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种离别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9962368
作者:虹影
页数:264页

后记

但愿有一天    信的第一页有污渍,字迹没有被改变,说是很久没收到我的信了,然后又是老套话,问我:“亲爱的,你到底把我放在何处?心里或是心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我坐在房间里,却好似在荒野。写信人不明白,玫瑰都不见了,新种上的竹子在土里繁衍,它们会挡住对面灰暗的高楼,会使荒野成为真实。有竹子的小路,但愿有一天,我会顺这竹路走出去。    冬天离这城市近了。从荷兰新开的航班,带了各色郁金香,送给城市公园,公园里的熊猫第一次不害怕离开故土,因为郁金香的存在,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知道吗,我喜欢熊猫走路时的笨拙劲。    而鱼鹰则相反,鱼鹰聪明如一道光,快速得刺眼。    水的波纹与天空的波纹在一瞬间交错。    鱼是牺牲者,躺在舱里,挣扎着,使水深绿,比河流更深绿。    信邮出去,就是要人看。有的人写信只为写,不需要读,有的人写信是为了自己读,然后毁掉。有的人写信邮出去,收信人已不在原来的地方,不会读到。    写信人呢,写信,属于哪一种情况?    一年年收到信、,我连续读,感觉到了一个很长的感伤的故事,聚少离多。的确,让一个陌生人知道,比一个认识的人知道更好。无论怎么看,一天天过去,牵挂太多,担心太多,都会自作自受。    看不出写信人是男是女。男女都一样,没关系。男人也会温隋脉脉,女人也会刚气十足。雌雄同体,没什么不好的。    信近来越写越长,字迹也越来越草,有时难已辨认。读信花掉我大量时间,脖颈酸麻,头费力地垂下。这时我看见那鱼鹰,在捕获鱼之前,抖动着翅膀,在船舷缓慢走几步。    沉下水,忽起忽入,眼睛无奈地望着天。    鱼鹰在水面一掠,抓了猎物。    喜欢鱼或是鱼鹰?    或许两者均喜。由于有它们,这个世界才真实。    某年某月,某一天曾和什么人度过,他或我递给你一个桔子,帮你剥开,手指冻僵,那新鲜的桔子递了过来,浸透甜香的汁液。看看,到底会有什么事发生,为了什么事发生而准备着。    与任何人认识,这时都太迟,青春年少彻底被太阳的红涂染,又被太阳吸干。    黑郁金香。    有个人走到阳台外抽烟,烟是自己裹的,非常长。手里握着一个打火机,不用火柴。楼下有一个胖子,也在抽烟。回到房间,去卫生间,在那里假装做爱,假装哭,哭得人人同情,也未必没用,起码可以让少年少女伤心。    有照片吗?    有照片也会毁掉。    人的脸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走形。烟圈在风中飘,成为大气的一部分。对的,人和照片不一样。其实他们是一张脸,我总在这个人身上找那个人,组合自己爱的人,重叠他们,把他们综合成一个想象中的人。    灵魂相遇的一秒,那可怕的一秒,几十年由幻象构成的雕塑在面前,没做任何事,等着太阳从街对面的教堂背后升起。    写信人近期一周里给我三封信,不短,毛笔小楷,字迹渐渐端正,自成一体,流利漂亮。这周我只收到一封,一共十四页。信里自带一股寒风,掀动纸片,触及面孔。信里说看到我一个人在阳台上走来走去,既没系围巾,,又未穿大衣,但戴了顶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红帽子,纯棉线针织的。“谢谢上帝,你的脸不变,真是奇迹!你住在自己的雷峰塔里,真让人羡慕。”    非也。我看我变的一部分,写信人写不变的一部分。有一群狗追猎着猫,没有人围观。这个中午,人都上班去了,窗外不远的公园里也没有跑步和练功的人。    中午,这整个大公园显得宁静。    楼下的小路,竹子已长成一片又一片,雷峰塔早已开裂,看来,是该顺这竹路走出去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

《53种离别》内容简介:“有一本书写着一个人的过去,那太完美的过去,总难与今生相连。我在茫茫的夜里,把一个个梦留给那本书,闭上眼睛,想象我的身影如猫一样在夜里来回走,仿佛在象棋格里穿越,没有惊动任何人。”——虹影在《53种离别》前写道。
《53种离别》是虹影以离别为主题的自传性作品,若说虹影以前的作品是虚构,这部作品则更贴近真实。作者用艺术的笔法,描绘了自己在生活中亲历的53种离别,一个个发生在不同地方,甚至是不同人物身上的场景,串联起了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然而当作者将生活的一种状态用艺术的语言表述出来,所呈现出的生活远比小说更像小说,也更加狰狞可怕。

书籍目录

之 一 忠县
之 二 星星闪烁
之 三 父亲
之 四 十二岁
之 五 红色笔记本
之 六 1095天
之 七 做梦人
之 八 珂赛特
之 九 北京
之 十 大姐与二姐
之十一 亲爱的人
之十二 女孩
之十三 岛国
之十四 英语教师
之十五 新加坡
之十六 少女
之十七 夜蝴蝶
之十八 单眼皮
之十九 两分钟就好
之二十 冯涅格特
之二十一 爪哇
之二十二 粉丝
之二十三 保罗
之二十四 埃莱娜
之二十五 旅馆
之二十六 楼梯
之二十七 朋友
之二十八 舞台
之二十九 另一个女人
之三十 火车
之三十一 灵山
之三十二 诗人
之三十三 阿多米
之三十四 忧郁症
之三十五 威尼斯
之三十六 上海
之三十七 爱美者
之三十八 姐姐
之三十九 爱情
之四十 夜市
之四十一 雅加达
之四十二 尼泊尔
之四十三 千岛国
之四十四 西尔姆山
之四十五 老城墙
之四十六 插花女
之四十七 不明身份
之四十八 弗里达
之四十九 沧浪之约
之五十 少年
之五十一 水库
之五十二 马耳他
之五十三 香港
代后记 但愿有一天

编辑推荐

《53种离别》编辑推荐:虹影的作品总像重磅炸弹引发种种议论。在虚构和真实生活之间,所有的议论是因为虹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争议——非婚女身份、私生女的身份。私生女和别人不同,因为私生女不是婚姻的结果,而是绝对的爱情结晶,对情与性到了狂热的程度。这也注定了虹影作品的独特气质。对于虹影其人,有人在小说中不断捕捉她的影子,试图从一个个角色中窥探她的内心世界,而此次出版的新作中,虹影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串联在其亲历的53种离别中,第一次以一篇篇散文,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分享一种彻底的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救赎的力量。

前言

家里有一个格子双人沙发床,产自丹麦,客人留宿时打开,平日收起。有了孩子后,就一直打开,她睡在上面。她是个包打听,说这床好舒服,在哪买的?为何而买?    我说以前外婆来北京,给她买的。    孩子很高兴,是外婆睡的呀,那是什么时候?    我说记不清。真的记不清,好像是2001年左右,是一个夏天。二姐两口子陪伴母亲来北京。    那个夏天,一个人孤独的生活被打破,母亲要来这件事,让我花了不少时间准备,添了些椅子餐具和两个空调。又去买了床上用品和毛巾等物品。    母亲来了,只是老了一点,人很精神,我很高兴。我的厨房被二姐夫接管,由着他做各种吃的,我呢,关在自己的卧室写一个长篇。    我很少与母亲交谈,她也一样。我总听见客厅外二姐与她在说话,都是家常。    二姐两口子陪母亲去了故宫,可能还有王府井。    我没有问,只是听她们说。    住了一段时间,我买了卧铺票,三个人坐火车回重庆。    现在回忆这些,我能确认没有去火车站接他们,也没有去送他们。那么母亲如何想?他们坐了几天火车来北京,一路上如何?回去呢?    为何我没有去陪母亲好好看看北京,也没有一次陪他们去餐馆吃饭,没给母亲做她喜欢吃的饭?    等等,有一次,我陪她去雍和宫烧香,我俩坐在宫里一张木凳上说了一会儿话,但也没有说到彼此的问题,那些长年困扰着母亲和我的痛苦,我们心啊,就像两粒微尘轻拂过彼此,一眨眼就没了。    有一次母亲来我的卧室用卫生间。我问她为何不用外面那一个,她说这个好用。我说两个一样。    母亲再也未用过我的卫生间了。母亲是试着与我说话,可是我的内心拒绝了。    每回我回重庆看她,若不是住旅馆,在家,肯定和她睡一床。在北京我自己的家,为何我就没和她睡一床?这样母亲就不必和二姐睡那格子沙发床,二姐夫也不必搭地铺。    好些细节,深究起来,记忆里完全是一片空白,有的话也是模糊不全。我在那段时期,一定遇到了好些想不起来的问题,内心悲伤挣扎得厉害,缺失得无形无魂,我一定在某种伤害或失去中迷失掉了自己。    可以肯定,那时我一定是患了不轻的自闭症,要与眼前的世界分离,甚至母亲,我最亲最亲的人在眼前,我也要分离。    母亲在去世前,我都没有机会说到自己的痛苦,她的痛苦。似乎是我回重庆少了,住家少了,我甚至也不关心自己,到最后我如飞蛾扑火,整个人死掉。死掉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存在,才发现母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我不能像童年那样期待她回家,也不能像童年那样全身心渴望得到她的爱抚和注意,哪怕她冷漠的目光,或狠下心来惩罚我跪在搓衣板上。    母亲一心一意要让我自己面对过去所有的伤疤,她说这样才能往前,才能长大。    我长大了,在一次又一次缝起那些痛苦和别离的伤疤中,勇敢地转过脸。让你们看。

内容概要

虹影,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等。现居北京。 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1997年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入选台湾青少年自选教材;2008年又被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评为年度书。2005年获意大利“罗马文学奖”。2009年被重庆市民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

章节摘录

序家里有一个格子双人沙发床,产自丹麦,客人留宿时打开,平日收起。有了孩子后,就一直打开,她睡在上面。她是个包打听,说这床好舒服,在哪买的?为何而买?我说以前外婆来北京,给她买的。孩子很高兴,是外婆睡的呀,那是什么时候?我说记不清。真的记不清,好像是2001年左右,是一个夏天。二姐两口子陪伴母亲来北京。那个夏天,一个人孤独的生活被打破,母亲要来这件事,让我花了不少时间准备,添了些椅子餐具和两个空调。又去买了床上用品和毛巾等物品。母亲来了,只是老了一点,人很精神,我很高兴。我的厨房被二姐夫接管,由着他做各种吃的,我呢,关在自己的卧室写一个长篇。我很少与母亲交谈,她也一样。我总听见客厅外二姐与她在说话,都是家常。二姐两口子陪母亲去了故宫,可能还有王府井。我没有问,只是听她们说。住了一段时间,我买了卧铺票,三个人坐火车回重庆。现在回忆这些,我能确认没有去火车站接他们,也没有去送他们。那么母亲如何想?他们坐了几天火车来北京,一路上如何?回去呢?为何我没有去陪母亲好好看看北京,也没有一次陪他们去餐馆吃饭,没给母亲做她喜欢吃的饭?等等,有一次,我陪她去雍和宫烧香,我俩坐在宫里一张木凳上说了一会儿话,但也没有说到彼此的问题,那些长年困扰着母亲和我的痛苦,我们心啊,就像两粒微尘轻拂过彼此,一眨眼就没了。有一次母亲来我的卧室用卫生间。我问她为何不用外面那一个,她说这个好用。我说两个一样。母亲再也未用过我的卫生间了。母亲是试着与我说话,可是我的内心拒绝了。每回我回重庆看她,若不是住旅馆,在家,肯定和她睡一床。在北京我自己的家,为何我就没和她睡一床?这样母亲就不必和二姐睡那格子沙发床,二姐夫也不必搭地铺。好些细节,深究起来,记忆里完全是一片空白,有的话也是模糊不全。我在那段时期,一定遇到了好些想不起来的问题,内心悲伤挣扎得厉害,缺失得无形无魂,我一定在某种伤害或失去中迷失掉了自己。可以肯定,那时我一定是患了不轻的自闭症,要与眼前的世界分离,甚至母亲,我最亲最亲的人在眼前,我也要分离。母亲在去世前,我都没有机会说到自己的痛苦,她的痛苦。似乎是我回重庆少了,住家少了,我甚至也不关心自己,到最后我如飞蛾扑火,整个人死掉。死掉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存在,才发现母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我不能像童年那样期待她回家,也不能像童年那样全身心渴望得到她的爱抚和注意,哪怕她冷漠的目光,或狠下心来惩罚我跪在搓衣板上。母亲一心一意要让我自己面对过去所有的伤疤,她说这样才能往前,才能长大。我长大了,在一次又一次缝起那些痛苦和别离的伤疤中,勇敢地转过脸。让你们看。之三父亲眼盲了几十年,几十年你居住在黑暗中。有一天你把心爱的鸟——两只相思鸟放出竹笼。是不是那时,你已决定走远,孤独地离开?小时,你天天在家,我不会想到你;长大后,看不到你,我也不会想你;到了伦敦后,我更不会想你。当时母亲病重,我只关心她。打电话给她,也从未想到和你说几句。得知你离世的消息时,我在看一本书,那书在卫生间里看比较合适。卫生间是最隐秘之地,看这种书最好,上面有好多国家的好多作家在谈论生活,他们的照片在封皮上,都比我快乐,有的人已经死掉,有的人还活着。我实在不明白,我为什么没哭。你知道,我怕生人,我不喜欢人多。你也一样,这样你会非常不舒服。当时我对着镜子,相信镜子能通向你的世界,我对着镜子说,若你不愿出现在我面前,那你到我的身后吧,我很想听见你的声音。说点什么吧,比如,“嗄希多”,这句浙江家乡话,是说孩子多。我们家六个孩子,饭量大,你担忧;我们穿衣的要求多,你担忧;我们惹麻烦多,你担忧,等等。我的身后是好几幅照片,有天葵竹,有书架,可是没有你。我打开浴室门,走到花园去吸口气。父亲,花园里没有你,全是陌生空气。花园的喷泉,一阵风拂来水气。我本能地闭了眼。小时候院墙外有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倾斜的石坡——用锤子钢钎打出来的一块石板。附近的人有时在这里洗衣和洗杂物,也洗马桶。偶尔游来小鱼虾,用木桶逆水可截住。我在水边蹲下。距石板三步远有一个木栅栏,栏外是一个几乎垂直的大斜坡,水冲下去,像瀑布,人掉下去,命就没了。我把塑料凉鞋脱掉,抓在手里,让溪水冲洗它们,突然发现有个男人站在身边。我抬起头来,不是父亲,一个路人,等着我让出地来,他要洗脚。我没有动,路人暴躁地吼我,并把我拉到一旁,一边洗脚一边吼。有一个星期,我耳朵听不清人说话,里面仍响着那个陌生人的怒骂声。邻居如那个男人一样。可你从不如此对待我。翻出相册,照片摊了一地板,却找不到父亲。我这才想起,你从来不照相,也不与人合影。我决定去图书馆,那儿清静。一上午,我读到激情与疯狂,平静与控制,明白了这些与写作的关系;我读到撒谎和逃跑,占有和名声,看出了这些和水的联系。图书馆楼高过附近的一圈房屋,站在楼顶,整个城市的西南部几乎尽收眼底。天高云淡,阳光在窗子上闪耀,斑斑点点,如家乡河流的水波。我是鱼,我是特殊的鱼,我也可在岸上存活,飞起来的时候,是侧身向上,越过图书馆这幢带藤蔓的房子或遥远的旅馆,我曾在那27层楼上,一次次翻动一本写你和母亲的书,当时我一个劲儿地喝水。我喜欢水,带盐味时,我一定是孤单的;浸入淡水时,则不必孤单。晚上回家,精疲力竭,上床前我吃了安眠药。没它,我睡不着觉。睡不着觉,我就见不到父亲,进入不了另一个非正常世界。夜里你也许会出现。一个无梦之夜,早晨醒来,发现你没有到梦里来,是的,一个梦也没有。我拿起一把梳子,慢慢地梳着头发。风在吹动,树叶也在发出哗哗响声。多少年前,在那个阴暗的小屋子,我站在架子床前,你在替我穿衣。那是一件背带裤,你穿了两次,可我还是觉得里面衬衣塞得肉不舒服,我赌气把裤子脱下。你朝后退了一步,拉亮灯,暗淡的屋子里看得见了。你说,你自己学会穿衣吧。我看着你,父亲,你没有生气。等着,等着,座钟摆动一下两下,你还是站在那儿。我只得弯腰把裤子提起,又把衬衣弄直,以便裤子拉上时不气鼓鼓的。我把背带裤的两个带子放在肩上,放错方向,裤子提不上来,我急得跺了一下脚,一跳,居然摔倒在地。你一下子接着我,把我放回原地。还是看着我。我只能接着穿,试着把带子放对肩头。试了好几次,终于放对了。父亲这才舒了一口气。你笑了。我也笑了。从那之后,我就自己穿衣穿鞋。莫非父亲不出现,也是要我学会如何对付悲痛。可失去你的悲痛,我如何学得会?泪水滴落下来,我擦去了,泪水又滴落下来,父亲,原来我是那样想念你。那晚入睡,江水竟涨到家门口,伸腿可洗脚。大人们往山顶奔逃。屋顶上爬满人。我坐在门槛上不想离开家,父亲你也在家里,不急不忙地走过来,坐在我旁边。我醒了,原来是一个梦,但愿一切都是个梦,这样父亲还在人世。之四十九沧浪之约夫差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女人赌输江山的人,为这点他值得我敬仰和拜访,值得我一再梦想重新约见。神人给我测过名字,说我到沧浪,该时来运转。我立于亭中,白衣素面,果然心静气稳。五百名贤祠翠玲珑馆,还有御碑亭,那年代久远的庭院曲折多变,山石横卧藕花水榭,总让我这职业说书人开口就带点悲剧色彩,却是让人不得不明白自己也传奇。沧浪古亭,斜阳中让我回想起英国湖区。记得在湖区时我也是一人,把陌生景致装入记忆中时,心里觉得人生无常,发现自己好像前世已经来过。这一向是我对美景的一种记忆方式:来过,肯定来过,不是前生就是梦里,回到旅馆便陷入半醒半眠之中。可是,常常吃了安眠药都不得入睡,便穿上鞋,在陌生的夜里,不停地走,没有任何目的地走到自己彻底累垮为止。该是十多年前吧,我来过苏州,住在苏州大学校舍内,那是个春天或是秋日,未查日记,就姑且糊涂。几天里神速地把脚迹尽可能地遍布苏州大学和城里城外。也奇怪,每夜雨声淅沥不断,如一种缠绵的鼓声,击鼓人很有耐心地拍打着鼓皮。啪嗒啪嗒,嘀哩嘟噜,滴答叮咚,然后回旋过来,又是啪嗒啪嗒,算是总结白日之游的音乐日记。下雨之路人很少,没一会儿就到了沧浪亭。雨停了,那击鼓之声却更激越了些,亭外有歌声,似乎男女老少都倾城而出,聚饮斗歌,唱者百千,声若聚蜂。但是沧浪亭之梦,却是有音乐,有色彩气味,甚至有深切感觉,有具体情节。我在亭里点亮蜡烛,对着月光盘膝坐下,解开湿发,用毛巾揩干。我手放在膝上,面前是一把木梳和一盘棋,等着那个人。他在我身后而立,然后坐了下来,他的手擦过我的腰拿过木梳,另一只手深入我的头发,捉着一束乱乱的头发,替我梳了起来。梳子的齿触及我的头皮,痒痒的,有点轻微的疼,他感觉到了,便停下,用手抚摸。我闭上眼睛想着身后那脸,想不完整,那手是熟悉的、温暖的、有力的。他的呼吸一阵阵拂过我露在衣服外的脖颈,我的心跳起来。这时他的声音响起,他说有好久没有见到我。我们不是天天见面?我问。不是,你记忆出了错。他说。我不会记错,我心里一嘀咕。他的身子侧了一下,“我已好久没有给你梳头,但我知道你会来的,你走错路,还是会记起这路来。这是我王国的后花园,一千多年后,不知什么自命风雅之人盖了这劳什子花园。不过我眼中无此物,花园还是我的,我就一直在这儿等你。”他用一个钗子插入我的头发,他转到前面看了一下,头发还有点湿,就把钗子取掉。他换了个方向给我梳头,把前额留出来,月光照着我和他,我喜欢他身上熏过香的气味。我一定是在做梦,可是他不是在做梦。月光洒了他一身,他说,你的头发完全干了,还是挽起来吧?我点点头。于是他把钗子插在我的头发上,固定好了样式。开始下棋。亭里便没有声音,亭外的喧哗和歌声舞蹈依旧。亭里静,听得见我的呼吸,他移动棋子的声音。这一次,是我赢还是我输?输了我就得做他的爱人,一生之爱,不得离开。赢了,归还我的自由之身。那夜下棋,从月残下到月圆,不食不睡,持续了七天七夜。没有一句话,好像我与他之间,除了棋子,世界已经从我们面前退出,甚至参天古树纷纷落花,包括这亭本身,都消失在一盘黑白之外。你是夫差吧?就算是夫差吧。你已经使我的脑子忘记了太多的东西,还要我忘记什么呢?他看看我,停了片刻,但不说话。我的手指仍在动弹,各自的棋子在继续变化位置。最后,没有输赢,打了个平手。这个结局让我与他一起叹了口气。我与他约定,下一生再来此亭梳头下棋,再决胜负,在这之前,爱情被判个死缓。道别时,我很想说一下,“当心勾践这种阴谋家。”但又想,干预历史危险太大。却不料夫差自己开口了,“有了美人还管他娘的什么兵变!”既然大丈夫如此慷慨,我只有羞愧的份。也真是:有一段好故事,还管他娘谁当国王。我离开了他,走下了一长串石梯,这路变得很长,很窄,一不小心就会滑下万丈深崖。没有了他的世界便是如此。此后我浪迹许多城市,遇见许多有点像他的人,我便对那些人说,你知道沧浪亭吧?没人理我。我又问,那你总听说过夫差与西施吧?有的人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有的人坦诚地摇摇头。不过也有几个听说过西施之人,我从随身皮包里掏出一把小木梳来,说那你会梳我的头发吗?我这头发已长成乱草,惨不可言。有人会梳,可是没一双手像那双手那么疼爱和仔细,也没有人能够看到已经为我们摆出一盘棋。我经年奔波,甚至周游列国,至今还是不见另一人如他:啪嗒啪嗒塔咚咚塔塔的击鼓声中,哪知沧浪亭中之人,惜温柔之必要,也知智慧之必需。代后记但愿有一天信的第一页有污渍,字迹没有被改变,说是很久没收到我的信了,然后又是老套话,问我:“亲爱的,你到底把我放在何处?心里或是心外?甚至更远的地方?”我坐在房间里,却好似在荒野。写信人不明白,玫瑰都不见了,新种上的竹子在土里繁衍,它们会挡住对面灰暗的高楼,会使荒野成为真实。有竹子的小路,但愿有一天,我会顺这竹路走出去。冬天离这城市近了。从荷兰新开的航班,带了各色郁金香,送给城市公园,公园里的熊猫第一次不害怕离开故土,因为郁金香的存在,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知道吗,我喜欢熊猫走路时的笨拙劲。而鱼鹰则相反,鱼鹰聪明如一道光,快速得刺眼。水的波纹与天空的波纹在一瞬间交错。鱼是牺牲者,躺在舱里,挣扎着,使水深绿,比河流更深绿。信邮出去,就是要人看。有的人写信只为写,不需要读,有的人写信是为了自己读,然后毁掉。有的人写信邮出去,收信人已不在原来的地方,不会读到。写信人呢,写信,属于哪一种情况?一年年收到信,我连续读,感觉到了一个很长的感伤的故事,聚少离多。的确,让一个陌生人知道,比一个认识的人知道更好。无论怎么看,一天天过去,牵挂太多,担心太多,都会自作自受。看不出写信人是男是女。男女都一样,没关系。男人也会温情脉脉,女人也会刚气十足。雌雄同体,没什么不好的。信近来越写越长,字迹也越来越草,有时难已辨认。读信花掉我大量时间,脖颈酸麻,头费力地垂下。这时我看见那鱼鹰,在捕获鱼之前,抖动着翅膀,在船舷缓慢走几步。沉下水,忽起忽入,眼睛无奈地望着天。鱼鹰在水面一掠,抓了猎物。喜欢鱼或是鱼鹰?或许两者均喜。由于有它们,这个世界才真实。某年某月,某一天曾和什么人度过,他或我递给你一个桔子,帮你剥开,手指冻僵,那新鲜的桔子递了过来,浸透甜香的汁液。看看,到底会有什么事发生,为了什么事发生而准备着。与任何人认识,这时都太迟,青春年少彻底被太阳的红涂染,又被太阳吸干。黑郁金香。有个人走到阳台外抽烟,烟是自己裹的,非常长。手里握着一个打火机,不用火柴。楼下有一个胖子,也在抽烟。回到房间,去卫生间,在那里假装做爱,假装哭,哭得人人同情,也未必没用,起码可以让少年少女伤心。有照片吗?有照片也会毁掉。人的脸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走形。烟圈在风中飘,成为大气的一部分。对的,人和照片不一样。其实他们是一张脸,我总在这个人身上找那个人,组合自己爱的人,重叠他们,把他们综合成一个想象中的人。灵魂相遇的一秒,那可怕的一秒,几十年由幻象构成的雕塑在面前,没做任何事,等着太阳从街对面的教堂背后升起。写信人近期一周里给我三封信,不短,毛笔小楷,字迹渐渐端正,自成一体,流利漂亮。这周我只收到一封,一共十四页。信里自带一股寒风,掀动纸片,触及面孔。信里说看到我一个人在阳台上走来走去,既没系围巾,又未穿大衣,但戴了顶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红帽子,纯棉线针织的。“谢谢上帝,你的脸不变,真是奇迹!你住在自己的雷峰塔里,真让人羡慕。”非也。我看我变的一部分,写信人写不变的一部分。有一群狗追猎着猫,没有人围观。这个中午,人都上班去了,窗外不远的公园里也没有跑步和练功的人。中午,这整个大公园显得宁静。楼下的小路,竹子已长成一片又一片,雷峰塔早已开裂,看来,是该顺这竹路走出去的时候了。


 53种离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第一次阅读虹影,主题与离别有关。所有的人都有过离别,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在这离别的过程中总会有人受伤。我试图与书中的她对话,询问她的成长经历,想牵起小时候的她的手,告诉她远方有路在等待开辟,要坚强乐观。有时候觉得稚嫩是一种幸福,没有那么多的虚情假意等着去看穿,因为长大后洞悉一切的你虽然通透但人世间那些隔着薄帘的隐形门会令你失望。我相信小时候的她身处那样的环境下,也只是努力依靠人的本性谋生而已。私生女毕竟是不光彩的,但那又能怎么样呢?别人的眼光与自己本身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常常不屑那些活在别人生活中的人,你的争气也只是他人茶余饭后的闲谈罢了,谁又会真正在意?岁月洗涤变迁后,她意外看到了母亲珍藏在箱底的明信片,刹那间的百感交集,终究明白深刻的爱是不轻易说出口的,而那些含蓄内敛却逐渐积攒化成了人生中最深厚的感情,哪位母亲不惦记游子呢?那时的她早已经放下了那个疙瘩,选择去原谅当年母亲的无奈抛弃。 我有时想到离开的父亲,也会莫名地一个人流泪。所以当我看到她在熟悉的地方独自面对,心中纵是千千结。作为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不管他给予了怎么样的影响力,都会留下成为你的生命印记,所以你才会那么敏感,多疑,惆怅,易怒,所以我常常柔弱,娇嗔,好强,自我,往往都是那个男人的翻版,往往都是被他惯又或是生活在他身边必须习得的技能。她和她的故事,或者她和他,又或者虚拟的她和真实的他,原本是他,变成了她的他,这些红尘中的男男女女哪怕少福少乐,也会因为依旧有颗贪恋尘世美好的心,就算不惜互相伤害,却也在挣扎着向上呼喊。 那些哽咽在喉咙口尚未从舌尖吐露出的呢喃,那些埋藏在某个角落里最最私密的情感,都通过了作者的笔触随着这一次次的告别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仿佛是一件件珍贵的展品,用透明的玻璃盒子点缀,你张开手去抚摸,却还是有着中间的夹层,可是你就这么安静地看着它们,像是在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不动声色,但是在这宁静时光中地凝视中它们无一不触及到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寒冷的冬天给了你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你不怕不怕,一切都会好的。
  •     (第一次发豆瓣,也不知道格式对不对,先发到这里)虹影大概不喜欢别人称她为“明媚女子”,听了牙酸。此类称呼属于有点矫情至死粗布麻衣名叫薇薇安的宝贝们的,与虹影的温婉大气确是不同。虹影自重庆走来一路也没有“明媚”过,在她早期的文字当中,能看见的几乎全是撩人心魄的词汇:粗砺的飞沙走石;踩着流星到处逃亡;车、船、马交相辉映;一个又一个陌生国度;一个人的浪流旅馆;路遇的野花、野树、与人为邻的孱弱的小动物;饥饿的孤儿;落寞、孤寂、孤独至死……虹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孤独,自幼而来的心灵上对于温暖的缺失以及渴求,让她有一种特立独行与世无争的美和自由,她说打她有记忆起,就从未见过母亲美丽过,甚至好看过,她说家里缺少温暖,所有人同她讲话都是粗声粗气严厉指责,仿佛她事事都是错的,仿佛她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她渴望得到母亲的爱抚和注意,却从来没有。唯有从养父那里得来一点点爱,却还是这个家里唯一一个跟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而养父与她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丝丝疏离。虹影的代表作《饥饿的女儿》,让她突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并不是因为她将伤疤揭开供人欣赏博得了同情,而是她对自我认知的真情实感力透纸背,向读者传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童年作为一个私生女与家人之间、社会之间尴尬的存在与相处。她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所有人都知道她的身世,唯有她自己不知,所以在别人眼中,她被讨厌被排斥,甚而是母亲也几乎很少对她有笑脸,视她为眼中钉。因为她是母亲过去的污点,她的存在会让母亲以及其他人时时想起当年的那件事,母亲与小她十岁的生父之间产生的不被世人和社会接受的爱情,注定以失败而告终。为此还曾对簿公堂,一时间万人空巷,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若干年后,虹影回乡为母亲奔丧,而后写出了《好儿女花》一书,作为《饥饿的女儿》的续篇,献给母亲。如果说《饥饿的女儿》中写的是忏悔,一个女儿对母亲和生父的忏悔之书的话,那么《好儿女花》更是为母亲几十年的屈辱正名,爱情没有对错,那些误解和流言也随着母亲的离世被暂时埋进了土里,虹影不出现就没人会记得,所以她写了这本书,书中借家人和别人之口替母亲说话。我一直说没有读过《饥饿的女儿》就没有资格读《好儿女花》,不仅仅因为两本书都是虹影的自传,还因为《好儿女花》诠释了很多《饥饿的女儿》中的困惑和误解。如果《饥饿的女儿》写的是心酸,《好儿女花》则全部是疼痛,无法歇止的疼痛。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虹影写她作为一个私生女活在大众视线中的尴尬,她小小姑娘时的那些不能与人分享的困惑,为什么她总是错的,连同她的存在仿佛都是一个错误。其实不然,当年母亲没有放弃她,最重要的一点或者来自母亲对生父的那份无怨无悔的爱。在那样一个异乎寻常的年代,母亲也是作为一个新女性存在的,只是她是唯一的,没有女子同行,又不被封建世俗和传统礼教所接受,所以母亲的存在显得特别突兀。母亲却不能就此倒下,一大家子人需要她来养,父亲眼睛渐渐看不见了,他不能去做工,只能在家里烧饭,照顾一家人起居。母亲在外面做着和男人一样的粗重的活儿,违心不得不顺从于权势来换取生存的资本,回到家里一直不太顺气,大姐早早跑到乡下插队,早早嫁人,故意被叛母亲,招她怨恨,每次回家还要同母亲吵架,成心招惹母亲,使母亲心烦,便将气撒到虹影身上。在她的眼中“从未见到我的母亲美丽过,甚至好看过”,她是“一身病痛的女人,坏牙,补牙,牙齿掉得差不多。眼泡浮肿,眼睛混浊无神……头发稀疏,枯草般理不顺,一个劲掉……因为背驼,更显得短而臃肿,上重下轻,走路一蹩一拐,象有铅垫在鞋底”,她这样描写母亲,与别人不同,也会让人对母亲以及虹影的身世产生好奇,她的离经判道的性格是如何养成,自小又遭遇到什么样的变故改变了她内心的想法。如果一个生活在幸福、安逸和温暖之中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想要逃离的。她逃离的不是这个家,而是自己生存的状态,不管是如何选择,人都是渴求内心的温润和自由的。表面上看来虹影是叛逆的,但从她的文字当中可以看出她又是那么平和恋家的一个人,她需要一个温暖的住所,和家人相处,看电视、聊天,一同共进晚餐。而在重庆,她的童年里,她做什么事都是错的,都是不被允许的。她试图用各种方式改变着一切,出走数年,但无论她走多远,总也走不出内心的那个带给她无限伤痛的野猫溪六号院子。在《好儿女花》里她终于理解了母亲,但家人却不能理解她。像母亲一样,她照顾着其他家人,谁的孩子,谁生病,谁用钱,她全部慷慨给与。他们是她的家人,她需要家人的认可----她是这个家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好像她私生女的身份也可以从此忽略不计,但家人并没有就此宽容和接受她,所接受的无非都是她给与的好处,全部认为是理所应当。大姐同她吵,问她要钱,因为她拿了家里的故事去换钱,小姐姐因为她的关系去了国外,结果同她的丈夫有了染,她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突然她想到了母亲,只有在这个时候,她与母亲的心灵才是最接近的。而她所做的决定同母亲一样,默默承受着一切,因为他们都是她所爱的人----她曾经的爱人和她的家人。有人说:在亲情面前,一切都是假的。虹影是个饥饿的孤儿,自幼内心就缺失一份爱,因而特别在意家人。什么她都可以放下不理,却无论如何放不下家人,年纪越大越有这种体会,如今她自己也做了母亲,更加理解这一切。女儿西比尔就是她的一切,她采花、画画,听妈妈讲故事,画妈妈故事中的人物,虹影收获了一份内心的澄明和宁静,与女儿一起分享并一起成长。虹影变了,不再特立独行,变得越来越有人间烟火味了,她开始关心生活、粮食、蔬菜,就差喂马劈柴了,她住在伦敦,与小鸟对话,挖鱼塘,和火狐成为朋友,每天热衷于烹饪,邀请邻居和朋友过来品尝,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充裕起来。结果她写了一本彩色的书《我这温柔的厨娘》,与读者分享烹饪所带来的乐趣。后来她把家搬到了北京城,结婚,生了可爱的西比尔,给西比尔写了一本书《小小姑娘》,给她讲重庆的老故事。《小小姑娘》是虹影创作之路的分水岭,是本非常重要的书。之前她的文字从孤独到平和,慢慢过渡,是虹影的“前世”,《小小姑娘》之后才是她的“今生”。前世的故事有《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以及她美得无以复加的散文,文字中都透着孤独和寂寞,以及寻索,写别人的故事《英国情人》、《阿难》、《孔雀的叫喊》、《上海王》、《上海魔术师》、《上海之死》,还有那些中篇小说,写给萧红的、写给李香兰的、写给所有男同志与女同志的、写给上海那些风花雪月的男人女人们的、写给康乃馨俱乐部里的女权主义者们的……她的文字中总是似乎有张爱玲的影子却无从找寻,她的想法永远都是诡辩莫测的,你永远不知道虹影下一篇文字写的是什么,关于什么,她的风格也是多元化的,时而是一直对温柔妥协的长江边上孤独的少年小小,时而是请大师听小女子说的才女,时而是上了苏霏的“当”千里迢迢跑到印度帮她寻找阿难,时而是将两块大洋留给父亲,身穿母亲的暗红蓝花丝质旗袍站在异国街头的出走的女儿六六……但无论变化如何,她的文字始终是你拿得起来却放不下的。不能不提到小说《K》的出版让她撞上了一场官司,为了这场官司她奔波一年半,最后此书被禁,不得不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版,改了人物名姓和部分内容,书名以《英国情人》出版。虹影无奈地笑着说,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这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英国情人》写中国女作家闵和英国诗人裘利安的爱情,前者已婚,闵代表着东方的传统文化,裘利安代表着西方的自由文明,东西方碰撞在此,本应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却热烈主动地向西方文明示爱,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民国时期妇女的印象,尤其是民国神秘的女作家们,但是不要忘了,这位女作家是留洋归国的,思想完全西化,后来裘利安回国,战死在西班牙战场,闵为了他们的爱殉情自杀,故事以凄美遗憾收尾。闵也是个传奇女子,要爱就爱得轰轰烈烈,天不怕地不怕,冲破传统冲破约束,倒有几分虹影的影子,我有时在想,虹影写的会否就是另外一个自己。虹影总是这样真实地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她需要碰到懂她的人,了解她的内心渴求和需索。说她清丽脱俗未免太矫情,说她暴烈极致又过于夸大,她就是这样一个云淡风轻妙曼轻舞的人,她的人和她的文字一样,需要细细品尝,像红酒的沉淀,又像火狐的神秘,你总想近距离观赏,又怕破坏她的那种宁静恬淡。你可以在孤独无助的时候读她,听她讲述雨中长江边奔跑呼喊的孱弱少女六六;也可以在丰沛绚烂的时候读她,听她趾高气扬的女权主义;可以在悲喜交加的时候读她,看她为了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官司和踏寻心内一分净土时的到处奔波;亦可以在洗却铅华之后读她,看她讲讲细琐的往事、居家之道,讲讲烹饪、讲讲读书沙龙会里那群求知若渴的少年男女,每一次读她都有不同感受,而她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的她才是看得见、摸得到、多了人间烟火味的真真实实的她,才是她的“今生”。她变得越来越沉静,完全进入一种安于现世的居家氛围之中,不像从前桀骜不驯淫奔他乡天不怕地不怕的虹影了。《当世界变成辣椒》,辣椒于虹影是最为亲切的,因此她的视野之中,万事万物也变得亲切柔和,包括她的内心也不再有棱角,用北京话说叫接了地气,她的内心不会再漂浮不定,终于安稳下来,如今相夫教女,打点生活井井有条,沉淀之后开始写居家的散文小品,读得心情愉快,不再陪她一起感受孤寂和紧张。虹影的诗很特别,散文也好看,对于我的重要,有时甚至超过了她的小说。床头柜里有几本她的散文合集,每晚睡觉都会翻出来读,有几篇甚至可以倒背如流,虹影写作像萧红,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由着自己的性子,写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全然是她自己的风格。她给父亲写《两块大洋》,写她的出走和归来,母亲翻出一件暗红蓝花的丝质旗袍,送给她,她爱惜地抚摸着母亲珍藏了几十年的旗袍,满心欢喜的收起来,父亲却让母亲找那两块大洋,是父亲在解放前,被迫为一个军官冒着枪林弹雨撑船后,军官奖给父亲的,他始终收着那两块大洋,是用他的生命换来的。母亲翻出大洋给了虹影,夜里过来替她掖了掖被角。天还没亮,虹影便起身走了,她把大洋留给了父亲,那是他的命,她拿走了母亲那件旗袍。某一日她穿着这件旗袍,行走在地球另一端的异国他乡,她想起父亲和母亲。写《C’est La Vie》(在《53种离别》一书中,此文更名为《楼梯》,略有改动,被列为第26个离别故事),某些故事片断让人想起张曼玉的《清洁》,同样是在法国,同样是特立独行的女子,坚持自我,对生活一直不妥协。她离开他,做着简单枯燥的工作,维持生计,但她有她的骄傲和自尊,她将自己打理得很好,像一株盛放的百合。她回想起他们的吵架,他狠心摔她出门,丢掉她的箱子,地铁车厢墙壁上的那首诗:人影改变黄昏……让她心里突然感伤。某一日,他离婚后约她见面,她穿着漂亮的长裙,摇曳着身姿从他的身边轻轻走过去,他没有看到她……故事美得惊人,透着淡淡忧伤,令人流连忘返。她的文字,总会给人惊喜,看似风平浪静,却蕴含着惊涛骇浪的力量。新书《53种离别》,又一次让我看到了虹影淡雅的文字,娓娓道来的细琐的故事,关于生命,关于回忆,关于离别,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53篇散文,以及一幅幅颜色鲜丽的的西比尔的插画,都让人充满惊喜,尤其是最后一张头戴金色王冠的公主,她一定是在画自己,虹影的一幅摄影作品上看到西比尔头戴小花冠,拿着一束为母亲而摘的鲜花的情景,她低着头的样子十分认真和可爱,而其他相片上,西比尔的眼神都很深邃。不管前世还是今生,虹影用她不一样的文笔和传奇之路,为读者展现了一道奇丽的人生风景,你可远观也可近看,她都淡然地端坐在桌前,听窗外落花流水,写出心底一行行真诚的文字。希望有一日能将所有虹影的文字,小说、诗歌、散文全部集一次出版发行,然后买来珍藏,我想这一定是所有喜欢虹影的读者最期待的事,因为她的“前世”需要总结,而她的“今生”却刚刚出发。
  •     日前,记者从盛大文学华文天下获悉,华人女作家虹影最新力作《53种离别》将于2013年7月出版上市。这部以离别为主题的散文集,由53个或真实或虚构的篇章穿插而成,不仅延续了以往作品中可见的反叛风格,同时更多地描绘了作者亲历的数十种离别场景。本书将发生在她与父母、至爱、朋友,甚至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串联成一段深刻的自我教育、自我救赎的过程,如虹影在某次采访中所言,《53种离别》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述了生活状态,读来比完全虚构的小说更加“狰狞可怕”。离别是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虹影认为,“离别是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她说:“不离开故乡的人是没有抱负的人,我们离开,是为了回归。”为什么离别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呢?比如失去父母,让你一夜长大;失去情人,让你一夜成熟;失去朋友,让你一夜思索。“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教育归纳起来到了最后是自己在教育自己。那些从外面涌来的教育之波,只能把你冲到大海深处,在那儿,你自己学会看清身处何地,学会生存之道,学会重新浮出水面,冲向云端和靠岸,最后还是靠你自己。在长大的过程中你成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这个世界存在的价值,还是要靠自己。”虹影强调,书里的53种离别都是真实的,而记忆最深的是母亲的离去,“每次想到她不在这个世上,心里就痛。时间越久,越痛得厉害。所以,我们要珍惜与你的亲人在一起的每分钟。”她说:“人生最终是逐渐放开的过程,通过离别,看自己和他人以及这个世界。比如我,至今经历了和亲人、爱人、朋友53次幽深曲折的生离死别,每一次离别,我都比之前成熟。离别一旦来临,必须面对。虹影说了一个故事,“几年前有一对夫妻来意大利度假,他们的女儿在都柏林读大学,一天穿越马路,被一辆车撞死。痛失爱女后,夫妻俩并未对朋友诉苦,而是出来看世界。后来我在他们英国的家里,看到他们在花园里建了一个植物雕像,把所有对亡女的思念转为对这些植物雕像的护理。”用心的创作才能打动灵魂虹影的作品如《走出印度》、《孔雀的叫喊》、《K-英国情人》等,几乎都能体现出主人公与时代、与国家背景的紧密联系。她从不在枯燥冗长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妥协,更热衷于挑战自己的写作极限,努力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对她来说,连续十二个小时不间断地写作已是常事,一本经典小说的问世更要耗去三年时光。不落俗套的经典之作,让读者认识了善于打破传统、“逆道而行”的虹影,却不知其经常为了创作遭受心灵的悲恸与精神的巨大消耗。而且“痛苦的记忆是会遗传的。”虹影在《53种离别》中写道,自己的女儿也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气质,言语间也透出过早的成熟。于是她决定更多地将“不堪回首”的过去落于纸上,在写作中找寻“自我救赎”的答案。来源: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7/13/content_2317321.htm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还是以前那样的模式,写一些小事,引出家人的回忆,写自己浓重的情感。这方面写多了,自然没有什么新意。
  •     签售见面会上买下的书,没有太多的感慨,却想要找来英国情人看看
  •     一开始纯粹被封面和插画吸引,看到后面看不下去了
  •     很有触动感的安静的文字。
  •     内容一般,有的片段还可以,大部分不知道在讲什么,貌似找不同人代笔的
  •     觉得真心不错 虽然不怎么欣赏她的性格 可是却也是让人心疼的 联想到了简爱
  •     感情线有种捉摸不透的肤浅,游记反而平和有趣
  •     我大概已经到了看不了散文的状态……
  •     失望。
  •     你端着莫名的葡萄酒杯,试图摇晃出香味跟你口中的讲述共识。那年你和齐子都找到了自己的男人,拒绝了一切势欲再会的前任,房门紧关的那一刻,也同之前的日子一并斩断牵连。房门前你定了定,看不到镜像的反射,你变成另一个人。你没死,你死了。
  •     和以往稍有不同的是这次笔触没有那么决绝 孤独而且有一些饱经岁月的女人的宽容与温情
  •     2016 No.11.5第一次看虹影的书,翻了一半只想说excuse me??
  •     作者感情非常细腻,散文诗一般的文章能引起很多共鸣
  •     感情虽有,但笔调做作。还不如看安妮宝贝
  •     有几个短篇写的很深入人心,大部分的啧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     看了5个离别,觉着除了经历特别一点、文笔还可以以外,没什么其他的。
  •     看了之后和自己些许有些共鸣,感动和感悟
  •     没有什么惊动。囫囵吞枣。但是还是在某些点抑制不住眼泪。
  •     读书会的时候有女生朋友推荐这本书,书会结束后我留下来花了几天读完。我原来期待的是53种不同的离别方式,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爱人亲人陌生人的告别。而事实上,53篇小文并不完全在严格意义上是离别,有的是离别被离别,其他的就是作者泛滥的情绪飘忽,思想层面的天人交战胡思乱想和断舍离吧。查了一下背景资料,虹影儿时作为私生子的不光彩身份影响了性格和价值观,由此导致的逃离决心形成了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方式,一直在走从未留下,导致文字中折射出来的游移,不安全感,悲观,寄情于文字的文青气质甚重,那些文字里的自影自怜,你我他的纠缠不清,情欲爱欲患得患失的主观认知,有的时候分不清楚那个我究竟是虹影本人,还是其他人,那些个他也无法辨识。人物在变动,意识流在涌动,没有离别的悲伤,更多的是看透红尘俗世的无所谓,读得心累。
  •     没能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
  •     我喜欢她的故事,却不爱这本,并不是觉得矫情,就是不喜欢。
  •     不知所云
  •     感觉回到了《女子有行》的状态,前几篇童年回忆还行
  •     意识流
  •     我跟虹影遭遇太不一樣,缺少共鳴⋯⋯同為女性,我痛苦得少,思考得多,大悲痛後的平和悲憫,我沒有
  •     完全比不上饥饿的女儿和小小姑娘 摊手
  •     她的一生好励志哦。。。 最喜欢亲情和关于自我的描写,爱情。。我看还是算了吧。
  •     前面的几篇还能看得懂⋯⋯
  •     一个女人的梦呓,神经质,混乱,自闭,死亡的气息。
  •     大多数时候,我跟虹影老师完全没办法产生化学作用。
  •     最喜欢“忠县”。
  •     书很漂亮,很温暖的感觉。。
  •     很难读……文字之间契合度有点那个……
  •     封面的视觉效果非常喜欢,但愿里面内容也如初见。
  •     反正我挺喜欢的
  •     我觉得吧 看上去还不错 就是我刚打开的时候有两页纸粘在一起了 觉得有点漏野
  •     唯一一本拿到虹影亲笔签名的书。然而不是很来电,被书里无处不在的空虚和跳脱的情绪语言噎到了,等两年大概要再看一遍
  •     个人的印记太重了
  •     CIP核字号 2013094176 53种离别 以离别为主题的散文作品,用自己女儿的画做封面和插图,虹影在该书中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彻底的自我教育、自我净化与救赎的力量。 购价 ¥ 18.80
  •     读的第一本虹影的书是她最新出版的自传散文集,不知是幸还是不幸…阅毕感觉:这女人命够硬;她对“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具有致命吸引力;淫乱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内容中除亲情以外的离别狰狞可怕又无聊…
  •     作家是很喜欢的以为作家~这本书一直在期待,终于买了回来~
  •     现在读觉得过于矫情了
  •     人要对自己坦诚
  •     一个诗人总是要对生活保持特别的多情和敏感。这是一切创作的源泉。
  •     冲着封面买的,很漂亮的书,内容一般般吧
  •      以往翻开,总是自然而然地排斥,一个历尽半世沉浮的女性从最初到最后,反复咀嚼地是不愉快的童年阴影下的恐惧和逃离,算不算自我放逐地不肯成熟?但这几日敏感似乎重新附体,随着作者的记忆拼图,一起回首了一个女性的一生后,突然觉得所谓女性作家的局限,极难跳出自我的范畴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写作的根源,正是因着天性敏感势必有不太愉快的童年和妄图叛逃的束缚。这种叛逃夹杂着恐惧让她们有想要表述的欲望,站在此处或彼处,用浓烈或清冷的姿态一遍遍审视重温,回味种种纠缠和痛楚,最后用笔记录下,这种记录是颠沛流离地寻找自我确立自我的过程,只有过程持续,创作才不会枯竭...可以优雅或深刻,建立在无所畏惧的自我撕裂反省中,缓慢反复,不能逃避抗拒.
  •     离别的53种情绪与味道
  •     读过的虹影的第二本书。感觉她的书中一直有种特殊的情绪,好些章节不明白所谓的离别在哪里,大概没有相似经历的人无法理解吧!
  •     可能没有看完吧
  •     还是很喜欢这种舒缓而自我的表达方式。
  •     温柔而暴烈,是女子远行之必要。也可以说,温柔是爱,暴烈是不肯原谅过往。
  •     每一段过往 都值得记忆
  •     真挚的感情,诗一般的语言。但不知为何,不能坚持阅读完尽。或许是那个时代和地域太过遥远,而这本书又不是小说,很难将感情沉浸进去。
  •     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插画貌似都是小女儿画的,文章依旧是虹影的风格,有之前发表过的。
  •     真·53种别离,一本以离别为线索的自传,作者的一生很励志。看前面几个章节还以为是本第一人称的小说,觉得女主的遭遇很可怜,与表姨、父亲、母亲的别离最精彩。书中也不尽是大离大悲,有的对宠物对一个地方,甚至对一种感觉,形形色色。
  •     只能说只有前几篇打动我了。。。
  •     「走不下去时,得回过头去望望」
  •     太文艺的人,只有活在自己YY的感情世界里才能安息吧。
  •     从文章里字字能感受到作者的自我感觉似乎还挺不错的
  •     我们无时不刻地在与别人相聚,重逢,别离…
  •     一本薄薄的小书,怎么竟有如此多的死亡、别离和情爱;虽然不少篇章都觉得矫情得很,但在静夜读来,一些词句还是有种异乎寻常的魅力存在;有时候读一本书真的只是各取所需吧。
  •     有些篇目极其感人(开首写家人的好几篇真的写的很好),有些篇目则私人性质太浓(过于语焉不详,不像自传那样明了,读起来容易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纳闷:好端端的非虚构写作中,为何会无端生出那么多的虚构的元素呢?)虽然是一本只关于离别的集子,可有些故事的离别也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白吧,读者恐怕是无福消受了。坦率地说,这本小集子不太适合做公共出版物,作者自留尚可,可语焉不详的部分分明又显示了作者试图与读者分享她内心最为隐秘的点滴,这种矛盾心态下的产物只会给读者平添太多阅读障碍,也让离别又多了一层“作者同读者道别”的微妙意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