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书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10061042
作者:[日]小山龙介,原尻淳一
页数:224页

整理背后的思考

从生完孩子的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持续做一件事,就是整理。从整理房间开始我渐渐不能接受原来的杂乱无章,设计房间摆设、整理电子文件资料、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求自己学习并不断去实践整理的方法。慢慢的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整理,从方方面面去整理自己。开始我觉的是我生孩子后的性格大变,产后忧郁、激素水平之类的因素在捣鬼,我的脾气暴躁,看那都不顺眼,多亏家人的大度和宽容,我知道那段时间他们也是很难熬的,我大半夜看到哪不顺眼就开始“整理”,家里被我折腾的像是废墟,本来还看的过去,现在连走路都没处下脚。我告诉他们大治必先大乱。现在想想也难为他们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病了,晚上必须强迫自己把东西无归原位,否则就会暴跳如雷,我觉绝望的发现自己变成了“洁癖”。我这种以前无法想象会出现的症状,让我深思,也许家里人变多了,家不再是我自己说了算的地方了,我只有通过整理家里的物品,来让我感受增强控制力来减少对未知事件的恐惧。再过一段时间,也许我开始适应大家庭的生活,我不医自愈了。我虽然时不时的还“复发”,但频次算是少多了。算是平台期的巩固成果。机缘巧合,我又开始整理之旅,这次是我开始回顾过去的自己的工作,清点自己的资产,让我更了解自己的物质基础和人生轨迹。紧接着,我又开始整理自己的时间,规律的生活,坚持每天跑步,每天练习书法,每天物归原位,每天制定第二天食谱,每天阅读。还有很多碎片时间的整理和规划,慢慢让它们固定下来。我觉得“术”开始有了“道”的心得。我一次次反思,我为什么要“整理”,我还没有最终的答案。

创意小技巧

这本书跟2类似,都是零散的创意小技巧,前三页就是全书的精华内容,书中很多技巧我也一直在用,对于这类书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上,必须要内化吸收成自己的方式才行。首先分享在 微信公众号(read01):可以输入:整理的艺术 查看以前的书评。【播放自己的主题曲】书中说到可以使用音乐来调动自己的情绪,在不同情况下给自己设定一些主题曲在必要的时刻用它来转换心情,切换模式。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有意识地换用不同的背景音乐搭配。这种方法我一直在用,最早是使用豆瓣音乐中的频道功能,后面在手机上发现一个App: LavaRadio ,就一直用到现在,这个App的特色是环境音乐电台,所有音乐节目均有专业DJ进行挑选而成,可以选择根据的生活环境、情绪、天气等条件来选择不同的音乐,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听一会爱尔兰风笛,睡不着的时候,定好时间,打开睡眠频道,很容易入睡。除了App,他们还有Web 版,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App,可以去试试。 这个App苹果和安卓都有。【把自己做成品牌】这条技巧的原来标题叫:利用上司,自然干劲十足。一位前辈训斥我:“你干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 提高自身价值的吗?”前辈的一声棒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此 之前,我没能让自己从工作中尝过甜头。所以,总觉得自己是被管理 的人,或是被人呼来喝去、供人使唤的人。所谓上司,是用来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上司当做掌握工作技能的训练机。如果你的 上司对你的业务不闻不问,那就果断找个别的工具即可。 上司是越用越灵的。为了磨炼自己,而充分利用上司的功能,上司也会觉得高兴,工作也能开展得越来越顺利。我也遇过类似的事情,很早之前被安排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一直在抱怨,被Boss找去谈话,这件事确实很麻烦,已经失败二次了,如果你能成这件事搞定,以后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谈完之后,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扩大影响力机会,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搞定了,从此之后,类似的情况公司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内部会议只开15分钟】对开会我花了不少间来研究,开会所占用的时间就象黑洞一样,每个职业人士都会遇到,级别越高,被会议浪费的时间越多。我在项目管理时,有时同时负责好几个项目,都分别在不同地点,每周都要参加很多场会议,对于我能控制的会议,会尽量控制时间,越短越好。1、项目早会:8人以下,每人2-3分钟,站立,每人三个问题昨天工作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和遇到的问题今天计划任务要求每个人提前准备好,在规定时间内把话说完,过于复杂的事情,会后跟我单独沟通,同时每个人都能了解其它人的情况,能减少很多麻烦。2、短会或周会:这是一张图,只能放在微信上。如果你在开会时站着开和不带手机,你会发现能节省非常多的时间。【用语音笔记记录你的创意】这条技巧也非常实用,不过最好一边走一边走录,站着不动,自说自话显得很古怪。iOS:iPhone 自带的录音机就可以,想多平台同步就用印象笔记,推荐一下付费的App叫 全能录音王 (Recordium),这个APP最实用的地方是可以在录间时对重要部分进行“高亮”标记,而且还可以加标签、文字和图片,同时还可以直接进行后面编辑,根据需要进行删减,支付导出和分享。安卓:可以安装科大讯飞输入法,它的语音转文字效果非常棒,但要求你必须语音标准一点,不过偶尔会出现,某句话或某个词总也识别不了,这时最后先别重录,直接读下一句,等找时间再单独改。安卓还有一个App叫商务相机,功能也过得去,可以在拍照的时候录音并加上一些文字。如果你对录音要求比较高或是专业人士,可以考虑买个专业一点的录音笔,比如象Tascam的DR-05、索尼ICD-TX50 背夹式录音笔都很不错,这二个东西遇到打折,海淘的话也就50-100美元,马上到黑色星期五,估计也有优惠。【确定工作开始的仪式】喜欢看NBA、足球比赛的人,观察的足够仔细,就会发现所有的队伍,在比赛开始之前,都是喝个口号、做个手势之类,这就是仪式来用集中注意力。绝大多数人从开始到进入工作状态总要花上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培养一个自己的仪式或习惯动作,很容易加快这个状态。我常用的方法有呼吸法、清洁桌面、番茄工作法,这几种方法都会很快的让我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你有自己的仪式吗,跟我分享一下。这本书的技巧不少,随意找五条进行扩展来分享一下。------------------------------------------------ --------我是warfalcon ,欢迎关注微信(read01),目标是让你成为行动者而不是阅读者,不定期分享一些五花八门的读书笔记和书评,每天更新。

创意要建立在合理的日程安排上

一直以为创意就是凭空想,作者在书上也强调,创意不能列在日常安排上的哪一个固定时间上,但是有了固定日常安排,有了零碎时间,就较容易有创意冒出来。创意,是建立在合理的日程安排之上的。作者列举了各种收集和留住创意的方法,有些实用性很强。通过读这本书,都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在用零碎的时间把他整理出来的,是整理的一个范例。

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本书是一本关于创意的书,分成六个部分来分别介绍了各种快速产生创意的方法和小的技巧。或许是自己的工作总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因此看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产生特别多的共鸣。或许以后有用到再来重读吧。关于创意的产生,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需要收集原料,就像有篇报道上面说的,许多伟大的人都说过,他们虽然有过许多改变了世界的创意,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新的东西,他们只是把不同方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已。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要有高明的创意,必需要有足够多的见识,足够广博的眼界。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有足够多的原材料来产生更新奇,更富创意的点子来。除了收集原料,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灵感的捕捉。毕竟灵感这种东西神秘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随手记下灵光乍见,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手到擒来。正所谓有备无患,技多不压身嘛。不然真正是点子到用时方恨少呀!书中作者也提到这种情况。其实书中也是有一定见地的,比如他通过对环境、对身体、精力等的控制,让各种金点子,银点子,狗屁点子快速地、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以此来帮助需要不停需要新点子的职业,不管好用不好用,至少也是急人之所急,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失为一种创新和思路吧。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虑问题的新视角。

有心才会有创意

创意是整理出来的,最根本的是你是一个有心人,能够不断的有意识的整理出这些资料,保存、思考、提炼、填充起整个创意。在最初的阶段,你可能要有意识的培养习惯,时间一久,你会发现这些习惯有益于你的创意,让你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最初看《整理的艺术》,让我情不自禁的注意起生活中的小细节,这些琐碎的小事构成了整个生活,正是这些小事、小细节的改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让原本的时间变得更加的充实和有意义。无论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从信息化的处理,资料文档的整理,到环境的整理,再到生活的整理,这些方法恰到好处的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而所有都集中在一点,你是一个有心的人,能够有较好的执行力,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你看再多有关于整理的书都毫无意义。好的灵感和创意总是稍纵即逝,我们要拨开信息的冲击有效的记录下这些灵感。就像是随时记下脑中的想法,背包中总是随身携带笔和纸,有时候自己的心情也会选择用手机录下来,静下心的时候整理在笔记上,时间一久,你发现原本那些碎片化信息真的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呢。看完这本书,我第一件做的事情是整理了我的书架,将自己按照书本大小顺序排列的书打乱,按照内容相关的重新整理。将很多资料进行扫描电子化管理,扔掉多余会分散注意力的杂乱纸张,细小的改变总让人有焕然一线的感觉。书中介绍了很多如何整理创意的方法,联想编故事,充分发挥眼睛、耳朵以至于嗅觉的作用,让想要成为整理达人的人提供最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就身体力行,从记录开始吧。

简单实用的创意小妙招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无论是之前的《整理的艺术》和时间整理术,还是这本创意整理术,我都看了。真心说一句,这个系列真不错,相当实用。看多了之后,有时候我甚至下意识地按照书里分享的经验去实践去做一些改变了。小山龙介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他总是能从自身实践的经验出发,以亲切幽默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他精心总结出来的既简洁又实用的小妙招。对于如何建立秩序摆脱混乱,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创意和更好的生活,他总结得头头是道,讲述起来也毫不枯燥,极具可读性。并且看起来,他越往下写似乎兴致越高了。与前两本不同,这一本是讲整理创意的。在当下,仅仅依靠知识和技能已不足以解决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意,是创新思维和问题碰撞迸发发出的火花。而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创意是一种飘渺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小山这个“整理狂人”则认为,创意也是可以通过“整理”获得的。他甚至还在日本创建了一家名为“idea in action”的公司,致力于将创意付诸实践。因此这本书其实是他创意理论和实践的产物,给出的意见简单有效,不含任何空话和说教。小山的写作有个特点是,他擅长用听过或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来进一步阐明他想分享的整理小妙招:公司前辈中有这样的广告策划人,他们经常会过来找你说:“能不能帮忙听下我的策划?只要五分钟就行了。”这些前辈不仅会找我当听众,就算是在吸烟室、走廊里,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抓个壮丁,一抒胸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获得各种视角和意见的同时,不断思索自己最妙的一步棋。——这个故事对应的创意小妙招是: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北野武先生谈编写电影故事的方法时说,自己遇到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拍下照片,然后变换这些照片的排列方式来编写故事。只是变换影像的排列方式,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故事,这实在是很不可思议。小山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用照片创建信息数据库的方法。据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早上都不看报纸,因为他不想把早上具有创造性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没有创造性的事情上,例如看报纸。任天堂有名的游戏设计师宫本茂先生是超级玛丽之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灵感闪现的时候,都是我在泡澡的时候”——早起淋浴,洗出好创意。有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叫《跳跃大搜索线》,其中主人公青岛俊作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案件不是在会议室里发生的,而是在犯罪现场发生的。”其实不仅限于犯罪案件,这句话对于搞创意也同样适合。——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如果想看,书里还有很多。日本人精耕细作的工作风格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展现,事无巨细,但一点也不让人生厌。事实上,正如书的封面一样,作者行文简洁而清新,这算是它的又一个不起眼的小优点了。

创意,不只是设计师才拥有的能力

当提到创意时,自己回想最近做过哪些富有创意的事,不管使了多大的劲就是想不起来,回头望去发现脑海里不是被工作就是被生活的事填的满满当当,再往前更远的回忆,发现读书时、孩提时,我们不是做过这个或那个自觉有创意的事吗?这时,暮然发现,不是创意远离了我们,而是我们没有给创意生根发芽的土壤。这本书,与其说是创意书,不如说是开启我们个体思维的工具,作者抛砖引玉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你创意的来源,比如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接触到的人、我们身体五个感官的感觉、乃至触及不到的时间。创意并不需要我们抱头苦想、不需要大段大段的时间、更不是只有设计师才有的才能。你照旧可以随时随处抓到你要的点子,只要你愿意!

没有创意不是因为你笨,而是需要整理思维

文/沐丞01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语文考试,每次看到作文题总是能提笔就写,而那些会考试的优等生经常为那800字的作文绞尽脑汁。我的作文本上从来都是各种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读得口沫横飞。那个时候同学经常问我怎么那么会写作文,我自己竟然也不清楚。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爱看各种杂书吧,从《读者》到《知音》,从《故事会》到《科幻世界》,从《少男少女》到《恋爱.婚姻.家庭》,从《机器猫》到《圣斗士》,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还有各种不知道哪里来的童话、禁书、黄书,而这些书从来都不是那些好学生们会看的。或许正是有了五花八门的输入才会有了各种各样的输出。昨天在我们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群里有个人说写作最后拼的就是体力,其实我深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会写的人实在太多,能展示自己文字的平台也是层出不穷。就如同简书里的签约作者们,相信没有哪个是靠几篇文章就获得签约的,无非都是需要持续的高质量输出才能获得认可。或许体力是保证持续输出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条理的思维,那么质量也得不到保证。除了各类文字工作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很多脑力工作者也同样需要。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还是思维卡壳、灵感枯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笨或是脑子不够用,而是因为头脑中的输入太多缺少条理,你要相信创意也是可以被整理出来的。你想突破工作、学习的瓶颈期吗?你想改变低迷的现状吗?你想给单调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吗?那就跟随创意实践狂小山龙介一起,用创意点亮生活吧!《整理的艺术3》一书通过89个创意妙招帮你捕捉灵感瞬间,突破职业瓶颈,激活创意潜能,让你随时随地创意爆棚。《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02第一章介绍的是“信息处理妙招: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简单来说就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随时随地纪录下创意,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整理好已经纪录下的创意。为了做到随时随地纪录下创意,需要借助一些技巧,比如手机挂件或是钥匙扣上可以带一支笔,这样就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纸片上纪录瞬间产生的思维火花。虽然也是可以用手机来纪录,但是由于要经历点亮手机,解锁,打开特定的App,再用输入法打字可能会比较慢。当然在没有很紧急的情况下利用手机的记事本、语音备忘录也是可以记下创意。这些被纪录下来的零零散散的创意如果不做整理也是毫无意义,所以也要采用一些方法来汇总和整理。比如利用思维导图将分散的创意关联起来,比如用时间顺序、项目文件夹等手段将不同的创意归类。甚至可以用博客、社交网站来分享和扩散创意,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意。第二章介绍的是“时间管理妙招:抓住灵光一闪的瞬间”。这一章的内容其实在《整理的艺术2》一书中也有涉及,主要就是介绍有条理的日程安排,包含日程安排的技巧和日程管理的技巧两个方面。在日程安排上要注意星期五晚上就确认下周的日程,耗时15分钟以上的工作都要纪录到日程表中,开会的时间也控制在15分钟内,同时让自己的日程表有一定的“弹性”。日程的管理上则要充分利用手机和电脑的同步,用零碎的时间来搞定ToDo列表,充分使用周视图的日程表,如果可能还可以同时纪录别人的日程表。第三章介绍的是“整理妙招:用编故事的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库”。本章内容中介绍了诸如名片、书籍、美食卡片等整理方法,感觉更偏重是对人脉、知识、经验的一种整理。对于“编故事的方法”,可以参考用照片来创建故事数据库这一节的内容,照片可以把很多形象化的内容进行保存和展示,这样就会更有助于激发创意。对于不好记忆的内容可以采取“添油加醋”的方式来帮助记忆,通过漫画的方式也有助于记忆和发挥。第四章介绍的是“五感妙招:品味来自眼、耳、口、鼻、身的感动”。脑力工作者如果一直自我思考难免会陷入僵局,本章主要就是介绍一些通过自己的五官来激发创意的方法。比如早起淋浴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好的创意,比如戴上眼罩减少视觉刺激可能会更能集中精力,还可以到工作以外的地点、客户现场考察来激发自己的创意。同样的,如果实在遇到思维卡壳的情况不妨跟同事做一些互动,用笔写写画画,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走动走动都可能找到突破口。第五章介绍的是“思维妙招:与创意邂逅,与创意离别”。这一章其实主要讲的就是获取创意的途径和几种思维方法。获取创意的途径上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以及类似“知乎”这种论坛获得陌生人的帮助。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看点“好东西”,改变语调等方式来激发创意。这一章还介绍了各种思维方法,比如“阴阳思维法”、“三角思维法”、“曼陀罗九宫格法”、“同义词词典法”、“单人创意头脑风暴”等。第六章介绍的是“构思妙招:改变固有视角,借鉴成功方法”。这一章与其说是介绍妙招,不如说是转换思考方式。向尊敬的人偷学“方法”并不可耻,模仿大人物复制伟大创意也是成功捷径,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有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替换和创造人生的“分母”。分母就是自己的舞台,分母越大舞台就越大。用当前中国人的网络流行语就是“斜杠青年”。就像简书平台里有不少作者除了有本职的工作,还有作家身份,培训讲师的身份一样。多重身份接触的知识、环境、人脉会更广,思路也会更开阔。第七章介绍的是“决策妙招:留出空白,等候创意降临”。这一章主要是建议每个人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工作章法。以会议为例,会议要有四大法则:设定目标,明确规则,确定角色和准备工具,从而避免漫长又无效的会议,日程表也应该跟会议纪录配套使用。同时要认识到80%工作可能都是低绩效的,需要识别出来,还要注意越重要的事情越容易被忽视。在迷茫的时候找人聊一聊,请求上司协助都是不错的方式。03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再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日渐复杂起来。此时仅仅依靠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足以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意,是创新思维与问题碰撞迸发出的火花。人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成长,而好创意并非可遇不可求。喝咖啡、散步、洗澡等等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事或许都可以变幻丞开启创意大门的金钥匙。作为一个脑力工作者,你的同事总能文如泉涌,新奇点子一个接一个,而你却时常思维卡壳,创意枯竭,这并不是由于你比他们笨,只需要在平时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有效整理,好的创意自然会源源不断。

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一. 信息处理a) 用语音笔记输出你的创意二. 时间管理三. 整理a) 收集美食卡,建立美食地图数据库b) 建立人脉数据库c) 把自己的感应器感知到的信息记录到“关注列表”中,如想见的人、想买的东西、想看的电影或书d) 给不好记的东西“添油加醋”,所谓记忆就是编故事的过程,用编故事的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库四. 五感a) 思考是生理现象,能够催生创意的理想环境(适度放松的环境)是马背上、马桶上、枕头上或是散步中、泡澡中、乘车中b) 晚上9点前睡觉,睡觉时大脑也在运转,进行“睡眠学习”,睡觉需要精神集中力c) 早起沐浴,洗出好创意,抓紧上午时间写企划书d) 在秘密花园进行游牧式作,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有信息不断输入、不断刺激五感的环境之中e) 在办公室里开个茶会,人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五感受到的刺激是最多的,工作效率会直线上升f) 用简工作激发创造力,构思创意的三个条件:身心放松、简简单单、富有节奏g) 用钢笔画线,用蓝黑墨水h) 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i) 一秒两步,走出好创意。让自己充满干劲,要做有氧运动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散步时产生的血清素能让人静下来,帮人消除压力j) 为开始工作而进行的“仪式”——撕碎资料k) 找到激发创意的模式与风格,可以把上司或同事的工作风格当做榜样来效仿参考,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自己的模式,适当调整自己的角色模式,用不同的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五. 思维a) 两思维路径:i. 主干道:演绎法使用某种规则、定理及规律找出答案ii. 弯曲小道:归纳法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思考b) 阴阳思维法,考虑事物的“反面”,二元对立c) 三角思维法,任何事物最后都可以分为三个要素去把握d) 便签纸创意思维法,实体工具来构思创意,一个点子往往能进一步触发另一点子的诞生e) 通过定位图促发形象思维,巧妙找出二元对立,尽量选择不寻常的组合f) 曼陀罗九宫格思考法,填写时一定要有坐标轴的意识,首先将想象力扩展到上下左右4个方向,最后再填写4个角落(产生新点子)思维的分层能力是项目负责人、公司经营者必备思考能力。即使同一件事,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g) 用杂志碎片做拼贴图板,成为一个便利工具,帮助催生尚未成为语言的创意灵感。多多参考各种案例找出自己的规律h) 用近义词拓宽思路,为断展开联想,让思维尽量发散。构思创意时,不要给语言下过于严谨的定义i) 使用PPT进行“单人创意头脑风暴”j) 善用搜索引擎,与创意建立链接,在想搜索的词语后加上“是”“是什么”,灵感丰富的人脑中会有很多这样的链接。这些链接环环相扣,所以他的创意接连不断,层出不穷。小小的创意成为一个节点,与各种各样的创意建立起链接,形成创意中枢,你就会变成“创意体质”,吸引灵感不断汇聚。正如北辰之星,居其所而群星拱之k) 用朋友网络弥补自身不足,看似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朋友,只有能发现自身的弱点,就能吸引各种能人异士l) 在网上向素不相识的人求助,问题要有针对性,规定好回答方式,举出回答的例子m) 汇聚已有信息最多的地方是电脑硬盘,这些信息将成为构思创意时的重要信息源n) 先不说结论,最终琮是需要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在确认前提条件后再说出结论六. 构思a) 向值得尊敬的人偷学“方法”,需要把目光转向能让我们达到对方水平的方法b) 替换分母,提高自身价值。以一种身份稳住脚跟,不断转换自己的活动空间,穿梭于各个领域,不断带来新鲜感和新刺激,让所有的尝试与挑战给自己事业带来积极影响,让身份节节攀升c) 创造新分母,开发产品新功能,发掘新市场。创建一个全新的竞争平台,并在该平台“一手遮天”的战略手法。蓝海战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创造一个全新的分母d) 矩阵乘法——从旧事物中找出新意义。把握自身定位工具,品牌战略SWOT信息乘法运算O机会 T威胁S强项 用自己的绝招来进攻 以攻为守——进攻是最好的防御W弱项 出奇制胜——创造性地运用策略进攻 不露一丝破绽品牌经理(Brand Manager)在考虑品牌形象时,常会在品牌价值的基础上,乘以客户心理(Target in Sight)或时代潮流趋势,用乘法计算了符合时代特色的品牌形象,努力维持品牌的新鲜度。品牌战略——用不变的价值去乘以变化的心理(陈酒换新瓶),使用乘法创造新意义e) 他出“结构”可以攻玉f) 模仿大人物,复制伟大创意。模仿——清楚把握和强调对方某些特点的技术。变身成谁——越是大人物就越能想出伟大的创意来g) 切换视角,换位思考。切换主客视角、打比方、建立关系h) 配合对方,下调视线。把长长的故事压缩到短短的几十页中,配合对方的情况,自由改变视角,配合对方下调视线的人,也就是善于抓住说话要点,能够配合对方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的人i) 打造自己的制胜模式。“模式化”的意义,如清晨加班。将一种策划“模型”固定为一种模式后,就总能保质保量地策划方案j) 换个发型,打破自己的已有模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理解已有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打磨加工,使之精益求精k) 去旅行,广阔的行动范围和极强的适应能力l) 好东西自其好的原因,“变了却又没变”法则是“品牌理论”的基础,用目标或时代性这一变量乘以品牌价值这个定量,让品牌符合现代标准,不断变形。我们要拥有不变的价值,还要让人感受到时代的特色m) 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内容力度和执行力度,沟通的关键在于把握信息和观点,而不是感性要素。关注内容而非执行力度七. 决策a)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b) 利用上司自然干劲十足,先把自己做成品牌,要提高自身品牌。公司、上司、同事都变成你提升自身价值的工具,上司是越用越灵的上司是经验丰富的知识数据库上司是做决策时的提示框上司是用来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c) 你的工作80%是没用的,把“帕累托定律”的比例设定为万事万物的平均比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意识,让自己的工作表现更出色d) 行动有规矩,工作有声色工作准则-工作总是很紧迫的。在决定工作方向阶段,必须找时间征求上司意见。确认工作目标和需要弄清楚的要点,设法与上司工作保持一致-自己做出的是草案。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出成品,应该为断征求上司意见,逐步修正完善,最终做出成熟方案-不要一开始就用PPT来做。先在纸上描绘出大概轮廓,征求上司意见,确定方向后再完成方案e) 越重要的事越易被忽视。按重要程度高低以二八比例分配你的时间和精力f) 会议四大法则——开会时必须守住底线-设定目标,Goal(待解决事项)-规则,Roal(法则)-角色,Role(人物)-工具,Tool(道具)g) 日程表与会议记录要配套使用,会议核心是为了决定某件事而进行讨论,会议纪录-玩信息就得趁热打铁i. 清楚记录会议“结论”ii. 清楚记录得了结论之前的主要讨论要点iii. 清楚记录会议的今后课题或作业h) 拥有装满偶然力的口袋,是让创意发生质变的关键。即使与你的最初目的想去甚远,便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应该鼓起勇气,大胆调整方向i) 勿忘,人固有一死。“思考生死”是让人生闪闪发光的必要方法,假设自己还有3个月生命,你想做些什么?j) “预告全垒打”的感觉真好。给自己施加压力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每次目标的预告与达成,日积月累。这种“一定拿下给你看”的心气非常重要,我们最后的对手肯定是自己。不到最后,不轻言放弃,一旦决定目标,便义反顾,勇往直前k) 留出空白,等候创意降临。在不经意间忽视的其他可能性,让自己有足够时间去应对那些看不见的链接。有时候改变的可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却能让你的未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书中对我有用的

1. 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当社交网站当作论文写作工具。2. 充分使用周日程表和用三个月的计划表来实现和谐生活3. 严格挑选人脉:每年都会整理一次名片,确保我的名片不只是单纯的“收藏品”,而是活生生的人脉数据库。不只是名片,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需要定期整理,与重要的朋友保持不间断联系。4. 把想看的书和想见的人加入到“关注列表”中,免得日后忘记。这个列表里的信息越来越多,渐渐地,我们就能清楚自己眼下正在关注哪些人,哪些物了。不只是要默默关注,我们还需要和自己关注的人建立起联系。5. 让书架变身为知识数据库:把自己的书按照主题进行分组。按照这个步骤整理书籍,翻找书目的时间就会大大缩减。不管怎样,当你有工作需要的时候,如果能随手取出相关领域的五六本书来,你就能获得想要的信息了。6. 戴上眼罩,完全阻隔外界的光线,可以让信息输入模式暂停一段时间。推荐无印良品的百分之百纯棉眼罩。7. 实际上在给自己的部下或同事做导航或指导时,关键在于告诉他们你的失败案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部下某个任务的目的,然后告知他们各自负责的工作以及工作流程,最后给他们讲自己的失败案例。这才是抓住人心、获取信赖的秘诀。8. 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可以使用手边的相机。茶道里有个说法叫做“一期一会”,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即使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和物,我们也断然不可想当然地臆断和小视。9. 思考事物的对立面,把乍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信息关联起来,然后创意就不期而至了。10. 声音的状态容易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决定演讲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声线语调。11. 通过定位图促发形象思维。选择坐标轴要不拘泥于常规的,一要巧妙地找出二元对立,二是尽量选择不寻常的组合。12. 构思创意的时候,不要给语言下过于严谨的定义。妙用同义词词典。13. 看似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拥有更多链接,学会利用网络来弥补自身不足的方法。跟对人一样,我们应该更去爱惜那些有待改进的点子。14. 创建新分母,并在该平台上一手遮天。15. 你是否能够配合对方的情况,自由改变视角?能够配合对方下调视线的人,也就是善于抓住说话要点,能够配合对方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的人。16. 自己的模式,对手的模式,公司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去注意。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最自己有用的模式,把它变成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妙招。17. 人类是感性的生物。有时两个感性的人会相互碰撞,产生摩擦。可如果我们只关注感性的那一面,就无法读懂对方的真实心意。重要的不是执行力度,而是内容力度。换而言之,沟通的关键在于把握信息和观点,而不是感性的要素。为了确认某个观点或创意对自己是否有本质性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关注内容,而非执行力度。18. 应该把自己做成品牌。利用上司,是经验丰富的知识数据库,是做决策时的提示框。19.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任你急得抓耳挠腮,也毫无进展。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人去说一说的好。这样你能在获取各种视角和意见的同时,不断思索自己最妙的一步棋。

整理好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就好像有了一个大大稳稳的靠山。

原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精力、行程都是产生创意的基础,而创意和灵感这些以为是天赋的东西,也有那么多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关于个人信息数据库的部分,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好处。目前阶段吸取知识,存储信息的输入部分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转化为自有部分的输出工作很是欠缺。通过随时随地的地记录和科学地整理,可以理清自己知识信息的树状图,建立自己的读书品味,补充知识盲点,多进行深入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完成读书。不管是对于日常的白领,还是从事创意工作的人,都是一本好书。如果可以把这些思维方式、技巧用到生活中,便是锦上添花。

做了一个就打一个勾吧!

1. 随身有笔作记录,比如手机挂饰和钥匙扣就附有笔。2. 把写下灵感的纸放到名片夹中,以防自己随手投入到茫茫资料大海中。3. 及时整理灵感碎纸片,写到记事本或博客等。4. 日程本中,应该给会议安排多30分钟的时间,会议延时常有发生。5. 放松的时候更容易想出好点子,比如坐地铁时身体会随着列车轻微晃动,脑子不断洗牌中…….6. 创建自己的词典,往记事本例贴资料的缩印刷稿。7. 我的美食卡:店名+地址+电话号码+地图+美食笔记+推荐度。这可以用来维系人脉——“xx店好好吃的,我们去尝尝?”8. 书架变知识数据库:把所有书按主题分组,分到同一组的书之间应建立起关系,比如A旁边放B和C书,三者是有关系的。建立分组之间的关系。9. 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拍下来,然后变化照片的排列方式来编写故事。10. 戴眼罩避光提高睡眠质量(睡眠中可以思考很多东西呢),推荐无印良品的纯棉眼罩,还有泰普尔的睡眠眼罩。11. 早起淋浴后充分利用上午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12. 找到独处的空间进行工作,咖啡厅,图书馆,甚至是联合办公空间。13. 广告创作卡壳?奔赴甲方现场,激发灵感。14. 给自己设定歌曲单,必要的时候,用音乐来撤换心情。15. 激发创意:思考其反面;在便签纸上写微小的灵感,通过转换位置,让它们不断重组,又或者把它们分组后再排列。用九宫格——在正中写下你要想的东西,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写下一个其特征,这些特征最好差异比较大,然后在剩下的空格中,根据其两旁特征的融合,写下你的点子;联想其同义词,然后不断发散;善用搜索引擎:在名词后加“是”进行搜索,接着把搜索出来的,“是”后面的结果加上名词,再进行一次搜索;在“开始”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看自己以前是否作过相关的事情;分析看到的广告。16. 为会议增添好玩的元素:设“最佳发言奖”,其他人掏腰包请TA吃饭。17. 会议记录只需要记下:会议的结论,得出结论前的主要论点和会后作业。确定开始工作的仪式,记忆中在《整理的艺术1或2》出现过。咖啡日文“王加 王非”在车中就能享受的服务drive-through

【笔记】Think Locally,Act Globally

2p 好的创意是既有要素按新方式组合而成的产物,这常常是一种意外的收获,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只有当开始记录与灵感邂逅的点点滴滴,才能成为灵感的钟爱之人。7p 记笔记是为了遗忘,将大脑中的信息转移到纸上,释放短期记忆的内存,以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支持其他操作。14p 用博客公开创意(库存),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流通)。21p 记录东西一定要写时间,因为人的大脑容易遗忘很多细节的东西,但是对时间顺序倒是记得很清楚。25p 大脑擅长处理信息,但不擅长库存信息。所以记录和整理笔记的核心,将流通型信息转换为库存型信息。这要求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信息分为流通型信息与库存型信息来进行处理。33p 管理日程要事先留出缓冲时间,并且在周五晚上确认下一周的日程。53p 数据库里面是没有故事的,数据库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故事丰满起来。54p 比起记住所有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够当场对答如流。59p 无论是私生活,还是工作,一年以上没有联系的人,今后的关系也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了。68p 所谓记忆,就是编故事的过程。85p 我们应该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有信息不断输入、不断刺激五感的环境中。88p 构思创意3个条件:创造*身心放松*的环境,*拆分细分*操作流程(无需过多动脑就能完成任务),在*富有节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91p 输出信息的时候,需要对自己输出的东西进行加工,让它变得越来越有魅力。93p 勤走动,接地气,才会有新的发现。107p 归纳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要多于演绎法。因为世界如此复杂,我们更多地需要对可能性的思考,而非定式思维。126p 多多参考各种案例,然后找出属于自己的规律。139p 提问3规矩:问题要有针对性,规定好问答方式,举出回答的例子。142p 再确认前提条件之后再说出结论。157p 总结信息是有用的,但是仅仅靠总结是不会有新发现的。161p 所谓模仿,就是清楚把握和强调对方某些特点的技术。170p 就算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模式是否合理,我们也应该尝试打破自己的已有模式。这样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理解已有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打磨加工,使之精益求精。182p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188p 自己做出的是草案,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出成品,要不断征求上司的意见,逐步修正完善,最终作出成熟的方案。188p 如果不事先确认好工作的“目标”和“需要弄清楚的点”,就没法与上司在工作上保持波长一致,这会成为工作的致命伤。194p 会议的核心:为了觉得某件事而进行讨论。203p 留出空白,等待创意降临。

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小山龙介的系列书中的这本主要是讲对“创意”的激发、记录、整理、实践。看小山龙介的这系列书到这一本,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创意,而是缺乏像小山龙介这样能发现创意并马上记录整理总结的能力。因为他书中的若干点子,看后总能让人瞬间心有灵犀,萌发出这个点子我也用过的感慨,但是自己并未系统化总结,我想,这其实也是缺乏对创意的整理能力。所以,小山龙介的这本书就是“创意整理术”。这本书中的思维妙招系列是对我启发最大的方面。因为我的妈妈心理成长系列课程是自己一手开发出来,开发的过程对思维性要求很高,很多自己觉得思维陷入困境方面用用这些思维整理术应该会对自己有很大启发。这方面内容是需要进行实践才能更好理解,我想结合书中建议,再加上我自己实践后再重复看这本书,应该会收获更大。所以这本书已经放到了我常备书系列。

第二次阅读灵感与改进方向

1、应该把查看日程的工作提早到周五,这样下周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还有周六日两天的时间让你解决。2、设定缓冲期,所有事情不可能依照想象的步骤进行,一定会有很多的突发情况。项目缓冲——两个项目之间要留有时间的余地输入缓冲——别人的工作出现延误或者错误,要考虑到别人的情况。资源缓冲——需要的一些资源出了问题或者人力财力没跟上。3、怎么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第一,行走于第一线,构思故事。第二,将第一线的信息记录在日记或者照片里。第三,通过读书,选取记录与故事有关的信息,整理。4、有积累好馆子的意识,在吃饭的时候往往是灵感冲击的时间。5、如何有效的指挥别人?第一,告知目的(你要做什么)第二,结合对方的情况,转变自己的角色,告知对方。第三,从以往的失败中的得出教训,告诉别人。6、很多民间的故事,看起来是很俗套,总是听,但是他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就一定有他的道理,用这些故事的交流形式与客户沟通,最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与客户交流就是如何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7、没有创新思路的时候,奔赴现场接地气!8、声音也是很重要的,选择你喜欢的声音,多学习多模仿。9、重点——看起来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的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拥有更多链接。销售这种工作,并不是让你一个人去做完所有的工作,而是需要你去找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专业人才,与他们建立起人脉关系,将他们组合起来,制作出优秀的东西。 10、学习优秀人才的思维方法。11、对周围的人有几种学习方法:第一,对比你厉害的人物你要模仿。第二,对和你平级的人无你要换位思考,比如切换身份(身份的互换),打比方(用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件事情),或者加强关系。第三,对比你较下的人,下调你的视线,比如绘本是如何用简单的图画说明一个完整的故事,要学习深入浅出的说明。12、迷茫的时候找人聊一聊,不要闭门造车13、利用上司提高自身价值:第一,从上司那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二,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要让老板参与进来。第三,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

挺好的技巧汇总

所谓的life hack并没有多么高深的内容。无法是让自己更有效率,用更短的时间完成别人更多时间的工作。然后干什么呢?睡觉或者玩。生活就是如此简单?是的。童叟无欺,只是有些人能更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无限的增加生活内容能够丰富度,还轻松的把钱挣了。不过,你要知道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一旦形成,你要把书中的技巧内化为你的习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要要求你有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比如你若是几次减肥都没成功,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了。没用的。另外,就是有足够的利益刺激,让你可以模仿,也是一条路,不过你目标太低,日子得过且过的话,我觉得你还是不要看了。没用的。当然最nb的方式就是屌丝的逆袭,这种小概率事件,做梦想想还成,那么这本书的出现,只是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所以我说是很好的技巧汇总 ,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

整理术学以致用是王道

作为@苏豆芽 微信福利的受益者,我也来讲讲我的读后感。收到这本书后,我快速的翻阅了一遍,并且在网上下了前面的两本。大概一共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的看了这三本书。如果想从书里找的创意灵感的妙招,可能你会失望。书中讲述最多的是日常文件、笔记的整理方法,时间的自我管理。还有一些创意的思考的方式和角度。前后三本书,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重复。本书前后有七块内容,不知道是我看的太快了,还是作者本身写的就比较散。暂时还没能把所有的东西都串在一起,系统存放,觉得有点杂乱。我阅读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匆促,所以是一边放着笔记本,一边快速的翻书阅读,边看边及时记录认为有效的方法并且及时整合(其实这个方法也是这本书告诉我的)。比如第一章,信息处理妙招,文中提到很多关于信息处理的方法,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其中最适合的方法。用手机的印象笔记结合手机拍照功能一起记录。(我基本是手机不离身,而且现在手机功能很强大可以完全满足我记录的需要)这样筛选之后,我自动删除和过滤了作者提的其他妙招(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自我减负)。下面也是边看边记,对我来说有用的方法都会在笔记里记录下来,以供接下来需要的时候查阅。当然最好的就是能用上的方法,及时的用起来,养成行为习惯,这样是最有效也最不费力去记忆的。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妙招。建议快速的浏览书本,记录适合自己的妙招。最最关键的是要学以致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我一直相信,一个人,只要让自己一直保持一种井然有序、良好的状态,就会成为一种好的结果导向。要有好的创意,首先需要对外部信息有效的吸收和消化,然后是对这些信息的有序存储,最后才是把这些信息提取和重新组合成为创意。

和创意做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和创意做一次亲密的接触,也许你会觉得生活再也离不开她!与创意做一次约会吧,也许你会觉得原来创意和生活这样息息相关!和创意做一次邂逅吧,也许你会觉得创意就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浪漫!和创意做一次对话吧,也许你会觉得创意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小山龙介 原尻淳一著,阿修茵译的《整理的艺术3》让人耳目一新,原本以为创意是属于专业人士的专利和特权,没想到创意还可以整理出来,如何整理,整理的方法各种各样、让人倍感亲切熟悉。有种相见恨晚的感受。这就是《整理的艺术3》带给您的阅读享受。平凡乏味的生活没有一点亮色,如何办?缺乏激情的工作如何助力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人生为什么缺乏创新的动力?如何突破习惯的禁锢、熟悉的研究路径以及一闪而过的灵感?《整理的艺术3》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重新认识生活,重新发现人生,重新定义研究课题,重新衡量创意对人生、对事业、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随着而来的智慧人生、财富人生的追求和期待……如何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既是章节的命题,还是对生活、工作、创意事业的热爱、留意,更是对理想创意追求的执着状态的概括、整理。像“手机挂件挂枝笔”、名片夹里暗藏创意、用语音笔记输出你的创意、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还有资料整理到项目文件夹里、将流通型信息转化为库存型的信息等等,对创意工作喜爱的人来说,生活琐事和创意无不息息相关,或者说创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灵感一去不复返,如何抓住灵感,朋友们都感兴趣吧。《整理的艺术3》应有尽有,让你眼界洞开,受益匪浅。举个例子来说嘛,日程表安排,平时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如何做到“弹性十足”、如何用零碎时间搞定ToDo,如何充分使用周日程表、三个月日程表和别人的日程表,这些都和我们平时的习惯看似相关,实则相差十万八千里。不看此书,你会错过很多好的创意和机会,看似创意书,其实更是对生活统筹规划的书,让你做到工作创意、生活消闲享受两不耽误、更具艺术人生的浪漫情怀,你说值不值得你去钟爱,值得你去花费时间享受,阅读就是享受的作者观点的过程,更是享受创意的过程,好的书经典的书非此莫属,从创意产生的角度去把握,平时看书最为挑剔的我竟然找不到值得挑剔的地方,这让我委实吃惊不小,也许这就是这本小书的价值。本书一环连着一环,让你应接不暇,同时让你探究着、享受着阅读过程,兼而为之的是,作者的创意通过你的大脑,逐渐变为自身的营养和材料。让书架变为知识数据库,把社交工具当做论文协作工具,用照片创建故事数据库、用编故事的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库等等,平时你有意无意使用这些工具了吗、方法了吗?或者使用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这就是作者和我们的区别之处,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但如此,就连吃什么吃何种食物也可能激发我们的创意,这你可想到?多巴胺、血清素等脑内物质也可让我们集中精神,消除疲劳之功效。走起来工作法,更是对有氧运动的倡导体现。创意的思维,创意的翻转,以及三角思维法,总之,善用各种工具,提高自身创意能力,借力打力或许就有出其不意的收获。

咱就不能把生活过得好玩点儿么?

读完好玩的《功夫片的秘密》,趁着阳光还明媚,我马不停蹄地拿起《整理的艺术3》,当然,在读之前,我没忘了再烧水续杯红茶,然后,吃着蒜茸花生读书,中间起来做了一下伸展运动,感觉真是太舒服了,然后继续读、读完。在冬天里,晒太阳,是个美好的事。读书,既是休闲,也是工作和学习,对我来说,是不需要区分的,所以,我读的时候,把有用的部分折好页,思考:怎么设计进课程里?对要写的下本书有没帮助?有没可能做成APP或者有没有现成的APP可用?我得承认,这本书我读的很快,我也承认,对我来说,有新意的地方不多,毕竟,书中提到的不少方法我都已经知道,印象笔记、日程管理等工具我也在长期在使用,但它是一本对大多数人都有用的书,所以我仍然是推荐态度。由于工作等关系,我在网上网下接触太多人,可能由于我主要是帮人解决问题,以及别人通常是有麻烦了才会向我提出疑问(说的是通常,不是全部,在我的订阅者中,有几位持之以恒地分享给我她们的所见所想),所以在我的感觉里,相当部分人都是不快乐的,都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只是因为要生存,必须要忍受。我看到这种情况,我都经常有种心疼的感觉:生命这么宝贵,为什么我们要活得如此委屈?为什么不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好玩?原则上并不难,比如制造一点小乐子,比如用层出不穷的创意来解决层出不穷的麻烦,比如学会珍惜当下,以及用充沛积极的学习力来应对不确定性。如果说难,是在于我们长久形成的堤防不容易被打破,思维被囚禁地高墙之中,无法突围。我并不认为读了这本书就可以获救,那是奢望,近期来我读的书相当部分与思维创意有关,如果想要突围,需要阅读这整个系列、去实践、反复探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在现实中,它并没有那么容易。对我来说的所谓不难,是因为我此前吃过了三个馒头,所以我只要再吃一个就可以饱,而很多人需要先吃那三个馒头(或二个,或一个,或0.5个不等),当然,在我之上,还有很多高人们,他们让我高山仰止,穷追不止。迄今为止,小山龙介的三本《整理的艺术》我都读过了,都是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小山龙介和原尻淳一关于“创意”的对谈

小山:我在美国商学院念书时,曾在硅谷实习过三个月左右。当时最让我吃惊的是在那里工作的人都非常开朗阳光。他们真是在享受工作。这并不只限于美国人,在那里的日本人、中国人、印度人大家都是这样的。即使工作不全是那么好玩的事,也完全感受不到日本常见的那种封闭的社会氛围。原尻:日本人为什么不能高高兴兴地工作呢?您认为有什么原因呢?小山:因为美国的文化根基中有“享受创意过程”的氛围吧。就算你想出的点子再没劲,马上也会有人提出表扬:“真棒呀!”然后鼓励你说:“试试看吧!”即使失败了,人家也会说:“不错的尝试!”这就是美国创业者精神的真髓。我深受硅谷这种风气的影响,创建了“Idea In Action”这个公司。正如字面意思,我创建的是一个将创意付诸实践的公司。原尻:你还自称为“点子实践狂”吧。(笑)小山:但是,这世界真的是能将好点子付诸实践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呀。就算再小的点子,只要好,我就立刻将它变成生意。与其思前想后,犹豫不决,不如干脆做做看。所谓船小好调头嘛。以前的点子还真有几个变成了买卖。虽然有失败的经历,不过有几个还算是成功了吧。(笑)原尻:话说,你从美国给我发来的邮件中,最有冲击力的是“生存术”(Life Hack)①的相关话题。说的是如何找到把事情变得既简单又无压力的技巧,并对这些技巧做了一些介绍。那时候我真觉得兴奋不已,有种在看电视购物的感觉。我当时还在想:“这是骗人的吧。”可实际上试了一试之后,发现真能用呢。小山:“Hack”的意思是侵入人家的电脑,然后进行破坏。所以给人的印象比较负面。但它原本也有这样的意思:虽然方法有些粗暴,却能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地将混乱不堪、毫无头绪的难题解决掉。所以“生存术”(Life Hack)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轻松解决(Hack)纷乱的生活问题(Life)。然后这个理念跟我在硅谷工作时感受到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原尻:我当时立马觉得从公司前辈那里学到的工作技巧正好对上“Hack”这个词。所以,我后来将自己脑子里的工作技巧全都变成了文字。我觉得这种技巧才真正需要传授给自己的部下。例如在写商业计划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开始做展示资料,而是要亲手写出大纲,待上司确认点头之后,再开始制作。再比如只在一个页面写一个意见(内容太多,挤得太满的话,听众都无法理解你到底想要说什么了)。虽然都是具体的做法,很细,但是这种“计划”和“规则”都是公司前辈跟我分享的智慧呢。我觉得这些智慧的结晶其实都是能让工作顺利展开的“hack”。所以,如果我们跟大家共享这些妙招(hack),不仅能让整个团队的效率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还能使产生团队特有的文化,我觉得这点是非常棒的。我们正在探索催生金点子的“方法”小山:原来如此。不过话说回来,那时我们往来于日美两国之间的邮件真是好玩呢。原尻:是呀,挺有趣的。小山:因为生存术的概念与我工作的特点正好一致,而且我们还有广告市场营销这一共同的职业背景,于是我们就创造出了“金点子催化剂”。原尻:对呀对呀。那些邮件里面最好玩的还是一些技巧和妙招。比如构建数据库,迅速处理完工作的点子,或是笔记的记录和整理方法。然后除了催生创意的工具之外,还有一些规则和方程式,比如怎样创建适合创意生长的环境以及准备活动。小山:我们还有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着眼于本质”。这里说的本质其实是能够催生创的体系(参考“创意整理术概念图”)。我觉得如果能经常意识到这个流程,就很有可能催生更好的创意和点子。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思考的不是治标不治本的雕虫小技,而是能够紧紧抓住本质“治本之法”。原尻:的确如此。我一直都在探索治本之法。我也相信只有这些方法才具有真正的创造性。从眼睛看得见的输出信息中,深挖出隐藏在本质中的方法。然后将这种方法活用到自己的工作领域。这就是我们一直用心在做的事情,咱俩共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就在这里吧。小山:你刚才说想传授秘技给部下是吧。你的部下都是多大年纪的?原尻:都是进公司大约四五年的,27 岁左右吧。他们对工作内容都熟练到了一定程度,往后的工作大多是处理些一些实务,或是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真心希望他们能掌握这些妙招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大概也就是这个年纪的时候开始遭遇工作上的瓶颈的。大概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就是以往用的工作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自己也遇到过,正好在遇到瓶颈无法突破的时候,这些妙招帮我打通了这些关卡。所以这里我有很多信息,想传达给那些正因为工作上的关卡而停滞不前的年轻人。小山:原来如此……不过这种方法也不局限于进入社会工作的人。凡是想要构思创意,或是对这些“治本之法”感兴趣的人,相信都能从这里找到可以收为己用的好方法。现代社会的各种场合都需要创意啊。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创意和点子的构思技巧,做好万全的准备,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游刃有余。

关于创意的整理

没看过《整理的艺术》1,看过《整理的艺术》2,是关于时间整理的,没想到这本书是创意的,我一直以为创意这东西,头脑风暴的时候想的比较多,从来没想过,整理还能出创意,从没意识到整理这么重要,可能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条理性不太强的人。后浪的很多书都可以定义为工具书,很实用的那种,方法多于理论的都可以加入工具书书单,这本书也不例外,策划人,广告人,公关人可以收集起来当工具书使用,作为这之外的人,我的收获是关于整理信息,构筑数据库的知识。整理名片夹,说实话我从来没注意过名片夹,每次都是交换完了就忘了丢在那儿了,等想找这个人的时候,再从抽屉里找这个人的名片,往往找不到,就要找相关的人再问。当然书里也有一些“不太实用”的建议,比如去旅行,这个让我很意外,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国内的书,可能不会这样建议,或者说不会这么直白的把这个提出来,不过不得不承认经常去旅行的确会让头脑清楚,有不一样的创意。稍微有一点励志书的嫌疑吧!很多方法的重点都是告别低迷的生活,有激情的生活的方法,还涉及一些鼓励改变,选择有质量的生活方式的建议,也都很简单实在(比如早睡)。

一封信,給亲爱的你

亲爱的你:拥有独立的人格,懂得照顾好自己,在事情处理妥帖后能尽情享受生活,不常倾诉,因自己的苦难自己有能力消释,很少表现出攻击性,因内心强大而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柔,不被廉价的言论和情感煽动,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后悔。愿你成为这样的人。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体验;有些孤独也只能自己品尝;但是,穿越黑暗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走出痛苦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告别孤独一定能收获灵魂的深度。学习拥有生活的创意,学习管理时间的方法,一切都会在你漫长的生命中派上用场,亲爱的。体胖还需勤跑步,人丑就该多读书。哎像我这样不懂得自律的,就该学一些管理的方法。不管环境多么纵容你,你都要对自己有要求,保持一种自律的气质。或许它暂时不能改变你的现状,但假以时日,它回馈给你的一定让你惊喜。对自己有有要求的人,总不会过得太差。一边随波逐流,一边抱怨环境糟糕的人,最没劲了。两本书,从阅读、笔记、吸收,到此刻写一篇书评,用了两天。用小小的字体记了满满的九页笔记。希望里面的小建议融汇在我的血液里,成为我自律生活的一部分。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