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79年
ISBN:SH3002-216
作者:(美)埃德加·斯诺
页数:406页

作者简介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西行漫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因为工作的关系读了这本书,原本对现代史有抵触心理,可是工作实践中,逐步纠正了我的看法。因为海伦斯诺而看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果然是经典。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1936年6-10月抱着了解红军、中共、长征、陕北革命根据地以及革命者的理想、生存、工作、学习的目的所采写的作品。1936年5月,斯诺到上海会见宋庆龄、鲁迅、史沫特莱,由宋庆龄协助得到由刘少奇指示柯庆施转徐冰的介绍信,到达西安后,拜见邵力子、杨虎城并与董健吾接头,见到了要去苏联的邓发。斯诺与马海德在刘鼎的护送下去延安,经安塞,到白家坪见到周恩来,由周开具行程表,最终到达保安,采访毛泽东,林伯渠、徐特立、张闻天、博古等,7月底离开保安到吴起考察苏区工业,采访肖劲光,在宁夏预旺堡采访彭德怀,赴15军团驻地下马关,采访徐海东。10月12日离开保安。不得不说西行漫记是一本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作品,就文笔而言,读这么一本书,有些地方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斯诺骑马、做蛋糕等等,读着毫无娇柔造作之气,反而让人觉得真实,他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徐海东等,甚至着墨不多的独臂将军蔡树潘,叫季邦的红小鬼等都形象生动。就内容而言,作者在穿插对红军领袖的描写外,逐步给读者一个了解红军情况的全景,作者让读者跟随自己的游历过程,揭开这一神秘地区的面纱。真实客观,埃德加斯诺用细腻的视角,深刻的分析,入微的观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景的红区面貌。我相信文章里的真实刻画,对当时中共的勃勃生气毫不怀疑,不如此,怎能在时代巨变的洪流里掌握国家的命脉。只可惜啊,抵不住时代的变迁,政治的黑暗啊。
  •     通过一个美国人的眼睛看当时的延安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当时的中华大地都处于一片军阀混战的黑暗中,民不聊生,遍地腥云。唯有延安这块小小的土地闪耀着民主和自由的星光。于是各地青年如同飞蛾扑火般不畏艰难险阻来到了这块土地,虽然这块土地贫穷,遥远,仿佛第三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穷人不会被地主压迫;这个世界几岁的小孩也可以得到几十岁的成人的尊重;这个世界平等,你可以在黑板上写上任何你想批评的人的名字⋯⋯⋯⋯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或许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理论解释更为简单,人的需求就像金字塔,从底向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国统区,底层人民也许连生理需求都无法实现,但是在延安,很多人都到达了最高的一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小孩,女人们也能参加劳动,参加文艺团,参加各种工作,从而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乌有之邦,难怪有那么多曾经的富家子弟和达官贵人抛弃一切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因为当时的共产党就是fashion,就是潮流,就是打败陈腐黑暗的新事物。我曾经怀疑斯诺是不是在描述时用了太多的溢美之词,但是《纽约时报》是偏政府的爱国主义报纸,能够刊登他关于延安的纪事说明应该是比较客观的。然后从他的身平来看,他是一个比较亲共产主义的人。在担任燕京大学新闻学讲师期间,就曾多次帮助共产党人,而他的家,甚至是燕京大学从事共产事业的学生的根据地。我觉得他亲共产党是因为人会有同情弱者的倾向,并且在当时共产主义确实是一股新鲜的,充满活力和正义的潮流:劫富济贫,平等自由,就好像侠客罗宾逊,这个也符合美国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而斯诺进入中国后,接触的主要也是亲共产主义的人。例如鲁迅啊,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人等等。最后他从事的是新闻业。新闻总是求新求奇的,当时在延安的共产党被国民党丑化的厉害,这更加能激发一个新闻从业者的好奇。所以这些这奠定了他“偷渡”到红统区的基础。当然,当时煽情主义盛行,延安到底有没有那么好?估计作者还是夸张了一些吧。因为红军队伍的人员组成和队伍素质毕竟不高,而且在战斗中人很难保持高度的自我克制,肯定出现了像后来解放战争时期长春围城之类的草菅人命事情,但是这在战争中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所以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大概信个80%足矣。
  •     《读,西行漫记》众所周知,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冲破铜墙铁壁般的新闻封锁进入中国红色区域的美国记者。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西行漫记》又是所谓谁人不知的一部文字,可几人老实去读?我本人也是才读,可见万人皆知,未必阅读啊!读书先读人,来看斯诺。埃德加·斯诺在一九〇五年出生于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以后,他开始毕业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在坎萨斯城的《星报》和纽约的《太阳报》初露头角。往后他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为美国的一些报纸供稿。一九二八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到了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信员。一九三〇年以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徒步经过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目睹一九三二年的淞沪战争和一九三三年的热河战争。在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国地下党员有所接触。他编译了一部英文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斯诺为何要写本书?为何要前往红区?在斯诺探寻红色中国之前,中国共产党已有十五年历史,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已有九年历史。但是,国际上对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却存在一系列未获解答的问题。一方面,共产国际的出版物上对红军的实力作了夸大的宣传;另一方面,中外反共报刊不是把中国共产党人描绘成嗜杀成性的“新式流寇”“半疯的狂热分子”,就是不断宣布中共领袖的噩耗,甚至干脆否认红军和中华苏维埃的存在。为了报道事实真相,解开这一系列历史之谜,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的斯诺认为拿他的脑袋去进行一次冒险是值得的事情。 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达到了目的。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首先他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本书的出版。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就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到了十一月已发行了五版。这时候斯诺正在上海这个被日本帝国主义包围的孤岛上。当时上海租界当局对中日战争宣告中立,要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在继续进行新闻封锁的国民党统治区,是更不必说了。但是得到斯诺本人的同意,漂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以“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斯诺出了对原著的文字作了少量的增删,并且增加了为原书所没有的大量图片以外,还为中译本写了序言。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作为掩护。斯诺在中国。一九三九年,他又一次到了延安,和毛主席进行了谈话。这些对话后来是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一九四一年斯诺对于皖南事件作了入时的报道,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一九四二年到四三年他又来过一次中国,在这以后他要访问中国越来越困难了。在麦卡锡主义控制的时期,美国联邦调查局把他当作危险分子,不容许报刊发表斯诺的文章,他被迫迁居瑞士。他的护照也禁止去中国旅行。直到一九六〇年六月,他得到我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才第一次来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和毛主席、周总理进行了会谈。一九六四年到六五年初,他再一次访问中国,毛主席又接见了他。一九七〇年十月斯诺同洛伊斯·惠勒·斯诺夫人一同来华,国庆节在天安门上同毛主席,同周总理会了面。十二月十八日他和毛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也是最后一次的谈话。这是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在那一次会上毛主席对林彪、陈伯达一伙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英雄创造历史的谬论,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一九七二年二月,斯诺刚回到瑞士不久,美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应邀访问北京,揭开了中美友好的新篇章,尼克松总统来华的时候,斯诺准备以记者身份,再一次作中国之行。由于病魔缠身,不能达到他的愿望。到了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五日上午二点二十分,埃德加·斯诺与世长辞了。在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德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即前燕京大学的校园里,这是适当的。这是一九三六年他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一九三七年他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本书的特性。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正是由于这种白描的写作手法,使得国民党当局害怕看见此书出版与风行,也正因为他们的害怕引发更多向往理想国的中华儿女,之后得以逐渐集合革命圣地延安!为何斯诺可以写出这本书,又得到那么多中国青年的热读?依然是“真实”二字。由于斯诺集记者、作家、史家于一身,因此他的著作文字优美,洞察敏锐,析理透辟,尤其具有中国同类著作所缺少的幽默感。但是,《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的永存价值,主要来自于高度的历史真实性。毛泽东向干部推荐这部书时说过,这是“一本真实介绍我们情况的书”。 这里请允许直接采用陈漱渝的“《西行漫记》的成就和疵点”文字做批注。  《西行漫记》的高度历史真实性在于:它真实表现了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原因及其前景,真实写出了中共领袖们的神奇远见和准确判断,真实报道了感天动地的长征和构成中国现代历史重要转折点的西安事变,尤其真实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象――从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军事将领贺龙、彭德怀、徐海东、刘志丹,传奇人物董健吾,邓发,直到那群向彭德怀索要路条的少先队员以及具有高度个人自尊的小通讯员向季邦,个个写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正是这群大大小小人物的历史,构成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因此,《西行漫记》不仅是对当时读者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中国革命运动的“内部密史”,而且至今仍是研究我党、我军历史的具有权威性的珍贵史料;不仅在当时激励了千百万有志青年奔向光明,而且至今仍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西行漫记》之所以能达到真实的追求目标,首先要归功于斯诺进步的新闻观念。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他不仅注意收集和分析有关文字资料,更重视亲自采访第一手资料。他认为,“写作关于中国革命的复杂情况,除了第一手材料外,都不可靠”①洛伊斯?惠勒?斯诺在《埃德加?斯诺和中国》一文中也谈到:“如果他不知道一件事,他就进行调查;当他知道一件事属实以后,没有任何东西能动摇他,使他离开真实。”对于笔下的人物,他要求自己持客观评介的态度,既不歪曲、丑化,也不拔高、神化。当时,海外一些报刊在称呼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加上“我们的伟大领导”一类的定语。斯诺特意说明,他崇敬毛泽东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这种令人讨嫌的事情。他说:“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伟大领袖。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毛泽东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他特别提醒读者:“切莫以为毛泽东可能是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任何单独一个人都做不了中国的‘救星’”。他正确指出,毛泽东身上的异乎寻常之处,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这也正是在他身上流动的根本活力。②基于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斯诺既写出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也写出了他的成长过程――由一个原本分不清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分不清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的青年学生到一个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者。使读者感到十分亲切的,还在于斯诺写出毛泽东丰富的人性:一个革命家不可或缺的人格素质。书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细节:一只很可爱的飞蛾,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当它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死去后,毛泽东立即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进了书里。正是这位爱及飞蛾的伟人,在保安窑洞的灯下指挥着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艰苦卓绝的战争。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伟人,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伟人?  谨严的写作态度,是完成《西行漫记》这部史诗般著作的必备条件。比如在撰写构成全书核心部分的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时,先请毛泽东自述,由精通英语的吴亮平担任译员,斯诺奋笔速记;然后再将记录稿译成中文,请毛泽东亲笔改正。因此,这一篇文字很少有报道的错误,真实反映出毛本人对自己过去的看法,至今仍不失为研究毛泽东生平的基本史料。采访周恩来时,先由周用不很流利但能听懂的英语讲述,斯诺整理完英文记录稿读给周听,改正或澄清后再写出修正稿。斯诺这次在陕北期间,没有直接见到朱德,原写的《关于朱德》一章有不确切之处。1938年复社出版中译本时,斯诺立即根据海伦?斯诺的访问记录重新作了改写。这种精益求精、有错即改的精神,不仅值得新闻工作者效仿,而且是一切人都应该崇尚的美德。  《西行漫记》史料丰富翔实的第三个原因,还在于中国的红色区域为斯诺提供了自由采访的一切条件;对于新闻工作者说来,这种工作条件比起慷慨而亲切的款待更为重要。斯诺1937年2月6日在给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的信中写道:“没有人告诉我不能写什么。没有人查看我的笔记。他们让我自由地拍摄我所选择的任何镜头。在收集材料、安排采访等方面,我得到了一切可能的合作。”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我党、我军的高层领导人能够向这位热爱中国的异邦人敞开心扉。他们不仅热情向斯诺介绍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而且推心置腹地提供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包括作为人生有机组成部分的私生活的情况。比如彭德怀的初恋和婚姻,就是他在此前和此后均未公开披露过的情况。朱德也坦率地向海伦?斯诺谈了他吸鸦片和戒烟的经过。后来斯诺将这一细节采入自己的书中。1960年斯诺初访新中国时,毛泽东对斯诺说:“我从没有骗过你,你也从没有骗过我。”斯诺跟中共领导人这种真诚相待的态度,为处理党政领导部门跟新闻界的关系树立了楷模,也为当前如何增强新闻透明度、提高报道真实性提供了历史经验。  除开以上三点之外,《西行漫记》的成就中还有海伦?斯诺的一份功劳。海伦?斯诺在《我在中国的岁月》一书中回忆,斯诺从红色区域归来后,从书籍的销路和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考虑,曾试图把毛泽东提供的生平材料加以压缩,用自己的语言把其中的某些部分重写一下。这种设想遭到了她的激烈反对。她说,不应改动原材料,而应该使用毛泽东向他讲述时的原话。“为什么呢?这就像在弗治谷请乔治?华盛顿讲革命的故事一样。”后来,海伦?斯诺协助整理这部书稿时,准确无误地抄下了每一个手写的单词,所有人名、地名和部队名称一个也没有漏掉。  真实性无疑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和史学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一境界却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斯诺当年前往红色区域,不但面临国民党的武装封锁和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鼠疫的威胁,而且还被南京政府诬为“招摇撞骗”,扬言要取消他的记者特权。国民党和日本的特务也不断纠缠他,在麦卡锡大搞白色恐怖的时期,他还因此受到联邦调查局的监视,美国报刊拒绝发表他的客观报道,就连他在戏剧界工作的夫人名字也进了黑名单,夫妻被迫流亡异国。尽管斯诺为此吃了许多苦头,但始终没有动摇他真实报道的决心。他深深懂得:背离了真实,也就背离了真理。  真实赋予一部历史著作以永恒的生命,但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某种社会条件的制约或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可能使作品招来忌讳。《西行漫记》初次由复社译成中文时,就删掉了第十一篇中的《那个外国智囊》一章,其原因估计是回避对共产国际与中国的关系进行评议。建国之后,彭德怀、刘志丹、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蒙冤;对于他们生平业绩的颂扬当然也会遭到忌讳。由于在“左”的路线干扰下对领袖人物的神化倾向日趋严重,像毛泽东的家庭出身和婚姻状况这类有助于展现人物真实面貌的内容,也变得讳莫如深。《西行漫记》这部书在打倒“四人帮”之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宣传,我认为正是受其真实的内容所累。不过,这种因真实而招忌的不正常的历史现象终归是短暂的,而它给读者的获益是长远的。正如宋庆龄在《纪念埃德加?斯诺》一文中所说:“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人能掌握绝对真理”――毛泽东在窑洞中对斯诺讲述的这一哲理,同样适用于对《西行漫记》的评价。今天看来,斯诺在他的这部成名之作中,固然有大量精辟的预言和准确的论断,但有的报道和评价也不一定尽妥。由于语言的阻隔和战争年代条件的限制,这部真实的著作中某些细节――主要是人物的职务、活动年代等――也有疏误,见下表。这虽然无损于全书的整体价值,但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其“信史”作用,今后如有再版机会应加注一一指明。 下面就本人被本书点拨、明晰的我个人曾忽视、也误解、或无知的内容做个简单列出,希望对您同样有意义。1、神秘的红军。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自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这是共产党宣传的捏造。然而,亲共的人却称颂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2、张学良治愈了鸦片瘾,所谓注射疗法,只是鸦片改吗啡而已!3、孙逸仙博士在一九二五年革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去世了。到一九二七年,国共两党的合作宣告结束。从共产党的观点看来,国民革命也可说是在那时候完结了。国民党的右翼,在新军阀的控制之下,在某些外国、通商口岸银行家和地主的支持之下,跟合法选出的汉口政府宣告决裂。他们在蒋介石领导下在南京另立政权,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中的大多数都认为这个政权是“反革命的”,也就是说,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身的。国民党不久便顺从南京的政变,但共产主义却成了杀头的罪名。----------从这个清晰的历史成因看。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们,是一定要消灭共产党的!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知道另一个歹徒太多的历史故事及一切成因、转承及“故事”,而那个歹徒缺乏足够的智慧,那就必定是欲杀之以快!可见,蒋氏绝对不可能容共,无论任何历史阶段,皆只能如此!4、关于毛泽东主席少年求学、求知、求真的道路描述,来源于亲自口述,更是首次独家披露。很多事情,连当时跟随主席的人物,都闻所未闻,其中包括贺子珍。5、红军也有飞行员啊!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他的最大有利条件——优势资源、技术装备、外面世界的无限供应(红军却同外面世界隔绝)机械化战术,一支现代化空军,可以飞航的作战飞机近四百架。红军缴获了少数几架蒋介石的飞机,他们也有三、四个飞行员,但是他们缺乏汽油、炸弹、机工。6、长征前后,红军减员较多,此外还积极留下火种。一、三、五、八、九军团九个月以前在江西开始长征时有大约九万武装,现在他们的镰刀锤子旗下只剩下四万五千人。并不是全部都是牺牲的,掉队的,或者被俘的。作为防御战术,红军在湖南、贵州、云南的长征路上留下一小部分正规军干部在农民中间组织游击队,在敌军侧翼进行骚扰和牵制活动。成百上千条缴获的步枪一路分发,从江西到四川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许多新的多事地区。7、腐败和电影在灾情最甚的时候,赈灾委员会决定(用美国经费)修一条大渠灌溉一些缺水的土地。官员们欣然合作--立刻开始以几分钱一亩的低价收购了灌溉区的所有土地。一群贪心的兀鹰飞降这个黑暗的国家,以欠租或几个铜板大批收购饥饿农民手中的土地,然后等待有雨情后出租给佃户。----这段,让我想起赛珍珠《大地》中描写的官僚地主趁机低价赎买土地的一幕8、陕北苏区的土地没收新解读重新分配土地是共产党政策中的一个根本要素。这是怎样进行的?后来,为了全国性的政治策略上的考虑,苏维埃土地政策作了大跳步的后退,但是我在西北访问期间所实行的土地法(由西北苏维埃政府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颁布)规定要没收所有地主的土地,没收富农不是由自己耕种的所有土地。不过不论地主或富农都有一份自己有能力耕种的土地。在不缺地的乡里--那样的乡在西北有不少--在乡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实际上一点也没有没收,分配的只是荒地和在外地主的土地,有时还把最好的土地重新分配,好地给贫农,同样数量的劣地给地主。什么人算地主?9、汇率苏区纸币兑换国民党纸币,汇率1.21:110、红军的构成据杨尚昆说,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十九岁。这很容易相信。虽然许多红军士兵已经作战七、八年甚至十年,但大量还只是十多岁的青年。甚至大多数“老布尔什维克”,那些身经百战的老战士,现在也只有二十刚出。他们大多数是作为少年先锋队员参加红军的,或者是在十五岁或十六岁时入伍。暂时就列出十点,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文字、数据,读者可以自己亲自去翻阅,会有新认识的,哪怕这是一本77年的记实作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     经典,很多别的书都引用这本
  •     在政治中产生、与政治相关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是政治的,哪怕某些部分看起来是明显“非政治”的(那些人际间温暖的瞬间)。甚至这些部分的非政治性反而使之得以成为“最政治的”。
  •     看一本政治传记书要看什么背景。大家不好奇,这时候毛都不是总书记?张闻天也都在位,为什么偏偏采访毛呢?
  •     2007看,强烈推荐
  •     我们在革命的时候打网球。。。
  •     2016.8.23
  •     中国的马列是细眼睛小鼻子的
  •     斯诺的视角与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并未一味地偏向某个政权,但文中的史实错误实在太多,翻译也极其拗口,原著中的长句直接生译硬译,很影响阅读体验。
  •     不是我说,你看看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员是个怎样的精神风貌。
  •     你说你害了多少无知青年啊
  •     洞察力
  •     看得热血沸腾。他们确实曾经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     了解cp起步阶段最好的书,非常客观,没带任何偏见,真实的描绘了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生动活泼,依稀在眼前;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过程、结果看得这么准确,没有事变和抗战,结局也是如此;多数事物没有什么侥幸因素,有的只是必然结果;个人成功也是源于内因。
  •     感觉这写作水平比当代纽约客还高啊,美国视角,绝不是又红又专的著作。
  •     很详细的记载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所见所闻,很好
  •     主席说,大文豪们都忙
  •     入手一本旧书,看完以后。感慨颇深。
  •     很欢乐的一本书。读完莫名想起了托克维尔评价法国大革命的那句话:“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
  •     对高层领导的采访和赤军的生活描述有参考价值
  •     革命是要死人的,好在读来没有太明显的压迫感。胜利不是偶然,是一群朴素的有坚定理想的人奋斗了几十年。诗和远方是为人类福祉的伟大,不是指旅游。
  •     最后一章写的太。。。。
  •     虽然是为了作业而看 但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 很客观 讲述了一些历史 让心中的伟人形象更丰满了
  •     本身对历史题材类文章不算喜爱,可偏偏最近诸事不顺,闲暇之余读此书籍,颇感震撼与鼓舞。 不论历史题材的可考证性真实性以及现今共产党的成就,本身对历史也无研究,就只谈粗略感受。红军共产党从建立到成功执政,这其中的艰辛与困难令人咋舌,每条方针线路的制定从打磨到成型,经历过多少次的失败教训,参考过无数的历史经验。从内战到抗日再到内战,多少同志为之奋斗,共同的意识与奋斗方向以及有远见的战略团队,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所有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工作学习中可以汲取到的宝贵财富,没有什么事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从失败中站起来就是成功的开始。
  •     喜欢一切非虚构。国共两党和张学良的往事我一直没机会弄明白,现在看了这个外国人的文字,我明白了。必须五分好评!
  •     小时候,母亲买的一本书。
  •     “红军的最重要的一个战术,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进攻时集中主力,在进攻后迅速分散。这意味着避免阵地战,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     史无前例的游记,是否被修改意见没用什么可探讨的意义了,但是那份真实是不会消逝的。
  •     毛回忆少年时期的记载,历史意义应该很大。应该说,全篇历史意义都很大。唉我在说什么啊
  •     1/3英文版死磕,几卒,遂败走1979中译本读完剩下2/3。各版本差异真是有趣,可惜完全没有精力和能力做这方面研究啊。。。
  •     一部外国人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真实有趣跌宕起伏,其实老一辈共产党员还是很伟大啦
  •     一本引人入胜的介绍红军,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书籍
  •     没有想到这么引人入胜,不过觉得还是要拿一本英文原版来对照一下一些细节。
  •     文笔是很妙的(用今天话来说就是)非虚构,这个国度在老外的笔下变得充满希望,这个政党也很温暖,但很奇怪这本如此真实而美好的意识形态式书却之前并不为我们所熟悉,因为作者有来自资本主义国家背景吗?
  •     Red Star Over China! 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心存遗憾:在燕园里斯诺墓前鞠的那一躬不够虔诚。 这样一支怀着赤诚的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革命的队伍怎么可能不取得最后的胜利?谁也挡不住红星照耀中国。 感谢美国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感谢埃德加·斯诺先生!
  •     红星照耀中国
  •     挺有趣
  •     斯诺的确没有写到白灵们的故事,但那些反复出现的“亮晶晶的眼睛”、日夜惦记着“打回老家去”的年轻人,以及“新中国将由我们来创造”的确信感还是常常让我眼睛发酸。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本书的历史意义,都值得新闻系的学生读上一学期,这或许比讨论何伟更有价值。
  •     8.0。-2017/01/04。
  •     图书馆老书,软文
  •     埃德加·斯诺,一位伟大的新闻人。
  •     我在学党史,我感觉国外的传记文学可能会比较客观。
  •     最近看的书内容完全大于其价格 都是受益匪浅的书 这本书虽说是描写共产党的著作 但是读完对整个国共和抗战都会有更深的理解
  •     挺好看的
  •     读了超旧的一个版本
  •     挺漂亮的一个报道吧,从外人视角来讨论一些熟知的事情总是有趣的。另外对西安事变的评论也挺有意思。
  •     好看的
  •     10年前在图书馆翻出来
  •     正逢红军长征80周年,看了不少纪录片,找了在某部纪录片中出现的外国记者的作品来读。不得不感叹我们的中宣部真是够辣鸡,把我们每位活生生的英雄战士都做成千篇一律的泥塑,然而本书中他们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活而又立体的灵魂。就连TZ本人在求学中也曾经有过多次缴了学费却换学校的经历,叫人不禁会心一笑。文中还谈到了红军战士在根据地的生活、学习、娱乐,以及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设,这都是从前我未曾了解的,很值得阅读了解
  •     比较肤浅。好多毛传作者都喜欢从这里面引用,以为是第一手资料。但是,第一手资料就可信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