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书评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50267839
作者:[美]凯利·麦格尼格尔
页数:272页

拥抱压力

与此书结缘于自控力lab。那段日子昏暗的无法想象,极度焦虑、压抑,整个人处于喘不过气的状态。后来开始尝试静坐,试图缓解焦虑。当思维聚焦在一个点时,全世界都会帮你。看似偶然碰到了彪悍一只猫的文章,推荐了一个打卡社区,出于好奇搜索了下。神奇的事情就那么自然而然发生了。我加入了自控力lab,结识了很有爱的伙伴们,收获了很多惊喜的资料。这本《自控力》就是其中之一。言归正传。《和压力做朋友》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更为全面的介绍“压力”,锻造全新的思维模式。开篇就做了一次洗脑。刷新了自己的压力思维模式。虽然常常听到别人安慰“压力就是动力”,摊上事儿时脱口而出的却是“压力好大!”,相伴而生的焦虑,恐惧,结果只能是事情越发的糟糕。书中有句话“你期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结果”,仔细想想,可不就是如此。“压力思维模式不仅仅影响你怎么想,并且影响你怎样行动。”倘若能进行思维模式干预,生活该变的多么美好!当然,如果你想知道压力思维模式究竟是什么鬼,如何刷新思维模式,从此过上美好的生活,请果断捧此书回家!第二部分,当然是转化压力,这也是阅读中我最迫切想要看到的部分。面对恐惧,压力,困境,通常的反应或战或逃。倘若不读此书,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在逃避压力。逃避会引起压力繁殖,排山倒海的压力随之而来,除了浪费时间、经历,跌入“怪圈”拖垮自己外,别无它果。无疑是自己开启了自毁模式。书中配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练习。对于那些苦苦挣扎在压力圈中的朋友,倘若错过真的是件憾事。最后,想说畅销是有道理的。不论大V们怎么推荐,书评怎么吹的天花乱坠,不如将其带回家,找个空闲的午后,或是在繁忙工作结束后的夜晚,自己阅读,自己改变。毕竟,别人说的是别人的生活,而你有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压力。每天用半小时阅读,少看一集泡沫剧。泡沫剧追完就完了,什么都没改变。读完一本好书,却可以改变你的思维。嗯~反正我是读完了。或战或逃,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做出最好的选择。最后的最后,将书中引的一句话送给自己和有缘人。“与其恐惧,不如拥抱—库珀•埃登斯”。注:插图来自《自控力》

压压更健康

这本书是买的纸质版,凑数加里的,本来想想看一的,就是自控力,之前在手机上下载了自控力的电子书,没看完,看了一大半。所以那天就先撕开了2的塑封,读了一下。感觉没说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有几个实验,说说结果。老外这点要佩服,什么都能弄个数据实验,具体一下,而不是空着说,可以说是满满的干货,不是那种鸡汤文,虽然说这本书的干货并不是太多哈。作者主要说的就是我们之前对压力的认识有问题,压力其实不是全是坏处,适当的压力有助于我们的发挥。但是问题就在这个适当上面了,什么时候是适当的压力。作者说运动员发挥最佳的时候并不是心态最平和的时候,而是有压力的时候。不过巴乔踢飞点球,齐达内顶人,最后一投不进的事情其实还很多。这些肯定有压力大的原因。作者没有说明适当的压力是那种程度,怎么训练,其实这才是关键。

拥抱压力 ——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之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凯利·麦格尼格尔老师,之前已经出版了《自控力》、《自控力2:瑜伽实操篇》,当然这之前出版的书,我没看过。就这本书来说,译者是王鹏程老师,也有畅销书《把每一天,当作梦想的练习》等。所以这本书不火就怪了,实力雄厚。对于凯利老师,我是几年前在TED看过她的演讲,很精彩,老师给人很nice的感觉,她的观点也很新颖,让我内心一亮。但之后的几年却很少在生活里面用到。只能说某个时候,会直面压力的时候觉得“坦荡”,但没做到“与其恐惧,不如拥抱”。这本书就用事实科学的研究告诉你如何去真正拥抱压力。我觉得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凯利老师带着我们去重新思考压力:第一章: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什么是压力?压力真的是负担吗?这里的结论是我们要干预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对压力的想法,我们正面面对压力,承认它的存在,欢迎它,运用它给带来的理论。压力是有利的,压力会让我们变得更好,是来帮助我们迎接挑战的。第二章:迎难而上:身处困境时,压力是可以依靠的资源,而非要消灭的敌人。第三章:压力和意义成正比:有意义,意味着有压力。第二部分凯利老师带着我们去转化压力,告诉我们该如何做:第四章:全身心投入:拥抱焦虑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第五章:内在联结:压力能经常使人更具关怀性,提升抗挫力。第六章:幸福成长:痛苦使你坚强,即使痛苦正当下,未来尚模糊。最后一部分就是凯利老师的,第七章:最后的反思。其实凯利老师在每个章节后面都会有本章节的最后的想法,自己对本章一系列科学实验和一些经典例子的总结。她是一个非常科研的人,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她的真诚。她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一边求证又一边一遍遍书写出来,落实再求证,这个过程有十年之久。她在这本书里面就是告诉我们在压力下好好生活。很值得一看。我摘抄了很多,这些是完全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到非常有利。用自身的去验证她的话: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拥抱压力,转化行动的力量。2016.03.26 20:50

如果没有第二部分我打分应该会高一点

我认为这本书第二部分写的挺糟糕的,所以我只总结第一部分对我有用的地方。第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①章节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我们以往被灌输的观点是,压力是有害的,我们要消除压力;而他认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这个章节我主要学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思维模式的。思维模式是人信念的一种,它指导着人的想法和行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积极的思维方式往往对应着积极的应对方式,所取得的结果也会更好一些。比如认为压力有利的信念,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让人面对压力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认为压力有害的人,倾向于逃避压力。对应到我自己身上,有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感到愤怒,如果我一直想的是“这个人太过分了”或者“不行我一定要冷静,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那事情只会更糟还会影响我的健康。如果我转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我会想“愤怒其实是有用的,愤怒能让人有勇气做应该做但是不敢做的事情”,我确实会在愤怒时候感到勇气,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就能感受到愤怒对我来说的意义,就不会只感到消极情绪,而是积极的去做些什么,在做出一些措施的过程中我就不是被愤怒所操控而是操控着愤怒。具体改变思维方法的方式是用“思维干预”,它会帮助人们尝试新的思考方式。比如,人们很需要归属感,但多数人认为他是唯一不属于这个环境的人。“如果你没有归属感,这很正常”“刚到新环境的时候是会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能融入了”这样的思维干预让人感到这一困难只是短期的。思维干预最好的一点是,新思维引入后,你不需要刻意地重复它,它自己会内化,带来持久的积极变化。这让我想到负面的新思维也是这样的,不需要刻意重复,就自动内化了,你都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个负面想法,但是它就是影响着你的行为。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思维干预有三步:1.学习新观点 2.练习,鼓励自己采纳和应用新思维 3. 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该观点。第二个部分是关于情绪的,这一点是结合之前看的张德芬的书,还有我自己的实际经历总结的。当我们感受到某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应该做的不是忽略这个情绪或者批评它,而是先感受这个情绪,感受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不要试图推开它或者用快乐的想法替代。然后去思考它,思考这个情绪是为什么有的,不要批评它,就去理解它。最后一步是思考如何运用这个情绪中的能量,而不是耗费它试图去管理它。这里的例子也可以用我上面举的关于愤怒的。很多负面情绪都适用。第②章,压力反应帮我们应对挑战,与人联结,成长和学习。我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会感觉到心跳加速等反应,提醒自己那是身体在进入挑战的状态,帮助你更好地收集你能利用到的资源,面对这一挑战,这时候你的注意力更集中,充满了能量。在面对压力时我们会有寻求他人帮助的愿望,这时候我们更关注他们,对他们的情绪更敏感,这鼓励我们的社会交往,强化社会认知,更感到幸福。在经过压力的考验后,我们的大脑仍不断重放这一过程,这是回放和整合吸收过往经历,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学习和成长。第三章是思考压力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有意义的事情总是伴随着压力,而思考压力的意义能帮助我们积极地面对并采取对的措施。经历压力就像爬珠穆朗玛峰,爬到一半你感觉很冷很黑暗,非常可怜,可是一想到自己是在爬珠峰就觉得充满了挑战的欲望。如果忘了压力背后展现的意义,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它的受害者。压力可能是追求困难但是是重要目标的自然副产品。虽然不是每个压力瞬间都有意义,但即使我们正承受的压力本身看起来没有意义,它也能激发寻找意义的渴望。书中罗列了一些词,比如接纳,公平,爱,负责……。选择其中三个你现在觉得最重要的价值观,选择一个,书写十分钟,描述为何这个价值观对你如此重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牢记你的价值观,你会看到这件事能给你来带什么意义。比如我选择的价值观之一是“终身学习”,即使是一些让我觉得很害羞有些害怕的事情(比如演讲),想到这个我就不至于那么恐惧,不管做的怎么样,我都算对这件事做了一个尝试,这是一个新方面学习的开端,刚开始学的时候表现不好很正常,所以我们才要去学习嘛。这样想我就觉得放松多了,也能从成长的角度利用好这次本来让我觉得压力的时刻。

改变你对压力的认知

感谢这本新书刚出来泽阳就直接送了一本给我,这本书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是《游戏改变世界》那本书作者的姐妹,而这本书书是继她之前第一本《自控力》之后,前一本书主要讲到的就是“意志力”,并且如何合理使用;而这本书主要的就是讲到“压力”,同时是纠正我们平时认为压力有害这样的陈旧想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过去曾经对于老鼠的实验有过这样的结论,后来就传播出去了。但事实上,取决于对于有害还是有益确实当事人决定的,当你认为有害时就会降低寿命,当你认为好时还真可以给你带来好的结果。还真有点自我决定论的感觉。基本上整本书有一半的篇幅就是纠正你对于压力的认知,后面一本则是关于行动如何转化压力,书中里面说了很多思维干预的实验,以我看来跟之前马丁·塞丽格曼的 ABCED 法则有相同的原理,表象就是转移人的关注点,改变解释风格,而实质就是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所以如果以书的理论来说,如果你读了书,相信压力是有好处的,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另一种更好的改变。

让压力为你助力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压力,你说如何释放的呢?有的人能够很好的与压力做朋友,有的人则被压力掌控,造成情绪焦虑等等。我最近也有一些心情上的压力,而这本书《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给了我方法,我知道我应该学会主动掌控压力。这本书分为两个大部分共7章,每一个章节下面作者没有给你说鸡汤讲道理,而是列事实给干货让你知道压力并不可怕。第一章节的开篇很有趣,作者问你用一句话总结压力,你认为压力有害还是有益?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予出了不同的看法,也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写出了怎样能够和压力做朋友。接受压力,比掩盖压力更有效。作者在书中写“接受压力事件发生的事实、谋划策略处理压力源、搜集信息寻求帮助或建议、采取步骤征服、消除或改变压力源,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压力,更好地利用情境,把它当作成长的机会。”压力需要理智理解与温柔对待,你越是以一颗焦躁不安的心情对待压力,那么你的压力源反而会无休止扩大。当压力出现时,作者说了压力的几个好处,比如带给了你应对挑战的力量,让你主动去接触人群交朋友,帮助你学习更多经验以便更好的成长,书中说,“视压力情境为提升技能、知识或能力的机会,会让你更可能产生挑战反应,而不是或战或逃反应。”现代社会里,很多年轻人的压力无外乎是因为就业、工作、买房,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压力,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待压力的反应,比如离预先计划的时间快到了而工作任务还没有完成,你肯定会说压力很大,其实这都是反应,而不是说你本身就是一个压力源,自带压力,这些都不是,压力是外界给予你的反应,你不要给自己下定义,你应该告诉自己,我有能力调控好工作进度与节奏,这小小的压力反而能够帮助我提高工作效率,摆脱拖延症的坏习惯。第二部分写的是如何转换压力,作者写了生活中的例子与经验,这部分对职场人士有帮助。总之学会拥抱压力,正确理智的看待压力,或许,这些压力都会成为你追求梦想路上的兴奋剂。

放弃控制,与压力同行

书的英文名叫《The Upside of Stress》直译是《压力也有好的一面》,现在的副标题“和压力做朋友”更合原因,《自控力》是译意。我在书里没看到什么自我控制,更多谈到对待压力的正确态度以及如何与压力相处。首先,每个人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压力,转变看法很重要。压力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完全没有压力的人估计就没有,比如:年纪大了之后找工作越来越难,体重越来越沉都是压力,至于学习成绩不高、工作不顺之类的应该都是家长饭。重点不于有没有,重点在于如何看待压力(听起来比较唯心)。态度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书里的例子是饭店服务员被告知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锻炼而且越过国家所定的标准之后,体重有所下降(对照组没变化),这应该他们认为工作也是锻炼之后,意识有所改变的结果。把压力视为朋友,与之相伴前行即是好的态度,也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有力。其实,正确面对压力,处理与压力的关系才是关键所在。直面压力与恐惧,直面自己内心的问题,正视他们之后与他们一起走一段路是个很好的态度。不少人选择的是逃避,以为只要能躲开,问题自然就消失了。很遗憾,有些东西不会随着我们不去看就自动消息,多半是掩藏在一层沙下面等机会来了自然会引起更猛烈的反弹。如果你见过有些人突然崩溃,很可能就是之前所压制的压力或者恐怖的大爆发。过度压抑的后果反面更加严重。之前我的想不进小幅度多次释放,时不时地喊一喊,看了本书才知道与压力之伴才是正解。最后,助人为快乐之本,可以从处理压力的视角解释。“助人为快乐之本”听着像老生常谈,本书给出了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如果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被赋予更伟大的目标,助人的目标,那么多数人能更好地处理压力,活的也更久、更健康。使生活和工作更有意义要比始终想着赚更多钱对我们更有帮助。书里举的例子是一位女士在职场多年始终想是自己怎么升职、如何赢得争斗,后来参加个课程让她有所转变。当我们努力的首要目标是对一个更大的群体有所贡献,我们努力的驱动力就会有所不。我们不再仅仅企图证明自己足够好或者比别人强,而是为比自己更高的目标服务。不只关注自我的成功,也想为了更广大的使命支持大。如此,我们会更加快。书最后提到“制定压力目标,而非年度目标”的想法很有意思,对我也有启发。再强调一下,全书讲的都是如何与压力相处。

就两点

1. 对压力的态度: [你如何看待压力-压力对你的作用] 是一个正反馈系统. 如果你(正确地)认识到压力表现(心跳加速, 呼吸加粗, 激素作用)能在多方面(人际交往, 体力, 智力)提升你的能力, 那么压力就能让你做到越压越强. 反之, 如果你视压力为洪水猛兽, 逃避而不是接受, 压力则会对你产生负面作用. 2. 面对压力的细节: 牢记你崇尚的品格, 展望工作/生活的长期价值(宏达目标), 将孤立思维转化为群体性思维. 最后, 经历了压力和痛苦之后, 你会(比那些始终一帆风顺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 更健康, 更不容易抑郁. (引用一下: "澄清最重要的价值观,会更容易在日常压力中发现意义。开诚布公地谈论你的困难,这样就不那么孤单。视身体压力反应为资源,会强化搞定压力的自信。走出困境去助人,会获得希望和勇气。")## 摘录:> 基因缺少照顾与友善反应的人, 从亲社会行动中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 亲社会, 互助对健康有利. 特别地, 这种行动能很有效地对抗压力.> 如果让接受者感觉自己是所在群体的二等公民, 强化这种观点的干预措施, 完全弊大于利.~> 让被帮助者主动起来, 让他们感觉到在掌控局面. 否则帮助在他们看来就是用你的意志覆盖他们的意志和想法, 适得其反.> p133 监狱的临终关怀~> 这本书里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监狱囚犯的临终关怀就是一个典型, 可以认为作者属于(我们所定义的)白左. 他们的想法很有特点, 比如认为如果你公司周围的社区充满人渣不安全, 一般人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安装防护墙, 电网; 而他们给出的方案是承包周围的工地, 再给混混们找份活干, 同时对他们进行人道关怀. 其实这方法可能也有效果, 但是很麻烦; 比较而言高压电网就比较简单. 我猜最终是看你相信哪套说法, 是该自力更生还是人道援助, 效果其实都是有的.

曾经排斥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可利用的资源

能读到这本书,感觉十分幸运。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积攒的心理问题尤其多。以前遇到想不通的事,经常会想方设法的逃避,比如玩游戏。但是,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那些困扰我的问题,并没有随着我的逃避而消失,反而愈加困扰我,这应该就是书中所说的“压力繁殖”。2011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接触到了哈佛《幸福课》,了解了积极心理学。当时感叹,原来心理学这么有趣,重要的是竟然让我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心理自助类的书,也是从那时起,我经常被朋友们戏称“鸡汤哥”。不知为何,好多人谈到鸡汤文,都带着调侃或是嘲讽意味。相反,我倒是觉得常喝鸡汤,百利而无一害。鸡汤文和心理学一样,都是通过心理干预,来调整我们的心态。当然,如果仅限于心态,没有付诸实践,确实会“营养过剩”。感觉有点跑远了,还是来谈这本书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凯利·麦格尼格儿,她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她开设了两门课-“自控力科学”(The Science of Willpower)和“在压力下好好生活”(Living Well with Stress),据说这两门课都是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对应第一门课,她出了在中国广受赞誉的《自控力》一书,对应第二门课程,就是这本《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我是先看了《自控力》,受到极大启发之后,才看的第二本书,看完之后,再度大受启发。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不再排斥不好的感觉,这些都是可以整合的能量,都是可以帮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资源”。不知道你们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我的反应比较特殊,我一旦有压力或是焦虑,我的右腹部就会有压迫感。这种反应,已经有十年之久了,我也与之战斗了十几年。很遗憾,我没能取得胜利,这已经成为了我有压力的稳定的反应。为此,我还去看过几次医生,每一次都是一次奇葩之旅,有机会再说给大家听吧。最后一次,医生告诉我,这是“肠易激”,顾名思义,就是肠子容易激动。之前,一旦有了压力或是焦虑之类不好的感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坏了,完蛋了,又来了”,之后整个人就不好了,不能静下来,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选择逃避。最典型的就是大学考研究生的时候,报考的学校难度太大,自己压力也太大,最后一个月基本上就是这种状态:在自习室坐下,看书几分钟,焦虑,与焦虑战争,战败了,逃避,去网吧或是回宿舍玩游戏。可想而知,我最终考研失败。这只是最典型的一次,生活中很多小事,我都有排斥压力,逃避压力的倾向。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本书,它教给了我另一种思维模式:当压力来袭时,不要着急与之对抗,不要把压力视为必须杀死的敌人,也不必达到毫无压力的状态才能做事。你对某事有压力,正是说明了这件事在你心里的分量。有压力,说明你重视这件事,反过来,也正是因为你重视这件事,所以你身体有了反应,压力是你的身体做出调整来帮你应对挑战的。当这种思维模式在我心里扎根发芽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再恐惧了。原来,有压力并不是说明我没有准备好,相反,有压力恰恰说明我的身体为我作出了准备。当思维转变后,我发现我能够带着压力去生活了,我能更好的应对挑战了,我的勇气又回来了。因为,压力,不再是我的敌人,压力成为了我可以依赖的忠实战友。现在,当我有压力的时候,我的右腹部还是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我不再终止行动。我不断暗示自己:这些身体反应,都是我可以整合的能量,都是我可以利用的资源,只要我愿意。思维转变以后,我的行动也转变了,之前不敢挑战的一些事情,也更愿意去尝试。开始的时候,也许是去做一些小事情,比如多读几本书、开始跑步、敞开心扉与陌生人聊天、在众人面前讲一段话、主动承担一项工作、结束一段不满意的关系。只要你接纳你的压力,不再视压力为敌,整合压力为你自己的资源,你一定可以生活得更好。如果你也是一个敏感的人,也是一个经常会有压力或是经常焦虑的人,我十分建议你看一下这本书。哪怕,你读完全书后,没有清晰的感觉,或是不记得书中的研究或故事,只要书中的一个新思维在你心中扎根,你就可以慢慢改变。请记住,我们可以与压力共舞。有压力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人生。彩蛋:①【TED】凯利·麦格尼格尔:和压力做朋友 - 高清在线观看 - 腾讯视频 http://v.qq.com/boke/page/a/0/7/a0120q8yrw7.html 美女作家TED演讲②凯利-麦格尼格尔谈自控力_新浪公开课_新浪教育_新浪网 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713/ 谷歌作家论坛谈《自控力》

你有压力,然后呢?

你的压力来源于什么?你有压力么?你的压力很大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压力,你会说什么?这三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我相信有一大半的小伙伴认为压力是有害的,压力干扰到我。可是你知道么?就是因为你深深的厌恶压力,你讨厌压力,认为压力有害。让你陷入到压力的恐惧中无法自拔。这就是压力思维。所以比压力更可怕的是你的压力思维。为什么会有压力思维?引用《稀缺》这本书来讲就是:我们就只想着压力有害,这个注意点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焦点,我们的大脑被压力有害占据着,导致我们没有想过压力是有好处的。我们来举个简单的现象:你觉得自己缺钱,就只想着怎么样能省下钱你讨厌你的上司,你总会想着一万个厌恶他的理由所以,你认为压力有害,那么一定被压力打败。因为思维干预,让你的视野变得狭小。那么,你想要改变,肿么破?如何改变压力思维?首先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没有压力,你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么?我想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会说那生活会很无聊,很没有意义。没错!生活想要有意义,就必须有压力而善用压力,才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既然压力躲不到,那还不如接受它。第一步:承认压力的存在。当你感到压力来临的时候,不要慌张,不要逃避,而是先承认他,这就意味着你允许自己感知到压力,包括它是如何影响你的身心。第二步:欢迎压力,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之所以会由压力的产生是因为它对你在意的事情产生了反应。想一想压力背后积极的动机?有什么危险?你为什么会在乎它?第三步:运用压力。把压力转换成你的动力,你的能量,而不是耗费它试图去管理压力。当然刚开始你在做的过程中,你不断的安慰自己说有压力是好的,压力就是动力之类的话给自己打气,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安慰并没有在思想上接受它,你的思维仍旧受到“压力是有害“这个观点。那么最有效的思维干预的方法只需三步:第一:接受它,你就承认“压力是有意义“的这个观点,可以默默的对自己说上几遍,但只是说说没有啥用。第二步:练习。思维的改变不是简单的对与错选择题,即使你完全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待压力的,但可能还是意识不到信念是怎样影响思想、情感和行动的,这就是思维的盲区。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你要刻意的联系,观察你现在的压力思维是如何在生活中运行的,哪些地方是不对的,需要改进的。刻意的练习意味着你要有好奇心,关注细节,关注你对压力的变化,关注你周围的人是如何受到压力的影响并且是如何应对的。第三步: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一个人可以成长,但多个人可以让你走的更远。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压力是有意义”这个观点,那么相互激励,相互鼓励,共同成长。而你也可以发现自己在练习“压力有意义“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盲点加以改进。当你有一天改变了对压力的看法,当压力来临的时候,你是热血沸腾的,你是充满欲望的,甚至很挑衅的对它说:“我就希望你来”,那个时候的你已经改变了“压力有害”的想法,你已经与“压力”成为并肩作战的好朋友了。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出路。你越害怕压力,压力越会找上你来,让你过得不好;你敢于面对压力,接受压力,相信自己能搞定它,以它为资源更好的投入到生活中,那么压力就是你的动力。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压力思维。你有压力,然后呢?你该如何做呢?

如何面对压力的方法论

本书概括压力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压力的一本方法论的书籍。评点(赞同或不赞同作者观点的理由+本书对我的启发)——能否记住这本书的关键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件事对你来说有压力,说明这件事对你是有意义的。在往常我们的印象中,总是感觉压力有害,想方设法的逃避压力,作者在这本书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举例翔实的例子,论证压力有益,关键只是你怎么对待压力,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通常人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只是看到它的弊端,心中的想法永远都是恐惧与逃避,这种心态弱化你面对压力的勇气,更别提去拥抱压力,接受压力所带来的弊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你一边被动的承受压力,一边想办法逃,正如压力率领大军,一寸一寸侵蚀你生活的领地,而你却束手无策。作者的思路,首先需要我们转变对压力的思维,不是恐惧,也不是逃避,接受压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激发你身体中的勇气,挑战你的压力。除了思维,我们还需要改变自己的身体反应,另外,还要让我们认识到压力的意义,还是要说那句已经用烂了的话,那些杀不死你的比使你强大,作者建议用成长的思维去看待压力,压力也是一种资源,让你自我成长与提升。

没有压力就会快乐吗?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越来越压力山大?压力能消除吗? 没有压力,就会快乐吗?如何应对压力,才能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呢?这本《自控力 和压力做朋友》会给你答案。以往我们都是讨论压力下游,即压力引起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这次,我们要站在压力上游思考问题,即更高贵和积极的人性。1.改变思维模式你期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结果。换句话说,你不想要的,永远都得不到。所以首先得改变观念。最有帮助的压力思维模式应该是灵活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即感到分神,还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该做的事情上。所谓自由是自由的枷锁,不要压力也会带来压力。心流就像买彩票,不是回回都能中。《美丽心灵》里的约翰·福布斯·纳什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是在幻觉中完成了博弈论的研究,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滚雪球效应,一旦启动会带来一系列想法,情绪,目标,这些会决定后续反应。比如看待变老这件事。乐观看待会影响你活下去的意愿,而且你会更愿意最对未来有益的事,更主动,更积极地采取行动改善健康。消极者会认为生命空虚无望,倾向放弃治疗。也就是说,思维模式会通过目标和选择影响你的人生。做法:在每天的生活中观察你现在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察觉“思维盲区”。压力就像滤镜,为你的每个体验上色。2.压力和意义成正比最幸福的人不是没有压力的人,而是那些压力很大但不消沉的人。最不幸福的人体验到更高水平的耻辱,愤怒以及低水平的快乐。也就是说,压力是投入角色,追求意义感的目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我们将可预料的生活做成部分视为了不合理的额外负担,认为他们阻止了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如果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生命,剥离掉每个有压力的日子,你会发现剩余的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来思考逃避压力的代价是什么?想想你拒绝压力太大,错失了什么事情,经历。角色或机会,你的生命应这些选择更丰盛还是狭隘了?想想你逃离,摆脱生活压力时,你会求助什么替代行为,它帮你更好地利用时间,生命了吗?这样的应对方式是自毁行为吗?如果不害怕这些压力,追求这些机会,你的生命会丰富成什么样子?(这个其实也可以放入做法)做法: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观(3个即可),以及日常活动和这些价值观的联系。你会发现,那些烦人的小事,变成了有意义的时刻。它会转变你对压力体验的思考,以及应对他们的能力。3. 视压力为资源什么是压力?当我们感觉对重要的事物有危险,我们就感到压力。当压力和焦虑视为有害的情况,我们可能会转向更具破坏性的行为。像我以前一感到压力,就会吃平时都不允许吃的刺激性最大的食物。麻辣烫,油炸都给我上...而研究表明,有压力的孕妇生出的宝宝更强健,童年有压力的儿童更具有抗压性。压力会通过化学鸡尾酒给你力量。比如启动交感神经系统帮你应对挑战(考试时跃跃欲试的紧张兴奋),分泌催产素荷尔蒙鼓励社交,压力荷尔蒙帮助学习和成长。如果你认为环境的要求超过资源,你就会有恐惧。但如果你相信有资源能取得成功,就会有挑战反应。做到后者,最有效的策略就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思考你过去是如何应对战胜类似挑战的经历,想象来自亲友的支持。觉得你可以,并将身体视为资源。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从上述三者中选择你的压力反应。4.拥抱压力,全身心投入当感到压力时,首要目标不是逃避伤害,而是去追寻想要的东西人总会忘记自己的目标,而被细枝末节消耗。做法:坚持记录每次应对焦虑的做法,copy成功经验5.放在更宏大的目标思考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你苦苦奋斗,却越来越不快乐。科学家发现当你被竞争和自我关注的模式驱动时,是更容易感到孤独,困惑,紧张,生气,嫉妒。而当你有更宏大的目标时,感觉会更好:有希望,好奇,感恩,关怀他人。什么才是更宏大的目标?就是将自己视为更大群体的一部分,团体,组织,社区,或使命。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助人带来的良好感觉,即使是被迫为之。一方面,助人会降低了人们对时间匮乏的感觉,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看待外部要求的看法。同时我们会拥有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以为关怀会消耗我们的资源,相反关怀会丰富我们的资源,因为人是社会种群,靠自己是无法生存的。做法:创建更宏大目标。问问自己生活或工作上,什么使命最激励你?你想贡献什么,创造什么改变?你想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积极影响?6.打破孤立思维,打造归属感是不是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往往觉得只有自己有压力,只有自己是孤单的,只有自己是不快乐的。这是因为别人的痛苦很少被我们看到。做法:A.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对自己说,“和我一样,这个人知道痛苦的滋味”B.对自己更加开放,学会倾诉,寻求帮助我们的透明是一份礼物,让别人感觉不再孤单,给他们机会体会照顾与友善的益处。7.痛苦使你成长你是不是习惯性将失败看做是停止的信号,认为是自己或者目标的问题,然后陷入怀疑和放弃的恶性循环。这就是科学家们所谓的“灾难”思维。以之对立的是“成长思维”。即痛苦是成长的引擎我们应该倾向将问题视为短期问题,是生活经历的一部分。做法:原文链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62734520758049#_0

拥抱压力,重拾自我

开年来,工作忙碌,加班加点,整个人阴晴不定,负面情绪爆满,勉强笑着和别人说话,但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紧绷着脸,一副天塌了怎么办,要死了的样子,有身体的倦怠,有工作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心理的烦躁与抵触。陆续看完了《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想起很多,曾经压力之下也激情满满,咬着牙走下去的日子;想起那些在琐碎忙碌的日子里不小心被遗忘的追寻。这本书回答了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什么时候开始,你又成了“怨妇”?大三时看《正能量》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不是因为快乐而微笑,而是因为微笑而快乐”。于是开始有意识提醒自己。而步入社会,忙碌起来,一旦疏于管理,负面情绪像关不住的水龙头一样哗地一下喷出来。工作以来,最近这大半个月怨气最重。抱怨工作累,加班狗,想休假,吐槽客户善变,变态,感慨生活压力大,一穷二白,日子黯淡无光,感觉看不到希望一样。二十几岁的你,莫名就成了“怨妇”?!二、思维干预,用全新的思维唤醒自己。说到加班,压力,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就是影响身体健康。《自控力》一书中用科学实验证明,认为压力有害的人身体状况并不如认为压力是动力的人好。书中指出,适当的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压力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得那么有害。很神奇却也很常见的是,认为压力有害的人相比于认为压力有促进作用的人,学业,工作,表现上都没有那么好,甚至身体也没有那么有活力。所以,我们或许不知道自己陷入死角,时常和自己说压力好大,想摆脱,对身体不好,却不知最应该的是走出这个思维盲区,用全新的思维看待压力,即思维干预,当你开始感到有压力时,不再一味害怕,逃避,而是面对它,承认它,相信自己可以搞定它,并且想着怎么样可以转化它为好的一面。三、压力的背后,才是意义疲惫时总想着过没有负担毫无压力的生活,吃喝玩乐,然而仔细静心想想,压力的背后,才是我们追求的意义,才是生活的本质。我们学习,工作,与人交往,无论哪个方面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压力,但,难道不是那些顶住了的压力,让我们奋进,才会有现在的自己现在的生活吗。你追求什么,就得付出什么,承受什么。追求独立,有趣,智慧,就选择独善其身,努力工作,涉猎诸多,保持不断学习思考的习惯。只有你在乎什么,才会有压力。“带来压力的体验,同时也是意义的来源”。记着你追求的价值观,能转化压力,对痛苦保持开放,拥抱压力,花时间全情投入,从压力中找到意义,它将不再耗竭你,而是带来滋养。逃避压力并不一定会幸福,你或许远离了不适,但同时会抹去某些意义。“越想得到最多愉悦感和逃避痛苦的人,越可能失去生命的深度、意义和人心。”四、压力使人更具关怀性,更友善更联结近来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和一起加班的同事T,变得比以往更能聊。我们一起吃晚饭,回来再加班,我们一起吐槽一起开玩笑,下班后偶尔也在q上闲聊,说工作谈生活各种闲扯。上周她感冒,还在加班,我们依旧边干活边聊天,我和她说去打针好得快,弄完就早点回去吧,她笑说,会的,再加下去,明天会有最新报道”今日头条,昨夜,珠江新城,某写字楼两公关女猝死……“不然就是”今日头条,昨夜,白云区某出租屋,一女子猝死……“我旁边的小鲜肉笑说”整天想这些……“压力之下,普通同事变成能侃能聊互相帮忙的战友~比起高中时的阴郁,现在的自己,无意识有种联结思维,不再那么孤立。而当我了解更多别人的工作,才知自己也不算最辛苦的,T从一月份接受一个项目以来就几乎天天加班。。困苦,压力大时你总以为自己是最苦逼的,别人都比你幸福轻松,但其实生活对谁都不易,你也不知道别人发生了什么。试着与人联结,对人友善,坦诚,聆听、分享,在嬉笑中释放压力。

正视压力,直面磅秤样的人生

我住在北方海滨城市,每年冬天都有一段连续几天大雪纷飞的日子,大片且多的雪花斜斜地急速地飘洒,尽可能的向远方望去,都是一样的白茫茫。出门的时候脚踩进深深的积雪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年幼的儿子早起站在窗前向外看,想出去玩雪,又怕冷,在温暖的门口徘徊。我家先生就给儿子讲起他小时候的事情。他说,小时候上学路上,寒风肆虐,浑身都冻透了,越冷就越缩成一团,结果愈发冻得瑟瑟发抖。最后,干脆心一横,张开臂膀,挺直身板,让风随意吹过自己的全身,尽情地拥抱狂风。奇怪的事情就出现了,真的就不如原来那么冷了。很长时间以后当我看到《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作者写道“身处困境时,压力是可以依靠的资源,而不是要消灭的敌人。”让我一下子就想起这个场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和本书的立意不谋而合。面对压力,逃避是最无用的,积极的面对,勇敢的应对,才是解决压力的最佳方案,否则就会像塞利的小白鼠一样,在压力之下走向毁灭。就写作功底而言,这本书只能算是一般,文字上很有堆砌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良苦的用心和解决压力的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到的对经历压力的思考:逃避压力的代价是什么?逃避了压力,也就是错失了机会。你的生命因为这些选择更加丰盛,还是更加狭隘了?不允许自己追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通过这些细节,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白,如果没有这些压力,我们提升的就会很缓慢,就会错过璀璨的烟花和一览众山小的盛景。直面压力、理解压力、控制压力、转化压力,这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主线。凡事存在即是合理,有了压力才会让生活更美好。所以,面对压力,逃避是不可取的,只有勇敢的面对,和压力做朋友,才是作者对读者最大的建议。鸡汤文中不是常说吗:人生就要像磅秤一样,压力越大,头抬得越高。

你与压力,什么关系?

这本书我读的很快,文中大量章节都是对于实验过程的赘述,但结论并不难以理解,因此大面积略过。整本书大体是讲,如果我们转换看待压力的态度,压力就可以变成能量而非阻碍。压力是否会成为一块压在身上的石头,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和思考它。其中讲到一些转变思路的方法,如: 紧张时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反应,把原因都归结于兴奋和全情投入;在达到目标前艰苦的过程中,将目光远观在宏大的目标上而不是苦难本身;承认一切痛苦的真实感受,并告诉自己这是生而为人再基本不过事情……“我们无法永远掌握压力,但可以选择与它的关系。”读完这本书,相信你至少已经明确了如何更好的与压力共生共存的方向了。

一边感受压力,一边感受成长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正在受孕期压力的困扰。虽然之前已经在财力、物力、心力上都做了充分准备,但是肚子里真的迎来了宝宝,压力还是不可避免地来了。每一次产检都像打仗,肚皮里面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像是大难来临。压力最大的时候她寝食难安。巧的是,我在这本《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里面找到了跟孕妇相关的内容。有专业调查数据显示,孕期的压力并不一定是有害的。2011年超过100项的研究表明,遭受恐怖袭击或者无家可归这个级别的压力才会引发早产或对新生儿有影响,日常的压力和困扰都不会。孕期的某种压力甚至还对婴儿有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孕期承受了较大压力的妇女,生出的孩子大脑发育更好、心跳更有力、抗压的生理指数更高。在子宫里接触到母亲的压力荷尔蒙,使得孩子发展其神经系统以对抗压力。这段话多少帮朋友宽了心,也让我更有兴趣研究这本书。这本书中的“压力”涵盖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日常困扰我们的难题。对此,作者给出了一个主要的观点是: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最近这些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已经被妖魔化了。很多过劳死的疾病也都跟压力扯上关系,很多减压的书籍都建议缓解压力、逃避压力。这本书的作者麦格尼格尔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逃避压力的坏处颇多。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举例论证。专家们做过关于逃避压力的研究。调查者跟踪一千多名成年人达十年之久。那些试图逃避压力的人,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更容易变抑郁。他们在职场和家里,经历了更多冲突,得到了更多负面结果,比如被炒鱿鱼或者离婚。他们的压力会更大,会遭遇更多麻烦。心理学家把这个恶性循环叫做“压力繁殖”。它是企图逃避压力的讽刺性后果:耗费掉应该支持你的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更多压力源。当压力不断积累,你渐渐无力招架、离群索居,因此更容易依赖逃避性策略,比如企图扫清压力情境,或者以自毁行为转移注意力。越坚定地逃避压力,越容易陷进向下的螺旋。如同心理学者理查德﹒瑞恩所说:“越想得到最多愉悦感和逃避痛苦的人,越可能失去生命的深度、意义和人心。”这并不是纯粹的心理学角度分析,调查人员也结合生物学做了研究。对于人体来说,压力会引发“恐惧反应”和“挑战反应”。恐惧反应期间,身体预测会有生理伤害发生,为了减少在“恶战”期间流血,血管会自觉紧缩,身体也会产生炎症。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压力太大,人病倒了”。相反,挑战反应期间,身体更像是在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没有伤害预警,血管是松弛的,虽然心脏也会砰砰砰剧烈跳动,但那是血液流动为你增加能量。这反应到现实当中,就是我们看到的运动员临场“超常发挥”的例子。换句话说,面对压力时,挑战反应会比恐惧反应提供更多的能量。把这个原理应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就应该从思维角度做一个巨大调整,让自己相信压力是成长的动力,在面对压力时,自动去迎接挑战,而不是畏缩恐惧。可以把这个转变归结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当你感觉到压力时,承认压力的存在,允许自己充分感知到压力,包括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无论是工作任务感到吃力,还是人际关系让你头痛不已,或是生活中有些暂时无法化解的难题,你都要大胆地说出来。喝酒、K歌、看电影、钓鱼,这些活动都只能让你短时间逃避压力,但不能真正化解。大胆说出来,承认压力,才是化解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欢迎压力,意识到它是对你在意的事物的反应。你能了解到压力背后的积极动机吗?什么有危险了,为什么你会在乎?工作也好人际关系也好,都会对我们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出现问题时我们才会觉得有压力。这恰恰说明你是一个重要的人,也有进步的意愿。那么,你就该调整态度,相信这次压力是一个契机,你将由此攻克一个难题,增长力量。第三步是运用压力给你的能量,做些什么,促进你的目标达成和价值体现。搞清楚让你觉得焦虑、紧张的原因是什么,行动起来去改善、去促成。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可现实当中,能让我们充分准备的机会太少了,很多问题和矛盾都是突发的,你根本没时间去准备,压力也就随之而来。不要怕,要相信自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情况,转危为安。就像我那个因为怀孕而焦虑的朋友一样,看怀孕相关的书籍,多跟医生咨询,多跟有生育经验的朋友交流,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逐渐成为气定神闲的准妈妈了。此外,作者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条:在日常压力中寻找意义。具体方法是,列一些你认为有意义的价值观,如:接纳、公平、爱、负责、信仰、忠诚、冒险、家庭、专注力、艺术、自由、自然、友谊、开放、庆祝、有趣、耐心、挑战、慷慨、合作、感恩、承诺、专注、同情、健康、协作、解决问题、独立、领导能力、终身学习……书中给出了更多的参考选项。在这些价值观中找出三项你认为最重要的,描述他们为什么对你来说为什么重要。也可以回顾这一天中你做了什么事,体现了这三项价值观,让这些你认可的价值观引导你下一步的行动。有些人的压力过大,甚至有抑郁倾向时,或者遇到了一些“毁三观”的事情之后,根本失去了对基本价值观的判断,没法聚焦到一个上面。这时你只需要想,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是有意义的,你在乎什么。这样做,就可以排除跟多跟你无关的压力,集中能量去攻克最重要的难题。总之,这本书给出了大量的实验范例和调查数据,就是为了向读者说明:压力是可以转化为动力的,并且能够成为永恒的能力。我们最初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被压力逼得团团转;然后意识到了它的本质,开始接受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最后压力被化解,得到一身轻松——当然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新的压力也会应运而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人就这样被裹挟着向前走。但是当你走出很远,回头看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成长了,成熟了,比以前更有自信了。

不要让自己杀死自己(未写完,但断路后没思路了。。。。)

写这篇期间,我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的压力是不去看这本书的评分和书评,保持自己的原创和想要表达的想法不收到干扰,然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一下,褒贬不一,翻译确实很不咋地,看的过程中总有想跳读的冲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接有些是看不懂的,但是他们却又被生硬的句号隔绝开来。有意义,意味着有压力,善用压力,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本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也算是卷首语吧。刚开始工作还没遇到很多复杂问题的时候,如何去解决问题的逻辑很简单:遇见问题,就迎头上去解决啊,路太堵了,那就加宽路面啊。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和工作经历的累积,PDCA循环、5W1H分析法、竞争5要素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等众多的计划解决理论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主导逻辑,这个时候,简单粗暴的逻辑还是存在的,并且是渴望通过它而尽快完成任务的,然而我们却不能这么做,这个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有时间的,上司的,同事的,计划的,金钱的压力,我们相信这项工作最终会一定会完成,相信时间就是最大的动力,毕竟,我完成不了,总有人会完成。工作完成了,压力却不会消失,我们并没有很快的升迁。经历第三个阶段,我们对工作驾轻就熟,随着职位的上升,我们看待问题的高度也随之增高,解决问题的逻辑也就高度概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解决方式也就会影响到决策者,最初制定的工作完成情况,也许就是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我们有了改变决策者和影响决策者的力量,这样的压力,我们就要去拥抱他。引言里,作者告诉我们,杀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加上压力有害的信念作的孽。只有当你认为压力有害的时候,压力才会有害。改变压力的看法,会使你更健康和幸福。压力管理的最佳方式,不是减轻或避免,而是重新思考压力,甚至拥抱他,学会善用它。看完一半的引言,我觉得这怎么像是一本充满了实验性和实质例子的鸡汤书,或者,更像是一本教你缓解压力改变心态变得积极乐观的心理学教育书籍,但是,看之前给自己定下的一定要看完这本书的目标所带来的压力,让我需要不时的提醒自己,这本书是在讲压力的另一面,以及如何和压力做朋友,我要掌握好压力管理和教你乐观之间微妙且并存的关系。书继续往薄读,发现压力管理的脉络是如此清晰,而我,也不担心鸡汤文里面怎么能捞出肉来吃。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试图运用书中的方法,让自己去拥抱压力,与其愁眉苦脸,不如拥抱压力,改变自己对这个工作所带来的压力的看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领导的期望,你知道的,一般工作完成的评判标准是是否达到了领导的期望。在这期间,其实我是困惑的,首先是我的这些工作,是否能够形成足够的压力,或者够的上压力的标准,至少是本书中的标准;另外的困惑是,我的这项工作其实也不算是有挑战性,到底是什么让我坚信自己能完成工作而且也不惧怕这个工作带来的压力,是就算不能完成这个工作领导也不会批评我,我也不会收到什么损失,就算有什么损失老子干的不开心大不了有人的心态,还是真正利用的书中利用压力改变对他的看法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这样的困惑伴随始终,尽管工作完成,我依然不能找到确定的答案,又或者,她们直接本身就是一种微妙且若即若离的关系。我更多是一个思考者,而不是一个果断的行动者。

90后的一点浅见

  就压力而言有物理上的pressure和精神上的stress。物理上的定义很简单,把一个广泛的定义抽丝剥茧演变推理成很狭隘的定义是他们的擅长。可是对于精神心理上的压力,想给一个很明确让人一看就明朗的定义简直是难于移民外太空。虽然是诸多困难,可是对于热爱挑战喜欢实验的美国人而言,还是乐此不疲的。  美国心理学家哦教育学家社会学家kelly mcgonigal(凯利·麦格尼格尔)和她的团队,可以追溯到2008年,中国举国欢度奥运会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么一项研究-《THE UPSIDE OF STRESS》。  每个人在人生的单行线的各个阶段中都面临很多压力,单重的或者是多层次的。例如求学压力、求职压力、工作压力、加薪升职压力。又或者是独居中国特色的逼婚压力,各种单身狗的求爱压力,又或是家庭里的生产生养压力,中年人的赡养和抚养压力。还有现在很横行霸道的二胎压力。太多了,想来没有人能一一枚举。真算的是独压力不如众压力。  中国习语会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可是真正面临压力这个望不到尽头的压力深渊的时候,能有几个人看破问题迎难而上片叶不加身地积极采取应对政策?  压力产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思维动荡,焦虑应运而生。恨不得分分秒秒远离压力源,产生阿Q式自我思维麻痹,逃离不擅长的领域。英语中我有一个很喜欢的短语,常会拿来问自己-Deep inside,深于表面你的想法,源自于内心。  关于自控力这本书,我的惯性思维会发问“压力什么;为什么产生压力?面对压力我该怎么办?”而对于自控力这本书,我也会想“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对于自己的观点她该如何作证?而对于一名读者来说,我又能汲取什么样的知识?”作者用了很多的科学依据,故事策略全面探讨了我们定义的压力。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很耗时耗力一不小心还可能吃力不讨好的活,想想我用一本书的获取了这么一个大型项目的精华所在,还是有点小激动的。   作者给压力一个概括的定义: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因为在乎,才会产生压力。看定义最大的好出就是同时了解到了是什么和卫什么。那接下来面对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   重新思考压力,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化压力。书中提到了一个在中国不难接受的观点,要拥抱压力。对于这个观点作者做了很多的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压力是能动可变的,你认为压力好,压力就帮助你;你认为压力坏,压力就折磨你。我这么一说有点神乎其神的样子,但是深究其理,却有其事。   说白了,很多问题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你对待问题的看法。要把你对事情的期望欲望当成自己的擅长,然后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没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世外桃源。如此一来,压力对别人如千斤大锤当头一棒,对你来说却是肋下生两翼,平步而青云。   读书能使人明智,读好书能使人善思。读自控力,我希望能使自己更强大,当下不忧,未来不惧。冲破压力的樊笼,然后节节上升生。

和压力做朋友

 难得这本书写得语言这么优美,不时还夹有名人名言和发人深省的金句。以往这类以实验内容为线索的书往往比较枯燥难读,这本书难得有的地方可以当作散文短篇来看。压力每个人都有,甚至是每时每刻都有,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带领大家认识压力。以往,自己总是认为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得更好,通过这本书发现其实是在面对压力无可逃避时自己做得比较好。通常大家都有体会,一件事情没到最终结止日期之前,总是很难专注在这件事情上,压力可以为我们带来专注,提高办事效率。本书意在中改变大家对压力的认知,转化压力,和压力做朋友。我们一生可能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影子只有在有光的地方才出现,但压力却时刻伴你左右。善待压力,自己可以过得更好,就像书中写的一位明天将上手术台的患者当晚的压力转换认识一样,压力本身就已存在,可对它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结果。如果一味的患得患失,压力一样还是会在那里。作者介绍的转换方法非常有实用性,想想同样状态下的人,想想相同事件中其它角度的人的压力等等。人近中年,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有时很想自己能够有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面只有我自己,没有影子,没有压力。但既无可能做到,那就只能是有一处地方,月明星稀,我与影子、压力三人对酌。  

与压力共舞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样的书名可能就会让你眼睛一亮吧!和压力做朋友?可能吗?在我们一般人看来,压力是一个比较负面的东西,唯恐避之不及,哪里敢与之亲近,与之为友。不过读了这本读了这本书后,你的想法可能会有所改变。压力在你的眼睛也许会变得并不那么可怕,你对压力可能会坦然面对,甚至会对压力亲近起来,想拥抱压力,促进自己成长。关于压力的看法或是说的专业一点关于压力的思维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认为压力有害,一种是认为压力有促进作用。关于压力思维模式的有关阐述,作者大量借鉴了心理学家艾丽娅克拉姆和她的同事开发的压力思维模式测试有关研究成果。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中,“压力有害”的思维相对来说,更为普遍。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下,人们通常会尽量想办法逃避压力,摆脱压力感受、用酒精药物来消减压力。而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压力有促进作用,是有益的。这些人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压力这个事实,积极面对压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较而言,后者更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比较传统的认为压力有害的压力思维模式可以改变吗?研究表明是完全可以的,人们可以通过干预来实现。最有效的思维干预大致有以下三步:1、学习新观点;2、练习,鼓励自己采纳和应用新思维;3、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该观点。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压力思维模式转变的关键在于秉持更平衡的压力观念——少害怕它,相信自己能搞定它,以它为资源更投入地生活。综合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在这本书中,列举出压力的多种好处。压力可以给我们提供应对挑战的力量。当交感神经系统启动时,它可能会使人产生非凡的生理能力,有些迸发出来的能量让人惊讶。压力的反应不止给人力量,很多的时候,它还鼓励人社交。压力之下,你会发生一种催产素,这种物质会使人更相信别人,更照顾别人的感受,对别人更友善。压力还可以帮助人学习和成长。强烈压力反应的几个小时后,大脑都会自我连线,记忆并从经历中学习。压力也有助于增强未来的抗挫折能力等。当你书中了解到压力的这么多好处,你是不是会改变对压力的看法,产生拥抱压力的冲动,准备和压力共舞?在这本书中,作者在结合其他一些心理学专家的研究成果上,列出了很多种转化压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变紧张为兴奋。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可以帮助人们在压力下更好地表现。把科学应用到现实。把恐惧变成挑战。从“真希望不用做这个”到“我能做”。挑战反应,从压力中学会韧性。从痛苦中发现好处,应该对痛苦说谢谢。从困难中发现好处和从创伤中发现好处。与压力同行,和压力共舞,人生竟然是如此美好!

我的恐惧 归于何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恐惧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背负着它艰难地熬到了大学,开始各种尝试去勇敢。我以为的啊,勇敢就会是那种纯粹的无畏,满腔的热血不会知道害怕是何滋味,周遭的所有都将沐浴阳光没有一点阴冷的湿寒,于是我扛起所有的气力去与害怕周璇,对抗:我把它归咎于童年鼓励的缺乏,归咎于自我的羸弱,归咎于某个成长过程中别人一个有意的伤害,我尝试着去和过去和解,把这份害怕带回年少安置,叫它不要再回来;我尝试着苛刻要求自己,让能力更强一些;我尝试着保持与别人的心理距离,这样自己就不会再害怕受伤害...然后,我依然:每天都要面对着它。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书翻完,密密麻麻地在页边空白写我的心迹。不是一句话的释然。但,确实让我,不再恐惧 恐惧 了。勇者,是伴随着恐惧站起来的。或者说,不管你是勇者还是弱者,恐惧就在那儿,不多也不少,唯一不同的是你对于恐惧的态度。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浸淫在所谓完全一色的纯粹的美好世界里,也把现实理所应当地建了一个心里模板。亦或是,周遭过于简化的媒体信息,堆砌得我们竟然以为那就是生活的全貌,然后慌乱地拒绝着真实的世界,心理抓狂着何时才能离开这个不堪的让自己漂浮的幻境,找回自己的“想要”。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翻阅各种书籍后怀揣着榜样都是风雨后在彩虹里五色七彩地发亮着,不再恐惧,不再焦虑,过往的任何伤口都愈合无痕,未来的任何刀剑都不能入身了。可是呀,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又回到了伤害自己的那个现场。醒来时,我慌乱地抚摸着汩汩出血的伤口,对自己哀伤又愤怒,为什么,为什么,我自己这么地无能,我应该有免疫力的,我应该伤口愈合的!于是我一遍一遍地,同情绪周璇,我要乐观,我不要这些坏情绪,我不要!我不要!我又陷入了一个情绪的漩涡。走出时,好似看淡红尘,终于摆平了这弱者的标识,我疲惫地拉拉嘴角,耶。当然了,某个偶然的时候,焦虑又来了。。。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对自己越来越怀疑了,我越来越无力。我怎么连一些情绪都抵制不了,我好害怕,好害怕,这些坏情绪会在某个时候讲我彻底吞噬。害怕,挣扎,抵抗,疲惫,又开始重复,日子开始失去意义。嗯,翻完书,我又消化了好多天。现在,只想说:谁TMD教育我疾病容易发展成绝症啊,疾病不仅你身体免疫力也给你心理免疫力啊。只要活着,有目标,有效益比较分析的,都会有恐惧,害怕,担心,也就是书上说的压力。但压力不是来坏事的好伐,它会助你更高效地渡过难关的好伐,不用再一开始就把它推在门外它力气好大的你也推不过的好嘛,推来推去好浪费做事的时间而且好累的好嘛,开开门让人家进来,人家只是长得丑了名字恐怖点可是人家是真的助推力好嘛。我的恐惧,与我同在。

帮你更新思维模式,从此果断好好生活

有朋友说,《自控力》可以更新思维模式,从此过上美好的生活,请果断捧此书回家!看完一乐,不过对我来说确实是如此的。绝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觉得压力这个话题太大太累,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巴不得跟自己没关系,可是现实是:每一个都有很多压力,而且如影随形,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处理压力变得很重要了。不过,压力都有什么?环顾周围,就像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讲的,我们用压力来代表一切的事情,所以如果就压力做一点点,其他都有改变,这真是一个好消息,不是么?擒贼先擒王,这个“王”就是压力。当然,要擒王,首先调整对压力的看法。这块讲述很有意思,比如认为压力有害的人生病几率,比我们所认为的重症高得多,这也充分说明人是自我实现的,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的预言嘛。既然这样,那如果反着来呢?这本书就是一个反着来,讲压力好处多多的书,而这个逆向思维,恰好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比如有压力的时候才想去调整嘛,不然干嘛做呢?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只有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知道所以然,然后才真的会去做。对于老外来说,做点这一点挺简单的,毕竟他们的实验、科学思维很强,讲述的都是科学的,给人感觉很靠谱、很实在。思维方式调换频道后,接着就是如何真的转化压力,为我们所用了。书中方法太多了,而且每一个方法都结合一种典型的生活工作场景。比如新入学的非洲裔常青藤大学新生没有归属感,作者提到自己同事,著名思维大师、心理学家格雷格·沃顿的干预方法:阅读一个调查,写一篇短文,给下一届新生传递一条关于社交归属感的信息,结果让人吃惊:这些参与干预的人的学习成绩,远远高于未参与的非洲裔美国学生。(话说,我们在职场、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没有归属感的哈,这个是一个普遍现象,就像安全感是全世界妇女的妇科病一样,对不?O(∩_∩)O哈哈~)而且,最好玩的事,这些人只有8%记得干预内容是什么,因为新的思维模式已经成为他们认知自我和学校的一部分。一旦某个思想生根,它自然会发芽,而且引发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行动继而带来持久的积极改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社交恐惧障碍、面对手术、亲人离世等等,都促使我们去看到压力带来的积极面。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除上述例子外,很多干预措施可能只有一小时,却能够带来各方面很久的改变,包括婚姻满意度、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甚至是意志力,人们通过干预措施转化了压力,变成有意义的行动,人生也改变了,这不就是心理学家带给我们的价值么?(ps:用说人话的方式就是,书中实用的小方法挺多的)因此很推荐大家来看,真的把这本书用起来,消化、理解了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不然看任何书都是白看:)

和压力,做朋友?

花了周末读完了《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我们生活中听到的,常常是压力对身体健康不好,压力容易造成人际冲突等等,反正基本我们了解的压力对我们身体百害无一利。可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在截至日期上交任务或上交作业的情况,这些都是压力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有着压力,但奇怪的是,如果我们是完成它,那我们的身体并没什么不适。嗯?压力不是对身体有害吗?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研究:克拉姆在全美7家酒店招聘服务员,做一项信念如何影响健康和体重的研究。打扫酒店是份辛苦的工作,每小时会消耗超过300卡路里的热量。与锻炼相比,这相当于举重、水上有氧运动、每小时走3.5英里的消耗量。然而,克拉姆招聘的服务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自己没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三分之一的人说从来不运动。他们的身体反映了自己的想法。服务员的平均血压、腰臀比和体重显示,他们好像从没劳作过,就像每天久坐一样。克拉姆设计了一个标签,说明服务员的工作等同于锻炼。铺床、收拾地上的浴巾、推重的行李车、吸尘等,这些都需要耗费体力。标签上甚至包括做每项工作燃烧的卡路里(比如,一个140磅重的妇女,打扫浴室15分钟,将消耗60卡路里)。在7家酒店里,克拉姆选了4家,做15分钟的介绍,把这个信息告诉给服务员。她还把这些标签,以英文和西班牙文双语,挂在服务员休息大厅里。克拉姆告诉服务员们,他们的工作,完全达到或超过了卫生局局长建议的运动标准,对身体健康有益。另外3家酒店的服务员是控制组,他们接收到运动对健康有益的信息,但没被告知自己的工作等同于锻炼。4周之后,克拉姆回访了这些实验对象。那些被告知工作等同于锻炼的服务员,体重和体脂肪都有所下降,血压也更低了,甚至变得更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工作之外,他们没做任何行为调整,唯一改变的就是观念,他们把自己当作锻炼者。相比较,控制组的服务员,在以上方面,没有任何改善。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似乎可以看出,你期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结果。这是所谓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会导致我们做事结果的不同。换句话说,我们对压力的想法是不是弄错了?有两种压力的思维模式:压力有害?- 对身体不好- 易造成人际关系冲突压力是动力?- 促使人成长- 促使人去寻求帮助,提高人际关系我们在此先不评价压力是否有利,再来看一个书中的研究:2005年到2006年,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的研究人员访谈了超过125000人,他们年龄在15岁以上,来自121个国家。访谈问题是:昨天你是否压力很大?在发达国家,调查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和边远地区,他们挨家挨户上门访谈。然后研究人员用电脑做了个国民压力指数。每个国家,有多少比例的人说是的,昨天他们压力巨大?世界范围内,平均值是33%。美国的指数挺高,43%。菲律宾以67%的比例居于榜首,而非洲的毛里塔尼亚排名最低,比例刚刚超过5%。因为国与国比例不同,研究人家就琢磨:一国的压力指数,与其他指标,诸如幸福、寿命和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吗?先根据你对压力的信念预测一下。承受更大压力的人,对公众健康、国民幸福和经济有好处吗?令研究人员惊诧的是,压力指数越高,国民幸福度越高。说前一天压力特大的人比例越高,该国人口寿命越长,GDP越高。较高的压力指数同样反映出更高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人们越说压力大,对健康、工作、生活水平和社区越满意。研究人员还发现,生活在腐败、贫穷、饥饿或暴力水平高的国家的人,诸如毛里塔尼亚,通常不认为他们的日子很难过。人们说有压力,所反映出的东西和研究人员所认为的客观的恶劣社会条件并不完全相关。为了理解这个使人困惑的发现,工作人员研究了压力和其他情绪的关系。在感到重压的日子里,人们更容易生气、沮丧、悲伤或者担忧。但是生活在压力指数较高国家的人,同时也汇报说上一天里有更多快乐、爱和大笑。当涉及总体幸福感时,调查显示,最幸福的人不是没有压力的人。相反,他们是那些压力很大,但不消沉的人。这些人,更容易认为自己的生活接近完美。相比较,研究者汇报说,最不幸福的人,体验到更高水平的耻辱、愤怒及低水平的快乐。喔?也就是说压力越大,我们越幸福?我是赞同压力越大,就越幸福。反观我们生活中有压力的事,大多数是我们在意的事,正因为在意,我们才想才把他们做好,而做好就是压力的来源。因此,压力不是敌人,它使我们渴望变好的体现。既然压力不是敌人,我们又如何接纳它,甚至拥抱它呢?1. 变紧张为兴奋2. 联结他人3. 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变紧张为兴奋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我们常常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以往我们会认为这是我们紧张的表现,甚至认为这是无能的表现,我们一般要求我们要冷静下来,其实不然,我们应该要兴奋起来,因为这是压力在给我们能量,给我们打气--心跳加速是心脏给大脑输送氧气,手心出汗是要接近渴望的东西。联结他人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人那么多,总会有些人跟我们一样,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一样的压力,但他们都顽强的坚持着,我们为什么又不能坚持下去呢?另外,尝试着去多帮助他人或者倾诉。助人后的心情愉悦能帮我们更好的面对压力,倾诉排解压力的作用就不赘述了。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相信自己,能挺过去。告诉自己,现在有压力,是因为你在意有压力的事物,你渴望变得更好,所以你才有了压力,所以,不妨想想,当我们完成了有压力的事,我们能获得多大的成长。我参加了一个读书笔记ppt的比赛,而这个读书感悟我本来可以前天交,但我迫不得已在截止日期的今天上交。为什么呢?因为前天我通过微信群发现我读错书了,读了另外也是同作者的书,而这时离截止日期只剩两天,而且我发现读错书的第二天早上还有比赛,需要我花时间去记忆一些东西,也就是说给我的时间不到两天了!我就在想,我要不要放弃呢?毕竟时间貌似不够,压力也比较大。但回想我参加这个活动不就是为了提升我自己的PPT水平吗?我渴望通过PPT的形式来分享我学到的知识,再说,日后职场肯定也有比这更紧迫的事,如果我能尽力,至少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想到这,我就很兴奋,因为有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我是通过微信群知道我读错书了,也就是说,读错书的人不止我一个,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仍然选择继续读下去,这就找到了联结,说明了我不孤单,所以我赶紧去买了电子书抓紧看。所以说,读这本书很适合我当前的情况呀,哈哈哈,刚好就学以致用喽,很感谢自己能坚持读下去,知道了很多与我过往常识相违背的研究。最后,以一句名言结尾,祝大家也能和压力成为好朋友!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老人与海》

虽然有点标题党,但依然属于值得细细做笔记看上好几遍的书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那头名叫“自控力”的妖怪》推荐凯利•麦格尼格尔的旧作《自控力》,对我来说《自控力》是非常愉快的一段阅读体验,不仅有与自己体验的相互印证,丰富的实验数据支持,还有具体的日常实操指导。属于那种我会细细看一遍做笔记,然后时常把笔记翻出来看的那种书(这种时候真是要高呼电子书书摘云同步的功能简直好用到满地打滚)。所以看到这个月刚出的凯利•麦格尼格尔的新书《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没怎么多想就入了一本。到目前为止看了三分之二,结论依然是:值得细细做笔记多看几遍。先打个预防针,本书中文标题是《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然则英文版标题:the upside of stress(压力的好处)完全没提到“自控力”这个词。中文版还特意把“自控力”这三个字以最大字体印在封面最显眼位置,嗯……理由大家都懂的。因此如果你冲着“自控力”来看这书,那还是算了,事实上我读了三分之二也完全没看到任何与自控力相关的内容。除非出版社非要说“如何与压力相处”是一件会涉及到自控力的事儿,那我也没话讲。不过按这逻辑世上也没啥事不能和自控力扯上关系了。但书,还是好书。之前在另一篇文章里我这么写过:“每个人生来就是码农,所谓长大,其实就是不断在给自己撰写应对外界种种情况的流程图和批处理程序的过程。或有意或无意,我们会给自己设定许许多多的生存策略、信条和技巧,来应对生活抛来的难题也好压力也罢:怎么和喜欢的人相处?需要公开场合演讲怎么办?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失望不满该如何应对?怎么去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流程和处理模式。大多数时候一旦遇上,就会“咔”一声打开开关,进入自动化处理,跑完一圈流程搞定收工。啊,多么贴心,多么人性化!唯一的问题就是:现实中的程序都有一堆程序猿攻城狮产品狗们跟在后面除BUG以及不断迭代升级,而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存策略和应对模式,则很少能得到这种待遇。以致一直停留在beta公测乃至alpha内测阶段。”所以一本书如果能够帮我除掉了一个生存策略上的BUG,我就认为这本书值得读3次。而《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则做得更多,它试图帮人们更新两个最底层的驱动程序:1.如何通过改变观念来改变生活?前面20%的篇幅。2.如何与压力相处?后面80%的篇幅。如果真的把这本书的理念付诸实践,估计至少能从“我的人生beta公测版”升级到“我的人生正式零售版”。所以相比后面80%如何与压力相处的内容,我觉得前面20%的内容更重要。后面无非是前面理念在压力方面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已。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取决于他们“认为”这件事会带来哪些结果,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也许是因为我们都在追求安全感和确定感。而《自控力》则用丰富的证据试图去展现世界另外的面貌:一件事所带来的结果,往往也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我喜欢这个结论,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可贵的自由。那段很有名的祷告文是怎么说来着?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这本书大概可以帮我们做到后面两点。最后说一句,本书在Kinde、豆瓣、多看等电子书市场都有卖了,对于这种需要做大量书摘还要反复拿出来看的书,我觉得还是电子书好用。

有压力的生活才更加完美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本书写的超级好,最近一直在读,这段时间压力也是蛮大的,我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烦恼,常常失眠。找不到好的方式来缓解,直到星姐载下班后公众号上推荐了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也为我缓解了不少压力,让我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能不再浮躁,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转化压力改善生活

就像作者在后记中写的那样,我也是看了她的ted演讲后读她写的书的人之一。这本书写得很好,包括很多心理学学者对转化压力的研究以及生活中一些人在转化压力的经历,帮助读者从科学和生活两个角度更深刻地理解转化压力的益处。同时,书中还有很多贴心的转化思想练习。利用那些练习,我回顾了我自己面对压力的经历,并改变了我对压力的看法。如作者所说,压力无法避免,但是人们可以改变对压力的看法。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压力的看法,算是压力科学上的革命性成果,对人们转化以改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