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春秋》书评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34044898
作者:郑骁锋
页数:380页

再版后记

套用这个春节的一句流行语,《本草春秋》的再版,我本来是拒绝的。 其实这本书的版权合同,两年以前就到期了。在此期间,原来的出版社谈过续约,另外也有三四家找来过,但我都谢绝了。 之所以一再谢绝再版,是我自己知道,尽管书评尚可,但这本书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并且由于首发天涯网站,写作时被网友催帖,时间匆忙,很多想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事实上,我已经有了全部推倒重写的计划,甚至拟出了一个详细提纲。只是我的另外两个系列,《人间道》与《眼底沧桑》,都还在写作当中,实在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好先搁在一旁。 直到徐硕女史也发出了再版的邀请。首先打动我的,是徐君的才学。北大历史系硕士,自身文笔更是相当了得,我为那本遗憾甚多的小册子能入其法眼,甚感荣幸;其次是徐君告诉我,他们手头恰好有一套极其精彩的《本草图谱》,可作插图之用。当下窃喜,文史有徐君把关,装帧有国内一流的美术社操刀,原书缺陷,庶几可借此遮掩一二。 于是,马尾羊初,伴随着由稀到密、再由密到疏的鞭炮声,我将08年出版的《本草春秋》重新进行了修订。 相比08年陕西师大版,此版《本草春秋》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还在每篇正文之后,附加了一小段医药知识;这部分内容,除了解释文中提及的相关术语,我还尽可能选取如中药性味、煎煮方法、使用注意、代表性本草著作等这类中医药学最基础的知识,以使读者多少对中医药学有一点了解。此外,在全书的最后,摘录了一段永康老药工回忆当年药行的口述历史,也可以让读者诸君对这个特殊的行业有点粗浅印象。 究竟是旧瓶换新酒,还是换汤不换药,我也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定性这次修订与再版。但我自己知道,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次与七年之前自己的对话。我感觉并不轻松。然而我无法表述这种由时间带来的沧桑与沉重,就像任何一部药书都不能准确地在纸上传达某种药物发挥作用时的人体感觉。 这个正月,我过得五味杂陈,寒热往来。 郑骁锋 2015年3月12日(乙未年正月二十二)

悠悠草木深,灼灼历史情

文/ 海蓝蒲雨幼年时期,母亲带着我去挖野菜,满地鲜嫩的荠菜之外,还有一株株水灵灵的蒲公英。母亲也一并摘去,我也学着连根拔起放在篮子里。天气晴朗的时候,将蒲公英粘连上的泥土剥去,在水里清洗干净,放在外面干晒,抓上一把,煎水喝。我凑过去闻一闻,清淡淡的草木味儿,避而远之。母亲抿上一口,如白水般喝,脸色清然。一株矗立在地上毫不起眼的小草,能救活许多人的性命;一株躲在黑暗不见天日的野草,也许成为见血封喉的杀人利器。在古装剧《羋月传》中,葵姑眼睛患了眼疾,羋月和黄歇趁天黑偷偷去了郑袖园子里去摘黄连,黄歇误摘了相似的给羋月,羋月笑着说,这两个草药样子虽像,但药效不同。可见草木样子再相似,差之分毫,失之千里。悠悠草木深,灼灼历史情。郑骁锋大笔一挥,二十五篇由草木串联起来的历史散文翩翩而来。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掀起了历史的大幕,成为了历史中的重磅音,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了重振越国,忍辱偷生,吞下一般人难以下咽的鱼腥草,终于觅得良机重振山河。在庆功宴上,越王勾践夹起一箸鱼腥草,眉头紧皱。连上苍赐给越国渡过大难的功臣鱼腥草都嫌弃,更何况是共同进退的臣民。范蠡后背汗涔涔的,我也是心里一惊。草木再深,也深不过海底心。薏苡,一粒粒光亮饱满,远观如一颗颗透白明亮的明珠。就是这样一车祛湿清热的薏苡,被“偷梁换柱”成为了一车明晃晃的明珠,拂去了马援一生清明,结结实实地被泼下一盆脏水。再显赫的功名,不如几句诽谤,薏苡们要是得知如此冤情,也会硬生生地从汤里跳出,“指责”听进谗言的皇帝来。一生光明磊落,即使是皇帝器重的人儿,一着不慎也会满盘皆输。历史上的这些草木,如一个个被遗漏的天机,在历史的天幕中熠熠生辉。郑骁锋用草木之势,将历史故事托盘而出,历史真真这么有趣儿。感叹之余,不仅悲叹历史底蕴之浅薄,眼睛在字里行间跳跃着,舍不得离开半步,如赋予神圣使命的神农一般,浅尝每一株草木,获取在身体内的每一份悸动,留下珍贵的资料;也如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尝遍寺庙里所有药材,梳理清晰;也跟寻求尸体真相,一丝不苟的宋慈大人一般,不找到真相不罢休。“一草一木,皆含至理”,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几千年前的事实真相,而且还通过真相剖析出根源脉络,让子孙后辈们沿着先辈们的脚印走,多走些直路,少走些弯路,领悟贯通。在古老的根基中,寻觅出无声的天机,一如静默不语的草木,在千年风雨中,搭建起了一片根基深厚的脉络,直抵心底。

历史是一味上好良药

历史是一味上好良药■ 东渔历史长河滔滔而逝,浩瀚如环宇星斗,历经星转斗移魂飞魄散,留下的都是传说和史记。三皇五帝大禹治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勾践卧薪尝胆慨然复国,三国演义惜英雄,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一切就如流星飞逝,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不朽的印记,而在郑骁锋的笔下,竟散发出不同于单纯史记的活力,既有正统的历史故事,亦有掺入情感的演绎,时而如小说叙述行云流水,时而散文般慨然大气,最可贵的是以中药为主线,贯穿历史这条副线,相辅相成,自成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好文体。作者的巧妙搭配可见其渊博的学识,对各个知识面的广泛涉猎,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和身心体会。另外,每一章后面附加了医药知识,也是一种创新,将关于某章节所含中药的基础知识一一列出,使读者认识到中药的作用。《前序》似一副中药引子,掺入悬疑武侠风格的新奇历史故事。故事安排在京城,清末动荡的年代。患病的国子监王懿从一贴中药里突然拨弄出商代甲骨文,“一片甲骨惊世界!”此物稀奇珍贵,龟的腹甲是为灵药,却记录着历史的秘密。所以,作者惊呼“一件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不可或缺的道具可能便是一味毫不起眼的中药。历史和中药水乳交融地绾合。”于是,以下的每一章节作者为读者精心呈上一味温热药剂,摆设一个历史明镜。由断肠草引出“神农尝百草”;由禹余粮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由一车薏苡引出大汉的风云变幻;趣问“当归何处”,寓意蜀汉姜维的悲壮生涯;刘寄奴草得名,本是皇帝刘裕之名;直至清朝因皇帝避讳,药名迫改,等等一系列史料趣闻。将甘草喻为“国老”,引出狄仁杰跟武则天周旋的典故,写得也是情真意切;《云深采药去》这一章写诗人们隐逸安顿,与政事隔离,文学深入民间远离政坛,不得已而为之,作者恢宏大气的笔触延展一些诗人轶事,精彩之处大气凛然,确是一篇上好的散文。许家强是日照本地一位读史高手,我一直对他敬佩有加。纵观他的史书《刀锋下的中国史》等,他在重新梳理古代历史的同时,加入浓厚的个人色彩,借古讽今,读来常有回味。而《本草春秋》不但有以上两种优势,还在趣味上更胜一筹。作者的写法带有武侠风范,前有铺垫,后有惊奇,人物情感丰满,刻意以某味中药为中心意象,读来既学得中药知识,又在历史趣味里兴趣盎然。包括郑骁锋的其他作品,如《人间道》《眼底沧桑》都是着眼于历史人物,用异于常规的角度,纵横历史,全面解读,旁征博引,时而大气蓬勃似古龙,时而笔法矫健如金庸。金庸的长处是结合历史人物使得武侠小说更显厚重,而郑骁锋的中药历史一锅炖也不失为好创意,以刁钻的角度给人深刻印象。如今市面上历史小说泛滥成灾,有单纯为了赚钱瞎编乱凑之流,也有围绕史实秀笔演绎这一派,后者若是写得出神入化,也是值得推崇的。正如封四标注,“这本书不是中药的历史,而是以中药书写的历史,是用当归、远志、甘草、人参串联起来的历史散文集。”本书必将以中药特色卓然于读史群书,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华。其中有一章专为李时珍所作。《本草纲目》传承五百年是为不朽,耗费三四十年心血,终成大业,请来才高地望的王世贞作序。遥想当年,李言闻一心想要儿子读书上进,做官封爵,不料中过秀才之后再无出头之日,慢慢也就沮丧随缘,只能继承他医者之业了。书写《本草纲目》时,他以济世心态,苦心修订了前书一些错误之处,终成传世经典。王世贞如此美言:“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路,臣民之重宝也!”如此评价算是对得起李时珍的跋山涉水之苦,一切都有所值得。然而,当我们笑谈《本草春秋》何所能也?不由得细细分析,中药之于历史息息相关,点化开明,戏说演绎又尊重人物个性,必会给读者留下这些奇情妙文。所以,作为读者,我们寄希望郑骁锋笔耕不辍,精作迭出。

历史中的八卦

历史,是个严肃的话题。但是每个人眼中的历史都会有所不同。本人是个爱好八卦地,对于严肃中的活泼,甚喜爱。读这本书的契机是,徐君,我喜爱的编辑。她编的历史书,那是相当符合我的口味。在她的笔触下,可以带我们进入历史片花小场景。很有搬个小板凳,捧着爆米花,看历史剧的欢乐感。“但我自己知道,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次与七年之前自己的对话。我感觉并不轻松。然而我无法表述这种由时间带来的沧桑与沉重,就像任何一部药书都不能准确地在纸上传达某种药物发挥作用时的人体感觉。”这段话是作者的再版后记,看到那略带沧桑的文字,想象腼腆羞涩的作者君,在编辑大人的鼓动下,将自己的滴滴心思,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多么欢乐的事。我快乐地读着这本书,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它已经让我很欢脱。套用一句广告语:我不生产八卦,只是八卦的搬运者。我不生产八卦,只是八卦的展现者。

结与劫:草药中的历史故事

文/吴情在生化医学宣称霸权的今天,不少国家的民族医学命运堪忧。就中国而言,传统中医并不能直接回应西方科学理性的质疑和声讨,中草药的配方遵循着中国道家阴阳哲学的理论范式。但不管现今和未来如何,中药、中医的自我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抹杀。曾几何时,中药呵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也见证了王朝和历史的澶变。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味草药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等待有心人去小心亲近,认真发现。《本草春秋》,郑骁锋先生以中药为线索试图打捞中华民族浮沉历史的新作,而非中药史。因中医所用药多为草本植物,“以草为本”,故谓之曰“本草”,如《本草纲目》之类是也。草木甚多,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也为数不少。内容上,《草木春秋》从“神农尝百草”写起,按历史朝代的顺序依次梳理,直至清朝初年;而每一篇中,则追溯了某一味草药的前世今生,以及多位名人与之发生的联系和交集,在横、纵两个角度书写了人与草药之间的“结与劫”。神农尝百草,功盖千古,披则万代。缘故时期,人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颇为浅陋。自然于人,是一种不可测的可怕力量。神农故事,传说的成分多于历史真实,至少神农并不专指一人。神农尝百草而死,据郑先生考证,罪魁祸首或许是断肠草。草药,草药,亦草亦药,五分毒,五分药。神农故事未必当真,但象征意义明显,草药呵护了华夏民族,也威胁着她的子女。是“结”,也是“劫”。在人与草药的故事中,有些颇令人动容、唏嘘感叹。越王勾践国破家亡之后,被吴王夫差掳为阶下囚,受尽屈辱,甚至为他尝粪诊病,故勾践口臭。范蠡怕他尴尬,以鱼腥草为他去臭。亡国之君以此自勉,卧薪尝胆,终究以三千越甲吞吴。南唐后主李煜,诗人才性,悲剧命运。在南唐被宋太祖赵匡胤攻下之后,李煜被劫入宫廷,终日郁郁不乐,与宫娥婢女以泪洗面。传说他因“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得罪赵匡胤,后被毒死。其实不然,真凶当为太宗赵光义。而要他性命的便是“鸩毒”,不外乎“牵机药”马钱子。古史多隐晦,真相大白却太残忍。比起毒药,似乎贪婪、不能容人之心更为可怕。道家讲阴阳之道,和谐相生,以养生求得长寿,颐享天年。不过,为人君主,多半祈求永生。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隋炀帝以及唐太宗,莫不能免俗。帝王国事操劳,常殚精极虑,折损身体,以丹药维持健康逐渐成为时尚。殊不知,不少投机分子不务正业,专行谄媚事,投其所好。烟雾缭绕之际,也是帝王升天驾崩之时。只要年寿有尽,永生之魅便不会消减。帝王如此,凡人亦复如是。生活中,每个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与事实真相关系不大。魏晋名士崇尚清谈,清谈之余,服五石散以得养生之道,全然不顾五石散对个人身体利害。竹林七贤之嵇康,悠游于山林之中,希冀与政治无涉的愿望终究消融于五石散的尘埃之中。草药故事多,就爱听你说。在《草木春秋》中,郑先生以小见大,从草药中管窥中国历史,为我们深入理解历史真实打开了另一扇窗。对读惯了政治制度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读者,与其说这是方法论上的转变,不如说是历史观念的一次对话与交流。历史到底是人的历史,而人生活于细节与琐碎之中。只有真正接近一时代人的生活样貌,你才能试着去真正理解他(或她),也在解读的过程中认识你自己。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人与草木的一笔春秋帐

人与草木的一笔春秋帐文/米雪盘古开天地之时,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力竭而亡。后来,他倒下了,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他的肌肉变成了大地的土壤,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灵,变成了鸟兽鱼虫……自古代的传说,人和自然本就是一体的,他们全部来自共同一个祖先盘古。千秋万载,生长毁灭,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也越发的密切,以本草为主要医疗药材的中医,似乎更拉近了我们与这看似平常却又作用非常的草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十分熟悉它的形状、产地和性能,才能为我所用,有一句话十分契合却又不十分恰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它跟随着的我们的历史一路缓缓而行,默默地见证了多少雄心壮志,也就目睹了多少残忍厮杀,一株不起眼的草木,会杀人于无形,也会起死回生。于“草木清香中触摸历史的脉搏”,郑骁锋以笔临摹各种蕴涵历史天机、闪烁着青铜寒光的中药,起承转合之间,历史几千年的过往,已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本草春秋》出炉,火候要足。回望历史,人与草木的第一笔春秋帐,还是从神农氏谈起。历史的浩繁卷帙,连太史公都在感叹:“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人间沧海桑田的巨变,如何能寻得上古神农氏的踪迹?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郑骁锋此时恰是用了“望”,看一看这历史遗留的点滴,他赞同《淮南子》中的诊断结果:“ 尧瘦癯、 舜黧黑、 禹胼胝”“神农憔悴”。在人迹罕至的远古时代,各种凶猛野兽时常出没,各种疾病与自然灾害侵袭着人类的健康,更有对不知名鬼神的恐惧,险象环生。学会用火,穴居可以躲避才狼虎豹,而健康和“试图掌握身外的力量,试图控制神秘的自然界”,那就只有神农氏以身试法。作者猜测,也许这神农氏并非一人,或是族群或是师承关系,一日七十毒,医疗发达的现代人都受不了,更可况是生产力落后的远古时代?人类与草木之间的战争,以惨胜而告终,一代又一代医者以身试法,晓得如何利用者小小草药医病救人,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郑骁锋“闻”到了鱼腥草的腥气,听见了甘于尝粪的勾践心中那不平的愤恨之声。是的,不是其它,正是这种又名“折耳根”的野菜。勾践当初复国,离不开这一位功臣药草。《黄帝内经太素》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患者食之为药物”。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日常感冒医生也会出此药。与百姓同样吃糠咽菜,身披粗布的勾践,面对大仇得雪之时,却对鱼腥草微微皱眉。是再闻不得这鱼腥草的腥气,还是对功成之后的群臣的猜忌?若群宴的大臣,如果都如范蠡一般闻得到这功臣草木给予的警示,是不是还能保住项上人头?历史的发展是默默无闻的,然仍有人忍不住想要向苍天一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问一问,中草药的薏苡仁,咋么变成了一车明晃晃的明珠?问一问,马援老将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为何不知自己老?问一问,“伏波论兵,与我意合”的光武帝刘秀,你相信马援当年的一车薏苡仁变成了五年之后的一车珍珠?这些,在“薏苡谤”中,郑骁锋早就诊断出了病例的结果:“马革裹尸载诬还”。《左传•桓公十年》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功高震主,小人猜忌,君主耳根子软,你的赫赫战功不及身边人的一句枕头风。所有的望闻问都只为最后的“切”,郑骁锋在本书中又是得出了什么样的病例结果呢?悠悠大唐王朝,少不了一味中药“甘国老”狄仁杰,安邦定国,忠诚职守为患病的王朝贡献自己中流砥柱一般的 “药力”;内忧外患的宋朝,病重自然重病需要猛药,相对于苏轼的枸杞滋味与兼济情怀,王安石给虚弱的宋氏江山的药方是一剂大黄巴豆,还是您老亲自操刀怕药效不足,怕大宋活的命还不够长吗?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已是病入膏肓,“国有病,人知否?”胡雪岩,你的药只是蚍蜉撼树而已,与洋人争生丝,不知生死哦。后世鲁迅先生曾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国有病,人也不健康,这样的背景如何能做的苍生大医?清王朝的各种药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只不过是拿着药吊着一口气续命罢了。各位看客,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这才是医生的真本事。然而,时不待我,总有很多名医名臣,生错了时代,下错了药方,草木的反噬之力,本就存在。千秋往复,人类的智慧降服了大部分的草药,支配了它们的人生,囚禁它们于医室,冥冥之中,你来我往,这人与草木的春秋帐,是难分胜负了。


 本草春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