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选择――国民党名将黄维特赦前后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
ISBN:9787506536172
作者:刘家常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内 容 提 要
该书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
史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原国
民党战犯,后来的全国政协常委
黄维特赦前后的一些生动感人的
事情。
黄维是国民党战犯中有名的
“顽固派”,但在中国共产党统
战政策的感召下,在管教人员耐
心细致的教导下,他最终选择了
一条正确的道路,成了人民中的
一员,并为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奔
走。
该书作者是黄维在抚顺战犯
管理所的管教。他们在长期相处
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了“
忘年交”,经常走动,书信往来
不断。正是这些交往和友情以及
当事人特殊的身份,构成了本书
的鲜明特色。

书籍目录

目录

一 淮海落马
1.“我就是黄维!”
2.别慈母投笔从戎
3.巧遇方志敏
4.“从一而终”的“革命者”
5.投靠蒋陈,“围剿”红军
6.抗击日寇的“培我将军”
二 进看守所的日子
1.野心梦的破碎
2.黄维兵团冒死北上
3.兵败双堆集
4.“我最大的错误是打了败仗!”
5.面对韩庄的愤怒
6.坦率,并不等于坦白
三 10号,回头是岸
1.功德林里论成败
2.“虎”耶?“犬”耶?
3.一诗三改
4.复活与脱胎之间
四 为了黄维的永动机
1.割须狂言
2.放弃可爱的幻想吧!
3.大参观,大转变
五 怪圈之中
1.两次恋情与两次婚姻
2.从首批特赦名单上拿下
3.坚持戴光荣的帽子
4.蔡若曙进京三劝夫
六 自己的纪念碑
1.“最后”一个建议
2.大喜大悲
3.令人惊讶的进步
4.“东方红发动机”
5.第一台永动机的“诞生”
七 特赦的第一名
1.光彩的历史时刻
2.宣读感谢信
3.主人的新起点
4.容貌心灵俱美的蔡若曙
八 衣带渐宽终不悔
1.实验――失败――实验
2.第二故乡行
3.未能如愿的梦
九 为了大团圆
1.灵魂复活归贵溪
2.认真于统一大业的人
3.首次香港之行
4.最后的行程
后记

内容概要

刘家常,1943年生于辽宁省营□
市。1960年从辽宁省政法干部学校毕
业,分配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工作。曾亲身
参加了对日、伪、蒋三种战犯的改造工
作,历任管教员、管教科长等职。曾直接
负责黄维在抚顺期间的管教工作。近年
来,经常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
改造战犯的文章。1993年出版长篇报告
文学《日伪蒋战犯改造纪实》。现为中国
作家协会抚顺分会会员。
刘人源,本名宝军,1971年生,系
刘家常之子。受其父影响,对战犯产生
了极大的兴趣,曾在有关报刊杂志上
发表过改造战犯的文章。本书是他的
处女作。不久将有《战犯释后纪实》和
《抚顺战犯监狱绝密档案》等作品问
世。


 最后的选择――国民党名将黄维特赦前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http://epaper.nandu.com/epaper/A/html/2014-12/19/content_3363973.htm?div=-1淮海战役黄维兵团全军覆没被俘后表示:最大错误就是打了败仗“爸爸年轻时长什么样子?” 1973年正月里的一天,席间,25岁的黄慧南突然问母亲。“他长得可精神了。穿军装的样子特别神气。”提起丈夫,蔡若曙平静的语气里掩饰不住自豪。沉默半晌后,神情转而黯然。“可惜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来。当年带你们从台湾回上海,你爸的照片都在口岸被扣掉了。”听罢,黄慧南拿出一只碗、一双筷子,摆到餐桌上。这双碗筷,是给远在抚顺坐牢的父亲黄维准备的。这一年的正月十三,是黄维69岁生日。在25年前的淮海战役中,他成为共产党的俘虏。陌生人2014年11月的一个午后,黄慧南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形:“神经兮兮的,不知道怎么就做出这么个(摆碗筷)举动来。”因为“父亲”突然出现在黄慧南面前时,是1965年秋。那一年,她17岁,在上海北郊中学念高二。“你父亲来了,住在锦江饭店,你去见一见他。”那天,教导主任告诉正在上课的黄慧南。“不去。”“这是政治任务,是帮党做工作,你一定要去。”无奈。在姨夫黄崇武的陪同下,黄慧南来到锦江饭店,公安部门的人很快将他们带到黄维住的房间。进门一见面,两个大人就开始寒暄。“这是慧南啊。”黄崇武赶忙介绍。见到父亲,黄慧南心平气和地叫了一声“爸爸”。她发现,眼前这位陌生的老人,从他们一进门开始就特别注意她,在跟姨夫交谈时,总是用余光不断打量自己。第一次见到女儿,黄维显得非常高兴,总想方设法地找话来聊:在哪儿上学、读高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生活怎么样……黄慧南记得,父亲当时穿一套整洁的中山装,在锦江饭店这种场合,一点也不显得寒酸。“就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挺和蔼的。也没有像后来好多人说的那样,总一幅趾高气扬的样子,但看起来还是有些气派。”“当时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黄慧南回忆,她只觉得眼前的这个人与自己完全“不搭界”,“我都没太正眼看他。”一上午的会面结束后,任务完成,黄慧南继续回学校上课。此后几年,她再也没有想象过父亲的形象,“当时见了也就见了,完全没进脑子。”从小,黄慧南和母亲、外婆还有姨妈、姨夫一起生活,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在家里,她喊姨夫、姨妈为“爸爸”、“妈妈”,而对自己的母亲,则用上海话喊“姆妈”。“后来我还想,我那时怎么就没想过,家里怎么会有一个妈妈一个姆妈呢?”关于父亲,大人们一直默守着这个秘密,从来不在她面前主动提及。上学后填档案,有一栏“家庭出身”,黄慧南不知道该怎么填,于是问家里人,“个个都跟我支支吾吾。”直到初中毕业前。团支书找到她,告诉她,没能入团不是自身不够进步,而是因为父亲的问题。回家后,黄慧南第一次向家人正式问起父亲的事。到那时,她才知道,父亲原来是“战犯黄维”。家信1973年的正月里,除了记住了父亲的生日是正月十三,黄慧南还从母亲口中得知,此时的父亲正被关押在抚顺“改造”。1966年高中毕业后,黄慧南就到了吉林延边插队。查了地图,抚顺也在东北,于是,她盘算着下次回家时,要先去抚顺看看父亲,“后来因为没攒够路费,也没去成。”此时,高墙里的黄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惦念女儿。在东北插队劳动的几年,黄慧南身体出了毛病,让黄维非常焦虑。1972年10月22日,黄维在给妻子蔡若曙的信中写道,慧南的病“让人伤脑筋”,“但你没有告诉我她的病情。”接着,黄维急切地向妻子交代:“希望你务必要给她治病,需要把病全面检查清楚,给她彻底治好病。希望把情况告诉我。”几个月后,春节临近,抚顺战犯管理所组织联欢。管教刘家常回忆,黄维常常独坐一处,两眼发直。“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想家了?”“慧南身体不好,有心脏病,肝胃都不好,现在吃了许多中西药,不知道治疗得怎么样了。就要过春节了,也不知道她娘俩怎么过……”黄维忧心忡忡地说。“你在这里没有花钱的地方,其他人在管理所都存有钱物,你没有吗?”“我存有70元钱,烦请管教帮我寄回去,以解燃眉之急。”钱寄出之后,黄维仍放心不下。1973年1月29日,黄维再次给妻子写信:“我一月廿三日给你的信和汇出的七十元,为慧南医药费,想可在春节前收到。我现在写这封信,就是唯恐上述信款到迟了,以致慧南春节后回吉林去了,将误及不浅。”多年后,刘家常见到黄慧南。他说:“别人都是从外面往管理所寄钱,你爸爸是从里面向外寄。我在这里管了这么多战犯,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黄慧南觉得,也许是因为出生得特殊,父亲对她总有一种隐隐的歉疚感。9岁那年,母亲突然带她去虹口公园照相,黄慧南当时并不知道,是拍了照片给父亲寄去。直到父亲出狱后,她才听沈醉(曾与黄维一起在战犯管理所改造)说起:“你爸最在乎你了,上衣左兜里一直放着你的照片,像宝贝一样藏着。”1973年前后,几乎在每封家信中,黄维都要提到女儿的病情。1973年3月4日,黄维写到,慧南没有北京户口,到医院看病会受限制,建议让女儿回上海疗养,并提醒一定要找生产队开介绍信。1973年2月27日,收到妻子为他置办的冬衣等日用品,3天后,黄维却回信:“我要批评你。”“你寄来的东西,我估计需费六十元。为什么不把这笔钱做慧南、敏卫(黄维外孙女)的医药费?你不急其所急,太不会打算盘了。请你考虑考虑这些问题。”1973年4月8日,黄维在信中不断给妻子出主意:“肝病是最可恶的病……希望给她检查确实……你来信说她胃痛不能吃东西,可能正是肝痛不能吃东西,病一定要检查清楚才好……慧南最重要的是安心治病,静心养病,不可劳动,但要有适当的活动,千万不要背病包袱……”直到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黄慧南才发现这几封家书,她一封封地读,“感动得掉泪”。离乱1948年夏,南京国民政府一纸调令,任命国防部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黄维为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44岁的黄维匆匆告别已有九个月身孕的妻子,率领12万人马开赴淮海前线,与中共军队决战。临走前,黄维给还未出世的小女儿取名“慧南”,原本指望着几个月后就能结束战争。没想到,这年却成了一家人离乱的开端。1948年11月25日,宿县双堆集,全美械装备的第十二兵团陷入中共军队重围之中,此时离黄维就任兵团司令仅两个多月。阵前,他将刘伯承、陈毅的劝降信撕得粉碎。12月15日,黄维被俘,第十二兵团全军覆没。当天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仍“捷报”频传:“黄维兵团展开猛烈攻势,半月来毙伤匪逾十二万”。一周后,上海《申报》刊载消息:“本报蚌埠廿一日电,据悉,黄维将军业已被俘。” 在南京的蔡若曙陷入煎熬之中。“父亲生死不明、音讯全无,妈妈急得经常给国防部打电话,对方总是告诉她还在突围。”黄慧南说。很快,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淮海战役后,情况更是急转直下,南京城内人心惶惶,国民党大员家属纷纷飞往台湾。离乱中,蔡若曙带着襁褓中的小女儿黄慧南、大女儿黄敏南,还有黄维与原配夫人桂仙梅所生的次子黄哲赴台。此时,黄家的长子黄新正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不愿去台湾,选择留下来迎接解放,三子黄理远在重庆。到台湾不久,1949年初,蔡若曙又只身返回大陆,在上海找到妹妹蔡维勤和妹夫黄崇武一家,并四处打探黄维下落。此时,在天津被俘的国民党八十七军军长刘云翰正好被释放回南京做说服工作。在上海,刘云翰遇到蔡若曙,告知对方,黄维还活着,他在石家庄的中共战俘营里见过,不会有生命危险。于是,蔡若曙决定留在上海,等待丈夫释放出来,还打算开家书店维持生活。但到了4月间,中共军队进攻上海前夕,国民党当局以上海要巷战为由,强令蔡若曙和妹妹一家去台湾。不久,三子黄理也由渝赴台。蔡若曙始终惦记着丈夫。两个月后,她又带上四个孩子离开台湾,先是在香港居住了一年,然后再回到上海定居。一家人颠沛流离的那段往事,蔡若曙生前几乎从不提及。而子女们当时年龄都还小,个中经历谁也说不清楚,“文革期间,让交待往返台湾的经过,因为时间上几方说法对不拢,姐姐就被当成是有‘特务’嫌疑受批判。”黄慧南说。战犯 黄维对战败是不服气的。一次,中共的干部让他认罪,黄维回答:“我的最大错误就是打了败仗!”亲历者回忆,被俘后,黄维起初不承认真实身份,被部下认出后,才极不情愿地在白纸上写下“黄维”二字,“维”字的右边重重地点了一个点,戳破了纸面,随后长叹一口气,将签字的派克笔丢在地上,双眼含泪。1924年,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生之前,黄维还是一名小学教员。20岁那年,已娶妻生子(原配桂仙梅和长子黄新)的黄维以读书深造为由,瞒着母亲投考军校。毕业后,被蒋介石相中,成为校长办公室机要秘书,后历经东征北伐和“剿共”,黄维一路擢升,30岁不到就当上了师长。黄维认为,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不能背叛。在被中共俘虏的国军高级将领中,他成了“抗拒改造”的典型。1949年6月17日,黄维被送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在原国民党同僚眼中,黄维性格孤傲,到了监狱都还随时随地腰板笔直。沈醉回忆,黄维虽曾官拜联勤副总司令,却能做到一不贪污二不送礼,儿女中没有一个送往国外读书,在当时党国大员里实属难能可贵,被俘后,对那些“靠拢政府”的积极分子很看不上眼。一次,管理所组织战犯学习讨论《人民公敌蒋介石》,黄维说:“蒋介石生活很朴素,我和他一道吃过饭,饮食很简单。”遭到同犯的批判后,黄维在笔记本里写到:“苍发老贼,皓首匹夫,死到九泉,何颜见先帝于地下?”黄维时常抄录诗文以排解心中愤懑,曾写下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时自悲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诗自况。在后来的自述中,黄维说,在管理所开列的书单中,他买了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看书名,他觉得很合自己刚烈的性格,“谁知里边尽讲些共产党人如何如何的事情,大感失望。”于是就一页页撕下来做了手纸。被发现后,黄维此举被当成“侮辱革命,侮辱布尔什维克”,遭同犯猛烈批判。当黄维在功德林里“坚持斗争”时,妻子正急切地盼着他回家团聚。到沪定居后,蔡若曙在上海图书馆谋了份工作,大女儿黄敏南考入复旦大学,黄维的长子黄新到了山东农学院教书,次子黄哲在山东医学院求学,老三黄理则考进了浙江大学。1959年9月,中共宣布特赦一批在押国民党战犯,蔡若曙收到丈夫来信,让她把礼服寄去。可在12月4日正式公布的特赦名单上,却没有黄维的名字。十一年的漫长等待,历经艰难,巨大的希望突然幻灭,蔡若曙在精神上备受打击,患上了抑郁症。一天下午放学后,黄慧南却没有在家见到母亲。那天,蔡若曙在图书馆书库里吞下大量安眠药,幸好发现及时,被送往医院救了过来。永动机1968年4月,黄维又被转移至抚顺战犯管理所继续改造。所长金源回忆,在押的国民党战犯中,黄维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黄维坚持研究一种被全世界的科学院都宣判了“死刑”的装置——永动机。从1951年10月起,还在功德林时,黄维就向管理所多次请求,研究“黄维永动机”,并写下详细方案,申请试验。为了让黄维安心接受改造,管理所让中科院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结论当然是否定的。性格执拗的黄维不死心,一再要求试验。批斗会上,杜聿明让他说明永动机的构造,黄维回答:“这是秘密,不能说。”这被当作黄维“对抗政府,拒绝改造”的顽固表现。蔡若曙为此多次进京劝夫。黄维却埋怨管理所阻扰他的“发明”:“我如果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剐了我都可以。”多次把妻子骂了回去。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的大女儿黄敏南探望父亲时,特意带去了讲永动机不能实现的书,“他气得要命,就给扔掉了。”1956年小儿子黄理报考大学时,原本的志愿是“化学”,黄维要求他改学机械制造,“当时我就是为了要把我研究的东西由他制造出来。”在1973年给妻子的信中,黄维写到。自1959年12月第一次特赦开始,至1966年4月,几乎每年释放一批国民党战犯,但都没有黄维。蔡若曙急了。黄慧南记得,那段时间,母亲经常一个人到北京“活动”。1966年获特赦的方靖回忆,蔡若曙多次找他了解黄维的情况,他只能多说好话,等蔡若曙走后,他才对儿子说:“黄夫人再三问我,无非是想从我的回答中多少得些安慰。假如我实话实说,她一定会很痛苦,也会埋怨黄将军。但他(黄维)那种宁折不弯的脾气,是轻易就能转变过来的吗?”说罢,叹息不已。文革开始后,家人中断了与黄维的联系,患有抑郁症的蔡若曙愈发倍感煎熬,常常幻听、幻觉。发病时,蔡若曙拉着黄慧南的手,不断催促:“慧南,你爸爸回来了,快去开门呀……”团圆1975年3月21日,最后一批特赦名单上终于有了黄维的名字。为了这一天,蔡若曙苦等了27年。黄慧南记得,听到消息后,母亲长舒了一口气,像完成了使命一样,对她说:“这下好了,你有爸爸了,我也就放心了。”夫妻相逢那天,是在北京前门饭店,令当时在场的人颇感意外的是,场景非常平静,甚至没有打招呼,只有四目默默相对,无言。与父亲的第二次见面,又隔了十年。“他头发也白了,变成一个清瘦的老头。”黄慧南说,那是她记忆中最幸福的一年,但谁也没想到,27年的等待,却只换来一年的团聚。1976年5月8日,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没有任何征兆。刚调回北京的黄慧南一早出门到劳动局落实工作,家里只剩下这对老夫妻。蔡若曙要午休,黄维就到隔壁书房看书,当黄维再回到卧室时,却发现妻子已经不见了。楼上楼下的找,都说没见过,跑出楼一问,有人说,刚才有个老太太投永定河了……在黄维出狱后,蔡若曙的抑郁症并没有减轻。黄慧南说,那段时间,母亲一直吃药,整天昏昏沉沉,总自责说自己拖累了一家人,“走上绝路,还是因为这个病。”老妻自杀后,黄维大病了一场,晚年一直与小女儿黄慧南生活在一起。在黄慧南印象中,从来没有一大家人一起团聚的时候,“家里的情况特殊,关于亲情、关于父亲的记忆都是片段式的。”黄维出狱后不久,被安排进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后来又当上了全国政协常委。黄慧南说,父亲平时话很少,总让人觉得冷冷的,但父亲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黄维是家中独子,母亲周氏年轻守寡,后又过继了一个儿子黄淮。少小离家,黄维对老家江西贵溪县的亲人非常挂念,出狱后就托人四处打听。因受黄维是国民党战犯的牵连,黄淮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毙,留下两男两女,小女儿患眼疾,黄慧南不清楚名字,只知道在老家叔叔家里有一个“瞎子姐姐”。每个月,黄维领完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让黄慧南给“瞎子姐姐”寄去10块钱的生活费,十几年来雷打不动。上世纪80年代,政府把老家的祖宅二十多间房子全部还给黄维。黄维将这些房产分给了两个儿子和两个侄儿,立下规矩,只许租,不许卖,每人每个月从租金中抽出一份,作为“瞎子姐姐”的生活费,一直持续至今。1989年3月20日,黄维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人民日报》评价称:“黄维同志为人耿直,个性刚强,生活简朴。”3月29日台湾《中国时报》则称,黄维半生戎马、一生坎坷的命运,“是国军将领在时代转折中最具悲剧色彩的典型代表。”参考资料:刘家常、刘人源:《最后的选择——国民党名将黄维特赦前后》;黄维:《功德林改造生活纪实》专题顾问:曾庆榴(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教授)李杨(广州市社科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研究员)总策划:王海军 龚慰 王景春总统筹:王莹 刘丽君 李艳 田霜月 王卫国 刘伟分组统筹:高龙采写:南都记者 金可镂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黄维娶了个好太太,有此一点足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