门。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的事物的关联,这就成为我们发现的意义。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生活意义”其实就跟一种感觉上的红色一样,是很主观的。在寻求这种意义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智慧。而这种智慧是能够有意义地使用有关世界知识的能力。哲学就是一种对智慧的爱。生活中的哲学也观照着我们的幸福。弗洛伊德说:“任何享受渴望的情形的延续,只会带来一种不冷不热的舒适感。”当富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财富的增长就不再具有精神的意义。谁银行里已经有了一千万,第一千一百万就不会让他更幸福。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刺激,贪婪的欲望不断地增长,而最容易忽视的却是此时、此地、此身。伊壁鸠鲁曾经写道:“心情愉快地躺在谷壳上,要好过心灵不安地躺在黄金沙发上、坐在摆满佳肴的宴桌旁用餐。”这位希腊老人认为,不懂得重视普通东西的人,也不懂得享受富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却总有很多人本着享乐主义不断寻找新的刺激。寻找更好的手机,寻找更强烈的感情,寻找更新奇的新鲜事物,就像不断加大的毒品剂量,为了达到兴奋点而让我们彻底麻木。可是还有些人在实现自我与投身一个更伟大的事业中,实现了幸福。比如一个17岁的少年,他在一篇《年轻人择业观察》的毕业论文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经验奖励那些让大多数人幸福的人,让他成为最幸福的:如果我们选择自身变为能为人类服务的状态,负担就不能让我们弯腰,因为它们是为所有人的牺牲;然后我们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属于数百万人,我们的行为静静地、但永远有效地活下去,我们的灰烬被高尚者滚烫的眼泪濡湿。”当时写下这篇作业的学生叫卡尔.马克思。这也让我想起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朴素的哲学观无非是观照了人心,让心智慧起来,无论平凡与伟大,皆能找到幸福的支点。为多数人的幸福而幸福者固然伟大,而能静下心来细看身边此花者也会在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时,得到内心的满足。一个更好的世界憨豆先生说:“侮辱的权利,要比不被侮辱的权利重要得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能不能够更好,当然它有更好的理由和机会,但同时也存在着变得更坏的可能。对于早于人类占据这颗星球的恐龙来说,外来的天灾终结了它们变得更好的可能。而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数次的文明毁灭、生灵涂炭,都曾经是我们亲手让这个世界变得糟粕。直到今天,我们这颗星球上依然存在极度富有和极度贫穷,存在开化与愚昧,存在善与恶、美与丑。我们无法使其一致,存在差异本身也是世间万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可以为了让它变得更好一点而做出努力。至少,尽力避免让它更糟。比如,比尔.盖茨跟他的妻子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基金会,将他财产的95%用于慈善。大投资家巴菲特要将他财产的85%赠给公益基金会,未来他的遗产将有高达99%被用于慈善。诸如这些富人财富的分配,既让自己在得到金钱之外对这个世界温情的付出,也让更多的人可以脱离生存的危机,甚至改变社会结构。再比如,那些为平等为自由做着努力的人们,让更好的世界成为可能,今天他们争取到的一点权利,明天就可能写进法典改变人们的观念,他们跨出的一小步终将汇成人类超越自己的一大步。如同今天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对不同价值观的宽容。哲学看似深奥,其实它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思考。生活中的智慧被哲学家们上升成理论写进经典,但实践这些经典的更多的却是最最普通的人们。就像你在劳动中会产生的智慧发现省力的劳作方法,生活也会让你百炼成钢,在岁月中发现真正的自己和生活的真谛。写着写着想起前段时间看《奇葩说》时,马东说的一句话: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看着《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以为自己懂了的,未见得是作者的本意。而我写出的文字,也未必确切地说尽自己的思考。但不得不说,作者对智慧的爱,我终有了体验。2015/3/23
  •     哲学也可以变得很轻松——评《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文/龙丽纤一直以来,我们对哲学的印象,大多是严肃的、古板的、生硬的、难以理解的……这一系列印象,如同一个个模子,将哲学的模样固定了。哲学就是这样了,不管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它就是离你那么远,离寻常百姓那么遥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敢轻易地去触碰哲学,不是怕亵渎了哲学,而是怕自讨“没趣”,一股热情地堆上去,结果什么都看不懂。不过,如果看了《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这本书,你便不会有这样刻板的印象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对话的方式,去思考大千世界,去解读哲学的道理。当生硬的哲学被拆分成对话模式时,其亲切感油然而生,那种“距离感”,便也不复存在了。当距离感不存在了,我们对这本书,才有去看的念头,才有去“啃”的想法。有些哲学,的确很抽象,如果一板一眼地传授过来,我们的确很难理解。但是,本书通过对话的方式,将所要传达的哲学思想生动地诠释出来了。譬如万事万物是否是我们眼睛看见的那般,如果从科学或生物的角度去阐释,或许会枯燥无味,但在作者和女儿对话中,举了猫眼中的沙发和人眼中的沙发,颜色是不一样的,然后再进行阐释,便让人容易接受了;再如神是否存在?这或许就是一个是或者不是的命题,但作者却在和女儿在对话中,渐渐地发觉神存在的荒诞性,因为我们人生要经历这么多磨难,如果真有神的存在,那神天生便是喜欢捉弄人的,从逻辑的荒谬处演绎了神是不存在的,让人更易理解;再如我们可以杀生么?对这个问题,素食主义者和肉食主义者一直很难达成共识,而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附有同情的动物”,所以才有了这个争议,就当下而言,让每个人都吃素,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或许,有些道理你我皆知,但作者和女儿对话的方式,他们思考问题的模式,仍是让人深有感触的。可以说,用对话的模式叙说哲学,就是把哲学的外衣一件件脱掉,像剥大蒜一样,叙说到最后的,才是精华,也才是核心,但是,这个剥大蒜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思考模式。可以说,在《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这本书中,除却哲学本身的问题,还有思考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马克思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今,社会日益变得浮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浅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于哲学而言,要么孤芳自赏地“死掉”;要么改变方式重新“焕发新春”。是生存还是毁灭?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的哈姆莱特式发问,在现实中的作用与价值,其实远没有小说中的那么大。更何况,探索新方式让哲学成为大众的所爱,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这也是对马克思所言是一种诠释。从这个角度来说,《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采用对话的模式、通俗的语言对哲学做出新阐释,的确是“一种方法上的创新”。刊于7月7日《羊城晚报》: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07/07/content_196402.htm?div=-1
  •     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的序言里曾提到在他写这本书时有人曾警告他,他每增加一个方程式就会吓走一大帮读者,而有关哲学的书,根本不用加入方程式,哲学这两个字本身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而德国哲学家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的《莱不尼茨不是黄油饼干》好像就是来破除人们对哲学的这种恐惧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女儿,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可能意识不到人们对哲学的这种恐惧,她的女儿莱亚曾这样报怨她的老爸写的那些让人难懂的哲学书:“你就不想变变,写点儿让人一读就能懂的东西吗?”,他随后听从了女儿的建议,和女儿全方位的探讨了哲学,并将他们的对话结集为《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关于哲学,最著名的段子就那个哲学家与船夫的对话,哲学家对船夫说,不懂哲学的人相当于失掉了一半的生命。这样说来,《莱不尼茨不是黄油饼干》颇有点帮我们捡回半条命的意思。它虽然不能励志,不能教给我们一些所谓的成功学,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但解答的都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关心的一些终极问题,使我们可以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在生活中的责任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在《性为什么让我快乐,而死亡却不能》一节里,父女两个曾有这样的对话: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男人勃起的阴茎就是这么一个昂贵的信号!没有女人的性选择,进化的这一特别部分肯定不会形成。莱亚:什么,男人硬邦邦的阴茎是女人培养成功的,你这可是当真?看了这样的对话你就可以想象到这对父女的对话有多坦诚,这种坦诚同时也表现在父女关于生命本质的对话中,这位哲学家父亲,并没有告诉他的女儿人的生命多有意义,而是告诉她生命的赤裸真相:“我们所有人都会被忘记,就连遗忘都会被忘记!谁也不会忆起我们曾经多么努力,我们曾经多么相爱、希望、害怕,我们曾经花费了多少精力,将赐予我们的那几年勉强过得像个样子。”看起来颇有些象一个虚无主义者的论调,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还否定了彼岸存在的可能性,否定了人死后以任何形式存在的可能性,但在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看来,正是这种彻底的否定,正是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使人的生命有了意义,而人的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必须由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赋予。“正是我们存在的有限性,才给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果我们拥有无法失去的‘永生’,我们的生活将会空虚无聊。”在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看来,我们不仅应该享受生的乐趣,而且对死亡也不必充满恐惧,因为当死亡来临时,其实我们也早已不在,在这一点上,他很认同他的几千年前的同行伊壁鸠鲁对待死亡的态度“你要习惯,相信死亡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诸善诸恶,皆源自感觉,而丧失感觉就是死亡……,因此,诸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在,死亡就不在,如果死亡到了,那我们就不在了。”关于人生命的意义,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很赞赏马克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类服务”的精神,但他又认为,我们每个人必须对这种宏大的意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所有的狂人,从希特勒、斯大林,到本•拉登正是利用人们对崇高事物追求而把人们引向狂热,从而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在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看来,罗素比马克思更能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成为可能,他转述罗素的《我为什么不是基督教徒》里的话说道:“一个美好的世界需要知识、善良和勇气,它不需要对过去的痛苦渴望,不需要用很久以前讲出的话语束缚自由智慧。”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完了。可以理解一些基本的哲学理念,并且里面提到的内容可以继续研究下去
  •     “幽默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发笑;哲学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思考;宗教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死。” 尽管如此。Life is wonderful. Life goes full circle.
  •     作为哲学入门来说略浅了,最喜欢的地方是把哲学思考做成了父女对话录,所以老爸会谈一些自己的人生见解希望对女儿有帮助,这是别的哲学书都没有的
  •     以简单的对话,阐述关乎人生的哲学问题。
  •     一些讨论对我很有启发性
  •     哲学入门读物 解答了我的几个困惑 眼下的困惑 对我来说很受用 在考虑伦理学博士的问题 在那之前我要写一篇有关安乐死的论文的 就这么定了
  •     现在最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居然我没听说过。用对话讲述一些基本哲学原理和思想可能是在学习苏格拉底,但明显没有苏格拉底来得辛辣。简易程度类似苏菲的世界。
  •     解决的我很多关于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的问题,影响很大,力荐。
  •     哲学书里,这部书非常值得推荐。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在某一个时刻闪耀哲学的光辉,也就是理性的光辉,书中的哲学家爸爸一点一点激发出女儿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哲学的视野,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开阔很多。
  •     果然哲学不是我的爱
  •     当年,我们需要读的书是《大问题》,那也是一个叫所罗门的人写的。生动而丰富。后来我发现了这本书,比之《大问题》,他的推理要更多一些,介绍的内容相对要少一些。相对来说,有一点点哲学常识的人读这本书会更好。
  •     这书真棒!深入浅出,体验哲学思辨的乐趣;积极向上,又不虚伪矫情。值得反复阅读和认真思考的好书!话说原来很多我苦思冥想得出的结论若干年前就有人讲过了!果然还是要多看书啊多看书!
  •     万物皆短暂,但不能放弃热爱。
  •     清晰澄澈, 让人重新相信思维的力量,引经据典而不迷信权威,自信而又谦虚。
  •     引经据典同时又通俗易懂,不过不是很喜欢这种对话的形式。
  •     希望几年以后我也可以经常这样和那熊孩子对话!
  •     用简明而流畅的方式梳理了生而为人不得不面对的很多根本性问题。集无数专业书籍之大成,而又能让普通人也看得下去。这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书。如果我有小孩,我会让他看这本书。
  •     还在一点点看着,就像吃一块可以吃饱却又不和胃口的饼干。
  •     只有当生命本身有意义时,才有可能存在有意义的生活。
  •     读点哲学类的书对思维方式有很大的提高。米歇尔借用古希腊问答式,让我想起张五常回归斯密《国富论》经典不借用图表公式解释经济的做法,高低之下不在于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这种书多点才好!
  •     写的太好了 苏菲的世界晋级版 这三观 妥妥的
  •     和作者的观点一致除了道德这一点。书没什么哲学味但是作者的论证很有意思。
  •     未免都认同,但绝对发人深思,重创世界观,不能只读一遍就作罢。期待更好的翻译版本。
  •     写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作者的三观和我有着令我惊讶的相同,或者说几乎一模一样。我决定一定要买一本纸质版收着。以后每当有人想了解我的三观,想知道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思想构架是什么的时候我可以直接甩这本书给ta——“这本书里写的都是我所想的。”
  •     哲学入门,这本可以摆在《苏菲的世界》前面一位。
  •     好看!
  •     给妹妹看
  •     本书是一位自然主义者的布道。。哲学的实用价值:选择(纠正)世界观。
  •     确实如作者所说,每个人都是天生哲学家,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开动自己的理性。用自己的理性来理解世界,这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保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但一旦习惯运用了理性,盲目和迷茫会减少很多。
  •     用正常人的语言,探讨了人生的意义等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 有点意思。
  •     幸福论部分让人看明白好多事
  •     很适合哲学爱好者们来读。虽然看起来是父亲与女儿就生活生命的大小话题谈哲学,但实际上很有体系,从生命存在谈到生活意义,在谈到未来。收获很大。
  •     没记错的话,这是我读的第二本非严肃哲学书,还是太少啊。有些观点对我是颠覆,有些是原有观点论据的补充,值得再看。
  •     你可能会知道怎么更好的活。
  •     虽然作者想通过与女儿交谈的形式,浅显地普及哲学知识,但是读起来还是不免枯燥。不过还是不能否定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     如题,内容不错,纸质一般
  •     哲学入门书,通俗易懂,里面很多问题我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了,要是初中能读到就好了~
  •     怎么说呢。看看就好。的确是有些观点偏激了
  •     如果我20岁时能与人进行一次这样的谈话,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     力荐!作为哲学基础读物很好
  •     挺有意思。有些有点太绕了。。
  •     内容上,是以一个哲学家和女儿对话形式说出来的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探讨,作为一个大学生,看里面的内容感觉还是很有科学性的。要多有一些这样的素养。里面分了很多问题很多片段,也非常适合零碎的阅读。我比较喜欢这本书
  •     唯物观充值宝典
  •     有普及无神论的价值
  •     在讲到爱迪生发明了啥啥啥的时候差点把书扔了。最后一部分讲的很浅。总之是看起来非常快的一本。
  •     酣畅淋漓的无神论檄文,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将科学主义和哲学结合的入门读物
  •     还是很德国的一本书,作者真是严谨又活泼;哲学的部分讲得不深,偏向实用生活化
  •     哲学普及性问答
  •     幽默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发笑;哲学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思考;宗教就是,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死。——尤尔根·贝克
  •     就简单介绍而言,不错
  •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只是领悟的早晚不通,每个人认知涉及的范围也有差别。有人觉得哲学家是最痛苦的人群,他们洞悉世间冷暖,客观的事物总是让人不那么乐观,其实不然,正如叔本华这样的悲观主义者仍然会在成功说明了人类暗淡前景时漏出狡猾的微笑。
  •     良有启发
  •     改论文改到发疯中途想起来还没标注这本书,前面大半本都有些乏味,但是最后关于道德和伦理的辨析很有意义,道德一直是我非常警惕的一个词,大多数时候它都会以一种非常纯洁且主流的姿态哄得人不着四六,看见伦理把道德掀翻在地简直令人虎躯一震,爽!
  •     挺出色的,虽然有些观点也不认同。
  •     比想象中有趣 简单易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