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咖啡,右手世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3
ISBN:9787111428466
作者:(美)马克•彭德格拉斯特
页数:432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生动描绘咖啡历史的经典之作。据说,从羊儿吃到咖啡果而翩翩起舞的那一天起,咖啡的芳香就征服了人类的灵魂,从此,最精彩的故事便随着咖啡源源不断地产生,流芳百世。
你会看到,人类喝咖啡的光荣与梦想是如何颠覆世界的。咖啡的秘密一经传遍,人类的历史和活动便迅速改变。革命发生了、罗曼史迸出火花、文化从冲突到融合……最令人惊叹的是,咖啡赋予了全球商业生生不息的动力。
读过此书,你会发现,与一杯咖啡相遇,需要历经漫长的岁月,等待无数个历史偶然变成历史必然。我们手中握着的,俨然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

书籍目录

推荐序(刘苏里)
第2版序
第1版序
引子
第一部分 征服世界之种
第1章 咖啡席卷全球
第2章 咖啡王国
第3章 美式饮品
第4章 镀金时代的咖啡大战
第5章 赫尔曼•希尔肯的巴西咖啡稳定措施
第6章 毒性饮料
第二部分 新鲜咖啡淡出,速溶咖啡入市
第7章 成长的痛苦
第8章 让咖啡世界远离硝烟
第9章 爵士乐年代的咖啡形象大战
第10章 焚烧咖啡,民不聊生
第11章 大萧条时期,演艺场卖咖啡
第12章 美国大兵和咖啡
第三部分 苦咖啡当道
第13章 咖啡政治和速溶咖啡市场扩大
第14章 罗布斯塔豆大获成功
第四部分 咖啡豆的浪漫史
第15章 咖啡狂热者蔓延
第16章 霜冻降,咖啡殃
第17章 精品咖啡革命
第18章 星巴克传奇
第19章 最后的战场
附录 完美咖啡冲煮之道
致谢
参考文献
访谈名单
插图引用源

编辑推荐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原书第2版)》编辑推荐:咖啡爱好者的圣经一部咖啡经典,一场历史穿越彭德格拉斯特用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有关咖啡的各种奇闻轶事、人物研究、市场分析和社会历史等。通过《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原书第2版)》,你可以了解咖啡的一切,包括如何做一杯咖啡。——《纽约时报》

前言

推荐序咖啡商业史启示录彭德格拉斯特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是一部好教材,透过该作,除获得咖啡(豆)种植、制作、啜饮以及咖啡的商业史知识等,还能看到人性,看到因人参与构成的世界,有着我们喝着咖啡而很难想象的另一层面貌。作者的意图,大约从书名中可窥一斑。人类开天辟地以来,爱情之外,有三样事物与人类相伴至今:土地、贸易和宗教。土地的意义无须多言。宗教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义(整体而言,不信教的人群,只有中华族群);贸易在不同历史时段,对各个人群有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对贸易已然津津乐道,孰知几十年前,在缺少宗教传统的中国,政府主导的贸易之外,它被称为“投机倒把”,且是要入罪的。但“贸易伴随人类”的说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贸易与人类生存有着天然关系,即使被行政权力禁于一时,终究还要还其本来面目。贸易即商业。就人类生存层面而言,贸易区别于土地的关键,是其流动性,流动性与生机有关,与自由有关,进而与创造力和自治有关。换句话说,一个人群无论大小,其生机、自由状态,与贸易有着须臾不可分的关系。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乃至血腥,贸易之路都导向自由之路。本书作者虽未直接论证上述历史逻辑,潜台词却包含此一逻辑,所以我称之为“启示”。启示首先来自作者绘制的咖啡传播地图。无论时间点,还是地理分布、商战激烈程度,以至最后复归平衡(咖啡公平贸易协议),咖啡传播地图都极其接近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地图。被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尽管很早就越过红海,进入伊斯兰世界,但真正跨千山越万水,覆盖世界每一个角落,其起点还是欧洲,尤其是中欧的荷兰和西欧诸国。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将咖啡豆带到了南美大陆,获得出奇成功,与包括棉花等的种植在内,翻开了让人类不齿、血腥的种植园经济史。奴隶制度的生成以及维护,有咖啡种植一笔。靠着南美大陆作为“北美(尤其是美国)后院”的优势,围绕咖啡贸易以及加工制作、广告销售,北美上演了一场持续最久、过程惨烈、花样无奇不有的商战。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美国在全球经济地位提升,加之美国人“无厘头”地偏爱咖啡,导致近百年的咖啡商业史几乎就是美国咖啡进口、制造商与种植产地以及咖啡经营巨头间无休止的商战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在改变世界历史地图的同时,也改变着咖啡商业版图。书中再现此一过程和状态,细致入微,精彩纷呈。在将咖啡豆带到南美大陆的同时,欧洲人也将咖啡种子撒向南亚和东南亚殖民地。著名的爪哇豆、麝香猫屎豆都是这场殖民运动的遗存。几乎是美洲大陆的翻版,咖啡的播迁在改变南亚、东南亚种植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历史进程,使之因咖啡种植和初加工而融入全球贸易进程。更有趣的是,因非洲独立运动兴起,咖啡豆种植回归故乡的故事。这一过程演绎的故事,因时代前行,其血腥程度远不如南美大陆,但同样和着血泪——跟血钻贸易类似——咖啡价格的跌宕起伏则引发了非洲政局的潮起潮落。用作者的话说,并非那么夸张,是咖啡贸易将各个世界卷入全球化进程。咖啡贸易,如同其他重要商品贸易,引发了无数抗议、阴谋和暴力,导致商贾巨头自杀,总统下台,甚至政权更迭。人类近代以来的历史,从来是伴着权力对抗喁喁前行——从掠夺、杀戮、欺行霸市,走向谈判、契约和公平。这是咖啡贸易史给读者的另一启示。转换的节点,与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对不论来自商业,还是政府权力的持续抵抗与制约,是咖啡贸易逐渐趋向公平的关键因素。作者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咖啡公平贸易的曙光终于现于地平线,是谓人类自觉于历史的见证,——希望中虽透着悲怆,然而前景可以期待。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内容概要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独立学者,著作包括《上帝、美国和可口可乐》等。

章节摘录

第1章    咖啡席卷全球    咖啡使人敏锐、深沉、冷静。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722年)    (咖啡刺激)使大脑处于一种过度兴奋状态,在这种兴奋状态下,人通常会滔滔不绝,并且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在咖啡馆里,政治家们一杯接一杯地喝咖啡之后,便会从咖啡中激发出对世界大事的各种深刻见解和大智慧。    ——德国药理学家刘易斯·卢因(Lewis Lewin)    《植物幻想曲:尼古丁和兴奋剂》    (Phantastica:Narcotic andStimulatingDrugs)(1931年)    阿比西尼亚这片古老的土地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如今叫作埃塞俄比亚,或许这里也是咖啡的发源地。已经无从考证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咖啡,但是各种关于咖啡起源的传说当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羊群跳舞说了。卡尔迪是个埃塞俄比亚牧羊人,他天生就是个诗人,羊斟上山寻找食物,走出一条条蜿蜒小路,卡尔迪就喜欢跟在洋群后面倘徉在山路中间。对卡尔迪来说,放羊根本就不费什么力气,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编歌曲吹笛子。傍晚时分,他用笛子吹起好听的旋律,羊群便停止吃草,从树林里跑出来跟他—起回家。    一天傍晚,羊群没有像往常一样听到笛声就跑出树林,于是卡尔迪又使劲吹了一阵笛子,但羊群还是没有跑回来。这时候,卡尔迪糊涂了,羊群到底跑哪儿去了呢?于是他便爬到高处,仔细倾听,最后他终于听到远处有羊群咩咩的叫声。    卡尔迪拐过一条狭窄的小路,终于看到了自己的羊群。茂盛的森林形成了天然华盖,阳光穿过树丛洒下点点光斑,羊群跳着舞嬉戏其中,还兴奋地咩咩叫个不停。卡尔迪看到这一切,不禁目瞪口呆,他在想,这些羊一定是中了邪。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羊儿们一只接一只地咬食一颗他从来没见过的树上生长的光滑绿叶和红色浆果。于是他猜想一定是这棵树让他的羊群中了邪。这树有毒吗?羊儿们会死掉吗?要真是这样的话,爸爸一定会气得想杀了他。    几个小时以后,羊群才跟着卡尔迪回家,但是一只羊也没有死。第二天,羊群直接跑回这片小树林,像前一天一样吃绿叶和红果,快乐地跳舞。这下,卡尔迪相信这种植物是无毒的,于是也加入羊群。一开始,他尝了几片叶子,有点苦。然而当他仔细咀嚼这些叶片的时候,他感到从舌头到肠胃慢慢地都有点兴奋,这种兴奋感最后蔓延到全身。接着,他又尝了尝红浆果,这小果子汁多味甜,果肉里还有两粒种子。最后,他连种子一并吞下,然后又吃了一颗浆果。    据说,不久卡尔迪就和他的羊群一起快乐地跳起舞来,还情不自禁地吟诗唱歌。卡尔迪感觉精神百倍,再也不会感到疲倦和难过了。卡尔迪把这棵树的神奇故事告诉了他的父亲。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咖啡便成了埃塞俄比亚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据说,一开始人们很可能把咖啡树(即古人所称的“邦恩”(bunn))所结果实里的种子和咖啡叶嚼碎后直接食用,但是很快,埃塞俄比亚人就发明了各种更加先进的办法来获取咖啡因。他们把咖啡叶和咖啡果放在开水里煮,然后把煮好的水当作淡茶饮用。他们还把咖啡豆捣碎,然后裹上动物脂肪,做成能快速补充能量的能量棒。他们还把咖啡果肉发酵后用来酿酒。他们还会把红色的咖啡果子摘下晒干,将果肉内的咖啡豆丢弃不用,然后将文火浅烘焙过的咖啡果肉用热水泡煮,做成一种名叫“咖许”(qishr)的香甜饮料。如今这种饮料依旧盛行,名叫kisher。    公元10世纪,波斯医生拉茨(R_hazes,865—925年)第一次以书面形式记载咖啡,在这之前,人工种植咖啡树的历史可能已经有几百年了。拉茨医生在一本现已遗失的医学论文中提到“邦恩”树和一种叫做“邦琼”(buncham)的饮料。公元11世纪前后,另一位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也记载了“邦琼”饮料,他认为‘‘邦琼”是用“邦恩”树根熬煮而成的。他写道:“邦琼可以增强体力、清洁肌肤,具有利尿祛湿之功效,还能让人全身飘香。”尽管拉茨和阿维森纳都或多或少提到了咖啡,但是他们都没有提过煮咖啡。大约到了15世纪,人们才开始烘焙、研磨、煮泡咖啡。没错,就是那时候我们熟知的咖啡才真正出现。    埃塞俄比亚人如今喝咖啡依旧遵循昔日的传统,过程精致复杂,经常要花上一小时才能喝上一杯咖啡。客人们来了坐在三脚凳上聊天。这时候,在宾客面前放上一种特制的陶壶,然后把温壶用的煤炭放在里面加热。男主人和客人们聊天的时候,女主人就小心翼翼地清洗生咖啡,并去掉咖啡上的银皮。这些咖啡豆都是主人自家栽培,并且已经在阳光下曝晒过的,这样主人就能很容易地将已经晒干的咖啡果肉剥掉,然后留下咖啡豆。女主人先在炉火上撒上一点乳香类物质,让香气充满整个房间。然后把一个直径不到1英尺的平铁盘放在炉火上加热。接着把咖啡豆放在铁盘上烘焙,并用铁钩不断搅拌。几分钟以后,咖啡豆呈现出肉桂色,然后就会出现经典咖啡烘焙过程中的“第一爆”。之后咖啡豆变成金褐色,这时候女主人便将其倒入一个小研钵内,用研杵把咖啡磨成细粉,然后把咖啡粉末倒入陶壶中,放在炉火上煮沸,并加入豆蔻和肉桂等香料一起煮。    此时屋内香气宜人,让人陶醉。这时候女主人将第一泡咖啡倒入容量约3盎司e的无手柄小杯子当中,再加入一勺糖,送到客人手里。每个人都会小口轻呷,然后赞不绝口。这种埃塞俄比亚咖啡很浓厚,未经过滤,因此可能会喝到一些悬浮粉末,但是大多数残渣还是会留在杯底。    还可以喝第二泡,这时候女主人只要在原来的陶壶中再添点水就行了。喝完第二泡之后,客人们便纷纷离去。咖啡传入阿拉伯    埃塞俄比亚人发现咖啡后,越过狭窄的曼德海峡通过和阿拉伯人的贸易往来使咖啡传入阿拉伯,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公元6世纪,埃塞俄比亚人人侵并统治也门长达50年,很可能是在那时候埃塞俄比亚人把咖啡带到了也门,并开垦了咖啡种植园。于是阿拉伯人也开始饮用这种提神饮料。也门的阿拉伯人便开始在附近的山上种植咖啡树,并在山区建立水利设施引水灌溉。当时,阿拉伯人把咖啡称作“咖瓦”(qahwa),这本是一种阿拉伯美酒的意思,今日咖啡一词也是从这个词衍化而来的。另外一些人认为咖啡一词的来历如下:第一,来源于埃塞俄比亚地名卡法(Kaffa);第二,来源于阿拉伯语表示能量的词quwwa;第三,来源于一种名叫“咖特”(khat)的草做成的“咖弗塔”(kafta)饮料。    一开始是苏菲派信徒为了在晚上的祈祷仪式上保持清醒而开始饮用咖啡。然而没过多久,咖啡就摆脱了药物和宗教用途,而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有钱人家里还有自己的咖啡间,专供朋友相聚享用咖啡。而家里没有咖啡间的人则可以到咖啡馆去享受,当时的咖啡馆叫作kaveh kanes,遍布大街小巷。到15世纪末,穆斯林已经把咖啡带到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包括波斯(现伊朗)、埃及、土耳其、北非,而咖啡也成了一种赚钱的商品。P3-5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论及咖啡史,与其说是世界咖啡史,不如说是巴西近代史,或者第三世界拉美国家苦难史。咖啡的商业化,伴随着的农奴、剥削、种族屠杀、政变、贫穷、饥饿;咖啡被卷入多少的是是非非,虽然并不是咖啡的错,但它却承载了沉重的历史。时至今日,大部分咖啡生产国的咖啡生产工人生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多生活在贫穷线以下。他们在咖啡农场辛勤一天的收入,可能不及我们一杯卡布奇诺的价格。这些事实,让我喝着每一杯咖啡都心有戚戚,每次喝完咖啡都会浮现《为奴十二年》的场景。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而当今咖啡产量最高的却是巴西。咖啡传入巴西的典故:1727年,一场小闹剧隆重地把咖啡引入巴西。当时,法属圭亚那和荷属圭亚那发生了边界纠纷,于是双方总督让中立的葡萄牙属地的一名巴西官员出面调停,该官员叫弗朗西斯科·德·梅洛·帕赫塔(Francisco de Melo Palheta)。帕赫塔欣然同意,因为任何政府官员都禁止出口咖啡种子,于是他希望自己通过此事能够以某种方式运出一些咖啡种子。这位调停者通过协商,不仅顺利达成了边境和解方案,还悄悄地和法国总督的妻子偷情。当帕赫塔准备离开的时候,法国总督的妻子为他献上了一束鲜花——花里面藏着新鲜饱满的咖啡种子。帕赫塔带着这些种子回国,种在了巴西北部的巴拉,咖啡很快就从这里传播到巴西南部,最终将巴西变成了如今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的国徽上你可以找到咖啡树的叶子,却没有足球。2014年数据,巴西咖啡产量4530万袋(每袋60kg),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40%,名副其实的咖啡大国。在上个世纪前二十年,巴西的咖啡产量几乎是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二。而美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咖啡消费国。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兵,对咖啡还是起了促进作用的。排名第二的咖啡生产国是越南,不过却是以罗布斯塔品种为主,第三是哥伦比亚。咖啡的商业史中,各大咖啡商业巨头之间的爱恨情仇,一部3个小时的好莱坞大片也不一定能完全演绎尽致。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改变,口味的提升,咖啡商业帝国的布局也风云变幻,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市场格局:连锁咖啡领域,星巴克一家独大,麦咖啡(麦当劳)后发制人,欲与之一争高下;速溶领域雀巢垄断天下,麦斯威尔、哥伦比亚、克莱士、UCC、伯朗等苦苦挣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品味逐步提高,口味的要求越来越清晰,我觉得精品咖啡迟早会重占市场,形成咖啡馆百家争鸣的情况。个性化的烘焙商,个人定制的烘焙咖啡,会越来越有市场。本书除了对巴西的咖啡史介绍的非常详细之外,其他咖啡生产国也有零散的介绍,不过比较散乱。从实际来讲,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牙买加、也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等国家的近代史,作为殖民地的悲催,比俺们的近代史都悲惨得多,着实没什么好仔细了解的。咖啡的商业史同时也是一部近现代广告史,从纸质广告到收音机广告、电视广告,传播媒介的进步,使得广告的制作要求越来越高。传播心理学是广告的永恒话题。广告的作用十分重要,即使现在社会,往往有三分看品质,七分靠广告的现象。而作为消费者,需要学习的则是如何反看广告,学问很深。 本书没有关于中国咖啡方面的介绍,我来补充一下吧。生产情况:中国的咖啡生产地主要是“两南”——海南和云南。云南咖啡产量占国产的90%以上,主要为阿拉比卡品种,产地有普洱市(即大名鼎鼎的普洱茶的故乡,原名思茅市)、德宏、保山等;而海南咖啡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山和兴隆,主要出产罗布斯塔品种。另外,台湾、广东、福建也有零星栽种。 每一粒你手上的咖啡豆都是来之不易的,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和残酷,卑微的我们,蝼蚁般存在。不管怎样,干了这杯咖啡,再来三杯。http://hjkcos.blog.163.com/blog/static/7539538220164251042116/
  •     目前中国人对咖啡的理解是:品位,装逼。我不知道这种印象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咖啡馆里的装饰比较讲究,可能是进咖啡馆里的人都人模狗样,可能是咖啡的价位相对较高,常人消费不起,可能是介绍咖啡的书籍都带着欣赏玩味的气质……所以就有了周立波的“大蒜咖啡论”。事实上,咖啡就是一种饮料,它之所以能有这些外延,大概是中国人过农民生活日子太久了,舶来的东西都会被打上一层资产阶级烙印,进而有人自我标榜,有人自我贬低,各自对号入座而已。标榜的人未必就不土鳖,贬低的人未必就不想装逼。认为喝咖啡就高消费的人大概没喝过咖啡,如果以同等价位的消费做比较,一个人正常状态下每个月消费的茶叶、香烟的成本远远高于咖啡。尤其是,咖啡喝多会不舒服,没有人在一天之内无节制地喝咖啡。但是吸烟喝茶就容易过量。关于咖啡对身体的影响,我看到太多这方面的文字了,不知道是出自科学家还是咖啡商之手,反正有人说咖啡对身体没有好处,有人说咖啡对身体百益无害,其实都在慢慢夸大某种好处或坏处。在西方,咖啡就是人们最普通的饮料,价格比我们的还便宜,你要说品位和装逼,那实在是会让人笑掉大牙。我们正处于一个从土鳖到乌龟的转型当中,忽然间的经济爆发和致富让我们有时候会疯狂地以消费为参照,来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咖啡、红酒、威士忌统统被列入装逼范畴。你想过没有,有人消费一千多块钱一瓶的茅台,你从来没觉得他装逼吧。当年垮掉一代的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咖啡馆里写诗,于是写咖啡历史的人就说咖啡给他带来了灵感,写威士忌历史的人说是威士忌给他带来了灵感,写红酒历史的人说红酒给他带来了灵感,写二锅头历史的人说牛栏山给他带来了灵感……结果把金斯伯格灌得吱哇乱叫,最后写出了惊世骇俗的诗篇——《嚎叫》。这就是人们的意淫。市面上关于咖啡的书不少,多是介绍咖啡常识或是如何享受咖啡,这大概也是把咖啡搞得很装逼的原因。因为这类书的作者往往是咖啡爱好者,同时可能跟咖啡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少作者都是一些咖啡协会的会员,他们介绍咖啡,肯定带着一定的倾向,那就是宣传咖啡如何好,于是这些文字超出了咖啡本身,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本《左手咖啡,右手世界》和很多书不同,它不是从如何享受咖啡的角度来介绍咖啡,而是从咖啡经济和商业历史角度来介绍咖啡,也许你看完会有这样的感觉,滴滴香浓里面都流淌着殖民地咖啡农的鲜血。咖啡是一种很“讲究”的植物,它只能在南北纬回归线以内生长结种,超出这个区域,咖啡树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结果了。如果你把世界地图铺平,看看南北纬回归线内的国家,会发现什么?他们都曾经是欧洲列国的殖民地。所以,当咖啡被埃塞俄比亚人发现后,经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它的经济价值被发现后,就紧紧地跟欧洲殖民扩张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有消费能力的欧洲、美国人本土无法种植咖啡,只能从殖民地购买。在殖民时期,奴隶们像牲畜一样为欧美人种植咖啡。非洲、拉美、中北美摆脱殖民统治纷纷独立之后,迫于经济上的依赖,咖啡价格一直被美国人控制。他们通过压低咖啡进口价格让巴西、哥伦比亚这样的咖啡生产国几乎无利可图。巴西曾经一次焚烧了上千万袋咖啡豆,以此来控制咖啡价格。由于咖啡树对生长条件有要求,太依赖自然环境,所以就有丰收和歉收,咖啡的价格也随着收成波动,丰收了,卖不出价钱,歉收的时候往往对农场主和咖啡农又是致命打击,再加上拉美国家政府在管理上的无力,从咖啡一落户美洲开始,它几乎就是美洲人心里的噩梦。有一位巴西总统曾经因为咖啡贸易问题自杀。他在遗书中这样写到:“几十年来,巴西受到国际财团的统治和掠夺,我领导全国进行改革,并取得胜利。然而这些国际财团却和我在国内的政敌相互勾结,企图阻挡我推动国家繁荣和自治步伐。当我1951年上台执政之时,国际财团每年在巴西获得的利益高达500%。一时间,咖啡行情变好,国家经济开始出现上升势头。不久,又出现咖啡危机,咖啡价格狂飙……我们在国际上为居高不下的咖啡价格辩护,但是得到的却是对我国施加更大的经济压力,终于,我们不得不放弃了……除了鲜血,我已经没什么能给这个国家了。我已经献出了我的全部生命,现在我连死亡也奉上,我无所畏惧。我平静地迈出走向永恒的第一步,并将我的生命载入史册。”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当年发现咖啡这种植物的时候没有想到,在随后的几百年间,这种植物像魔鬼一样影响着无数拉美人的命运。16世纪,咖啡经由土耳其传入欧洲。慢慢咖啡成了土耳其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时土耳其人不知道咖啡只能在南北纬回归线以内种植,所以出口咖啡豆都要经过水煮和烘焙,让咖啡失去生长能力。但是有个家伙把七颗咖啡种子偷偷运出了土耳其,并且成功地在印度种植成功。后来荷兰人把一棵咖啡树偷偷从也门运到荷兰,42年后,荷兰人用这棵树结出的种子在今天的斯里兰卡种植成功。后来荷兰人又把咖啡移植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1714年,荷兰人送给法国政府一株咖啡幼苗,9年后,法国海军军官克利把咖啡种植技术带到了法国殖民地马提尼克。可以说,今天的拉美的咖啡都有这棵咖啡树的基因。1727年,一场闹剧把咖啡引入巴西。当时法属圭亚那与荷属圭亚那发生边界纠纷,双方总督让中立的葡属的巴西官员出面调停,这位官员早就想把咖啡种子弄到巴西了。但是这两个殖民地都禁止种子出口,这位官员便和法国总督的老婆偷情。调停结束,这位巴西官员在离开的时候,法国总督的妻子为他献上一束鲜花,这束鲜花里藏着几颗咖啡种子……后来巴西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这本书里虽然把咖啡贸易历史、咖啡商业竞争写的有些残酷,但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趣闻。比如现在最知名的咖啡品牌之一麦斯威尔咖啡,它的前身是由一个叫波斯特的人专门经营一种反咖啡的谷物饮料公司,他毕生致力于反对诋毁咖啡。颇具讽刺的是,他私下里一直饮用咖啡。他的女儿在他死后收购了麦斯威尔咖啡。我们在80年代就知道的那句著名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麦氏咖啡广告语,其实最早是西奥多·罗斯福说的,他喝完麦斯威尔咖啡后由衷说了这么一句话,但是麦斯威尔对这句话并不敏感。相反,倒是可口可乐最先把这句话用到广告语中。因为那时候的可口可乐里面的成分很复杂。几年后,麦斯威尔才反应过来,将这句经典的话用到广告语中。当然,从这本书里还能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人对喝咖啡真不讲究,这主要是咖啡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太激烈,黑心的咖啡商常常以次充好,煮咖啡的方法也不讲究,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喝的咖啡可能是世界上最低劣的咖啡了。当然,最不讲究的可能是巴西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竟然喝速溶咖啡。所以巴西的咖啡农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雀巢速溶咖啡,根本不是咖啡。”从上世纪初开始,美国咖啡商们在市场的竞争方式有点像现在的贵国,那就是不择手段没底线,做广告都是用诋毁竞争对手的方式,夸大商品的作用,咖啡几乎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后来美国颁布的相应的法律,这种不良竞争现象才消失。咖啡和很多人们常用的饮料不同,首先它太依赖自然环境,其次,由于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饮品,所以需求量一直很大,当西方国家对这种东西的消费变成常态之后,它背后的殖民和掠夺的商业模式便建立起来。所有咖啡生产国都是被动地按照这个商业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来源:不许联想链接:http://www.wangxiaofeng.net/?p=9223
  •     2007年,与贾静雯和徐静蕾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过同学的文艺中年金继辉,来到云南边陲小城普洱。本想来这里打发日子,做做普洱茶生意的他,意外发现这里有大片的咖啡树,可以同时满足自己咖啡、红酒和电影的三大人生爱好,于是留在普洱,开了一间COE咖啡馆,开启了新生活和新生意。现在的金继辉,忙着做两件大事,一是开一家咖啡电影主题馆,二是在承包的占地3000亩的咖啡庄园里,“用做庄园的方法,做出像蓝山一样品质的咖啡”。2010年,香港人Alex也来到了云南。他是“呼吸咖啡馆”里老板最器重的咖啡师,因为云南普洱有上好的咖啡树,老板将分店开到了昆明。带着打响分店招牌使命的Alex飞到了昆明。Alex如今每天都要穿着蓝围裙、戴着白手套忙到大半夜。位于昆明王府井百货商场3层的“呼吸咖啡馆”,生意实在太好,顾客几乎占满了每张桌台。夜晚10点半,客人开始陆续结账离去,Alex又要忙着另一个工作——烘焙,“我喜欢晚上烘焙,不会影响客人,环境也安静。”在很多昆明年轻人心里,Alex打理的这个咖啡店,已成为小资生活的象征。比利时人邬特比金继辉、Alex更早来到云南,他已在普洱的无数山村里奔波了7年。仅看衣着,这个身高1米93、略有驼背,身穿牛仔裤、脚踩登山鞋, 戴一顶小红帽,怀揣一幅圈画繁复的“地图”,开一辆绿色切诺基四处乱跑的老外,更容易被当成外国游客,他的身份却是雀巢普洱农艺部经理,复杂“地图”上圈画的全是待开发的咖啡种植村落以及相熟咖农的信息。他选择来到普洱,同样是因为这里的咖啡。在邬特之前,担任雀巢普洱农艺部经理的是他的父亲杨迪迈,一个把他带上咖啡之路的人。邬特3岁随父亲去了非洲布隆迪,此后15年一直看着父亲在当地研究如何种咖啡,后来回到比利时读大学,念的也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2005年,他加入雀巢,随后被派到普洱接任父亲的工作。常下乡的邬特已和众多普洱农民成了朋友,轻松在农家蹭饭,与村民聊家常,喝普洱茶,甚至还喜欢上了这里的水烟。让金继辉、 Alex、邬特与云南结缘的,是千年茶乡普洱。这个因为驰名普洱茶而特意把名字从思茅更名为普洱的边陲小城,现在更希望在自己的城市名片上加上另一个标签——中国咖啡之都。新名片每年12月至来年3月的采购季,邬特都会在公司的办公场所,位于普洱郊区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小红楼里的办公室,亲自尝尝农民送来的咖啡豆是否符合雀巢标准,咖啡行业的术语称作“杯品”。2月23日下午,小红楼飘出咖啡香。邬特正与其他三个“杯测”师傅大口品咖啡,他们要将瞬间感受到的香味、果酸、甘醇度、泥土味、发酵味等,全部录入,并综合打分。每年的采购季,普洱咖农会从四面八方,开着三轮车、摩托车、拖拉机还有大卡车,将自家的咖啡豆送到雀巢收购站。最忙的时候,各种车辆排成的长龙,从雀巢租用的仓库前,一直排到粮食储备库外500米的三家村茶厂,有时还要往前再走一公里。长长的队列两旁,生长着齐整的普洱茶树,刚刚露出翠绿的叶子。这样的茶叶圣地,如今却种上了大片咖啡树。普洱官方提供的数据称,到2011年10月,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42.5万亩,是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的65.8%,占全国64.8万亩的65.6%。现在,普洱咖啡的种植面积已相当于普洱茶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2011年,普洱市现代茶园面积达141.2万亩。2011年底,普洱市政府正式提出,要打造“中国咖啡之都”,让咖啡成为普洱的又一张名片。与中国其他正在发展的三四线城市一样,普洱四处可见新修的楼盘,市中心房价每平方米达到了5000元,但这座小城里的青年,跟500多公里以外的省会昆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咖啡还没有流行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边境小城,罕有咖啡馆踪迹,普洱最繁华的五一步行街,有十多家网吧和一家德克士,却没有一家咖啡馆。城郊的一家上岛咖啡,年轻人多是吃西餐甚至喝白酒,但从下午到晚上,他们常常卖不出一杯咖啡。邬特早已习惯了这个反差。对于他来说,普洱咖啡的魔力,发生在城市外面,比如他最常去的南屏镇大开河村。因为咖啡沿着普洱至芒市的高速路,过南岛河收费站后往左有一条岔道,路的两旁,对着太阳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半米高的茶树,整齐划一,像一条条绿色的绸缎。背阴的一面,却是一排排个子更高,显得杂乱无比的咖啡树的天下。在间或一些松树、香蕉树和樟树林的陪同下,千年的中国茶,与不过数年历史的外来咖啡,宛如两军对垒般盯着对方。大开河村口,村道路两边大理石瓷砖修建的两层楼房,通常是新家具——冰箱、沙发、茶几还有太阳能热水器。院子里常停着一辆皮卡,或一辆农用拖拉机,部分农户家里,还有第三辆车——轿车或者SUV。根据普洱市政府的调查,去年大开河村新增轿车50辆。这是一个移民村,1983年才建立,村民来自于周围县市的农村,有因为水利工程,有因为原村寨水土流失,被迫迁到大开河。邬特7年前来这里时,作为普洱最贫困的村落,大开河的大部分村民还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靠政府的救济粮生活。大开河村村委会主任自绍方说,是咖啡令大开河村出名了,世界各地的媒体纷纷来采访,当然更多的是从日本、韩国、美国、瑞士等地远道而来的咖啡商人。过去一年,自绍方接待了50多批来访者,他已经能背书一样,毫不犹豫地说出村子的咖啡面积、种植历史还有农户获益情况,甚至能脱口说出前一天纽约期货市场上,咖啡豆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216.8美分。咖啡带来的财富神话,让偏僻的村民体验到全球咖啡贸易的甜头,这里超过90%的农耕用地都种上了咖啡,有5130亩咖啡田被雀巢定为原料基地,与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哥斯达黎加、巴西等咖啡产区的农民一样,大开河村村民已是专职的咖农,他们已成为每年超过10万亿人民币咖啡贸易体系中的一环。40多岁的罗维军,已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咖农。在村子背后的山坡上,他刚租下了200亩地,准备建一座咖啡果初加工厂。“加工厂里会有一台采购自哥伦比亚由电脑自动控制的脱米机,能识别豆子的大小形状、筛选出石粒以及发霉的豆子。所有投资花费为200万元。 我相信很多人会到我这里加工豆子的。”罗维军的想法很简单,普洱种咖啡的,大多都是个体农户,很多都是最近三年才开始种咖啡,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对咖啡鲜果进行加工。只要本村以及周围村子的人都来他的工厂加工,两年后他就能收回本了。经济冲动这些故事都是邬特最愿意听到的。大开河的很多村民都接受过他的技术指导,包括正在升级做老板的罗维军。邬特大学毕业后,到坦桑尼亚工作了三年,工作内容依然是教农民种东西。2005年被雀巢派到普洱后,他发现,这里正好可以完成他种咖啡、帮农民的两个目标。普洱地处云南西南,山地面积占98.3%,山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当地人无奈地比喻:“撒一坡,收一箩,煮一锅”。但是咖啡却能适应这种环境,虽然普洱群山起伏,却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日夜温差大,加之降雨充沛,与同纬度的咖啡种植区哥伦比亚条件相似,符合咖啡品种中最有商业价值的阿拉比卡豆的种植环境。阿拉比卡适合在海拔800-1800米之间种植,对普洱来说,其海拔从300米到3000米,这一范围内正好有大量土地可供利用。虽然这里种植着大量茶叶,但普洱茶采摘一般是从当年2月下旬到11月止,咖啡采摘恰是12月到第二年3月。茶叶喜好太阳光照的地方,咖啡喜好背阴的土地,两种作物并无冲突,政府自然乐于推动一种新经济作物来发展地方经济。何况2007年,普洱茶经过资本的疯狂炒作,收购价格狂跌,经济收益早已比不上咖啡。茶叶亩产鲜茶300公斤,按去年市场价9元/公斤,亩产值为2700元;而每亩咖啡产鲜果1吨左右,也就是两百公斤生豆,按当下25元/公斤收购价,亩产值就是5000元,是普洱茶的两倍多。离市区80公里远的云仙乡干坝村,2008年才开始大面积种咖啡,此前这个村子最大的经济作物是烟草,有1800亩,现在这个村子的咖啡田,已猛涨至3000亩之多。虽然三分之二以上咖啡树,要等到两年后才能结果(咖啡树栽下后,一般第三年才会收获果实),但村支书朱学坤去年就感受到了村民们的急不可耐:每月村子里都会发生好几起冲突,全部事关土地,甚至十多年前搬出去的人,现在也要求搬回来重新分配土地。“大家争土地,就是为了种咖啡。”从山上回村里路上,朱学坤毫不顾忌地介绍村子里的麻烦事。同大开河村相比,干坝村的现状更符合普洱大多数村寨的现实:渴望咖啡带来财富,却面临各种现实问题。比如没有水管,不方便洗果脱壳,狭小的院子,也容易让晒着的咖啡豆发酵生霉,急着种植咖啡,应该1米5的株距变成了1米。这些都可能造成咖啡质量下降,干坝村的咖啡田还是云仙乡最多最好的一个。因为种植不当,邬特常常会拒绝一些农民运过来的咖啡。2月23日下午,小红楼里4份正在做杯测的样品,就有一份没有过关。“充满了霉味,我感受不到咖啡的清醇,这种豆子我们无论如何是不会要的。”邬特让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去通知农户,他运来的30袋豆子,还得运回去。有霉味的咖啡,从豆子的表面是看不出的,因为造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种植不当,也有可能出现在翻晒上。有一次他发现有农户在晒好豆子后,无处堆放,只能放在院子,担心雨水淋湿,农户用塑料薄膜套住这些豆子,结果在太阳照射下全部发酵,晒干后就变成了“霉味豆”。在中国生活了7年的邬特,说中国农民很善于学习,脑子灵活,但常常会犯一些“中国式错误”,比如仿照种茶的方法,火烧土地,砍掉杂树,将地面清理干净,但和茶树不同,咖啡这种热带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树木植被的荫蔽。为了挽救那些已经被烧荒的土地,他还要说服农民重新在田间栽种树木——每十米种一棵大型树木并错落排开。如今随着咖啡种植面积的扩大,错误仍在不断爆发,毕竟云南的很多农户没有任何咖啡文化,他们种植咖啡,完全是因为经济动力,无论是种植施肥,还是晾晒加工,每个环节都可能会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7年间,邬特几乎跑遍了全普洱和西双版纳的咖啡地,这位“咖啡先生”也已经习惯了当地农户请他抽水烟,然后泡上一杯茶招待他。寡头与制衡与农民直接交往,传授技术,解决问题,收购产品,这些其实都是雀巢普洱收购站的工作。2011年,雀巢在云南共收购了8000吨咖啡豆,而99%的供货商都是个体农民,即便在雀巢全球的80个咖啡收购点中,这也是特别的一个体系。而这种做法是邬特前任、他的父亲杨迪迈制定的。在杨迪迈的任期内,他一改之前依靠当地大型咖啡供应商、国营公司提供货源的做法,而是决定把钱直接交到当地农民手中,并把雀巢的办公室从昆明搬至普洱,直接收购当地小农的咖啡豆。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中间商价格炒作,税收优惠,直接与农民建立牢固的买卖关系,也能从源头有效控制产品产质量。大开河村就是那时与杨迪迈合作的。国际大公司的直接帮扶和收购,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而雀巢只收加工成型的绿咖啡豆,也使得大开河几乎每个农户家中,都买了脱皮机、发酵池、晾晒场等一系列加工设施,十多年下来,也让大开河村成为普洱经验最丰富咖啡村。邬特与小农联系更紧密了,他直接教有条件咖农上网查期货价格,并在2011年决定将收购价格与纽约期货市场捆绑,期货价格每磅扣减十美分的运费后,成为雀巢的报价。这对父子共同打造的“以小型农户合作为主”咖啡收购模式,与纪录片《黑金》中,埃塞俄比亚的咖农备受当地财阀、跨国集团的剥削很不一样,埃塞俄比亚的咖农大多种植园,辛勤工作一天却只有0.5元美金,而采摘季节来到大开河村打工的农民,一天能摘80公斤咖啡果,算下来约有80元收入。不过,“以小型农户合作为主”咖啡收购模式,也不意味着雀巢是一个公益组织。1988年,就是因为南美巴西等国咖啡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雀巢、卡夫、宝洁这样的大型咖啡生产商的产品价格,为了降低对南美洲咖啡种植基地的依赖,雀巢这才选择来到普洱开辟新基地。作为一个跨国巨头,雀巢也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它并不会让收购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状态。2月23日的小红楼外雀巢贴出的报价是25.91元/公斤,这与去年因为巴西遭到霜冻灾害、产量下降,从而导致普洱收购价达到41元的天价,已相去甚远。随着咖啡全球产量的增加,云南很多咖啡贸易商预计,价格还会继续走低。雀巢直接引导咖农的行为,也被很多人认为会造成一个不良现象,那就是让当地的咖啡品种变得更单一。为了刺激普洱咖啡的产量,雀巢专门培育了适合这里气候生长的卡蒂莫,这是用75%的铁皮卡(一种小粒种咖啡,主要种植于肯尼亚),混合25%的罗巴斯塔(一种中粒种咖啡,牙买加蓝山也属于这个品种)而选育成的咖啡品种,高产、抗虫害能力强。然而,卡蒂莫虽然也属于品质较好的阿拉比卡小粒咖啡,但它的口感却次于铁皮卡和罗巴斯塔,现在云南种植的咖啡中,有60%以上属于雀巢引种的卡蒂莫,只有不到20%的品种是最早由传教士带进来的铁皮卡。同邬特打了多年交道的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刘标,觉得跨国企业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比如雀巢的收购量,就占到了普洱咖啡产量的三分之一。刘标的另一个身份,是当地茶叶局的副局长。作为官员,刘标不仅时常跟着邬特到下面的农村,查看咖啡的长势,也经常与邬特商量,下一步咖啡豆的育种该怎么办。从技术、资金到宣传角度,刘标认为这些跨国巨头都作出了贡献。但他也承认如果只依赖雀巢,背后潜存着风险,更不利于咖啡产业的做大。所以,几年前,普洱市政府就留意起了星巴克。从2007年开始,后者就在云南保山开始采购咖啡豆。两年后,星巴克还用云南咖啡豆做出了一款产品“凤舞祥云”,摆在了门店的货架上。但普洱大规模的卡蒂莫品种,并不符合星巴克的采购要求,他们要求从一个原料采购商,变成像雀巢那样对当地咖啡有影响力的种植户。后来,普洱市政府找到云南省政府,又在省政府牵头下,星巴克与云南农科院签订协议,由前者引进4个国外品种和4个云南品种,共7万株咖啡苗交给后者秘密培育。经过一系列酝酿,星巴克终于同普洱当地政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在今年2月,正式宣布与总部在普洱的爱伲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由星巴克主导经营,将从云南购买并出口优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同时还将在当地运营咖啡初加工厂。“你可以将星巴克的引入看做一种制衡,这样未来就不只是依靠雀巢。”在刘标看来,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因为接下来,雀巢也与普洱市同样签署了一份种植合作备忘录,并声称将一定把咖啡发展成为当地一个主要的骨干特色产业。两大巨头星巴克与雀巢的暗战,也从另一个层面让云南咖啡出了名。从2011年下半年,不断有外国咖啡贸易商来找刘标,从瑞士、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到韩国都有,有一个月他收到了上百张名片。咖啡热潮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获得跨国集团的青睐,往往就能增加自己的政绩,而且咖啡豆被跨国公司收购后,也等于出口创汇。 现在,云南每年出产的咖啡豆,70%以上都被星巴克、雀巢、麦斯威尔等咖啡巨头瓜分,而在普洱,90%的咖啡豆都是出口。普洱市有没有想过打开内销市场?“内销没市场,这要问中国人为什么不喝咖啡。”刘标不假思索地答道。回答似乎有些主观。今年1月,中国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喝咖啡这样的西方生活方式也开始走进了更多都市人的日常生活, 咖啡馆也逐渐成为家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第三处”场所。作为一个例证,原本扎根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大品牌,也开始把连锁店复制到昆明等内地二三线城市。比如星巴克就宣布,在2015 年之前,将把中国门店数量提高到1500 家。去年年底刚在广州珠江新城开出第15家咖啡店的Lavazza Espression ,被称为“意大利最受欢迎咖啡品牌”,而未来三年内,他们将在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开出200 家新店。英国的Costa 咖啡,也紧随其后决定“三年内新开250 家新店”。就连做超市的华润集团,也以3 亿多元的代价,收购了香港太平洋咖啡80%的所有权,准备在内地开1000家太平洋咖啡。也许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既能产咖啡,又拥有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伴随这股咖啡热潮的,也有无数私人小咖啡馆兴起。比如在云南的省会昆明,当初王府井刚刚在昆明落地,与附近的百盛购物中心、百大新天地,构成昆明最繁华的购物中心地带。大型shopping mall的兴建,随之也带来了很多新东西,如百脑汇iMAX影城,还有两家星巴克、一家查理布朗咖啡馆和呼吸咖啡馆。对于这座城市3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城市变化的一个结果是,让他们在购物或看电影之余,有了去咖啡馆休息和打发时间的需求。呼吸咖啡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2010年从香港来到昆明开的分店。“想要一杯Perfect咖啡,烘焙时,你得考虑豆子是怎么种的啦,今年出的豆子口感有什么特点啦。” Alex对咖啡豆的口味、颜色非常讲究,并认为这是决定烘焙的关键因素。作为香港颇有名气的一家咖啡馆,他们就是因为坚持自己烘焙而受到欢迎。所以,Alex来到云南后,去了很多地方查看咖啡。去年11月,在昆明捷思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忠林的介绍下,他在普洱的纳吉村,找到了自己钟意的咖啡豆,并订购了一吨纳吉村咖啡豆。如今,Alex已在昆明调制了一种新咖啡,名字叫“云南咖啡杯品3A”,与这里的卡布奇诺、拿铁和意式咖啡一样,也是只用普洱的咖啡豆做。而客人最喜欢喝的薄荷拿铁,和其他花式咖啡, 一半豆子是普洱的,一半则是巴西的豆子。Alex说在香港,呼吸咖啡馆也是拿云南的豆子跟其他品种作拼配。事实上,昆明萨瓦尔多、贵阳阅读时光、广州方所书店等小型咖啡馆,也都找人来云南进豆子,然后自己烘焙,做成“云南咖啡”推荐给消费者。“其实,普洱的豆子是可以做成精品的 。”金继辉曾带着普洱豆子到美国精品协会(SCAA)做杯测,并拿到了85的高分——这个分数意味着测试的豆子已达优秀级别。“以出口为主,云南咖啡日后很难打出自己的特点,成为像苏门答腊曼特宁、牙买加蓝山、印尼麝香猫咖啡那样知名的豆子。因为跨国公司,总是会让产品优先表现品牌特点,让人们记住是雀巢味道,或者星巴克体验,而不是让人们想起我是喝云南咖啡。”尽管金继辉想做云南的精品咖啡,但他并没有跨国集团那样的资金,只能先想办法做出豆子品牌。在他心目中,打响品牌的最好方式,除了严格的庄园种植,还得借助国外咖啡商的名气。奥地利家族咖啡商人克曼·沙尔夫,正计划在哈尔滨建立一个1000平方米维也纳风格的咖啡馆,而他也与沙尔夫交谈过,并约定自己庄园的咖啡豆供给这家咖啡馆。现在的邬特,也接到了公司的新要求,未来几年,他需要采购更多的云南咖啡豆。在他的任期内,雀巢已经用他收购来的普洱咖啡豆,开发出一款名为“云南尊贵”的高级礼盒,主攻中国市场。■来源:http://www.nbweekly.com/news/special/201203/29340.aspx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与其所说咖啡史,不如说是商业发展史⋯⋯
  •     难得有诚意的一本书哇,怪不得枫林晚和page one都选了上架。怪它!害我额外支出,买了包价格高出云南小粒两倍的埃塞俄比亚豆子,确实很香啦,但也没有比云南豆子香三倍出来啊!【喂喂,你怎么不讲道理...
  •     非常系统的了解到关于咖啡的历史,不单单是好喝不好喝,怎么装逼的境界,而是做为一种经济、历史、文化变迁的产物,其跌宕起伏的命运。唯一让我觉得不适应的是,虽然基本是按时间线叙事,但时光交错的讲述有时会让人迷糊。
  •     不是很有趣的一本书,案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一本很深邃很有实质内容的书,如果真的想了解有关咖啡的文化,实在不能错过这本书,可以让你品味到咖啡不同的风味,不过受众实在是小众一些了。
  •     讲了部美洲咖啡史,当然也涉及了一些咖啡的起源和在其他地方的故事,但作者重点研究的还是在美洲(特别是美国的部分)。
  •     了解下咖啡的历史~
  •     我们喝的不是咖啡,是咖啡农的血汗
  •     没有仔细看书名……这是一部咖啡的经济相关历史,而不仅仅是关于咖啡。当然你也可以知道咖啡的起源,发展,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发展引发的其他事件,大都与经济相关……经济实在不是我的爱,所以到这些章节我就愉快的被催眠了!
  •     翻译真的好差好差
  •     读了整整三个月,前半部分是和咖啡有关的战争式商业式,着眼于全球的咖啡生意经,可读性很高。后半部分着重写的美国本土咖啡经营之道就没意思了,表述观念过于个人化,没有了前半部那样的格局。读了也学不会做一杯好咖啡
  •     Bloody.
  •     不明白是按照什么脉络来写的 读起来很吃力 跟很差的翻译也有关系 还有错别字
  •     文笔十分优美,读起来身心愉悦。不过讲道理,咖啡只是一种农产品而已,其实我对品种、产地、农耕收获等部分更感兴趣,专业使然吧!
  •     一杯咖啡的故事 在看你和看沙莫之间 我两个都分神了
  •     只要有轻柔的音乐,雷声再响也无妨,只要有边际咖啡,就有温馨。
  •     像一部咖啡的后宫史,一次次的争斗下来,精品咖啡坐上皇后之位。
  •     书的内容很有意思,但翻译和出版质量实在糟糕。不下十处注释放错了位置,书的后三分之二,基本每页都有错。这是我看过的正版书里错误最多的一本,错误多到让人以为是盗版中的下品
  •     我要剁了那个起了这个中文译名的家伙。这书对于过去两百年咖啡贸易、种植园的劳工状况、广告行业的转变都有涉及。
  •     咖啡界的货币战争。
  •      这本书写的确实很实在,没啥废话,也比较细致,现在咖啡行业变得越来越专精考究,这样的专业书籍也会越来越多。
  •     小咖啡,大世界
  •     宣传费用越来越高,喝到的咖啡品质越来越差
  •     了解一些关于咖啡的知识也不错,其实这本书写的还挺全面的,包括咖啡的生产历史和重大事件。
  •     太乱了。作者确实写得很全,但是没有良好的组织,公司、历史、政治、不同行业,太乱了,乱得一塌糊涂。看了一半弃了
  •     对咖啡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读读,介绍了咖啡起源及发展进程。
  •     宅了一天看完《左手咖啡,右手世界》,其中巴西不可避免的占了最大的篇幅,发现咖啡是:亡,百姓苦;兴,百姓也苦,尤其是大丰收的时候最为困扰。以及,其实只是中国是个和平国度,世界范围内一片腥风血雨。咖啡种植小国多少血腥屠戮和镇压。洋大人们的道德感也不怎样,虚伪得很。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就那么小小的一杯咖啡背后也有很多故事和讲究,真是学无止境啊。另外看这书的一个月我喝的咖啡数量快赶上去年一年了!
  •     书是好书,翻译和错别字真心让人叹为观止。。。
  •     主要是咖啡贸易发展史,也间杂了咖啡豆的品种介绍和冲泡发展历程……估计喜欢商业的人更感兴趣。也算一本不错的咖啡历史书吧
  •     没有我想的那么好看~居然跟政治格局都有关系……就大致翻了下~涨了少许知识~而已~
  •     既然是商业史,就从发源的猜测一直讲到了贸易流转及历史政治的同步。作者写的细碎而全,估计当本参考书还行。唯一有趣现象:如果星巴克论商业经营第一,那么第二是谁?争议多年无果,星巴克常在。
  •     任何一笔生意,都散发着血腥味,即使是飘散着香气的咖啡
  •     补了历史,有因必有果
  •     磨蹭了好久终于看完了...基本就是一个咖啡的血泪史...= =翻译的也是挺烂的
  •     咖啡曾是美国大兵的军饷,这真是我没想到的
  •     一花一世界
  •     原来咖啡背后有这么复杂的故事,对咖啡感兴趣可以一看,资料丰富翔实。
  •     咖啡商业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